船舶检修用电动吊篮的控制安全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691953阅读:361来源:国知局
船舶检修用电动吊篮的控制安全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恶略环境下确保船舶检修用电动吊篮的控制安全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电动吊篮被广泛的应用在修船坞检修阶段,船舶在坞期间,打砂除锈、船体冲洗、喷涂;作业量大、争分夺秒,紧张作业的同时,安全不容小视。
[0003]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本厂实际,从外部采购部分起重电动葫芦,利用本厂的剩余钢材制作了大坞涂装喷砂用吊篮,经过实际的生产检验效果良好。可是在电气控制方面却出现了一些问题,该电动吊篮的升降由施工人员在吊篮内自己控制,实际使用中却多次发生部分吊篮在起升过程中无法停止,造成钢丝绳卡在起重葫芦中,钢丝绳险些被绞断。如果万一钢丝绳被绞断,则后果不堪设想。通常电动吊篮预防“绞顶”事故的控制部分,是通过顶部的限位器和应急停止得以实现。顶部的限位器提供主动安全控制,当吊篮被绞盘上升到预定高度时,机械的触动限位器使得控制回路失电从而停止吊篮的上升,而在实际打砂除锈和高压水冲洗等工况的使用中,出现限位器无动作。打开事故吊篮限位器发现,尽管限位器的防护等级为IP56,但粉尘颗粒和潮湿充斥在限位器内部,且限位器自身的传动机构已锁死。在日常使用中,也很少会用到限位器,根本不知其好与坏,但关键时刻它却无动作,要命的节奏啊。应急停止我们称之为被动安全控制,在吊篮里设有红色的应急停止按钮,但需要操作人员人为的去触发,事故发生时,就短短的几十秒甚至几秒,而操作人员大多为协力工,素质参差不齐,能否反映过来去及时的触发应急停止,不好判断。因为在询问“绞顶”事故的操作者时,操作者还没反应过来,要知道他们还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原则上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结合,安全问题完全是可以保障的。然而面对如此恶略的环境,必须加强安全措施,最大限度的确保生产安全。
[0004]目前,市场上没有看到同类相似的控制安全装置。

【发明内容】

[0005]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船舶检修用电动吊篮的控制安全装置,安装此装置后,可以有效预防“绞顶”事故的发生,达到主动安全控制。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船舶检修用电动吊篮的控制安全装置,该装置安装在电动吊篮的控制箱内,卡轨与所述电动吊篮的控制箱箱体通过螺栓贯穿连接紧固,其中:该装置包括有第一接触器、第二接触器、第三接触器、第四接触器四个接触器,第一接触器、第二接触器、第三接触器、第四接触器安装在专门用来固定接触器的卡轨上,第三接触器、第四接触器上部进线端联接到为电机提供电源供给的主电源,第三接触器下部出线端通过主电源线联接到第一接触器的上部进线端,第四接触器下部出线端通过主电源线联接到第二接触器的上部进线端,第二接触器下部出线端通过主电源线联接到第一接触器的下部出线端,然后联接到热过载继电器FRl的上部进线端,通过热过载继电器FRl后通过主电源线联接到升降电机,形成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通过控制电缆接至吊篮上的控制箱,通过对控制箱面板上按钮的操作,实现对升降电机升、降的控制。
[0007]本实用新型的效果是该装置操作简便,在没有增加控制按钮情况下,却使电动吊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得到大幅提升。本实用新型的船舶检修电动吊篮控制安全的装置,该装置上升和下降都采用了双接触器的形式,且互为备用、互锁。一台接触器故障时,另一台接触器可以继续工作,确保动作准确的执行,可靠性毋庸置疑;与此同时,出现故障,致使下降动作失灵,要求主动去维修。该装置在使用过程中,时时都能监测控制中关键部件,接触器的好坏,杜绝存在侥幸心理的带病作业;主动安全和时时监测是本装置的最大亮点。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船舶检修用电动吊篮的控制安全装置结构示意图;
[000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船舶检修用电动吊篮控的控制安全装置主线路图;
[0010]图3本实用新型的船舶检修用电动吊篮的控制安全装置控制部分线路图。
[0011]图中:
[0012]1、箱体2、卡轨4、固定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13]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船舶检修用电动吊篮的控制安全装置结构加以说明。
[0014]本实用新型的船舶检修用电动吊篮的控制安全装置结构是,该装置安装在电动吊篮的控制箱内,卡轨与所述电动吊篮的控制箱箱体I通过螺栓贯穿连接紧固,其中:该装置包括有第一接触器KMl、第二接触器KM2、第三接触器KM6、第四接触器KM7四个接触器,第一接触器KMl、第二接触器KM2、第三接触器KM6、第四接触器KM7四个接触器安装在专门用来固定接触器的卡轨上,第三接触器KM6、第四接触器KM7上部进线端联接到为电机提供电源供给的主电源,第三接触器KM6下部出线端通过主电源线联接到接触器KMl的上部进线端,第四接触器KM7下部出线端通过主电源线联接到接触器KM2的上部进线端,第二接触器KM2下部出线端通过主电源线联接到第一接触器KMl的下部出线端,然后联接到热过载继电器FRl的上部进线端,通过热过载继电器FRl后通过主电源线联接到升降电机,形成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通过控制电缆接至吊篮上的控制箱,通过对控制箱面板上按钮的操作,实现对升降电机升、降的控制。
[0015]本实用新型的船舶检修用电动吊篮的控制安全装置功能是这样实现的:
[0016]如图1所示,由四个接触器、I段固定卡轨2和两个螺栓组成,通过固定卡轨的固定孔4与箱体I固定在一起。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安全的装置主线路图,包括上升第一接触器KMl和上升继电器第三接触器KM6,下降第二接触器KM2和下降第四接触器KM7,热过载继电器FR1,U1、V1、W1为升降电机的进线端子。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安全的装置控制部分线路图,其中SB4.1、SB3.1和SL、SL1分别为原吊篮控制箱中按钮和限位开关的辅助触点;SB1为上升按钮,SB2为下降按钮,KMl.1为继电器KMl的辅助触点,KM6.1为第三接触器KM6的辅助触点,KM7.1为第四接触器KM7的辅助触点,KM2.1为第二接触器KM2的辅助触点。
[0017]本实用新型的船舶检修用电动吊篮的控制安全装置安装在原电动电动吊篮的控制箱内,该装置包括有第一接触器KM1、第二接触器KM2、第三接触器KM6、第四接触器KM7四个接触器,每个接触器至少包含一组常闭辅助触点,安装在专门用来固定接触器的卡轨上,卡轨与控制箱箱体采用螺栓贯穿连接紧固,安装简便,占用空间少;各接触器的主触点、辅助触点通过单根绝缘电线,分别接入380V主电路和36V控制回路,如图2所示。
[0018]本实用新型的船舶检修用电动吊篮的控制安全装置由第一接触器KM1、第二接触器KM2、第三接触器KM6、第四接触器KM7四个接触器组成,第一接触器KMl和第三接触器KM6为一组,第二接触器KM2和第四接触器KM7为另一组,通过每组接触器的常闭辅助触点,实现组间互锁。当其中一组接触器中的其中一个接触器出现粘连或无法正常工作时,本组的另一个接触器保障动作正常的完成。若出现故障,使得另一组接触器不能动作,整个电动吊篮将无法使用,只有维修人员检查修复后才能继续使用,避免了带病作业。
[0019]执行过程为:按住上升按钮SB1,第一接触器KMl和第三接触器KM6线圈得电吸合,其主触头闭合,并有辅助触头KMl.1、KM6.1打开,互锁,使下降按钮SB2失去作用;当因恶略的环境致使第一接触器KMl和第三接触器KM6主触头,其中一个粘连无法正常工作时,松开上升按钮SB1,另一个接触器正常工作,完成上升停止动作,不会因无法停止上升而出现绞顶的险肇事故。而此时按住下降按钮SB2,无动作,出现故障。
[0020]同理按住下降按钮SB2,第二接触器KM2和第四接触器KM7线圈得电吸合,其主触头闭合,并有辅助触头KM2.1、KM7.1打开,互锁,使上升按钮SBl失去作用;第二接触器KM2和第四接触器KM7主触头,其中一个粘连无法正常工作时,松开下降按钮SB2,另一个接触器正常工作,完成下降停止动作。而此时按住上升按钮SB1,无动作,出现故障。通过维修人员的检查修复,才能恢复使用,强制维修,避免了带病作业,使电动吊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大幅提升。
【主权项】
1.一种船舶检修用电动吊篮的控制安全装置,该装置安装在电动吊篮的控制箱内,卡轨与所述电动吊篮的控制箱箱体通过螺栓贯穿连接紧固,其特征是:该装置包括有第一接触器、第二接触器、第三接触器、第四接触器四个接触器,第一接触器、第二接触器、第三接触器、第四接触器安装在专门用来固定接触器的卡轨上,第三接触器、第四接触器上部进线端联接到为电机提供电源供给的主电源,第三接触器下部出线端通过主电源线联接到第一接触器的上部进线端,第四接触器下部出线端通过主电源线联接到第二接触器的上部进线端,第二接触器下部出线端通过主电源线联接到第一接触器的下部出线端,然后联接到热过载继电器的上部进线端,通过热过载继电器后通过主电源线联接到升降电机,形成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通过控制电缆接至吊篮上的控制箱,通过对控制箱面板上按钮的操作,实现对升降电机升、降的控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船舶检修电动吊篮控制安全的装置,该装置的接触器KM6、接触器KM7上部进线端联接到为电机提供电源供给的主电源,接触器KM6下部出线端通过主电源线联接到接触器KM1的上部进线端,接触器KM7下部出线端通过主电源线联接到接触器KM2的上部进线端,接触器KM2下部出线端通过主电源线联接到接触器KM1的下部出线端,然后联接到热过载继电器FR1的上部进线端,通过热过载继电器FR1后通过主电源线联接到升降电机。有益效果是该装置操作简便,在没有增加控制按钮情况下,却使电动吊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得到大幅提升。同时也避免了带病作业,强制维修,大幅提升了可靠性和安全性。
【IPC分类】B66D1-54
【公开号】CN204400513
【申请号】CN201420802475
【发明人】马军, 崔立辉, 张丁, 李丽珍
【申请人】天津新港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公开日】2015年6月17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17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