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制缓冲体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4297814阅读:3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纸制缓冲体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装安装在例如复印机及打印机等内部的各种部件等时使用 的保护用纸制缓冲体。
技术背景以往,在包装安装在复印机及打印机等内部的各种部件时,作为保护用的 缓冲体,通常采用由聚氨酯泡沫塑料或和泡沫聚苯乙烯制成的树脂缓冲体。 不过,近年来,出于对废弃后的处理问题及回收利用时的容易性等的考虑, 有文献提出采用将瓦楞纸等的纸板折叠组装而成的纸制缓冲体(例如,参见 专利文献1)。不过,纸制缓冲体需要根据被包装物等的形状进行成型。在包装复印机,打印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显影单元时,例如图8a,图8b中所示,使用了 包装作为被包装体的显影单元A用的具有底缓冲体的纸制缓冲体。如该图所 示,底缓冲体20具有相对的2处一对为承载显影单元A的底面而设置的承 载面21 a , 21b,承载面21 a , 21b是将被折叠成三角形的缓冲面22 a , 22b 进行折叠而设置的。承载面21a,21b的前端之间保持一定间隔互不接触。将显影单元A承载于底缓冲体20上包装而成的纸制缓冲体,即使在搬运 时不小心将其摔落在地面,由于各承载面21 a , 21b的下面是空心的缘故, 也能够吸收因落下产生的冲击,从而可减轻对显影单元A的冲击。专利文献1专利第2955534号公报但是,如果将重量比较重的显影单元A(例如1.5 3kg左右)的承载于构 成纸制缓冲体下部的上述底缓冲体20的承载面21 a , 21b的场合,当搬运中 落下等时会产生很大的冲击。因此,若用上述以往的的底缓冲体20的构造, 则不能充分吸收如此大的冲击,就会使被包装的显影单元A受到很大的冲 击,从而会导致在显影单元A内部的调色剂发生泄漏等问题。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即使在包装比较重的包装物时也能充分吸 收落下时的冲击,从而能够减小被包装物所承受的冲击的纸制缓冲体。发明的内容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来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纸制缓冲体,在保持包装物的同时,具有吸收加在包装物上的冲击的 缓冲功能,具特征在于在由纸制板材构成的底缓冲体上形成第1缓冲面,该 第1缓冲面是通过在沿各相互相对折痕折叠的各面上设置3形截面的中缓 冲体的底面而构成;形成该第1缓冲面的上述各面具有2张重叠的面和不重 叠的面;包装物装载于上述中缓冲体上。根据本发明,由于在由纸制板材构成的底缓冲体上形成第l缓冲面,该第 l缓冲面是通过在沿相互的对折痕折叠的各面上设置〕形截面的中缓冲体底 面而构成,并且形成该第1缓冲面的上述各面具有2张重叠的面和不重叠的 面。因而能够比较好地吸收包装物落下时所受到的冲击,从而可大大降低装 载于中缓冲体上的包装物承受的冲击。


图1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纸制缓冲体的底缓冲体的平面图。图2 a 是图1的A-A线断面图。图2b是图1的B-B线断面图。图3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纸制缓冲体的中缓冲体的平面图。 图4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纸制缓冲体的上面缓冲体的平面图。 图5表示底缓沖体的第1缓冲面的扩大斜视图。图6a表示在底缓冲体的侧壁面的端面设置重叠面的例子的斜视略图, 图6b表示在底缓冲体的侧壁面的端面设置重叠面的变形例的斜视略图。图7 a表示在底缓冲体的侧壁面的上面角附近形成切缝的例子的斜视略图,图7b表示在底缓冲体的侧壁面的角部附近形成切缝的变形例的斜视略图。图8a表示以前的例了中的纸制缓冲体的底缓冲体的平面图,图8b是 图8a的C-C线断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用图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图l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的纸制缓冲体的底缓冲体的平面图。图2a表示图1的A-A线断面图。图2b 表示图1的B-B线断面图。图3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纸制缓冲体的中缓 冲体的平面图。图4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纸制缓冲体的上缓冲体的平面 图。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纸制缓冲体,包括用纸板等做成的底缓冲体l、中缓 冲体6以及上缓冲体7。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纸制缓冲体的底缓冲体l,是用2张纸制缓冲体多处粘结而成的一体结构。在图l、图3和图4中,线段 线(由线段组成的线)表示折痕。另外,图2a,图2b表示将中缓冲体6安装 在底缓冲体1上的状态。还有,图1中的双点线段线表示中缓冲体6。如图l,图2a,图2b所示,相对于由纸板构成的底缓冲体l中线(图l的 上下方向的由单点与线段组成的单点线段线)a左右对称设置的第1缓冲面2 a , 2b,具有沿相对的折痕而折成的上下2张相互重叠而形成的面(图2 a中 的粗实线部分)2a',2b'和2张不相重叠的面(图2(a)的粗实线以外的部 分)2 a '' , 2b''。在该第1缓冲面2 a , 2b的两侧(图1的上下方向上的侧 面),分别设置着沿相对的折痕而折成的第2缓冲面3 a , 3b和第2缓冲面 3c, 3d。在第2缓冲面3 a , 3b之间以及第2缓冲面3c, 3d之间的各相对前端 部之间分别设置间隔。同时,如图5所示,在第1缓冲面2a的未重叠面2 a ''与2张重叠方2 a '的前端相互略微接触之处设有折纹11。此外,第1 缓冲面2b方面也设有同样的折纹。第1缓冲面2 a ,第2缓冲面3 a 、 3b以及第1缓冲面2b,第2缓冲面 3c, 3d,通过在底缓冲体1上的三角形截面的外壁面4a , 4b以及外壁面 4c, 4d的纵方向上的中间位置设置切缝及折痕使它们形成为一体。另外, 沿着底缓冲体1的外壁面4 a和4d的两侧(图1的左右方向上的两侧)附近, 设置了梯形截面形状的侧壁面5 a和5b。底缓冲体1就是这样相对于中心线 (图1的上下方向的单点线段线)a左右对称而形成的。在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底缓冲体1的第1缓冲面2 a ,第2缓冲面3 a , 3b以及第l缓冲面2b,第2缓冲面3c, 3d的上面,装上侧面6a,6b被沿 折痕折叠了的中缓冲体6(参见图1,图2b,图3)。并在中缓冲体6上面装 载内含调色剂具有一定重量(例如,1.5 3k g左右)的显影单元(图中未表 示)。在缓冲体6上装载显影单元(未图示)后,将4个侧面沿折痕折叠了的上缓 冲体7(参见图4)设置在底缓冲体1之上,并使其将显影单元(图中未表示) 包在其中。在上缓冲体7的内侧设有与显影单元(图中未表示)的上部相接触 的突起状的缓冲部7a和7b。缓冲部7a,7b的形状与显影单元(图中未表 示)上部的形状相对应而形成。同时,在上缓冲体7的两侧(图4的上下方 向上的两侧),设有在取出上缓冲体7时放手用的抠手部7c, 7d。底缓冲体1的第1缓冲面2 a和2b相互不重叠面2 a'' , 2b''(参见图1) 的宽度b为10 20ram。如果这个宽度b不足lOram,由于第1缓冲面2 a , 2b 的强度增大(即使设有折叠纹11也难于折叠),则不能充分吸收落下时的冲 击,并会把冲击传递给显影单元(图中未表示),从而导致装载于显影单元内 部的调色剂发生泄漏。如果第1缓冲面2 a , 2b相互不重叠面2 a '' , 2b''的 宽度b超过20mra ,第1缓冲面2 a , 2b的强度减弱,落下时的冲击会使第1缓冲面2a,2b的下面所形成的空间被破坏,并把冲击传递给显影单元,从 而导致装在内部的调色剂发生泄漏。在本实施例中,把第1缓冲面2a,2b 相互不重叠面2a' , , 2b,,的宽度b定为15咖。同时,底缓冲体1的第2缓冲面3 a , 3b, 3c, 3d各相对的前端的间隔(空 隙)c为20 30mm。如果这个间隔(空隙)c不足20mm,则不能充分吸收落下 时的冲击,并会把冲击传递给显影单元(图中未表示),从而导致装载于显影 单元内部的调色剂发生泄漏。如果这些相对的前端的间隔(空隙)c超过 30mrn,落下时的冲击会使在其下面所形成的空间被破坏并把冲击传递给显影 单元,从而导致装在内部的调色剂发生泄漏。在本实施例中,把第2缓冲面 3 a , 3b, 3c, 3d的各相对的前端的间隔(空隙)c定为25mm。如上所述,在第l缓冲面2a,2b的两侧(图1的上下方向上的两侧),分 别设置第2缓冲面3 a , 3b以及第2缓冲面3c, 3d。通过这种双面结构,对 于例如从80cm高度落下时的冲击,就能够被设置在第1缓冲面2 a , 2b两侧 的这些第2缓冲面3 a , 3b , 3c, 3d充分吸收。由此可以防止装载于中缓冲体 6上面的内装调色剂具有一定重量(例如1. 5 3kg左右)的显影单元(图中未 表示)发生调色剂泄漏。并且,通过在第1缓冲面2 a , 2b的相互不重叠面 2a'' , 2b''和2张相互重叠面2 a ' , 2b'的前端相接触部位设置折叠的纹11, 在遭受落下冲击时,就可以通过不重叠面2^',21)''沿折叠纹11折叠,有 效地吸收落下时的冲击,从而提高缓冲效果。同时,通过让显影单元(图中未表示)的两侧面均等地接触中缓冲体6的侧 面6a,6b,可提高对不使调色剂泄漏的裕量。另外,通过中缓冲体6侧面6 a,6b,可减小显影单元重量的分布不均。此外,因为底缓冲体l的侧壁面 5 a , 5b为梯形截面形状,并且底缓冲体1相对于其中心线(图1的上下方向 的单点线段线)a左右对称呈立体形状,因此底缓冲体1整体可以吸收落下 时的冲击,从而防止显影单元的调色剂泄漏发生。另外,通过把中缓冲体6的侧面6 a , 6b做成与被承载的显影单元同样的 高度,使落下冲击时显影单元侧面均匀地与侧面6a,6b接触,从而可以提 高对防止调色剂泄漏的裕量。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在底缓冲体l的侧面5a,5b上,沿 其内侧角部位9 a , 9b设有复数个切缝10a, 10b , 10c, 10d。再者,侧面5 a , 5b 上面的内侧角部位9 a , 9b呈R形状(参见图2)。由此,对于由于显影单元(图 中未表示)的形状而易于使显影单元接触的侧面5 a , 5b的上面的内侧角部 位9 a , 9b附近的吸收冲击的裕量得以提高。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a所示,通过在侧壁面5a,5b的各自的两 端(在图6b中表示了的侧壁面5 a的一侧面5 a ')的内侧分别设置叠合面12, 可以减少落下时侧壁面5a,5b的各自的两端面的强度降低。同时,在侧壁面5a的另一个端面以及侧壁面5b的两侧面,同样也设有重叠面12。另外, 如图6b所示,在侧壁面5 a , 5b的各两端面(图6b中表示了的侧壁面5 a的 一侧面的端面5a'),也可以采取设置比图6a所示的重叠面12形状小的叠 加面12a的构成。再者,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分别在侧壁面5a,5b上面的纵向的两端设置 缺口 8 a , 8b , 8c, 8d(参见图1,图6a,图6b),由此可以增强侧壁面5a, 5b 两端附近的挠性,提高对吸收落下时冲击的裕量。还有,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采取了分别在底缓冲体1的侧壁面5a,5b 上面的内侧角部位9 a , 9b附近设置直线形的切缝10a, 10b, 10c, 10d的构成, 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如图7a所示的将R形的内侧角部位9a夹在 中间从上朝下弯曲而成的切缝10b,或如图7b所示的在R形的内侧角部位9 a处从上朝下折曲而成的切缝10b。再者,虽然图7a,7b中仅仅表示了侧 壁面5 a的一端(端面5 a ')的切缝10b,在侧壁面5 a另一端以及侧壁面 5b的两侧附近,也同样设有切缝。如上所述,通过把内侧角部位9 a夹在中间从上侧朝内侧壁面设置切缝, 能够提高两侧壁面5 a , 5b的内侧壁面(设置中缓冲体6的一侧的壁面)吸收 冲击的裕量。
权利要求
1.一种纸制缓冲体,在保持包装物的同时,具有吸收加在包装物上的冲击的缓冲功能,其中,在由纸制板材构成的底缓冲体上形成第1缓冲面,该第1缓冲面是通过在沿相对的折痕折叠而形成的,コ形截面的中缓冲体的底面与各缓冲面相接;形成该第1缓冲面的各面具有2张重叠的面和不重叠的面;包装物装载于所述中缓冲体上。
2. 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纸制缓冲体,其中所述第1缓冲面的所述不重 叠面的宽度为10 20mm。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记载的纸制缓冲体,其中在所述底缓冲体的所述 第1缓冲面附近形成第2缓冲面,该第2缓冲面是通过在沿相对的折痕折叠 而成的,所述中缓冲体的底面与该第二缓冲面相接;形成该第2缓冲面的所 述各面的前端互相相向设置并保持一定的间隔。
4. 根据权利要求3记载的纸制缓冲体,其中形成所述第2缓冲面的所述各 面的前端之间的间隔为20-30mm 。
5. 根据权利要求3或4记载的纸制缓冲体,其中,所述第2缓冲面设置在 所述第1缓冲面的两侧,所述第1缓冲面和所述第2缓冲面,通过在设置于 所述所述底缓冲体上的三角形截面的外壁面纵向中间部位配置切缝或折痕 而形成一体。
6. 根据权利要求5记载的纸制缓冲体,在所述第l缓冲面的两侧,至少 以一定的间隔设有两个设有所述第2缓冲面的所述外壁面。
7. 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记载的纸制缓冲体,其中,在所述第l 缓冲面的所述不重叠面与所述2张重叠面的前端面相接触的位置设置折纹。
8. 根据权使其沿着所述中缓冲体的两侧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记载的 纸制缓冲体,其中,沿着所述中缓冲体的两侧在所述底缓冲体的两侧分别设 置梯形截面侧壁面。
9. 根据权利要求8记载的纸制缓冲体,其中,在沿所述所述各侧壁上面的 纵方向的内侧角部附近,分别设置多个切缝。
10. 根据权利要求9记载的纸制缓冲体,其中所述切缝是将所述内侧角夹 在中间,从其上面向内侧壁面配置。
11. 根据权利要求9或10记载的纸制缓冲体,其中所述内侧角部形成R 形状。
12. 根据权利要求8至11中任意一项记载的纸制缓冲体,其中,在沿所述 各侧壁面的纵向的两个端面分别设有2张重叠面。
13. 根据权利要求8至12中任意一项记载的纸制缓冲体,在所述各侧壁面的上面两端侧各配置缺口。
14. 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意一项记载的纸制缓冲体,其中,所述底缓 冲体,相对于中心线呈现对称。
15. 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意一项记载的纸制缓冲体,其中,所述〕形 截面的中缓冲体的折弯的侧面的高度,与被装载于该中缓冲体上的包装物的 高度大体相等。
16. 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任意一项记载的纸制缓冲体,其中,在配置了 中缓冲体的所述底缓冲体的上面,设置由纸板构成的上缓冲体。
17. 根据权利要求16记载的纸制缓冲体,其中,在所述上缓冲体内侧,按 照所述包装物的上部形状配置缓冲部。
全文摘要
一种纸制缓冲体,在保持包装物的同时,具有吸收加在包装物上的冲击的缓冲功能,其中,在由纸制板材构成的底缓冲体上形成第1缓冲面,该第1缓冲面是通过在沿相对的折痕折叠而形成的,コ形截面的中缓冲体的底面与各缓冲面相接;形成该第1缓冲面的各面具有2张重叠的面和不重叠的面;包装物装载于所述中缓冲体上。由此,在被包装物被装包的场合而落下时,也可以将冲击进行良好地吸收,从而减低对被包装物的冲击。
文档编号B65D81/03GK101402409SQ200810099269
公开日2009年4月8日 申请日期2008年5月15日 优先权日2007年10月3日
发明者小山内贤悦, 松尾泰宏, 柴崎纯一, 森幸一, 铃木竹二 申请人:株式会社理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