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舱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4026988阅读:3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身前舱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车身前舱装置技术领域[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身前舱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汽车行业不断发展,在汽车车身开发过程中,对于碰撞安全性能的要 求越来越高。目前,常见的车身前舱主要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两根纵梁101以及连接在两根纵 梁之间的防火墙102和横梁(通称一号梁)103。纵梁是正面碰撞中车身的主要承载结构,纵梁通过过渡结构将一部分碰撞能量向 地板105传导,而这种对能量的传导的效率高低就取决于过渡结构。对于一些离地空间较 小的车型,目前的过渡部(kickdown) 104的截面尺寸有限,较为薄弱,使得较多碰撞能量传 向一号梁103和防火墙102(如图2),容易导致防火墙附近出现较大程度的压溃,从而威胁 乘客舱内人员安全。因此,有必要在过渡结构中设计出一种更有效的传力路径,减小在防火墙处的压 溃,将碰撞能量更有效的传递向地板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加强纵梁与地板结构间 的过渡,并且能够将碰撞能量更有效地向后传递的车身前舱装置。本实用新型的车身前舱装置包括第一纵梁、第二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前 舱装置还包括第一斜撑梁、第二斜撑梁、中间梁,其中第一斜撑梁的一端与第一纵梁的前 端连接,第一斜撑梁的另一端与第一纵梁的后端连接;第二斜撑梁的一端与第二纵梁的前 端连接,第二斜撑梁的另一端与第二纵梁的后端连接;中间梁连接在第一斜撑梁、第二斜撑 梁之间。优选地,所述第一斜撑梁或第二斜撑梁由钣金件冲压制成。优选地,中间梁由钣金件冲压制成,优选地,所述钣金件的厚度为0. 5毫米-1. 5毫米。[0011 ] 优选地,所述第一斜撑梁和第二斜撑梁的两端均具有翻边,通过翻边,第一斜撑梁 或第二斜撑梁与纵梁焊接。优选地,所述中间梁为“几”字形。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车身前舱装置增加了第一斜撑梁、第二斜撑梁、中 间梁,经过重新整体优化,加强了纵梁与车辆的地板结构之间的过渡,使得碰撞能量能够更 有效地向后传递。
图1是现有的车身前舱骨架结构;[0015]图2是现有的车身前舱结构关系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身前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a、4b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的斜撑梁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的斜撑梁的空间布置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斜撑梁与纵梁的焊接示意图;图7a、7b分别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的中间梁的俯视图和立体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中的中间梁的空间布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身前舱装置包括第一纵 梁100、第二纵梁200、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前舱装置还包括第一斜撑梁301、第二斜撑梁 302、中间梁303。第一斜撑梁301的一端与第一纵梁100的前端连接,第一斜撑梁301的另一端与 第一纵梁100的后端连接。第二斜撑梁302的一端与第二纵梁200的前端连接,第二斜撑 梁302的另一端与第二纵梁200的后端连接。如图4a、4b、5、6所示,第一斜撑梁301和第二斜撑梁302可以由钣金冲压而成, 板厚优选为0. 5mm-l. 5mm,例如Imm左右。第一、第二斜撑梁的高度与宽度需要满足布置空 间的要求要保证转向机总成501的空间,保证横向稳定杆502的空间,并防止正面碰撞中 前舱零件的二次碰撞。第一或第二斜撑梁具有翻边310,第一或第二斜撑梁的上端焊接面 311连接到一根纵梁的后段,第一或第二斜撑梁通过具有翻边310的端部与该纵梁后段的 内侧和下侧焊接,翻边310的作用在于充分保证点焊面积,充分的点焊面积能够使结构更 好的传递碰撞载荷;第一或第二斜撑梁的下端焊接面313搭接中央通道下方的该纵梁的前 端,同样,为了有更充分的点焊面积,第一或第二斜撑梁在与纵梁前端焊接的地方也具有翻 边310。优选地,第一或第二斜撑梁的还具有中间翻边312,通过中间翻边312,第一或第二 斜撑梁与车辆的地板点焊连接。如图7a、7b所示,中间梁303连接在第一斜撑梁301、第二斜撑梁302之间。优选 地,中间梁303具有焊接翻边315。中间梁303也可以由钣金件冲压制成,钣金件的板厚优 选为0. 5mm-l. 5mm,例如1mm。中间梁的高度Hl需要满足排气管的空间布置要求,优选设 计成“几”字形,中间梁的宽度Wl为50-100mm。如图8所示,中间梁303焊接在防火墙102 中,中间梁303的四周翻边与防火墙102的中央通道前段板点焊连接。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车身前舱装置包括与纵梁总成连接的第一斜 撑梁、第二斜撑梁、中间梁。其中,第一斜撑梁301、第二斜撑梁302、中间梁303均由扳金 件冲压制成。第一斜撑梁301和第二斜撑梁302所采用的板厚1mm,高度H为40mm,宽度W 为55mm。中间梁303所采用的板厚1. 5mm,高度Hl为50mm,宽度Wl为80mm,扳金件可以采 用任何适合的钢材料。经过碰撞有限元仿真分析,采用本实施例的车辆在50km/h的车速、 正面100%重叠刚性壁障碰撞工况下,全部27个测量点中,有21个测量点侵入量减小超过 25%,只有1个测量点侵入量有少量增加,车身的安全性能有较大幅度提高。表1例举了其 中6个测量点的侵入量变化
权利要求1.一种车身前舱装置,所述车身前舱装置包括第一纵梁、第二纵梁、其特征在于,所 述车身前舱装置还包括第一斜撑梁、第二斜撑梁、中间梁,其中第一斜撑梁的一端与第一纵梁的前端连接,第一斜撑梁的另一端与第一纵梁的后端连接;第二斜撑梁的一端与第二纵梁的前端连接,第二斜撑梁的另一端与第二纵梁的后端连接;中间梁连接在第一斜撑梁、第二斜撑梁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撑梁或第二斜撑梁由钣金件 冲压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中间梁由钣金件冲压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钣金件的厚度为0.5毫米-1. 5毫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撑梁和第二斜撑梁的两端均 具有翻边,通过翻边,第一斜撑梁或第二斜撑梁与纵梁焊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梁为“几”字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车身前舱装置包括第一纵梁、第二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前舱装置还包括第一斜撑梁、第二斜撑梁、中间梁,其中第一斜撑梁的一端与第一纵梁的前端连接,第一斜撑梁的另一端与第一纵梁的后端连接;第二斜撑梁的一端与第二纵梁的前端连接,第二斜撑梁的另一端与第二纵梁的后端连接;中间梁连接在第一斜撑梁、第二斜撑梁之间。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车身前舱装置,加强了纵梁与车辆的地板结构之间的过渡,使得碰撞能量能够更有效地向后传递。
文档编号B62D23/00GK201825115SQ20102058695
公开日2011年5月11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22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22日
发明者江峰 申请人: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