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纱筒管分配装置以及筒管供给系统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10546752阅读:425来源:国知局
供纱筒管分配装置以及筒管供给系统的利记博彩app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供纱筒管分配装置以及筒管供给系统。筒管分开装置(5)具备筒管通路(16)和旋转引导部(17)。筒管通路(16)用于对所供给的供纱筒管进行搬运。旋转引导部(17)将供纱筒管从筒管通路(16)向多个供给路径进行分配。旋转引导部(17)具备多个旋转引导板(27)。在沿着筒管通路(16)的搬运方向观察时,多个旋转引导板(27)配置在该筒管通路(16)的路面的周围的多个位置。
【专利说明】
供纱筒管分配装置以及筒管供给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主要涉及一种供纱筒管分配装置,将供纱筒管向多个路径分开地分配。
【背景技术】
[0002]—直以来,在向自动络纱机的各络纱机单元供给供纱筒管的筒管供给系统中,已知将被个别化的供纱筒管向多个供纱筒管方向转换装置分开的筒管分配装置。欧洲专利申请公开第2465801号说明书公开了具备这种筒管分配装置的筒管供给装置。
[0003]该欧洲专利申请公开第2465801号说明书的筒管分配装置为,由叶轮构成,并构成为,从主搬运带(筒管导入输送机)将卷管(供纱筒管)向位于主搬运带的左右两端的分选带分配。
[0004]在欧洲专利申请公开第2465801号说明书公开的筒管分配装置中,叶轮配置在分选带以及主搬运带的上方。如此构成的筒管分配装置,特别是在纵向上需要较大的空间,难以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是鉴于以上的情况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供纱筒管分配装置,能够通过紧凑的构成实现供纱筒管的分配。
[0006]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如以上那样,接着对用于解决该课题的手段以及其效果进行说明。
[0007]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观点,提供以下构成的供纱筒管分配装置。即,该供纱筒管分配装置具备筒管通路和筒管分配部。上述筒管通路用于对所供给的供纱筒管进行搬运。上述筒管分配部将上述供纱筒管从上述筒管通路向多个供给路径分配。上述筒管分配部具备多个推出部件。在沿着上述筒管通路的搬运方向观察时,多个上述推出部件配置在该筒管通路的路面周围的多个位置。
[0008]由此,实现了筒管通路的路面在由推出部件包围的内部通过的布局,因此能够将筒管通路和推出部件作为整体而紧凑地配置。结果,能够实现供纱筒管分配装置的省空间化。
[0009]在上述供纱筒管分配装置中优选为,上述筒管分配部以与上述筒管通路的搬运方向平行的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
[0010]由此,能够将包围筒管通路的路面的推出部件的移动轨迹紧凑地构成。此外,实现筒管通路的路面在推出部件的移动轨迹(旋转轨迹)的内部通过的布局,因此能够将筒管通路和推出部件作为整体而进一步紧凑地配置。此外,筒管分配部能够以沿着供纱筒管的分配方向的方式将供纱筒管推出,因此能够从筒管通路将供纱筒管可靠地推出。
[0011]在上述供纱筒管分配装置中优选成为以下构成。即,上述供纱筒管分配装置还具备用于对上述筒管分配部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源。上述筒管分配部构成为能够通过上述驱动源进行正反旋转。
[0012]由此,能够通过筒管分配部的旋转方向,来切换推出部件将供纱筒管推出的方向。结果,能够将供纱筒管向不同方向推出而分配。
[0013]在上述供纱筒管分配装置中优选为,上述多个推出部件沿着以上述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假想圆以等间隔并排地配置。
[0014]由此,多个推出部件以等间隔配置,因此能够简单地控制该推出部件的旋转。然后,在如此配置的多个推出部件的内周侧形成空间,因此能够在该空间配置各种部件,能够将供纱筒管分配装置进一步紧凑地构成。
[0015]在上述供纱筒管分配装置中优选成为以下构成。即,上述多个推出部件分别为具备与上述假想圆的切线正交的推出面的板部件。在上述推出面上设置有用于将上述供纱筒管的端部推出的凸部。
[0016]由此,能够通过凸部将供纱筒管的未卷绕纱线的端部推出,因此能够与供纱筒管上所卷绕的纱线量的多少无关,而将供纱筒管可靠地推出。
[0017]在上述供纱筒管分配装置中优选为,上述凸部设置在上述推出部件的与上述假想圆的切线正交的2个推出面的各个推出面上。
[0018]由此,无论在通过推出部件的哪个推出面来推出供纱筒管的情况下,都能够从筒管通路将该供纱筒管可靠地推出。
[0019]在上述供纱筒管分配装置中优选为,上述推出面上的上述凸部的位置能够调整。
[0020]由此,能够与不同长度的供纱筒管对应。
[0021]在上述供纱筒管分配装置中优选为,上述多个推出部件具有与上述搬运方向上的上述筒管通路的长度大致相同的长度或者比上述筒管通路更长的长度。
[0022]由此,推出部件能够覆盖筒管通路的搬运方向的几乎整面,因此能够从筒管通路将供纱筒管可靠地推出。
[0023]在上述供纱筒管分配装置中优选成为以下构成。即,具备凸轮部件,该凸轮部件具有数目与上述多个推出部件的数目相同的凹部。上述凸轮部件构成为与上述推出部件连动。在通过上述凸轮部件的上述凹部的保持作用而上述筒管分配部被保持于停止位置时,上述供纱筒管被向上述筒管通路搬运。
[0024]由此,能够利用凸轮部件来正确地控制推出部件的位置,即使在使驱动推出部件的驱动源停止的情况下,也能够以推出部件不从规定的停止位置活动的方式稳定地进行保持。然后,通过将推出部件的停止位置设定为与向筒管通路导入的供纱筒管不干涉,由此供纱筒管能够顺畅地通过筒管通路。
[0025]在上述供纱筒管分配装置中优选成为以下构成。即,上述多个推出部件构成为以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上述筒管通路的路面与上述多个推出部件的旋转轨迹的内周侧接近地配置。在上述多个推出部件中,相邻的2个上述推出部件的与上述旋转轴线接近一侧的端部彼此的间隔,与上述筒管通路的路面的宽度大致相等。此外,2个上述推出部件的与上述旋转轴线远离的一侧的端部彼此的间隔,比上述筒管通路的路面的宽度大。
[0026]由此,2个推出部件被配置为从筒管通路的路面的宽度方向两端部附近倾斜地突出,因此能够防止供纱筒管在被导入的中途从筒管通路落下。然后,推出部件的与旋转轴线接近一侧的端部设置在筒管通路的路面的宽度方向一侧端部的附近,因此能够避免该推出部件在旋转时从筒管通路的路面较大地远离。结果,能够通过推出部件可靠地推出筒管通路的供纱筒管。
[0027]在上述供纱筒管分配装置中优选成为以下构成。即,上述筒管通路的路面由输送带形成。上述供纱筒管分配装置还具备驱动上述输送带的输送机驱动源。在沿着上述筒管通路的搬运方向观察时,多个上述推出部件配置在上述输送机驱动源周围的多个位置。
[0028]由此,不需要另外设置配置输送机驱动源的空间,能够将供纱筒管分配装置进一步紧凑地构成。
[0029]在上述供纱筒管分配装置中优选为,上述多个推出部件经由中空状的轴部件被支持为能够旋转。
[0030]由此,通过使用形成于轴部件的中空部,能够不与推出部件干涉地使其他部件(例如电线等)通过。
[0031]在上述供纱筒管分配装置中优选为,还具备筒管限制部件,该筒管限制部件与通过上述筒管通路搬运的上述供纱筒管接触、使其在规定的位置停止。
[0032]由此,能够在筒管通路上使供纱筒管停止在规定的位置,因此通过筒管分配部将供纱筒管可靠地推出而分配。
[0033]在上述供纱筒管分配装置中优选为,上述筒管限制部件配置在上述筒管通路的搬运方向的下游侧,与上述供纱筒管的端部接触而使其停止。
[0034]由此,通过在筒管通路进行搬运的供纱筒管中、使位于开头侧的端部与筒管限制部件接触,由此能够在以该供纱筒管的端部为基准的一定的位置使供纱筒管停止。
[0035]在上述供纱筒管分配装置中优选为,上述筒管通路的路面的宽度与上述供纱筒管的粗细大致相等。
[0036]由此,能够将导入路紧凑地构成,因此能够实现供纱筒管分配装置的进一步的省空间化。
[0037]在上述供纱筒管分配装置中优选为,上述推出部件设置有5个。
[0038]由此,能够兼顾筒管通路的宽度的确保以及推出部件的旋转轨迹的紧凑化。此外,不使推出部件的驱动角度太大就能够将供纱筒管可靠地推出。
[0039]根据本发明的第二观点,提供以下构成的筒管供给系统。即,该筒管供给系统具备上述供纱筒管分配装置和多个供给路径。向上述供给路径供给通过上述供纱筒管分配装置分配的上述供纱筒管。在上述多个供给路径的各个上配置有供纱筒管方向转换装置以及筒管安装装置。上述供纱筒管方向转换装置将所供给的上述供纱筒管的方向进行转换。上述筒管安装装置设置在上述供纱筒管方向转换装置的下游侧,将方向被转换后的上述供纱筒管安装于搬运部件。
[0040]由此,能够通过多个供纱筒管方向转换装置以及筒管安装装置将由供纱筒管分配装置分配的供纱筒管安装于搬运部件,因此能够提供筒管供给系统整体的供给效率。
[0041]在上述筒管供给系统中优选成为以下构成。即,在该筒管供给系统中设置有控制部,该控制部使上述供纱筒管分配装置的上述筒管分配部动作而对上述供纱筒管进行分配。上述控制部根据各个上述供给路径的装置中的操作状态使上述筒管分配部动作。
[0042]由此,例如在一侧的供纱筒管方向转换装置等中滞留了供纱筒管的情况下,能够以将供纱筒管向另一侧的供纱筒管方向转换装置分开的方式使供纱筒管分配装置动作。由此,能够整体地提高供纱筒管的供给效率。
【附图说明】
[0043]图1是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筒管供给装置与托盘搬运路径以及自动络纱机一起表示的平面图。
[0044]图2是表示筒管供给装置的整体构成的立体图。
[0045]图3是表示筒管分开装置的构成的立体图。
[0046]图4是图3的A—A截面向视图。
[0047]图5是表示一侧的筒管方向对齐装置的构成的立体图。
[0048]图6是表示在筒管方向对齐装置的一侧的芯管引导路径中,通过底部侧承接部来承接供纱筒管的底部的情形的图。
[0049]图7是表示在筒管方向对齐装置的另一侧的芯管引导路径中,通过顶部侧承接部来承接供纱筒管的顶部的情形的图。
[0050]图8是对筒管供给装置的控制进行说明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1]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筒管供给装置10与托盘搬运路径110以及自动络纱机100—起表示的平面图。图2是表示筒管供给装置10的整体构成的立体图。
[0052]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上游侧”以及“下游侧”意味着相对于供纱筒管3以及搬运托盘(搬运部件)2的搬运方向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
[0053]图1所示的筒管供给装置(筒管供给系统)10为,将在芯管(卷取管)4上卷绕纱线而成的供纱筒管3向自动络纱机100供给。
[0054]自动络纱机100具备排列配置的多个络纱机单元101。各个络纱机单元101从所供给的供纱筒管3退绕纱线而形成卷绕了规定量纱线的卷装。
[0055]如图1所示那样,托盘搬运路径110具备供纱筒管导入路111、供纱筒管搬运路112、芯管搬运路113以及返回筒管搬运路114。
[0056]在供纱筒管导入路111上设置有对供纱筒管3进行供给的后述的筒管供给装置10。该供纱筒管导入路111构成为,能够将通过筒管供给装置10设置了供纱筒管3的搬运托盘2向供纱筒管搬运路112搬运。
[0057]在供纱筒管导入路111与供纱筒管搬运路112之间设置有供纱筒管生头装置115。供纱筒管生头装置115使纱头从由供纱筒管导入路111供给的供纱筒管3的表面(纱层)分离而引线,将所引线出的纱头卷绕到芯管4的顶部(与向搬运托盘2插入的一侧相反的一侧),而进行向芯管4的顶孔(顶部侧的孔)插入的处理。
[0058]通过供纱筒管生头装置115进行了引线处理的供纱筒管3,经由供纱筒管搬运路112向自动络纱机100的各络纱机单元1I供给。在各个络纱机单元1I中,通过从所供给的供纱筒管3的底部喷吹压缩空气,由此将由供纱筒管生头装置115处理的纱头吹飞,从而从该供纱筒管3拉出纱头而进行卷绕。此外,在络纱机单元101进行的纱线卷绕操作为公知的,因此省略说明。
[0059]芯管搬运路113构成为,将通过各络纱机单元101退绕纱线而排出的供纱筒管(即,芯管4),向配置在其下游侧的筒管拔取装置116搬运。
[0060]然而,芯管4为细长的圆筒状的部件,且形成为从其底部(大径端部)4a朝向顶部(小径端部)4b而直径直线地减少。即,芯管4的底部4a的直径大于顶部4b的直径。然后,芯管4的底部4a被插入搬运托盘2的栓,由此供纱筒管3被设置于搬运托盘2,并与搬运托盘2—起被搬运。
[0061]筒管拔取装置116构成为,能够从设置有芯管4的搬运托盘2将该芯管4拔取而回收。如图1所示那样,通过该筒管拔取装置116拔取了芯管4的搬运托盘2被向筒管供给装置10供给。
[0062]如图1所示那样,返回筒管搬运路114设置在供纱筒管搬运路112与芯管搬运路113之间。返回筒管搬运路114构成为,使由供纱筒管生头装置115对引线处理失败的供纱筒管
3、由于某种原因而被向筒管拔取装置116搬运的芯管4进行再处理。
[0063]如图2所示那样,筒管供给装置10具备筒管投入装置11、管纱自动喂给机构(partsfeeder)(筒管个别化装置)12、筒管分开装置(供纱筒管分配装置)5、一对筒管方向对齐装置(供纱筒管方向转换装置)6、一对筒管滑槽(筒管安装装置)13以及控制部90。
[0064]筒管投入装置11在图2中概念地表示,该筒管投入装置11构成为,例如使用输送机等将通过省略图示的细纱机制造的供纱筒管3向管纱自动喂给机构12的中央底部投入。此夕卜,不限定于此,也能够构成为,将供纱筒管3在放入省略图示的容器等的状态下搬运到管纱自动喂给机构12,并向该管纱自动喂给机构12投入。
[0065]在管纱自动喂给机构12中,在其内周面上从中心部到外周的搬出口12b为止连续地设置有螺旋状通路12a ο在管纱自动喂给机构12的下部,设置有使该管纱自动喂给机构12振动的驱动装置。通过筒管投入装置11投入的供纱筒管3,通过管纱自动喂给机构12的振动,而在螺旋状通路上上升的同时每次一个地排列地朝向搬出口 12b搬运。
[0066]筒管喂给输送机(筒管搬运装置)14设置在管纱自动喂给机构12与筒管分开装置5之间。该筒管喂给输送机14构成为,与管纱自动喂给机构12的搬出口 12b连续,使搬出口 12b附近的螺旋状通路12a延长。由此,从搬出口 12b搬出的供纱筒管3直接由筒管喂给输送机14继续搬运。
[0067]筒管喂给输送机14具备比供纱筒管3的粗细(卷绕有纱线的部分的粗细)大若干的宽度。筒管喂给输送机14构成为,能够将供纱筒管3以几乎水平的姿势进行搬运,以使供纱筒管3的芯管4的长度方向(以下,有时简称为供纱筒管3的长度方向)与该筒管喂给输送机14的搬运方向一致。
[0068]在筒管喂给输送机14的下游侧配置有筒管分开装置5。筒管分开装置5在上部具备供从筒管喂给输送机14搬运来的供纱筒管3通过的细长的筒管通路16。此外,筒管分开装置5具备以相等的角度间隔排列配置、并能够一体地旋转的5个旋转引导板27。该旋转引导板27构成通过旋转来对筒管进行引导的旋转引导部(筒管分配部)17的一部分。筒管分开装置5通过使旋转引导部17向正方向或者反方向旋转,由此能够将供纱筒管3向筒管通路16的路径的一侧或者另一侧的侧部分开。
[0069]在筒管分开装置5的下游侧,配置有用于对供纱筒管3进行分配而供给的2个供给路径8。在各个供给路径8上配置有筒管方向对齐装置6、排出引导部件15以及筒管滑槽13。
[0070]筒管方向对齐装置6分别配置在与筒管分开装置5所具备的筒管通路16的长度方向相对的两侧部的下侧。
[0071]各个筒管方向对齐装置6具备对从筒管分开装置5以水平姿势投入的供纱筒管3的两端部(芯管4露出的部分即底部4a或者顶部4b)进行引导的一对芯管引导路径(卷取管引导路径)63。供纱筒管3的底部4a被送向一对芯管引导路径63中的一方、顶部4b被送向另一方。此外,供纱筒管3以哪种朝向对筒管方向对齐装置6供给是不确定的,因此不知道底部4a和顶部4b中的哪个被送向各个芯管引导路径63。
[0072]各个芯管引导路径63在规定的场所承接供纱筒管3的底部4a和顶部4b。然后,通过将承接底部4a的场所的下侧开放,来使供纱筒管3从底部4a侧落下。如此,筒管方向对齐装置6能够以底部4a向下的方式将供纱筒管3的方向对齐而向下游侧供给。
[0073]在筒管方向对齐装置6的下方配置有筒管滑槽13。筒管滑槽13将从筒管方向对齐装置6供给的供纱筒管3设置为,使供纱筒管3的芯管4插入用于搬运供纱筒管3的搬运托盘2的栓。如此安装于搬运托盘2的供纱筒管3,经由图1所示的供纱筒管导入路111以及供纱筒管搬运路112,向自动络纱机100的多个络纱机单元1I搬运。
[0074]在筒管方向对齐装置6与筒管滑槽13之间,设置有对通过筒管方向对齐装置6对齐了方向的供纱筒管3进行引导的中空状的排出引导部件15。在排出引导部件15上形成有大小不同的2个开口部(第一开口部15a以及第二开口部15b)。第一开口部15a形成得相对大,并配置在排出引导部件15的上面。第二开口部15b形成得相对小,并配置在排出引导部件15的下面。第一开口部15a位于筒管方向对齐装置6的正下方,第二开口部15b位于筒管滑槽13的正上方。通过该构成,排出引导部件15能够将从筒管方向对齐装置6落下的供纱筒管3可靠地向筒管滑槽13引导。
[0075]接着,参照图3以及图4对筒管分开装置5进行详细说明。图3是表示筒管分开装置5的构成的立体图。图4是图3的A—A截面向视图。
[0076]筒管分开装置5具备一对脚部21、一对支持轴(轴部件)22、通路支持板23、筒管导入输送机24、输送机驱动马达(输送机驱动源)25、一对旋转支持板26、5个旋转引导板(推出部件)27、限制板(筒管限制部件)28、旋转马达29、凸轮部件30以及相位保持臂31。
[0077]然后,通过在筒管分开装置5中旋转而将供纱筒管3分开的上述旋转引导部17构成为,包括一对旋转支持板26、5枚的旋转引导板27以及限制板28。
[0078]一对脚部21被配置为,隔开适当的间隔而相互面对。在一对脚部21之间,配置有旋转引导部17、通路支持板23、筒管导入输送机24以及输送机驱动马达25等。
[0079]一对支持轴22固定在各个脚部21的上部。一对支持轴22被配置为使其轴线彼此一致。一对支持轴22以相互相对的方式突出,在该突出部分分别能够旋转地支持有旋转支持板26。该支持轴22的轴线与旋转引导部17的旋转轴线一致。此外,如图3所示那样,在支持轴22上形成有贯通状的轴孔22a,结果,支持轴22形成为中空状(使轴向两端开放的圆筒状)。
[0080]通路支持板23构成为沿着与旋转引导部17的轴线平行的方向细长的矩形状的板状部件,并配置为使其厚度方向朝向水平。此外,如图4所示那样,通路支持板23在由旋转引导板27包围的空间(换言之,为旋转引导板27描绘的圆筒状的旋转轨迹的内部空间)中,配置在从其旋转轴线在水平方向上偏向一侧的位置。由此,能够确保设置筒管导入输送机24、输送机驱动马达25的空间。形成为细长的矩形状的通路支持板23的长度方向,被配置为与旋转引导部17的旋转轴线平行。通路支持板23的长度方向两端部,经由未图示的托架分别固定于一对支持轴22的突出部分。
[0081]筒管导入输送机24安装在通路支持板23的一侧的面上。该筒管导入输送机24具备驱动辊51、从动辊52、路径限制辊53以及搬运带(输送带)54。
[0082]驱动辊51、从动辊52以及路径限制辊53均能够旋转地悬臂支持于通路支持板23的一侧的面上。搬运带54形成为环状,卷绕于驱动辊51以及从动辊52。
[0083]输送机驱动马达25在通路支持板23上,安装在与配置筒管导入输送机24的一侧相同的面上。输送机驱动马达25配置在筒管导入输送机24的下方。
[0084]输送机驱动马达25的输出轴贯通通路支持板23而突出。另一方面,驱动辊51的轴也贯通通路支持板23而突出。然后,输送机驱动马达25的输出轴与驱动辊51的轴通过传动带55连结。由此,能够将输送机驱动马达25的驱动力向驱动辊51传递而对筒管导入输送机24进行驱动。
[0085]搬运带54在驱动辊51与从动辊52之间形成细长的水平的搬运面。该搬运面构成供纱筒管3所通过的筒管通路16的路面。该筒管通路16被配置为与上述筒管喂给输送机14连续。通过筒管导入输送机24的驱动,供纱筒管3能够在筒管通路16上在使其长度方向与该筒管通路16的长度方向一致的状态下、以水平的姿势通过。
[0086]此外,从动辊52的直径构成为比驱动辊51的直径小。此外,路径限制辊53对搬运带54的路径的下侧的部分进行引导,并限制为使搬运带54的循环轨道在高度方向上变窄。然后,在如此使轨道在高度方向上变窄的部分的下方,配置有输送机驱动马达25。由此,在后述的旋转引导板27描绘的圆筒状的旋转轨迹的内部空间,能够相互不干涉地配置筒管导入输送机24和输送机驱动马达25(参照图4)。
[0087]按照配置为一对的旋转支持板26分别具备圆形的凸缘部57、以及从该凸缘部57向径向突出的5个臂部58。在凸缘部57的中心部形成有省略图示的轴孔,在该轴孔中插入上述支持轴22,由此旋转支持板26被支持为能够旋转。5个臂部58的长度形成为相互相等,并且均与凸缘部57—体地形成。此外,臂部58沿周向等间隔(S卩,以72°的间隔)地配置。
[0088]旋转引导板27构成为具有一定厚度的细长的板状部件。旋转引导板27的长度方向一端固定于一侧的旋转支持板26的臂部58的前端,长度方向另一端固定于另一侧的旋转支持板26的臂部58的前端。
[0089]旋转引导板27的厚度方向两侧的面(以下,有时称为推出面27a),均构成为能够与供纱筒管3接触而将该供纱筒管3向筒管通路16的侧部推出。各个旋转引导板27(推出面27a)具有与筒管通路16大致相同的长度,因此通过旋转引导板27能够将位于筒管通路16的细长的供纱筒管3良好地推出。
[0090]各个旋转引导板27被配置为,其长度方向与旋转引导部17的旋转轴线平行。此外,5个旋转引导板27如上述那样固定于旋转支持板26的臂部58,因此沿着以与筒管通路16的长度方向(筒管导入输送机24的搬运方向)平行的轴即旋转引导部17的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假想圆,沿周向以等间隔(即,以72°的间隔)排列配置。然后,旋转引导板27被配置为,使其厚度方向沿着该假想圆的周向。由此,旋转引导板27被配置为以假想圆的中心(旋转引导部17的旋转轴线)为中心的放射状。此外,旋转引导板27所具备的2个推出面27a均朝向与假想圆正交的方向。
[0091]5个旋转引导板27安装于通过支持轴22支持为能够旋转的旋转支持板26。因此,5个旋转引导板27能够以支持轴22的轴线(旋转引导部17的旋转轴线)为中心,沿着上述假想圆一体地进行旋转。在5个旋转引导板27进行旋转时,描绘轨迹成为中空的圆筒状,在其内部配置通路支持板23、筒管导入输送机24、输送机驱动马达25等。
[0092]此外,在5个旋转引导板27停止了旋转的状态下,通过后述的凸轮部件30对旋转相位进行控制,以便如图3等所示那样,成为5个中沿周向相邻的2个旋转引导板27的一方位于筒管通路16的宽度方向一端附近,另一方位于筒管通路16的宽度方向另一端附近的状态。因此,在旋转引导板27停止旋转的状态下,该旋转引导板27不会妨碍从筒管喂给输送机14供给的供纱筒管3在筒管通路16通过。
[0093]在旋转引导板27所具有的2个推出面27a上,分别配置有一对端部推出部件(凸部)27b。各个端部推出部件27b配置在旋转引导板27的长度方向端部附近。具体地说,位于旋转引导板27的长度方向一端侧的端部推出部件27b固定于限制板28,位于长度方向另一端侧的端部推出部件27b固定于旋转引导板27。
[0094]各个端部推出部件27b构成为从推出面27a突出,且构成为其突出方向的端面能够与供纱筒管3的端部(芯管4的底部4a或者顶部4b)接触。结果,即使在供纱筒管3上卷绕的纱线量较少、通过推出面27a将供纱筒管3从筒管通路16向侧部推出时供纱筒管3倾斜的状态下,也能够通过端部推出部件27b不使供纱筒管3倾斜地将该供纱筒管3可靠地推出。
[0095]此外,各个端部推出部件27b形成有锥面部。通过该锥面部,能够防止在筒管通路16通过的供纱筒管3钩挂端部推出部件27b。
[0096]—对端部推出部件27b均被安装为能够沿着旋转引导板27的长度方向调整其位置。具体地说,限制板28的位置能够沿着旋转引导部17的轴线方向进行调整(详细后述),因此固定于该限制板28的端部推出部件27b也能够与限制板28—起使其位置移动。此外,从限制板28远离的位置的端部推出部件27b,经由在沿着旋转引导板27的长度方向的方向上形成在该旋转引导板27上的长孔,通过螺栓等适当的固定部件来安装,因此能够使其位置移动。由此,能够对2个端部推出部件27b的间隔进行调整,能够灵活地对应不同长度的供纱筒管3。
[0097]限制板28为形成为环状的板状部件,配置在筒管通路16的下游侧端部。该限制板28配置在一对旋转支持板26之间、且是配置在位于筒管通路16的下游侧的旋转支持板26的附近。此外,限制板28被设置为,将5个旋转引导板27彼此沿周向连接。
[0098]在限制板28上,贯通状的插入孔28a沿周向以等间隔排列形成有5个。然后,5个旋转引导板27分别插入于该插入孔28a。因此,限制板28能够沿着旋转引导板27的长度方向(旋转引导部17的轴线方向)移动。
[0099]在限制板28上固定有5个L字状的连结部件,各个连结部件经由长孔安装于旋转引导板27(参照图2)。因此,经由该长孔,能够沿着与旋转引导板27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对限制板28的位置进行调整。由此,能够对应不同长度的供纱筒管3。
[0100]如图3所示那样,限制板28构成为,在筒管通路16的下游侧与供纱筒管3的一侧的端部接触。由此,能够将由筒管导入输送机24搬运的供纱筒管3限制在规定的位置,因此能够通过旋转引导板27的旋转对该供纱筒管3可靠地进行引导。
[0101]旋转马达29是旋转引导部17的驱动源,固定于一侧的脚部21。旋转马达29的输出轴与一侧的旋转支持板26通过传动带60连结。由此,能够将旋转马达29的动力向旋转支持板26传递,使包括5个旋转引导板27的旋转引导部17旋转。旋转马达29构成为能够正反转、并且能够控制旋转角度的马达。旋转马达29能够根据来自对筒管供给装置10进行控制的控制部(详细后述)的指令,使旋转引导部17向任意方向每次旋转旋转引导板27的角度间隔即72。。
[0102]凸轮部件30固定于一侧的旋转支持板26,能够与该旋转支持板26—体地进行旋转。在凸轮部件30的外周,在周向上以相等的间隔(S卩,以72°的间隔)形成有5个凹部30a。
[0103]相位保持臂31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持于一侧的脚部21,在其前端能够旋转地安装有能够与凸轮部件30的外周接触的较小的辊31a。在相位保持臂31上安装于未图示的弹簧,使将辊31a按压于凸轮部件30的作用力对该相位保持臂31作用。
[0104]然后,构成为,在5个旋转引导板27中在周向上相邻的2个旋转引导板27的一方位于筒管通路16的宽度方向一端附近,另一方位于筒管通路16的宽度方向另一端附近的状态下,相位保持臂31的前端的辊31a进入凸轮部件30的凹部30a。由此,能够将旋转引导部17(旋转引导板27)的旋转相位,适当地保持在旋转引导板27不会妨碍供纱筒管3向筒管通路16导入的相位。
[0105]在此,筒管导入输送机24的搬运带54,在由旋转引导板27包围的内侧的空间中,如上述那样沿循环轨道行进。然后,该循环轨道中、在上侧通过的搬运带54的上面,构成筒管通路16的路面。在沿着筒管通路16的长度方向观察时,如图4所示那样,5个旋转引导板27包围该筒管通路16的路面。此外,如图4所示那样,该筒管通路16的路面被配置在旋转引导板27描绘的圆筒状的旋转轨迹的内部空间中的上端部。
[0106]进一步说,在旋转引导部17停止的状态下,该筒管通路16的路面(筒管导入输送机24的上面)配置在5个旋转引导板27中位于上部的2个旋转引导板27之间。然后,筒管通路16的路面配置在这2个旋转引导板27的与旋转引导部17的旋转轴线接近一侧的端部彼此之间。这2个旋转引导板27的与旋转引导部17的旋转轴线接近一侧的端部彼此的间隔,与筒管通路16的路面的宽度大致相等。
[0107]根据以上,构成为,通过水平的路面和从路面的宽度方向两端延伸的一对旋转引导板27,包围供纱筒管3的下侧以及宽度方向两侧,形成上侧开放的筒管通路16。即,在从筒管喂给输送机14向筒管通路16搬运供纱筒管3时,旋转引导板27作为以该供纱筒管3不会从路面向侧部掉落的方式进行限制的侧壁引导起作用。
[0108]在此,筒管通路16的路面的宽度与供纱筒管3的粗细(卷绕纱线的部分的粗细)几乎相等。此外,上述侧壁引导器从路面朝向倾斜的方向,因此筒管通路16构成为下侧(与旋转轴线接近一侧)的宽度较窄、上侧(从旋转轴线远离一侧)的宽度较大的锥状。由此,供纱筒管3的位置难以向路面的宽度方向端部偏移,能够将该供纱筒管3沿着紧凑的筒管通路16顺畅地搬运。
[0?09]此外,对筒管导入输送机24进行驱动的输送机驱动马达25与筒管导入输送机24—起配置在5个旋转引导板27的旋转轨迹的内部。由此,能够实现用于驱动筒管导入输送机24的简单、紧凑的构成。另一方面,在该构成中,旋转引导板27围绕输送机驱动马达25进行旋转,因此难以进行与输送机驱动马达25连接的电线25a的取回。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固定于脚部21的支持轴22上形成有贯通状的轴孔22a,与输送机驱动马达25连接的电线25a通过该轴孔22a(参照图3)。因此,能够使电气布线不与旋转引导板27干涉地从外部向输送机驱动马达25供给电力以及信号。
[0110]筒管供给装置10具备传感器96,该传感器96用于对沿筒管通路16搬运的供纱筒管3到达规定位置的情况进行检测(参照图2)。该传感器96构成为具备投光器和受光器的光电传感器。该传感器96的光轴96a被确定为,沿着该筒管通路16的宽度方向水平地通过如下位置:比供纱筒管3在筒管通路16上移动的方向上的限制板28更稍微靠上游侧的位置,且是比筒管通路16的路面稍高的位置。此外,为了不遮挡传感器96的光,在5个旋转引导板27上形成有将与旋转引导部17的旋转轴线远离的一侧切口为矩形状的切口部27c。
[0111]接下来,参照图5至图7对筒管方向对齐装置6进行详细说明。此外,一对筒管方向对齐装置6的构成实际上相同,因此在以下,代表性地对一侧的筒管方向对齐装置6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一侧的筒管方向对齐装置6的构成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在筒管方向对齐装置6的一侧的芯管引导路径63上,通过底部侧承接部(第一承接部)71承接供纱筒管3的底部4a的情形的图。图7是表示在筒管方向对齐装置6的另一侧的芯管引导路径63上,通过顶部侧承接部(第二承接部)72承接供纱筒管3的顶部4b的情形的图。
[0112]筒管方向对齐装置6作为主要构成而具备一对侧框架61、端框架62、一对芯管引导路径63以及开放驱动部64。
[0113]如图5所示那样,一对侧框架61均构成为平板状的部件。一对侧框架61彼此被配置为,在使其厚度方向朝向水平方向的状态下,隔开规定的间隔而相互面对。侧框架61彼此的间隔比供纱筒管3的长度方向的长度稍大。
[0114]端框架62构成为平板状的部件。端框架62为,在使其厚度方向朝向水平方向的状态下,被配置在侧框架61中的与筒管分开装置5远离一侧的端部。端框架62的两端部相对于一对侧框架61的端部分别垂直地连结。
[0115]通过如此地构成侧框架61以及端框架62,由此构成使与筒管分开装置5接近一侧、上侧以及下侧开放的折板状的引导框架。该引导框架被配置在筒管分开装置5的一侧的侧部,以便接受由筒管分开装置5分配的供纱筒管3。如上所述,一对侧框架61的间隔比供纱筒管3的长度稍大,因此能够使供纱筒管3保持使其长度方向端部与各个侧框架61接近的水平姿势地通过引导框架的内部。
[0116]侧框架61和端框架62经由长孔、通过螺栓等固定部件进行安装。由此,能够对一对侧框架61的间隔进行调整,因此能够灵活地对应于不同长度的供纱筒管3。
[0117]在一对侧框架61的各个上,设置有对供纱筒管3的芯管4进行引导的倾斜状的芯管引导路径63。该一对芯管引导路径63是配置在侧框架61的内面、并构成为相互相对。
[0118]芯管引导路径63从与筒管分开装置5接近的一侧起,依次具有导入部70、底部侧承接部71以及顶部侧承接部72。此外,按照一对配置的芯管引导路径63中的一侧的芯管引导路径63如图6所示,另一侧的芯管引导路径63如图7所示。如此,一对芯管引导路径63实际上成为相同构成,并相互对称地配置。
[0119]导入部70、底部侧承接部71以及顶部侧承接部72,是通过在侧框架61的内面将板状或者块状的部件安装为突出状来构成的。侧框架61的内部所安装的部件的突出长度形成为,与供纱筒管3的端部的芯管4的露出部分的长度相等、或者稍短。由此,在通过芯管引导路径63对供纱筒管3进行引导时,纱线难以钩挂于突出状的部件,并且还能够防止供纱筒管3的纱层的损伤。
[0120]导入部70沿着芯管引导路径63位于供纱筒管3移动的方向的上游侧。如图5至图7所示那样,该导入部70由2个板状的导入引导部件81、82构成。
[0121]导入引导部件81、82被配置为,从侧框架61的内面几乎垂直地突出。2个导入引导部件81、82被配置为从上下将芯管引导路径63隔在其间,供纱筒管3的芯管4的端部能够在这2个导入引导部件81、82之间通过。
[0122]2个导入引导部件81、82的上下方向的间隔构成为,与筒管分开装置5接近一侧较大、远离一侧较窄。此外,2个导入引导部件81、82均以与筒管分开装置5远离一侧成为下方的方式倾斜地配置。因此,从筒管分开装置5向侧框架61之间投入的供纱筒管3为,其端部进入导入部70的导入引导部件81、82之间,而通过自重朝向下游侧的底部侧承接部71移动。
[0123]如图6所示那样,底部侧承接部71具备固定侧承接部件(限制部件)83以及可动侧承接部件(开闭部件)84。
[0124]固定侧承接部件83以及可动侧承接部件84形成为块状,并被配置为从侧框架61的内面几乎垂直地突出。此外,固定侧承接部件83以及可动侧承接部件84被配置为从上下夹持芯管引导路径63。
[0125]在位于芯管引导路径63的上侧的固定侧承接部件83的下面、与位于下侧的可动侧承接部件84的上面(承受面84a)之间形成有间隙。该间隙构成为,与筒管分开装置5接近一侧较大、远离一侧较窄。然后,在间隙中成为最窄的部分的宽度71w,比芯管4的底部4a的直径窄、并且比顶部4b的直径大。
[0126]在此,如上所述,从筒管分开装置5向筒管方向对齐装置6投入的供纱筒管3,朝向哪个方向是不确定的。因此,可以考虑到芯管4的底部4a被送向各个芯管引导路径63上所配置的底部侧承接部71的情况、以及顶部4b被送向各个芯管引导路径63上所配置的底部侧承接部71的情况这双方。在芯管4的底部4a被送到底部侧承接部71的情况下,不能够在固定侧承接部件83与可动侧承接部件84之间通过,因此由该底部侧承接部71承接(参照图6)。另一方面,在芯管4的顶部4b被送到底部侧承接部71的情况下,在固定侧承接部件83与可动侧承接部件84之间通过,通过自重朝向下游侧的顶部侧承接部72移动(参照图7)。如此,底部侧承接部71能够有选择地仅承接芯管4的底部4a和顶部4b中的底部4a。
[0127]此外,固定侧承接部件83经由长孔、通过螺栓等固定部件进行安装。由此,能够对固定侧承接部件83的位置(换言之,固定侧承接部件83与可动侧承接部件84之间的间隙的宽度71w)进行调整,因此还能够对应于芯管4的粗细不同的供纱筒管3。
[0128]如图6以及图7所示那样,可动侧承接部件84被支持为能够以转动支点84b为中心向上下方向转动。因此,通过可动侧承接部件84从图6以及图7中由虚线表示的状态向下方转动,由此能够使底部侧承接部71的下部开放。在此,如上所述,在供纱筒管3的芯管4的底部4a被送到底部侧承接部71的情况下,该底部4a被底部侧承接部71承接。因此,当在该状态下可动侧承接部件84向下方转动时,供纱筒管3的芯管4的底部4a通过自重落下。
[0129]此外,在一对芯管引导路径63上,构成底部侧承接部71的可动侧承接部件84彼此通过连结轴86相互连结。因此,2个可动侧承接部件84连动地动作,在一方的可动侧承接部件84使底部侧承接部71的下部开放时,与此同时,另一方的可动侧承接部件84也使底部侧承接部71的下部开放。
[0130]顶部侧承接部72被配置为与底部侧承接部71在下游侧相邻接。顶部侧承接部72具备配置在芯管引导路径63的下侧的块状的承受部件(支持部件)85。在承受部件85的上面形成有V字状的凹部85a。
[0131]在该构成中,当供纱筒管3的芯管4的顶部4b被送向顶部侧承接部72时,如图7所示那样,该顶部4b被承受部件85的凹部85a承接。此外,由于凹部85a形成为V字状,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构成来实现能够在稳定的位置承接顶部4b的顶部侧承接部72。
[0132]在此,在一侧的芯管引导路径63上,顶部4b被送向顶部侧承接部72的情况意味着:在另一侧的芯管引导路径63上,由底部侧承接部71承接了底部4a。然后,在底部侧承接部71的下部开放而芯管4的底部4a要落下时,由于顶部4b由凹部85a承接,因此供纱筒管3的底部4a先(S卩,底部4a向下地)落下。
[0133]在一对侧框架61以及端框架62的下端,连接有上述排出引导部件15。从芯管引导路径63落下的供纱筒管3,通过排出引导部件15而姿势朝向上下方向。此时,供纱筒管3的朝向当然被对齐为底部4a成为下侧。朝向上下方向的供纱筒管3被向筒管滑槽13引导。
[0134]此外,如上所述,从筒管分开装置5向筒管方向对齐装置6投入的供纱筒管3,一侧的端部即底部4a由底部侧承接部71承接,另一侧的端部即顶部4b由顶部侧承接部72承接。在一对芯管引导路径63上,导入部70、底部侧承接部71以及顶部侧承接部72配置在相互对应的位置,因此在供纱筒管3的两端如上述那样被承接时,该供纱筒管3的姿势变得若干倾斜(参照图6以及图7)。然而,在各个芯管引导路径63中,底部侧承接部71与顶部侧承接部72相邻配置,因此能够防止两端部被承接的状态的供纱筒管3的姿势较强地倾斜。结果,能够使供纱筒管3从筒管方向对齐装置6落下的路径收敛在较窄的范围,因此不需要将排出引导部件15的第一开口部15a形成得较大,能够实现筒管供给装置10的紧凑化。
[0135]此外,在筒管方向对齐装置6的端框架62上,如图2所示那样,安装有传感器97。该传感器97例如由光电传感器等构成。传感器97能够对有无被底部侧承接部71以及顶部侧承接部72承接了端部的状态的供纱筒管3进行检测。
[0136]接下来,对用于驱动可动侧承接部件84的开放驱动部64的构成进行说明。如图5以及图7所示那样,在按照一对配置的侧框架61中的一侧安装有作为促动器的旋转螺线管91。此外,在一对芯管引导路径63上,将可动侧承接部件84彼此连结的连结轴86,贯通配置有旋转螺线管91的一侧的侧框架61而突出,在该突出部分固定有臂92。然后,旋转螺线管91的可动件、臂92的前端部通过连接部件93相互连结。由此,通过驱动旋转螺线管91,能够将一对可动侧承接部件84在图6以及图7中由虚线表示的关闭位置与由点划线表示的开放位置之间进行切换。
[0137]如此,本实施方式的筒管方向对齐装置6为,通过在倾斜状地形成的一对芯管引导路径63的各个上设置底部侧承接部71和顶部侧承接部72,由此在不同场所承接通过自重移动的供纱筒管3的芯管4的底部4a和顶部4b。然后,通过使承接芯管4的底部4a的底部侧承接部71的下部开放,由此使供纱筒管3从芯管4的底部4a侧先落下。通过以上,无论向筒管方向对齐装置6供给的供纱筒管3的方向如何,都能够将方向对齐为使芯管4的底部4a向下的状态,并向下游侧排出。
[0138]S卩,本实施方式的筒管方向对齐装置6为,不需要由传感器等对供纱筒管3的方向进行判别,仅通过进行可动侧承接部件84的下方开放动作,就能够使供纱筒管3的方向对齐。此外,不需要使供纱筒管3沿长度方向移动的机构,因此能够将筒管方向对齐装置6紧凑地构成。
[0139]接下来,对用于控制筒管供给装置10的构成进行说明。图8是对筒管供给装置10的控制进行说明的框图。
[0140]如图8所示那样,在筒管供给装置10设置有控制部90。控制部90包括省略图示的CPU、ROM、RAM等硬件、以及上述ROM所存储的控制程序等软件。
[0141]控制部90分别电连接有筒管分开装置5所具备的上述传感器96、以及一对筒管方向对齐装置6所具备的上述传感器97。此外,一对筒管滑槽13具有用于对有无供纱筒管3进行检测的省略图示的传感器。该传感器与控制部90电连接。
[0142]在该构成中,当通过上述传感器检测到在一对筒管滑槽13中的至少任一个中没有供纱筒管3时,控制部90通过传感器97调查在与该筒管滑槽13连接的筒管方向对齐装置6中、是否通过底部侧承接部71和顶部侧承接部72承接有供纱筒管3。在具有被承接的状态的供纱筒管3的情况下,控制部90使该筒管方向对齐装置6(旋转螺线管91)动作,使底部侧承接部71的承受面84a开放,将供纱筒管3向筒管滑槽13供给。
[0143]此外,当通过传感器97检测到在一对筒管方向对齐装置6中的至少任一个中、未通过底部侧承接部71和顶部侧承接部72承接供纱筒管3时,控制部90通过传感器96调查在筒管分开装置5的筒管通路16中是否存在供纱筒管3。在筒管通路16中存在供纱筒管3的情况下,控制部90对筒管分开装置5的旋转马达29进行驱动而使旋转引导板27旋转72°,通过旋转引导板27将筒管通路16上的供纱筒管3朝向没有供纱筒管3的一侧的筒管方向对齐装置6推出而供给。此外,如上所述,将供纱筒管3向哪个筒管方向对齐装置6供给,能够通过旋转引导部17(旋转引导板27)的旋转方向来切换。在筒管通路16中没有供纱筒管3的情况下,控制部90对筒管喂给输送机14以及筒管分开装置5(输送机驱动马达25)进行控制,而将供纱筒管3向筒管通路16搬运,并且在传感器96检测到供纱筒管3之前进行待机。
[0144]此外,在筒管滑槽13中存在供纱筒管3的情况下,控制部90为,在该筒管滑槽13上游侧的筒管方向对齐装置6中,不使底部侧承接部71的承受面84a开放而进行待机。此外,在无论在一对筒管方向对齐装置6的哪个中通过底部侧承接部71和顶部侧承接部72承接有供纱筒管3的情况下,控制部90为,在筒管分开装置5中不使旋转引导板27向任何方向旋转而进行待机。由此,能够防止供纱筒管3的碰撞等。
[0145]如此,基于配置于筒管分开装置5、筒管方向对齐装置6以及筒管滑槽13的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控制部90在适当的定时将向筒管分开装置5供给的供纱筒管3平衡良好地进行分配。此外,控制部90将分给2个筒管方向对齐装置6的供纱筒管3,分别在适当的定时向筒管滑槽13供给。以方向被对齐的状态向筒管滑槽13供给的供纱筒管3,通过筒管滑槽13安装于搬运托盘2。
[0146]筒管供给装置10如上述那样构成,因此如图1所示那样,能够在沿着2个路径搬运的搬运托盘2的各个上同时并行地安装供纱筒管3而供给。结果,能够使供纱筒管3的供给能力增强,因此能够提高筒管供给装置10整体的效率。
[0147]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筒管分开装置5具备筒管通路16以及旋转引导部17。筒管通路16用于对所供给的供纱筒管3进行搬运。旋转引导部17将供纱筒管3从筒管通路16向多个供给路径8进行分配。旋转引导部17具备多个旋转引导板27。在从筒管通路16的搬运方向观察时,多个旋转引导板27配置在该筒管通路16的路面周围的多个位置。
[0148]由此,实现了筒管通路16的路面在由旋转引导板27包围的内部通过的布局,因此能够将筒管通路16以及旋转引导板27作为整体而紧凑地配置。结果,能够实现筒管分开装置5的省空间化。
[0149]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筒管分开装置5中,旋转引导部17以与筒管通路16的搬运方向平行的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
[0150]由此,能够将对筒管通路16的路面进行包围的旋转引导板27的移动轨迹紧凑地构成。此外,由于实现了筒管通路16的路面在旋转引导板27的移动轨迹(旋转轨迹)的内部通过的布局,因此能够将筒管通路16以及旋转引导板27作为整体而进一步紧凑地配置。此外,旋转引导部17能够以沿着供纱筒管3的分配方向的方式将供纱筒管3推出,因此能够从筒管通路16将供纱筒管3可靠地推出。
[0151]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筒管分开装置5还具备用于对旋转引导部17进行旋转驱动的旋转马达29。旋转引导部17构成为通过旋转马达29而能够正反旋转。
[0152]由此,通过旋转引导部17的旋转方向,能够切换旋转引导板27将供纱筒管3推出的方向。结果,能够将供纱筒管3向不同方向推出而分配。
[0153]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筒管分开装置5中,多个旋转引导板27沿着以旋转引导部17的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假想圆以等间隔排列配置。
[0154]由此,由于多个旋转引导板27以等间隔配置,因此能够简单地控制该旋转引导板27的旋转。然后,由于在如此配置的多个旋转引导板27的内周侧形成有空间,因此能够在该空间中配置(筒管导入输送机24等)各种部件,能够将筒管分开装置5进一步紧凑地构成。
[0155]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筒管分开装置5中,多个旋转引导板27分别构成为具备与上述假想圆的切线正交的推出面27a的板部件。在推出面27a上设置有用于将供纱筒管3的端部推出的端部推出部件27b。
[0156]由此,能够通过端部推出部件27b将供纱筒管3中的未卷绕纱线的端部推出,因此无论供纱筒管3上卷绕的纱线量的多少,都能够将供纱筒管3可靠地推出。
[0157]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筒管分开装置5中,端部推出部件27b设置在旋转引导板27的与假想圆的切线正交的2个推出面27a的各个上。
[0158]由此,无论在通过旋转引导板27的哪个推出面27a来推出供纱筒管3的情况下,都能够从筒管通路16将该供纱筒管3可靠地推出。
[0159]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筒管分开装置5中,推出面27a的端部推出部件27b的位置能够调整。
[0160]由此,能够对应于不同长度的供纱筒管3。
[0161]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筒管分开装置5中,多个旋转引导板27具有与搬运方向上的筒管通路16的长度大致相同的长度。
[0162]由此,旋转引导板27能够覆盖筒管通路16的搬运方向的整面,因此能够从筒管通路16将供纱筒管3可靠地推出。
[0163]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筒管分开装置5具备凸轮部件30,该凸轮部件30具有数目与旋转引导板27的数目相同的凹部30a。凸轮部件30构成为与旋转引导板27连动。在通过凸轮部件30的凹部30a的保持作用将旋转引导部17保持于停止位置时,供纱筒管3被向筒管通路16搬运。
[0164]由此,能够利用凸轮部件30来准确地控制旋转引导板27的位置,即使在使对旋转引导板27进行驱动的旋转马达29停止的情况下,也能够以旋转引导板27不会从规定的停止位置活动的方式稳定地进行保持。然后,通过将旋转引导板27的停止位置设定为与向筒管通路16导入的供纱筒管3不干涉,由此供纱筒管3能够顺畅地通过筒管通路16。
[0165]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筒管分开装置5中构成为,多个旋转引导板27以旋转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筒管通路16的路面与多个旋转引导板27的旋转轨迹的内周侧接近地配置。在多个旋转引导板27中,相邻的2个旋转引导板27的与旋转轴线接近一侧的端部彼此的间隔,与筒管通路16的路面的宽度大致相等。此外,与旋转轴线远离一侧的端部彼此的间隔比筒管通路16的路面的宽度大。
[0166]由此,由于2个旋转引导板27被配置为从筒管通路16的路面的宽度方向两端部附近倾斜地突出,因此能够防止供纱筒管3在被导入的中途从筒管通路16落下。然后,旋转引导板27的与旋转轴线接近一侧的端部被设置在筒管通路16的路面的宽度方向一侧端部附近,因此能够避免旋转引导板27在进行旋转时从筒管通路16的路面大幅地分离。结果,能够通过旋转引导板27将筒管通路16的供纱筒管3可靠地推出。
[0167]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筒管分开装置5中,筒管通路16的路面由搬运带54形成。筒管分开装置5还具备对搬运带54进行驱动的输送机驱动马达25。在沿着上述筒管通路16的搬运方向观察时,多个旋转引导板27配置在输送机驱动马达25周围的多个位置。
[0168]由此,不需要另外设置配置输送机驱动马达25的空间,能够将筒管分开装置5进一步紧凑地构成。
[0169]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筒管分开装置5中,多个旋转引导板27经由中空状的支持轴22被支持为能够旋转。
[0170]由此,通过使用形成于支持轴22的中空部,能够与旋转引导板27不干涉地使其他部件(例如电线25a等)通过。
[0171]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筒管分开装置5还具备与由筒管通路16搬运的供纱筒管3接触、使其在规定的位置停止的限制板28。
[0172]由此,能够在筒管通路16上使供纱筒管3停止于规定的位置,因此能够通过旋转引导部17将供纱筒管3可靠地推出而分配。
[0173]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筒管分开装置5中,限制板28配置在筒管通路16的搬运方向的下游侧,与供纱筒管3的端部接触而使该供纱筒管3停止。
[0174]由此,在筒管通路16所搬运的供纱筒管3中使位于开头侧的端部与限制板28接触,由此能够在以该供纱筒管3的端部为基准的一定的位置使供纱筒管3停止。
[0175]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筒管分开装置5中,筒管通路16的路面的宽度与供纱筒管3的粗细大致相等。
[0176]由此,能够将筒管通路16紧凑地构成,因此能够实现筒管分开装置5的进一步的省空间化。
[0177]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筒管分开装置5中,设置有5个旋转弓I导板27。
[0178]由此,能够兼顾筒管通路16的路面的宽度的确保以及旋转引导板27的旋转轨迹的小型化。此外,不使旋转引导板27的驱动角度太大就能够将供纱筒管3可靠地推出。
[0179]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筒管供给装置10具备筒管分开装置5和2个供给路径8。由筒管分开装置5分配的供纱筒管3向供给路径8供给。在2个供给路径8的各个上配置有筒管方向对齐装置6和筒管滑槽13。筒管方向对齐装置6对所供给的供纱筒管3的方向进行转换。筒管滑槽13设置在筒管方向对齐装置6的下游侧,将方向被转换的供纱筒管3向搬运部件安装。
[0180]由此,能够将由筒管分开装置5分配的供纱筒管3通过多个筒管方向对齐装置6以及筒管滑槽13安装于搬运托盘2,因此能够提高筒管供给装置10整体的供给效率。
[0181]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筒管供给装置10,设置有使筒管分开装置5的旋转引导部17动作而对供纱筒管3进行分配的控制部90。控制部90根据各个供给路径8的装置(筒管方向对齐装置6)中的操作状态,使旋转引导部17动作。
[0182]由此,例如在一侧的筒管方向对齐装置6中供纱筒管3滞留的情况下,能够以将供纱筒管3向另一侧的筒管方向对齐装置6分开的方式使筒管分开装置5动作。由此,能够整体地提高供纱筒管3的供给效率。
[0183]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上述构成例如能够如以下那样进行变更。
[0184]旋转引导板27不限定于5个,例如也能够为2个、3个、4个、6个以上。
[0185]旋转引导板27的长度不限定于与筒管通路16大致相同的长度,也可以形成为比筒管通路16长。此外,也可以代替端部推出部件27b,通过在旋转引导板27上一体地形成的突起来按压供纱筒管3的端部。
[0186]还能够构成为,省略筒管导入输送机24,并且以下游侧成为下侧的方式将筒管通路16形成为倾斜状,供纱筒管3通过自重在筒管通路16上通过。在该情况下,优选使筒管通路16的路面由容易滑动的平板状的部件构成、或者能够转动的多个辊构成。
[0187]也可以构成为,在相位保持臂31的前端部形成凹部,使凸轮部件30的相对的凸部进入该凹部,而对旋转引导部17的相位进行保持。
[0188]推出部件的构成不限定于上述构成,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代替旋转引导板27而具备5个圆棒。
[0189]限制板28也可以与配置在筒管通路16的下游侧的旋转支持板26—体地形成。
[0190]供给路径8并不局限于2个,也可以为3个以上。在该情况下,例如通过设置多台上述筒管分开装置5,由此能够向3个以上的供给路径分配供纱筒管3。
【主权项】
1.一种供纱筒管分配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筒管通路,用于对所供给的供纱筒管进行搬运;以及 筒管分配部,将上述供纱筒管从上述筒管通路向多个供给路径分配, 上述筒管分配部具备多个推出部件, 在沿着上述筒管通路的搬运方向观察时,多个上述推出部件配置在该筒管通路的路面的周围的多个位置。2.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供纱筒管分配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筒管分配部以与上述筒管通路的搬运方向平行的旋转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3.如权利要求2记载的供纱筒管分配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用于对上述筒管分配部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源, 上述筒管分配部构成为通过上述驱动源而能够正反旋转。4.如权利要求2或者3记载的供纱筒管分配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推出部件沿着以上述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假想圆以等间隔排列配置。5.如权利要求4记载的供纱筒管分配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推出部件分别为具备与上述假想圆的切线正交的推出面的板部件, 在上述推出面上设置有用于将上述供纱筒管的端部推出的凸部。6.如权利要求5记载的供纱筒管分配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凸部设置于上述推出部件中的与上述假想圆的切线正交的2个推出面的各个推出面上。7.如权利要求5或者6记载的供纱筒管分配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推出面上的上述凸部的位置能够调整。8.如权利要求4至7任一项记载的供纱筒管分配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推出部件具有与上述搬运方向上的上述筒管通路的长度大致相同的长度或者比上述筒管通路长的长度。9.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记载的供纱筒管分配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凸轮部件,该凸轮部件具有数目与上述多个推出部件的数目相同的凹部, 上述凸轮部件构成为与上述推出部件连动, 在通过上述凸轮部件的上述凹部的保持作用将上述筒管分配部保持于停止位置时,上述供纱筒管被向上述筒管通路搬运。10.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记载的供纱筒管分配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推出部件以旋转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 上述筒管通路的路面与上述多个推出部件的旋转轨迹的内周侧接近地配置, 在上述多个推出部件中,相邻的2个上述推出部件的与上述旋转轴线接近一侧的端部彼此的间隔,与上述筒管通路的路面的宽度大致相等, 与上述旋转轴线远离的一侧的端部彼此的间隔,比上述筒管通路的路面的宽度大。11.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记载的供纱筒管分配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筒管通路的路面由输送带形成, 该供纱筒管分配装置还具备对上述输送带进行驱动的输送机驱动源, 在沿着上述筒管通路的搬运方向观察时,多个上述推出部件配置在上述输送机驱动源的周围的多个位置。12.如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记载的供纱筒管分配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推出部件经由中空状的轴部件被支持为能够旋转。13.如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记载的供纱筒管分配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筒管限制部件,该筒管限制部件与由上述筒管通路搬运的上述供纱筒管接触,使其在规定的位置停止。14.如权利要求13记载的供纱筒管分配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筒管限制部件配置在上述筒管通路的搬运方向的下游侧,与上述供纱筒管的端部接触而使其停止。15.如权利要求10至14任一项记载的供纱筒管分配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筒管通路的路面的宽度与上述供纱筒管的粗细大致相等。16.如权利要求15记载的供纱筒管分配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5个上述推出部件。17.一种筒管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 如权利要求1至16任一项记载的供纱筒管分配装置;以及 多个供给路径,被供给由上述供纱筒管分配装置分配的上述供纱筒管, 在上述多个供给路径的各个上配置有: 供纱筒管方向转换装置,对所供给的上述供纱筒管的方向进行转换;以及筒管安装装置,设置在上述供纱筒管方向转换装置的下游侧,将方向被转换后的上述供纱筒管安装于搬运部件。18.如权利要求17记载的筒管供给系统,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使上述供纱筒管分配装置的上述筒管分配部动作而对上述供纱筒管进行分配的控制部, 上述控制部根据各个上述供给路径的装置的操作状态使上述筒管分配部动作。
【文档编号】B65H67/06GK105905684SQ201511008959
【公开日】2016年8月31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29日
【发明人】坂元直孝
【申请人】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