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身框架结构及车辆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4111544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车身框架结构及车辆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框架结构以及一种采用该框架结构的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现在是城市交通中的主要交通工具,数量越来越多,车辆安全性能随着车辆技术的进步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车辆安全性能分为两种,一种是车辆的主动安全性能,另一种是车辆的被动安全性能。车辆车身上的安全性能多数属于被动安全性能,而要使得车身提供很好的安全性能,其重要的指标就是在发生事故时最大限度的保护乘员的安全。车身的结构在发生事故时既要吸能,又要保证乘员的生存空间足够多。因此,车身安全性能要做的工作就非常多。车辆在发生碰撞事故时情况各种各样,主要有正面、后面、侧面和翻滚几种工况。在正面和后面发生碰撞时,由于前后的溃缩空间比较大,保证乘员的生存空间相对容易一些的;在发生侧面碰撞和翻滚时,由于侧面和顶部的溃缩空间非常有限,相对于正面和后面的碰撞,驾乘人员更容易受到伤害。因此,需要对车身结构进行改进,以显著提升车身在侧面碰撞和翻滚方面的安全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身 框架结构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或车体翻滚的时候,车身强度不足而造成的司机乘客伤亡事件。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身框架结构,所述车身框架结构设置于车身中部,所述车身框架结构呈框状,分别与车身顶部、车身侧B柱以及车身地板固定连接。所述车身框架结构包括上横梁、第一立柱、第二立柱和下横梁,所述上横梁包括上横梁第一端和上横梁第二端,所述第一立柱包括第一立柱第一端和第一立柱第二端,所述第二立柱包括第二立柱第一端和第二立柱第二端,所述下横梁包括下横梁第一端和下横梁第二端,所述上横梁第一端和第一立柱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立柱第二端和所述下横梁第一端连接,所述下横梁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立柱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立柱第一端和所述上横梁第二端连接。其中,所述上横梁第一端包括上横梁第一端插接头,所述第一立柱第一端包括第一立柱第一端插接口,所述上横梁第一端插接头与第一立柱第一端插接口插合,并通过螺栓固定。其中,所述上横梁第二端包括上横梁第二端插接头,所述第二立柱第一端包括第二立柱第一端插接口,所述上横梁第二端插接头与第二立柱第一端插接口插合,并通过螺栓固定。其中,所述下横梁第一端包括下横梁第一端插接口,所述第一立柱第二端包括第一立柱第二端插接头,所述下横梁第一端插接口与第一立柱第二端插接头插合,并通过螺栓固定。
其中,所述下横梁第二端包括下横梁第二端插接口,所述第二立柱第二端包括第二立柱第二端插接头,所述下横梁第二端插接口与第二立柱第二端插接头插合,并通过螺栓固定。其中,所述下横梁包括依次连接的下横梁左梁、下横梁中梁以及下横梁右梁,所述下横梁左梁、下横梁中梁以及下横梁右梁之间依次固定连接。其中,所述下横梁左梁具有下横梁左梁装配斜面,所述下横梁中梁具有下横梁中梁第一装配斜面和下横梁中梁第二装配斜面,所述下横梁右梁具有下横梁右梁装配斜面,所述下横梁左梁装配斜面与下横梁中梁第一装配斜面配合并通过螺栓固定,所述下横梁右梁装配斜面与下横梁中梁第二装配斜面配合并通过螺栓固定。其中,所述下横梁中梁横截面为上大下小的梯形,所述下横梁中梁第一装配斜面以及下横梁中梁第二装配斜面分别由上至下向外倾斜。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身,所述车辆车体上设有以上所述的车身框架结构。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采用车身框架结构设置于车身中部,所述车身框架结构呈框状,分别与车身顶部、车身侧B柱以及车身地板固定连接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增强车体的强度,在车身侧撞以及翻滚的情况下,较好地保护司机乘客的安全。


图1为本发明车身框架结构安装在车辆上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车身框架结构与车身地板装配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车 身框架结构整体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车身框架结构爆炸图;图5为本发明上横梁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第一立柱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下横梁左梁示意图。[主要构件符号说明]100:车身;200:车身框架结构;210:上横梁;220:第一立柱;230:第二立柱;240:下横梁左梁;250:下横梁右梁;260:下横梁中梁;270:下横梁。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身框架结构200,所述车身框架结构设置于车身100中部,所述车身框架结构呈框状,分别与车身顶部110、车身侧B柱120以及车身地板130固定连接。所述车身框架结构200增强了车身中部的强度,当车身侧部和顶部以及底部发生碰撞的时候,可以有效保护车体,保证司乘人员的安全。如图2至4所示,所述车身框架结构包括上横梁210、第一立柱220、第二立柱230和下横梁270,所述上横梁210包括上横梁第一端211和上横梁第二端212,所述第一立柱220包括第一立柱第一端221和第一立柱第二端222,所述第二立柱230包括第二立柱第一端231和第二立柱第二端232,所述下横梁270包括下横梁第一端241和下横梁第二端252,所述上横梁第一端211和第一立柱第一端221连接,所述第一立柱第二端222和所述下横梁第一端241连接,所述下横梁第二端252和所述第二立柱第二端231连接,所述第二立柱第一端231和所述上横梁第二端212连接。所述车身框架结构通过分段固定的方式组成,便于将所述车身框架结构安装固定至车身上,即便于装配。当车身某侧受到碰撞时,也便于只维修其中某一侧的那一部件。如图4所示,具体的,所述上横梁第一端211包括上横梁第一端插接头,所述第一立柱第一端221包括第一立柱第一端插接口,所述上横梁第一端211插接头与第一立柱第一端221插接口插合,并通过螺栓固定。通过插接以及螺栓固定的方式,接口处强度比直接连接或焊接更强。具体的,所述上横梁第二端212包括上横梁第二端插接头,所述第二立柱第一端231包括第二立柱第一端插接口,所述上横梁第二端212插接头与第二立柱第一端231插接口插合,并通过螺栓固定。通过插接以及螺栓固定的方式,接口处强度比直接连接或焊接更强。具体的,所述下横梁第一端241包括下横梁第一端插接口,所述第一立柱第二端222包括第一立柱第二端插接头,所述下横梁第一端241插接口与第一立柱第二端222插接头插合,并通过螺栓固定。通过插接以及螺栓固定的方式,接口处强度比直接连接或焊接更强。具体的,所述下横梁第二端252包括下横梁第二端插接口,所述第二立柱第二端231包括第二立柱第二端插接头,所述下横梁第二端插接口与第二立柱第二端插接头插合,并通过螺栓固定。通过插接以及螺栓固定的方式,接口处强度比直接连接或焊接更强。具体的,所述下横梁270包括依次连接的下横梁左梁240、下横梁中梁260以及下横梁右梁250,所述下横梁左梁240、下横梁中梁260以及下横梁右梁250之间依次固定连接。下横梁中梁260可以独立装配,可以为总装阶段的排气系统和传动系统的部件保留合理的安装操作空间。更进一步,所述下横梁左梁240具有下横梁左梁装配斜面242,所述下横梁中梁260具有下横梁中梁第一装配斜面261和下横梁中梁第二装配斜面262,所述下横梁右梁250具有下横梁右梁装配斜面251,所述下横梁左梁装配斜面242与下横梁中梁第一装配斜面261配合并通过螺栓固定,所述下横梁右梁装配斜面262与下横梁中梁第二装配斜面262配合并通过螺栓固定。所述斜面装配的方式有利于下横梁中梁260的定位。

更进一步,所述下横梁中梁260横截面为上大下小的梯形,所述下横梁中梁第一装配斜面以及下横梁中梁第二装配斜面分别由上至下向外倾斜。采用以上形状便于下横梁中梁260由下至上装配,而同时又可以限制下横梁中梁260向上方的位移,避免在碰撞后对排气系统和传动系统造成挤压,由此达到减小排气系统和传动系统向上侵入驾驶室的量。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身100,还包括以上所述的车身框架结构200。所述车身框架结构200增强了车身中部的强度,当车身侧部和顶部以及底部发生碰撞的时候,可以有效保护车体,保证司乘人员的安全。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 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身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框架结构设置于车身中部,所述车身框架结构呈框状,分别与车身顶部、车身侧B柱以及车身地板固定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身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框架结构包括上横梁、第一立柱、第二立柱和下横梁,所述上横梁包括上横梁第一端和上横梁第二端,所述第一立柱包括第一立柱第一端和第一立柱第二端,所述第二立柱包括第二立柱第一端和第二立柱第二端,所述下横梁包括下横梁第一端和下横梁第二端,所述上横梁第一端和第一立柱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立柱第二端和所述下横梁第一端连接,所述下横梁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立柱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立柱第一端和所述上横梁第二端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身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横梁第一端包括上横梁第一端插接头,所述第一立柱第一端包括第一立柱第一端插接口,所述上横梁第一端插接头与第一立柱第一端插接口插合,并通过螺栓固定。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身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横梁第二端包括上横梁第二端插接头,所述第二立柱第一端包括第二立柱第一端插接口,所述上横梁第二端插接头与第二立柱第一端插接口插合,并通过螺栓固定。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身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横梁第一端包括下横梁第一端插接口,所述第一立柱第二端包括第一立柱第二端插接头,所述下横梁第一端插接口与第一立柱第二端插接头插合,并通过螺栓固定。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身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横梁第二端包括下横梁第二端插接口,所述第二立柱第二端包括第二立柱第二端插接头,所述下横梁第二端插接口与第二立柱第二端插接头插合,并通过螺栓固定。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身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横梁包括依次连接的下横梁左梁、下横梁中梁以及下横梁右梁,所述下横梁左梁、下横梁中梁以及下横梁右梁之间依次固定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车身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横梁左梁具有下横梁左梁装配斜面,所述下横梁中梁具有下横梁中梁第一装配斜面和下横梁中梁第二装配斜面,所述下横梁右梁具有下横梁右梁装配斜面,所述下横梁左梁装配斜面与下横梁中梁第一装配斜面配合并通过螺栓固定,所述下横梁右梁装配斜面与下横梁中梁第二装配斜面配合并通过螺栓固定。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车身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横梁中梁横截面为上大下小的梯形,所述下横梁中梁第一装配斜面以及下横梁中梁第二装配斜面分别由上至下向外倾斜。
10.一种车辆 ,包括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上设有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车身框架结构。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框架结构及车辆,通过采用车身框架结构设置于车身中部,所述车身框架结构呈框状,分别与车身顶部、车身侧B柱以及车身地板固定连接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增强车体的强度,在车身侧撞以及翻滚的情况下,较好地保护司机乘客的安全,减少车身的变形报废的几率。
文档编号B62D25/00GK103241291SQ20131020678
公开日2013年8月14日 申请日期2013年5月29日 优先权日2013年5月29日
发明者丁祎, 刘利, 康凯, 高卫民 申请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