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多块板构成的容器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4173293阅读:4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由多块板构成的容器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如权利要求1-4的前序部分所述的容器。
这样的容器由来自于本申请人的前任公司的WO94/11259A、WO95/13970A、WO97/41037A公开了。在这种由多块板构成的并且其中一块板是底壁而其它板是侧壁的容器中,为了清洗或为了空载运送,板可以转入一个相互平行的位置,从而它们在与底壁平行的位置上向外突起于底壁上,或者在这样的位置上内翻到底壁上。
为了运送货物,侧壁构成板向上转入大致垂直于底壁的位置并且相互被锁定住。
在这些板之间的铰接机构由枢轴构成,它们通过隔板与各板前棱保持一定距离并且卡入其它板的槽中。通过这些板在枢轴纵轴线方向上的相对运动,可以将容器的各板相互分开。
此外,已知这样一种如WO96/11144A1和DE4201145A1所述的容器,它是按照与上述容器大体类似的方式形成的。在所述容器中,一方面规定了,根据前述文献中的结构,给其中一个用于枢轴的导套开缝并且它可以径向弹性变形,以实现可相对底壁构成板转动的位置的放置和固定,而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铰接机构是如此设计的,即在侧壁构成板竖立的状态下,枢轴不承受垂直负荷,即不承受垂直于底壁构成板的负荷。
但在所有的上述容器中,它们都不能满足对其提出的与所需强度性能和锁定件的足够承载能力有关的要求。
所以,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容器,它能够承受较高的运货负荷或在运货时由外界施加在容器上的力,承受较高的阻力并且在容器堆放时具有足以承受堆放容器重量的能力。
通过权利要求1-4的特征部分的特征而完成了本发明的任务。
权利要求1所述解决方案的优点是,通过设置限位凸脊而适当加强了底壁构成板的承载能力并由此将铰接结构支承在底壁表面上,从而可以在限制于底壁的水平位置上安装侧壁构成板和使侧壁构成板脱离底壁,另一方面,在竖立状态下,可以对外将枢轴覆盖和保护起来。由此一来,保护精密敏感的铰接机构的枢轴如不受叉车齿或紧密堆放容器时或撞击汽车侧壁时的影响。
在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形实施例中,有利地实现了,相对在其它板的槽中的枢轴容放支承区获得了枢轴的最小预应力,从而即使在冲击和震动下,也可以充分地实现在槽中引导和固定枢轴。但同时可靠地消除了不希望出现的枢轴过高应力,而这可能导致枢轴破裂或变形。这个方案使得承受大的堆积容器的垂直负荷成为可能并且可以使枢轴更牢固地保持在槽内,即便是在有冲击力从容器内向外部作用在侧壁构成板上时。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其它变形实施例以惊人的优异方式实现了在安装方向上折合和锁定可相对调节的板,其中通过设置具有可弹性变形的支承件的容座而获得了在不同空间走向上的导向支承,这有利地阻止了在角部相连的板隆起。
本身是独立的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其它解决方案实现了对接的竖立板在垂直于底壁构成板的板内按不同空间走向地咬合,从而即使垂直或水平的力很大,也防止了对接板在不同空间走向上偏斜,因而,即使加装货物或输送装置等从外界施加的力引起了极高的负荷,也没有出现容器受损的危险。
在从属权利要求5-68中指出了其它有利设计方案的特征,其中可以在具体说明中了解到可由此获得的优点。
以下,结合附图所示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其中

图1以简单的斜视示意图画出了构成底壁和侧壁的板处于相互平行位置的本发明容器;图2以示意图画出了侧壁构成板在使用状态下上翻的图1的容器;图3画出了其侧壁构成板内折到底壁构成板上的且处于另一个运输位置的本发明容器;
图4以侧视图画出了构成侧壁的本发明容器的板;图5以正视图并沿图4的线V-V剖开地画出了板的前侧端部;图6以侧视图画出了其处于相对底壁构成板上转90度的使用位置上的侧壁构成板;图7以放大侧视图画出了处于其前端部内的侧壁构成板的局部;图8以侧视图画出了构成容器端壁的板;图9以前视图并沿图8的线IX-IX剖开地画出了构成端壁的板;图10以侧视图画出了在构成纵侧壁的板分开时的且其处于相对底壁构成板上转90度的位置上的构成端壁的板;图11放大地画出了构成容器端壁的板的端部;图12以侧视图并沿图2的箭头XII地画出了在侧壁构成板分开时的底壁构成板;图13以侧视图并沿图2的箭头XIII地画出了构成底壁板;图14以侧视图并沿图3的线XIV-XIV剖开地画出了枢轴被装入时的处于构成底壁和侧壁的板之间的本发明容器的转动轴承;图15以前视图并沿图14的箭头XV-XV剖开地表示转动轴承;图16以前视图并沿图14的箭头XVI-XVI剖开地表示两块板之间的转动轴承;图17以前视图并如图16所剖示地画出了转动轴承结构的变形实施例;图18以侧视图并如图14所剖示地画出了在构成底壁和侧壁的板之间的本发明容器的转动轴承,其中枢轴的端部移入保持部中;图19以前剖视图表示一块板的前侧端部;图20以侧视图表示另一块板的局部区域;图21表示在两块垂直于底壁构成板的板之间的并处于使用位置上的角部;图22沿图21的线XXII-XXII剖开地表示图21的角部;图23沿图21的线XXIII-XXIII剖开地画出了图21的角部的局部区域;
图24表示图23所述局部区域的另一个实施例;图25以侧剖视图表示一块板的重叠区;图26以前剖视图表示板相互重叠的重叠区。
如前言所述,在不同的所述实施例中,相同部件用相同参考标记或构件名称表示,整个说明书所包括的公开内容从意义上讲可以适用于具有相同参考标记或相同构件名称的相同部分。说明书所选的位置说明如上、下、侧等与直接说明和画出的图有关并在改变位置时就意义而言适用于新位置。此外,根据所述和所画出的不同实施例得到的技术特征组合或细节特征可以代表独立的、有创意的或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
在图1-图3中画出了一个容器1,有时称之为篮框,它用于运输食品且尤其是新鲜产品如水果、蔬菜,但也可适用于分装的食品如奶瓶、奶袋等。
容器1由多个且尤其是四块或更多板2-6构成,所形成的有矩形底面的容器不同于具有三角形底面的容器之处是设置了五块板2-6。
在这里,板6构成底壁,板2、4构成前侧壁,板3、5构成纵侧壁。选择这些称呼是因为底壁即板6形成矩形面。如果底面成正方形,则显然所有四个侧壁构成板2-5具有大致相同的长度。
单个板2-6可以被设计成任何形状并且例如由桁架结构、翼梁结构或在两侧具有突起的加强肋的板构成。
在本实施例中,如举例所示地,板2-6在其相对的表面上成平面状地配设了数量不多的缺口7,以便给内腔8通风。此外,也可以在板2-5上开设凹口9,它们被设计并用作把手。
要用的板2-6表面是光滑的而没有形成加强肋的实施例具有这样的优点,即可以防止突起损伤要运输的食品并且可以在使用后进行良好的清洗。
为了获得尽可能有利的运输体积(容器是空的)和使用体积(容器1装入货物或食品)之比,板2-5通过铰接机构10与底壁构成板6相连。
铰接机构10由一个枢轴11构成,它通过隔板12与面对它的板2-5前棱13间隔开地固定设置。枢轴11可转动地并可根据需要取出地支承在轴承套14内。
轴承套14由围绕着边缘区突出于内表面15上的限位凸脊16构成,其中在各板局部长度范围内相互间隔地设置了容纳枢轴11的槽17。
槽17在相对设置的侧壁或前侧壁方向上开口,从而枢轴11可以在侧壁构成板2-5被调节成几乎平行于底壁时被装入深槽17内或脱离槽。装入和脱离可以通过锁定销或锁定面的弹性变形来实现,但事情不一定就是这样。
向着底壁构成板6同时在板6的前棱13的纵向方向推各个板2-5,便将枢轴11的两个突出于隔板12的端部18之一推入槽17的构成固定台肩19的部分中。
如此形成固定台肩19,即槽17的一部分被衬件20盖住。
在枢轴11端部18移入固定台肩19时,隔板12移入一个在槽17内由一凹槽21形成的侧颊板22中,凹槽21设置在至少底板23的局部区域内,它具有平行于枢轴11纵向的长度,所述长度至少等于在同一方向上测量的隔板12宽度。凹槽21分布在相对枢轴11的纵向中心轴线24至少为90度的转动区内。
向着底壁构成板6中央区的槽17开口长度25等于或略微大于枢轴11长度26。
通过与枢轴11和隔板12相关地设计凹槽21,板2-5或者说构成前侧的板2、4和构成纵侧的板3、5可以从靠着底壁的内折输送位置转动180度地向外转入突出于底壁构成板6上的且与之平行的输送或清洗的位置,从而它们位于底壁构成板6的环行前侧棱外。
各板2-5相对底壁构成板6的使用位置位于平行于板6的并向内或向外转动的位置上,在该位置上,它垂直于板6并且与板6的夹角为90度。
为了在板2-5的相互平行延伸的前纵侧棱的方向上将板2-5引入其相对板6的位置上,在固定台肩19和对置挡头27之间的凹槽21中引导隔板12的大部分转动。
槽17具有U形或C形横截面,其中在支腿间对称延伸的垂直轴线以5度-25度并最好为8度-20度的角度斜伸向底壁面,从而它升向底壁构成板6的中央区。在这个角度范围内,可以实现板6与板2-5以及板3、5之间的相对移动,从而引导其经过垂直于内面28地突起的止动凸脊29,面对前侧壁构成板2、4的前棱30、31在其转动区域内重叠并因而防止了板3、5、6相对移动。
在这种情况下,显然止动凸脊29可以在其折向板6的位置上与横侧壁构成板2、4的且与前棱30平行的前棱32、33重叠。
当然,止动凸脊29也可以代替设置在纵侧壁构成板3、5上地设置在横侧壁构成板2、4上,从而它们相似地与纵侧壁构成板3、5或底壁构成板6的与之平行的前侧棱重叠。
相反地,如上述实施例所述,止动凸脊29设置在纵侧壁构成板3、5上,从而槽17或枢轴11的纵向中心轴线24以一个等于图1所示板2、4厚度34的尺寸位于板6表面15的上方。通过如此提高的且构成枢轴11轴承套14的限位凸脊16,和底壁构成板6一起地构成了大致成U形的容槽并且通过限位凸脊16在转角部域内侧向引导横侧壁构成板2、4,在限位凸脊16中槽17朝着底壁构成板6中心敞开,结果,在固定台肩19中受引导的枢轴11端部18在这个转动区域内不可能离开固定台肩19。
相应地,一个长度35等于或略小于彼此相对的轴承套14侧面之间的内宽度36以便容纳纵侧壁构成板3、5的枢轴11。此外,各纵侧壁构成板3、5的止动凸脊29之间的内宽度37等于或略大于彼此背对的轴承套14前棱39之间的最大距离38以便容纳横侧壁构成板2、4的枢轴11。
同样地,止动凸脊29垂直突出于纵侧壁构成板3、5内面28上的高度40包括等于或小于图3所示底壁构成板6厚度41与横侧壁构成板2、4的厚度34之和。
图1-图3画出了容器1的基本结构及其粗略的工作方式,现在,结合在图4-图13和图14-图18中对容器1的具体说明来具体描述各板2-6的具体布置和结构。
在图4-图6中,具体画出了容器1纵侧壁构成板3、5之一,且详细表示了板3。从图4、5中具体看到了板3、5的结构。
板3具有一个加强弓42,它由空心型材构成。加强弓42大致在纵前侧棱45的方向上沿着前棱13的窄端侧43、44延伸。
为了在重叠的容器1中改善力传递,加强弓42的垂直局部区通过弧形件与加强弓42的水平局部区连接是适当的。为了加强加强弓42侧壁的相邻局部区,只在板3高度46的局部区内向中心纵向区至少错开角部撑条厚度或后缩地布置是有利的。
加强弓42由塑料空心型材构成。塑料空心型材最好和板3、5的其余部分一起在一个工序中注塑成,注塑件的芯随后被吹出,塑料在中心区内仍然是液态的或处于塑性状态。通过铰接其它条形纵梁47、48和立梁49以及对角线支承件50,获得很好的空间支承,但首先由这些板3、5承受很高的垂直负荷。
在这种情况下,在纵侧棱45区域内设置对中凹槽51是很有意义的,它们可以与位于其上的容器1的底壁构成板6中的对中突起52一起配合工作。由于在该区域内产生较高的力传递,这两个相互对准的对角线支承件50大致结束于该区域内,以便均匀地且尤其是抗隆起地使纵侧壁3、5或在加强弓42与铰接机构10之间的一些纵梁47、48和立梁49承受所出现的高应力。
为了获得铰接机构10的高强度和高阻力,更多枢轴11分布在板3、5前棱13长度范围内是有利的。
事实证明,铰接机构10分别成对地并列布置并且一个枢转止动部53位于各自一对铰接机构10之间是有利的。
枢转止动部53的任务是,在安放纵侧壁构成板3、5时,但也可能在安装板2、4时,使板2-5停留在其竖立位置上。枢转止动部53的支承面54也起到了防止铰接机构10过载的作用。如果铰接机构10承受超过预计的负荷时,支承面54可能会支承在底壁构成板6的所属对置支承面55上并因而减小了作用于铰接机构或其枢轴11上的最大负荷。
由于通过铰接机构10传递作用于板2、5上的垂直负荷的基本负荷,所以,另一方面,至少在枢轴11端部18和轴承套14或槽17之间获得了高表面压力,在强烈冲击侧壁构成板3或5时,这个力防止了自由的枢轴11端部18跑出所属槽17。
由于矩形支承面54的侧棱56突出于并与具有由枢轴11纵向中心轴线24构成的外轮廓面57的外轮廓相切,所以,为了克服机械锁定而需要额外施加力。另一方面,当板3、5和适当地也包括板2、4地设置在垂直于底壁构成板6的位置上时,这种锁定防止了侧壁很难由此回折向一个向内或向外折叠的运输位置,因而在安放板2-5时且尤其是板3、5时,它们被固定在垂直于底壁构成板6的位置上,从而由板2、4构成的横侧壁一次就能竖立起来。
由于枢转止动部53的支承面54以小间距58设置在底壁构成板6的所属支承面55上,所以在安放空容器1的板2-5时,它们略微防止了偏转。在板2-5竖放或上转时,侧棱56支承在支承面54上,由于侧棱56突起,所以板2-5以同一个距离61和侧棱56突起超过外轮廓面57的距离弹性变形地垂直于端部18、60轴线59突起上移,从而板2-5可以向上转入垂直于板6的位置,支承面54在该位置上位于平行于支承面55并且在高度上与之稍有间隔的位置上。由此一来,板2-5可以绕枢轴11纵轴线24略微转动一个较小的范围,但不重新回到其在板6上或其旁边的并与板6平行的平面位置。这使得横侧壁构成板2、4的对准及其与板3、5的锁定变得容易了。同时,通过这种设计结构,防止了枢轴11的弹性变形端部18承受过高应力。
每块板2-5具有大致相同的厚度34。在这里,最好一个经过内面28平面的枢轴11轴线59被布置成与内面28间隔一段大于板2-5厚度34一半的距离。各板2-5厚度34由高度62和各板2-5厚度65产生,这个高度就是一个外环行且限定板2-5边界的限位凸脊63突出于与内面28对置的板2-5外表面64上的高度。为了加强板2-6,在围绕板的限位凸脊63内设置了上述纵梁47、48、立梁49和对角线支承件50,如图4、6最清楚画出的那样。
在限位凸脊63突出于板2-6的外表面64上的情况下,在纵侧壁构成板3、5中,止动凸脊29在窄端侧43、44区域内突起一个如以上结合图1所述的高度40。在限位凸脊29上,在面对板3、5中央区的那一侧设置了支承对中件66-68,随后要结合横侧壁构成板2、4来描述它们,它们与在板2、4的窄端侧边缘区内的对应的相反支承对中件配合。
此外,设置了一个连接机构70的连接件69以便在其竖立的垂直于板6的位置上可松开地连接板2、4与板3、5。
以下,结合具体说明来详细描述连接机构70的具体实施例。
如图5的截面图所示,限位凸脊63在与枢轴11相对的纵前侧棱45区域内成空心型材形状。此外,在限位凸脊63这个区域内的空腔可以在生产过程后通过从已凝固外壳中吹出在冷却时尚有塑性的或液态的塑料而形成,这本身以不同的实施方式是众所周知的。为了了解这种技术且尤其是这种空腔结构及被成为“空气模塑”的方法的工艺参数,DE3940186A1的说明被加入本申请中。
此外,如图4、6具体所示地,在板3、5前棱13的长度范围内设置了许多个枢轴11,它们分别通过隔板12与前棱13间隔开。通过隔板与前棱13间隔开的枢轴11适当地成对布置,其中最靠近板3、5的纵向中心的枢轴对71、72在这些枢轴11之间具有小于设置在窄端侧43、44区域内的枢轴对74、75的距离73,在枢轴对74、75中,枢轴11以距离76间隔设置。在这些枢轴对71、72和74、75之间,分别设置了枢转止动部53。在这里,枢转止动部53在窄端侧43、44方向上的长度77在枢轴对71、72之间小于在枢轴对71、74或72、75之间。通过这种设置于最窄空间内的枢轴11,在设置成把手的板3、5切口9的区域内获得了强力的且可承受高负荷的连接。不过,在抬起容器1时,在整个长度范围内获得了一致的垂直负荷分布,这是因为在窄端侧43、44区域内,如上所述地通过支承对中件66-68实现了在垂直方向上的附加支承。
结果,在窄端侧43、44区域内较长的枢转止动部53更好地阻止了板2-5回落,这是因为板在角部内会向内翻折,这可能是因为有偏心突出重力件的缘故,而不仅仅是因为突起的止动凸脊29配设了支承对中件66-68的缘故。
如图7的放大图清楚所示地,但也如图6所示,在其背对隔板12的端部上,端部18、60设有锥形导向面78。如要在以后说明中描述的那样,它们用于使枢轴11、各板2-5插入槽17或固定台肩19中变得容易。相应地,如图7所示,枢转止动部53的长度77小于在其长度为80的轴承套14内的凹腔79。长度77与长度80之差通常等于突出于隔板12上的端部18销长度81,从而在把枢轴11插入槽17后,可以通过板2-5相对底板6的运动把整个销长度81引入轴承套14中的固定台肩19内,因而,可以获得相应大的导向支承面。但是,长度80显然可以比枢转止动部53的长度77长一个大于销长度81的尺寸。
此外,枢转止动部53的高度82适当地等于轴承套14宽度,如图1所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注意,枢轴11纵向中心轴线24与枢转止动部53支承面54之间的距离84如图10所示地不大于用于在轴承套14内容纳枢轴11的槽17的纵向中心轴线24与面对板6或板6中央区的轴承套14内侧壁86之间的距离85。
由此一来,在板2-5向外翻折时,通过在轴承套14的支承面55上充分支承枢转止动部53而使枢轴11不受力,另一方面,在该位置上,前侧壁构成板2、4可以被限制或固定在其贴靠板6的运输位置上。
如果要防止这样的位置,则显然距离84可以大于距离85,以防止在向外翻折纵侧壁时前侧壁构成板2、4被限制和折叠到底壁构成板6上。
同样地,如此测量隔板12,前棱13和与之面对的最靠近枢轴11端部18表面部之间的尺寸87略大于端部18和面对前棱13的连接件20表面之间的距离88,其中尺寸87在贴靠连接件20的端部18上等于衬件20的厚度89。
由此一来确保了,通过板2-5作用在板6上的负荷在板2-5竖立时或在使用位置上先使枢轴11或端部18、60承受最小力并且在槽17内被支承住,从而除了板2-5移出或折离开板6的槽17外,可以通过直接在轴承套14上支承侧壁构成板2-5而避免由此产生的并可能造成枢轴11或端部18、60破损的力。
可以如此设计尺寸,即厚度89与尺寸87之差等于板2-5或板6的支承面54与支承面55之间的距离58。
但是,这些尺寸可以是适当地不同的,因此,根据力作用于板2-5上和作用于底壁构成板6上的情况,有选择地首先还通过前棱13或枢转止动部53并随后通过其它部分将力传给底壁构成板6。
随后,在图8-图11中具体画出和描述了其中一块容器1横侧壁构成板2、4,其中,与板3、5类似的部件采用了相同的参考标记。
板2还具有一个加强弓42,它由空心型材构成并且是通过现有技术已知的方式制成的,如已在参见图4-图7的具体说明中所述的那样。
在板2的下前棱13上,又设置了多个铰接机构10,它们由通过隔板12与前棱13间隔的枢轴11构成。这些枢轴11具有两个端部18、60,它们在板2的纵向延伸方向上从两侧突出隔板12伸出。在板2具有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在宽度90范围内,分别沿窄端侧91、92方向配备了一个枢轴对93、94。在前棱13区内,给板2中央区配备了另一个枢轴11。在两个枢轴对93、94的枢轴11之间的距离小于在设置于板2中央区的枢轴11与枢轴11相邻的两个枢轴对93、94枢轴11之间的距离95。
上述加强弓42沿板2的纵前侧棱45延伸并随后平行于窄端侧91、92地于板2两侧延伸并在板2两侧在经过板2中央地斜突向前棱13并终止于板2的限位凸脊63区域内,加强弓42或面对前棱13的加强弓42端部设置在枢轴对93、94枢轴11之间的间隔95区内。
此外,板2与板3类似地具有纵梁47、48、对角线支承件50和立梁49,由此一来,更好地通过板2将力传递给底壁构成板6。通过其它条形纵梁47、48、立梁49以及对角线支承件50的连接,获得了很好的空间加固效果,但主要由板2、4来承受高垂直负荷。
在纵前侧棱45区域内,仍然设置了对中凹槽51,它们可以与在位于其上的容器1的底壁构成板6内的对应的对中突起配合工作。由于在这个区域内通过位于其上的容器1出现了比较高的力传递,所以,两个对准的对角线支承件50结束于该对中凹槽51的区域内,以便能够将所出现的大作用力均匀地通过横侧壁或附加的纵梁47、48和立梁49传递给底壁构成板6。此外,通过本发明铰接机构10的有利设计结构,可以设置许多枢轴11(如以下要详细说明的那样),从而明显改善了把力传递给底壁构成板6。
如此进一步改善了把力传递给底壁构成板6,即面对前棱13的加强弓42端部结束于枢轴对93、94枢轴11之间间隔95的区域内,从而通过加强弓42传递的力可以均匀地分布在两个枢轴对93、94的两个枢轴11上并由此可以避免其中一个销11或其端部18、60承受过高负荷。
显然,在板2、4的结构中,也可以在间隔95、96区内设置枢转止动部53,这正如在板3、5的具体说明中所述的那样,其中可以从参见图4-图7的具体说明中得到这样布置枢转止动部53的优点。
板2或板2、4在其窄端侧91、92区域内具有从限位凸脊63起伸向加强弓42的并且突出了一个厚度97的支承对中件98-102,所述厚度97是在加强弓42与铰接机构10之间区域内的板2、4厚度,如图9所示。支承对中件98-102与板3、5止动凸脊29的支承对中件66-68一起配合而改善了在板2、4与板3、5连接的区域内的力传递和对中,如在以下说明中具体所述的那样。
如图1所示,板2、4在窄端侧91、92区域内具有一个相对厚度34减小的厚度103。厚度103相对厚度34小了一个板3、5止动凸脊29厚度104,以便在板3、5的止动凸脊29插入板2、4的边缘区时,在一个相互锁定板2-5的且在板2、4窄端侧91、92区域内的位置上不超过厚度34。通过有利地设计板2、4的窄端侧91、92,尽管板3、5的止动凸脊29突起,但可以在容器1的使用位置上不形成干扰的突起并由此明显简化了这样容器1的搬运。
此外,如图8、10、11所示,在板2、4窄端侧91、92区域内,在两侧在限位凸脊63与加强弓42之间分别设置了一个用于容纳连接件69的连接机构的容座,其中在以后说明中进一步详细描述连接机构70。
每块板2-5具有大致相同的厚度34。在这里,最好在内面29平面内延伸的枢轴11轴线59被设置成与内面28间隔一段小于各板2-5厚度34一半的距离。各板2-5厚度34由高度62以及各板2-4的厚度97产生,所述高度就是构成板2-5边界的外环行限位凸脊63突出于与内面28对置的板2-5外侧面64的高度。为了加强板2-5,在围绕板2-5的限位凸脊63内设置了上述纵梁47、48、立梁49以及对角线支承件50,如图4、6、8、10、11清楚表示的那样。如图9所示,限位凸梁63在与枢轴11相对的纵前侧棱45区域内成空心型材状。
如图11所示,隔板12尺寸是如此确定的,即在前棱13和与之面对的最靠近枢轴11端部18表面部之间的距离87略大于在端部18与面对前棱13的衬件20表面之间的距离88,其中所述距离88在贴靠衬件20的端部18内等于衬件20厚度89。
由此一来,确保了通过板2-5作用于板6上的力在板2-5竖立的情况下或在使用状态下先使枢轴11或端部18承受最小力并被固定于槽1 7中,从而除了板2-5移出或折离开板6的槽17外,可以通过直接在轴承套14上支承侧壁构成板2-5而避免由此产生的并可能造成枢轴11或端部18、60破损的力。
可以如此设计尺寸,即厚度89与尺寸87之差等于板2-5或板6的支承面54与支承面55之间的距离58。
但是,这些尺寸可以是适当地不同的,因此,根据力作用于板2-5上和作用于底壁构成板6上的情况,有选择地首先还通过前棱13或枢转止动部53并随后通过其它部分将力传给底壁构成板6。
在图12、13中,以前视图或侧视图画出了底壁构成板6。可以在这里看到,用于板2、4和3、5的底壁构成板6具有高度不同的限位凸脊16。
在板6前侧区或容纳板2、4区域内的且包括轴承套14的底壁和限位凸脊16的总厚度最好等于板6厚度106、枢轴11厚度107与衬件20厚度108之和,其中铰接机构10的枢轴11厚度107最好等于容纳枢轴11的槽17的直径109。此外,枢轴11在板2-5上按照小于各板2-5厚度34一半的距离与板2-5内面28相间隔地被设置在枢轴11轴线59所经过的内面28平面内。通过这种有利设计结构,由于折叠板2-5最佳地利用了空间,所以,运输容器1获得了最小堆放高度,从而可以很经济地进行容器1运输。
如图13所示,包括用于板3、5的轴承套14的限位凸脊16的总厚度110最好比在板2、4区域内的包括轴承套14的限位凸脊16的总厚度105大一个板2、4的厚度34。通过这种设计,板3、5可以无间隙地被折叠到已被折到底壁构成板6上的板2、4上并由此可以进一步使多个容器1的堆放高度最佳化。
此外,如图所示,底壁构成板6具有突出于底侧111上的隔板112,它可用于将容器1支承在地上。此外,在板6侧视图中示出了隔板112外尺寸113,在板6前视图中示出了外尺寸114,其中外尺寸113如图2所示地大致等于处于竖立锁定状态的板2、4之间的内宽度115,而外尺寸114大致等于处于竖立锁定位置上的板3、5之间的内宽度116。通过这样设计隔板112尺寸,使得在使用位置上即板2-5垂直于板6地堆积容器1变得容易了并且如此可靠地避免了堆积容器1水平地相对滑动,即具有高度117的隔板112插入位于下方的容器1的内腔8中,从而位于下方的容器1的板2-5围住隔板112或与之形状配合地紧贴住。
如图13所示,用于板3、5的限位凸脊16相对用于板2、4的限位凸脊16的前棱39突出了一个量118,该量118大致等于板3、5的止动凸脊29的厚度104,从而获得了一个被折入运输位置的容器1的平前侧面。
如图12所示,被设计用于容纳枢轴11的且用于板3、5的槽17的纵向中心轴线24相对用于板2、4的槽17的纵向中心轴线24间隔一个高度119,所述高度大致等于板厚度34,其中高度119也可以随着板2-5厚度的改变而改变,由此一来,在提高板2-5厚度的情况下,也提高了高度119,相反地,在缩小板2-5厚度34时,高度119按照与这种板2-5厚变化有关的量减小。
在图14-图18中画出了给本发明的铰接机构10配设插入槽17内的枢轴11的结构,所述枢轴具有端部18、60。
轴承套14是如此设计的,即枢轴11如图所示地具有两个端部18、60以及使枢轴11与各板2-5相连的隔板12。枢轴11端部18在端侧具有锥形导向面78,其中导向面78设置在槽17的固定台肩19的附近,所述槽用于容纳枢轴11的端部18。
应该指出的是,板2-5在面对底壁构成板6的板2-5前棱13区域内具有铰接机构10并且在其竖立位置上可调节地相连,至少一个平行于一块板2-5的一前棱13的枢轴11通过隔板12保持和与其面对的板2-5的前棱13有一定距离并且可以被插入另一块板6的槽17中。槽17具有一个成凹形的槽底120,其中槽17具有两个端部121、122并且端部122横跨槽17直径123地被固定台肩19或衬件20封闭住并形成了一个用于枢轴11端部18的容腔124。
如图所示,槽17直径123最好等于枢轴11直径107,由此一来,确保了枢轴11无间隙地容放在槽17或由衬件20封闭的固定台肩19中。槽17至少在轴承套14的局部区域内,设置在突出于板6上的限位凸脊16内并且其开口长度25至少等于枢轴11长度26。在槽17的侧颊板22区域内,设置了一个在隔板12转动区内绕槽17的纵向中心轴线24留出的并且径向延伸的凹腔21,在槽17的纵向中心轴线24方向上,凹腔21边界由固定台肩19和挡头27构成。固定台肩19与挡头27之间的距离125至少等于在纵向中心轴线24方向上测得的隔板12长度126,但不大于隔板12长度126与在相同方向上突出于其上的枢轴11端部18的销长度81之和。
现在,如下所述地进行槽17与枢轴11的可转动连接以及两块板2-6之间的转动连接。整个枢轴11具有等于或略微小于槽17开口长度25的长度26,从而可以把枢轴11装入槽17中。这是在隔板12的弯曲位置上实现的,其中安装铰接机构10的位置不应该对应于容器1的使用位置。在将枢轴11装入槽17后,枢轴11的端部60位于槽的内前棱127上并且在与固定台肩19相反的方向上被固定在其位置上。如此防止了枢轴11沿槽17纵向延伸段的横向运动,即槽17的直径123等于枢轴11直径107,从而枢轴11和槽17具有相同的纵向中心轴线24。
枢轴11在槽17的开口长度25范围内被装入槽17中,如此在槽17中引导枢轴11,即枢轴11可以在槽17中沿纵向中心轴线24在固定台肩19方向上相对移动。如果枢轴11移向槽17的端部122,则枢轴11端部18插入由衬件20环行封闭的固定台肩19的容腔124,其中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在枢轴11端部18上设置导向面78来明显简化。现在,枢轴11端部18最好贴靠在容腔124的内前棱128上,但是仍然可以使它们之间有一段距离,这是因为面对固定台肩19的隔板12前侧129贴靠着面对隔板12的固定台肩19的端面130并由其引导,如图18所示的那样。
在固定台肩19端面130与槽17侧颊板22的挡头27之间,设置了一个径向环行的凹腔21。由于平行于纵向中心轴线24测量的隔板12长度126等于或略小于固定台肩19端面130与槽17侧颊板22挡头27之间的距离125,枢轴11可以在槽17中转动或者隔板12可以相对装入槽17中的隔板12位置的转动。
为此规定了,凹腔21的弧形长度131对隔板12转动量很重要并且具有枢轴11和隔板12的板2-5的转动区由该凹腔限定。因此,在这个有利的实施例中,可以通过不同的成型来缩小或扩大凹腔21的弧形长度131,由此一来,可以确定板2-5转动区的缩小或扩大。
如图15-图17所示,面对槽17开口端的侧颊板22端部具有一个沿纵向中心轴线24方向的斜面132,其中通过斜面132使把枢轴11装入槽17中变得简单了。此外,如图17所示,可以使槽17开口宽度133略微小于枢轴11直径107,从而枢轴11被锁入槽17中并且可以将其固定在槽17内地避免了枢轴11的自动脱出。
在图17中画出了用于容纳枢轴11的槽17的另一个变形实施例。这个方案尽可能等同于图16所示的结构,在这里,衬件20设置在凹槽134的对面,所述凹槽对应于枢轴11的外轮廓并且枢轴11完全支承在凹槽134内。通过这种结构,在纵向中心轴线24区内的槽17或容腔124的高度135扩大了。这导致了纵向中心轴线24相对开口宽度中心133错开并且为了从槽17中取出枢轴11,它必须上移一段距离136,这段距离等于凹槽134深度。
枢轴11或隔板12的所示位置反映了铰接机构10的使用位置,即在板2-5垂直于板6的竖立使用位置上。在这个位置上,在堆放容器1中,很大的力被传递给铰接机构10或枢轴11,从而在槽底120与属于槽底120的枢轴11外表面之间形成了高表面压力。这个表面压力阻止了枢轴11离开槽17,这正如可能由不利情况如从外界撞击板2-5等造成的那样。
在图17的实施例中,在凹槽134中的枢轴11获得了较大支承面并可以明显改善力从枢轴11传递给板6。此外,在不利情况下如外力撞击板5-7时,受力枢轴11先超过凹槽134尺寸136,以便能够离开槽17,从而通过这种结构使脱离槽17更困难。此外,通过扩大枢轴11在槽17中的支承面,力通过枢轴11转入板6中或由板6吸收得到改善或增强,这个结构有利地影响了这种铰接机构的使用寿命。
在图19-图22中,具体画出并说明了连接机构70。例如与板5有关地进行了说明,板5具有在止动凸脊29上一体地形成的连接件60并且依照板22的局部区域,其中板2在限位凸脊63区内具有一个连接容座137,它对应于连接件69。这个实施例不局限于所述变形方式,而是可以设置在容器1的所有角部内。
从各板2、5的上述具体说明中得到了所选板2或5的具体实施例。
这种容器1的角部通过设计板2、5形状而具有一个在这两块板3、5的窄端侧44、92之间的重叠区138,其中连接机构70用于在大致垂直于底壁构成板6的位置上可松开地与板2、5连接,它用作两块板2、5之间的连接自动断开。
板5的止动凸脊29如上所述地在其面对板5纵向中心的那侧上具有支承对中件66-68。在支承对中件66和板5的纵前侧棱45之间设置了连接件69。相反地,与板5一起构成覆盖区138的板2边缘区具有一样设置的且带有可弹性变形的支持件139的连接容座137。
连接件69由蘑菇头形凸起140构成,而连接容座137或支持件139与之相对地具有侧卡住蘑菇头凸起140的突起141。要指出的是,连接件69可以成任何形式或相对止动凸脊29延伸高度的任何弯曲位置,连接容座137以完全一样的结构设置在板2的边缘区内。显然,也可以设置许多分布在止动凸脊29延伸高度上的连接件69或连接机构70,以便在其角部内改善两块板2、5的连接。
为了使连接件69与连接容座137相连,首先使板5或板3、5移入大致垂直于板6的位置并随后使板2、4上转入其使用位置。现在,连接件69碰到连接容座137,它通过锥形导向面142插入连接容座137的锥形容槽143中。此外,凸起140的锥形导向面142插入同样成锥形延伸的连接容座137的容槽143中并且通过对凸起140加力而与凸肩140相反地扩大了支持件139,从而扩大了连接容座137的开口宽度144。
在这种情况下有利的是,凸起140的前侧宽度145小于面对该凸起140前侧的支持件139的开口宽度146。通过有利的结构,实现了在凸起140卡入连接容座137前将凸起对中于正确位置上并且使得板2、4之间与板3、5的连接变容易了。一般要指出的是,用于所有连接件69或连接容座137的可行方式的结构都是有利的,连接件69或连接容座137可以成圆形、方形或多边形。支持件139的弹性结构是通过塑料弹性和沿支持件139设置数量随意的凹口147而获得的。
现在,凸起140被插入连接容座137中,支持件139与凸起140相反地扩大,其中它们在凸起140的导向面142上滑动并在侧壁2、5封闭连接的情况下侧卡住凸起140,从而防止了板2自动脱离板5。
通过可弹性变形地设计连接容座137的支持件139,确保了可以根据需要地松开连接机构70,其中必须如上所述地沿相反方向施加力。为了容易进行,可以在与锥形容槽143相对的那一侧在支持件139上又设置一个锥形导向面。
如图19、20所示,在板5的止动凸脊29或在板2的边缘区内设置支承对中件66-68或98-102。为此要指出的是,支承对中件66-68和98-102按照不同的多个空间走向并列设置在板2、5或3、4的其所属区域内。为了获得这个效果,支承对中件66-68和98-102可以具有任何形式,但最好成S或L形。不过,平直隔板可以被设计成被用作支承对中件66-68和98-102。
支承对中件98、99在板2、4边缘区内构成了用于在两个板2、5的锁定状态下卡在支承对中件98、99之间的支承对中件66、67的支座148,所述支承对中件66、67设置在板5的止动凸脊29上。相反地,为了改善板2、4和3、5之间的负荷传递或对中,这两个支承对中件67、68构成了用于板2、4的支承对中件99、100的支座149。此外,支承对中件101、102构成了另一个用于在板3、5的止动凸脊29上的其它支承对中件151的支座150。
通过其空间结构,支承对中件66-68具有平行于板5延伸高度的过渡区152,它们距离板5的内面28有一个距离153。为了确保板2、4和3、5的可靠锁定或固定,距离153等于板2、4的限位凸脊63的厚度154,从而属于板3、5过渡区152的板2、4的限位凸脊63区域形状配合地位于内面28与过渡区152之间。
在板2、4的限位凸脊63上设置了槽缝155,它们用于容纳支承对中件66、67、151的局部区156,其中槽缝155深度等于垂直于止动凸脊29测量的支承对中件66、67局部区156的高度。
通过支承对中件66-68和151与支承对中件98-102的配合以及局部区156插入槽缝155中,获得了各板2、4与板3、5的稳定连接,从而一方面改善了重叠的板2、5和3、4的力传递,还可以通过这样的结构明显提高整个容器1的稳定性。
在图23、24中具体画出了板5支承对中件66-68与板2的支承对中件98-100的重叠区。
如图23所示,支承对中件98-100的外侧面157形状配合地贴靠着止动凸脊29的支承对中件66-68的外侧面158。在这个实施例中有利的是,当支承对中件98-100的高度159等于支承对中件66-68的高度160时,可以通过其外侧面157、158最佳地传递力。另外,明显提高了值得追求的容器稳定性。这种结构的另一个优点是,支承对中件98-100和66-68通过贴靠在各自相对的板2、5上而承担了一定的支持任务,从而可以可靠地避免板5的止动凸脊29因外界力作用而变形。
如图24所示,外侧面157、158可以如此被设计成斜面,即它们在板2与板5连接的状态下对应地相连。为此,板2的支承对中件98-100在板5的止动凸脊29方向上缩小,而板5的止动凸脊29的支承对中件66-68也在板2的方向上缩小。
通过这种有利的设计,在板2与板5或与止动凸脊29组装时,在板2相对板5略微移动的情况下,它们相对其它板5最佳地对中,从而使得如上所述地将连接件69插入连接机构70的连接容座137内变容易了。
应该指出的是,支承对中件66-68成L形,过渡区152或局部区域156垂直地与支承对中件66-68连接。通过这种空间形状,可以获得明显提高的支承对中件66-68的稳定性,如图19所示。
在图25、26中画出了板3、5的重叠区161。
如果板3、5高度之和大于底壁构成板6的端侧测量宽度,则必须形成重叠区161,板3、5在所述重叠区内相互连接,但是没有在重叠区161内增大板3、5的厚度34,以便不增大处于运输位置的容器1的堆积高度。板3、5还在其上端部内或纵前侧棱45区域内具有加强弓42,成加强弓42形式的空心型材在背对内面28的那一侧在局部区域内并沿加强弓42的纵向延伸段地具有槽缝162,从而沿加强弓42的纵向延伸段形成了突起163。此外,加强弓42沿其纵向延伸段地具有其它凹槽164,凹槽164深度大于加强弓42空心型材的壁厚165。
为了提高板3、5重叠区161的稳定性,在与内面28相对的板3侧上,在板3上一体地形成了从加强弓42起沿加强条166方向延伸的且分布在板3、5的纵向延伸段上的加强肋167,加强肋167偏离开加强弓42地向着板3内面28缩小并且在面对加强条166的端部内平行于板3的内面28。在加强弓42方向上靠近加强条166地设置了一个给板3开孔的、经过板3的整个纵向延伸段的并由板3的止动凸脊29构成其边界的缺口168。设置在加强弓42和加强条166之间的加强肋167跨接缺口168,从而没有通过缺口168降低板3、5的稳定性。
如果在过渡区161内重叠两个同样形成的板3、5,则加强弓42的突起163插入缺口168中并且与板3、5的内面28平齐。通过这种有利结构,可以在运输状态下重叠堆放容器1时确保加强弓42相对侧壁3、5有足够的支持作用。
为了获得容器1或板3、5的足够的横向稳定性,在板3、5重叠时,设置在加强弓42与加强条166之间的加强肋167插入与之对应的加强弓42的凹槽164中,凹槽164的尺寸即宽度大致等于加强肋167的厚度。
为了不增大多个堆积容器1的堆放高度,侧壁构成板3、5在其位于底壁构成板6上的运输位置上重叠并且重叠板3、5的厚度169不大于其中一块板2-5的厚度34。此外,加强弓42的外侧面170插入一个在对置板3、5的加强弓42内的相反槽中。
如图所示地要指出的是,槽17至少在局部区域内设置在突出于一块板2-5上的限位凸脊16上并且具有一个至少等于枢轴11长度26的开口长度25,在槽17的一个侧颊板22区域内,设置了一个绕槽17的纵向中心轴线24留出隔板12的转动区的并且径向延伸的凹腔21,在槽17的纵向中心轴线24方向上,凹腔边界由固定台肩19和挡头27构成,在固定台肩19与挡头27之间的距离125至少等于平行于枢轴11的隔板2长度126,但不大于隔板12长度126与在相同方向上突出于其上的枢轴11端部18的销长度81之和。
此外,在至少两个设置于一块板2-5的前棱13区域内的枢轴11之间设置了一个至少在板2-5的竖立位置上起作用的枢转止动部53,它按照一个在转向上在安放板2-5之前的角距超过了与枢轴11轴线59同轴的并且具有这样的半径的外轮廓,即所述半径等于从与之面对的另一块板的前棱起的轴线尺寸。
为了连接板2-5,连接机构70由固定安装于板一块3、5上的连接件69构成,它突向另一块板2、4并且完全一样地在另一个板2、4上给其配备了一个带可弹性变形支持件139的连接容座137。
此外,支承对中件66-68、151和98-102按照不同的多个空间走向地设置在一块板2-5的平面内。
为了排列清楚,最后要指出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容器结构,部分没有比例和/或放大和/或缩小地画出了容器或其组成部件部分。
基于本发明独立解决方案的任务可以在说明中找到。
首先,图1-图26所示的各实施例可以构成本发明独立解决方案的主题。与之有关的本发明任务和解决方案可以从这些图的具体说明中找到。
权利要求
1.一种由多块板构成的容器,其中一些板在其前棱区内通过铰接机构与构成底壁的板可调节地连接,至少一个平行于一块板的一前棱的枢轴通过一个隔板与所述板保持一段距离并且可以被装入另一块板的一槽中,该槽的两个端部之一在其宽度上通过一个固定台肩被封闭住并且构成一个用于枢轴的两个端部之一的容腔,其特征在于,槽(17)至少在局部区域内设置在一个突出于其中一块板(2-5)上的限位凸脊(16)并且具有一个开口长度(25),这个长度至少等于枢轴(11)的长度(26),在槽(17)的一个侧颊板(22)的区域内设置了一个绕槽(17)的纵轴线(24)留出隔板(12)的转动区的径向凹腔(21),凹腔的边界在槽(17)的纵轴线(24)方向上由固定台肩(19)和一个挡头(27)构成,而在固定台肩(19)与挡头(27)之间的距离(125)至少等于平行于枢轴(11)延伸的隔板(12)的长度(126),但不大于该隔板(12)长度(126)与沿相同方向突起于其上的枢轴(11)端部(18)的销长度(81)之和。
2.一种尤其是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由多块板构成的容器,其中一些板在其前棱区内通过铰接机构与构成底壁的板可调节地连接,至少一个平行于一块板的一前棱的枢轴通过一个隔板与所述板保持一段距离并且可以被装入另一块板的一槽中,该槽的两个端部之一在其宽度上通过一个固定台肩被封闭住并且构成一个用于枢轴的两个端部之一的容腔,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两个设置于一块板(2-5)的一前棱(13)区域内的枢轴(11)之间设置了一个在板(2-5)竖立的位置上起作用的枢转止动部(53),它以一个在转动方向上在竖起板(2-5)前的转角间距超出这样一个外轮廓,即该外轮廓与枢轴(11)轴线(59)同轴延伸并且具有等于从与之面对的另一块板(2-5)的前棱起的轴线(59)尺寸(87)的半径。
3.一种尤其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且尤其是塑制的容器,它具有一个底壁和至少两个通过铰接机构可调节地与构成底壁的板相连的板和一个设置在一位于板的窄前侧之间的重叠区内的且用于在大致垂直于底壁的板位置上可松开地连接板的连接装置,其中所述位置阻止连接装置自动脱开,其特征在于,连接装置(70)是由一个固定安装在一板(3,5)内的连接件(69)构成的,所述连接件在朝着其它板(2,4)的方向上突出并且在其它板(2,4)上为其配设了具有同样结构的且可弹性变形的支承件(139)的连接容座(137)。
4.一种尤其是如权利要求1-3之一所述的且尤其是塑制的容器,它具有一个底壁和至少两个通过铰接机构可调节地与构成底壁的板相连的侧壁和一个配有其它侧壁且由凸起和凹槽构成的支承对中件的内表面,所述凸起和凹槽在侧壁竖立的位置上相互连接地、可松开地且形状配合地被固定住,并且许多凸起和凹槽并列设置于一列垂直的侧壁相邻边缘上,其特征在于,支承对中件(66-68,151和98-102)按照彼此不同的多个空间走向设置在板(2-5)的平面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在面对构成底壁的板(6)的板(2-5)前棱(13)与一个与之面对的且最靠近的枢轴(11)端部(18)表面部之间的尺寸(87)略大于衬件(20)的厚度(89)。
6.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在贴靠衬件(20)的端部(18)上的距离(88)等于衬件(20)厚度(89)。
7.如权利要求1、5和6之一或多个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厚度(89)与尺寸(87)之差等于枢转止动部(53)的支承面(54)与板(2-5)或板(6)的支持面(55)之间的距离(58)。
8.如权利要求1、5-7之一或多个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厚度(89)与尺寸(87)之差小于支承面(54)与板(2-5)或板(6)的支持面(55)之间的距离(58)。
9.如权利要求1、5-8之一或多个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枢轴(11)是通过隔板(12)并且还通过沿纵向中心轴线(24)突出的端部(18,60)构成。
10.如权利要求1、5-9之一或多个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枢轴(11)的端部(18)具有一个在前侧环绕的锥形导向面(78)。
11.如权利要求1、5-10之一或多个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槽(17)具有成凹形的槽底面(120)。
12.如权利要求1、5-11之一或多个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槽(17)具有两个端部(121,122),其中一个端部(121,122)横跨槽(17)直径(123)地被固定台肩(19)或衬件(20)封闭住。
13.如权利要求1、5-12之一或多个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固定台肩(19)和衬件(20)构成了一个用于枢轴(11)端部(19)的容腔(124)。
14.如权利要求1、5-13之一或多个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槽(17)的直径(123)等于或略大于枢轴(11)的直径(107)。
15.如权利要求1、5-14之一或多个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槽(17)在限位凸脊(16)的局部区域内设置于轴承套(14)内。
16.如权利要求1、5-15之一或多个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槽的开口长度(25)至少等于或略大于枢轴(11)的长度(26)。
17.如权利要求1、5-16之一或多个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固定台肩(19)与挡头(27)之间的距离(125)至少等于或大于在纵向中心轴线(24)方向上测量的隔板(12)的长度(126)。
18.如权利要求1、5-17之一或多个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在面对挡头(27)的固定台肩(19)的一端面(130)与槽(17)侧颊板(22)的挡头(27)之间设置了一个具有弧形长度(131)的径向环行凹腔(21)。
19.如权利要求1、5-18之一或多个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凹腔(121)按照弧形长度(131)规模地被设计成留出用于隔板(12)的转动区。
20.如权利要求1、5-19之一或多个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面对槽(17)开口端的侧颊板(22)端部具有一个沿纵向中心轴线(24)延伸的斜面(132)。
21.如权利要求1、5-20之一或多个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槽(17)的开口宽度等于枢轴(11)直径(107)。
22.如权利要求1、5-21之一或多个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槽(17)的开口宽度(133)略小于枢轴(11)直径(107)。
23.如权利要求1、5-22之一或多个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槽底面(120)具有一个凹口(134),它匹配于枢轴(11)的外轮廓。
2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大致成矩形的板(2-5)支承面(54)的一个侧棱(156)突出于与之相切的外轮廓上,所述外轮廓具有一个由枢轴(11)的纵向中心轴线(24)构成的轮廓面(57)。
25.如权利要求2或24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枢转止动部(53)的支承面(54)距离(58)较小地设置在为其配属的底壁构成板的支持面(55)的上方。
26.如权利要求2、24和25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枢转止动部(53)的支承面(54)在与板(6)垂直的板(2-5)的位置上平行于支持面(55)并与之略微间隔了板(2-5)的厚度(46)
27.至少如权利要求2、24-26之一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通过隔板(12)与前棱(13)间隔地被固定的枢轴(11)是成对设置的。
28.至少如权利要求2、24-27之一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最靠近板(3,5)的纵向中心的枢轴对(71,72)具有比设置在窄端侧(43,44)区内的枢轴对(73,74)小的枢轴(11)之间的间距(73),其中枢轴(11)是相互间隔(76)地设置的。
29.至少如权利要求2、24-28之一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枢轴对(71,72和75,74)之间分别设置了枢转止动部(53)。
30.至少如权利要求2、24-29之一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朝着枢轴对(71,72)之间的窄端侧(43,44)方向上的枢转止动部(53)的长度(77)小于枢轴对(71,74和72,75)之间的长度。
31.至少如权利要求2、24-30之一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枢转止动部(53)的长度(77)小于轴承套(14)内的凹口(79)长度(80)。
32.至少如权利要求2、24-31之一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长度(77)与长度(80)之差等于突出于隔板(12)的端部(18)销长度(81)。
33.至少如权利要求2、24-32之一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枢转止动部(53)的高度(82)等于轴承套(14)的宽度(83)。
34.至少如权利要求2、24-33之一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枢轴(11)纵向中心轴线(24)与枢转止动部(24)支承面(54)之间的距离(84)不大于槽(17)的纵向中心轴线(24)与轴承套(14)内侧壁(86)之间的距离(85),该内侧壁面对板(6)或板(6)的中央区。
3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连接件(69)由一个蘑菇头型凸肩(140)构成。
36.如权利要求3或35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可弹性变形的支承件(139)具有用于侧咬住蘑菇头形凸肩(140)的凸起。
37.如权利要求3、35和36之一或多个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连接容座(137)成圆形、方形或多边形。
38.如权利要求3、35-37之一或多个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连接容座(137)成长孔形。
39.如权利要求3、35-38之一或多个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连接容座(137)倾斜地设置在板(2-5)的一个边缘区内。
40.如权利要求3、35-39之一或多个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凸肩(40)的端侧宽度(145)小于面对该凸肩(40)端侧的支承件(139)的开口宽度(146)。
41.如权利要求3、35-40之一或多个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为了弹性地构成支承件(139),沿支承件(139)设置了数目随意的凹口(147)。
42.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支承对中件(66-68,151,98-102)成S或L形。
43.如前述权利要求4或42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板(2,4)在其窄端侧(91,92)区域内具有从限位凸脊(63)起伸向加强弓(42)的并且突出了一段板(2,4)在加强弓(42)与铰接机构(11)之间区域内所具有的厚度(97)的支承对中件(108-112)。
44.如权利要求4、42和43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支承对中件(66-68,98-102)按照不同的的多个空间走向并列设置在其所属的板(2,5或3,4)区内。
45.至少如权利要求4、42-44之一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板(2,4)的限位凸脊(63)内设置了槽缝(155),它们被设计用于容纳支承对中件(66,67,151)的局部区域(156)。
46.如权利要求4、42-45之一或多个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槽缝(155)的深度等于垂直于止动凸脊(29)地测量的支承对中件(66,67,151)局部区(156)的高度。
47.如权利要求4、42-46之一或多个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支承对中件(98-100)的外侧面(157)形状配合地贴靠在止动凸脊(29)支承对中件(66-68)的外侧面(158)上。
48.如权利要求4、42-47之一或多个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支承对中件(98-100)的高度(159)等于支承对中件(66-68)的高度。
49.如权利要求4、42-48之一或多个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外侧面(157,158)形成了相互对应的斜面。
50.如权利要求4、42-49之一或多个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板(2)的支承对中件(98-102)向着板(5)的止动凸脊(29)逐渐缩小地延伸。
51.如权利要求4、42-50之一或多个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板(5)的止动凸脊(29)的支承对中件(66-68,151)向着板(2)逐渐缩小地延伸。
52.如权利要求之一或多个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构成前侧壁的板的长度(35)等于或略小于在相互面对的轴承套(14)的侧表面之间内宽(36),以便容纳构成纵侧壁的板(3,5)的枢轴(11)。
53.如权利要求之一或多个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构成纵侧壁的各板(3,5)的止动凸脊(29)之间的内宽度(37)等于或略大于互相背对的轴承套(14)端侧面之间的最大距离(38)。
54.如权利要求之一或多个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侧壁构成板(2-5)具有条形纵梁(47,48)、立梁(49)和对角线支承件(50)。
55.如权利要求之一或多个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在纵侧棱(45)区域内设置了用于在底壁构成板(6)上容纳对应的对中凸起的对中凹槽(51)。
56.如权利要求之一或多个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在内面(28)的平面内经过的枢轴(11)轴线(59)以比各板(2-5)的一半厚度大的距离与内面(28)间隔开。
57.如权利要求之一或多个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限位凸脊(63)在与枢轴(11)对置的纵端侧棱(45)区域内构成了加强弓(42)并且被设计成空心型材。
58.如权利要求之一或多个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板(6)的端侧区内的且包括轴承套(14)的限位凸脊(16)的底壁的整体厚度(105)等于板(6)厚(106)、枢轴(11)厚度(107)以及衬件(20)厚度(108)之和。
59.如权利要求之一或多个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板(3,5)的轴承套(14)的限位凸脊(16)的整体厚度(110)优选地比在板(2,4)区内包括轴承套(14)的限位凸脊(16)的整体厚度(105)大于板(2,4)的厚度(34)。
60.如权利要求之一或多个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构成底壁的板(6)具有突出于底侧(111)上的隔板(112)。
61.如权利要求之一或多个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板(6)侧视图中的隔板(112)尺寸(113)和在板(6)前视图中的隔板(112)尺寸(114)约等于处于竖立位置的板(2,4)之间的内宽度(115)以及竖立板(3,5)之间的内宽度(116)。
62.如权利要求之一或多个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用于板(3,5)的限位凸脊(16)相对用于板(2,4)的限位凸脊(16)的前棱(39)突出一个量(118)。
63.如权利要求之一或多个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量约等于板(3,5)止动凸脊(29)的厚度(104)。
64.如权利要求之一或多个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侧壁构成板(3,5)的高度(46)大于底壁构成板(6)宽度的一半。
65.如权利要求之一或多个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侧壁构成板(3,5)在其安放在底壁构成板(6)上的运送位置上相互重叠并且重叠的板(3,5)的厚度(169)不大于其中单块板(2-5)的厚度(34)。
66.如权利要求之一或多个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加强弓(42)的外侧面嵌入一个在对置板(3,5)的加强弓(42)内的反向槽中。
67.如权利要求之一或多个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板(3,5)构成了一个重叠区(161)。
68.如权利要求之一或多个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板(3,5)的重叠区(161)内设置了加强肋(167)。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由多块板(2-5)构成的容器(1)。其中几块板(2-5)通过铰接机构可调节地与被设计成结构底壁形式的板(6)相连。至少一个枢轴(11)平行于板(2-5)前棱(13)并且与板间隔了一个隔板(12)。枢轴可被插入另一块板(6)的槽(17)中。槽(17)的其中一个端部在其宽度范围内被一个固定件(19)封闭住并且形成了一个容纳其中枢轴(11)的一个端部的容腔。槽(17)至少部分地设置于一个凸脊(16)内,该凸脊超过其中一块板(2,5)并且具有至少对应于枢轴(11)长度(26)的开口部(25)。
文档编号B65D6/12GK1332689SQ99815298
公开日2002年1月23日 申请日期1999年11月5日 优先权日1998年11月18日
发明者约翰内斯·策尔科 申请人:施泰讷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