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片材支撑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片材支撑装置,包括支撑片材的托盘和将该托盘能够滑动地支撑的支撑部件。
背景技术:
公知有具有使支撑片材的托盘能够滑动的供纸盒的图像记录装置及扫描仪。该供纸盒包括支撑片材的托盘和将该托盘能够滑动地支撑的支撑部件。在该供纸盒中,存在滑动时由于托盘和支撑部件滑动接触而产生滑动接触音的可能性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小由于托盘和将该托盘能够滑动地支撑的支撑部件滑动接触而产生的声音的装置。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片材支撑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支撑部件(60);和托盘(70),以能够沿第I方向(8)滑动的方式支撑于上述支撑部件(60),片材放置于该托盘(70),在上述片材支撑装置中,上述支撑部件(60)及上述托盘(70)中的任一个具有一对抵接面(84A、85A),上述一对抵接面(84A、85A)沿着上述第I方向(8)延伸并且在与上述第I方向
(8)正交的第2方向(9)上彼此分离,上述支撑部件(60)及上述托盘(70)中的另一个具有一对抵接部(76、77、78、79、105),在上述第2方向(9)上分别与上述一对抵接面(84A、85A)相对且抵接;和一对弹性片(74、75),分别向各上述抵接面(84A、85A)按压上述抵接部(76、77、78、79、105),在上述抵接面(84A、85A)上具有分离部(90、106),上述分离部(90、106)以如下方式设置在上述托盘(70)沿上述第I方向(8)滑动时,使上述抵接部(76、77、78、79、105)与上述抵接面(84A、85A)交替地反复进行抵接和分离。另外,优选上述一对抵接面(84A、85A)分别为平面,上述分离部(90、106)是分别从上述抵接面(84A、85A)突出、且在上述第I方向(8)上相互分离地配置的多个突出部(90、95、96、97),在上述托盘(70)沿上述第I方向(8)滑动时,上述突出部(90、95、96、97)与上述弹性片(74、75)抵接而使上述弹性片(74、75)向使上述抵接部(76、77、78、79、105)从上述抵接面(84A、85A)分离的方向弹性变形。另外,优选上述多个突出部(90、95、96、97)设置在上述托盘(70)滑动期间的上述抵接部(76、77、78、79、105)所相对的上述抵接面(84A、85A)的整个区域。另外,优选上述支撑部件(60)和上述托盘(70)均为放置片材的托盘形状,上述托盘(70)通过沿上述第I方向(8)滑动,姿势改变为容纳于上述支撑部件(60)中的第I姿势及从上述支撑部件(60)露出的第2姿势,在上述抵接面(84A、85A)上设置有第I凹部
(89),在上述托盘(70)的姿势为上述第I姿势时,上述抵接部(76、77、78、79、105)嵌入该第I凹部(89);和第2凹部(88),在上述托盘(70)的姿势为上述第2姿势时,上述抵接部(76、77、78、79、105)嵌入该第 2 凹部(88)。[0009]另外,优选上述一对抵接面(84A)分别为沿着上述第I方向(8)圆滑地连续凹凸的弯曲面,上述分离部(106)在上述第I方向(8)上与上述抵接部(105)分离地设置于上述弹性片(74),在上述托盘(70)沿上述第I方向(8)滑动时,上述分离部(106)与上述抵接面(84A)的凸部分(84B)抵接而使上述弹性片(74)向使上述抵接部(105)从上述抵接面(84A)分离的方向弹性变形。另外,优选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片材支撑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支撑部件(60);和托盘(70),以能够沿第I方向(8)滑动的方式支撑于上述支撑部件(60),片材放置于该托盘(70),在上述片材支撑装置中,上述支撑部件(60)及上述托盘(70)中的一个具有沿着上述第I方向(8)延伸的抵接面(84A、85A),上述支撑部件(60)及上述托盘(70)中的另一个具有抵接部(76、77、78、79、105),在与上述第I方向⑶正交的第2方向(9)上与上述抵接面(84A、85A)相对且抵接;和弹性片(74、75),向上述抵接面(84A、85A)按压上述抵接部(76、77、78、79、105),在上述抵接面(84A、85A)上具有分离部(90、106),上述分离部(90、
106)以如下方式设置在上述托盘(70)沿上述第I方向(8)滑动时,使上述抵接部(76、77、78、79、105)与上述抵接面(84A、85A)交替地反复进行抵接和分离。·
图I是图像记录装置10的立体图。图2是打印部11内部的示意性剖视图。图3是供纸盒16的立体图。图4A是排纸托盘60及辅助托盘70的下表面侧的立体图,图4B是排纸托盘60及辅助托盘70的下表面侧的分解立体图。图5A是引导凸缘84的水平剖视图,图5B是弹性片74的水平剖视图,图5C是抵接部76嵌入嵌合凹部89的状态的引导凸缘84及弹性片74的水平剖视图,图是抵接部76嵌入嵌合凹部88的状态的引导凸缘84及弹性片74的水平剖视图。图6A 6E是说明弹性片74及抵接部76的动作的动作说明图。图7A是辅助托盘70处于容纳姿势的状态的排纸托盘60的立体图,图7B是辅助托盘70处于支撑姿势的状态的排纸托盘60的立体图。图8A 8C是变形例I的引导凸缘84及弹性片74的水平剖视图,图8D 8F是变形例2的引导凸缘84及弹性片74的水平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另外,实施方式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例,当然可以在不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要旨的范围内适当变更实施方式。在以下说明中,以图像记录装置10设置成能够使用的状态(图I的状态)为基准,定义上下方向7。此外,以操作部13设置在图像记录装置10的前表面(正面)侧来定义前后方向8。此外,从前侧观察图像记录装置10来定义左右方向9。[图像记录装置10的概要]如图I所示,图像记录装置10包括在片材15(图2)上记录图像的打印部11和读取原稿(未图示)上所记录的图像的扫描部12,能够执行打印、扫描、复印等。扫描部12可以是任意结构。以下,省略扫描部12的说明。打印部11从个人计算机等外部设备或操作部13接收打印指示来对片材15(图2)进行图像记录。片材15是记录用纸、蜡光纸、明信片等,被保持在供纸盒16上。供纸盒16容纳于框体14的下部。框体14在前后方向8上的前表面的下部具有露出供纸盒16的开口 17。供纸盒16通过开口 17从框体14抽出,或者通过开口 17向框体14插入。如图2所示,在框体14内设置有从供纸盒16送出片材15的供给部20、片材15所通过的空间即传送路径30、夹着片材15进行传送的辊对35及36、以及在片材15上记录图像的记录部28。构成上述部分的部件被安装于框体14或框体14内所设置的未图示的框架上。供给部20包括能够旋转地支撑于框架的支轴21、一端部能够转动地支撑于支轴21的臂22、能够转动地支撑于臂22的另一端部的供给辊23以及臂22上所设置的多个齿轮24。臂22绕支轴21转动,从而使供给辊23与供纸盒16上所放置的片材15抵接。支轴 21通过未图示的驱动电机来旋转。支轴21的旋转通过多个齿轮24传递到供给辊23。通过支轴21来旋转的供给辊23向传送路径30送出所抵接的片材15。传送路径30包括图2中用单点划线表示的弯曲路径31和用双点划线表示的直线路径32。弯曲路径31以如后方向8上的供纸盒16的后端为基端向上方弯曲而延伸。直线路径32从弯曲路径31的末端朝向前方延伸为直线状。传送路径30是由多个引导部件33及压印平板34划分的空间。压印平板34配置于供纸盒16的上侧,划分直线路径32的下表面的一部分。在压印平板34的前后方向8上的后侧设置有第I棍对35。第I棍对35包括通过未图示的驱动电机来旋转的传送辊35A和配置于传送辊35A的下侧的从动辊35B。第I辊对35夹着传送路径30上的片材15进行传送。第2辊对36设置在前后方向8上的压印平板34的前侧。第2辊对36包括通过未图示的驱动电机来旋转的排纸辊36A和配置于排纸辊36A的上侧的齿盘36B。第2辊对36夹着传送路径30上的片材15进行传送。片材15通过辊对35、36在压印平板34上间歇传送,通过记录部28记录图像。记录部28使用吐出墨滴的喷墨记录方式。记录部28配置于压印平板34的上侧所配置的托架29。托架29以能够沿着左右方向9 (图2中垂直于纸面的方向)往返移动的方式被支撑。记录部28向左右方向8往返移动,并向压印平板34上的片材15吐出墨滴,进行图像记录。记录了图像的片材15通过第2辊对36向供纸盒16排出。以下,详细说明供纸盒16。[供纸盒16]如图2所示,供纸盒16包括分别放置片材15的主托盘40和副托盘50以及接收图像记录后的片材15的排纸托盘60。在排纸托盘60 (支撑部件的一例)上能够滑动地设置有辅助托盘70 (托盘的一例)。辅助托盘70由用户从排纸托盘60向前方抽出而使用。排纸托盘60及辅助托盘70是片材保持装置的一例。[主托盘40]如图3所示,主托盘40包括底板41、前板42、倾斜板43、左侧板44及右侧板45。底板41呈矩形板状的外形。如图2所示,在底板41上放置片材15A。前板42从前后方向8上的底板41的前端向上方突出,并设置有由用户把持的把持部。倾斜板43从前后方向8上的底板41的后端向斜后上方延伸,向传送路径30引导由供给部20向后方送出的片材15A。左侧板44(图3)从左右方向9上的底板41的左端部向上突出。右侧板45从左右方向9上的底板41的右端部向上突出。如图3所示,左侧板44及右侧板45分别具有接收排纸托盘60上所设置的转动轴65、66 (图4B)的轴承孔46。主托盘40通过轴承孔46将排纸托盘60支撑为能够转动。此外,左侧板44及右侧板45在内侧面侧分别具有引导轨47。引导轨47沿着前后方向8延伸,将副托盘50支撑为能够向前后方向8滑动。[副托盘50]副托盘50呈矩形板状的外形。如图2所示,副托盘50上放置片材15B。副托盘50配置于主托盘40的底板41的上侧且主托盘40的左侧板44(图3)与右侧板45之间。左右方向9上的副托盘50的两端部与主托盘40上所设置的引导轨47 (图3)嵌合。从而,副托盘50通过引导轨47能够沿前后方向8滑动地支撑于主托盘40。 副托盘50以前后方向8上的长度比主托盘40的前后方向8上的长度短的方式设置,并在主托盘40的底板41上滑动。副托盘50通过滑动成为图2的虚线所表示的供纸姿势及图2的实线所表示的退避姿势。在供纸姿势下,副托盘50的前后方向8上的后端接近主托盘40的倾斜板43。在退避姿势下,副托盘50的后端从主托盘40的倾斜板43分离。在副托盘50处于图2的实线所表示的退避姿势时,供给辊23与主托盘40上所放置的片材15A抵接,向后方送出片材15A。在副托盘50处于图2的虚线所表示的供纸姿势时,供给辊23与副托盘50上所放置的片材15B抵接,向后方送出片材15B。用户通过滑动副托盘50,将片材15A或片材15B中的一方选择为记录图像的片材15。[排纸托盘60]如图3所示,排纸托盘60具有接收片材15的支撑板61。支撑板61在前后方向8上的长度为与副托盘50在前后方向8上的长度大致相同的长度,呈沿着前后方向8及左右方向9扩展的矩形板状的外形。支撑板61配置在处于退避姿势的副托盘50的上侧的位置。如图4A、4B所示,从支撑板61的下表面向下突出有左侧壁62、右侧壁63及前壁64。通过左侧壁62、右侧壁63及前壁64,排纸托盘60支撑于主托盘40 (图2)。具体地说,左侧壁62的下端与主托盘40的左侧板44(图3)的上端抵接,右侧壁63的下端与主托盘40的右侧板45 (图3)的上端抵接,前壁64的下端与主托盘40的前板42 (图3)的上端抵接,从而排纸托盘60支撑于主托盘40。排纸托盘60通过图4B所示的左右一对转动轴65、66能够转动地支撑于主托盘40(图3)。转动轴65从左侧壁62的前后方向8上的后端部向左右方向9上的左方突出。转动轴66从右侧壁63的前后方向8上的后端部向左右方向9上的右方突出。转动轴65、66插通于主托盘40的左侧板44及右侧板45上所设置的轴承孔46 (图3)。根据该结构,排纸托盘60以前后方向8上的前部为转动前端部,绕转动轴65、66的轴线转动,从主托盘40抬起。用户将排纸托盘60从主托盘40抬起,向主托盘40补给片材15A。如图4A、4B所示,排纸托盘60具有支撑机构80,该支撑机构80将支撑板61的下表面侧所配置的辅助托盘70支撑为能够沿前后方向8滑动。此外,排纸托盘60的前壁64分为左前壁64A和右前壁64B,形成有开口 68,以从排纸托盘60抽出辅助托盘70。通过该开口 68,辅助托盘70的前后方向8上的前表面向外部露出。支撑机构80包括与辅助托盘70上所设置的左右一对导轨72、73嵌合的左右一对槽81、82和左右一对限制凸缘83A、83B。在限制凸缘83A、83B上,从前后方向8上的前表面侧抵接辅助托盘70,通过限制凸缘83A、83B,限制辅助托盘70向后方的滑动。槽81、82由支撑板61、左右一对引导凸缘84、85以及左右一对支撑凸缘86、87划分。引导凸缘84、85从支撑板61的下表面向下突出。引导凸缘84从前后方向8上的支撑板61的后部到前端沿着前后方向8延伸,与左右方向9上的左前壁64A的右端部连接。引导凸缘85从前后方向8上的支撑板61的后部到前端沿着前后方向8延伸,与左右方向9上的右前壁64B的左端部连接。即,引导凸缘84和引导凸缘85向左右方向9分离。由左右一对引导凸缘84、85和支撑板61所包围的容纳空间67中容纳辅助托盘70。支撑凸缘86、87划分槽81、82的下表面,从下方支撑与槽81、82嵌合的辅助托盘70的导轨72、73。具体地说,支撑凸缘86从引导凸缘84的下端部向左右方向9上的右方突出,在上下方向7上与支撑板61相对。支撑凸缘86设置于引导凸缘84的前后方向8上的前部,向前后方向8延伸。另一方面,支撑凸缘87从引导凸缘85的下端部向左右方向9上的左方突出,在上下方向7上与支撑板61相对。支撑凸缘87设置于引导凸缘85的前后 方向8上的前部,向前后方向8延伸。左右一对限制凸缘83A、83B分别从支撑板61的下表面向下突出。限制凸缘83A、83B分别沿着左右方向9延伸。限制凸缘83A的左右方向9上的左端部与引导凸缘84的前后方向8上的后端部连接。限制凸缘83B的左右方向9上的右端部与引导凸缘85的前后方向8上的后端部连接。在限制凸缘83A、83B上,从前后方向8上的前表面侧抵接辅助托盘70。从而,限制在前后方向8上的辅助托盘70的后端向比引导凸缘84、85的后端更靠后侧这样的辅助托盘70向后方的滑动。如图4B及图5A所示,引导凸缘84、85分别具有辅助托盘70的定位用的前后一对嵌合凹部88、89。另外,图5A 是从下表面侧观察通过引导凸缘84及抵接部76的水平剖面的图。引导凸缘84所具有的嵌合凹部88、89以从引导凸缘84的左右方向9上的右侧面84A(抵接面的一例)退避的方式凹陷。引导凸缘85所具有的嵌合凹部88、89以从引导凸缘85的左右方向9上的左侧面85A(抵接面的一例)退避的方式凹陷。引导凸缘84的右侧面84A和引导凸缘85的左侧面85A向左右方向9(第2方向的一例)分离。左右一对嵌合凹部88(第2凹部的一例)设置于支撑凸缘86、87的前后方向8上的中央部的上侧。这是为了防止辅助托盘70的导轨72、73从槽81、82脱离。左右一对嵌合凹部89 (第I凹部的一例)设置于引导凸缘84、85的前后方向8上的后端部。这是为了在前后方向8上的辅助托盘70的后端与限制凸缘83A、83B抵接时,后述的抵接部76、77嵌入嵌合凹部89。抵接部76、77嵌入嵌合凹部88或嵌合凹部89,从而辅助托盘70在前后方向8上定位。在后文详细说明。在引导凸缘84的右侧面84A,设置有向右方突出的多个凸部90。此外,在引导凸缘85的左侧面85A,设置有向左方突出的多个凸部90。各凸部90均为长方体状,此外在前后方向8上相互分离预定长度而配置。该预定长度按照减小排纸托盘60与辅助托盘70的滑动接触音的设计来确定。此外,凸部90在嵌合凹部88与嵌合凹部89之间的整个区域大致均匀地配置,以能够在辅助托盘70滑动的整个范围内减小滑动接触音。包括嵌合凹部88、89及凸部90在内,引导凸缘84和引导凸缘85形成为在左右方向9上对称的形状。此外,在一个凸部90上,边缘92位于前后方向8上的边缘91的前侧。[0045][辅助托盘70]如图4B、7B所示,辅助托盘70具有能够支撑片材15 (图2)的板状的基部71。在基部71的前后方向8上的前端部,能够转动地设置有制动部110。制动部110由用户从向基部71倒伏的姿势(图7A、7B)转动为相对于基部71竖立的竖立姿势。另外,在图4A、4B中省略了制动部110的图示。在基部71设置有向排纸托盘60的左右的槽81、82嵌入的左右一对导轨72、73。导轨72设置于左右方向9上的基部71的左端部,沿着前后方向8延伸。导轨73设置于左右方向9上的基部71的右端部,沿着前后方向8延伸。辅助托盘70通过槽81、82及导轨72、73能够沿前后方向8(第I方向的一例)滑动地支撑于排纸托盘60。辅助托盘70通过滑动成为图7A所示的容纳姿势(第I姿势的一例)及图7B所示的支撑姿势(第2姿势的一例)。辅助托盘70在容纳姿势下,仅制动部110的把手部111向外部露出,大部分容纳于排纸托盘60的容纳空间67 (图4B)。辅助托盘70在支撑姿势下,从排纸托盘60的前壁64向前侧突出,如图2所示支撑片材15的一部分。 如图4B所示,在导轨72、73上设置有左右一对弹性片74、75(弹性片的一例)及左右一对抵接部76、77 (抵接部的一例)。通过该弹性片74、75及抵接部76、77,如后所述,防止辅助托盘70在左右方向9上的位置偏移,并且进行容纳姿势及支撑姿势下的辅助托盘70的定位。如图5B所示,在导轨72上设置有从前后方向8上的导轨72的后表面向后突出的自由端形状的弹性片74。辅助托盘70为能够弹性变形的由树脂材料成型的树脂成型品。因此,弹性片74能够弹性变形。弹性片74在左右方向9上从基部71分离而设置,以能够向左右方向9挠曲。在弹性片74上设置有从其突出的前端部(前后方向8上的后端部)向左右方向9上的左方突出,且在左右方向9上与引导凸缘84的右侧面84A(图5A)相对的抵接部76。如图5C所示,抵接部76在辅助托盘70处于容纳姿势(图7A)时嵌入引导凸缘84的嵌合凹部89。如图所示,抵接部76在辅助托盘70处于支撑姿势(图7B)时嵌入引导凸缘84的嵌合凹部88。弹性片75及抵接部77被设置为与上述弹性片74及抵接部76在左右方向9上对称的形状。与抵接部76同样地,抵接部77在辅助托盘70处于容纳姿势(图7A)时嵌入引导凸缘85的嵌合凹部89。此外,抵接部77在辅助托盘70处于支撑姿势(图7B)时嵌入引导凸缘85的嵌合凹部88。左右方向9上的抵接部76的左端与抵接部77的右端之间的距离比引导凸缘84的右侧面84A与引导凸缘85的左侧面85A之间的距离长。因此,如图6B 6E所示,在抵接部76与引导凸缘84的右侧面84A抵接,且抵接部77与引导凸缘85的左侧面85A(图4B)抵接时,弹性片74、75挠曲。在辅助托盘70位于容纳姿势与支撑姿势之间时,抵接部76、77通过挠曲的弹性片74、75的弹力,分别压向引导凸缘84的右侧面84A及引导凸缘85的左侧面85A。如图5C、 所示,通过抵接部76、77嵌入嵌合凹部88或嵌合凹部89,辅助托盘70在前后方向8上定位。此外,若抵接部76、77嵌入嵌合凹部88或嵌合凹部89,则用户在手上受到感触(定位感)。通过该感触,用户能够容易意识到辅助托盘70成为容纳姿势或支撑姿势。此外,如图6B 6E所示,通过抵接部76与引导凸缘84的右侧面84A抵接,且抵接部77(图4B)与引导凸缘85的左侧面85A抵接,辅助托盘70沿着引导凸缘84、85滑动。从而,防止辅助托盘70在左右方向9上的位置偏移。抵接部76、77被设计成,通过多个凸部90与引导凸缘84的右侧面84A及引导凸缘85的左侧面85A间歇地分离的形状。以下,说明抵接部76的形状。另外,抵接部77被设计成与抵接部76在左右方向9上对称的形状,因此省略抵接部77的说明。如图5B所示,抵接部76呈从弹性片74的突出的前端部(前后方向8上的后端部)向右方突出的山形的外形,且具有第I滑接面101、第2滑接面102及第3滑接面103。第I滑接面101设置于抵接部76的突出的前端(左右方向9上的左端)。第I滑接面101
被设计为与引导凸缘84的右侧面84A面接触。具体地说,第I滑接面101被设计为,在弹性片74挠曲的状态下与右侧面84A平行。此外,第I滑接面101被设计为,在辅助托盘70滑动时能够与引导凸缘84的右侧面84A滑动接触。具体地说,被设计为,第I滑接面101的前后方向8上的长度LI比前后方向8上相邻的两个凸部90之间的分离距离L2(图5A)短。第2滑接面102及第3滑接面103在辅助托盘70滑动时与凸部90的突出前端的边缘91、92滑动接触。第2滑接面102从前后方向8上的第I滑接面101的前端向左斜前方延伸。因此,第2滑接面102相对于第I滑接面101倾斜,成为前端侧从右侧面84A退避的形状。第3滑接面103从前后方向8上的第I滑接面101的后端向左斜后方延伸。因此,第3滑接面103相对于第I滑接面101倾斜,成为后端侧从右侧面84A退避的形状。[打印部11的动作]参照图2说明打印部11的动作。若由用户从操作部13或外部设备输入打印指示,则供纸盒16上所保持的片材15通过供给辊23向传送路径30送出。送出的片材15在弯曲路径31及直线路径32上由辊对35、36传送。片材15在压印平板34上间歇传送,通过记录部28记录图像。记录了图像的片材15从棍对36排出,被排纸托盘60或排纸托盘60和辅助托盘70接收。接着,参照图5A-5D、图6A-6E、图7A-7B说明容纳姿势的辅助托盘70滑动而成为支撑姿势时的抵接部76及弹性片74的动作。另外,抵接部77及弹性片75进行与抵接部76及弹性片74在左右方向9上对称的动作,因此省略抵接部77及弹性片75的动作的说明。在辅助托盘70处于图7A所示的容纳姿势时,抵接部76如图5C所示嵌入引导凸缘84的嵌合凹部89。若容纳姿势的辅助托盘70通过用户向前后方向8上的前方滑动,则图6A所示,抵接部76的第2滑接面102与嵌合凹部89的壁滑动接触,弹性片74挠曲。挠曲的弹性片74如图6B所示使抵接部76与凸部90的前端面93抵接。抵接部76在第I滑接面101上与凸部90的前端面93滑动接触。若辅助托盘70向前方进一步滑动,则图6C所示,抵接部76由于挠曲的弹性片74的弹力,在第3滑接面103上被压向凸部90的突出前端的边缘91,与边缘91滑动接触。若辅助托盘70向前方进一步滑动,则图6D所示,抵接部76在第I滑接面101上与引导凸缘84的右侧面84A抵接并滑动接触。若辅助托盘70向前方进一步滑动,则图6E所示,抵接部76在第2滑接面102上与凸部90的突出前端的边缘92滑动接触。由于第2滑接面102与边缘92滑动接触,第I滑接面101从引导凸缘84的右侧面84A分离,不与引导凸缘84的右侧面84A滑动接触。由于凸部90,抵接部76与引导凸缘84的右侧面84A间歇分离地向前方移动。若辅助托盘70被抽出到成为图7B所示的支撑姿势的位置,则抵接部76嵌入嵌合凹部88。支撑姿势的辅助托盘70恢复容纳姿势时,也与上述同样地,由于凸部90,抵接部76与引导凸缘84的右侧面84A间歇分离地向后方移动,若辅助托盘70成为图7A所示的容纳姿势,则抵接部76嵌入嵌合凹部89。[本实施方式的效果]如上所述,由于多个凸部90,抵接部76、77与引导凸缘84的右侧面84A及引导凸缘85的左侧面85A间歇地分离。因此,与没有设置凸部90,抵接部76、77与引导凸缘84、85持续滑动接触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小由于排纸托盘60与辅助托盘70滑动接触而产生的声音。·[0064]此外,通过凸部90这样简单的结构,能够使抵接部76、77与引导凸缘84、85间歇地分离。此外,凸部90在嵌合凹部88与嵌合凹部89之间的整个区域上大致均匀地配置,因此无论托盘位于任何位置,也能够使抵接部76、77与引导凸缘84、85间歇地分离。其结果是,与辅助托盘70的位置无关地,能够减小由于排纸托盘60与辅助托盘70滑动接触而
产生的声音。此外,辅助托盘70在不使用时容纳于排纸托盘60中,因此供纸盒16能够小型化。此外,由于在抵接部76、77上设置有第2滑接面102及第3滑接面103,因此抵接部76、77不会挂在凸部90上,就能够使辅助托盘70滑动。此外,由于设置有多个凸部90,因此在使辅助托盘70滑动时能够获得适度的定位感。[变形例I]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过长方体状的凸部90使抵接部76、77与引导凸缘84,85间歇地分离的例子。然而,也可以代替长方体状的凸部90,将图8A所示的三棱柱状的凸部95、半圆柱状的凸部96、梯形状的凸部97设置在引导凸缘84、85上。通过凸部95、96,97(突出部的一例),也能够使抵接部76、77与引导凸缘84、85间歇地分离,能够减小由于排纸托盘60与辅助托盘70滑动接触而产生的声音。在使用上述形状的凸部95、96、97的情况下,代替山形的抵接部76,可以使用图8A所示的长方体状的抵接部78 (抵接部的一例)。即,在使用具有倾斜面的凸部95、96、97的情况下,不需要设置第2滑接面102及第3滑接面103,因此可以使用长方体状的抵接部78。此外,代替具有第2滑接面102及第3滑接面103的抵接部76,还可以使用图SB所示的半圆柱状的抵接部79 (抵接部的一例)。凸部90、95、96、97与半圆柱状的抵接部79的周面滑动接触。[变形例2]在本变形例中,引导凸缘84的左侧面84A构成为沿着前后方向8圆滑地连续凹凸的弯曲面。另一方面,代替抵接部76,抵接部105及分离突起106(分离部的一例)设置于弹性片74上。抵接部105构成为半圆柱状。分离突起106从前后方向8上的抵接部105的后表面向后突出。分离突起106配置成比弹性片74靠右侧,以防止弹性片74与引导凸缘84接触。如图8E所示,抵接部105与引导凸缘84的右侧面84A滑动接触。如图8F所示,若分离突起106与引导凸缘84的右侧面84A的凸部分84B(凸部分的一例)抵接,则抵接部105从右侧面84A分离。因此,在辅助托盘70滑动时,抵接部105间歇地从右侧面84A分离。因此,能够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减小由于排纸托盘60与辅助托盘70滑动接触而产生的声音。[其他变形例]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过弹性片74、75对抵接部76、77施力的例子,但也可以代替弹性片74、75使用板簧(弹性片的一例)。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排纸托盘60上设置有支撑机构80,且在辅助托盘70上设置有导轨72和73、弹性片74和75以及抵接部76、77的例子。然而,也可以在辅助托盘70上设置支撑部80,在排纸托盘60上设置导轨72和73、弹性片74和75以及抵接部76和77。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多个凸部90在前后方向8上均等间隔分离而配置的例子,但不限于此。多个凸部90之间的距离适当设定即可。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I中,说明了凸部90、95、96、97设置于引导凸缘84的右侧面84A及引导凸缘85的左侧面85A上的例子。然而,凸部90、95、96、97也可以设置在除了引导凸缘84、85以外的部位。例如,凸部90、95、96、97设置于排纸托盘60的基部61的下表面上弹性片74、75的上侧的位置。在弹性片74、75的上表面侧,设置与抵接部76、77、78,79相同形状的第2抵接部。所述第2抵接部在辅助托盘70滑动时与凸部90、95、96、97间歇地抵接,使弹性片74、75向左右方向9挠曲。使用该结构也能够使抵接部74、75与引导凸缘84、85间歇地分离,能够减小滑动接触音。此外,还能够减少抵接部74、75的磨损。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排纸托盘60和辅助托盘70设置于供纸盒16的例子。然而,排纸托盘60和辅助托盘70也可以设置于框体14。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用于排纸托盘60和在排纸托盘60上可滑动地支撑的辅助托盘70的例子。然而,本实用新型也可以用于框体14和在框体14上可滑动地支撑的排纸托盘60。在该情况下,框体14为支撑部件的一例,排纸托盘60为托盘的一例。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用于保持记录了图像的片材15的排纸托盘60及辅助托盘70的例子。然而,本实用新型也可以用于保持记录图像前的片材15的托盘。例如,本实用新型也可以用于主托盘40和在主托盘40上可滑动地支撑的扩展托盘。通过从主托盘40抽出扩展托盘,能够放置片材15的面积扩大,在供纸盒16上能够放置更大尺寸(例如A3尺寸)的片材15。此外,在保持手动供给片材的托盘及框体14中也可以使用本实用新型。该托盘可滑动地保持于框体14,由用户抽出并放置片材15。此外,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说明了在图像记录装置10中使用本实用新型的例子。然而,也可以在传送记录有图像的原稿并读取该图像的扫描仪中使用本实用新型。具体地说,可以将本实用新型用于扫描仪的框体和在该框体上可滑动地支撑的托盘。
权利要求1.一种片材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部件(60);和 托盘(70),以能够沿第I方向(8)滑动的方式支撑于上述支撑部件(60),片材放置于该托盘(70), 在上述片材支撑装置中,上述支撑部件(60)及上述托盘(70)中的任一个具有一对抵接面(84A、85A),上述一对抵接面(84A、85A)沿着上述第I方向(8)延伸并且在与上述第I方向⑶正交的第2方向(9)上彼此分离, 上述支撑部件(60)及上述托盘(70)中的另一个具有一对抵接部(76、77、78、79、105),在上述第2方向(9)上分别与上述一对抵接面(84A、85A)相对且抵接;和一对弹性片(74、75),分别向各上述抵接面(84A、85A)按压上述抵接部(76、77、78、79、105), 在上述抵接面(84A、85A)上具有分离部(90、106),上述分离部(90、106)以如下方式设置在上述托盘(70)沿上述第I方向(8)滑动时,使上述抵接部(76、77、78、79、105)与上述抵接面(84A、85A)交替地反复进行抵接和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片材支撑装置,其中, 上述一对抵接面(84A、85A)分别为平面, 上述分离部(90、106)是分别从上述抵接面(84A、85A)突出且在上述第I方向(8)上相互分离地配置的多个突出部(90、95、96、97), 在上述托盘(70)沿上述第I方向(8)滑动时,上述突出部(90、95、96、97)与上述弹性片(74、75)抵接而使上述弹性片(74、75)向使上述抵接部(76、77、78、79、105)从上述抵接面(84A、85A)分离的方向弹性变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片材支撑装置,其中, 上述多个突出部(90、95、96、97)设置在上述托盘(70)滑动期间的上述抵接部(76、77、78、79、105)所相对的上述抵接面(84A、85A)的整个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片材支撑装置,其中, 上述支撑部件(60)和上述托盘(70)均为放置片材的托盘形状, 上述托盘(70)通过沿上述第I方向(8)滑动,姿势改变为容纳于上述支撑部件(60)中的第I姿势及从上述支撑部件(60)露出的第2姿势, 在上述抵接面(84A、85A)上设置有第I凹部(89),在上述托盘(70)的姿势为上述第I姿势时,上述抵接部(76、77、78、79、105)嵌入该第I凹部(89);和第2凹部(88),在上述托盘(70)的姿势为上述第2姿势时,上述抵接部(76、77、78、79、105)嵌入该第2凹部(88)。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片材支撑装置,其中, 上述一对抵接面(84A)分别为沿着上述第I方向(8)圆滑地连续凹凸的弯曲面, 上述分离部(106)在上述第I方向(8)上与上述抵接部(105)分离地设置于上述弹性片(74),在上述托盘(70)沿上述第I方向(8)滑动时,上述分离部(106)与上述抵接面(84A)的凸部分(84B)抵接而使上述弹性片(74)向使上述抵接部(105)从上述抵接面(84A)分离的方向弹性变形。
6.一种片材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部件(60);和 托盘(70),以能够沿第I方向(8)滑动的方式支撑于上述支撑部件(60),片材放置于该托盘(70), 在上述片材支撑装置中,上述支撑部件(60)及上述托盘(70)中的任一个具有沿着上述第I方向(8)延伸的抵接面(84A、85A), 上述支撑部件(60)及上述托盘(70)中的另一个具有抵接部(76、77、78、79、105),在与上述第I方向(8)正交的第2方向(9)上与上述抵接面(84A、85A)相对且抵接;和弹性片(74、75),向上述抵接面(84A、85A)按压上述抵接部(76、77、78、79、105), 在上述抵接面(84A、85A)上具有分离部(90、106),上述分离部(90、106)以如下方式设置在上述托盘(70)沿上述第I方向(8)滑动时,使上述抵接部(76、77、78、79、105)与上述抵接面(84A、85A)交替地反复进行抵接和分离。·
专利摘要提供一种片材支撑装置,能够减小由于托盘和将该托盘能够滑动地支撑的支撑部件滑动接触而产生的声音。片材支撑装置包括支撑部件;和托盘,以能够沿第1方向滑动的方式支撑于支撑部件,片材放置于该托盘,在片材支撑装置中,支撑部件及托盘中的一个具有一对抵接面,一对抵接面沿着第1方向延伸,并且在与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彼此分离,支撑部件及托盘中的另一个具有一对抵接部,在第2方向上分别与一对抵接面相对且抵接;和一对弹性片,分别向各抵接面按压抵接部,在抵接面上具有分离部,分离部以如下方式设置在托盘沿第1方向滑动时,使抵接部与抵接面交替地反复进行抵接和分离。
文档编号B65H1/26GK202717395SQ20122008258
公开日2013年2月6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7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17日
发明者浅田哲男, 久田真一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