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d柱下接头结构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体结构,尤其涉及一种D柱下接头结构。
【背景技术】
[0002]D柱下接头结构是车身重要结构之一,此接头结构的好坏,直接影响白车身一阶模态的高低。请参阅图1,为传统方案的D柱下接头结构示意图,所述结构主要包括D柱下加强板11、D柱下外板12、后护板13、后端横梁内板14、后端横梁外板15,其中,D柱下加强板11未与后端横梁内板14搭接,刚度不连续,尾门框下角部易出现应力集中导致开裂;D柱下外板12与后端横梁外板15为单板搭接,未形成腔体支持,易变形,刚度性能弱;D柱下加强板11与D柱下外板12无搭接,结构稳定性差;为保证焊接,后端梁外板15需要开工艺过孔,影响刚度连续性。造成尾门框零件模态低,D柱下接头刚度弱。
[0003]因而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和提尚。
【发明内容】
[0004]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D柱下接头结构,用于解决D柱下接头结构稳定性差的问题。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D柱下接头结构,包括D柱,所述D柱包括D柱下外板、D柱下加强板;所述D柱下加强板的两个板边搭接在所述D柱下外板的内侧面,形成腔体结构。
[0007]所述的D柱下接头结构中,所述D柱下加强板呈拱面,其两端与所述D柱下外板的内侧面搭接;所述拱面的内拱面与D柱下外板的内侧面形成腔体。
[0008]所述的D柱下接头结构,还包括后端横梁结构,所述后端横梁结构包括后端横梁内板、后端横梁外板;所述后端横梁内板具有内板底面和内板侧面,所述后端横梁外板具有外板顶面和外板侧面,所述内板底面与所述外板侧面棱边搭接、所述内板侧面与所述外板顶面棱边搭接,形成两端开口的腔体结构。
[0009]所述的D柱下接头结构中,所述后端横梁结构还包括两后端横梁加强板,所述后端横梁加强板焊接在后端横梁两端。
[0010]所述的D柱下接头结构中,所述D柱下外板的下端处、所述D柱下加强板的下端处、所述后端横梁内板的两端和所述后端横梁外板的两端均开有螺孔;所述D柱与后端横梁结构的连接方式为螺栓连接。
[0011]所述的D柱下接头结构,还包括后护板,所述后护板与所述后端横梁内板搭接。
[0012]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D柱下接头结构,包括D柱下加强板,利用D柱下外板与所述D柱下加强板搭接成封闭腔体,使二者之间相互助力,提高了 D柱的刚度,保证了刚度的连续性,进而提高了与所述后端横梁形成的车后部结构的刚度,提高了白车身模态。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传统技术方案横切面示意图。
[0014]图2a为本申请提供的D柱下端示意图。
[0015]图2b为本申请提供的图2a中A-A截面示意图。
[0016]图3a为本申请提供的后端横梁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17]图3b为本申请提供的后端横梁另一种实施例一端结构示意图。
[0018]图4a为本申请提供的D柱下接头连接示意图。
[0019]图4b为本申请提供的车内看D柱下接头示意图。
[0020]图4c为本申请提供的图4a中B-B截面不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D柱下接头结构,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2]本申请提供一种D柱下接头结构,解决D柱下接头结构稳定性差的问题,包括D柱和后端横梁结构。请参阅图2a,其为本申请提供的D柱下端示意图。如图2a所示,所述D柱下端包括加长型D柱下外板21、D柱下加强板22,所述D柱下加强板22的两个板边搭接在所述D柱下外板21的内侧面,形成腔体结构。
[0023]进一步的,请一并参阅图2b,其为本申请提供的所述D柱的横截面示意图,如图2b所示,所述D柱下加强板22呈拱面,其两端与所述D柱下外板21的内侧面搭接;所述拱面的内拱面与D柱下外板21的内侧面形成腔体,确保所述D柱的刚度连续性,有利于提高D柱的稳定性,在与所述后端横梁结构连接的时候,相应的提高车身后部的稳定性。
[0024]进一步的,所述下接头结构还包括后端横梁结构,用于与所述D柱的下端连接,形成刚度连续的车体后部结构,请参阅图3a,其为本申请提供的后端横梁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所述后端横梁结构包括后端横梁内板31、后端横梁外板32,所述后端横梁内板31具有内板底面311和内板侧面312,所述后端横梁32外板具有外板顶面321和外板侧面322,所述内板底面311与所述外板侧面322棱边搭接、所述内板侧面312与所述外板顶面321棱边搭接,形成两端开口的腔体结构。具体的,所述后端横梁结构与所述D柱下端连接的方式不做具体限定。
[0025]进一步的,考虑到提高所述后端横梁结构的刚度,抑制腔体发生形变,请一并参阅图3b,其为本申请提供的所述后端横梁结构一端的示意图,如图3b所示,所述后端横梁结构还包括后端横梁加强板33,所述后端横梁加强板33焊接在后端横梁两端。具体的,所述后端横梁加强板33分别与所述后端横梁内板31、所述后端横梁外板32的内侧焊接,形成封闭腔体,所述后端横梁加强板33用于支撑所述端横梁内板31、所述后端横梁外板32,在所述后端横梁结构受到碰撞力时,有效保障后端横梁的稳定,提高所述后端横梁结构的刚度。
[0026]进一步的,考虑到若所述D柱与所述后端横梁结构以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需要开设工艺过孔,则会降低车后部的整体结构的白车身模态,所述D柱与后端横梁结构的两端还开设螺孔。具体实施时,请参阅图4a,所述D柱下外板21的下端处均开有螺孔41 ;所述后端横梁内板31和所述后端横梁外板32的两端均开有螺孔;所述D柱与后端横梁结构的连接方式为螺栓连接。相较于传统的电阻焊连接,使用螺栓连接可以规避工艺过孔所带来的车体刚度不够的问题。
[0027]进一步的,请参阅图4b,其为车内看D柱下接头示意图。如图4b,所述D柱下接头结构还包括后护板42,所述后护板42与所述后端横梁内板31搭接,提升车后部结构的稳定性。具体的,请参阅图4c,其为本申请提供的D柱下接头结构的横切面示意图。如图4c所示,所述D柱下加强板22与所述D柱下外板21形成封闭腔体,所述后端横梁加强板33连接所述后端横梁内板31和所述后端横梁外板32,所述D柱和所述后端横梁结构连接中,所述后护板42与所述后端横梁内板31搭接,所述D柱下外板21与所述后端横梁外板32以螺栓方式连接。在所述后端横梁结构以及D柱的刚度提高的基础上,使D柱下接头结构的刚度提尚,进而提尚了白车身的申旲态。
[0028]可以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而所有这些改变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D柱下接头结构,包括D柱,其特征在于,所述D柱包括D柱下外板、D柱下加强板;所述D柱下加强板的两个板边搭接在所述D柱下外板的内侧面,形成腔体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D柱下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D柱下加强板呈拱面,其两端与所述D柱下外板的内侧面搭接;所述拱面的内拱面与D柱下外板的内侧面形成腔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D柱下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后端横梁结构,所述后端横梁结构包括后端横梁内板、后端横梁外板;所述后端横梁内板具有内板底面和内板侧面,所述后端横梁外板具有外板顶面和外板侧面,所述内板底面与所述外板侧面棱边搭接、所述内板侧面与所述外板顶面棱边搭接,形成两端开口的腔体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D柱下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横梁结构还包括两后端横梁加强板,所述后端横梁加强板焊接在后端横梁两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D柱下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D柱下外板的下端处、所述D柱下加强板的下端处、所述后端横梁内板的两端和所述后端横梁外板的两端均开有螺孔;所述D柱与后端横梁结构的连接方式为螺栓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D柱下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后护板,所述后护板与所述后端横梁内板搭接。
【专利摘要】一种D柱下接头结构,包括D柱,所述D柱包括D柱下外板、D柱下加强板;所述D柱下加强板的两个板边搭接在所述 D柱下外板的内侧面,形成腔体结构。利用D柱下外板与所述D柱下加强板搭接成封闭腔体,使二者之间相互助力,提高了D柱的刚度,保证了刚度的连续性,进而提高了与所述后端横梁形成的车后部结构的刚度,提高了白车身模态。
【IPC分类】B62D25-04
【公开号】CN204279643
【申请号】CN201420565108
【发明人】钟巧波, 韦超忠, 许冰, 刘烨
【申请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4月22日
【申请日】2014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