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具有高升力襟翼的翼型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翼,该机翼具有主翼面和设置在主翼面上而能够移动的高升力襟翼。
背景技术:
根据DE 10 2005 044 549 B4,具有主翼面和高升力襟翼的机翼是已知技术;高升力襟翼设置在机翼上,而能够借助于至少两个调整机构移动,该至少两个调整机构沿着机翼的翼展方向并排设置,其中每个调整机构均由以铰接方式连接在一起的杆构成,并形成三个铰接轴线,该三个铰接轴线的方向汇合于公共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标是提供一种机翼,该机翼具有主翼面和设置在主翼面上而能够移动的高升力襟翼,其调整装置在运动学上得到优化。本目标通过权利要求1的特征获得。实施方式的其他形式在附属权利要求1的从属权利要求中具体说明。根据本发明,一种机翼,该机翼设置有主翼面和高升力襟翼,该高升力襟翼设置为能够借助于至少两个调整机构运动,该至少两个调整机构沿着机翼的翼展方向并排设置并且能够借助于驱动装置调整。每个调整机构均具有第一调整杆,该第一调整杆通过第一枢转铰接部铰接在主翼面上,形成第一旋转轴线,第二调整杆,该第二调整杆通过第二枢转铰接部铰接在高升力襟翼上,形成第二旋转轴线,中心铰接部,该中心铰接部使第一调整杆和第二调整杆以铰接方式相互连结,形成第三旋转轴线。此处,第一、第二和第三旋转轴线穿过公共极,在高升力襟翼相对于主翼面的位置调整时,该公共极是固定的。根据本发明,设置为,具有基体的中间铰接部件和沿着基体的横贯方向间隔开的至少一个第一和第二轴安装部设置在调整机构中的至少一个上,并设计为使沿着基体的纵向方向延伸并沿着基体的横贯方向相互间隔开的两个轴元件被容纳为能够旋转。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替代性形式,设置为,中间铰接部件中,第一轴安装部支承第一轴元件而形成第一旋转轴线从而使第一轴元件能够旋转,而第二轴安装部支承第四
6轴元件而形成第四旋转轴线从而使第四轴元件能够旋转,从而将第一调整杆和主翼面联接至中间铰接部件,而其中第一旋转轴线与第四轴线之间存在轴线的分离距离。替代性地,可以设置为,中间铰接部件中,第一轴安装部支承第二轴元件而形成第一旋转轴线从而使第二轴元件能够旋转,而第二轴安装部支承第四轴元件而形成第四旋转轴线从而使第四轴元件能够旋转,从而将第二调整杆和高升力襟翼联接至中间铰接部件, 而第二旋转轴线与第四轴线之间具有轴线的分离距离。在这些实施方式的示例中,可以设置为,基体构成为一件式。替代性地,可以设置为,基体由两个中间杆构成为两件式,其中两个中间杆中的每一个均具有一对轴安装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个示例,设置为,中间铰接部件设计为使各第一旋转轴线和第四旋转轴线,或者第二旋转轴线和第四旋转轴线分别各自相互平行地延伸。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示例,设置为,中间铰接部件由基体和设置在基体上的两对轴安装部构成,两对轴安装部分别具有第一和第二轴安装部以便分别用于形成具有轴的枢转轴承,其中第一轴安装部分别容纳轴元件使其能够旋转,以形成第一旋转轴线或第二旋转轴线,而其中第二轴安装部分别容纳轴元件使其能够旋转,以分别形成第四旋转轴线,而一对轴安装部的各第一和第二轴安装部沿着中间铰接部件的横贯方向相互间隔开,以形成各旋转轴线之间的轴线的分离距离。此处,中间铰接部件的轴安装部可以设置为沿着中间铰接部件的纵向方向相对彼此移动。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示例,设置为,中间铰接部件的基体由沿着横贯方向延伸的两个中间杆构成,其中第一中间杆具有一对轴安装部,一对轴安装部具有分别设计为球形轴承并且分别用以容纳轴节的第一轴安装部和第二轴安装部,从而将中间铰接部件在第一端处联接至高升力襟翼或者主翼面,而在第二端处联接至第一调整杆或第二调整杆,并且其中第二中间杆在第一端处连接为不能随着高升力襟翼或主翼面旋转,而在第二端处具有设计为球形轴承的轴安装部,通过轴安装部,第二中间杆的第二端与第一调整杆或第二调整杆的轴节联接。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示例,设置为,中间铰接部件的基体由沿着横贯方向延伸的两个中间杆构成,其中第一中间杆具有一对轴安装部,一对轴安装部具有分别设计为球形轴承并且分别用以容纳轴节的第一和第二轴安装部,以便使中间铰接部件在第一端处联接至第一调整杆或第二调整杆,而在第二端处联接至高升力襟翼或主翼面,而其中第二中间杆在第一端处连接为不能随第一调整杆或第二调整杆旋转,而在第二端处具有设计为球形轴承的轴安装部,通过轴安装部,第二中间杆的第二端与高升力襟翼或主翼面的轴节联接。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示例,设置为,中间铰接部件的基体由延伸沿着横贯方向的两个中间杆构成,其中第一中间杆具有沿着横贯方向相互间隔开的轴安装部,轴安装部具有分别设计为球形轴承并且分别用以容纳轴节使其能够旋转的第一和第二轴安装部,其中中间铰接部件在第一端处与高升力襟翼的轴节或主翼面的轴节联接,而在第二端处与第一调整杆或第二调整杆的轴节联接,而其中第二中间杆具有沿着横贯方向相互间隔开的一对轴安装部,一对轴安装部具有设计为球形轴承的至少一个第一轴安装部以及设计为非球形轴承的至少一个第二轴安装部,并分别容纳轴节使其能够旋转,其中中间铰接
7部件在第一端处与高升力襟翼的轴节或主翼面的轴节联接,而在第二端处与第一调整杆或第二调整杆的轴节联接。此处,具体地可以设置为,中间铰接部件的第二中间杆具有沿着横贯方向相互间隔开的轴安装部,轴安装部具有第一轴安装部和两个第二轴安装部,分别设计为非球形轴承并用以容纳轴节使其能够旋转,其中中间铰接部件在第一端处与高升力襟翼的轴节或主翼面的轴节联接,而在第二端处与第一调整杆或第二调整杆的轴节联接。也可以设置为,中间铰接部件的第二中间杆具有沿着横贯方向相互间隔开的轴安装部,轴安装部具有两个第一轴安装部和一个第二轴安装部,分别设计为非球形轴承并容纳轴节使其能够旋转,其中中间铰接部件在第一端处与高升力襟翼的轴节或主翼面的轴节联接,而在第二端处与第一调整杆或第二调整杆的轴节联接。具体地,高升力襟翼可以是前缘襟翼。此外,前缘襟翼可以是克鲁格襟翼,所述克鲁格襟翼在其收回设定状态下靠于主翼面的下侧。前缘襟翼也可以是缝翼。替代性地,根据本发明可以设置为,高升力襟翼是后缘襟翼。根据本发明,驱动装置可以由直线驱动器构成。替代性地,驱动装置可以由旋转驱动器构成。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示例,设置为,机翼具有用于限制高升力襟翼的最大展开设定状态的止动装置,并且止动装置由止动杆构成,止动杆在第一调整杆与第二调整杆之间作用,止动杆与第一调整杆或与第二调整杆构成为一件式,并且作为第一调整杆或第二调整杆的沿着朝向第二轴线或第一轴线的方向的延伸部,并且止动杆构造为使止动杆的自由端能够通过第二调整杆上或者第一调整杆上的支承表面装置进入止动设定状态, 从而限定各调整机构的最大展开设定状态。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示例,设置为,机翼具有用于限制高升力襟翼的最大展开设定状态的止动装置,并且止动装置由止动杆构成以限制高升力襟翼的最大展开设定状态,止动杆与第一调整杆或与主翼面上的配件构成为一件式,并且作为第一调整杆或主翼面上的配件的沿着朝向主翼面上的配件或者朝向第三铰接部的方向的延伸部,并且止动杆构造为使止动杆的自由端能够通过主翼面上的配件或者第一调整杆进入止动设定状态,从而限定各调整机构的最大展开设定状态。根据本发明,也可以设置为,机翼具有用于限制高升力襟翼的最大展开设定状态的止动装置,并且止动装置由止动杆构成以限制高升力襟翼的最大展开设定状态,止动杆与第二调整杆或与高升力襟翼上的配件构成为一件式,并且作为第二调整杆或高升力襟翼上的配件的沿着朝向高升力襟翼上的配件或者朝向第三铰接部的方向的延伸部,并且止动杆构造为使止动杆的自由端能够通过高升力襟翼上的配件或者第二调整杆进入止动设定状态,从而限定各调整机构的最大展开设定状态。具体地,止动装置可以具体实施为通过止动装置限制前缘襟翼的最大展开设定状态,由此调整杆的作用方向具有相互间小于180°的角度(α)。也可以设置为,弹簧装置与止动杆一起作用,以便向调整机构上施加回复力和/或缓冲达到各调整机构的最大展开设定状态。
下面在附图的辅助下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示例,其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将设置在机翼上的高升力襟翼的实施方式的示例的立体示意图,该高升力襟翼为设置在主翼面上从而可以借助于两个调整机构运动的前缘襟翼形式,其中在图1的图中,调整机构描绘为不具有根据本发明设置的中间铰接部件;图2示出了调整机构中的一个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示例的示意性侧视图, 该调整机构具有处于展开设定状态的两个杆和中间铰接部件,其中,在描绘的实施方式的示例中,中间铰接部件在调整杆和主翼面之间借助于两对铰链铰接;图3示出了对于处于展开设定状态的调整机构中的一个的图2中描绘的实施方式的替代性示例的示意性平面图,其中,在描绘的实施方式的示例中,中间铰接部件在调整杆和高升力襟翼之间借助于两对铰链铰接;图4示出了中间铰接部件的实施方式的示例的立体示意图,该中间铰接部件可以用于根据图2或图3的调整机构;图5示出了中间铰接部件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示例的立体示意图,该中间铰接部件可以用于根据图2或图3的调整机构;图6示出了调整机构中的一个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示例的示意性平面图, 该调整机构具有处于展开设定状态的两个杆和中间铰接部件,其中,在描绘的实施方式的示例中,中间铰接部件借助于两对铰链铰接在调整杆和高升力襟翼之间,其中,中间铰接部件由第一中间杆和第二中间杆构成,第一中间杆在其端部分别通过枢转铰接部与调整杆和高升力襟翼联接,而第二中间杆被连接至高升力襟翼而无法旋转,并用第二端通过枢转铰接部与调整杆联接;图7示出了中间铰接部件的实施方式的示例的立体示意图,该中间铰接部件可以用于根据图6的调整机构;图8示出了调整机构中的一个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示例的示意性平面图, 该调整机构具有处于展开设定状态的两个杆和中间铰接部件,其中,在描绘的实施方式的示例中,中间铰接部件借助于两对铰链铰接于调整杆和高升力襟翼之间,其中,中间铰接部件由第一中间杆和第二中间杆构成,第一中间杆在其端部分别通过球形枢转铰接部与调整杆和高升力襟翼联接,而第二中间杆在其第一端通过球形枢转铰接部以及在其第二端通过至少一个非球形枢转铰接部而与调整杆和高升力襟翼联接;图9示出了中间铰接部件的实施方式的示例的示意性立体图,该中间铰接部件可以用于根据图8的调整机构;图10示出了限制前缘襟翼的最大展开设定状态的止动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示例的横截面图;图11示出了限制前缘襟翼的最大展开设定状态的止动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示例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以示意性方式描绘了根据本发明的机翼T的实施方式的示例,该机翼T具有高升力襟翼K的主翼面H。高升力襟翼K借助于调整装置10设置在主翼面H上,该调整装置10具有至少两个调整机构10a、10b,该至少两个调整机构10a、10b沿着主翼面H的翼展
9方向H-SW、或者沿着高升力襟翼K的翼展方向K-SW并排设置。根据本发明,高升力襟翼K 可以是前缘襟翼Kl或者后缘襟翼。图1中,高升力襟翼K是设计为缝翼的前缘襟翼K1。根据本发明,前缘襟翼Kl也可以是在收回设定状态下放置成紧靠主翼面H的下侧Hl的克鲁格襟翼。在图1中,前缘襟翼Kl描绘为展开设定状态。图1中,两个调整机构10a、10b描绘为在详细描绘的主翼面H 和前缘襟翼Kl上,以图示本发明的功能原理。同样结合在图1中的,是以主翼面翼展方向 H-SW、主翼面弦向方向H-T和主翼面厚度方向H-D作为坐标轴的用于主翼面H的坐标系,以及以高升力襟翼翼展方向K-SW、高升力襟翼弦向方向K-T和高升力襟翼厚度方向K-D作为坐标轴的用于高升力襟翼K的坐标系。高升力襟翼即前缘襟翼设置为其可以借助于主翼面上的至少两个调整机构在收回和展开设定状态之间运动。图1中,所描绘的前缘襟翼示出为处于展开设定状态,其中, 所描绘的展开设定状态不是高升力襟翼K的即前缘襟翼Kl的最大展开设定状态。如可以从图1中所见,调整装置10的调整机构IOa具有第一调整杆11,该第一调整杆11通过第一枢转铰接部13铰接在主翼面H上,形成第一旋转轴线All,其中,第一枢转铰接部13的旋转轴线All横贯地、或者与主翼面翼展方向H-SW和主翼面弦向方向H-T成一定角度延伸;第二调整杆12,该第二调整杆12通过第二枢转铰接部14铰接在高升力襟翼K即前缘襟翼Kl上,形成第二旋转轴线A12,其中,第二枢转铰接部14的旋转轴线A12横贯地、 或者与高升力襟翼翼展方向K-SW和高升力襟翼厚度方向K-D成一定角度延伸;中心铰接部15,该中心铰接部15使第一调整杆11与第二调整杆12相互连接,形成第三旋转轴线A13。根据本发明,第一调整机构IOa的各第一旋转轴线All、第二旋转轴线A12、第三旋转轴线A13的方向汇合于公共极P,该公共极P在高升力襟翼K相对于主翼面的位置调整的同时固定,即独立于高升力襟翼K即前缘襟翼Kl。通过这种方式,当高升力襟翼K从其收回设定状态运动到其展开设定状态时,高升力襟翼K执行相对于主翼面H按照圆弧形路径的运动,反之亦然。此外,如可以从图1所见,调整装置10的第二调整机构IOb具有 第一调整杆21,该第一调整杆21通过第一枢转铰接部23铰接在主翼面H上,形成第一旋转轴线A21,其中,第一枢转铰接部23的旋转轴线A21横贯地、或者与主翼面翼展方向H-SW和主翼面弦向方向H-T成一定角度延伸;第二调整杆22,该第二调整杆22通过第二枢转铰接部M铰接在高升力襟翼K即前缘襟翼Kl上,形成第二旋转轴线A22,其中,第二枢转铰接部M的旋转轴线A22横贯地、 或者与高升力襟翼翼展方向K-SW和高升力襟翼厚度方向K-D成一定角度延伸;中心铰接部25,该中心铰接部25使第一调整杆21与第二调整杆22相互连接,形成第三旋转轴线A23。根据本发明,第二调整机构IOb的各第一旋转轴线A21、第二旋转轴线A22、第三旋转轴线A23的方向汇合于公共极P,该公共极P在高升力襟翼K相对于主翼面的位置调整的同时固定,即独立于高升力襟翼K即前缘襟翼K1。在图2中,以示例性方式示意地图示了第一调整机构10a,以图示运动学概念。
10
用于调整调整装置的驱动器可以以各种方式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驱动装置50 可以总体由例如直线驱动器或旋转驱动器构成。此处具体地可以设置为机翼T具有驱动装置50,该驱动装置50具有驱动模块51和驱动杆52,驱动模块 51安装在主翼面H上,而联接至高升力襟翼K的驱动杆52能够相对于驱动模块运动,而且机翼T具有止动装置60以限制高升力襟翼K即前缘襟翼Kl的最大展开设定状态。替代性地,可以设置为,驱动装置作用在调整杆上并调整调整杆以调整调整装置。 此处可以设置为,驱动装置设计为直线驱动器,并且联接至第一和第二调整机构的铰接部, 从而以铰接的方式使调整机构的第一和第二调整杆分别相互连接。也可以设置为,驱动装置设计为直线驱动器,并且设置在不同调整机构1、2的两个调整杆之间,并且联接至这些调整杆。借助于驱动装置的直线驱动器的背向运动和相向运动(收缩),联接至直线驱动器的两个调整杆被推离或推合,由此将调整装置运动至收回状态或展开状态。此处,驱动装置可以被联接在第一调整机构的第一调整杆和第二调整机构的第二调整杆之间,反之亦然。根据本发明,调整装置10的至少一个调整机构10a、10b中使用具有基体Zl的中间铰接部件Z。具体地,调整装置10只有一个调整机构10a、10b中使用中间铰接部件Z。基体Zl可以设计为一个部件和多个部件,由此具体地设计为两个部件。基体Zl具有至少一对轴安装部,该至少一对轴安装部当沿着横贯方向Z-L2看时设置成相互间隔开, 并且设计为使沿着基体G的纵向方向Z-Ll延伸、沿着横贯于横贯方向Z-L2延伸的两个轴元件被容纳为它们可以转动而沿着基体G的横贯方向相互间隔开。根据调整机构的实施方式的示例和轴元件中的中间铰接部件Z的构造,该轴元件设置为用于使中间铰接部件Z与主翼面H(图2)连接,或者在中间铰接部件Z的一侧上与高升力襟翼(图2)连接、而在中间铰接部件Z的另一侧上与第一调整杆11、21及第二调整杆12、22连接。通过这种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中间铰接部件Z被设置在第二调整杆12与高升力襟翼K之间,或者第一调整杆11与主机翼翼型H之间。根据这种构造,由此使中间铰接部件Z分别由至少第一轴安装部将第一轴元件支承为通过形成的第一旋转轴线All、A21而旋转,并且由第二轴安装部将第四轴元件支承为通过形成的第四旋转轴线A4-1而旋转,以便将第一调整杆11、21和主翼面H联接至中间铰接部件Z,第一旋转轴线A11、A21与第四轴线A4-1之间具有轴线的分离距离D。替代性地, 基于这种构造,中间铰接部件Z通过第一轴安装部通过形成的第二旋转轴线A12、A22支承第二轴元件,通过第二轴安装部通过形成的第四旋转轴线A4-2支承第四轴元件,以便将第二调整杆12、22和高升力襟翼K联接至中间铰接部件Z,第二旋转轴线A12、A22与第四轴线A4-2之间具有轴线的分离距离D。此处,中间铰接部件Z设计为分别地使第一旋转轴线 A11、A21和第四旋转轴线A4-1、或者第二旋转轴线A12、A22与第四旋转轴线A4-2分别相互平行地延伸。图4描绘了根据本发明设置的中间铰接部件Z的实施方式的示例,该中间铰接部件Z由基体Z1、设置在基体Zl上的第一对轴安装部101、103和第二对轴安装部102、104构成。因此,每对轴安装部均分别地具有第一轴安装部101、102和分别地具有第二轴安装部 103、104,分别用于形成轴(图4中未示出)的枢转轴承。关于纵向方向Z-L1,第一和第二轴安装部设置在基体Zl的相对两侧。根据中间铰接部件Z的构造,在调整机构10a、10b中, 第一轴安装部101、102分别地容纳轴元件,使轴能够旋转以形成第一旋转轴线A11、A21,或者第二旋转轴线A12、A22。在图4的图中描绘了实施方式的一个形式,其中第一轴安装部 101、102容纳轴元件以形成第一旋转轴线All。在此实施方式的示例中,进一步设置为,第二轴安装部分别地容纳轴元件使它们能够旋转以(根据调整机构中的构造)分别地形成第四旋转轴线A4-1或A4-2。在图4的图中描绘了实施方式的一个形式,其中第二轴安装部103、104设置为容纳轴元件以形成第四旋转轴线A4-1,以便使中间铰接部件Z与主翼面 H联接。一对轴安装部的各第一和第二轴安装部沿着中间铰接部件Z的横贯方向相互间隔开,以形成各旋转轴线(图4)之间的轴线的分离距离(D)。在图4中描绘的实施方式的示例中,轴安装部设计为铰链式轴承,具体地就是说非球形轴承。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的示例,中间铰接部件Z的轴安装部由此可以设置为沿着其纵向方向相对于彼此移动(图幻。图5示出了中间铰接部件Z,该中间铰接部件Z联接至主翼面H和第一调整杆11上。第一轴安装部111、112使中间铰接部件Z与主翼面H联接,而第二轴安装部113、114则使中间铰接部件Z与第一调整杆11联接。如沿着中间铰接部件 Z的纵向方向Z-Ll所见,轴安装部对的第一轴安装部111或112和第二轴安装部113和/ 或114分别设置为相对于彼此移动。此处,如沿着中间铰接部件Z的纵向方向Z-Ll的纵向方向所见,第二轴安装部113位于两个轴安装部111、112之间,而第一轴安装部112则位于两个第二轴安装部113、114之间。与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形式相比,借助于此,可以在保持其强度的情况下获得中间铰接部件Z的结构上的空间节省。在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的示例中,轴节115安装为可以随轴安装部或枢转轴承111和112旋转,而轴节116则安装为可以随轴安装部或枢转轴承113和114旋转。在图4和图5所示实施方式的形式中,轴安装部构造并设置为使安装在轴安装部内的轴节具有相互平行而延伸的旋转轴线。替代性地,轴安装部构型并设置为使安装在轴安装部内的轴节相互成一定角度延伸、也就是说相互不平行。在图4和图5中描绘的实施方式的示例中,轴安装部设计为铰接式轴承,具体也就是说非球形支承部。图6示出了调整机构中的一个的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示例的示意图,该调整机构具有两个调整杆11、12和中间铰接部件Z,在该实施方式中,中间铰接部件Z是具有两个中间杆121、122的中间铰接部件120。在描绘的实施方式的示例中,中间铰接部件 120在调整杆12与高升力襟翼K之间借助于两对铰链铰接。此处,中间铰接部件120由第一中间杆121和第二中间杆122构成,第一中间杆121在其端部分别通过枢转铰接部123、 124联接至第二调整杆12和高升力襟翼K,而第二中间杆122在其第一端12 与高升力襟翼K联接而无法旋转,而其第二端122b通过枢转铰接部1 与调整杆12联接。图7示出了中间铰接部件的实施方式120的示例的立体示意图,该中间铰接部件可以用于根据图6的调整机构。在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的示例中,第一中间杆121在其第一端121a处具有第一轴安装部123a以形成第一枢转铰接部123,使轴节12 设置在高升力襟翼K上。此外,第一中间杆121在其第二端121b处具有第二轴安装部12 以形成第二枢转铰接部124,使轴节124b设置在第二调整杆12上。此外,在图7所示实施方式的示例中,第二中间杆122在其第二端122b处具有第二轴安装部126a以形成枢转铰接部126, 使轴节126b设置在第二调整杆12上。枢转铰接部123、124、1沈可以特别地设计为球形枢转轴承。以此方式,借助于中间铰接部件120,可以从运动学上为调整装置的调整机构的安装部提供额外的自由度,借助于此可以最小化调整装置中的约束力,该约束力是在产生外部力的情况下主翼面和/或高升力襟翼K变形的结果,或者在借助于驱动装置来调整调整装置的过程中产生的力的结果。通过这种方式,根据本发明的调整装置的和/或根据本发明的机翼T的结构性部件可以以更为有利的方式设计。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示例中也可以产生此效果。通过类似的方式,也可以将图6和图7中描绘的中间铰接部件Z和/或120的实施方式的示例设置在第一杆与主翼面H之间。图8示出了调整机构10a、10b中的第一个IOa的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示例的示意性平面图,调整机构IOa具有处于展开设定状态的第二调整杆12和中间铰接部件 Z1。在所描绘的实施方式的示例中,中间铰接部件Zl在第二调整杆12与高升力襟翼K之间借助于两对铰链而铰接,其中中间铰接部件由第一中间杆131和第二中间杆132构成,第一中间杆131在其端部131a、131b分别通过球形枢转铰接部与调整杆和高升力襟翼联接, 第二中间杆132在其端部132a、132b分别通过至少一个枢转铰接部与调整杆12和高升力襟翼K联接。第二中间杆132在其第一端13 处具有球形轴承135,在其第二端132b处具有非球形轴承,球形轴承135和非球形轴承分别将第二中间杆132联接至轴节。图9示出了中间铰接部件Z的实施方式130的示例的示意性立体图,中间铰接部件Z的实施方式 130可以用于根据图8的调整机构。在图9所示实施方式的示例中,第一中间杆131在其第一端131a处具有第一轴安装部133a以形成第一枢转铰接部133,使轴节13 设置在高升力襟翼K上。此外,第一中间杆131在其第二端131b处具有第二轴安装部13 以形成第二枢转铰接部134,使轴节 134b设置在第二调整杆12上。枢转铰接部133和134分别设计为球形轴承。在图9所示实施方式的示例中,第二中间杆132还在其第一端13 处具有第一轴安装部13 以形成第一枢转铰接部135,使轴节13 设置在高升力襟翼K上。枢转铰接部135设计为球形轴承。此外,第二中间杆132在其第二端137b处具有两个第二轴安装部136a、137a以分别形成第二枢转铰接部136、137,使轴节136b设置在第二调整杆12上。两个轴安装部136a、 137a设置成沿着其容纳的轴节136b的轴向方向相互间隔开。具体地,第二端可以设计为具有两个叉部138a、138b的叉形,其中各轴安装部136a、137a分别设置在叉部138a、138b上。 可以这样设置,轴安装部136a、138b,且特别地,轴安装部134、138a、137a分别容纳一件式轴节134b、136b。枢转铰接部136和137分别设计为铰链式轴承,或者设计为非球形轴承。通过将枢转铰接部133、134设计为球形枢转轴承,借助于间铰接部件130可以为调整装置的调整机构的安装部提供额外的自由度,借助于此可以最小化调整装置中的约束力,该约束力是在产生外部力的情况下主翼面和/或高升力襟翼K变形的结果,或者是在借助于驱动装置来调整调整装置的过程中产生的力的结果。通过这种方式,根据本发明的调整装置的和/或根据本发明的机翼T的结构性部件可以以更为有利的方式设计。通过类似的方式,也可以将图6和图9中描绘的中间铰接部件Z和/或130的实施方式的示例设置在第一杆与主翼面H之间。形成中间铰接部件Z的一个铰接部侧上的旋转轴线的轴节总体上也可以设计为一件式轴节。止动装置可以以各种方式设置,具体地通过止动杆的方式。止动装置可以设置在调整装置10的仅一个调整机构上、多个调整机构上、或所有调整机构上。图10和图11分别描绘了根据本发明的止动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示例,其中所描绘的止动装置的实施方式的这些示例在第一调整杆11与第二调整杆12之间作用,使得在限定止动装置的最大展开设定状态下,第一调整杆11与第二调整杆12的作用线Wll或W12分别沿着相互间的角度(α ) 延伸。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调整杆11或第二调整杆12的作用线应分别理解为第一轴线All、 A21与第三轴线A13、A23之间、或者第三轴线A12、A22与第二轴线A12、A22之间的连接线。图10示出了就第一调整机构IOa而言的止动装置60的实施方式的示例的横截面图,其中此实施方式的示例的特征可以替代性地或者额外地设置在第三调整机构IOb上。 在所描绘的实施方式的示例中,调整机构上设置有止动杆而使止动杆在第一调整杆11和第二调整杆12之间作用。为此,在描绘的实施方式的示例中,第一调整杆11上设置有止动杆16。止动杆61与第一调整杆11构成为一件式,并且作为第一调整杆11沿着朝向第二轴线A2的方向的延伸部。止动杆61的自由端62设置为当高升力襟翼K的展开设定状态最大时,即当高升力襟翼K处于其最大展开设定状态时,与第二调整杆12的上面1 进行接触。具体为支承部板63形式的支承部表面装置可以设置为第二调整杆12上的相对表面, 当调整机构IOa处于其最大展开设定状态时,止动杆61与该支承部表面装置进行接触。对于此实施方式的形式替代性地或额外地,止动杆16也可以设置在第二调整杆 12上。此处,各特征因而以类似的方式发生于止动杆被设置在第一调整杆11上的之前描述的实施方式的示例中。对此替代性地或额外地,止动装置60、70可以具体实施为止动杆61、71以限制高升力襟翼K的最大展开设定状态,使得此止动杆61、71在高升力襟翼K与第二调整杆12、22 之间作用,和/或在主翼面H与第一调整杆11、21之间作用。在所引用的第一替代物中,止动杆61、71与第二调整杆12、22或者与高升力襟翼K 上的配件构成为一件式,并且作为第二调整杆12、22或者高升力襟翼K上的配件沿着朝向高升力襟翼K上的配件或者朝向第三铰接部13、23的方向的延伸部,并且构造为使止动杆 61,71的自由端62、72可以通过高升力襟翼K上的配件或者第二调整杆12、22进入止动设定状态,从而限定各调整机构10a、10b的最大展开设定状态。在引用的第二替代物中,止动杆61、71与第一调整杆11、21或者与主翼面H上的配件构成为一件式,并且作为第一调整杆11、21或者主翼面H上的配件沿着朝向主翼面H 上的配件或者朝向第三铰接部13、23的方向的延伸部,并且构造为使止动杆61、71的自由端62、72可以通过主翼面H上的配件或者第一调整杆11、21进入止动设定状态,从而限定各调整机构10a、10b的最大展开设定状态。根据本发明,止动装置可以构造为使止动装置60、70限制前缘襟翼的最大展开设定状态,其中,调整杆的作用方向Wll、W12相互成角度(α),该角度(α)小于180°,例如最大为179°。总体讲,止动杆61可以设置有弹簧装置65,该弹簧装置65具体地可以设计为止动杆61的横截面的锥形。在根据图3的实施方式的示例中,由此获得了在调整装置10达到其最大展开设定状态、例如止动杆61的自由端与第二调整杆或者第二调整杆的支承板63 接触的阶段,可以借助于止动杆61以弹跳的方式调节由此产生的止动转矩和止动力。通过这种方式,当达到调整装置或各调整机构的最大展开设定状态时,调整杆11、12的止动部设置有弹跳调节路径,而止动力被最小化。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减小止动部达到最大展开设定状态时产生的最大力,并且可以优化结构的尺寸。替代性地或附加地,如在图11中描绘的实施方式的示例中提供的,也可以借助于在第一调整杆或第二调整杆之间作用的弹簧装置75 (图11)构成弹簧装置。如果用以限制高升力襟翼K的最大展开设定状态的止动装置60、70将具体实施为使止动装置60、70在高升力襟翼K与第二调整杆12、22之间、和/或主翼面H与第一调整杆11、21之间作用,则根据图11的弹簧装置也可以以类似的方式设置在主翼面10上、或高升力襟翼K上。弹簧装置设置及具体实施为使弹簧装置向各调整机构即向调整机构的杆施加回复力,借助于此,调整机构即调整机构的杆运动至其收回设定状态。弹簧装置也可以设置及具体实施为在各调整机构达到其最大展开设定状态时执行缓冲各调整机构的功能。
权利要求
1.一种机翼(T),所述机翼(T)具有主翼面(H)、高升力襟翼(K),所述高升力襟翼(K) 设置在所述机翼(T)上使所述高升力襟翼(K)能够借助于至少两个调整机构(1、2)运动, 所述至少两个调整机构(1、2)沿着所述主翼面(H)的翼展方向并排设置并且能够借助于驱动装置(50)调整,每个所述调整机构(10)均具有第一调整杆(11、21),所述第一调整杆(11、21)通过第一枢转铰接部(13、2;3)铰接在所述主翼面上,形成第一旋转轴线(A11、A21),第二调整杆(12、22),所述第二调整杆(12、2幻通过第二枢转铰接部(13、2;3)铰接在所述高升力襟翼(K)上,形成第二旋转轴线(A21、A22),中心铰接部(15、25),所述中心铰接部(15、2幻将所述第一调整杆(11、21)和所述第二调整杆(12、22)连结在一起,形成第三旋转轴线(A31、A32),其中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旋转轴线(A11、A12、A13 ;A21、A22、A23)穿过公共极(P),在所述高升力襟翼(K)相对于所述主翼面的位置调整时,所述公共极(P)是固定的,其特征在于,具有基体(Zl)的中间铰接部件(Z)和沿着所述基体(Zl)的横贯方向间隔开的至少一个第一和一个第二轴安装部设置在所述调整机构(1、2)中的至少一个上、 并设计为使沿着所述基体(G)的纵向方向(Z-Ll)延伸并沿着所述基体(G)的横贯方向 (Z-Ll)相互间隔开的两个轴元件被容纳为能够旋转,其中,所述中间铰接部件(Z)中,所述第一轴安装部支承第一轴元件而形成所述第一旋转轴线(A11、A21)从而使所述第一轴元件能够旋转,而所述第二轴安装部支承第四轴元件而形成第四旋转轴线(A4-1)从而使所述第四轴元件能够旋转,从而将所述第一调整杆 (11、21)和所述主翼面(H)联接至所述中间铰接部件(Z),而所述第一旋转轴线(A11、A21) 与所述第四轴线(A4-1)之间具有轴线的分离距离(D),或者其中,所述中间铰接部件(Z)中,所述第一轴安装部支承第二轴元件而形成所述第二旋转轴线(A12、A2》从而使所述第二轴元件能够旋转,而所述第二轴安装部支承第四轴元件而形成第四旋转轴线(A41)从而使所述第四轴元件能够旋转,从而将所述第二调整杆(12、22) 和所述高升力襟翼(K)联接至所述中间铰接部件(Z),而所述第一旋转轴线(A12、A22)与所述第四轴线(A4-2)之间具有轴线的分离距离(D)。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翼(T),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构成为一件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翼(T),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由两个中间杆构成为两件式, 其中所述两个中间杆中的每一个均具有一对轴安装部。
4.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机翼(T),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铰接部件(Z)设计为使所述第一旋转轴线(A11、A21)和所述第四旋转轴线(A4-1)、或者所述第二旋转轴线 (A12、A22)和所述第四旋转轴线(A4-2)分别各自相互平行地延伸。
5.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机翼(T),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铰接部件(Z)由基体(ZI)和设置在所述基体(Zl)上的两对轴安装部构成,所述两对轴安装部分别具有第一和第二轴安装部以便分别用于形成具有轴线的枢转轴承,其中所述第一轴安装部分别容纳轴元件使其能够旋转而形成所述第一旋转轴线(A11、A21)或所述第二旋转轴线(A12、 A22),而其中所述第二轴安装部分别容纳轴元件使其能够旋转而分别形成所述第四旋转轴线(A4-1、A4-2),而所述一对轴安装部的各所述第一和所述第二轴安装部沿着所述中间铰接部件(Z)的所述横贯方向相互间隔开,以形成各所述旋转轴线之间的所述轴线的分离距离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翼(T),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铰接部件(Z)的所述轴安装部设置为沿着所述中间铰接部件的所述纵向方向相对彼此移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翼(T),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铰接部件(Z、120)的所述基体由沿着所述横贯方向延伸的两个中间杆(121、122)构成,其中第一中间杆(121)具有一对轴安装部(123a、12 ),所述一对轴安装部(123a、IMa)具有分别设计为球形轴承并且分别用以容纳轴节(12;3b、lMb)的第一轴安装部(123a)和第二轴安装部(12 ),从而将所述中间铰接部件(Z)在第一端(121a)处联接至所述高升力襟翼(K)或者所述主翼面(H)、而在第二端(121b)处联接至所述第一调整杆(11、21)或所述第二调整杆(12、22),并且其中所述第二中间杆(12 在第一端(122a)处连接为不能随着所述高升力襟翼(K)或所述主翼面(H)旋转、而在第二端(122b)处具有设计为球形轴承的轴安装部(126a),通过所述轴安装部(1 ),所述第二中间杆(12 的所述第二端(122b)与所述第一调整杆(11、21)或所述第二调整杆(12、2幻的轴节(1 )联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翼(T),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铰接部件(Z、120)的所述基体(Zl)由沿着横贯方向(Z-L2)延伸的两个中间杆(121,122)构成,其中所述第一中间杆 (121)具有一对轴安装部(123a,12 ),所述一对轴安装部(123a,124a)具有分别设计为球形轴承并且分别用以容纳轴节的第一和第二轴安装部,以便使所述中间铰接部件(Z)在第一端处联接至所述第一调整杆(11、21)或所述第二调整杆(12、22)、而在第二端处联接至所述高升力襟翼(K)或所述主翼面(H),而其中所述第二中间杆(12 在第一端(122a)处连接为不能随所述第一调整杆(11、21)或所述第二调整杆(12、2幻旋转、而在所述第二端 (122b)处具有设计为球形轴承的轴安装部,通过所述轴安装部,所述第二中间杆的所述第二端与所述高升力襟翼(K)或所述主翼面(H)的轴节联接。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翼(T),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铰接部件(Z、130)的所述基体由沿着所述横贯方向延伸的两个中间杆(131、132)构成,其中所述第一中间杆(131)具有沿着所述横贯方向相互间隔开的轴安装部(133a、13 ),所述轴安装部(133a、134a)具有分别设计为球形轴承并且分别用以容纳轴节(13;3b、134b)使其能够旋转的第一和第二轴安装部,其中所述中间铰接部件(Z)在第一端(131a)处与所述高升力襟翼(K)的轴节或所述主翼面(H)的轴节联接、而在第二端(131b)处与所述第一调整杆(11、21)或所述第二调整杆(12、22)的轴节(134b)联接,而其中所述第二中间杆(132)具有沿着横贯方向(Z-L2) 相互间隔开的一对轴安装部(13^1、136a、137a),所述一对轴安装部(135a、136a、137a)具有设计为球形轴承的至少一个第一轴安装部(135a)以及设计为非球形轴承的至少一个第二轴安装部(137a、138a),用以分别容纳轴节(13^、136b)使其能够旋转,其中所述中间铰接部件(Z)在第一端处与所述高升力襟翼(K)的轴节或所述主翼面(H)的轴节联接、而在第二端处与所述第一调整杆(11、21)或所述第二调整杆(12、22)的轴节联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机翼(T),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铰接部件(Z)的所述第二中间杆(132)具有沿着所述横贯方向相互间隔开的轴安装部,所述轴安装部具有第一轴安装部(135a)和两个第二轴安装部(137a、138a),其分别设计为非球形轴承并用以容纳轴节 (136b)使其能够旋转,其中所述中间铰接部件(Z)在第一端处与所述高升力襟翼(K)的轴节或所述主翼面(H)的轴节联接、而在第二端处与所述第一调整杆(11、21)或所述第二调整杆(12、22)的轴节联接。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机翼(T),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铰接部件(Z)的所述第二中间杆(132)具有沿着所述横贯方向相互间隔开的轴安装部,所述轴安装部具有两个第一轴安装部和一个第二轴安装部,其分别设计为非球形轴承并用以容纳轴节使其能够旋转,其中所述中间铰接部件(Z)在第一端处与所述高升力襟翼(K)的轴节或所述主翼面(H)的轴节联接、而在第二端处与所述第一调整杆(11、21)或所述第二调整杆(12、2幻的轴节联接。
12.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机翼(T),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升力襟翼是前缘襟翼。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机翼(T),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缘襟翼是克鲁格襟翼(Kl),所述克鲁格襟翼(Kl)在其收回设定状态下靠于所述主翼面(H)的下侧(Hl)。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机翼(T),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缘襟翼是缝翼。
15.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机翼(T),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升力襟翼是后缘襟翼。
16.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机翼(T),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50)由直线驱动器构成。
17.如前述权利要求1至15中的一项所述的机翼(T),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50) 由旋转驱动器构成。
18.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机翼(T),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翼(T)具有用于限制所述高升力襟翼(K)的最大展开设定状态的止动装置(60、70),并且所述止动装置(60、 70)由止动杆(61、71)构成,所述止动杆(61、71)在所述第一调整杆(11、21)与所述第二调整杆(12、2幻之间作用,所述止动杆(61、71)与所述第一调整杆(11、21)或与所述第二调整杆(12、22)构成为一件式、并且作为所述第一调整杆(11、21)或所述第二调整杆(12、22) 的沿着朝向所述第二轴线(A12、A22)或所述第一轴线(A11、A21)的方向的延伸部,并且所述止动杆(61、71)构造为使所述止动杆(61、71)的自由端能够通过所述第二调整杆(12、 22)上或者所述第一调整杆(11、21)上的支承表面装置(63、7;3)进入止动设定状态,从而限定各所述调整机构(IOaUOb)的最大展开设定状态。
19.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机翼(T),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翼(T)具有用于限制所述高升力襟翼(K)的最大展开设定状态的止动装置(60、70),并且所述止动装置(60、 70)由止动杆(61、71)构成以限制所述高升力襟翼(K)的最大展开设定状态,所述止动杆 (61,71)与所述第一调整杆(11、21)或与所述主翼面(H)上的配件构成为一件式、并且作为所述第一调整杆(11、21)或所述主翼面(H)上的配件的沿着朝向所述主翼面(H)上的所述配件或者朝向第三铰接部(13、23)的方向的延伸部,并且所述止动杆(61、71)构造为使所述止动杆(61、71)的自由端(62、7幻能够通过所述主翼面(H)上的所述配件或者所述第一调整杆(11、21)进入止动设定状态,从而限定各所述调整机构(IOaUOb)的最大展开设定状态。
20.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所述的机翼(T),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翼(T)具有用于限制所述高升力襟翼(K)的最大展开设定状态的止动装置(60、70),并且所述止动装置(60、 70)由止动杆(61、71)构成以限制所述高升力襟翼(K)的最大展开设定状态,所述止动杆 (61,71)与所述第二调整杆(12、22)或与所述高升力襟翼(K)上的配件构成为一件式、并且作为所述第二调整杆(12、2幻或所述高升力襟翼(K)上的配件的沿着朝向所述高升力襟翼(K)上的所述配件或者朝向第三铰接部(13、23)的方向的延伸部,并且所述止动杆(61、 71)构造为使所述止动杆(61、71)的自由端(62、72)能够通过所述高升力襟翼(K)上的所述配件或者所述第二调整杆(12、2幻进入止动设定状态,从而限定各所述调整机构(10a、 10b)的最大展开设定状态。
21.如前述权利要求18至20中的一项所述的机翼(T),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装置 (60,70)具体实施为通过所述止动装置(60、70)限制所述前缘襟翼的最大展开设定状态, 由此所述调整杆的作用方向(W11、W12)具有相互间小于180°的角度(α)。
22.如前述权利要求18至21中的一项所述的机翼(T),其特征在于,弹簧装置(75)与所述止动杆(61、71) —起作用,以便向所述调整机构上施加回复力和/或缓冲达到各调整机构(IOaUOb)的最大展开设定状态。
全文摘要
一种机翼(T),该机翼(T)具有主翼面(H)、高升力襟翼(K),高升力襟翼(K)设置在机翼(T)上使高升力襟翼(K)能够借助于至少两个调整机构(1、2)运动,至少两个调整机构(1、2)沿着机翼(T)的翼展方向并排设置并且能够借助于驱动装置(50)调整,每个调整机构(10)均具有第一调整杆(11、21),该第一调整杆(11、21)通过第一枢转铰接部(13、23)铰接在主翼面上,形成第一旋转轴线(A11、A21);第二调整杆(12、22),该第二调整杆(12、22)通过第二枢转铰接部(13、23)铰接在高升力襟翼(K)上,形成第二旋转轴线(A21、A22);中心铰接部(15、25),该中心铰接部(15、25)将第一调整杆(11、21)和第二调整杆(12、22)连结在一起,形成第三旋转轴线(A31、A32)。其中中间铰接部件(Z)设置在至少一个调整机构(1、2)上,以联接第一调整杆(11、21)和主翼面(H),或联接第二调整杆(12、22)和高升力襟翼(K)。
文档编号B64C9/22GK102365203SQ201080014156
公开日2012年2月29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29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27日
发明者伯恩哈德·施利普夫, 格扎维埃·于埃 申请人:空中客车营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