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能损预应力避震车叉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4052399阅读:3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无能损预应力避震车叉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是一种无能量损耗预应力避震车叉。适用于自行车、助力车、人力车,可替代普通车叉及筒式避震车叉。本人已申请了《一种弹力减震车架》,专利号为《ZL92219172·7》此次申请为(ZL92219172·7》配套之用。
现有的车叉由叉立管,左右立叉所组成,没有防震功能。从路面传来的震动,靠轮胎吸收一部分外,大部分由左右立叉经叉立管,车把传递于行骑者的双手上。当遇到崎岖不平路时,剧烈的震动使行骑者双手麻木,甚至引起翻车事故。筒式避震车叉虽有一定的避震效果,但存在着磨擦损耗能量,寿命短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弊病,提供一种打破传统车叉不能避震及筒式避震车叉存在着磨擦损耗能量寿命短的缺点,利用弹性元件应力变形的原理,制成一种无能量损耗的新式预应力避震车叉。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它是由叉立管(1)、叉套(2)、叉连片(3)及左叉(A)、右叉(B)所构成。左叉(A)与右叉(B)结构相同。其特点是左叉(A),右叉(B)各有前应力带(9)后应力带(12)前副应力带(10)后副应力带(13)叉吸震条(11)所组成。前副应力带(10)紧附于前应力带(9)上,后副应力带(13)紧附于后应力带(12)上,下端连接于下轴连接头(14)中间附有叉吸振条(11)。上端通过上连接头(8)连接于叉下管(5),再与叉下管(5)连接于叉套管(4)上,通过叉连接片(3)与叉套(2)叉立管(1)相接,将以上组合在一起,便构成了一副无能量损耗预应力避震车叉。
预应力避震车叉的工作原理是当前车轮遇到障碍,车轴经轴下连接头(14)传递的力作用于叉上连接头(8)之间的前应力带(9)和后应力带上(12),当压力增大时前应力带(9)向叉吸震条(11)方向弯曲,呈内涨力趋势,后应力带(12)弯曲呈拉力趋势,当压力继续增大,作用于叉吸震条(11)上的压力达到了极限,此时,应力弯曲亦达到了最大值。作用力(F)使车轴向前向上移动,起到了避震作用。整个力的工作过程呈非线性状态。
前副应力带(10),后副应力带(13)的韧性较大,不易断裂,在工作中受力呈拉力状态,对前应力带(9),后应力带(12)有安全保护作用,并改善工作特性,延长使用寿命。本设计的叉下管(1)的中心线(D)与叉立管(1)的中心线(C)向后移动了一段距离(L),目的是保持前应力带(9)与后应力带(10)有良好的工作点和合适的前倾角。
本实用新型替代了普通车叉及筒式避震车叉。与筒式避震车叉比较,工作时无磨损器件,无能量损耗,抗冲击颠簸性能好,瞬态响应好寿命长,成本较低,是目前比较理想的避震车叉。


图1为无能损预应力避震车叉示意图图2为正面示意图图3E-E为叉剖示图附图图面说明A为左叉;B为右叉;C为叉立管中心线;B为叉下管中心线,F为受力方向;L为移动距离长度;R为弧形半径。
1叉立管;2叉套; 3叉连接片; 4叉套管;5叉下管;6装饰套; 7上连接头; 8顶罗丝;9前应力带; 10前副应力带;11叉吸震条;12后应力带; 13后副应力带;14轴下连接头。
为了更好地理解与实施,下面以附图为实施例进一步说明如下以(B)叉为例,前应力带(9)、后应力带(12)采用优质弹簧钢带62硅锰钢经热处理加工而成。前应力带(9)厚1.8mm、宽15mm,长160mm,后应力带(12)厚1.8mm,宽15mm,长170mm,前应力带(9),后应力带(12)可采用1-3条,前副应力带(10),后副应力带(13)至少采用一条与前述相同尺寸不经热处理的硅锰钢片,未经处理的硅锰钢片韧性较大,不易断裂,与热处理的前应力带(9),后应力带(12)复合而成,前应力带(9),后应力带(12)及前副应力带(10)后副应力带(13)也可采用其它优质弹性材料如65锰钢带或不锈钢弹性材料制作。特别优质的弹性材料可以省去前副应力带(10)后副应力带(13)。
将前应力带(9)前副应力带(10)及后应力带(12)后副应力带(13)整形附弧与轴下连接头(14)上连接头(8)装在一起,再将叉吸震条(11)镶嵌在前应力带(9)前副应力带(10)与后应力带(12)后副应力带(13)的空间位置上,叉吸震条(11)[见附图3]可采用优质天然橡胶硫化而成,也可采用聚胺脂等弹性材料制成。
将叉立管(1)、叉套(2)、叉连接片(3)、叉套管(4),叉下管(5),用焊接的方法组成一体,套上装饰套(6)将已作好的下叉部分通过上连接头(8)与叉下管(5)组合在一起,用顶罗丝(8)顶紧。(A)叉的装配方法同(B)[见附图2],一只完整的无能损预应力避震车叉制作完毕。
权利要求1.一种无能损预应力避震车叉是由叉立管(1)、叉套(2)、叉连连片(3)、左叉(A)、右叉(B)所组成。左叉(A)、与右叉(B)结构相同。其特征是左叉(A),右叉(B)各设有前应力带(9),后应力带(12),前副应力带(10),后副应力带(13),中间嵌有叉吸震条(11),下端连接于下轴连接头(14)上端通过上连接叉套管(4)上,通过叉连接片(3)与叉套(2),叉立管(1)相接。左叉(A)与右叉(B)的中心线(D)与叉立管(1)的中心线(C)向后移动了一段距离L,前应力带(9)后应力带(12)呈弧形(R)。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能损预应力避震车叉,其特征是,前应力带(9)与前副应力带(10)复合在一起。后应力带(12)与后副应力带(13)复合在一起。
3.按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无能损预应力避震车叉,其特征是,前应力带(9)后应力带(12)至少一至3条。前副应力带(10)后副应力带(13)至少一条。
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能损预应力避震车叉,其特征是,前应力带(9),后应力带(10)呈弧形(R)为100mm-500mm。
5.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能损预应力避震车叉,其特征是,左叉(A)与右叉(B)的中心线(D)与叉立管(1)的中心线(C)向后移动了一段距离L为25mm-60mm。
6.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能损预应力避震车叉,其特征是,叉连接片(3)采用2-4片。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无能量损耗应力避震车叉。本实用新型由叉立管,左右叉所组成,其特征是左叉右叉各设有前应力带,后应力带,前副应力带,后副应力带,中间嵌有叉吸震条,下端连接于下轴连接头,上端通过上连接头连接于叉下管,再连接于叉套管上,通过连接片、叉套、叉立管相接。左叉与右叉的中心线与叉立管的中心线向后移动了一段距离。前应力带后应力带呈弧形。是目前比较理想的避震车叉。
文档编号B62K21/02GK2245028SQ9523377
公开日1997年1月15日 申请日期1995年4月28日 优先权日1995年4月28日
发明者张学堂, 张展九, 宋文宁 申请人:张学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