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阵列机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机械设备,尤其涉及一种阵列机,用于收集、阵列和 堆叠成垛产品。
背景技术:
在流水线生产作业中,流水线上的产品需要收集和阵列,以便于产品转移 至下一工序。例如,许多行业尤其是电子产品行业的工厂里大都会使用注塑机, 该注塑机注塑成形的产品是由作业员收集、摆放到吸塑托盘里,然后把盛放产 品的吸塑托盘堆叠成垛转移到下 一工序的。
请参阅图1,注塑机20注塑成形的产品23,由机械手21取出、摆放在传 送装置22上,传送装置22输送产品23到工作台24上;作业员25则把产品 23收集、摆放到吸塑托盘18里。由于注塑产品收集为手工作业,自动化程度 低,生产效率不高, 一台注塑机往往需要配备2名作业员作业,人员增加明显 地增加了生产成本。
实用新 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阵列机,能够将产品自动收集、 阵列和堆叠成垛。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阵列机,包括机架,所述机 架上设置有用于传递待接产品的托盘及收集阵列产品至托盘的第一传送机构、 用于将托盘堆叠的升降机构、和用于传递堆叠后的托盘的第二传送机构,所述 升降机构位于第一传送机构和第二传送机构之间。所述第一传送机构、第二传 送机构和升降机构分别与 一控制拒电性连接。托盘放置于第一传送机构后,第一传送机构传递托盘,并收集阵列产品, 升降机构将托盘堆叠,通过第二传送机构将堆叠后的托盘传递至下一工序。通 过操作控制拒可控制第一传送机构、第二传送机构和升降机构协同工作,从而 实现产品的自动收集、阵列和堆叠成垛。因而,上述阵列机具有自动化程度高, 节省人力,能够平稳分收、输送托盘以及收集产品等优点。
图l是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阵列机工作示意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阵列机结构示意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阵列机工作状态示意图4是图2中第一传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5至图IO是托盘自动分盘的工作过程示意图11是图2中拔盘组件的结构示意图12是图2中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13至图17是托盘自动堆叠的工作过程示意'图18是图2中第二传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 白,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 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阵列机,包括机架1,机架 1上设置有用于传递待接产品的托盘2及收集阵列产品至托盘2的第一传送机 构3、用于堆叠盛装有产品的托盘2的升降机构4、和用于传递堆叠后的托盘2 的第二传送机构5。升降机构4位于第一传送机构3和第二传送机构5之间, 第一传送机构3、第二传送机构5和升降机构4分别与一控制拒6电性连接。
5具体地,本实施例中,上述机架l大体呈矩形拒,第一传送机构3和第二
传送机构5分为上下两层平行设置于机架1上,升降机构4设置于第一传送机 构3和第二传送机构5的端部,可将上层第一传送机构3上堆叠的托盘2传递 至下层第二传送机构5。
请参阅图4,上述第一传送机构3包括第一支架31和用于传递托盘2的第 一传输装置32,该第一传输装置32设置于第一支架31上。于第一传输装置32 的传动方向上依次设置有备盘位33、分盘位34和收盘位35。于分盘位34设置 有用于分放托盘2的分盘组件36和将分盘后的托盘2移动至收盘位35的拔盘 组件37。收盘位35位于第一传输装置32的末端,升降机构4设置于收盘位35。 成叠的空托盘2放置于备盘位33后,通过第一传输装置32将空托盘2传递至 分盘位34,分盘位34上的分盘组件36将成叠的托盘2分离出一个托盘2,利 用拔盘组件37可将分离出的托盘2推至收盘位35,以备接收产品。
其中,上述第一传输装置32包括第一主动轴321、第一从动轴322和第一 传送带323。第一传送带323环绕于第一主、从动轴321、 322上,第一主动轴 321和第一从动轴322设置于第一支架31上,使第一传送带323跨越于备盘位 33和分盘位34。第一传送带323有两条,其分别绕于第一主、从动轴32i、 322 的两端,而托盘2放置于第一传送带323上。这样,当第一主动轴321带动第 一传送带323后,第一传送带323将动力传递至第一从动轴322,使第一传送 带323循环转动,从而达到输送托盘2的目的。
第一传送带323内侧设置有数个滚筒324,第一传送带323的外侧设置有 张紧轮325。当第一传送带323上放置的托盘2较重时,利用滚筒324可以起 到很好的支撑作用,而张紧轮324可以为第一传送带323起到预紧作用,使第 一传送带323传送更加平稳。
如图5所示,上述分盘组件36包括第一分盘动力装置361、受第一分盘动 力装置361驱动的分盘托板362、第二分盘动力装置363和被第二分盘动力装 置363驱动的分盘支撑板364。第一分盘动力装置361固定于第一支架31上,
6其可推动分盘托板362上下移动。分盘托板362设置于待分盘的托盘2的底部, 分盘支撑板364设置于待分盘的托盘2的侧边,第二分盘动力装置363可推动 分盘支撑板364左右移动。本实施例中,托盘2的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二分盘动 力装置363和分盘支撑板364。第二分盘动力装置363和分盘支撑板364还可 以设置在托盘2的一侧,只要分盘支撑板364能够支撑住托盘364,均在本实 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上述阵列机的分盘工作是这样完成的
当一叠空托盘2通过第一传送带323传送至分盘位34时,分盘托板362 位于托盘2的底部,且与托盘2有一定的间隙,此时分盘组件36处于准备状态, 分盘支撑板364处于回缩状态,如图5所示;
托盘2到位后,第一分盘动力装置361向上驱动分盘托板362,分盘托板 362向上顶起托盘2,使托盘2底部高于分盘支撑板364,如图6所示;
第一分盘动力装置361回缩,托盘2下降,使分盘支撑板364对准最下层 托盘2底部与次下层托盘2底部之间的空隙,如图7所示;
第二分盘动力装置363动作伸出,推动分盘支撑板364插入上述空隙,如 图8所示;
第一分盘动力装置361动作缩进,分盘托板362随之下降,使最下层的托 盘2下降至第一传送带323上,而次下层托盘2及其上的托盘2被分盘支撑板 364支撑,如图9所示;
拔盘组件37动作,将分离的最下层托盘2推离分盘位34,将其移至收盘 位35,如图IO所示;
拔盘组件37换向返回,第一分盘动力装置361动作顶出,重复将剩余的一 叠托盘2顶高于分盘支撑板364,如图6所示,重复分盘的流程。
通过上述流程,即可将一个空托盘2从一叠的托盘2中分离。其中第一、 第二分盘动力装置361、 363均可以是气缸。
如图11所示,上述拔盘组件37包括拔盘动力装置371和可推抵于分盘后
7的托盘2侧边的拔盘块372。拔盘动力装置371两端分别固定有安装板373,安 装板373固定于第一支架31上。拔盘块372沿第一传输装置32的传动方向设 置,且受到拔盘动力装置371的驱动。初始状态时,拔盘块372抵压于分盘后 的托盘2侧边,驱动拔盘动力装置371后,拔盘块372推动托盘2移动。第一 支架31上于收盘位35设置定位块351,当托盘2碰到该定位块351后,拔盘 动力装置371换向返回至初始位置,而托盘2被推放于收盘位35。本实施例中, 拔盘动力装置371为无杆气缸。
如图2和图3所示,于收盘位35处,机架1的外侧设置有斜三角支撑台 11,支撑台11的顶面与收盘位35上的托盘2相齐平。该支撑台ll用于支撑输 送产品的传送装置,产品从传送装置进入收盘位35后,托盘2即可收集阵列产 品,直至托盘2装满。
如图12和图13所示,上述升降机构4包括升降动力装置41和受升降动力 装置41驱动的收盘托板42。该收盘托板42设置于待收盘的托盘2的底部,被 驱动后可以实现升降动作。于收盘位35上设置有收盘动力装置352和受收盘动 力装置352驱动的收盘支撑板353,收盘支撑板353用于支撑托盘2,其设置于 待收盘的托盘2的侧边,被驱动后可实现伸缩动作。
其中,升降动力装置41包括伺服马达4U、升降机座412、导轨413和丝 杆414。丝杆414一端与伺服马达4U的输出端连接,收盘托板42设置于丝杆 414上,导轨413设置于升降机座412上,收盘托板42与导轨413滑动连接, 升降机座412固定于机架1上。当伺服马达411工作时,丝杆414带动收盘托 板42沿导轨413上下运动,实现升降功能。
上述阵列机的收盘工作是这样完成的
初始状态时,升降动力装置41驱动收盘托板42至适当的位置,等待空托 盘2收集产品,此时,收盘支撑板353上支撑有一个收集了产品的托盘2,如 图13所示;
当空托盘2收集满注塑产品后,升降动力装置41驱动收盘托板42上升,直至托住装满产品的托盘2,此时升降机构4停止动作,如图14所示;
收盘动力装置352缩回,拉动收盘支撑板353脱离托盘2,如图15所示;
升降动力装置41驱动收盘托板42下降两个托盘2的高度,使托盘2的顶 部低于收盘支撑板353,把装满产品的托盘2堆叠在一起,如图16所示;
收盘动力装置352换向伸出,推动收盘支承板353到产品收集工位,等待 空托盘2进入此工位收集产品,如图17所示;
重复上述步骤,便可实现将单个托盘2逐一收起成叠。
如图18所示,上述第二传送机构5包括用于承载堆叠后的托盘2的第二传 输装置51和第二支架52,第二传输装置51设置于第二支架52上。其中,第 二传输装置51包括第二主动轴511、第二从动轴512和第二传送带513,第二 传送带513环绕于第二主、从动轴511、 512上,第二主动轴511和第二从动轴 512设置于第二支架52上,堆叠的托盘2放置于第二传送带513上。与第一传 输装置32相似,第二传送带513内侧设置有数个滚筒514,第二传送带513的 外侧设置有张紧轮515。
升降机构4带动堆叠的托盘2下降后,托盘被置于第二传送带513上,第 二主动轴511带动传送带513转动,依次把成叠吸塑托盘2输送到下一工序。
本实施例中,第一、第二传送机构3、 5的各个工位,均设置有挡板或定程 装置,使托盘2在第一、第二传送机构3、 5各定程位均实现定位,并通过设置 在各定程位的装置实现托盘2的分盘、收盘、储存、输送、收集产品等操作。
本实施例阵列机的所有机构的动作都由控制器指令控制,所有动作的速度、 行程都可调,位置准确。通过操作控制拒6可控制第一传送机构3、第二传送 机构5和升降机构4协同工作,实现产品的自动收集、阵列和堆叠成垛。因而, 该阵列机具有自动化程度高,节省人力,能够平稳分收、输送托盘2以及收集 产品等优点。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阵列机,包括机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上设置有用于传递待接产品的托盘及收集阵列产品至所述托盘的第一传送机构、用于将所述托盘堆叠的升降机构、和用于传递所述堆叠后的托盘的第二传送机构;所述升降机构位于所述第一传送机构和第二传送机构之间;所述第一传送机构、第二传送机构和所述升降机构分别与一控制柜电性连接。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阵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送机构包括第一 支架、用于传递所述托盘的第一传输装置,所迷第一传输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 支架上,于所述第一传输装置的传动方向上依次设置有备盘位、分盘位和收盘 位,所述收盘位位于所述第一传输装置的末端,于所述分盘位设置有用于分放 所述托盘的分盘组件和将所述分盘后的托盘移动至收盘位的拔盘组件,所述升 降机构设置于所述收盘位。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阵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盘组件包括第一分盘 动力装置、受所述第一分盘动力装置驱动的分盘托板、第二分盘动力装置和被 所述第二分盘动力装置驱动的分盘支撑板,所述分盘托板设置于所述待分盘的 托盘的底部,所述分盘支撑板设置于所述待分盘的托盘的侧边。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阵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拔盘组件包括拔盘动力 装置和可推抵于所述分盘后的托盘侧边的拔盘块,所述拔盘动力装置固定于所 述第一支架上,所述拔盘块沿所述第一传输装置的传动方向设置,且与所述拔 盘动力装置连接。
5、 如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阵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装置 包括第一主动轴、第一从动轴和第一传送带,所述第一传送带环绕于所述第一 主、从动轴上,所述第一主动轴和第一从动轴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上,所述托 盘放置于所述第一传送带上。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阵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送带内侧设置有 数个用于支承所述第 一传送带的滚筒,所述第 一传送带的外侧设置有用于预紧所述第一传送带的张紧轮。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阵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升降动力 装置和受所述升降动力装置驱动的收盘托板,所述收盘托板设置于待收盘的托 盘的底部,于所述收盘位上设置有收盘动力装置和受所述收盘动力装置驱动的 收盘支撑板,所述收盘支撑板设置于所述待收盘的托盘的侧边。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阵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动力装置包括伺服 马达、升降机座、导轨和丝杆,所述丝杆一端与所述伺服马达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收盘托板设置于所述丝杆上,所述导轨设置于所述升降机座上,所述升降 托板与导轨滑动连接,所述升降机座固定于所述机架上。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阵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送机构包括用于 承载堆叠后的托盘的第二传输装置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二传输装置设置于所述 第二支架上。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阵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输装置包括第 二主动轴、第二从动轴和第二传送带,所述第二传送带环绕于所述第二主、从 动轴 上,所述第二主动轴和第二从动轴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上,所述托盘放置 于所述第二传送带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阵列机,包括机架,机架上设置有用于传递待接产品的托盘及收集阵列产品至托盘的第一传送机构、用于将托盘堆叠的升降机构、和用于传递堆叠后的托盘的第二传送机构,升降机构位于第一传送机构和第二传送机构之间。第一传送机构、第二传送机构和升降机构分别与一控制柜电性连接。托盘放置于第一传送机构后,第一传送机构传递托盘,并收集阵列产品,升降机构将托盘堆叠,通过第二传送机构将堆叠后的托盘传递至下一工序。通过操作控制柜可控制第一传送机构、第二传送机构和升降机构协同工作,从而实现产品的自动收集、阵列和堆叠成垛。
文档编号B65B5/10GK201264722SQ20082009590
公开日2009年7月1日 申请日期2008年7月25日 优先权日2008年7月25日
发明者唐玉敏, 李雪标, 邱德力 申请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