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乘式车辆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4094587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跨乘式车辆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跨乘式车辆。
背景技术
在踏板式车辆等跨乘式车辆中,已知有在骑乘者就座的车座的下方具有供骑乘者放脚用的脚踏板的车辆(参见专利文献1和2)。 如图19所示,骑乘者100的腿101可分为从膝盖102往上的大腿部103、从膝盖102往下的小腿部104、以及小腿部104下端的脚部105。当将脚部105放在近似水平延伸的脚踏板201上时,骑乘者100的膝盖的弯曲角度(这里是指由大腿部103和小腿部104构成的角度)a就会变得较小。因此,为了喜欢以膝盖的弯曲角度a大的姿势乘车的骑乘者IOO,在近似水平延伸的脚踏板201的前方设置从水平方向朝前上方倾斜的放脚部202。
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1-10571号公报;
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4-11637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当像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踏板式车辆(参见图19)那样作为前轮轴与后轮轴之间的距离的轴距WB长时,骑乘者IOO可增大膝盖的弯曲角度a来伸展腿101,从而乘车时的舒适性高。然而,当像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踏板式车辆(参见图20)那样轴距WB短时,如果增大膝盖的弯曲角度a,脚的弯曲角度(这里是指由小腿部104和脚部105构成的角度)P就会变小。因此形成受拘束的姿势,存在损害乘车时的舒适性的问题。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轴距短骑乘者也能够将膝盖的弯曲角度和脚的弯曲角度双方保持较大从而乘车时的舒适性高的跨乘式车辆。 本发明的跨乘式车辆包括前轮;支撑所述前轮的前叉;车架,该车架具有将所述前叉可旋转地支撑的头管、从所述头管倾斜向下朝后延伸的下车架、从所述下车架的下部向后延伸的下部车架、以及从所述下部车架的后部倾斜向上朝后延伸的车座梁;配置在所述车座梁的上方的车座;脚踏板,该脚踏板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车座的下前方且所述下部车架的上方;以及挡泥板件,该挡泥板件具有从脚踏板的前部倾斜向上朝前延伸并包围下车架的下部的后部32b、以及从所述后部的上部向前延伸并覆盖所述前轮的上方的前部;其中,所述挡泥板件的后部具有从所述脚踏板的前部大致垂直立起的左侧和右侧的纵壁、从所述各纵壁的上部倾斜向上朝前延伸的放脚壁、以及当从侧面观看时位于所述各放脚壁的前方斜下位置并倾斜向上朝前延伸的下边缘,并且当从侧面观看时,所述放脚壁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小于所述下边缘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即使轴距短骑乘者也能够将膝盖的弯曲角度和脚的弯曲角度双方保持较大从而乘车时的舒适性高的跨乘式车辆。


图1是踏板式车辆的左视图; 图2是踏板式车辆的右视图; 图3是踏板式车辆的主视图; 图4是踏板式车辆的后视图; 图5是踏板式车辆的俯视图; 图6是踏板式车辆的右视图; 图7是放脚壁的立体图; 图8是后侧盖突起部的侧视图; 图9是踏板式车辆的右视图; 图10是图9的X-X线剖面图; 图11是图1的XI-XI线剖面图; 图12是牌照架的左视图; 图13是牌照架的左视图; 图14是图13的XIV-XIV线剖面图; 图15是变形例涉及的踏板式车辆的后视图; 图16是踏板式车辆的左视图; 图17A和图17B是变形例涉及的与图8相当的图; 图18是后侧盖的水平剖面图; 图19是传统的踏板式车辆的左视图; 图20是另一传统的踏板式车辆的右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方式的构成〉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机动两轮车是踏板式车辆1。但是,本发明涉及的机动两轮车不限于踏板式车辆1,也可以是其他的机动两轮车。在下面的说明中,前、后、左、右的方向分别表示从骑在踏板式车辆1上的骑乘者IOO(参考图16)观看的前、后、左、右的方向。图1中的符号Fr表示前方。 踏板式车辆1具有车架2。车架2包括头管2a、从头管2a倾斜向下朝后延伸的下车架2b、从下车架2b的下部向后延伸的下部车架2c、以及从下部车架2c的后部倾斜向上朝后延伸的车座梁2d。 在下部车架2c上设有向下突出的支架14。发动机单元5经由枢轴15安装在该支架14上。由此,发动机单元5的前端部以绕枢轴15可上下摆动的方式被车架2所支撑。即,发动机单元5是所谓整体摆动式的发动机单元。在车座梁2d的后端部设置有上侧后减震器支架12。在该上侧后减震器支架12与发动机单元5的后端部之间配置了左右一对的后减震器单元9(参见图4) 。 S卩,发动机单元5的后端部经后减震器单元9被车架2所支撑。 发动机单元5包括发动机主体51、以及从发动机主体51的车宽方向上的一侧部分
4向后延伸的变速器单元52。虽省略了图示,但发动机主体51包括曲轴箱、从该曲轴箱突出的气缸、配置在该气缸内的活塞、以及曲轴,其中曲轴被配置在曲轴箱内并经连杆与上述活塞连接。变速器单元52包括兼作变速器箱的后臂52a、配置在后臂52a内并接收从上述曲轴传递来的驱动力的变速器主体、以及与变速器主体连接的离心式离合器。变速器主体的类型不特别限定,可以适当使用V型带式无级变速器、齿轮式变速器等。变速器主体与后轮53的车轴相连。通过这样的结构,发动机主体51的驱动力经由变速器单元52被传递到后轮53上。后轮53与发动机单元5构成一体来摆动。发动机单元5和后轮53构成了相对车架2可摆动的摆动体。标号56表示空气滤清器,标号13(参见图2)表示消音器。
前叉3旋转自如地被头管2a所支撑。前叉3倾斜向下朝前延伸。前轮6旋转自如地被前叉3的下端部所支撑。车把16安装在前叉3的上端部。 踏板式车辆1具有配置在车座梁2d上方的车座4。在车座4前侧部分的内侧设有铰链销4a。车座4可绕着该铰链销4a上下旋转。 在车座4的下方配置有收纳箱18和电池盒11 。电池盒11被配置在收纳箱18的后方,电池lla被收纳在电池盒11内。当以铰链销4a为中心旋转车座4并使其倒立时,收纳箱18和电池盒11就会暴露在外。因此,通过将车座4倒立,能够容易地从收纳箱18中取出物品或向收纳箱18中放入物品,并且能够容易地更换电池lla等。
踏板式车辆1包括设置在车座4的前下方的低地板式脚踏板20。脚踏板20具有近似水平延伸的放脚面20a。放脚面20a严格来说从水平面稍微向前下方倾斜,但就算如此稍微倾斜,实际上也能够看成是水平的。 踏板式车辆1包括配置在脚踏板20前方的前盖体30。并且,踏板式车辆1包括配置在前盖体30上方并覆盖车把16的上侧前盖17。前盖体30包括覆盖下车架2b上方和头管2a后方的后侧盖31、覆盖下车架2b下方(详细地说是比下车架2b靠下的位置)并位于前轮6上方的下侧盖32、以及在下侧盖32上方覆盖头管2a的前方的前侧盖33。这些后侧盖31、下侧盖32以及前侧盖33是基于前盖体30的位置而在概念上进行分类的,并不表示这些各侧盖必须单独形成。即,后侧盖31、下侧盖32以及前侧盖33既可以分别是单独的个体,也可以由两个以上构成一体。此外,这些各侧盖也可以分别由多个部件构成。此外,这些多个部件中的任何一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也可以与其他部件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构成一体。在本实施方式中,下侧盖32的前侧部分与后侧部分形成为单独的个体,并且下侧盖32的前侧部分与前侧盖33构成一体。 后侧盖31和下侧盖32具有从脚踏板20的前部倾斜向上朝前延伸并包围下车架2b下部的后部32b、以及从后部32b的上部向前方(这里所说的前方不仅指严格地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方向,还包括从水平方向倾斜向下延伸的前方)延伸并覆盖前轮6上方的前部32a。这些前部32a和后部32b形成了防止从前轮6甩起的水和泥等飞溅到骑乘者腿上的挡泥板件32c。 如图1所示,前轮6具有轮圈6a和安装在轮圈6a上的轮胎6b。挡泥板件32c的前部32a的前端32d比轮圈6a的前端6c位于前方。此外,挡泥板件32c的前部32a的前端32d处于与前轮6的上端6d大致相等的高度上。 挡泥板件32c的后部32b包括从脚踏板20的前部大致垂直立起的左侧和右侧的纵壁34、从纵壁34的上部倾斜向上朝前延伸的放脚壁35、以及从侧面观看时位于各放脚壁35的前方斜下位置并倾斜向上朝前延伸的下边缘36。如图6所示,当从侧面观看时,放脚壁35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9 l小于下边缘36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9 2。 S卩,与下边缘36相比,放脚壁35更平缓地倾斜。 左右两侧的放脚壁35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彼此相等。即,左侧的放脚壁35的倾斜角9 1与右侧的放脚壁35的倾斜角9 2彼此相等,并且左右两侧的放脚壁35处于同一假想面上。但是,放脚壁35的具体形状不特别限定。放脚壁35不局限于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形成为近似平面形状,例如也可以形成为曲面形状。当放脚壁35形成为曲面形状时,倾斜角9 l例如能够以整个放脚壁35的平均倾斜角来定义。此外,也能够以预定的代表位置处的倾斜角、例如放脚壁35的上端位置或上下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处等的倾斜角来定义。或者,也可以以两个以上代表位置处的平均倾斜角来定义。同样地,当在侧视的情况下下边缘36不是直线形状而是为曲线形状时,下边缘36的倾斜角9 2例如能够以整个下边缘36的平均倾斜角来定义。此外,也能够以预定的代表位置处的倾斜角、两个以上代表位置处的平均倾斜角等来定义。 倾斜角e 1和倾斜角9 2的大小关系可通过比较侧视情况下的放脚壁35的长度和与该放脚壁35相对应的下边缘36的长度来推断。此外,也可以通过对放脚壁35的上端与下端间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和与其对应的下边缘36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来推断倾斜角9 l和倾斜角9 2的大小关系。 此外,也可以通过观察侧视情况下的放脚壁35和下边缘36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换句话说观察侧视情况下的前盖体30(更详细地说,挡泥板件32c的后部32b)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来推断倾斜角ei和倾斜角9 2的大小关系。如图6所示,如果后侧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大于前侧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则能够看作91< 9 2。 如图6所示,当从侧面观看时,放脚壁35的延长线Ll与沿前叉3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线L2大致垂直。如图7所示,在放脚壁35的上表面形成有凹坑35a。换句话说,在放脚壁35的上表面形成了凹凸。 如图6所示,车座4具有在侧视的情况下向前方突出的突出端4b。当从侧面观看时,由连接车座4的突出端4b和放脚壁35的下端35b的直线L3与放脚壁35 (即直线Ll)所构成的角度9 3大于或等于90度。如图6所示,纵壁34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M1短于放脚壁35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M2。 如图1所示,后侧盖31具有上述放脚壁35以及在侧视的情况下从放脚壁35的上端向后突出的突起部40。这里,如图8所示,突起部40是在侧视的情况下具有比将形成后侧盖31轮廓的朝前方倾斜向下的线延长了的假想线L4和将朝前方倾斜向上的线延长了的假想线L5更向后突出的部分的部分。突起部40的后端40c与连接上端40a和下端40b的线L6相比位于后方。图8中的点Pl表示线L4和线L5的交点。突起部40的后端40c也可以不必形成为点状。换句话说,突起部40的后侧部分也可以不形成为锐角。例如,如图17A所示,突起部40的后端40c具有沿上下方向的宽度。S卩,突起部40的后端40c可以形成为线形。此外,突起部40的后侧部分在侧视的情况下既可以形成为直线形状,也可以如图17B所示形成为曲线形状。 图18是前盖体30的包含突起部40的后端40c的水平剖面的图。如图18所示,突起部40的后端40c位于后侧盖31的车宽方向(图18的上下方向)上的最外侧。
如图3所示,在正面观看的情况下,突起部40的后端40c是前盖体30中位于车宽方向上的最外侧的部分。突起部40的后端40c在车宽方向上与后侧盖31上侧的后端31a相比位于外侧。在图3中,直线L8表示通过后侧盖31的后端31a的垂直线。突起部40的后端40c与该直线L8相比位于外侧。如图9所示,在侧视的情况下,突起部40的后端40c与将后侧盖31上侧的后端31a和下侧的后端31b连起来的线L7相比位于前方。此外,突起部40的后端40c与后侧盖31上侧的后端31a与下侧的后端31b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间位置31c相比位于上方。突起部40的后端40c与前轮6的后端6e相比位于后方。
如图l所示,在突起部40的车宽方向上的外侧的表面形成有台阶部41。如图10所示,台阶部41倾斜向上凹陷。台阶部41的个数不特别限定。 如图1和图4所示,踏板式车辆1包括左侧和右侧的侧盖7,所述左侧和右侧的侧盖7划分了车座4和发动机单元5之间的空间70(参见图11)在车宽方向上的左侧和右侧。如图11所示,侧盖7具有当以沿车宽方向所剖切的剖面观看时向车宽方向(图11的左右方向)突出的突出部71。如图1所示,由侧盖7的突出部71沿车辆前后方向连续形成的线在车辆的侧面观看时向后上方倾斜。但由突出部71连续形成的线也可以不必是明显的线。当如本实施方式这样突出部71朝着车宽方向上的外侧尖锐时,会呈现出清晰的线。但是,当突出部71不尖锐、例如平缓地弯曲等时,不会呈现出明显的线。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构想出将位于车宽方向最外侧的部分沿车辆前后方向连起来的线,并可将该线看作突出部71沿前后方向连续形成的线。此外,突出部71沿车辆前后方向连续形成的线也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宽度。 如图1所示,收纳箱18的下部18a从侧盖7的下边缘73向下方露出。此夕卜,电池盒11的一部分也从侧盖7的下边缘73向下方露出。收纳箱18和电池盒11是踏板式车辆1的部件的一个例子,也可以有其他部件的一部分或全部从侧盖7的下边缘73向下方露出。其他部件例如也可以举出后减震器单元9、燃料箱等。此外,车架2的一部分也可以从侧盖7的下边缘73向下方露出。如此,从侧盖7的下边缘73向下方露出的部件或部分不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是车架或上侧后减震器支架12等。 如图4所示,在左侧的侧盖7的后端部与右侧的侧盖7的后端部之间配置了尾灯10。在尾灯10的下方设有反射板87。 踏板式车辆1具有支撑牌照80的牌照架8。牌照架8以比尾灯10靠下方的方式被车架2所支撑。牌照架8既可以直接接合在车架2上,也可以直接安装在车架2上。此外,也可以经支架等安装部件间接安装在车架2上。牌照架8包括配置在尾灯10下方的后部82、以及从后部82的左侧和右侧向前延伸的左侧和右侧的侧部81。后部82和两个侧部81构成一体,并且由后部82连接这两个侧部81。如图5所示,在俯视的情况下,左侧和右侧的侧部81从后部82朝前方呈逐渐扩展的形状延伸。如图12所示,牌照80安装在后部82上。 如图1所示,侧部81沿侧盖7的下边缘73延伸。侧部81遮盖从侧盖7的下边缘73向下露出的收纳箱18的一部分、即收纳箱18下部18a的后侧部分。此外,侧部81还遮盖从侧盖7的下边缘73向下露出的电池盒11的一部分。侧部81所遮盖的部分不限于踏板式车辆1的部件,也可以是车架2的一部分。 如图12所示,在侧视的情况下,后减震器单元9的上侧后减震器支架12的支撑部分9a与牌照架8的侧部81相比位于下方。从而上述支撑部分9a在侧面露出。后减震器单元9的支撑部分9a与后述的后挡泥板54相比位于上方。 如图12所示,牌照架8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长度hl短于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h2。并且,牌照架8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长度hl短于其在车宽方向上的长度h3 (参见图5)。如图12所示,该牌照架8被形成为当在其上安装了牌照80时,牌照架8的后部82的下端82a与牌照80的下端80a相比位于上方。此外,牌照架8的下端82a也是牌照架8的后端。该牌照架8的后端82a与尾灯10的后端10a相比位于前方。
在牌照架8的侧部81上安装有后转向灯84。 S卩,左侧和右侧的牌照架8分别支撑左侧和右侧的后转向灯84。后转向灯84从牌照架8的侧部81向车宽方向上的外侧突出。如图5所示,在俯视的情况下,后转向灯84以使至少其一部分被侧盖7的突出部71所遮挡的方式配置在与突出部71重叠的位置处。 此外,如图12所示,在侧视的情况下,后转向灯84与车体后侧的轮廓线相比位于前方。换句话说,后转向灯84配置在比由尾灯10和牌照架8形成的后侧的轮廓线靠前的位置。详细地说,后转向灯84的后端84a与上述轮廓线相比位于前方。在本实施方式中,牌照架8具有支撑用于照射牌照80的灯(没有图示)的照明部83。照明部83 —体地形成在后部82上,并从后部82的上部向后方突出。但是,照明部83不是必需的,例如也可以利用尾灯10的光来照射牌照80。因此,如图13所示,能够看作由尾灯10与牌照架8中忽略了照明部83的部分形成了车体后侧的轮廓线BL(图13中的粗线)。后转向灯84的后端84a在侧视的情况下与上述轮廓线BL相比位于前方。 如图13所示,在侧视的情况下,尾灯10和牌照架8的后部82形成了从预定的谷底位置85倾斜向上朝后以及倾斜向下朝后延伸的大致横向的V字型。后转向灯84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中间位置84m与谷底位置85相比位于前方。如图5所示,在俯视的情况下,后转向灯84与侧盖7中处在车宽方向最外侧的外端72相比位于车宽方向上的内侧。换句话说,后转向灯84的外端84b与通过侧盖7的外端72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线L9相比位于车宽方向上的内侧。 如图12所示,牌照架8的侧部81与尾灯10相比位于前方。后转向灯84以比尾灯10更靠前的方式安装在侧部81上。更详细地说,后转向灯84的后端84a与尾灯10的后端10a相比位于前方。如图14所示,在牌照架8的侧部81形成了凹部81a,所述凹部81a在以沿车宽方向所剖切的剖面观看时向车宽方向上的内侧凹陷。后转向灯84被安装在该凹部81a处。后转向灯84不经由从牌照架8的侧部81向侧面突出的特别的支撑部而是直接安装在侧部81上。 但是,牌照架8的侧部81的形状并非是特别限定的。如图15所示,也可以在牌照架8上设置从侧部81向侧面突出的支撑部86,并由该支撑部86支撑后转向灯84。此时,也将后转向灯84以在俯视的情况下其一部分被侧盖7的突出部71所遮盖的方式配置在与突出部71重叠的位置上。 如图1所示,后挡泥板54设置在后轮53的上方。后挡泥板54在前后方向上从比后轮53的中心53c靠前的位置延伸至比后轮53后端的位置T靠后的位置。具体地说,后挡泥板54从发动机单元5的曲轴箱(没有图示)后方附近的位置向后延伸,并延伸至比后轮53的后端位置T靠后的位置。后挡泥板54的形状沿后轮53形状而形成。S卩,当从侧面观看时,后挡泥板54形成为近似圆弧形状。 如图4所示,后挡泥板54包括覆盖后轮53的上方以及左右两个方向上的一部分的挡泥板主体54a ;从挡泥板主体54a向左方和右方突出的侧片部54b ;以及从挡泥板主体54a的下侧倾斜向下朝后突出的下片部54c。如图1所示,后挡泥板54后部的下端、即下片部54c的下端54d与牌照架8后部82的下端82a相比位于下方。后挡泥板54的后部是指比后挡泥板54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间位置靠后侧的部分。侧片部54b以及下片部54c与牌照架8的下端82a相比也都位于下方。后挡泥板54的上端处于与牌照架8的上端大致相等的高度处。〈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踏板式车辆1具有挡泥板件32c,该挡泥板件32c包括从脚踏板20的前部倾斜向上朝前延伸并包围下车架2b下部的后部32b ;从该后部32b的上部向前延伸并覆盖前轮6上方的前部32a。挡泥板件32c的后部32b包括从脚踏板20的前部大致垂直立起的左侧和右侧的纵壁34、从纵壁34的上部倾斜向上朝前延伸的放脚壁35、从侧面观看时位于各放脚壁35的前方斜下位置并倾斜向上朝前延伸的下边缘36,并且如图6所示,当从侧面观看时,放脚壁35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9 1小于下边缘36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9 2,即e 1 < 9 2。 由于如上述那样将放脚壁35设置在挡泥板件32c的后部32b,因而与另外设置与前盖体30分离的前挡泥板的踏板式车辆相比,能够将放脚壁35的配置位置前移没有前挡泥板的量。从而,如图16所示,骑乘者IOO能够确保较大的膝盖弯曲角度a 。在图16中,标号101、102、103、104、105分别表示骑乘者100的腿、膝盖、大腿部、小腿部、脚部。此夕卜,如图6所示,放脚壁35不是与脚踏板20的前部连续形成,而是经纵壁34与所述上部连接。因此能够将放脚壁35后端的位置保持较高。通过去除前挡泥板而由前盖体30具有挡泥板件32c、并且在脚踏板20与放脚壁35之间形成纵壁34,能够在不损害前挡泥板功能的情况下使得放脚壁35的倾斜角9 1小于挡泥板件32c后部32b的下边缘36的倾斜角9 2,从而不用增大轴距就能够确保较大的膝盖弯曲角度a以及脚弯曲角度13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放脚壁35的倾斜角9 1被设置得较小。从而,如图16所示,也能够保证较大的脚弯曲角度P。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便是轴距短的车辆,也能够提高乘车时的舒适性。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左侧的放脚壁35和右侧的放脚壁35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彼此相等。即,两个放脚壁处在同一假想面上。因此,当将左右脚放在放脚壁35上时,容易适度地保持双膝的打开状态。即,双膝不会向外过度打开或向内过度收拢,能够以更自然的姿势乘车。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乘车时的舒适性。 此外,如图6所述,当从侧面观看时,放脚壁35的延长线L1与沿前叉3的长度方向
延伸的线L2大致垂直。如此,由于放脚壁35的倾斜角9 l较小,因而能够提高乘车时的舒
适性。优选设定放脚壁35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9 1,以使得坐在车座4上的骑乘者100
的膝盖弯曲角度a和脚弯曲角度13都大于或等于90度(参见图16)。 如图7所示,在放脚壁35的上表面形成了凹坑35a。从而,放脚壁35的上表面难
以打滑,骑乘者100容易将脚105牢固地保持在放脚壁35上。因此,能够提高乘车时的舒适度。 如图6所示,当从侧面观看时,由连接车座4的突出端4b与放脚壁35的下端35b的直线L3与放脚壁35所构成的角度9 3大于或等于90度。从而,坐在车座4上的骑乘者 IOO能够确保较大的膝盖弯曲角度a ,能够进一步提高乘车时的舒适性。
此外,如图6所示,纵壁34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M1短于放脚壁35的上下方向上 的长度M2。由此,能够将放脚壁35配置在骑乘者100容易放置骑乘者100的脚105的高度上。 如图1所示,挡泥板件32c的前部32a的前端32d与后轮6的轮圈6a的前端6c 相比位于前方。如此,挡泥板件32c被配置在更靠前的位置。从而,即便不设置与前盖体30 分开的前挡泥板,也能够发挥充分的挡泥性能。 此外,挡泥板件32c的前部32a的前端32b位于与前轮6的上端6d大致相等的高 度。这样,挡泥板件32c延伸到更下方的位置。从而,即使不设置与前盖体30分开的前挡 泥板,也能够发挥充分的挡泥性能。 本发明对于轴距短的跨乘式车辆特别有效,当然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到轴距长的 跨乘式车辆中。 本发明对于踏板式车辆等跨乘式车辆有用。
10
权利要求
一种跨乘式车辆,其包括前轮;支撑所述前轮的前叉;车架,该车架具有将所述前叉可旋转地支撑的头管、从所述头管倾斜向下朝后延伸的下车架、从所述下车架的下部向后延伸的下部车架、以及从所述下部车架的后部倾斜向上朝后延伸的车座梁;配置在所述车座梁的上方的车座;脚踏板,该脚踏板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车座的下前方且所述下部车架的上方;以及挡泥板件,该挡泥板件具有从脚踏板的前部倾斜向上朝前延伸并包围下车架的下部的后部、以及从所述后部的上部向前延伸并覆盖所述前轮的上方的前部,其中,所述挡泥板件的后部具有从所述脚踏板的前部大致垂直立起的左侧和右侧的纵壁、从所述各纵壁的上部倾斜向上朝前延伸的放脚壁、以及当从侧面观看时位于所述各放脚壁的前方斜下位置并倾斜向上朝前延伸的下边缘,并且当从侧面观看时,所述放脚壁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小于所述下边缘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中,所述左侧和右侧的放脚壁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彼此相等。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中,当从侧面观看时,所述放脚壁的延长线与沿所述前叉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线大致垂直。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中,在所述放脚壁的上表面形成有凹凸。
5.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中,所述车座具有在侧面观看时向前方突出的突出端,并且当从侧面观看时,由连接所述车座的突出端和所述放脚壁的下端的直线与所述放脚壁所构成的角度大于或等于90度。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中,所述纵壁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短于所述放脚壁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
7.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中,所述前轮具有轮圈和安装在所述轮圈上的轮胎,并且所述挡泥板件的所述前部的前端与所述轮圈的前端相比位于前方。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式车辆,其中,所述挡泥板件的所述前部的前端处于与所述前轮的上端大致相等的高度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即使轴距短骑乘者也可将膝盖弯曲角度和脚弯曲角度双方保持较大从而乘车舒适性高的跨乘式车辆。踏板式车辆(1)具有挡泥板件(32c),该挡泥板件包括从脚踏板前部倾斜向上朝前延伸并包围下车架下部的后部(32b)、和从后部(32b)的上部向前延伸并覆盖前轮(6)上方的前部(32a)。挡泥板件(32c)的后部(32b)包括从脚踏板前部略垂直立起的纵壁(34)、从纵壁(34)上部倾斜向上朝前延伸的放脚壁(35)、从侧面观看时位于放脚壁(35)的前方斜下位置并倾斜向上朝前延伸的下边缘(36)。当从侧面观看时,放脚壁(35)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θ1)小于下边缘(36)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θ2)。
文档编号B62K11/00GK101746456SQ20081018880
公开日2010年6月23日 申请日期2008年12月26日 优先权日2008年11月28日
发明者曾培伦 申请人: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