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乘式车辆的利记博彩app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跨乘式车辆,可抑制向车身前部的线缆施加应力。具备位于摩托车头管(4)前方且安装于上叉(6)上的引导体(84)。引导体(84)形成为U字状,具有限制线缆(CA)的左右方向移动的左右一对侧方限制部(86L、86R),连接这些侧方限制部(86L、86R)的下端部(86La、86Ra)且限制线缆(CA)的向下移动的下方限制部(88)。左右一对侧方限制部(86L、86R)在从正面观察时位于与头管(4)相比靠近左右方向的外侧。线缆(CA)一部分穿过头管(4)与左侧侧方限制部(86L)之间的第一间隙(90),线缆(CA)剩余部分穿过头管(4)与右侧侧方限制部(86R)之间的第二间隙(92)。
【专利说明】跨乘式车辆【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通过支持于车身框架的前端部的把手进行转向的跨乘式车辆。
【背景技术】
[0002]在摩托车那样的跨乘式车辆中,在车身框架的前端的头管内转动自如地插通转向轴,在转向轴的上端安装上叉,在上叉上安装转向用的把手。在把手及上叉上配置各种开关、仪表以及离合器?加速器等操作工具,将它们的线缆从车身前部导出后连接在后方的控制单元、离合器等上。此时,在车身框架的前端的头管的左右两侧安装线缆固定用的金属件,利用这些金属件固定所述线缆(例如,日本特开平6-329070号公报)。
[0003]在日本特开平6-329070号公报中,执行把手转动操作时,从所述开关、操作工具等取出的线缆与把手和上叉一起转动。然而,安装于头管上的金属件不转动,因此金属件向线缆施加应力。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可抑制向车身前部的线缆施加应力的跨乘式车辆。
[0005]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跨乘式车辆是在车身框架的前端的头管内转动自如地插通转向轴,在所述转向轴的上端安装上叉,在所述上叉上安装转向用的把手,具有从车身前部向后方延伸的线缆的跨乘式车辆;具备位于所述头管的前方且安装于所述上叉上的引导体;所述引导体形成为U字状,且具有限制所述线缆的左右方向的移动的左右一对的侧方限制部,和连接所述左右一对的侧方限制部的下端部且限制所述线缆的向下的移动的下方限制部;所述左右一对的侧方限制部在从正面观察时位于与所述头管相比靠近左右方向的外侧;所述线缆的一部分穿过所述头管与左侧的所述侧方限制部之间的第一间隙;所述线缆的剩余部分穿 过所述头管与右侧的所述侧方限制部之间的第二间隙。
[0006]根据该结构,线缆和引导体与转向装置一起转动,因此可通过引导体抑制其向电缆施加应力。此外,只设置了一个U字状的简单的结构的引导体,因此与在头管的左右侧设置两个线缆固定金属件的情况相比,不仅减少了弯曲工时和焊接的工时,也使得部件数量有所削减。其结果是,降低了制造成本及装配成本。
[0007]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所述下方限制部在俯视时为车宽方向中央部向前方鼓出的V字形状。头管向下前方倾斜并延伸,但根据该结构,由于下方限制部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向前方鼓出,所以可避免引导体干扰头管。
[0008]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所述左右一对的侧方限制部在从前方观察时位于支持在所述上叉上的左右一对的前叉的内侧。根据该结构,穿过引导体和头管之间的线缆配置在前叉的内侧,因此变得不显眼,从而改善车辆的外观。又,线缆并不是在引导体和前叉之间,而是在引导体和头管之间穿过,因此可防止摩擦线缆以及损坏前叉。
[0009]当侧方限制部位于前叉的内侧时,优选的是,所述引导体配置在与所述前叉相比靠近后方处。根据该结构,在向下前方倾斜并延伸的前叉的后方配置引导体,因此使引导体变得不显眼,从而可改善车辆的外观。
[0010]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还具备在与所述引导体相比靠近前方处的将所述线缆引导至所述各间隙的辅助引导件。根据该结构,可通过辅助引导件将线缆顺利地引导至各间隙。
[0011]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所述线缆包含从所述把手的左右端部向车身后方延伸的线缆。这里,把手的左右端部是指两手柄和其附近的部分。虽然从把手内取出的线缆与把手一起转动,但根据该结构,引导体也随着把手转动,因此可有效抑制向线缆施加来自引导体的应力。
[0012]本实用新型可包含权利要求书和/或说明书和/或附图中公开的至少两个结构的任意组合。尤其是,本实用新型包含权利要求书的各项权利要求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任意组合。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形态的作为跨乘式车辆的一种的摩托车的侧视图;
[0014]图2是示出该摩托车的主视图;
[0015]图3是示出该摩托车的俯视图;
[0016]图4是示出该摩托车的前部的省略一部分部件的俯视图;
[0017]图5是图4的主视图;
`[0018]图6是图4的侧视图;
[0019]图7是示出该摩托车的线缆保持结构的主视图;
[0020]图8是示出该线缆保持结构的俯视图;
[0021]图9是示出该线缆保持结构的侧视图;
[0022]符号说明:
[0023]FR车身框架;
[0024]4头管;
[0025]5转向轴;
[0026]6上叉;
[0027]10前叉;
[0028]14把手;
[0029]84引导体;
[0030]86L,86R 侧方限制部;
[0031]88下方限制部;
[0032]90第一间隙;
[0033]92第二间隙;
[0034]94,96辅助引导件;
[0035]CA线缆。【具体实施方式】
[0036]通过参照附图的下述优选的实施形态的说明可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然而,实施形态及附图仅用于图示及说明,不应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范围通过权利要求(权利要求书)进行限定。在附图中,多幅图中的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同一部分。
[0037]以下参照【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实施形态。在本说明书中,“左侧”和“右侦 以乘骑在车辆上的驾驶员观察的左右侧为准。图1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形态的作为跨乘式车辆的一种的摩托车的侧视图。摩托车的车身框架FR具有,构成前半部的主框架I,和连接于主框架I的后部并构成后半部的后框架2。 [0038]主框架I的前端安装有头管4,在该头管4上转动自如地插通有转向轴(未图示)。通过该转向轴(未图示),上叉6和下叉8支持于主框架I上。前叉10支持于这些上叉6和下叉8上,前轮12支持于该前叉10的下端部上。前叉10的上端部的上叉6上安装有把手
14。仪表单元15配置于把手14的前方,通过仪表支架17支持于上叉6上。头管4和前叉10从上方向前下方倾斜并延伸。
[0039]主框架I的后端部向后下方倾斜,该后端部上形成有摇臂支架16。摇臂18的前端部通过枢轴20摇动自如地支持于该摇臂支架16上。该摇臂18的后端部上支持有后轮22。发动机E以前倾的姿势装载于主框架I的中央部的下方位置处。通过该发动机E,借助于链条那样的传动构件21驱动后轮22。
[0040]发动机E为内燃机,且在该实施形态中是二汽缸四冲程的并列多汽缸发动机。发动机E具有,支持曲轴(未图示)的曲轴箱24,从曲轴箱24向上方突出的汽缸体26,和其上方的汽缸盖28。从汽缸盖28的前表面伸出的两根排气管30集合于发动机E的下方,与配置于后轮22的右侧的排气消声器32相连接。
[0041]在主框架I的上部配置有燃料箱34。前叉10的前表面支持有前照灯单元40。该前照灯单元40上支持有树脂制的前整流罩38,并覆盖在头管4和前叉10上部的前方。在前整流罩38的后方上部,在仪表单元15的侧方安装有左右一对的方向指示器42。
[0042]发动机E的前斜上方处配置有用于使类似水的发动机冷却介质散热的散热器44。使散热器44为上部与下部相比略微向前方偏移的前倾姿态。左右一对的树脂制的侧整流罩(护罩)46、46支持于主框架I上,并从散热器44的上方侧方延伸至散热器44的外侧方及发动机的汽缸盖28的外侧方。侧整流罩46的下部在发动机E的下部的前方处连接下整流罩56。下整流罩56从外侧覆盖发动机E的下部和排气管30并延伸至摇臂支架16的下端。
[0043]在侧整流罩46的内侧,如图2所示,配置有塞住前整流罩38和侧整流罩46之间的车宽方向的间隙的树脂制的内盖58。如图1所示,内盖58配置于侧整流罩46的内侧。在内盖58的后方配置有从外侧覆盖主框架I的外盖59。外盖59的外表面与侧整流罩46的外表面齐平。
[0044]后框架2的上部安装有驾驶员用座椅60及同乘者用座椅62。在驾驶员用座椅60的下方装载控制单元CU,其外侧被侧盖66覆盖。
[0045]如图3所示,在把手14的前方,在把手14和仪表单元15之间的空间内配置有点火开关36。在左侧的把手14上安装离合器杆68,该离合器杆68与发动机E的后部的离合器70通过离合器软管(线缆的一种)72连接。又,在左侧的把手手柄65L的手柄内侧附近配置左侧开关盒74,在该左侧开关盒74上配置有左侧手柄开关76。左侧手柄开关76为例如左侧方向指示器42的开关。
[0046]右侧的把手手柄65R为加速器手柄78,在右侧的把手14的手柄内侧附近的右侧开关盒80上配置有右侧手柄开关82。右侧手柄开关82为例如右侧方向指示器42和前照灯单元40的开关。
[0047]如图4所示,配置于车身前部的点火开关36,左右的手柄开关76、82,加速器手柄78以及仪表单元15的线束(线缆的一种)3611、7611、8211、7811、1511穿过燃料箱34的下方的侧整流罩46的内侧并向车身后方延伸,连接至发动机E和控制电力系统的控制单元CU。这些线束36h、76h、82h、78h、15h与离合器软管72 —起构成从车身前部向后方延伸的线缆CA。
[0048]如图5和图6所示,在所述头管4的前方配置有保持从车身前部向后方延伸的线缆CA的引导体84。引导体84为单一构件的线材经过弯曲加工成形的构件,如图7所示,形成为大体U字状。引导体84具有限制线缆CA的左右方向(车宽方向)的移动的左右一对的侧方限制部86L、86R,和连接左右的侧方限制部86L、86R的下端部86La、86Ra的下方限制部88。下方限制部88限制线缆CA的向下方的移动。下方限制部88具有俯视时车宽方向中央部88a向前方鼓出的V字形状。
[0049]在本实施形态中,虽然利用钢线作为线材,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树脂制。另外优选的是,线材的截面形状为圆圈形、即圆形,椭圆形或者倒角的方形。如果是这样的形状,不会因为接触而摩擦线缆CA。
[0050]左右的侧方限制部86L、86R的上端部86Lb、86Rb通过焊接固定在安装于上叉6(图6)上的所述仪表支架17上。借助于此,仪表支架17和引导体84—起构成兼具仪表的保持功能的线缆保持结构体85。线缆保持结构体85的详细内容在后文叙述。也可以将引导体84直接焊接在上叉6上,与上叉6 —体地形成。
[0051]如图6所示,从侧面观察,引导体84在与头管4的前端面大体重叠的位置处,且与前叉10相比稍微靠后方配置。又,如图5所示,在主视时,左右一对的侧方限制部86L、86R位于与头管4相比靠近左右方向的外侧处,且位于左右一对的前叉10、10的内侧。S卩,如图7所示,在左右方向上头管4和左右的侧方限制部86L、86R之间分别形成有第一间隙90和第二间隙92。
[0052]在与引导体84相比靠近前方处,设置有将线缆CA引导至各间隙90、92的左右的辅助引导件94、96。在本实施形态中,辅助引导件94、96通过弯曲钢线而构成,并且左侧的辅助引导件94形成为矩形,右侧的辅助引导件96形成为三角形。但是,辅助引导件94、96的材质、形状并不限定于此。此外,也可以将辅助引导件94、96只设置在左右的一侧,或者不设置。
[0053]参照图7至图9说明线缆保持结构体85的详细内容。如图8所示,线缆保持结构体85具有所述仪表支架17,通过焊接固定于其上的所述弓丨导体84及辅助引导件94、96,和支持前照灯单元40的前照灯支架98。前照灯支架98由平板构成,通过焊接使之与仪表支架17 —体化。
[0054]仪表支架17具有构成安装至上叉6的安装部的两个支架安装构件100、100,和支持有仪表单元15 (图9)的仪表安装构件102。支架安装构件100、100和仪表安装构件102通过由比引导体84粗的钢线构成的连接构件104连接。支架安装构件100、100和仪表安装构件102通过弯曲平板而形成,分别通过焊接固定于连接构件104上。
[0055]两个支架安装构件100、100在左右方向上并排地配置。在各支架安装构件100、100上形成有上下方向上贯通的螺栓插通孔100a、100a。如图9所示,在左右的支架安装构件100、100的后部,通过焊接固定有左右的侧方限制部86L、86R的上端部86Lb、86Rb。在图9中,仅示出了左侧的支架安装构件100。如图8所示,在左右的支架安装构件100、100的前部,通过焊接固定有左右的辅助引导件94、96。
[0056]在左右的支架安装构件100、100的下表面上,分别通过焊接固定有左右的连接构件104、104的后端部。如图9所示,各连接构件104具有,从支架安装构件100向前斜上方延伸的延设部104a,在延设部104a的前端弯曲后向前方或前斜下方延伸的仪表安装构件固定部104b,和在仪表安装构件固定部104b的前端部向下方弯曲延伸的前照灯支架固定部 104c。
[0057]在仪表安装构件固定部104b的上表面上,通过焊接固定有仪表安装构件102。仪表安装构件102具有,固定在仪表安装构件固定部104b上的被支持部102a,和在安装状态下朝向骑乘的人的仪表安装面102b。如图8所示,在仪表安装面102b上形成有多个螺栓插通孔102ba和线束取出部102bb。在本实施形态中,设置有三个螺栓插通孔102ba,线束取出部102bb由被大幅切割的切口部构成。
[0058]如图9所示,在前照灯支架固定部104c的前表面上,通过焊接固定有前照灯支架98。前照灯支架98具有,固定在前照灯支架固定部104c上的被支持部98a,和安装有前照灯单元40的前照灯安装片98b。在前照灯安装片98b上,形成有螺栓插通孔98ba。在前照灯安装片98b上的安装有前照灯单元40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上,固定有焊接螺母98bb。
[0059]接着,说明将线缆保持结构体85装配至车身。首先,如图7所示,在仪表支架17上通过焊接安装引导体84,辅助引导件94、96和前照灯支架98后,使之一体化。借助于此,构成线缆保持结构体85的组件As。接着,如图8所示,使上叉6的下表面与支架安装构件IOOUOO相抵接。在该状态下,诸如螺栓那样的紧固构件(未图示)从下方插通螺栓插通孔100a,并拧紧于上叉6上形成的螺纹孔(未图示)内。借助于此,将组件As安装于车身上。
[0060]接着,使图9所示的仪表安装面102b与仪表单元15的背面相抵接。在该状态下,诸如螺栓那样的紧固构件(未图示)从下方插通螺栓插通孔102ba,并拧紧于仪表单元15上形成的螺纹孔(未图示)内。借助于此,将仪表单元15安装于组件As上。
[0061]此外,通过另外的支架106在前照灯安装片98b上支持前照灯单元40的上部。具体而言,在支架106的贯通孔106a内插通螺栓108,并拧紧于焊接螺母98bb,从而将支架106安装在组件As上。接着,利用诸如螺栓那样的紧固构件(未图示)将前照灯单元40的上部支持在支架106上。将前照灯单元40的下部通过公知的支持手段支持在前叉10或下叉8上。
[0062]如图5所示,仪表单元15的线束15h从线束取出部102bb取出并穿过第一间隙90后,如图4所示,向后方延伸并连接于控制单元CU。又,如图5所示,点火开关36的线束36h穿过第二间隙92后,如图4所示,向后方延伸并连接于控制单元⑶。
[0063]如图3所示,来自左侧手柄65L的左侧手柄开关76的线束76h及离合器软管72在左侧的辅助引导件94的引导下被引导至第一间隙90。来自右侧手柄65R的右侧手柄开关82的线束82h及加速器手柄78的线束78h在右侧的辅助引导件96的引导下被引导至第二间隙92。
[0064]如图4所示,作为来自左侧手柄65L的线缆的左侧手柄开关76的线束76h及离合器软管72在通过图5所示的第一间隙90后,向后方延伸并连接于控制单元⑶。另一方面,图4所示的作为来自右侧手柄65R的线缆的右侧手柄开关82的线束82h及加速器手柄78的线束78h在通过图5所示的第二间隙92后,向后方延伸并连接于控制单元⑶。
[0065]在上述结构中,图5所示的线缆CA和引导体84随着转向装置一起转动。因此,即使包含有从把手14内取出线缆CA的情况,也可抑制由于与引导体84的接触而向线缆CA施加应力。如图7所示,由于只设置了 U字状的简单地构造的单一构件的引导体84,所以与在头管4的左右侧设置两个线缆固定金属件的情况相比,不仅削减了部件数量,还减少了弯曲工时和焊接的工时。特别是线缆保持结构体85兼具了仪表单元15的保持功能,因此与另外设置仪表单元15的保持构件的情况相比,减少了部件数量和装配工时。
[0066]如图8所示,引导体84的下方限制部88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向前方鼓出,因此可避免引导体84干扰向下前方倾斜并延伸的头管4。
[0067]如图5所示,从前方观察,侧方限制部86L、86R位于前叉10的内侦彳,因此穿过引导体84和头管4之间的线缆CA位于前叉10的内侧。借助于此,线缆CA变得不显眼,从而改善车辆的外观。又,线缆CA并不是在引导体84和前叉10之间,而是在引导体84和头管4之间穿过,因此可防止线缆CA摩损前叉10。
[0068]如图6所示,在向下前方倾斜并延伸的前叉10的后方处配置引导体84,因此使引导体84变得不显眼,从而可改善车辆的外观。
[0069]如图5所示,在与引导体84相比靠近前方处设置有辅助引导件94、96,因此可通过辅助引导件94、96将线缆CA顺利地引导至各间隙90、92内。
[0070]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以上的实施形态,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追加,变更或删除。例如,在上述实施形态中虽然对裸车类型的摩托车进行了说明,但也可适用于全整流罩等的其他类型的摩托车。又,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摩托车,也可适用于三轮车,四轮越野车等的其他的跨乘式车辆。此外,可利用引导体84引导前照灯单元40用的线缆或ABS线缆。因此,那样的实施形态也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跨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是在车身框架的前端的头管内转动自如地插通转向轴,在所述转向轴的上端安装上叉,在所述上叉上安装转向用的把手,具有从车身前部向后方延伸的线缆的跨乘式车辆; 具备位于所述头管的前方且安装于所述上叉上的引导体; 所述引导体形成为U字状,且具有限制所述线缆的左右方向的移动的左右一对的侧方限制部,和连接所述左右一对的侧方限制部的下端部且限制所述线缆的向下的移动的下方限制部; 所述左右一对的侧方限制部在从正面观察时位于与所述头管相比靠近左右方向的外侧; 所述线缆的一部分穿过所述头管与左侧的所述侧方限制部之间的第一间隙; 所述线缆的剩余部分穿过所述头管与右侧的所述侧方限制部之间的第二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方限制部在俯视时为车宽方向中央部向前方鼓出的V字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一对的侧方限制部在从前方观察时位于支持在所述上叉上的左右一对的前叉的内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体配置在与所述前叉相比靠近后方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在与所述弓I导体相比靠近前方处的将所述线缆引导至所述各间隙的辅助引导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包含从所述把手的左右端部向车身后方延伸的线缆。
【文档编号】B62K21/00GK203511942SQ201320568391
【公开日】2014年4月2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13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4日
【发明者】和田浩行, 柏原健, 木下雅斗 申请人: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