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皮带输送转运除尘站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物料皮带输送转运站除尘机构。
背景技术:
物料输送皮带转运站是承担两段输送皮带物料转接的重要装置,它包括有作为上、下连接上输送皮带和下输送皮带转接物料的落料筒,落料筒下端与密封扣装在下输送皮带的扣槽连通,两者的内部空间成为粉尘气流产生空间,同样也是消除粉尘的技术处理空间。目前的除尘技术是在该空间中设置淋水降尘装置、静电除尘装置、布袋除尘装置或封闭软帘等,经过封闭在封闭的空间内实施增加重力、静电吸附和过滤等降尘处理,存在结构复杂和成本高的技术问题。因而出现了另一种回旋除尘技术,其技术方案是在扣槽和落料筒上部连通设置有回旋通道,大量的冲击粉尘一方面会通过强制引导、另一方面向下落料气流会在回旋通道的落料筒口处产生局部负压引流作用,使粉尘气流自然回旋流动循环, 在这一循环流动中消耗粉尘的漂浮能量而逐渐沉降。本技术方案在落料筒满负荷运转时除尘效果理想,但当落料筒工作负荷减少到一定程度后,粉尘流动方向将发生部分变化,无法形成强有力的降尘回旋,导致大量粉尘溢出,则达不到国家除尘的技术标准要求。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申请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落料工作低于满负荷量时仍具有良好除尘处理效果的皮带输送转运除尘站。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皮带输送转运除尘站技术方案, 其主要技术内容是一种皮带输送转运除尘站,包括连接上输送皮带和下输送皮带转接物料的落料筒,落料筒下端与扣罩在下输送皮带的扣槽连通,扣槽内的各段位设有密封软帘, 回旋通道下端与扣槽相通、上端口通入落料筒,位于落料筒与回旋通道之间的扣槽段上设有涡流室,所述的涡流室为截面呈向上弧面凸起的钩曲形壳体构成的空间。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皮带输送转运除尘站技术方案,落料工作时,粉尘气流在密封软帘的封闭导引以及落料筒落料时产生的局部负压导引下沿回旋通道回流循环,涡流室构造驱动粉尘气流在涡流室内涡流回转,涡流室的涡流将原沿扣槽向前泄流的粉尘气流被涡流大部分束缚、滞留回转,尤其在落料工作低于满负荷工作状态时,回旋通道的回旋除尘效果明显减弱时,涡流室的结构设置能够有效的将粉尘气流控制在落料筒与扣槽的处理空间内、在其涡流回旋中实施除尘工作,达到除尘技术指标要求。
图1为本皮带输送转运除尘站的构成结构图图2为涡流室的放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皮带输送转运除尘站包括连接上输送皮带和下输送皮带转接物料的落料筒1,落料筒1下端与密封扣罩在下输送皮带的扣槽5连通,扣槽5中顺下输送皮带延伸方向的各段位处设有若干道密封软帘6,回旋通道2下端与扣槽5相通、上端口通入落料筒1,构成粉尘气流的主回旋通道。位于落料筒1与回旋通道2之间的扣槽上设有一涡流室4,该涡流室4为截面呈向上弧面凸起的钩曲形壳体所构成的空间,涡流室4设置在接近于粉尘气流产生的位置处,当落料工作低于满负荷时,粉尘气流因大幅度衰减而无法以回旋通道2为主回旋流,所起到的回旋除尘作用也满足所需时,涡流室4的设置引导粉尘气流在其空间内形成强涡流回旋,涡流回旋作用一方面通过涡流回旋作用束缚粉尘气流、避免向外溢出,另一方面通过其回旋旋流中消耗粉尘能量,使粉尘沉降、达到除尘效果。 在本实施结构中,为加强粉尘气流在涡流室4的涡流回旋作用,涡流室4所在的空间内设置有向上弧面导流的导向板7,导向板7上方和下方构成涡流回旋气流流道,为捕捉所形成的涡流回旋气流的粉尘、同时抑制和消耗粉尘能量,导向板7下部为带有若干气流孔的集尘板8,所述的气流孔的结构设置可以有多种选择,可以是若干平行的长条孔、筛孔等结构形式。
权利要求1.一种皮带输送转运除尘站,包括连接上输送皮带和下输送皮带转接物料的落料筒 (1),落料筒下端与扣罩在下输送皮带的扣槽( 连通,扣槽内的各段位设有密封软帘(6), 回旋通道( 下端与扣槽相通、上端口通入落料筒,其特征在于位于落料筒与回旋通道之间的扣槽段上设有涡流室G),所述的涡流室为截面呈向上弧面凸起的钩曲形壳体构成的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皮带输送转运除尘站,其特征在于涡流室(4)所在的空间中设置有向上弧面导流的导向板(7),导向板(7)上方和下方构成涡流回旋气流流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皮带输送转运除尘站,其特征在于导向板(7)下部为带有若干气流孔的集尘板(8)。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皮带输送转运除尘站,它包括有落料筒、下输送皮带扣槽和连通扣槽和落料筒的回旋通道,位于落料筒与回旋通道之间的扣槽段上设有涡流室,所述的涡流室为截面呈向上弧面凸起的钩曲形壳体构成的空间。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即使在落料工作低于满负荷工作状态时,也就是回旋通道的回旋除尘效果明显减弱时,仍具有有效的粉尘除尘处理能力,达到除尘技术指标要求。
文档编号B65G45/10GK201990226SQ20112004212
公开日2011年9月28日 申请日期2011年2月18日 优先权日2011年2月18日
发明者魏松山 申请人:魏松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