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倾斜倒三轮车转向机构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4037313阅读:72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倾斜倒三轮车转向机构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倾斜三轮车,具体为一种自倾斜倒三轮车转向机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三轮车都是采用直立式车轮结构,这种结构的车型在转向时由于转向角度较大,容易发生倾倒的情况。申请人在之前提交了两项关于侧倾三轮车的中国专利申请,分别为公开号为201694318U的“自倾斜倒三轮机动车”和公开号为202011448U的“一种可侧倾的正三轮车”,这两种结构的三轮车分别在前轮悬架或后轮悬架上采用了可在转向时朝左、右两侧自动倾斜的悬架结构,并带动车轮自动倾斜,这种结构的三轮车在转向时能够减小转向半径,以此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和操控性。随着车轮侧倾技术的发展,申请人发现,传统的三轮车转向机构在操作时,存在转向控制较为复杂的缺陷,它通过控制把手带动转向轴旋转,转向轴再带动前叉,才能使得车轮发生转向,而且在转向时需要施加较大的控制力才能转动把手,但常常由于转向角度较大使得控制把手的难度增大,特别是在自倾斜三轮车的转向时,传统的转向机构操作就更加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灵活控制转向的自倾斜倒三轮车转向机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自倾斜倒三轮车转向机构,包括把手和转向轴,安装在左前轮上的左轮毂架分别与左上悬架和左下悬架连接,安装在右前轮上的右轮毂架分别与右上悬架和右下悬架连接,所述左上悬架和左下悬架以及右上悬架和右下悬架均连接在悬架座上;其特征在于,转向轴的下端穿过悬架座上的限位孔并与悬架座转动配合;水平设置的转向块一端套在转向轴上,转向块的另一端分别与左转向杆和右转向杆可转动连接;所述左转向杆和右转向杆各自的另一端分别可转动的连接在左、右两侧对应的轮毂架上。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左转向杆在由左上悬架中轴线和左下悬架中轴线所确定的平面上的投影分别与左上悬架和左下悬架平行;所述右转向杆在由右上悬架中轴线和右下悬架中轴线所确定的平面上的投影分别与右上悬架和右下悬架平行。再进一步,转向块与左转向杆的连接点以及左上悬架和左下悬架分别与悬架座的连接点共同确定一个平面,即第一平面;转向块与右转向杆的连接点以及右上悬架和右下悬架分别与悬架座的连接点共同确定另一个平面,即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平行且相对于转向轴的中轴线对称分布。再进一步,所述转向块与左转向杆和右转向杆的两个连接点的连线到转向轴位于限位孔下端部分中轴线的距离,为第一间距;所述左转向杆与左轮毂架的连接点到左轮毂架中心点的距离,为第二间距;所述右转向杆与右轮毂架(的连接点到右轮毂架中心点的距离,为第三间距;第一间距、第二间距和第三间距的长度均相等。更进一步,左上悬架和左下悬架各自与左轮毂架的连接点以及左转向杆与左轮毂架的连接点确定的平面为第三平面,右上悬架和右下悬架各自与右轮毂架的连接点以及右转向杆与右轮毂架的连接点确定的平面第四平面,所述第三平面和第四平面均与所述的第一平面平行。本实用新型中,采用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平面相互平行的设计,有利于提高各个部件的相互协调性,同时有效地控制内侧车轮与外侧车轮之间转向时所需要偏斜的角度差(不同轴距和轮距的车辆在不同的转向角度时需要的转向角度差不同),从而达到了保护车轮转向时避免错位的目的,使得车轮在发生自倾斜的状态下仍然能够流畅的转向。针对转向杆连接方式的限定,所述转向块与左转向杆和右转向杆之间,以及左转向杆和右转向杆与各自对应的轮毂架之间均通过转轴连接。针对转向杆连接方式的另一种限定,所述转向块与左转向杆和右转向杆之间,以及左转向杆和右转向杆与各自对应的轮毂架之间均通过球铰连接。这里采用球铰后转向杆的转动角度更大,增加了控制的灵活性。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能够灵活控制转向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转向轴来分别控制左、右两侧转向拉杆的动作,使其带动左、右车轮轮毂转动并实现车轮转向,这不仅减少了前轮在转向时产生的滑动摩擦,巡迹性更好,车辆更稳定,转向更灵活,还简化了操作,控制时更加省力。2、结构更简单,车轮转向时运转更流畅,有利于精确控制车轮转向时的倾角,保持两侧车轮的一致性。

图1为本实用新型自倾斜倒三轮车转向机构的立体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图中,1 一把手,2—转向轴,31—左前轮,32—右前轮,41 一左轮毂架,42—右轮毂架,51—左上悬架,52—左下悬架,53—右上悬架,54—右下悬架,6—悬架座,7—限位孔,8—转向块,91一左转向杆,92—右转向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自倾斜倒三轮车转向机构,包括把手1和转向轴2,转向轴2安装在把手1的下方并可与把手1同步转动。安装在左前轮31上的左轮毂架41分别与左上悬架51和左下悬架52活动连接,安装在右前轮32上的右轮毂架42分别与右上悬架53和右下悬架M活动连接,所述左上悬架51和左下悬架52以及右上悬架53和右下悬架M均可转动的连接在悬架座6上。左上悬架51和左下悬架52各自与悬架座6和左轮毂架41的连接点的连线组成一个平形四边形,右上悬架53和右下悬架M各自与悬架座6和右轮毂架42的连接点的连线组成另一个平形四边形,在三轮车静止平放时,所述的两个平行四边形相对于悬架座6的中轴线对称分布。转向轴2的下端穿过悬架座6上的限位孔7并与悬架座6转动配合,在安装时可以通过在限位孔7内设置轴承来实现。水平设置的转向块8呈丫字形,其一端套在转向轴2上,转向块8另一端的两个连接孔分别与左转向杆91和右转向杆92可转动连接;所述左转向杆91和右转向杆92各自的另一端又分别可转动的连接在左、右两侧对应的轮毂架上。本实用新型中,转向块8与左转向杆91和右转向杆92之间,以及左转向杆91和右转向杆92与各自对应的轮毂架之间可以通过转轴连接,也可以通过球铰连接,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现有的连接方式,凡是能够实现可转动目的的连接方式均可。参见图1、图2、图3和图4,考虑到本实用新型的三轮车既具有在转向时的自倾斜功能(车轮横向侧倾),又需要能够控制车轮转向(纵向偏移),因此对结构进行了进一步的精度控制设计,即左转向杆91在由左上悬架51中轴线和左下悬架52中轴线所确定的平面上的投影分别与左上悬架51和左下悬架52平行;右转向杆92在由右上悬架53中轴线和右下悬架M中轴线所确定的平面上的投影分别与右上悬架53和右下悬架M平行。同时,转向块8与左转向杆91的连接点以及左上悬架51和左下悬架52分别与悬架座6的连接点共同确定一个平面,即第一平面;转向块8与右转向杆92的连接点以及右上悬架53和右下悬架M分别与悬架座6的连接点共同确定另一个平面,即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平行且相对于转向轴2的中轴线对称分布。所述转向块8与左转向杆91和右转向杆92的两个连接点的连线到转向轴2位于限位孔7下端部分中轴线的距离,为第一间距;所述左转向杆91与左轮毂架41的连接点到左轮毂架41中心点的距离,为第二间距;所述右转向杆92与右轮毂架42的连接点到右轮毂架42中心点的距离,为第三间距;第一间距、第二间距和第三间距的长度均相等。还需要,左上悬架51和左下悬架52各自与左轮毂架41的连接点以及左转向杆91与左轮毂架41的连接点确定的平面为第三平面,右上悬架53和右下悬架M各自与右轮毂架42的连接点以及右转向杆92与右轮毂架42的连接点确定的平面第四平面,所述第三平面和第四平面均与所述的第一平面平行。工作原理在转向时,驾驶人员通过控制把手1,使得转向轴2旋转,转向轴2带动套在其上的转向块8向左或向右转动,与转向块8相连的左转向杆91和右转向杆92在转向块8的拉动作用下,同步的朝一侧移动,并带动与之连接的左轮毂架41和右轮毂架42同步协同动作,即同时朝一侧转动,由于上述对各部件的精度设计,以适应车辆在不同转弯角度下需要的内外侧角度差,并使左右侧轮胎侧倾角度不产生差异。这样就保证了转向时的流畅程度,使左右侧轮胎始终保持滚动,不产生滑移,车辆巡迹性更好,操纵更灵活。本实用新型中通过采用轮毂架来带动车轮转动,操作更加省力,而且通过左、右转向杆来拉动左、右轮毂架,使得操作更简便,控制更灵活。
权利要求1.自倾斜倒三轮车转向机构,包括把手(1)和转向轴(2),安装在左前轮(31)上的左轮毂架(41)分别与左上悬架(51)和左下悬架(52)连接,安装在右前轮(32)上的右轮毂架(42 )分别与右上悬架(53 )和右下悬架(54)连接,所述左上悬架(51)和左下悬架(52 )以及右上悬架(53)和右下悬架(54)均连接在悬架座(6)上;其特征在于,转向轴(2)的下端穿过悬架座(6)上的限位孔(7)并与悬架座(6)转动配合;水平设置的转向块(8)—端套在转向轴(2)上,转向块(8)的另一端分别与左转向杆(91)和右转向杆(92)可转动连接;所述左转向杆(91)和右转向杆(92)各自的另一端分别可转动的连接在左、右两侧对应的轮毂1 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倾斜倒三轮车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块(8)与左转向杆(91)和右转向杆(92)之间,以及左转向杆(91)和右转向杆(92)与各自对应的轮毂架之间均通过转轴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倾斜倒三轮车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块(8)与左转向杆(91)和右转向杆(92)之间,以及左转向杆(91)和右转向杆(92)与各自对应的轮毂架之间均通过球铰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倾斜倒三轮车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转向杆(91)在由左上悬架(51)中轴线和左下悬架(52)中轴线所确定的平面上的投影分别与左上悬架(51)和左下悬架(52)平行;所述右转向杆(92)在由右上悬架(53)中轴线和右下悬架(54)中轴线所确定的平面上的投影分别与右上悬架(53)和右下悬架(54)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自倾斜倒三轮车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转向块(8)与左转向杆(91)的连接点以及左上悬架(51)和左下悬架(52)分别与悬架座(6)的连接点共同确定一个平面,即第一平面;转向块(8)与右转向杆(92)的连接点以及右上悬架(53)和右下悬架(54)分别与悬架座(6)的连接点共同确定另一个平面,即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平行且相对于转向轴(2)的中轴线对称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倾斜倒三轮车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块(8)与左转向杆(91)和右转向杆(92)的两个连接点的连线到转向轴(2)位于限位孔(7)下端部分中轴线的距离,为第一间距;所述左转向杆(91)与左轮毂架(41)的连接点到左轮毂架(41)中心点的距离,为第二间距;所述右转向杆(92)与右轮毂架(42)的连接点到右轮毂架(42)中心点的距离,为第三间距;第一间距、第二间距和第三间距的长度均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倾斜倒三轮车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左上悬架(51)和左下悬架(52)各自与左轮毂架(41)的连接点以及左转向杆(91)与左轮毂架(41)的连接点确定的平面为第三平面,右上悬架(53)和右下悬架(54)各自与右轮毂架(42)的连接点以及右转向杆(92)与右轮毂架(42)的连接点确定的平面第四平面,所述第三平面和第四平面均与所述的第一平面平行。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倾斜倒三轮车转向机构,它包括把手和转向轴,安装在左前轮上的左轮毂架分别与左上悬架和左下悬架连接,安装在右前轮上的右轮毂架分别与右上悬架和右下悬架连接,左上悬架和左下悬架以及右上悬架和右下悬架均连接在悬架座上;转向轴的下端穿过悬架座上的限位孔并与悬架座转动配合;水平设置的转向块一端套在转向轴上,转向块的另一端分别与左转向杆和右转向杆可转动连接;左转向杆和右转向杆各自的另一端分别可转动的连接在左、右两侧对应的轮毂架上。本实用新型的转向机构转向更灵活,操作更省力,而且结构也更简单。
文档编号B62K5/04GK202320641SQ201120441159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9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9日
发明者向精华, 唐肖, 蒋波, 黄亮 申请人:重庆现代摩托车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