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特别是涉及一种设置在履带的非接地侧,并且支撑在车体车架上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
背景技术:
主要在不平整的地面进行作业时普遍采用推土机、液压挖掘机等履带式行驶车辆。所述履带式行驶车辆在行驶体的左右两侧的前后位置设置有驱动轮和惰轮,在所述驱动轮和惰轮上卷挂有环状的履带。在所述履带式行驶车辆中,在履带的非接地面侧的驱动轮和惰轮之间设置有多个转轮。多个转轮支撑在车体车架上,通过所述多个转轮,能够确保行驶时的接地力,并且稳定地支撑车体。例如在专利文件1中就有这样的转轮。专利文件1中的转轮具有轴和通过轴承支撑在轴上的辊套(π —,〉->)。而且,在辊套的外侧面部和轴之间设置有密封机构,所述密封机构由密封支撑部件支撑。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特别是图4所示的转轮由左右的辊套和结合环构成了一个辊装配体。具体地,在左右的辊套的外周部的相向的部分形成有具有高度差的嵌合部,通过将结合环压入上述具有高度差的嵌合部而使左右的辊套相结合。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4-149111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所示的转轮具有在结合左右的辊套时不需要进行焊接,具有容易装配的特点。但是,如果将结合环压入左右的辊套的外周,则各辊套的压入结合环的部分向内周侧变形,结果使辊套的内周部容易变形。辊套的内周部通过衬套旋转自由地支撑在轴上,但是,如果辊套的内周部的一部分向内周侧变形,则在衬套和轴之间将发生不均勻接触 (片当亡O )。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抑制包含衬套等轴承的辊套和轴的不均勻接触。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其设置在履带的非接地面侧, 并且支撑在车体车架上,该转轮具有支撑在车体车架上的轴、设置在轴的外周的辊装配体、 将辊装配体旋转自由地支撑在轴上的轴承。辊装配体具有筒状的内侧辊套和筒状的外侧辊套。内侧辊套设置在靠近车体车架的一侧,外侧辊套设置在内侧辊套的外侧,外侧辊套和内侧辊套通过跨嵌结构相结合。在此,“内侧”是指靠近车体车架的一侧,即车辆的左右方向上靠近中心的一侧, “外侧”是指远离车辆的一侧。上述转轮通过跨越嵌入在内侧辊套和外侧辊套中至少任一方的外周部的一部分上的结构,使两辊套相结合。在此,两辊套不是通过使结合环压入各辊套的外周部而相结合,而是通过跨嵌结构相结合,因此,各辊套向内侧不变形,能够抑制设置在辊套内周部的衬套等轴承和轴的不均勻接触。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在第一方面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的基础上,跨嵌结构具有形成在内侧辊套的外侧端的外周部的内侧卡合部、形成在外侧辊套的内侧端的外周部的外侧卡合部、与内侧卡合部和外侧卡合部卡合且跨越内侧辊套和外侧辊套而使内侧辊套和外侧辊套相结合的结合环。在此,结合环跨越并嵌入内侧卡合部和外侧卡合部。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在第二方面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的基础上,内侧辊套及外侧辊套的各卡合部具有环状槽,所述环状槽只在圆周方向的一部分具有向轴向突出的突起。而且,结合环包含多个分割环,多个分割环分别具有能够和两辊套的环状槽嵌合的一对脚部,在一对脚部的一部分形成有能够和突起卡止的卡止部。在此,“轴向”是指沿内侧辊套及外侧辊套的旋转轴的方向。在此,将分割环的未形成卡止部的部分插入两辊套的环状槽,然后使分割环旋转, 使其卡止部和环状槽的突起卡止,由此固定两辊套。因此,结构简单。本发明第四方面提供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在第三方面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的基础上,多个分割环是分别具有半圆形的两个半环。本发明第五方面提供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的在第四方面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的基础上,两个半环分别具有形成在一端部并且能够相互卡止的卡止部和沿轴向形成在另一端部的槽。结合环还具有压入槽内固定两个半环的固定部件。本发明第六方面提供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在第四方面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的基础上,两个半环分别在两端部具有贯穿于径向的贯穿孔,结合环还具有贯穿贯穿孔固定两个半环的两个销。本发明第七方面提供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在第二方面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的基础上,内侧辊套及外侧辊套的各卡合部具有向径向外方突出的突起,结合环是在内周部具有能够和两辊套的突起卡合的一对脚部的环状部件。在此,通过使结合环和形成在两辊套上的突起卡合,能够结合两辊套。因此,能够得到与上述同样的作用效果。本发明第八方面提供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在第七方面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的基础上,两辊套的突起形成为随着远离另一方的辊套而外径变大的锥状。在此,突起形成为锥状,所以在将结合环嵌入各辊套时能够容易嵌入。本发明第九方面提供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在第八方面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的基础上,两辊套的突起连续形成在两辊套的整周上。本发明第十方面提供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在第七方面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的基础上,结合环为了使弹性变形容易而在轴向上至少形成有一个间隙。在此,结合环上形成有间隙,所以在将结合环嵌入内侧棍套和外侧辊套时结合环容易弹性变形,从而容易装配。本发明第十一方面提供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在第七方面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的基础上,两辊套的形成有突起的端部能够向径向内侧弹性变形。在此,在将结合环嵌入各辊套时,辊套端部的形成有突起的部分弹性变形,所以容易进行装配作业。本发明第十二方面提供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在第一方面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的基础上,跨嵌结构具有形成在内侧辊套的外侧端部的内侧卡止部和形成在外侧辊套的内侧端部的外侧卡止部,内侧辊套的卡止部和外侧辊套的卡止部中的一方跨越另一方进行卡止,使内侧辊套和外侧辊套相结合。在此,“内侧”是指靠近车体车架的一侧,即车辆的左右方向上靠近中心的一侧, “外侧”是指远离车辆的一侧。在此,辊套只分为内侧和外侧,因此,即使在辊套的两端部设置密封机构,也不必设置用于支撑密封机构的另外的部件。因此,不需要在辊套上形成螺孔,容易制造。而且,两辊套通过卡止相互的卡止部相结合,因此各辊套向内侧不变形,从而能够抑制设置在辊套内周部的衬套等轴承和轴的不均勻接触。本发明第十三方面提供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在第十二方面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的基础上,两辊套的卡止部的至少一方具有向径向内方突出的卡止突起,两辊套的卡止部的至少另一方具有和卡止突起卡止的卡止槽。在此,两辊套通过卡止突起和卡止槽相结合,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结合两辊套。本发明第十四方面提供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在第十三方面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的基础上,内侧辊套的内侧卡止部和外侧辊套的外侧卡止部中的至少一方形成为与其他部分相比径向厚度薄。在此,各辊套卡止部的至少一方形成为与其他部分相比厚度薄,所以在卡止形成于所述卡止部上的卡止突起和卡止槽时,前端部容易弹性变形,容易进行结合两辊套时的作业。本发明第十五方面提供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在第十四方面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的基础上,形成有卡止槽的辊套的前端部外周面形成为从卡止槽越靠近前端直径越变小的锥状。在此,辊套的前端部外周面呈锥状,所以容易进行将卡止突起卡止于卡止槽时的作业。本发明第十六方面提供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在第十五方面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的基础上,在卡止部的至少一方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多个间隙。在此,“轴向”是指沿内侧辊套和外侧辊套的旋转轴的方向。在此,卡止部的一方上形成有多个间隙,所以更容易扩大或者缩小卡止部的直径, 容易进行将卡止突起卡止于卡止槽时的作业。本发明第十七方面提供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在第十三方面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的基础上,在卡止槽的底面形成有密封部件用环状槽,所述转轮还具有设置在环状槽的密封部件。卡止突起的内周面压接密封部件。在此,能够通过密封部件抑制转轮内部的润滑剂向外部泄漏。本发明第十八方面提供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在第十二方面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的基础上,两辊套的卡止部具有在径向上相互相向的倾斜面,所述转轮还具有插入两个倾斜面之间的楔环,该楔环在一部分上具有切口而能够扩大直径。两辊套的卡止部通过楔环卡止在一起。
在此,两辊套的卡止部通过楔环卡止在一起。此时也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结合两辊套。本发明第十九方面提供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在第十二方面的楔环转轮的基础上,在两辊套的卡止部的一方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外螺纹,在两辊套的卡止部的另一方上形成有和外螺纹拧合的内螺纹。在此,两辊套的卡止部通过螺纹卡止在一起,由此结合两辊套。此时也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结合两辊套。在上述的本发明中,能够抑制各辊套向内侧变形,能够抑制设置在辊内周部的轴承和轴的不均勻接触。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的纵剖面图。
图2是表示所述转轮的卡合部的详细结构的局部剖面图。
图3是表示所述转轮的结合环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所述转轮的装配作业的示意图。
图5是用于说明所述转轮的装配作业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变形例的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变形例的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变形例的图。
图9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转轮的纵剖面图。
图10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卡合部的详细结构的局部剖面图。
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结合环的图。
图12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例的装配的图。
图13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变形例的图。
图14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的纵剖面图
图15是表示所述转轮的结合部的详细结构的局部剖面图。
图16是表示第三实施例的变形例的图。
图17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转轮的与图15相当的图。
图18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转轮的与图15相当的图。
图19是表示第五实施例的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第一实施例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的纵剖面图。该转轮1设置在履带的非接地面侧,具有轴2、辊装配体3a、作为轴承的两个衬套4。[轴]轴2在两端即内侧端部及外侧端部具有小直径的支撑部加,在设置有辊装配体3a 的中央部具有比支撑部加直径大的两个轴承安装部2b。在此,“内侧”是指靠近车体车架 8的一侧即图1中的右侧,“外侧”是指远离车体车架8的一侧即图1中的左侧。支撑部加分别通过小转向部件(小一)6支撑在大转向部件7(大#¥—)上。而且,大转向部件7固定在车体车架8上。因此,轴2支撑在车体车架8上。而且,在所述轴2上形成有从内侧的一端朝向外侧且连通到轴2的外周面的供油孔9。需要说明的是,在轴2的轴向中央部即两个轴承安装部2b之间形成有凹部。[辊装配体]辊装配体3a具有设置在靠近车体车架8的内侧的内侧辊套12、设置在所述内侧辊套12的外侧的外侧辊套13、用于结合两辊套12、13的结合环14。内侧辊套12和外侧辊套 13形成为以其结合面为中心呈面对称,所以在此只对内侧辊套12进行详细说明。内侧辊套12形成为筒状,在图1中从左侧的外侧朝向内侧具有内侧结合部15和内侧踏面部16。图2为内侧结合部15的放大图,在外侧端部的外周部具有和转轮1的旋转轴同心的内侧环状槽15a。在内侧环状槽15a的一方(外侧)的侧壁的外周部具有向轴向内侧突起且和转轮1的旋转轴同心的四分之一圆状的两个突起部15b。更详细地说,两个突起部 1 分别在圆周方向上跨90度范围而形成,并设置为相对中心对称。即,在两个突起部15b 的圆周方向之间,存在跨90度范围的未形成突起部15b的部分。内侧踏面部16的直径比内侧结合部15的直径大,在外周面上具有和履带链17接触的踏面16a,在内周面上具有轴承安装面16b。而且,在内侧踏面部16的最内侧部分形成有直径比其他部分大的环状凸缘部16c。而且,在比内侧辊套12的内侧踏面部16更靠内侧的位置形成有内侧凸台18。内侧凸台18具有环状的内周突出部18a和环状的内侧突出部18b,所述内周突出部18a形成在内侧辊套12的内侧端部的内周部,并且向内周侧突出,所述内侧突出部18b向轴向内方突出。在所述突出部18a、1 上设置有包含两个0形环19£1、1%、密封环20£1、2013、止动环 21的浮动密封件22。如上所述,内侧辊套12和外侧辊套13形成为相对称,因此在外侧辊套13上形成有分别和内侧辊套12的“内侧结合部15”、“内侧踏面部16”、“内侧环状槽15a”、“突起1 ”、 “踏面16a”、“轴承安装面16b”、“环状凸缘部16c”、“内侧凸台18”相对应的“外侧结合部 25”、“外侧踏面部沈”、“外侧环状槽25a”、“突起2 ”、“踏面^a”、“轴承安装面26b”、“环状凸缘部^c”、“外侧凸台观”。而且,在外侧辊套13的外侧凸台28上设置有和上述相同的包含两个0形环、密封环、止动环的浮动密封件22。结合环14由半圆形的两个分割环14(在此“结合环”和“分割环”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构成。两个分割环14的结构完全相同,如放大3所示,其截面为C形。即分割环14具有在外周部沿轴向延伸的本体部Ha和从本体部14a的轴向两端向内周侧延伸的一对脚部14b。在一对脚部14b上分别形成有向内方(另一方的脚部侧)突出的两个卡止部14c。需要说明的是,两个卡止部Hc分别在圆周方向上跨小于90度的范围形成,并且相对中心对称。一对脚部14b嵌入各结合部15、25的环状槽15a、25a,而且卡止部Hc分别跨越形成在环状槽15a、1 上的突起1恥、2恥并卡止在突起15b、25b的内周侧。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中,图(a)表示的是形成卡止部14c的部分的截面,图(b)表示的是未形成卡止部14b的部分的截面。由此,内侧辊套12和外侧辊套13通过两个分割环14以其相向的端面接合的状态一体地相结合。需要说明的是,在两个分割环14的内周部,在轴向的中央部和轴2之间形成有润滑油的油槽四。[轴承]两个衬套4分别安装在内侧辊套12的轴承安装面16b和外侧辊套13的轴承安装面26b上。由此,两辊套12、13通过所述两个衬套4被支撑为相对轴2自由旋转。而且,在轴2的轴承安装部2b的两端面和相对应的各辊套12、13的端面之间设置有分别受到推力的止推垫圈30。[装配]在轴2上装配辊装配体3a时,首先,在内侧辊套12和外侧辊套13的内周部插入止推垫圈30,并且装配衬套4。接着,分别从轴2的支撑部加插入装配了止推垫圈30和衬套4的内侧辊套12及外侧辊套13,如图1所示,设置成使两辊套12、13的轴向端面相抵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此,需要预先分别对辊套12、13的角度进行定位,以使形成在两辊套12、 13上的环状槽15a、25a的突起1釙、2釙在圆周方向上处于相同位置。然后,将两个分割环14嵌入两辊套12、13的环状槽15a、25a。图4表示的是从轴向内侧观察到的(图1中的A-A向视)嵌入时的内侧辊套12及结合环14的形状。具体地说,首先,如图4 (a)、图4 (b)的示意图所示,进行定位以使形成在两个分割环14的一对脚部 14b上的卡止部Hc位于环状槽lfe、2fe中未形成突起部15b、25b的部分。在该状态下,卡止部Hc不和突起1恥、2恥相冲撞,所以能够将分割环14的一对脚部14b分别嵌入环状槽 15 >25 ο之后,使嵌入环状槽15a、15b的两个分割环14旋转,如图5所示,使两个分割环14 的卡止部14c位于环状槽15a、25a中形成有突起部15b、25b的部分。由此,如图3所示,卡止部Hc卡合在突起15b、25b的内周部。这样,内侧辊套12和外侧辊套13相结合。之后,在各辊套12、13的凸台18、观上安装浮动密封件22。[特征](1)由于通过使结合环14跨越并卡止形成在各辊套12、13的外周部上的槽的突起而使两个辊套12、13相结合,所以各辊套12、13不变形。因此,能防止设置在各辊套12、13 的内周部的衬套4和轴2不均勻接触。(2)辊套只分为内侧棍套12和外侧辊套13,用于支撑浮动密封件22的部件和辊套成为一体。因此,不必在辊套上形成用于将支撑部件固定在辊套上的螺孔,能够减少零件数量,而且容易制造、装配。(3)能够不使用大规模的压力机等就能进行装配,容易进行装配作业。[第一实施例的变形例](a)在上述实施例中,没有限定形成在各辊套12、13上的环状槽及突起、结合环14 的卡止部的形状和个数。例如,在结合环14也还可以设置三个以上的卡止部。而且,也可以在突起及卡止部的一方或者双方上设置在圆周方向上倾斜的倾斜面,使得在将结合环(分割环)旋转进行装配时,随着旋转而牢固地进行固定。(b)如图6所示,也可以将两个分割环通过销相结合。在该图6所示的变形例中, 在两个分割环32、33中的一方的分割环32的两端部内周侧形成卡止用切口 32a,而且在两端部前端形成有从外周贯穿卡止用切口 32a的贯穿孔32b,在另一方的分割环33的两端部外周侧形成卡止用切口 33a,而且在两端部前端形成有在径向上贯穿卡止用切口 33a的贯穿孔33b。销34插入贯穿两贯穿孔32a、32b。在该实施例中,能够通过销34牢固地固定分割环32、33。因此,更加容易进行将分割环32、33与各辊套12、13的槽嵌合时的作业。(c)也可以将两个分割环如图7所示进行结合。在该实施例中,在两个分割环35、 36各自的一端部形成有卡止用第一槽35a、36a以及卡止用突起35b、36b。各卡止用突起 35b,36b卡止于另一方的环的卡止用第一槽:35a、36a。而且,在两分割环35、36各自的另一端部形成有卡止用第二槽35c、36c。结合部件 37的一对脚部37a、37a压入所述卡止用第二槽35c、36c。根据该实施例,也能够通过结合部件37牢固地固定分割环35、36。因此,更加容易进行将分割环35、36与各辊套12、13的槽嵌合时的作业。(d)图8表示的是另外的变形例。在图8所示的变形例中,在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的基础上,还在内侧棍套12的外侧前端部的内周端形成有凸部12a,在外侧棍套13的内侧前端部的内周端形成有凹部13a。所述凸部1 嵌入凹部13a,使得内侧棍套12和外侧辊套13相接合。以不产生高低差的方式形成接合部的内周。而且,在内侧辊套12的外侧端面形成有密封用环状槽12b,在所述环状槽12b中设置有作为密封部件的0形环38。在该实施例中,能够通过上述凸部和凹部的接合来进行两辊套12、13的准确定位。而且,在两辊套12、13的对合面上设置有0形环38,因此能够更好地抑制内部润滑油的泄漏。第二实施例[结构]图9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转轮40。对该第二实施例的转轮40而言,只有构成辊装配体的内侧辊套、外侧辊套及结合环和第一实施例不同,其他的结构和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只对和第一实施例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所述辊装配体北和第一实施例相同,具有设置在靠近车体车架的内侧的内侧辊套42、设置在所述内侧辊套42的外侧的外侧辊套43、用于结合两辊套42、43的结合环44。内侧辊套42形成为筒状,从外侧朝向内侧具有内侧结合部45和内侧踏面部46。如放大10所示,内侧结合部45在外侧端部的外周部具有向径向外方突出的环状突起47。该突起47的外周面47a形成为随着远离外侧辊套43即随着靠近内侧直径变大的锥状。而且,突起47的轴向内侧的端面成为卡止面47b。内侧踏面部46的直径比内侧结合部45的直径大,具有和第一实施例相同的踏面 46a、轴承安装面46b及环状凸缘部46c。而且形成有和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内侧凸台48,在所述内侧凸台48上设置有浮动密封件22。外侧辊套43和内侧辊套42形成为以两者的结合面为中心而面对称,因此在外侧辊套43上也同样形成有外侧结合部55、外侧踏面部56、突起57、外周面57a、卡止面57b、 踏面56a、轴承安装面56b、环状凸缘部56c、外侧凸台58。而且,在外侧辊套43的外侧凸台 58上设置有浮动密封件22。结合环44是在轴向上具有规定的长度(宽度)的环状部件,如放大11所示,具有在外周部沿轴向延伸的本体部44a、从本体部44a的轴向两端向内周侧延伸的一对脚部44b。一对脚部44b各自的内方(另一方的脚部侧)的面成为和各辊套42、43的卡止面 47b、57b卡止的卡止面44c。需要说明的是,在一对脚部44b的外方的面(和卡止面Mc相反侧的面)的内周部形成有倒角部44d。由此,内侧辊套42和外侧辊套43通过结合环44相结合。[装配]在轴2上装配辊装配体北时,首先,和第一实施例同样,在内侧辊套42和外侧辊套43的内周部插入止推垫圈30,并且装配衬套4。接着,从轴2的支撑部加插入装配了止推垫圈30和衬套4的内侧辊套42和外侧辊套43中的任一方。例如,先插入内侧辊套42。 然后,将结合环44与内侧辊套42的结合部45的前端嵌合。此时,结合环44的倒角部44d 骑上形成于内侧辊套42的前端的突起47的外周锥面47a。如果自该状态进一步推入结合环44,则结合环44和内侧辊套42的前端部相互变形,结合环44的脚部44b越过突起47, 其各自的卡止面47b、Mc卡止。图12表示了这一状态。然后,如图12所示,通过相互推入,将结合环44或者外侧辊套43以同样的顺序使结合环44卡止于外侧辊套43的突起57。这样,结合环44跨越突起47、57并卡止,内侧辊套42和外侧辊套43相结合。[特征]在该第二实施例中,除了和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的特征之外,由于突起47、57和结合环44都为环状,所以制造容易。而且,由于结合环44未被分割,所以结合环自身的结构简单。[第二实施例的变形例](a)突起和结合环的形状并不限定为所述实施例中的形状。例如,如图13所示,也可以在结合环44’上沿轴向形成间隙44’,将结合环44’设置为C形的卡环。在该情况下, 结合环44’和各辊套42、43的突起47、57卡合时,结合环44’容易扩大,容易进行装配作业。而且,间隙的形状并不限定为图13中的形状,也可以形成例如从轴向的两侧不贯穿到另一侧的轴长较短的多个间隙。在该情况下,结合环44’是0形的环。(b)在该第二实施例中,能够采用如图8所示的凸凹装配和密封结构。第三实施例图14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的纵剖面图。该转轮101 设置在履带的非接地面侧,并具有轴102、辊装配体103a和作为轴承的两个衬套104。[轴]轴102在两端即内侧端部及外侧端部具有小直径的支撑部102a,在设置有辊装配体103a的部分具有比支撑部10 直径大的两个轴承安装部102b。支撑部10 分别通过小转向部件106支撑在大转向部件107上。而且,大转向部件107固定在车体车架108上。 因此,轴102支撑在车体车架108上。而且,所述轴102上形成有从内侧的一端朝向外侧且连通到轴102的外周面的供油孔109。需要说明的是,在轴102的轴向中央部即两个轴承安装部102b之间形成有凹部。[辊装配体]辊装配体103a具有设置在靠近车体车架108的内侧的内侧辊套112、设置在所述内侧辊套112的外侧的外侧辊套113。内侧辊套112形成为筒状,在图14中,在左侧的外侧前端部具有内侧卡止部115, 而且在内侧卡止部115的内侧具有内侧踏面部116。内侧卡止部115的外侧端部通过跨嵌结构和外侧辊套113相结合。内侧卡止部115尤其是其外侧端部的径向厚度比其他部分薄,从而容易弹性变形。而且,如放大15所示,在内侧卡止部115的外侧端部的前端形成有向径向内方突出的环状卡止突起life。在所述卡止突起11 的内周侧形成有密封面115b,内侧面成为卡止面115c。内侧踏面部116的直径比内侧卡止部115的直径大,在外周面上具有和履带链117 接触的踏面116a,在内周面上具有轴承安装面116b。而且,在内侧踏面部116的最内侧部分形成有直径比其他部分大的环状凸缘部116c。而且,在比内侧辊套112的内侧踏面部116更靠内侧的位置形成有内侧凸台118。 内侧凸台118具有环状的内周突出部118a和环状的内侧突出部118b,所述内周突出部 118a形成在内侧辊套112的内侧端部的内周部,并且向内周侧突出,所述内侧突出部118b 向轴向内方突出。在所述突出部118a、118b上设置有包含两个0形环119a、119b、密封环 120a、120b、止动环121的浮动密封件122。外侧辊套113和内侧辊套112—样形成为筒状,在内侧前端部具有外侧卡止部 125,而且在外侧卡止部125的外侧具有外侧踏面部126。外侧卡止部125的前端部的直径比内侧卡止部115的外径小。如放大15所示,在所述外侧卡止部125上形成有和内侧卡止部115的卡止突起11 相对应的环状的卡止槽12fe。内侧卡止部115的卡止突起11 跨越外侧卡止部125的前端的突起并嵌入卡止槽12fe。由此,内侧辊套112和外侧辊套113相卡止。在卡止槽12 的底面形成有密封部件用环状槽12 ,所述密封部件用环状槽12 上设置有密封部件114。密封部件114通过卡止突起11 的密封面11 被压接。而且,卡止槽12 的内侧(图15的右侧)的侧面成为卡止面125c,所述卡止面125c上卡止卡止突起11 的卡止面115c。而且,卡止槽 125a的更靠前的前端部的外周面125d形成为从外侧向内侧直径变小的锥状。外侧踏面部1 形成为和内侧踏面部116相对称,因此外侧踏面部1 具有分别和内侧踏面部116的“踏面116a”、“轴承安装面116b”、“环状凸缘部116c”、“内侧凸台118” 相对应的“踏面U6a”、“轴承安装面126b”、“环状凸缘部U6c”、“外侧凸台1 ”。而且,在外侧辊套113的外侧凸台1 上设置有和上述相同的包含两个0形环、密封环、止动环的浮动密封件122。由此,内侧辊套112和外侧辊套113通过形成在各自的前端部的卡止部115、125 上的卡止突起11 和卡止槽12 的卡止而相结合。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卡止部115、125 的内周部,在轴向的中央部和轴102之间形成有润滑油的油槽129。[轴承]作为轴承的两个衬套104分别安装在内侧辊套112的轴承安装面116b和外侧辊套113的轴承安装面126b上。由此,两辊套112、113通过所述两个衬套104被支撑为相对轴102自由旋转。而且,在轴102的轴承安装部102b的两端面和相对应的各辊套112、113 的端面之间设置有分别受到推力的止推垫圈130。
[装配]在轴102上装配辊装配体103a时,首先,在内侧辊套112和外侧辊套113的内周部插入止推垫圈130,并且装配衬套104。接着,分别从轴102的支撑部10 插入装配了止推垫圈130和衬套104的内侧辊套112和外侧辊套113。然后,使内侧辊套112的卡止突起 115a跨越外侧辊套113的前端部而卡止于卡止槽12fe。在进行上述装配时,内侧辊套112的卡止突起11 在越过外侧辊套113的前端部的外周面125d时弹性变形。此时,由于形成有卡止突起11 的内侧卡止部115形成为厚度比其他的部分薄,因此容易弹性变形。而且,外侧辊套113的前端部外周面125d形成为锥状,因此卡止突起11 容易越过所述外周锥面125d。由此,内侧辊套112和外侧辊套113相结合。之后,在各辊套112、113的凸台118、 128上安装浮动密封件122。[特征](1)由于通过使形成在各辊套112、113的卡止部115、125上的卡止突起11 和卡止槽12 相卡止来结合两辊套112、113,所以和现有的通过压入结合环进行的结合相比, 能够抑制各辊套112、113的变形。因此,能够防止设置在各辊套112、113的内周部的衬套 104和轴102不均勻接触。(2)辊套只分为内侧棍套112和外侧辊套113,所以不需要用于支撑浮动密封件 122的部件。因此,不必在辊套上形成用于将支撑部件固定在辊套上的螺孔,能够减少零件数量,并且容易制造、装配。(3)不使用大规模的压力机等就能进行装配,容易进行装配作业。(4)内侧辊套112的卡止部115的厚度较薄,因此形成有卡止突起11 的内侧卡止部115容易弹性变形,容易进行装配作业。而且,将外侧辊套113的前端部外周面125d 形成为锥面,因此更容易进行装配作业。[第三实施例的变形例](a)形成在各辊套112、113上的卡止突起及卡止槽也可以分别形成在上述实施例的相反侧。(b)如图16所示,也可以在内侧辊套112的卡止部115上沿轴向形成多个间隙 115d,从而更容易弹性变形。(C)密封用环状槽及密封部件的设置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设置。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使内侧辊套112和外侧辊套113的相向的端面抵接,在所述端面上形成密封用环状槽用以设置密封部件。第四实施例[结构]图17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转轮。对该第四实施例的转轮而言,只有构成辊装配体的内侧辊套、外侧辊套的卡止部和第三实施例不同,其他的结构和第三实施例相同。 在此只对和第三实施例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如放大17所示,在内侧辊套132的外侧前端部形成有内侧卡止部135。所述卡止部135形成为和其他的部分相比径向厚度薄。而且,在卡止部135的前端部形成有向径向外方突出的环状的内侧卡止突起13fe。内侧卡止突起13 的外周部的内侧的面13 成为向内侧直径变小的锥面。而且,内侧卡止突起13 的外周面成为内侧嵌合面135c,并且外侧的端面成为轴向定位面135d。在外侧辊套133的内侧前端部形成有外侧卡止部145。所述外侧卡止部145形成为和其他部分相比径向厚度薄。而且,在外侧卡止部145的前端部形成有向径向内方突出的外侧卡止突起145a。所述外侧卡止突起14 的内周部的外侧的面14 成为向外侧(图 17的左侧)直径变大的锥面。所述外侧卡止突起14 的锥面14 和内侧卡止突起13 的锥面13 相向形成为在轴向上上下重叠。需要说明的是,内侧卡止突起13 的锥面13 和外侧卡止突起145的锥面14 形成的角度被设定为15度以下。而且,在比外侧辊套133的外侧卡止部145更靠外侧(图17的左侧)的内周部形成有径外侧嵌合面133c和轴向定位面133d,所述径外侧嵌合面133c和内侧卡止突起13 的内侧嵌合面135c相抵接,所述轴向定位面133d和轴向定位面135d相抵接。外侧辊套133的外侧卡止部145的内侧前端部的内径比内侧辊套132的内侧卡止部135的外侧前端部的外径大。内侧辊套132压入外侧辊套133直到定位面133d、135d抵接,内侧嵌合面135c和外侧嵌合面133c相卡止。在该实施例中,在内侧卡止突起13 的锥面13 和外侧卡止突起145的锥面 14 之间设置有楔环144。所述楔环144的截面为圆形,其外周的一部分具有切口。因此, 楔环144能够扩大其直径。截面为圆形的楔环144从内侧压入锥面13 和锥面14 之间的间隙中,在间隙内发生塑性变形而使截面成为楔状。结果,楔环144作为楔抑制内侧辊套 132和外侧辊套133之间的运动,使两者的卡止更加牢固。这样,内侧卡止突起部13 和外侧卡止突起部14 通过楔环144相结合,由此, 内侧辊套132和外侧辊套133相结合。[装配]在轴102上装配辊装配体10 时,首先,和第三实施例同样,在内侧辊套132和外侧辊套133的内周部插入止推垫圈130,并且装配衬套104。而且,在内侧辊套132的结合部135的外周插入楔环144。然后,将装配了止推垫圈130、衬套104及楔环144的内侧辊套132的内侧卡止部 135压入外侧辊套133的前端部内周,使内侧卡止突起13 的内侧嵌合面135c和外侧辊套 133的外侧嵌合面133c相接合,并且使内侧卡止突起13 的轴向定位面135d和外侧辊套 133的轴向定位面133d相抵接。由此,内侧辊套132和外侧辊套133在径向及轴向上被定位固定。接着,使用图17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夹具147,将安装在内侧辊套132侧的楔环 144压入内侧卡止突起13 的锥面13 和外侧卡止突起14 的锥面14 之间。需要说明的是,夹具147具有在圆周方向上分成两个的环形。由此,楔环144固定在两锥面135b、 14 之间,两辊套132、133更牢固地相结合。通过该第四实施例也能够得到和上述各实施例相同的效果。而且,装配作业简单。[第四实施例的变形例](a)内侧辊套和外侧辊套的结合部的具体的结构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中的结构。例如,也可以使各辊套的结合部的结构和上述实施例相反。(b)在图17中没有设置密封部件,但是也可以在两辊套的对合面上设置和第三实施例相同的密封槽及密封部件,从而抑制润滑油向外部泄漏。第五实施例图18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转轮。对于该第五实施例的转轮而言,只有构成辊装配体的内侧辊套、外侧辊套的结合部和第三实施例不同,其他的结构和第三实施例相同。在此只对和第三实施例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如放大18所示,在内侧辊套152的外侧前端部形成有内侧卡止部155。所述内侧卡止部155形成为和其他部分相比径向的厚度薄。在内侧卡止部155的前端部15 的内周面形成有内螺纹15恥。而且,在内侧卡止部155中,内螺纹15 的更靠内侧的内周面成为内侧嵌合面155c,外侧(图18的左侧)的端面成为轴向定位面155d。在外侧辊套153的内侧前端部157a形成有外侧卡止部157。所述外侧卡止部157 形成为和其他部分相比径向的厚度薄。而且,在外侧卡止部157的外侧外周部形成有外螺纹157b。外螺纹157b拧合于内侧卡止部155的内螺纹155b。而且,在外侧卡止部157中,在形成有外螺纹157b的部分的更靠前端侧(内侧,即图18的右侧)形成有外侧嵌合面157c, 在前端面形成有轴向定位面157d。上述外侧嵌合面157c和轴向定位面157d分别抵接于内侧辊套152的内侧嵌合面155c和轴向定位面155d,由此,两辊套152、153在径向及轴向上被定位。需要说明的是,在外侧辊套157的外侧嵌合面157c形成有密封槽157e,在所述密封槽157e中设置有密封部件158。通过该第五实施例也能够得到和上述各实施例相同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9所示,也可以在各卡止部155a’、157a’形成径向贯穿的贯穿孔,在所述贯穿孔中设置销159来使两辊停止旋转。工业实用性在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中,能够抑制各辊套向内侧变形,能够抑制设置在辊内周部的轴承和轴的不均勻接触。附图标记说明UlOl 转轮;2,102 轴;3a,3bU03a 辊装配体;4、104 衬套;8,108 车体车架;12、 32、42、112、132、152 内侧辊套;13、33、43、113、133、153 外侧辊套;14,44 结合环;14b,44b 一对脚部;14c卡止部;47,57突起部;15、25、45、55结合部;15a,25a环状槽;15b,25b突起;16、26、46、56 踏面部;16a、26a、116a、126a 踏面;44a,间隙。
权利要求
1.一种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设置在履带的非接地面侧,并且支撑在车体车架上,该转轮具有支撑在所述车体车架上的轴、设置在所述轴的外周的辊装配体、将所述辊装配体旋转自由地支撑在所述轴上的轴承,所述辊装配体具有筒状的内侧辊套,其设置在靠近所述车体车架的一侧;筒状的外侧辊套,其通过跨嵌结构和所述内侧辊套相结合,并设置在所述内侧辊套的外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嵌结构具有内侧卡合部,其形成在所述内侧辊套的外侧端的外周部; 外侧卡合部,其形成在所述外侧辊套的内侧端的外周部;结合环,其跨越卡合在所述内侧辊套的内侧卡合部和所述外侧辊套的外侧卡合部上, 以使所述内侧辊套和所述外侧辊套相结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辊套及所述外侧辊套的各卡合部具有环状槽,所述环状槽只在圆周方向的一部分具有向轴向突出的突起;所述结合环包含多个分割环,多个所述分割环分别具有能够和所述两辊套的环状槽嵌合的一对脚部,在所述一对脚部的一部分形成有能够和所述突起卡止的卡止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分割环是分别具有半圆形的两个半环。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半环分别具有形成在一端部并且能够相互卡止的卡止部、沿轴向形成在另一端部的槽;所述结合环还具有压入所述槽内固定两个所述半环的固定部件。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其特征在于, 两个所述半环分别在两端部具有贯穿于径向的贯穿孔,所述结合环还具有贯穿所述贯穿孔固定两个所述半环的两个销。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辊套及所述外侧辊套的各卡合部具有向径向外方突出的突起,所述结合环是在内周部具有能够和所述两辊套的突起卡合的一对脚部的环状部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辊套的突起形成为随着远离另一方的辊套而外径变大的锥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辊套的突起连续形成在所述两辊套的整周上。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结合环在轴向上至少形成有一个间隙以使弹性变形容易。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辊套的形成有突起的端部能够向径向内侧弹性变形。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嵌结构具有内侧卡止部,其形成在所述内侧辊套的外侧端部; 外侧卡止部,其形成在所述外侧辊套的内侧端部;所述内侧辊套及所述外侧辊套的卡止部的一方跨越另一方进行卡止,使所述内侧辊套和所述外侧辊套相结合。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辊套的卡止部的至少一方具有向径向内方突出的卡止突起,所述两辊套的卡止部的至少另一方具有和所述卡止突起卡止的卡止槽。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辊套的内侧卡止部和所述外侧辊套的外侧卡止部的至少一方形成为与其他部分相比径向厚度薄。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其特征在于,形成有所述卡止槽的辊套的前端部外周面形成为从所述卡止槽越靠近前端直径越变小的锥状。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卡止部的至少一方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多个间隙。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卡止槽的底面形成有密封部件用环状槽,所述转轮还具有设置在所述环状槽的密封部件, 所述卡止突起的内周面压接所述密封部件。
18.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辊套的卡止部具有在径向上相互相向的倾斜面,所述转轮还具有插入两个所述倾斜面之间的楔环,该楔环在一部分上具有切口而能够扩大直径,所述两辊套的卡止部通过所述楔环卡止在一起。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两辊套的卡止部的一方的外周面形成有外螺纹,在所述两辊套的卡止部的另一方形成有和所述外螺纹拧合的内螺纹。
全文摘要
一种履带式行驶车辆的转轮,能够抑制包括衬套等轴承的辊和轴的不均匀接触。该转轮具有轴(2)、设置在轴(2)的外周的辊装配体(3a)和将辊装配体(3a)旋转自由地支撑在轴(2)上的衬套(4)。辊装配体(3a)具有内侧辊套(12)、外侧辊套(13)以及结合环(14)。内侧辊套(12)设置在靠近车体车架(8)的内侧,在该内侧辊套(12)的外侧端的外周部具有在内部形成有突起(15b)的环状槽(15a)。外侧辊套(13)设置在内侧辊套(12)的外侧并具有在内部形成有突起(25b)的环状槽(25a)。结合环(14)和各环状槽(15a、25a)的突起(15a、25b)相卡合,使两辊套(12、13)相结合。
文档编号B62D55/14GK102421660SQ20108002095
公开日2012年4月18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31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1日
发明者中石弘行, 山下辰雄, 桥本晃 申请人: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