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冷却装置的框架承载结构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4071679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具有冷却装置的框架承载结构的利记博彩app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载货车、优选载重汽车、尤其是鞍式牵引车的框架承载结构(1)。它包括一纵向延伸的第一承载构造物(10)和一纵向延伸的第二承载构造物(20),它们沿着框架承载结构(1)的横向方向(QR)相互间隔。此外框架承载结构包括一冷却装置(K1、K2),其包括一马达冷却器(K1)和一增压空气冷却器(K2)。此外框架承载结构包括用于载货车的前车轮的固定部位,其中固定部位包括车轮中心点(Rmv),前车轮可围绕着该车轮中心点转动。框架承载结构的特征尤其在于,冷却装置(K1、K2)沿着框架承载结构的纵向方向(LR)布置在车轮中心点之后和/或冷却装置(K1、K2)侧向地布置在框架承载结构处。
【专利说明】具有冷却装置的框架承载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载货车、尤其是载重汽车、优选鞍式牵引车的框架承载结构。【背景技术】
[0002]用于鞍式牵引车的框架承载结构、尤其是车架是以最大不同的实施方式公知的。所述框架承载结构大多是导向车架形地构造的,并且具有两个纵梁和多个横梁。此外,所述框架承载结构通常包括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由一紧凑的马达冷却单元和增压空气冷却单元构成,并且在前侧布置在所述框架承载结构处。前侧地提供的空间是相对有限的。但是为了提高所述冷却装置的有效功率,该冷却装置大多数情况下需要更多的空间,这是常常无法足够保障的。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出一种改进的和/或可替换的用于载货车的框架承载结构。
[0004]该目的可以尤其是利用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来解决。有利的改进方案可由从属权利要求中得出。
[0005]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载货车、尤其是载重汽车、优选鞍式牵引车的框架承载结构。所述框架承载结构优选间或地用于承载一驾驶室。所述框架承载结构包括一纵向延伸的第一承载构造物和一纵向延伸的第二承载构造物,所述第一承载构造物和所述第二承载构造物沿着所述框架承载结构的横向方向相互间隔。所述框架承载结构还包括一冷却装置,其优选具有一马达冷却器以及尤其一增压空气冷却器。此外,所述框架承载结构包括所述载货车的前车轮用的固定部位,其中,所述固定部位包括车轮中心点,所述前车轮可围绕所述车轮中心点转动。所述框架承载结构优选还设有一用于驱动所述载货车的马达装置(例如内燃机、柴油机和/或电动机)。
[0006]所述框架承载结构的特征尤其在于,所述冷却装置沿着所述框架承载结构的纵向方向被布置在所述前车轮的车轮中心点之后,并且优选布置在所述载货车用的后车轮之前。可替换的或附加的是,所述框架承载结构的特征尤其在于,所述冷却装置优选在外部侧向地布置在所述框架承载结构处。
[0007]所述冷却装置可以实施成紧凑的、包括了所述马达冷却器和所述增压空气冷却器的结构单元。但同样可行的是,所述冷却装置在结构上划分成一马达冷却器和一增压空气冷却器,它们优选沿着所述框架承载结构的横向方向和/或沿着所述框架承载结构的纵向方向相互间隔开。
[0008]可行的是,作为紧凑的结构单元的、包括着所述马达冷却器和所述增压空气冷却器的冷却装置侧向地在外部布置在所述第一承载构造物或所述第二承载构造物处。同样可行的是,所述马达冷却器侧向地在外部布置在所述第一承载构造物处,并且所述增压空气冷却器侧向地在外部布置在所述第二承载构造物处。此外,所述马达冷却器和所述增压空气冷却器可以侧向地在外部布置在所述第一承载构造物或所述第二承载构造物处。
[0009]此外,所述冷却装置且因此所述马达冷却器和/或所述增压空气冷却器至少局部地侧向地布置在所述马达装置旁。
[0010]可行的是,所述马达冷却器沿着所述框架承载结构的纵向方向被布置在所述前车轮的车轮中心点之前,并且所述增压空气冷却器布置在所述前车轮的车轮中心点之后;或者就上述方式调换过来地进行布置。
[0011]可行的是,所述冷却装置且因此适宜地所述马达冷却器和/或所述增压空气冷却器沿着所述框架承载结构的纵向方向至少局部地布置在所述马达装置之后。
[0012]所述冷却装置、所述马达冷却器和/或所述增压空气冷却器可以例如设有至少一个空气进入喷嘴、优选NACA喷嘴,其入口例如可至少极小地向前指向,由此能够适宜地实现行驶空气摄入量的增大。可替换的或附加的是,所述冷却装置、所述马达冷却器和/或所述增压空气冷却器具有一相对于所述框架承载结构的纵向方向的倾斜位置,用以又能够适宜地实现经由空气进入喷嘴的行驶空气摄入量的增大。
[0013]通过如下方式,所述冷却装置从前侧的定位向后和/或向侧面地在外部错开,使得被空出的空间可以另有所用。由此又可以实现,在所述前车轮的车轮中心点和所述框架承载结构的前缘之间沿着纵向方向的间距被减小到例如小于大约1100mm、1000mm、900_、800mm,700mm或600_,这例如导致了:在所述载货车的前车轮构造和后车轮构造之间的间距被增大,这又导致了转弯圆周可以被减小。
[0014]所述第一承载构造物和所述第二承载构造物可以侧向向内地引导,用以产生一变窄的承载结构,所述变窄的承载结构提供了用以容纳所述冷却装置、所述马达冷却器和/或所述增压空气冷却器的空间。可行的是,所述变窄的承载结构在用于所述载货车的一前车轮构造和一后车轮构造之间延伸。所述变窄的承载结构因此优选形成一中部的承载结构。所述前车轮构造包括用于所述载货车的前车轮以及尤其是用于所述前车轮的车轮悬挂装置。所述后车轮构造包括用于所述载货车的后车轮以及尤其是包括一个或多个后车桥。
[0015]此外,本发明包括一种载货车,尤其是载重汽车、优选鞍式牵引车,具有一种如这里描述的框架承载结构。
[0016]要提及的还有,特征“之间”优选如此理解,即其尤其是限定了所述框架承载结构沿着横向方向和/或沿着纵向方向的定位,而不限定所述框架承载结构沿着竖直方向的定位,这是因为,沿着竖直方向的定位是明确地规定了的。
[0017]还要提及的是,根据本发明的框架承载结构或者说所述第一承载构造物和所述第二承载构造物尤其是不限于至少局部地由承载型件(比如空心型件、U形型件、I形型件或L形型件)实施的(比如导向车架形的)实施方式,而是比如也包括至少部分地硬壳形或半硬壳形的实施方式。这尤其是理解成壳形的结构,该结构适宜地构造成自承载的(比如由板材料、深冲材料或复合材料制成)。
[0018]本发明的前述特征和优选的实施方式可以任意地相互组合。本发明的其它有利的改进方案在从属权利要求中公开,或者从下面的结合附图的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的描述中给出。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0019]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用于载货车的框架承载结构的立体视图,
图2示出了图1的框架承载结构的侧视图,以及 图3示出了图1和2的框架承载结构的俯视图,以及 图4示出了图1至3的框架承载结构的截面视图。
[0020]参照附图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部分地一致的,其中,类似的或相同的部件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为了避免重复,针对它们的阐释也参照其它实施方式或附图的描述。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图1示出了用于一形成牵引车(鞍式牵引车)的框架承载结构I的车架的立体视图,所述框架承载结构设有一鞍式板并且间或地用于承载一用于所述牵引车的驾驶室(未示出)。
[0022]所述框架承载结构I包括一沿着所述框架承载结构I的纵向方向LR延伸的第一承载构造物10以及一沿着所述框架承载结构I的纵向方向LR延伸的第二承载构造物20,所述第一承载构造物和所述第二承载构造物沿着所述框架承载结构I的横向方向QR相互间隔,并且实施成矩形空心型件。所述框架承载结构I还包括多个横梁,比如一后横梁40和一前横梁41,它们同样实施成矩形空心型件。
[0023]此外,所述框架承载结构I设有多个可转向的前车轮Rv以及一个具有多个后车轮Rh的后车桥。所述前车轮Rv经由车轮悬挂装置RA与所述框架承载结构I连接。所述车轮悬挂装置RA包括所述前车轮Rv用的固定部位,其中,所述固定部位包括车轮中心点Rmv,所述前车轮Rv可围绕所述车轮中心点转动。所述框架承载结构I还设有一后车桥和多个后车轮Rh,所述后车轮包括车轮中心点Rmh,所述后车轮可围绕所述车轮中心点转动。所述后车轮Rh实施成双轮胎的,但也可以实施成单轮胎的。同样可行的是,所述框架承载结构I设有多于一个的后车桥。此外,所述框架承载结构I可以设有一用于驱动所述载货车的马达装置M (例如柴油机-参见图3),必要时还设有其它的驱动组件、一传动系等等(未示出)。
[0024]所述第一承载构造物10和所述第二承载构造物20侧向向外地并且向上地引导,用以产生一拓宽的并且突起的承载结构100,所述承载结构在所述前车轮Rv之间延伸,并且经由前车轮的车轮中心点Rmv向前延伸,且因此显示出一种前部的承载结构100。所述承载结构100用于承载一驾驶室(未不出),所述驾驶室安置在所述承载结构100的上方。所述驾驶室本身可以基本上根据现有技术来构造,并且正如通常那样布置在所述前车轮Rv的上方。
[0025]所述框架承载结构I还包括一燃料罐T,其具有一基本上水平地取向的、基本上空心板形的罐段,所述罐段布置在所述承载结构100之间,并且将所述第一承载构造物10与所述第二承载构造物20连接起来。所述水平地取向的罐段在所述前车轮Rv之间延伸,向前延伸超出其车轮中心点,并且基本上在所述第一承载构造物10和所述第二承载构造物20的水平线上延伸。所述燃料罐T、尤其是所述水平的罐段同样用于承载所述驾驶室。此外,所述燃料罐T可以用作下层结构,尤其是用于所述驾驶室的底板。
[0026]所述第一承载构造物10和所述第二承载构造物20划分成一上牵引构造物和一下牵引构造物,它们在尾侧相互接合,并且在前侧与所述燃料罐T连接。所述上牵引构造物在所述车轮中心点Rmv的水平线的上方延伸,并且所述下牵引构造物在所述车轮中心点的水平线的下方延伸。
[0027]所述第一承载构造物10和所述第二承载构造物20还侧向地向内部引导,用以形成一变窄的承载结构200,所述承载结构在用于所述载货车的、包括着所述前车轮Rv的前车轮构造和包括着所述后车轮Rv的后车轮构造之间延伸,且因此显示出一中部的承载结构 200。
[0028]此外,所述框架承载结构I包括一冷却装置,其在结构上划分成一马达冷却器Kl和一增压空气冷却器K2。所述马达冷却器Kl和所述增压空气冷却器K2沿着所述框架承载结构I的纵向方向LR布置在所述前车轮Rv的车轮中心点Rmv之后,并且侧向地相互分开。所述马达冷却器Kl侧向地在外部布置在所述第一承载构造物10处,而所述增压空气冷却器K2侧向地在外部布置在所述第二承载构造物20处。可替换的也可行的是,所述冷却装置作为紧凑的、包括了所述马达冷却器Kl和所述增压空气冷却器K2的组件沿着所述框架承载结构I的纵向方向LR布置在所述前车轮Rv的车轮中心点Rmv之后,并且侧向地在外部布置在所述第一承载构造物10或所述第二承载构造物20处。同样可行的是,不仅所述马达冷却器Kl而且所述增压空气冷却器K2都侧向地在外部布置在所述第一承载构造物10或所述第二承载构造物20处。
[0029]图1还可见,所述变窄的承载结构200提供了用于容纳所述马达冷却器Kl和所述增压空气冷却器K2的空间。
[0030]图2示出了图1的框架承载结构I的侧视图。图2尤其可见间距A,其在所述前车轮Rv的车轮中心点Rmv和所述框架承载结构I的前缘VK之间沿着所述框架承载结构I的纵向方向LR延伸。由于与现有技术相反,所述冷却装置从前侧的位置沿着纵向方向LR在所述前车轮Rv的车轮中心点Rmv之后错开,因此产生出能够用于其它用途的位置。
[0031]在图2中展示的框架承载结构I的情况下,利用所述被空出的位置,以便能够将用于所述载货车的、包括了所述车轮悬挂装置RA和所述前车轮Rv的前车轮构造向前移动。由此可以减小所述间距A,这导致了所述前车轮Rv和所述后车轮Rh沿着纵向方向LR的间距的增大,这又导致了所述载货车的更好的转弯圆周。所述间距A可以例如为小于800mm。
[0032]图3示出了图1和2的框架承载结构I的俯视图。图3可以例如看到,所述马达装置M不是如同大多数情况那样通常布置在所述前车轮Rv之间,而是沿着所述载货车的纵向方向LR布置在其后。所述马达冷却器Kl和所述增压空气冷却器K2侧向地布置在所述马达装置M旁。
[0033]所述马达冷却器Kl和所述增压空气冷却器K2可以关于所述框架承载结构的纵向方向LR侧向倾斜地向外取向,用以能够实现经由至少一个空气进入喷嘴的行驶空气摄入量的增大。可替换的或附加的是,所述马达冷却器Kl和所述增压空气冷却器K2可以具有例如侧向倾斜地向外取向的空气进入喷嘴,其入口因此至少极小地向前指向,由此又能够实现所述行驶空气摄入量的增大。
[0034]所述框架承载结构I还包括一纵向延伸的第三承载构造物30,其居中地在所述第一承载构造物10和所述第二承载构造物20之间延伸,并且位于它们的水平线的下方。所述第三承载构造物30与所述第一承载构造物10和所述第二承载构造物20连接,并且可以例如间或地用于承载所述罐装置T和所述马达装置M,并且接收来自所述前车轮Rv用的所述车轮悬挂装置RA的转向元件的力。
[0035]要提及的是,所述马达冷却器Kl关于所述框架承载结构I的纵向方向LR例如也可以布置在所述前车轮Rv的车轮中心点Rmv之前,并且所述增压空气冷却器K2布置在其后;或者反过来地进行布置。
[0036]此外要提及的是,所述冷却装置且因此所述马达冷却器Kl和所述增压空气冷却器K2关于所述框架承载结构I的纵向方向LR可至少局部地布置在所述马达装置M之后。
[0037]图4沿着纵向方向LR向前示出了图1至3的框架承载结构I的截面图。特别是从图4可见,所述第三承载构造物30与所述前车轮Rv的车轮悬挂装置RA连接,确切地说,尤其是与所述前车轮的转向元件(比如横向转向元件、斜向转向元件或纵向转向元件)连接。图4还示出,所述燃料罐T包括一基本上水平的罐段和一从所述罐段向下延伸的罐段,它们形成一种基本上T形或V形的构型。所述第一承载构造物10以及所述第二承载构造物20在上方布置在所述车轮悬挂装置RA的弹簧元件和/或阻尼元件的上端部上,并且接收来自所述车轮悬挂装置RA的弹簧元件和/或阻尼元件的基本上竖直作用的力。
[0038]本发明不限于前述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而是可以进行大量的变型和转换,它们同样采用了本发明的构思且因此落入了该保护范围中。此外,本发明也要求保护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题和特征,与所参照的特征和权利要求无关。
【权利要求】
1.框架承载结构(1),用于载货车、优选载重汽车、尤其是鞍式牵引车,所述框架承载结构具有: 一纵向延伸的第一承载构造物(10)和一纵向延伸的第二承载构造物(20),所述第一承载构造物和所述第二承载构造物沿着所述框架承载结构(I)的横向方向(QR)相互间隔, 一冷却装置(Kl、K2),其包括一马达冷却器(Kl)和一增压空气冷却器(K2), 多个用于所述载货车的前车轮(Rv)的固定部位,其中,所述固定部位包括车轮中心点(Rmv),所述前车轮(Rv)能够围绕所述车轮中心点转动,以及 优选一马达装置(M),用于驱动所述载货车,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装置(Kl、K2)沿着所述框架承载结构(I)的纵向方向(LR)布置在所述车轮中心点(Rmv)之后,和/或 所述冷却装置(Kl、Κ2)侧向地布置在所述框架承载结构(I)处。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承载结构(1),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Κ1、Κ2)在结构上划分成一马达冷却器(Kl)和一增压空气冷却器(Κ2)。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框架承载结构(1),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Κ1、Κ2)侧向地在外部布置在所述第一承载构造物(10)或所述第二承载构造物(20)处。
4.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框架承载结构(I),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冷却器(Kl)和所述增压空气冷却器(Κ2)侧向地相互分开。
5.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框架承载结构(I),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冷却器(Kl)侧向地在外部布置在所述第一承载构造物(10)处,并且所述增压空气冷却器(Κ2)侧向地在外部布置在所述第二承载构造物(20)处。
6.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框架承载结构(I),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Κ1、Κ2)至少局部地侧向地布置在所述马达装置(M)旁。
7.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框架承载结构(I),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冷却器(Kl)关于所述框架承载结构(I)的纵向方向(LR)布置在所述车轮中心点(Rmv)之前,并且所述增压空气冷却器(Κ2)布置在所述车轮中心点之后;或者调换过来。
8.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框架承载结构(I),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Κ1、Κ2)关于所述框架承载结构(I)的纵向方向(LR)至少局部地布置在所述马达装置(M)之后。
9.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框架承载结构(I),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Κ1、Κ2)、所述马达冷却器(Kl)和/或所述增压空气冷却器(Κ2)设有至少一个空气进入喷嘴,优选NACA喷嘴,所述空气进入喷嘴的入口至少极小地向前指向,以便适宜地实现所述行驶空气摄入量的增大。
10.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框架承载结构(I),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Κ1、Κ2)、所述马达冷却器(Kl)和/或所述增压空气冷却器(Κ2)具有一相对于所述框架承载结构(I)的纵向方向(LR)的倾斜位置,由此能够适宜地实现经由所述空气进入喷嘴的行驶空气摄入量的增大。
11.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框架承载结构(I),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轮中心点(Rmv)和所述框架承载结构(I)的前缘(VK)之间的沿着所述框架承载结构(I)的纵向方向(LR)的间距(A)小于大约 1100mm、1000mm、900mm、800mm、700mm 或 600mm。
12.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框架承载结构(I),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构造物(10)和所述第二承载构造物(20)侧向向内地引导,用以产生一变窄的承载结构(200),所述变窄的承载结构提供了用以容纳所述冷却装置(Kl、K2)、所述马达冷却器(Kl)和/或所述增压空气冷却器(K2)的空间。
13.载货车,尤其是载重汽车、优选的是鞍式牵引车,其特征在于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框架承载结构(I)。
【文档编号】B62D21/02GK103707927SQ201310292769
【公开日】2014年4月9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12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13日
【发明者】S.扎特勒, J.欣特雷德 申请人:曼卡车和巴士股份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