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顶箱的顶侧梁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4377828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开顶箱的顶侧梁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ー种集装箱的顶侧梁,尤其涉及一种开顶箱的顶侧梁。
背景技术
现有的开顶集装箱,由于顶部为敞开结构,故而其顶端的顶侧梁的梁体一般为图I至图3中的所示的加大型特殊内空结构。当顶侧梁为图I和图2中所示的情形一和情形ニ的结构时,其梁体的制作过程一般为将板材折弯或罗拉成两片结构,再通过两道焊缝6'才能完成,且为保证焊接质量,每道焊缝6'均为搭接焊。又由于梁体为两片式结构且加工过程中有两道焊缝6',故而易产生较为严重的焊接变形,因此需要需在梁体内部衬垫有加强框7'。当顶侧梁为图3中所示的情形三结构时,其梁体由上下叠设的两个大小不一的管材组成,其中小管材8'放置在大管材9'上,在小管材8'的底端两侧也需要通过两道焊缝6'与所述大管材9'相连。上述现有结构的顶侧梁往往存在和制造工作量及制作难度 均较大、变形较难得到有效的控制以及生产效率低的缺陷,且图I和图2中的顶侧梁结构由于焊缝6’处有搭接边缘而内部衬垫有加强框7',故而重量也较重。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开顶集装箱的顶侧梁所存在的在制造时工作量及制作难度均较大、变形量较难控制以及重量较重的技术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开顶箱的顶侧梁,包括一中空的梁体,所述梁体为一整板弯折延伸后首尾对接拼焊而成的闭合结构。所述的顶侧梁,其中,所述梁体包括ー顶壁、一底壁、一外侧壁以及ー内侧壁,所述顶壁以及所述底壁上下间隔设置,所述外侧壁以及所述内侧壁分别连接在所述顶壁与所述底壁的侧端之间。所述的顶侧梁,其中,所述内侧壁和/或所述外侧壁上设置有向所述梁体内凹陷或向所述梁体外凸出且沿着所述梁体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加强筋。所述的顶侧梁,其中,所述外侧壁包括顶端与所述顶壁垂直相连的ー第一竖壁、底端与所述底壁垂直相连的ー第二竖壁、相对所述第一竖壁以及所述第二竖壁向所述梁体内凹设的ー第三竖壁、斜向连接在所述第一竖壁与所述第三竖壁之间的ー第一斜壁以及斜向连接在所述第二竖壁与所述第三竖壁之间的ー第二斜壁;所述内侧壁包括顶端与所述顶壁垂直相连的ー第四竖壁、相对所述第四竖壁向所述梁体外凸设的一第五竖壁、斜向连接在所述第四竖壁与所述第五竖壁之间的ー第三斜壁以及斜向连接在所述第五竖壁与所述底壁之间的ー第四斜壁。所述的顶侧梁,其中,所述外侧壁包括顶端与所述顶壁垂直相连的ー第一竖壁、底端与所述底壁垂直相连的ー第二竖壁、相对所述第一竖壁以及所述第二竖壁向所述梁体内凹设的ー第三竖壁、斜向连接在所述第一竖壁与所述第三竖壁之间的ー第一斜壁以及斜向连接在所述第二竖壁与所述第三竖壁之间的ー第二斜壁;所述内侧壁包括顶端与所述顶壁垂直相连的ー第四竖壁、相对所述第四竖壁向所述梁体外凸设且底端与所述底壁垂直相连的一第五竖壁以及斜向连接在所述第四竖壁与所述第五竖壁之间的ー第三斜壁。所述的顶侧梁,其中,所述外侧壁包括顶端与所述顶壁垂直相连的ー第一竖壁、底端与所述底壁垂直相连的ー第二 竖壁、相对所述第一竖壁以及所述第二竖壁向所述梁体内凹设的ー第三竖壁、斜向连接在所述第一竖壁与所述第三竖壁之间的ー第一斜壁以及斜向连接在所述第二竖壁与所述第三竖壁之间的ー第二斜壁;所述内侧壁包括顶端与所述顶壁垂直相连的ー第五竖壁以及斜向连接在所述第五竖壁的底端与所述底壁之间的ー第四斜壁。所述的顶侧梁,其中,所述外侧壁包括顶端与所述顶壁垂直相连的ー第三竖壁、相对所述第三竖壁向所述梁体外凸设且底端与所述底壁垂直相连的ー第二竖壁以及斜向连接在所述第三竖壁与所述第二竖壁之间的ー第二斜壁;所述内侧壁包括顶端与所述顶壁垂直相连的ー第五竖壁以及斜向连接在所述第五竖壁的底端与所述底壁之间的ー第四斜壁。所述的顶侧梁,其中,所述梁体为上窄下宽的结构,所述外侧壁以及所述内侧壁均包括顶端与所述顶壁垂直相连的ー第六竖壁、底端与所述底壁垂直相连的ー第七竖壁以及垂直连接在所述第六竖壁的底端与所述第七竖壁的顶端之间的ー横壁。所述的顶侧梁,其中,所述梁体为上窄下宽的结构,所述外侧壁以及所述内侧壁均包括顶端与所述顶壁垂直相连的ー第六竖壁、底端与所述底壁垂直相连的ー第七竖壁以及斜向连接在所述第六竖壁的底端与所述第七竖壁的顶端之间的ー第六斜壁。所述的顶侧梁,其中,所述梁体为上部比下部窄的结构;所述外侧壁以及所述内侧壁均包括顶端与所述顶壁垂直相连的ー第六竖壁以及垂直连接在所述第六竖壁的底端的一横壁;所述外侧壁还包括垂直连接在所述横壁下方的一第八竖壁以及斜向连接在所述第八竖壁的底端与所述底壁之间的ー第五斜壁;所述内侧壁还包括垂直连接在所述横壁与所述底壁之间的ー第七竖壁。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顶侧梁的梁体为一整板弯折延伸而成,其上仅需形成一道对接焊缝,降低了梁体制作时的工作量及制作难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制作过程中也不易产生变形;且内部无需设置加强框,有效降低了梁体自重;进ー步地,还可以通过在梁体上设置加强筋的方式提高顶侧梁的強度。

图I是现有技术的顶侧梁的情形一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的顶侧梁的情形ニ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现有技术的顶侧梁的情形三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顶侧梁的实施例一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顶侧梁的实施例ニ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顶侧梁的实施例三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顶侧梁的实施例四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顶侧梁的实施例五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顶侧梁的实施例六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顶侧梁的实施例七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0025]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顶侧梁的实施例八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顶侧梁的实施例九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结构,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请參阅图4至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开顶箱的顶侧梁,包括一中空的梁体,所述梁体为一整板弯折延伸后首尾对接拼焊而成的闭合结构,具体可采用整体罗拉方式,在所述梁体的对接位置形成一道对接焊缝6。所述梁体可包括ー顶壁、一底壁、一外侧壁以及一内侧壁,还可以包括至少ー根加强筋。所述顶壁以及所述底壁上下间隔设置,所述顶壁可与所述底壁平行,也可为了便于顶部排水,将所述顶壁适当傾斜。所述外侧壁以及所述内侧壁分别连接在所述顶壁与所述底壁的侧端之间,所述加强筋设置在所述内侧壁和/或所述外侧壁上,所述加强筋向所述梁体内凹陷或向所述梁体外凸出且沿着所述梁体的延伸方向延伸。根据所述内侧壁以及所述外侧壁结构不同,以下分为几个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分别对所述梁体的结构分别加以说明,其中实施例一至五可看作是对图I和图2中的现有顶横梁结构的改进,实施例六至九可看作是对图3中的现有顶横梁结构的改进。实施例一、请參见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所述梁体包括一顶壁I、一底壁2、一外侧壁3A以及一内侧壁4A。所述外侧壁3A包括一第一竖壁31、一第二竖壁32、一第三竖壁33A、一第一斜壁34以及ー第二斜壁35。所述第一竖壁31的顶端与所述顶壁I垂直相连。所述第二竖壁32的底端与所述底壁2垂直相连。所述第三竖壁33A相对所述第一竖壁31以及所述第二竖壁32向所述梁体内凹设。所述第一斜壁34斜向连接在所述第一竖壁31与所述第三竖壁33A之间。所述第二斜壁35斜向连接在所述第二竖壁32与所述第三竖壁33A之间。所述内侧壁4A包括一第四竖壁41、一第五竖壁42A、一第三斜壁43以及ー第四斜壁44。所述第四竖壁41的顶端与所述顶壁I垂直相连,所述第五竖壁42A相对所述第四竖壁41向所述梁体外凸设,所述第三斜壁43斜向连接在所述第四竖壁41与所述第五竖壁42A之间,所述第四斜壁44斜向连接在所述第五竖壁42A与所述底壁2之间。实施例ニ、请參见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所述梁体包括一顶壁I、一底壁2、一外侧壁3B以及一内侧壁3B。所述外侧壁3B包括一第一竖壁31、一第二竖壁32、一第三竖壁33B、一第一斜壁34以及ー第二斜壁35 ;所述内侧壁4B包括一第四竖壁41、一第五竖壁42B、一第三斜壁43以及ー第四斜壁44。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中标号相同的部分的结构相同,故而不再重复描述,以下着重说明与实施例一中不同的所述第三竖壁33B以及所述第五竖壁42B的结构。所述第三竖壁33B的中部向所述梁体外凸出形成一加强筋5A,所述第五竖壁42B的中部向所述梁体内凹陷形成一加强筋5B,所述加强筋5A以及所述加强筋5B均沿着所述梁体的延伸方向延伸。所述加强筋5A以及所述加强筋5B的横截面均呈V字形。实施例三、请參见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所述梁体包括一顶壁I、一底壁2C、一外侧壁3B以及一内侧壁4C。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ニ中标号相同的部分的结构相同,故而不再重复描述,以下着重说明与实施例ニ中不同的所述内侧壁4C以及所述底壁2C的结构。所述内侧壁4C包括一第四竖壁41、一第五竖壁42C以及ー第三斜壁43。所述第四竖壁41的顶端与所述顶壁I垂直相连,所述第五竖壁42C相对所述第四竖壁41向所述梁体外凸设且底端与所述底壁2C垂直相连,所述第三斜壁43斜向连接在所述第四竖壁41与所述第五竖壁42C之间。 实施例四、请參见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所述梁体包括一顶壁1D、一底壁2、一外侧壁3A以及一内侧壁4D。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中标号相同的部分的结构相同,故而不再重复描述,以下着重说明与实施例一中不同的所述内侧壁4D以及所述顶壁ID的结构。所述内侧壁4D包括一第五竖壁42D以及ー第四斜壁44。所述第五竖壁42D的顶端与所述顶壁ID垂直相连,所述第四斜壁44斜向连接在所述第五竖壁42D的底端与所述底壁2之间。实施例五、请參见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所述梁体包括一顶壁1E、一底壁2、一外侧壁3E以及一内侧壁4D。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四中标号相同的部分的结构相同,故而不再重复描述,以下着重说明与实施例四中不同的所述外侧壁3E以及所述顶壁IE的结构。所述外侧壁3E包括一第三竖壁33E、一第二竖壁32以及ー第二斜壁35。所述第三竖壁33E的顶端与所述顶壁IE垂直相连,所述第二竖壁32相对所述第三竖壁33E向所述梁体外凸设且底端与所述底壁2垂直相连,所述第二斜壁35斜向连接在所述第三竖壁33E与所述第二竖壁32之间。实施例六、请參见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所述梁体为上窄下宽的结构,其包括ー顶壁1F、一底壁2F、一外侧壁3F以及ー内侧壁4F,所述外侧壁3F可与所述内侧壁4F对称设置也可不对称设置。所述外侧壁3F包括一第六竖壁36、一第七竖壁37以及ー横壁38。所述第六竖壁36顶端与所述顶壁IF垂直相连,所述第七竖壁37的底端与所述底壁2F垂直相连,所述横壁38垂直连接在所述第六竖壁36的底端与所述第七竖壁37的顶端之间。所述内侧壁4F包括一第六竖壁46、一第七竖壁47以及ー横壁48。所述第六竖壁46顶端与所述顶壁垂直相连,所述第七竖壁47的底端与所述底壁垂直相连,所述横壁48垂直连接在所述第六竖壁46的底端与所述第七竖壁47的顶端之间。实施例七、请參见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所述梁体为上部比下部窄的结构,其包括ー顶壁1F、一底壁2G、一外侧壁3G以及ー内侧壁4F。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六中标号相同的部分的结构相同,故而不再重复描述,以下着重说明与实施例六中不同的所述外侧壁3G以及所述底壁2G的结构。所述外侧壁3G包括一第六竖壁36、一横壁38、一第八竖壁39以及ー第五斜壁30,所述第六竖壁36顶端与所述顶壁IF垂直相连,所述横壁38垂直连接在所述第六竖壁36的底端,所述第八竖壁39垂直连接在所述横壁38下方,所述第五斜壁30斜向连接在所述第八竖壁39的底端与所述底壁2G之间。实施例八、请參见图11所示。[0057]本实施例中的所述梁体为上窄下宽的结构,其包括ー顶壁1F、一底壁2F、一外侧壁3H以及ー内侧壁4H,所述外侧壁3H可与所述内侧壁4H对称设置也可不对称设置。所述外侧壁3H包括一第六竖壁36H、一第七竖壁37H以及ー第六斜壁38H。所述第六竖壁36H顶端与所述顶壁IF垂直相连,所述第七竖壁37H的底端与所述底壁2F垂直相连,所述第六斜壁38H斜向连接在所述第六竖壁36H的底端与所述第七竖壁37H的顶端之间。所述内侧壁4H包括一第六竖壁46H、一第七竖壁47H以及ー第六斜壁48H。所述第六竖壁46H顶端与所述顶壁IF垂直相连,所述第七竖壁47H的底端与所述底壁2F垂直相连,所述第六斜壁48H斜向连接在所述第六竖壁46H的底端与所述第七竖壁47H的顶端之间。实施例九、请參见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所述梁体为上窄下宽的对称结构,其包括ー顶壁1F、一底壁2F、一外侧壁3J以及ー内侧壁4J。所述外侧壁3J包括一第六竖壁36、一第七竖壁37J以及ー横壁38。所述内侧壁4F包括一第六竖壁46、一第七竖壁47J以及一横壁48。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六中标号相同的部分的结构相同,故而不再重复描述,以下着重说明与实施例一中不同的所述第七竖壁37J以及所述第七竖壁47J的结构。所述第七竖壁37J以及所述第七竖壁47J的中部分别向所述梁体内凹陷形成一加强筋5B,所述加强筋5B的结构在实施例ニ中已有记载,在此不再重复描述。另外,还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上述的各个实施例中,是否设置所述加强筋5A以及所述加强筋5B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且二者可以同时设置也可只设置其中ー个,并且所述加强筋5A/5B的横截面的形状也不仅限于实施例中的形状,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调整形状。所述焊缝6可位于梁体的顶壁、底壁、各竖壁、各斜壁或横壁的任意一者之上。本实用新型的顶侧梁的梁体为一整板弯折延伸而成,其上仅需形成一道对接焊缝,降低了梁体制作时的工作量及制作难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制作过程中也不易产生变形;且内部无需设置加强框,有效降低了梁体自重;进ー步地,还可以通过在梁体上设置加强筋的方式提高顶侧梁的強度。然而,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可行实施例,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出的等效结构变化,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开顶箱的顶侧梁,包括一中空的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梁体为一整板弯折延伸后首尾对接拼焊而成的闭合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顶侧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梁体包括ー顶壁、一底壁、一外侧壁以及ー内侧壁,所述顶壁以及所述底壁上下间隔设置,所述外侧壁以及所述内侧壁分别连接在所述顶壁与所述底壁的侧端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侧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壁和/或所述外侧壁上设置有向所述梁体内凹陷或向所述梁体外凸出且沿着所述梁体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加强筋。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顶侧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壁包括顶端与所述顶壁垂直相连的ー第一竖壁、底端与所述底壁垂直相连的ー第二竖壁、相对所述第一竖壁以及所述第二竖壁向所述梁体内凹设的ー第三竖壁、斜向连接在所述第一竖壁与所述第三竖壁之 间的ー第一斜壁以及斜向连接在所述第二竖壁与所述第三竖壁之间的ー第二斜壁;所述内侧壁包括顶端与所述顶壁垂直相连的ー第四竖壁、相对所述第四竖壁向所述梁体外凸设的一第五竖壁、斜向连接在所述第四竖壁与所述第五竖壁之间的ー第三斜壁以及斜向连接在所述第五竖壁与所述底壁之间的ー第四斜壁。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顶侧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壁包括顶端与所述顶壁垂直相连的ー第一竖壁、底端与所述底壁垂直相连的ー第二竖壁、相对所述第一竖壁以及所述第二竖壁向所述梁体内凹设的ー第三竖壁、斜向连接在所述第一竖壁与所述第三竖壁之间的ー第一斜壁以及斜向连接在所述第二竖壁与所述第三竖壁之间的ー第二斜壁;所述内侧壁包括顶端与所述顶壁垂直相连的ー第四竖壁、相对所述第四竖壁向所述梁体外凸设且底端与所述底壁垂直相连的ー第五竖壁以及斜向连接在所述第四竖壁与所述第五竖壁之间的ー第三斜壁。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顶侧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壁包括顶端与所述顶壁垂直相连的ー第一竖壁、底端与所述底壁垂直相连的ー第二竖壁、相对所述第一竖壁以及所述第二竖壁向所述梁体内凹设的ー第三竖壁、斜向连接在所述第一竖壁与所述第三竖壁之间的ー第一斜壁以及斜向连接在所述第二竖壁与所述第三竖壁之间的ー第二斜壁;所述内侧壁包括顶端与所述顶壁垂直相连的ー第五竖壁以及斜向连接在所述第五竖壁的底端与所述底壁之间的ー第四斜壁。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顶侧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壁包括顶端与所述顶壁垂直相连的ー第三竖壁、相对所述第三竖壁向所述梁体外凸设且底端与所述底壁垂直相连的一第二竖壁以及斜向连接在所述第三竖壁与所述第二竖壁之间的ー第二斜壁;所述内侧壁包括顶端与所述顶壁垂直相连的ー第五竖壁以及斜向连接在所述第五竖壁的底端与所述底壁之间的ー第四斜壁。
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顶侧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梁体为上窄下宽的结构,所述外侧壁以及所述内侧壁均包括顶端与所述顶壁垂直相连的ー第六竖壁、底端与所述底壁垂直相连的ー第七竖壁以及垂直连接在所述第六竖壁的底端与所述第七竖壁的顶端之间的一横壁。
9.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顶侧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梁体为上窄下宽的结构,所述外侧壁以及所述内侧壁均包括顶端与所述顶壁垂直相连的ー第六竖壁、底端与所述底壁垂直相连的ー第七竖壁以及斜向连接在所述第六竖壁的底端与所述第七竖壁的顶端之间的一第六斜壁。
10.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顶侧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梁体为上部比下部窄的结构;所述外侧壁以及所述内侧壁均包括顶端与所述顶壁垂直相连的ー第六竖壁以及垂直连接在所述第六竖壁的底端的一横壁;所述外侧壁还包括垂直连接在所述横壁下方的一第八竖壁以及斜向连接在所述第八竖壁的底端与所述底壁之间的ー第五斜壁;所述内侧壁还包括垂直连接在所述横壁与所述底壁之间的ー第七竖壁。
专利摘要一种开顶箱的顶侧梁,包括一中空的梁体,所述梁体为一整板弯折延伸后首尾对接拼焊而成的闭合结构,其包括一顶壁、一底壁、一外侧壁以及一内侧壁,所述顶壁以及所述底壁上下平行设置,所述外侧壁以及所述内侧壁分别连接在所述顶壁与所述底壁的侧端之间。所述内侧壁和/或所述外侧壁上设置有向所述梁体内凹陷或向所述梁体外凸出且沿着所述梁体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加强筋。该顶侧梁的梁体为一整板弯折延伸而成,其上仅需形成一道对接焊缝,降低了梁体制作时的工作量及制作难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制作过程中也不易产生变形;且内部无需设置加强框,有效降低了梁体自重;进一步地,还可以通过在梁体上设置加强筋的方式提高顶侧梁的强度。
文档编号B65D90/02GK202642576SQ20122025873
公开日2013年1月2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4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4日
发明者丁志春, 王爱军 申请人:南通中集特种运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