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包装结构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包装结构,尤其是指一种包装内衬配置固定于包装盒中且能 方便取出商品的包装结构。
背景技术:
为了避免产品于运送过程中受到损坏,而必须借具缓冲功能的内衬予以保护,一 般常用的内衬是以发泡材质或是纸类材质所构成,不过由于发泡材质属于塑化性材料且体 积庞大,这会形成包装上占用较多的空间,并且对于现在环保意识的要求下,这种塑化性材 料的发泡材质在废弃处理往往会造成环境公害,为了避免污染环境,许多地区已经禁止或 限制使用发泡材料。而对于使用纸类材质的内衬,即可以使用较小的体积来对商品进行包装以及保 护,并且可以避免发泡材质所造成的环境公害,对于内衬以及包装盒配置方式,一般都仅止 于将包装内衬直接放入于包装盒中,并无任何将内衬结合包装盒的特殊设计,当使用者需 要取出商品时,往往会将商品连同内衬一并自包装盒中取出,这样会造成使用者在取出商 品时的不便。并且在将商品置于内衬中时,由于内衬需要对商品进行缓冲功能以保护商品,因 此需要商品的尺寸与固定于内衬中的尺寸相符才能达到内衬对商品进行缓冲以保护的效 果,但这样会造成使用者在取出商品时的另一种困扰,即需要对内衬进行破坏才能将商品 加以取出。有鉴于此,是否可以避免将商品连同内衬一并的自包装盒中取出,并且提供使用 者更为方便的商品取出结构,将是本创作所要解决的问题。综上所述,可知现有技术中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包装盒与内衬固定不牢固,以及使 用者自内衬中取出商品不易,造成使用上的不便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提出改进的技术手段, 来解决此一问题。
发明内容有鉴于现有技术存在包装盒与内衬固定不牢固,以及使用者自内衬中取出商品不 易,造成使用上的不便的问题,本创作于是公开一种包装结构,其中本创作所公开的包装结构,其包含包装盒以及包装内衬;其中,包装盒具有包装 盒容置空间,至少一组固定部设置于包装盒容置空间内;包装内衬是由翻折板翻折而成,包 装内衬配置于包装盒容置空间内,翻折板更包含底板、第一连板、顶板、第二连板以及取物 板,其中,底板具有至少一组配合部,至少一组配合部的大小小于至少一组固定部的大小, 至少一组配合部与至少一组固定部形成紧配合使包装内衬配置于包装盒容置空间内;第一 连板与底板相连;顶板一侧与第一连板相连,顶板上裁切有一容置槽;第二连板与顶板另 一侧相连;取物板被翻折形成楼梯形形状,取物板一侧与第二连板相连,取物板另一侧形成 手持部,手持部穿过容置槽设置于顶板上,使取物板与容置槽之间形成容置空间,且取物板相对于第二连板可转动;其中,顶板借由第一连板与第二连板于翻折后自然上浮于底板上。如上所述的至少一组固定部是为矩形形状,而至少一组配合部也为矩形形状,并 于顶点处形成穿孔;此外,如上所述的翻折板是为具有柔韧性的材质所制成;此外,如上所 述的容置槽四周更包含挡板;此外,如上所述的取物板形成楼梯形形状的深度与顶板至底 板高度相同;此外,如上所述的取物板的宽度不大于该容置槽的宽度;此外,如上所述的第 一连板与第二连板的宽度与包装盒容置空间的深度相同。本创作所公开的结构如上,与现有技术之间的差异在于本创作是通过包装盒的固 定部与包装内衬的配合部以紧配合的方式将包装内衬配置固定于包装盒中,可以使得使用 者在取出商品时,不会将商品连同包装内衬一并取出,并且使用者可借由手持部方便的将 商品自包装内衬中取出,提供使用者取出商品便利的效果。通过上述的技术手段,本创作可以达成包装盒与包装内衬方便使用的技术功效。
图1绘示为本创作包装结构的包装盒与包装内衬立体分解图。图2绘示为本创作包装结构的包装内衬平面展开图。图3绘示为本创作包装结构的固定部与配合部平面配合示意图。图4绘示为本创作包装结构的包装盒与包装内衬组合立体示意图。图5A以及图5B绘示为本创作包装结构的使用状态分解立体示意图。图6绘示为本创作包装结构具有挡板的包装内衬平面展开图。图7绘示为本创作包装结构的具有挡板的包装内衬立体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0包装结构 10包装盒11包装盒容置空间 12固定部20包装内衬 21翻折板22底板 221配合部222穿孔 23第一连板24顶板 241容置槽25第二连板 26取物板261手持部 27挡板271裁切线 31商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配合图式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创作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创作如何应用 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功效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以下首先要说明本创作所公开的包装结构,并请参考图1以及图2所示,图1绘示 为本创作包装结构的包装盒与包装内衬立体分解图;图2绘示为本创作包装结构的包装 内衬平面展开图。本创作所公开的包装结构100,其包含包装盒10以及包装内衬20。包装盒10是具有包装盒容置空间11,并且在包装盒容置空间11中设置有至少一
4组固定部12,该至少一组固定部12是用以将包装内衬20固定以及配置于包装盒10的包装 盒容置空间11中,借以形成本创作所公开的包装结构100。包装盒10可采用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聚邻苯二甲酰胺 (Polyphthalamide,PPA)或其他常用来作为包装盒10的热塑性树脂,或是采用铁、铝、铁合 金、铝合金、不锈钢等常用来作为包装盒10的金属或金属合金,也可采用纸类材质,在此仅 为举例说明之,并不以此局限本创作的应用范畴。在包装盒10的包装盒容置空间11中所设置的至少一组固定部12,在图式中仅以 单一组固定部12作为呈现,图式仅为示意说明,并不以此局限本创作的应用范畴;并且包 装盒10的包装盒容置空间11中所设置的固定部12在图式中是呈现矩形形状,图式仅为举 例说明之,事实上固定部12可以呈现三角形形状等其他几何形状,借由几何形状的特征用 以将包装内衬20固定以及配置于包装盒10的包装盒容置空间11中。接着,包装内衬20是由翻折板21翻折而成,其中翻折板21是为具有柔韧性的材 质所制成,例如纸类等材质,在此仅为举例说明之,并不以此局限本创作的应用范畴,包装 内衬20配置于包装盒容置空间11内,翻折板21更包含底板22、第一连板23、顶板24、第 二连板25以及取物板26。底板22具有至少一组配合部221,在图式中仅以单一组配合部221作为呈现,图式 仅为示意说明,并不以此局限本创作的应用范畴;并且底板22中的配合部221在图式中是 呈现矩形形状,图式仅为举例说明之,事实上配合部221可以呈现三角形形状等其他几何 形状,并且底板22中配合部221的数量与外形需要与包装盒10的包装盒容置空间11中的 固定部12相同,借此使得包装内衬20可固定以及配置于包装盒10的包装盒容置空间11 中。请参考图3并配合图1所示,图3绘示为本创作包装结构的固定部与配合部平面 配合示意图;如图3所示,实线部分绘示为包装盒容置空间11中的固定部12的示意,而虚 线部分则为底板22中的配合部221的示意,明显可以看出底板22中的配合部221的大小 小于包装盒容置空间11中的固定部12的大小,并且在底板22中的配合部221的顶点处形 成穿孔222,借此设计并配合底板22的柔韧性,可以使得底板22的配合部221与包装盒容 置空间11中的固定部12形成紧配合,在将包装内衬20配置于包装盒10的包装盒容置空 间11时,即可以避免包装内衬20与包装盒10相互脱离。接着,请再次参考图1以及图2所示,顶板24上裁切有容置槽241,并且第一连板 23与底板22以及顶板24的一侧相连,以及第二连板25与顶板24另一侧以及取物板26相 连,并且第一连板23向底板22翻折90度,顶板24向第一连板23翻折90度,第二连板25 向顶板24翻折90度,以及将取物板26向第二连板25翻折90度,并将取物板26贴合于底 板22上,此时,第一连板23与第二连板25即同时垂直于底板22以及顶板24,顶板24即可 以借由第一连板23与第二连板25于翻折后自然上浮于底板22上。取物板26被翻折形成楼梯形形状(如图1所示),取物板26的另一侧形成手持部 261,手持部261穿过顶板24所裁切的容置槽241设置于顶板24上,借由楼梯形形状的取 物板26,使得取物板26与容置槽241之间形成容置空间,取物板26与容置槽241之间所形 成的容置空间是用以包装商品之用,并且取物板26相对于第二连板25是可转动的,并且取 物板26的宽度不大于顶板24所裁切的容置槽241的宽度,借此取物板26相对于第二连板25转动时,则不会受到顶板24的干涉,取物板26可自由的进行转动。而第一连板23以及第二连板25的宽度需要是相同的,顶板24即可以借由第一连 板23与第二连板25于翻折后自然上浮于底板22上且不会产生倾斜,此外,取物板26形成 楼梯形形状的深度也与第一连板23与第二连板25的宽度相同,借此取物板26可以平贴于 底板22,而对于包装盒10的包装盒容置空间11的深度也与第一连板23与第二连板25的 宽度相同,当包装内衬20配置于包装盒10的包装盒容置空间11内时,借以避免包装内衬 20突出于包装盒10。将包装内衬20配置于包装盒10的包装盒容置空间11内,即可以参考图4所示, 图4绘示为本创作包装结构的包装盒与包装内衬组合立体示意图。接着,请参考图5A以及图5B所示,图5A以及图5B绘示为本创作包装结构的使用 状态分解立体示意图;首先,如图5A所示,是为包装内衬20配置于包装盒10的包装盒容置 空间11 (请参考图1所示)内,并且在取物板26与容置槽241 (请参考图2所示)之间形 成容置空间中配置商品31 (如图5A所示),也为本创作实际使用的参考示意图。而当使用者需要取出商品31时,则可以通过取物板26穿过于容置槽241 (请参考 图1所示)的手持部261,并且将手持部261向上提起(即沿着图5A图中虚线),则取物板 26会相对于第二连板25转动,并且会使得配置于取物板26与容置槽241之间形成容置空 间中的商品31随着取物板26转动,使得商品31会突出于顶板24,借此,使用者即可以将商 品31取出进行使用。而在使用者通过取物板26将商品31自取物板26与容置槽241之间形成容置空 间中取出时,由于底板22(请参考图3所示)中的配合部221 (请参考图3所示)的大小小 于包装盒容置空间11中的固定部12 (请参考图3所示)的大小,借此可以通过底板22的 配合部221与包装盒容置空间11中的固定部12紧配合,以防止商品31取出时避免包装内 衬20与包装盒10相互脱离。接着,请参考图6以及图7所示,图6绘示为本创作包装结构的具有挡板的包装内 衬平面展开图;图7绘示为本创作包装结构的具有挡板的包装内衬立体图。上述顶板24上所裁切的容置槽241是直接在顶板24上进行裁切,不过顶板24上 的裁切方式可以如图7所绘示的裁切方式,即沿着裁切线271进行裁切分别形成挡板27,挡 板27再进行翻折借以形成容置槽241。挡板27更可以将商品31 (请参考图5A以及图5B所示)稳定的固定于取物板26 与容置槽241之间形成容置空间中,用以更稳固的固定商品31,上述的裁切方式以及图式 皆为举例说明,并不以此局限本创作的应用范畴。综上所述,可知本创作与现有技术之间的差异在于本创作是通过包装盒的固定部 与包装内衬的配合部以紧配合的方式将包装内衬配置固定于包装盒中,可以使得使用者在 取出商品时,不会将商品连同包装内衬一并取出,并且使用者可借由手持部方便的将商品 自包装内衬中取出,提供使用者取出商品便利的效果。借由此一技术手段可以来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包装盒与内衬固定不牢固,以及使 用者自内衬中取出商品不易,造成使用上的不便的问题,进而达成包装盒与包装内衬方便 使用的技术功效。虽然本创作所公开的实施方式如上,只是所述的内容并非用以直接限定本创作的专利保护范围。任何本创作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创作所公开的精 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上及细节上作些许的更动。本创作的专利保护范围, 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权利要求一种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含一包装盒,该包装盒具有一包装盒容置空间,至少一组固定部设置于该包装盒容置空间内;及一包装内衬,该包装内衬是由一翻折板翻折而成,该包装内衬配置于该包装盒容置空间内,该翻折板更包含一底板,该底板具有至少一组配合部,该至少一组配合部的大小小于该至少一组固定部的大小,该至少一组配合部与该至少一组固定部形成紧配合使该包装内衬配置于该包装盒容置空间内;一第一连板,该第一连板与该底板相连;一顶板,该顶板一侧与该第一连板相连,该顶板上裁切有一容置槽;一第二连板,该第二连板与该顶板另一侧相连;及一取物板,该取物板被翻折形成楼梯形形状,该取物板一侧与该第二连板相连,该取物板另一侧形成一手持部,该手持部穿过该容置槽设置于该顶板上,使该取物板与该容置槽之间形成一容置空间,且该取物板相对于该第二连板可转动;其中,该顶板借由该第一连板与该第二连板于翻折后自然上浮于该底板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至少一组固定部是为矩形形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至少一组配合部是为矩形形状, 并于顶点处形成一穿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翻折板是为具有柔韧性的材质 所制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容置槽四周更包含一挡板。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连板与该第二连板的宽度 相同。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取物板形成楼梯形形状的深度 与该第一连板与该第二连板的宽度相同。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连板与该第二连板的宽度 与该包装盒容置空间的深度相同。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取物板的宽度不大于该容置槽 的宽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包装结构,其包含包装盒以及包装内衬;其中,包装盒具有包装盒容置空间,至少一组固定部设置于包装盒容置空间内;包装内衬是由翻折板翻折而成,包装内衬配置于包装盒容置空间内,翻折板更包含底板、第一连板、顶板、第二连板以及取物板,其中,底板具有至少一组配合部,至少一组配合部的大小小于至少一组固定部的大小,至少一组配合部与至少一组固定部形成紧配合使包装内衬配置于包装盒容置空间内;第一连板与底板相连;顶板一侧与第一连板相连,顶板上裁切有一容置槽;第二连板与顶板另一侧相连。其通过包装盒的固定部与包装内衬的配合部以紧配合的方式将包装内衬配置固定于包装盒中,并且使用者可借由手持部方便的将商品自包装内衬中取出,借此可以达成包装盒与包装内衬方便使用的技术功效。
文档编号B65D77/26GK201647360SQ201020151198
公开日2010年11月24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1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1日
发明者邱全成, 陈丽俊 申请人: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