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泵容器和用于它的注出泵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4249108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带泵容器和用于它的注出泵的利记博彩app
【专利摘要】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容器主体构成为薄壁且能够有效地防止压下操作部时的容器主体的变形的带泵容器和用于它的注出泵。本发明的带泵容器(1)包括:具有口部(15)的容器主体(2);和能够装卸地安装于口部(15)的注出泵(20),注出泵(20)包括:能够装卸地安装于口部(15)的泵主体(22);支承部件(31),其下端部与容器主体(2)的底部(5)抵接,由此承受作用于口部(15)的向下方的负载;脚部件(32),其设置于支承部件(31),能够在能够插入贯通口部(15)的闭脚姿势和向支承部件(31)的半径方向外方侧扩展的开脚姿势之间进行姿势切换,在开脚姿势中该脚部件与容器主体(2)的底部(5)抵接,由此承受作用于口部(15)的向斜下侧的负载。
【专利说明】带泵容器和用于它的注出泵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适用于能够用手压溃以减小容积的容器的带泵容器和用于它的注出栗。
【背景技术】
[0002]作为能够取出地收纳洗发水、护发素、洗手液等液状物的容器,广泛采用带泵容 器,其包括具有口部的容器主体和能够装卸地安装于上述口部的手动式的注出泵,通过向 下方按压操作从容器主体向上方突出的注出泵的操作部,能够使收纳于容器主体的内置物 从设置于操作部的注出喷嘴排出。
[0003]通常,上述带泵容器的容器主体构成为具有至少用手不能够容易地压溃的程度的 强度刚性,在内置物用完之后,从容器主体的口部取下注出泵,从重装用的袋向容器主体内 转移内置物,能够重复利用注出泵和容器主体。但是,在重装内置物时,在将空的容器主体 设置于地面等的状态下,需要在用手保持柔软的袋的同时将内置物注入容器主体的口部, 该操作是需要时间的非常复杂的操作。而且,有时容器主体和袋的位置会偏离,内置物洒 落,存在利用者对重装操作的简略化的很强的期望。
[0004]于是,作为容器主体,也提案有以下述方式构成的带泵容器,使用能够用手压溃以 减小容积(体积)的薄壁的容器主体,在内置物用完之后,从容器主体取下注出泵,对充填有 内置物的重装用的容器主体安装该注出泵,变为空的容器主体被压溃并废弃(例如参照专 利文献1、2)。
[0005]但是,如上所述,在使用薄壁的容器主体的情况下,为了不会由于压下操作部取出 内置物时的压下操作力导致容器主体发生破损,需要设置承受操作部的压下操作力的支承 构造。
[0006]作为上述支承构造,在专利文献I中记载有如下的支承构造,作为注出泵的吸起 管,使用能够承受操作部的压下操作力的强度刚性的部件,并且,在吸起管的下端部能够自 由转动地设置与容器主体的底部抵接的支承体,利用支承体和吸起管承受操作部的压下操 作力,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如下的支承构造,设置外装于吸起管的支承管,使该支 承管的下部分支为3个而形成3个脚部,使这些3个脚部的下端部与容器主体的底面抵接, 利用支承管承受操作部的压下操作力。
[0007]另一方面,作为收纳有果冻状的食品等的容器,提案有一种带口部件容器,其包括 在相互相对的一组侧面具有能够向内侧折叠的角撑部的长方体状的软质的容器主体(例如 参照专利文献3)。
[0008]现有技术文献
[0009]专利文献
[0010]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 - 149199号
[0011]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 — 213489号
[0012]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 - 269601号
【发明内容】

[0013]发明想要解决的问题
[0014]在专利文献I记载的发明中,由于在吸起管的下端部设置能够自由转动的支承 体,在铅直方向上对操作部进行压下操作时,能够用吸起管和支承体有效地承受操作部的 压下操作力,但是在倾斜地对操作部进行压下操作时,支承体转动,操作部的压下操作力的 一部分作用于容器主体,存在容器主体发生变形的问题。另外,在专利文献I记载的发明 中,吸起管的下端部与支承体的高度相应地变高,存在不能将充填于容器主体的内置物干 净地吸起至最后的问题。
[0015]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记载的发明中,即使在倾斜地对操作部进行压下操作时,也 与向铅直方向压下时同样,脚部发生弹性变形,能够承受作用于操作部的压下力,但由于利 用脚部的弹性变形承受操作力,存在当操作力变大时,与其相应地对容器主体作为较大的 力,容器主体发生变形的问题。另外,在该专利文献2记载的发明中,当从容器主体取出注 出泵时,多个脚部因与容器主体的口部接触而自然地缩细,但当对容器主体安装注出泵时, 需要用一只手将多个脚部保持为缩细的状态,并在该状态下将多个脚部的下端部同时插入 容器主体的口部,因此也存在注出泵的组装操作变得非常复杂的问题。
[001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尽量防止压下注出泵的操作部时的操作力作用于容 器主体,能够将能够减小容积的容器主体构成为薄壁,同时有效地防止容器主体的变形的 带泵容器和用于它的注出泵。
[0017]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0018]本发明的带泵容器包括:具有口部的容器主体;和能够自由装卸地安装于上述口 部的注出泵,上述注出泵包括:泵主体,其具有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往复运动的操作部,该泵 主体能够自由装卸地安装于上述容器主体的口部;支承部件,其下端部与上述容器主体的 底部抵接,由此承受作用于上述容器主体的口部的向下方的负载;和脚部件,其设置于上述 支承部件,能够在能够插入贯通上述口部的闭脚姿势和向上述支承部件的半径方向外方侧 扩展的开脚姿势之间进行姿势切换,在开脚姿势中该脚部件与上述容器主体的底部抵接, 由此承受作用于上述容器主体的口部的向斜下侧的负载。
[0019]在该带泵容器中,将脚部件切换为闭脚姿势,能够将注出泵对容器主体装卸。另 夕卜,在对容器主体安装注出泵,将脚部件切换为开脚姿势的状态下,压下操作部,取出内置 物,但此时支承部件的下端部和脚部件的下端部与容器主体的底部抵接,由此操作部的压 下操作力被支承部件和脚部件承受,几乎不作用于容器主体。这样,在本发明中,用支承部 件和脚部件承受操作部的压下操作力,因此在铅直方向上对操作部进行压下操作的情况 下、倾斜地对操作部进行压下操作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承受操作部的压下操作力。此 夕卜,也可以构成为在向下方压下操作部时,仅用支承部件承受操作部的压下操作力,也能够 构成为利用支承部件和脚部件的协同作用承受操作部的压下操作力。另外,在将操作部向 斜下侧压下时,利用操作部件和脚部件的协同作用承受操作部的压下操作力。
[0020]这样,在该带泵容器中,能够利用支承部件和脚部件承接操作部的压下操作力,因 此作为容器主体能够采用比现有的容器主体更薄壁且更柔软的容器主体,能够尽量减少容 器主体的材料。另外,即使在构成为省略袋的内置物的重装操作,将重装用的内置物与容器主体一并更换的情况下,也能够尽量减少将容器主体一次性使用的浪费,容器主体构成为 能够压溃,因此也能够实现废弃物的容积减少。
[0021]在此,优选如下实施方式:作为上述脚部件设置有多个脚部,该脚部在从上述支承 部件的高度方向的途中部向斜下侧延伸的自然状态的开脚姿势和沿着上述支承部件的闭 脚姿势之间能够弹性变形。在该情况下,在将注出泵安装于容器主体时,在利用收缩环使脚 部弹性变形为闭脚状态的状态下,将其下端部插入容器主体的口部,但在将脚部的下端部 插入容器主体的口部后,将注出泵原样地插入容器主体,脚部的姿势由于其弹性而自动切 换为开脚姿势。另一方面,在从容器主体取出注出泵时,使注出泵相对于容器主体原样地向 上侧移动,脚部与容器主体的口部抵接而自动弹性变形为闭脚姿势,能够将注出泵从容器 主体取出。
[0022]优选如下实施方式:将上述支承部件分割构成为上部支承部件和下部支承部件, 在上部支承部件的下端部一体地设置有脚部。能够用不同的部件构成脚部和支承部件,再 将脚部与支承部件连续,但以这种方式构成时,连续构造变得复杂,形成脚部的模具变贵, 因此如本发明这样,将支承部件分割构成为上部支承部件和下部支承部件,在上部支承部 件一体地设置脚部,由此能够防止部件数量增加、模具构造变得复杂,而且能够将脚部设置 于支承部件。
[0023]另外,在如上所述用能够弹性变形的多个脚部构成脚部件的情况下,优选如下实 施方式:设置有能够沿上述支承部件移动的收缩环,操作上述收缩环,能够将上述脚部切换 为开脚姿势和闭脚姿势。另外,在如上述方式构成的情况下,优选下述等的实施方式:在上 述容器主体的口部形成有卡止突部,该卡止突部对上述收缩环从该口部向容器主体内的移 动进行卡止;在上述脚部形成有限制突部,该限制突部限制相对于上述支承部件的上述收 缩环的最下限位置;在上述支承部件和脚部的至少一方,与闭脚姿势中限制突部的高度位 置对应地形成有承受突部,该承受突部与上述支承部件和脚部的另一方抵接,承受上述脚 部与闭脚姿势相比更向支承部件侧的弹性变形;在上述脚部的高度方向的途中部向外方侧 突出状地形成有弹跳抑制部,该弹跳抑制部抑制保持于上述最下限位置的收缩环的向上方 的弹跳;在上述容器主体的口部形成有在该口部内保持上述收缩环的保持突部;在上述脚 部的下端部形成有能够与上述容器主体的底部进行面抵接的抵接部;上述脚部的下端部配 置在容器主体的底部的外周部。
[0024]当设置上述收缩环时,将收缩环向下侧操作,使其外嵌于脚部的下端部,由此能够 将多个脚部同时切换为闭脚姿势,因此当将注出泵安装于容器主体时,能够省略在用手使 脚部弹性变形为闭脚状态的同时将其下端部插入容器主体的口部的繁琐的操作,能够大幅 简化注出泵对容器主体的安装操作。而且,当在口部设置卡止突部时,在为了将注出泵安装 于容器主体,已将脚部插入口部时,外嵌于脚部的收缩环被卡止于口部,脚部被自动切换为 开脚姿势。另外,当在脚部设置限制突部时,能够利用限制突部防止收缩环从脚部脱落,因 此在使收缩环向闭脚姿势侧移动时,能够防止收缩环成脚部脱落。进而,在形成承受突部 时,在使收缩环移动至最下限位置的状态下,能够防止脚部与闭脚姿势相比更向支承部件 侧弹性变形,因此能够使限制突部可靠地卡合于收缩环,限制收缩环的位置于最下限位置。 进而,当形成弹跳抑制部时,能够防止移动至最下限位置的收缩环由于脚部的弹性而跳起。 另外,即使跳起,也能够利用弹跳抑制部抑制收缩环的跳起量,因此能够防止超出使用者意料之外的收缩环的跳起。进而,当在口部形成保持突部时,在从容器主体取出注出泵时,收 缩环被保持突部保持于口部内,因此注出泵相对于收缩环向上方移动,直至收缩环与限制 突部卡合。然后,在收缩环与限制突部卡合的状态下,使注出泵进一步向上方移动时,在收 缩环被限制突部保持于最下限位置的状态下,收缩环越过保持突部,注出泵被从容器主体 拔出。即,将注出泵从容器主体取下时,收缩环被自动地保持于最下限位置,脚部被保持为 闭脚姿势,因此在进行向新的容器主体安装注出泵的操作时,不用将脚部切换为闭脚姿势, 就能够将注出泵安装于新的容器主体。
[0025]另外,在上述脚部的下端部形成能够面抵接于上述容器主体的底部的抵接部时, 脚部的下端部与底部的接触压减小,能够防止由于与脚部的接触而在底部开孔的问题。进 而,将上述脚部的下端部配置于容器主体的底部的外周部时,在将操作部向斜下侧压下操 作时,使脚部的下端部与容器主体的主干部抵接,能够更加有效地承受操作部的压下操作 力。
[0026]优选如下实施方式:在上述注出泵设置有从上述泵主体向容器主体的底部侧延伸 的吸起管,上述支承部件构成为筒状,上述支承部件外嵌状地设置于上述吸起管。在该情况 下,通过对现有的注出泵组装支承部件、脚部件、收缩环,能够构成本发明的注出泵。而且, 通过将吸起管的下端部配置在容器主体的底部外周部,即使是利用吹塑成形制作出的容器 主体,也能够将内置物大致完全地取出。
[0027]优选如下实施方式:作为上述容器主体,使用能够自立且能够用手压溃以减小体 积的软质原材料构成的部件。当这样构成时,能够将使用后的容器主体缩小压溃,进行废弃 物容积减少化。
[0028]优选如下实施方式:上述容器主体的主干部构成为能够折叠的横截面为多角形的 筒状。在该情况下,能够将使用后的容器主体扁平地折叠,减小废弃物的容积。
[0029]在容器主体的主干部构成为横截面为多边形的筒状的情况下,优选在上述主干部 的相互相对的侧面形成有用于折叠的角撑部。当这样构成时,能够将容器主体圆滑且漂亮 地折叠。
[0030]优选如下实施方式:上述容器主体的底面构成为随着向中央部侧去而向下侧突 出。当这样构成时,即使在将支承部件作为吸起管利用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内置物大致完全 取出。另外,使支承部件的下端部夹着容器主体的底面与容器的载置面大致直接抵接,能够 用载置面承受在压下操作部时的操作力,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防止容器主体的变形等。
[0031]本发明的注出泵在上述带泵容器中使用,该注出泵包括:泵主体,其具有能够在 上下方向上往复运动的操作部,该泵主体能够自由装卸地安装于上述容器主体的口部;支 承部件,其下端部与上述容器主体的底部抵接,由此承受作用于上述容器主体的口部的向 下方的负载;和脚部件,其设置于上述支承部件,能够在能够插入贯通上述口部的闭脚姿势 和向上述支承部件的半径方向外方侧扩展的开脚姿势之间进行姿势切换,在开脚姿势中该 脚部件与上述容器主体的底部抵接,由此承受作用于上述容器主体的口部的向斜下侧的负 载。该注出泵通过将其装填于容器主体,能够与上述带泵容器同样地使用。
[0032]发明效果
[0033]根据本发明的带泵容器和用于它的注出泵,用支承部件和脚部件承受操作部的压 下操作力,因此在沿铅直方向对操作部进行压下操作的情况、对操作部倾斜地进行压下操作的情况下,均能够有效地承受操作部的压下操作力。因此作为容器主体能够采用比现有 的容器主体更薄壁且更柔软的容器主体,能够尽量减少容器主体的材料。另外,即使在构成 为省略袋的内置物的重装操作,将重装用的内置物与容器主体一并更换的情况下,也能够 尽量减少将容器主体一次性使用的浪费,容器主体构成为能够压溃,因此也能够实现废弃 物的容积减少。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4]图1是带泵容器的立体图。
[0035]图2是带泵容器的分解立体图。
[0036]图3是带泵容器的纵截面图。
[0037]图4 (a)是容器主体的立体图,图4 (b)是容器主体的折叠状态的立体图。
[0038]图5是口部件的立体图。
[0039]图6 (a) (b)是其它的结构的口部件的立体图。
[0040]图7是带泵容器的口部附近的主要部分放大纵截面图。
[0041]图8是注出泵的上下的支承部件的连接部附近的主要部分放大纵截面图。
[0042]图9是从带泵容器取出内置物的方法的说明图。
[0043]图10是注出泵即将向容器主体安装之前和刚从容器主体取下之后的说明图。
[0044]图11是注出泵向容器主体的安装开始之后和从容器主体的取下结束之前的说明 图。
[0045]图12是注出泵相对于容器主体装卸的过程中的说明图。
[0046]图13是注出泵相对于容器主体装卸的过程中的主要部分放大说明图。
[0047]图14是在部分变更脚部的结构的情况下的与图11相当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8]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49]如图1?图3所示,带泵容器I包括:收纳洗发水、护发素等的液状的内置物的容 器主体2 ;和能够装卸地安装于该容器主体2的口部15的注出泵20。此外,图3是使操作 部21与筒24的上端部螺纹接合后的未使用状态下的带泵容器I的截面图。
[0050](容器主体)
[0051]如图1?图5所示,容器主体2具有:使上部缓慢地缩小直径的6角筒状的主干部 3 ;设置在该主干部3的上端部的口部件4 ;和闭塞主干部3的下表面开口的底部5,能够使 主干部3纵向自立,且能够用手折叠而容易地减小容积。
[0052]主干部3是将由合成树脂制成的片材所形成的大致同一形状的6个侧面片6接合 为6角筒状而制作得到的,因此接合部7在上下方向上大致遍及全长地形成于侧面片6的 两侧部,相邻的侧面片6将接合部7重合,通过热密封、超音波密封等接合。接合部7形成 为向主干部3的外方侧突出的形状,容器主体2构成为,该接合部7作为主干部3的加强肋 起作用,由此在纵向姿势下能够稳定地自立。如图4所示,在平行配置的3组侧面片6中的 2组的共计4个侧面片6的左右方向(宽度方向)的途中部,在上下方向(高度方向)上大致 遍及全长地形成有为了容易地将侧面片6向主干部3的内侧折弯而进行引导的主干部谷侧折叠线8,在各接合部7的基部沿接合部7形成有主干部峰侧折叠线9,主干部3通过将上 述4个侧面片6沿主干部谷侧折叠线8向内侧折入,并沿主干部峰侧折叠线9将相邻的侧 面片6折弯,从图4 (a)所示的展开姿势,用手容易地折叠为图4 (b)所示的扁平的平板状 的折叠姿势。此外,形成主干部谷侧折叠线8的4个侧面片6与角撑部相当。
[0053]底部5由合成树脂制成的六角形状的片材形成,具备将主干部3的下端开口封闭 的六角形状的底面部10和将底面部10的外周向下侧折弯而形成的接合部11,以主干部3 的下端内面与接合部11重合的方式,在主干部3的下端开口安装底部5,将接合部通过热密 封、超音波密封等以液体密封状接合于主干部3的下端部,由此底部5 —体地安装于主干部
3。在底面部10形成有以与主干部峰侧折叠线9相连的方式从中央部辐射状地延伸的底部 峰侧折叠线12,并且,形成有以与主干部谷侧折叠线8相连的方式从中央部辐射状地延伸 的底部谷侧折叠线13,将底部谷侧折叠线13向容器主体2的内侧折入,并且将底面部10沿 底部峰侧折叠线12向外侧折,从图4 (a)所示的展开姿势,用手容易地折叠为图4 (b)所 示的扁平的平板状的折叠姿势。此外,底面部10也能够平坦地形成,但优选构成为随着向 中央部侧去而向下侧突出的钵状,使得能够利用注出泵20将内置物大致完全地取出。
[0054]此外,优选主干部3和底部5由相同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但也能够由不同种类的 合成树脂材料构成。作为构成主干部3和底部5的片材,能够使用具有合成树脂材料的单 层构造或多层构造的片材,也能够使用将铝箔等金属箔叠层而形成的多层构造的片材。另 夕卜,也能够使用薄膜材料来替代片材。进而,主干部3是将6个侧面片6接合而构成的,但 也能够将I个片材折弯成六角筒状,并将其两端部接合而制作得到,也能够将2个或3个片 材接合而制作成六角筒状。进而,主干部3只要横截面是多角的筒状,也能够形成为六角筒 状以外的多边筒状例如四角筒状、五角筒状等,底部5能够形成为与其相应的多角形状。另 夕卜,也能够使主干部3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大致椭圆筒状,使底部5形成为圆板状、椭圆板 状。进而,容器主体2的折叠方法除了上述的沿折叠线的折叠方法以外,也能够构成为将主 干部3由软质原材料形成,能够用手压溃以减小容积。如上所述,作为容器主体2只要是构 成为使主干部3能够纵向自立,且用手折叠、或用手压溃能够容易地减小容积的部件,就能 够采用任意的结构,例如能够采用通过吹塑成形而制作出的结构。
[0055]如图3、图5所示,口部件4包括:在外周形成有阳螺纹的大致圆筒状的口部15 ;从 口部15的下端部向外方延伸的俯视为圆形状的肩部16 ;和在口部15的下部向外方突出状 地形成的多个支承凸缘17,构成为由合成树脂制成的一体成形品。肩部16包括:从口部15 的下端部向外方大致正交状地延伸的环状的凸缘部16a ;和从凸缘部16a的外周部向斜下 侧延伸的圆錐台状的裙(skirt)部16b,在凸缘部16a的上表面沿凸缘部16a的外周部形成 有由环状突部形成的4个密封部18,主干部3的上端部的内面侧与凸缘部16a的上表面重 合,通过热密封、超音波密封等,将该上端部与密封部18熔接,由此主干部3液体密封状地 与肩部16接合。在相邻的支承凸缘17之间和肩部16与支承凸缘17之间形成有环状间隙 19,通过对该环状间隙19从侧方插入叉,能够操控容器主体2。此外,裙部16b形成为向斜 下侧延伸的形状,但并不限定于此,也能够形成为从凸缘部16a的外周部向下侧铅直地延 伸的形状。另外,密封部18形成有4个,但能够根据构成主干部3的片材的原材料等形成 任意的个数。
[0056]此外,考虑容器主体2的定位,优选肩部16形成为圆形,但也能够根据容器主体2的形状等形成为任意的形状。例如,替代凸缘部16a和裙部16b,也能够如图6 (a)所示的 口部件4A的肩部16A那样,设置在俯视时为六边形状的凸缘部16Aa和六角锥台状的裙部 16Ab。另外,为了提高口部件4对主干部3的上端部的安装性,能够例如使主干部3形成为 六角筒状,并且替代凸缘部16a和裙部16b,如图6 (b)所示的口部件4B的肩部16B那样, 设置在俯视时为六边形状的凸缘部16Ba和六角筒状的裙部16Bb,使主干部3的上端部外嵌 于裙部16B,使主干部3的上端部与裙部16Bb的侧面熔接。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在凸 缘部16Aa和裙部16Bb形成由环状突部形成的密封部18,主干部3的上端部与口部件4可 靠地熔接。进而,支承凸缘17的形状能够考虑设计性而形成为任意的形状,例如如图6(a) 所示的口部件4A的支承凸缘17A那样,能够配合肩部16的形状地形成为在俯视时为六边 形状。另外,支承凸缘17的个数也能够任意设定,例如能够如图6 (a)所示的口部件4A那 样仅设置一个。进而,密封部18的个数也能够设定为4个以外的个数。另外,裙部16b也 能够省略。
[0057](注出泵)
[0058]如图1?图3所示,注出泵20具有:泵主体22,其具有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往复运 动的操作部21,能够装卸地安装于容器主体2的口部15 ;和支承单元30,其承受压下操作 部21进行操作时的操作力。
[0059]泵主体22为公知的结构:如图9中假象线所示,通过将操作部21向下侧按压操 作,经由杆23未图示的活塞在筒24内向下方移动,筒24内的内置物通过杆23内的通路, 从设置于操作部21的喷嘴21a排出,但当手从操作部21离开时,利用内置于筒24的未图 示的弹簧部件,如图9中实线所示那样,操作部21与活塞一起向上方移动,容器主体2内的 内置物经由吸起管25被吸起至筒24内。作为泵主体22也能够采用上述结构以外的任意 的结构。
[0060]在筒24的上端附近部自由转动且不能上下移动地外嵌有盖体26,将该盖体26螺 纹接合至容器主体2的口部15,由此泵主体22被安装于容器主体2,将口部15堵塞。另 夕卜,在筒24的下端部向下方突出状地一体形成有小径的圆筒状的安装部27,能够在该安装 部27中内嵌吸起管25的上端部,将吸起管25与筒24连接。此外,符号28是用于密闭口 部15的密封环。
[0061](支承单元)
[0062]支承单元30具备:支承部件31,其下端部与容器主体2的底面部10的中央部抵 接,由此承受作用于容器主体2的口部15的向下方的负载;和脚部件32,其设置与支承部 件31,能够在能够插入贯通口部15的闭脚姿势和向支承部件31的半径方向外方侧扩展的 开脚姿势之间进行姿势切换,在开脚姿势中该脚部件32与容器主体2的底面部10抵接,由 此承受作用于容器主体2的口部15的向斜下侧的负载。
[0063]支承部件31分割构成为上部支承部件3IU和下部支承部件31L,两支承部件31U、 31L构成为圆筒状,下部支承部件31L的上端部以在上下方向上不能相对移动的方式内嵌 连接于上部支承部件3IU的下端部。此外,上部支承部件31U和下部支承部件31L能够形 成为圆筒状以外的形状,例如角筒状。
[0064]在容器主体2组装有注出泵20的状态下,如图3、图9所示构成为,支承部件31的 下端部与容器主体2的底面部10抵接、或支承部件31的下端部与底面部10抵接且稍微压下底部5的中央部,通过将操作部21向下方压下操作,如图9中假象线所示,底面部10被 下部支承部件31L的下端部压下,下部支承部件31L的下端部经由底面部10与容器主体2 的载置面抵接,承受操作部21的向下方的按压操作力。但是,也能够构成为,在容器主体2 组装有注出泵20的状态下,下部支承部件31L的下端部与底面部10隔开微小的间隙地配 置,通过将操作部21向下方按压操作,下部支承部件31L的下端部与底面部10抵接,底面 部10被下部支承部件3IL压下。
[0065]上部支承部件3IU的上部大致无间隙地外嵌于筒24,在上部支承部件3IU的高度 方向的途中部内,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一体形成有向上方延伸的上部卡止爪33,这些多个 上部卡止爪33配置为其内周面被压接于安装部27,并且上部卡止爪33的上端部与筒24的 下表面抵接,由此上部支承部件31U的向上方的移动被限制。如图8所示,在上部卡止爪33 的内周面的高度方向的途中部形成有在周向上延伸的卡合突条34,在安装部27的外周面 的高度方向的途中部形成有在周向上延伸的卡止突条35,上部支承部件31U在将其外嵌插 入筒24,上部卡止爪33的上端部与筒24的下表面抵接的状态下,卡合突条34越过卡止突 条35与卡止突条35卡合,上部支承部件31U被保持为相对于筒24不向下侧移动。
[0066]在上部支承部件31U的下端附近部,在周向上隔开一定间隔地形成角孔状的多个 卡止孔36,在下部支承部件31L的上端附近部,在周向上隔开一定间隔地一体形成有能够 与卡止孔36卡合的下部卡止爪37。在上部卡止爪33的下侧,在上部支承部件3IU的内周 面,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在上下方向上形成有四个卡止肋38,下部支承部件31L将其上端 部内嵌插入上部支承部件31U的下端部,其上端部与卡止肋38的下端部抵接,下部卡止爪 37与卡止孔36卡合,由此在上下方向上不能移动地与上部支承部件3IU连结。
[0067]在下部支承部件3IL的下端部形成有切口部39,在使下部支承部件3IL的下端部 与容器主体2的底部5抵接的状态下,容器主体2内的内置物通过切口部39被导入下部支 承部件3IL内。
[0068]脚部件32包括从上部支承部件3IU的下端部向斜下侧辐射状地延伸的多个脚部 32a,这些多个脚部32a构成为能够在向斜下侧辐射状地扩展的图3所示的自然状态的开脚 姿势和沿下部支承部件31L弹性变形的图10所示的闭脚姿势之间进行姿势切换。而且,在 将注出泵20安装于容器主体2时,如图10所示,使多个脚部32a弹性变形为闭脚姿势,从 其下端插入容器主体2的口部15,在将注出泵20安装于容器主体2后,如图3所示,多个脚 部32a弹性恢复为开脚姿势。
[0069]脚部32a的个数能够任意设定,但优选至少设置3个以上,使得能够遍及全周地有 效地承受操作部21的向斜下侧的按压操作力,另外,当个数过多时,制作成本变高,因此优 选设置6个?8个左右。另外,在将主干部形成为多角筒状的情况下,优选构成为与主干部 的各角部对应地配置脚部32a,或每隔一个角部相应地配置脚部32a。脚部32a的长度过短 时,开脚姿势中的下端的直径变小,不能够有效地承受向斜下侧的负载,脚部32a的长度过 长时,脚部32a过于容易弹性变形,不能够有效地承受向斜下侧的负载,因此优选设定为支 承部件31的1/3?2/3的长度。
[0070]在脚部32a的下端部,形成有在开脚姿势中能够大致水平地向侧方延伸地与底面 部10面接触的抵接部32b,使脚部32a的下端部与底面部10的接触压变小,使得不会由于 与脚部32a的接触而容易导致底面部10受到损伤。另外,抵接部32b的前端部形成为圆弧状,使得不会由于与抵接部32b的前端部的接触而容易导致主干部3、底部5受到损伤。
[0071]脚部32a的下端部的抵接部32b配置于在自然状态的开脚姿势中,与下部支承部 件31L的下端部大致相同高度的位置,在容器主体2上组装有注出泵20的状态下,如图3、 图9所示,抵接部32b的下表面与容器主体2的底面部10抵接,或抵接部32b的下表面与 容器主体2的底面部10抵接,抵接部32b向外侧扩展,如图9所示,通过对操作部21向下 方进行按压操作,抵接部32b的下端部与底面部10抵接并向外侧扩展,抵接部32b的前端 部与主干部3的下端部抵接,能够对操作部21在铅直方向上稳定性良好地进行按压操作, 并且能够用脚部32a承受当将操作部21向斜下侧按压操作时的按压操作力,能够防止由该 按压操作力导致的容器主体2的变形。但是,也能够构成为,在容器主体2组装有注出泵20 的状态下,脚部32a的下端部与底面部10隔着微小的间隙而配置,通过将操作部21向下方 按压操作,脚部32a的下端部与容器主体2的底面部10抵接,向外侧扩展。
[0072]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脚部件32设置有能够弹性变形的多个脚部32a,但也 能够构成为具备利用铰链等能够切换姿势的脚部,能够在能够插入贯通口部15的闭脚姿 势和向支承部件31的半径方向外方侧扩展的开脚姿势之间进行姿势切换,在开脚姿势中 与容器主体2的底部5抵接,由此能够承受作用于容器主体2的口部15的向斜下侧的负载。 另外,也能够由与上部支承部件31U不同的部件构成脚部件32,或由一体成形品所形成的 支承部件构成上部支承部件3IU和下部支承部件31L,将由与该支承部件不同的部件形成 的脚部件32固定于该支承部件的高度方向的途中部。
[007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件31的下端部和开脚姿势中的脚部32a的下端部 的抵接部32b配置于大致相同高度,但只要是在压下操作部21的状态下,支承部件31的下 端部和脚部32a的下端部的抵接部32b与底部5抵接,能够用支承单元30支承操作部21 的压下操作力的结构,也能够根据底部5的形状等配置于不同的高度。进而,开脚姿势中的 脚部32a的下端部和支承部件31之间的距离能够任意设定,但为了提高对操作部21倾斜 地进行压下操作时的操作的稳定性,优选构成为配置于尽可能离开支承部件31的位置,即 脚部32a的下端部配置于底部5的外边缘部。
[0074]接着,对用于将脚部件32在开脚姿势和闭脚姿势间进行姿势切换的切换单元40 进行说明。此外,也能够省略该切换单元40,构成为直接用手将脚部32a缩小为闭脚姿势, 将脚部32a插入容器主体2的口部15内,将注出泵20安装于容器主体2。
[0075]对切换单元40进行说明,如图2、图3、图7所示,跨上部支承部件31U的上端和脚 部件32的下端部自由地上下移动地外嵌有圆筒状的收缩环41,在脚部32a的下端部的宽度 方向的中央部,向外方突出状地形成有对收缩环41的最下限位置进行限制的侧面图中为 三角形状的限制突部42。另外,在支承部件31的下端部形成有向外方突出的承受突部31a, 该承受突部31a配置为在脚部32a成为闭脚姿势的状态下,与限制突部42的上端部对应, 如图10所示,在使收缩环41移动至最下限位置的状态下,限制突部42的向内侧的移动被 承受突部31a限制,收缩环41的下端部能够与限制突部42可靠地卡合。但是,也能够将限 制突部42设置于脚部32a的高度方向的途中部,利用该限制突部来卡止收缩环41,将收缩 环41保持于最下限位置。另外,作为限制突部42,只要是能够与收缩环41卡合而限制收缩 环41的最下限位置,就能够采用任意形状的部件,但为了促进脚部32a的下端部的弹性变 形,优选形成为侧面观察时为三角形状。进而,限制突部42能够设置于全部的脚部32a,也能够形成在特定的脚部32a,例如在周向上每隔一个脚部32a而形成。另外,替代承受突部31a,也能够在脚部32a的内面侧与限制突部42的上端部对应地形成承受突部,在闭脚姿势下该承受突部与支承部件31的下端部抵接,能够对限制突部42的向内侧的移动进行限制。
[0076]收缩环41的外径设定为能够内嵌于容器主体2的口部15的大小,在收缩环41的上部向外方突出状地形成有环肩部43。在容器主体2的口部15的内周面的上部,在周向上隔开一定间隔地形成有向内侧突出的3个卡止突部44,环肩部43从上侧与卡止突部44卡合,由此收缩环41被支承于口部15的上部内。卡止突部44只要是能够允许支承部件31相对于容器主体2内的出入,但从下侧承受收缩环41将其卡止于口部15内的突部,则其个数、截面形状、周向的位置、长度能够任意设定。
[0077]在比卡止突部44更靠上侧的位置,在口部15内形成有向内侧突出的保持突部45,该保持突部45在支承于卡止突部44的收缩环41的上侧配置,在对收缩环41作用比较大的向上下方向的力时,收缩环41越过保持突部45。保持突部45对收缩环41的保持力设定为比使脚部32a上下移动时的收缩环41的滑动阻力大,在将注出泵20从容器主体2取出时,在利用保持突部45将收缩环41保持于口部15内的状态下,使注出泵20向上方移动,直至收缩环41与限制突部42卡合。然后,在收缩环41卡合于限制突部42的状态,即收缩环41被保持于脚部32a的最下限位置的状态下,进一步使注出泵20向上方移动时,收缩环41越过保持突部45,将注出泵20从容器主体2取出。保持突部45的个数能够任意设定,例如能够在口部15的内周面,在周向上隔开一定间隔地形成三个。卡止突部44和保持突部45能够上下地形成在周向的相同位置,也能够形成在周向的不同位置。
[0078]此外,如图14所示,在闭脚姿势中在脚部32a的外侧面,可以形成有随着向高度方向的途中部去而向侧方突出的弹跳抑制部32c。该弹跳抑制部32c能够由在脚部32a的外侧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突出形成的肋部32d形成,也能够使脚部32a的高度方向的途中部弯曲而形成。如上所述,当形成弹跳抑制部32c时,如图14所示,能够防止在对容器主体2插入注出泵20的过程中,由于脚部32a的弹性而导致收缩环41从最下限位置跳起。另夕卜,即使发生跳起,也能够利用弹跳抑制部32c抑制收缩环41的跳起量,防止超出使用者意料之外的收缩环的跳起。
[0079]在该带泵容器I中,对容器主体2安装注出泵20时,如图10所示,使收缩环41移动至最下限位置,使多个脚部32a弹性变形为闭脚姿势的状态下,在容器主体2的口部15中插入脚部32a的下端部,将注出泵20安装于容器主体2。而且,当如上所述将脚部32a的下端部插入口部15内时,如图11、图13中假象线所示,在收缩环41的环肩部43的下端部与保持突部45抵接的状态下,如图12所示,注出泵20被插入容器主体2,脚部32a向开脚姿势侧弹性恢复。这样,在将注出泵20插入容器主体2后,当为了将注出泵20固定于容器主体2而使盖体26与口部15螺纹接合时,如图9中实线所示,收缩环41越过保持突部45被卡止突部44卡止,注出泵20被安装于容器主体2。
[0080]另一方面,当容器主体2的内置物用完时,从该容器主体2取下注出泵20,将该注出泵20安装于填充有内置物的新的容器主体2。具体而言,首先为了取下注出泵20而松开盖体26,将注出泵20拔出,但此时,收缩环41被保持突部45保持于口部15内,因此如图12、图13中实线所示,在收缩环41留在口部15内的状态下,注出泵20中的除了收缩环41之外的部分相对地向上方移动,如图11中实线所示,收缩环41外嵌于脚部32a,脚部32a被切换为闭脚姿势。然后,如图10所示,脚部32a的限制突部42与收缩环41卡合,脚部32a被保持为闭脚姿势的状态下,使注出泵20进一步向上方移动时,收缩环41越过保持突部45向上方移动,能够从内置物用完的容器主体2取出注出泵20。接着,将从空的容器主体2取出的注出泵20安装于填充有内置物的容器主体2,但此时,脚部32a被收缩环41保持为闭脚姿势,因此能够将该闭脚姿势的注出泵20原样地与上述同样地插入容器主体2,将注出泵20组装于新的容器主体2。
[0081]另外,该带泵容器I中,如图9所示,压下操作部21将内置物取出,但此时,支承部件31的下端部和脚部件32的下端部与容器主体2的底部5抵接,由此操作部21的压下操作力被支承部件31和脚部件32承受,几乎不作用于容器主体2。如上所述,该带泵容器I中,由支承部件31和脚部件32承受操作部21的压下操作力,因此在对操作部21沿铅直方向进行压下操作的情况、对操作部21倾斜地进行压下操作的情况下,都能够有效地承受操作部21的压下操作力。此外,在将操作部21向下方压下时,可以仅由支承部件31承受操作部21的压下操作力,也能够利用支承部件31和脚部件32的协同作用来承受操作部21的压下操作力。另外,在将操作部 21向斜下侧压下时,利用操作部21和脚部件32的协同作用来承受操作部21的压下操作力。
[0082]这样,该带泵容器I中,能够由支承部件31和脚部件32承受操作部21的压下操作力,因此作为容器主体2能够采用比现有的容器主体薄壁且柔软的容器主体2,能够尽量减少容器主体2的材料。另外,即使在构成为省略袋的内置物的转移操作、将替换用的内置物与容器主体2 —起更换的情况下,也能够尽量减少容器主体2 —次性使用所导致的浪费,将容器主体2构成为能够压溃,由此能够实现废弃物容积减小。
[0083]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当然能够改变其结构。
[0084]附图标记说明
[0085]I带泵容器2容器主体
[0086]3主干部4 口部件
[0087]5底部6侧面片
[0088]7接合部8主干部谷侧折叠线
[0089]9主干部峰侧折叠线10底面部
[0090]11接合部12底部峰侧折叠线
[0091]13底部谷侧折叠线15 口部
[0092]16肩部16a凸缘部
[0093]16b裙部17凸缘部
[0094]18密封部19环状间隙
[0095]4A 口部件16A肩部
[0096]16Aa凸缘部16Ab裙部
[0097]4B 口部件16B肩部
[0098]16Ba凸缘部16Bb裙部
[0099]17A凸缘部
[0100]20注出泵21操作部[0101]21a 喷嘴
[0102]22泵主体23杆
[0103]24筒25吸起管
[0104]26盖体27安装部
[0105]28密封环
[0106]30支承单元31支承部件
[0107]31a承受突部
[0108]31L下部支承部件 31U上部支承部件
[0109]32脚部件32a脚部
[0110]32b抵接部32c弹跳抑制部
[0111]32d 肋部
[0112]33上部卡止爪34卡合突条
[0113]35卡止突条36卡止孔
[0114]37下部卡止爪 38卡止肋
[0115]39 切口部
[0116]40切换单元41收缩环
[0117]42限制突部43环肩部
[0118]44卡止突部45保持突部
【权利要求】
1.一种带泵容器,其包括:具有口部的容器主体;和能够自由装卸地安装于所述口部的注出泵,该带泵容器的特征在于:所述注出泵包括:泵主体,其具有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往复运动的操作部,该泵主体能够自由装卸地安装于所述容器主体的口部;支承部件,其下端部与所述容器主体的底部抵接,由此承受作用于所述容器主体的口部的向下方的负载;和脚部件,其设置于所述支承部件,能够在能够插入贯通所述口部的闭脚姿势和向所述支承部件的半径方向外方侧扩展的开脚姿势之间进行姿势切换,在开脚姿势中该脚部件与所述容器主体的底部抵接,由此承受作用于所述容器主体的口部的向斜下侧的负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泵容器,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脚部件设置有多个脚部,该脚部在从所述支承部件的高度方向的途中部向斜下侧延伸的自然状态的开脚姿势和沿着所述支承部件的闭脚姿势之间能够弹性变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泵容器,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支承部件分割 构成为上部支承部件和下部支承部件,在上部支承部件的下端部一体地设置有脚部。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带泵容器,其特征在于:设置有能够沿所述支承部件移动的收缩环,操作所述收缩环,能够将所述脚部切换为开脚姿势和闭脚姿势。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泵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容器主体的口部形成有卡止突部,该卡止突部对所述收缩环从该口部向容器主体内的移动进行卡止。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带泵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脚部形成有限制突部,该限制突部限制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的所述收缩环的最下限位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泵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承部件和脚部的至少一方,与闭脚姿势中限制突部的高度位置对应地形成有承受突部,该承受突部与所述支承部件和脚部的另一方抵接,承受所述脚部与闭脚姿势相比更向支承部件侧的弹性变形。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带泵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脚部的高度方向的途中部向外方侧突出状地形成有弹跳抑制部,该弹跳抑制部抑制保持于所述最下限位置的收缩环的向上方的弹跳。
9.如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泵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容器主体的口部形成有在该口部内保持所述收缩环的保持突部。
10.如权利要求2-9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泵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脚部的下端部形成有能够与所述容器主体的底部进行面抵接的抵接部。
11.如权利要求2-10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脚部的下端部配置在容器主体的底部的外周部。
12.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泵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注出泵设置有从所述泵主体向容器主体的底部侧延伸的吸起管,所述支承部件构成为筒状,所述支承部件外嵌状地设置于所述吸起管。
13.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泵容器,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容器主体,使用能够自立且能够用手压溃以减小体积的软质原材料构成的部件。
14.如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主体的主干部构成为能够折叠的横截面为多角形的筒状。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带泵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干部的相互相对的侧面形成有用于折叠的角撑部。
16.如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主体的底面构成为随着向中央部侧去而向下侧突出。
17.—种注出泵,其在所述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泵容器中使用,该注出泵的特征在于,包括:泵主体,其具有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往复运动的操作部,该泵主体能够自由装卸地安装于所述容器主体的口部;支承部件,其下端部与所述容器主体的底部抵接,由此承受作用于所述容器主体的口部的向下方的负载;和脚部件,其设置于所述支 承部件,能够在能够插入贯通所述口部的闭脚姿势和向所述支承部件的半径方向外方侧扩展的开脚姿势之间进行姿势切换,在开脚姿势中该脚部件与所述容器主体的底部抵接,由此承受作用于所述容器主体的口部的向斜下侧的负载。
【文档编号】B65D47/34GK103459258SQ201280009475
【公开日】2013年12月18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14日 优先权日:2011年2月17日
【发明者】小川幸弘, 宫武谕, 辻琢也, 加藤手依理, 田中贤二 申请人:日本山村硝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