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地板结构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4094460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地板结构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特别是对具有隧道状部时的设 计有利的地板结构。
背景技术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中,公知的地板结构是,左右设有搁脚用的脚 踏地板,在其中间设有隆起的隧道状部,在隧道状部上配置另外的装 饰盖,这样来提高隧道状部的设计自由度,其中,该隧道状部在以往 是驾驶者骑跨部分,由于减小形状并使其不显眼的要求而使其设计自 由度降低。
专利文献l:(日本)特许笫3938652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上述那样地在隧道状部上配置另外的装饰盖,虽然可提高外观性, 但是由于增加了装饰盖,所以零部件数目增加,导致成本提高。为了 减少零部件,也曾考虑过了与别的盖部件一体成形的方案,例如与车 座下的车身盖一体化,但这样造成构成部件变大,使设计自由度降低, 因此,很难做到既提高设计自由度又减少零部件数目。本发明就是为 解决该课题而做出的。

发明内容
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 备有供乘坐在车座上的驾驶者脚踏用的左右一对脚踏地板、在该左右 脚踏地板之间朝上方隆起的隧道状部、和覆盖乘坐的驾驶者的脚前方 的护腿罩;其特征在于,设有覆盖上述隧道状部的至少侧面的隧道状
3部側盖,并且上述护腿罩备有从上述脚踏地板延伸到前方的搁脚部、
和设在该搁脚部前侧并覆盖车身前端部侧面的前侧盖;上述隧道状部 侧盖与上述前側盖是一体成形的。
技术方案2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中, 其特征在于,将上述隧道状部侧盖的前端和上述前侧盖的上端连接, 成为倒V字形状,并且,使上述脚踏地板的前端与该倒V字形状吻合, 将各罩连接成一体。
技术方案3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中, 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隧道状部侧盖的上述搁脚部上方部位,设有朝车 辆侧方伸出的鼓出部。
技术方案4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至3中任一项记栽的小型摩 托车型车辆中,其特征在于,与脚踏地板的搁脚部相连的前侧立壁部
61朝车身前侧向外侧光滑地弯曲。
技术方案5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至4中任一项记载的小型摩 托车型车辆中,其特征在于,隧道状部侧盖的后端部与配置在车座下
方的后侧盖的前端相连,连接成一体。 发明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的发明,由于将隧道状部侧盖与比较小的部件即 前侧盖一体地成形,所以,可以减少零部件数目,而且可提高隧道状 部的设计自由度。另外,可以实施将隧道状部延伸到前方这样的特色 设计,所以,可实现车辆的独特化。
根据技术方案2的发明,由于将隧道状部侧盖的前端和前侧盖的 上端连接,连接成倒V字形状,并且,使脚踏地板的前端与该倒V字 形状吻合地将各盖连接成一体,所以,该倒V字形状部作为设计重点, 给人以深刻印象。
另外,把脚踏地板的一部分与搁脚部相连,作为立壁夹设在搁脚 部与隧道状部侧盖之间,这样,驾驶者的脚不容易碰到侧盖,可以防 止侧盖纟皮弄脏。
根据技术方案3的发明,由于鼓出部的存在,使得驾驶者不容易看见搁脚部,所以,可以使驾驶者能看到的护腿罩有高级感的印象。
根据技术方案4的发明,驾驶者将脚放在搁脚部上时,由于是沿 着前侧立壁部将脚尖朝向外侧地放置脚,所以,可用更自然的姿势驾 车,提高地板的舒适性。
根据技术方案5的发明,由于隧道状部侧盖和后侧盖从车辆的前 部到后部是连成一体的,所以,可提高车辆的设计整体感。


图l是适用本发明的小型摩托车型机动两轮车的侧视图。 图2是覆盖车身的状态时的整体罩的侧视图。 图3是图2的3-3线剖视图。
图4是表示隧道状部侧盖的详图(A是俯视图,B是侧视图)。 图5是地板面板的侧视图。 图6是其俯视图。
图7是将隧道状部侧盖和地板面板连接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8是其俯视图。
图9是图7的9-9线剖视图。
图IO是表示图7中A部的结合结构的图。
图11是图7的11-11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

一个实施例。图1是适用本发明的小型摩托 车型机动两轮车的侧视图。该车辆,在前轮l与后轮2之间备有低地 板式的脚踏地板3,车座4配置在脚踏地板3的后端部上方,坐在车 座4上的驾驶员5的脚6踩在脚踏地板3上。
脚踏地板3,夹着中央的隧道状部7地设在左右。在脚踏地板3 的前方侧,设有覆盖脚6的前方的护腿罩8。隧道状部7是将车身盖 的一部分沿车身中心隆起、内侧为中空的部分。车座4是前后座式, 同乘者9的脚10踩在后座脚踏12上,该后座脚》务12设在脚踏支架11上。
由驾驶者5操控方向的把手13,其把手轴14可转动地支承在头 管16上,该头管16设在车身架15的前端,把手轴14的下端与支承 前轮1的前叉17连接,通过把手13操作前轮1的转向。
车身架15备有由从头管16朝斜后下方延伸的前上架18和前下 架19构成的上下两个尾部降低架、和从前上架18的上下方向中间部 附近位置朝斜后上方延伸的后架20。前下架19在脚踏地板3的下方 大致水平地弯曲而朝后方延伸,在脚踏地板3的后方再朝斜上方弯曲 而向后方延伸,与后架20的前后方向中间部连接。
在前上架18与前下架19之间支承有纵长的燃料箱21,其底部位 于脚踏地板3的下方。另外,设在上部的注入口 22位于隧道状部7 内的上面附近,如后所述可以从隧道状部7的上方进行供油。前上架 18、前下架19和燃料箱21,配置在隧道状部7的空间内。散热器23 位于燃料箱21的前方。这样的重物的配置方式会使质量集中且降低重 心。
在前下架19的、从水平朝斜上方弯曲的部分附近,摆动自如地支 承有摆动式动力装置24的前端部,该动力装置24的后端部支承后轮 2。
摆动式动力装置24备有朝前方倾斜的直列式多气缸发动机25。 附图标记26是侧支撑,附图标记27是主支撑,附图标记28是在车座 4的后座下方位置支承在后架20上的电池,附图标记29是后緩沖装
下面,说明车身盖。图2是覆盖车身状态时的车身盖整体的侧视 图。车身盖备有从前方覆盖头管16的前盖30、从后方侧覆盖头管 16的内盖31、构成隧道状部7的侧部的隧道状部侧盖32、设有脚踏 地板3和护腿罩8的地板面板33、设在其下方的地板裙板34、与内盖 31共同构成隧道部7的上部的中心盖35、构成车座下盖的后侧盖36、 朝其下方安装的后侧下盖37、向后侧盖36的后端部安装的后侧上盖 38。这些各车身盖的构成部件都是树脂制的,隧道状部侧盖32、地板 面板33、地板裙板34、后侧盖36、后侧下盖37以左右一对的方式i殳 置。
在前盖30的前部设有前灯40,在前盖30的前部左右设有信号装 置41,另外在前盖30的上部一体地设有风挡玻璃42。前盖30从前部 到左右都是连续设置的,在风挡玻璃42的背面侧设有仪表板43,覆 盖前盖30的上方侧开口 。前盖30的背面侧由内盖31从车身后方侧覆 盖住。
另外,形成在前灯40与信号装置41之间并到达内盖31的部分, 其下侧作为进入车身内侧的下切斜面44,在与反向倾斜的隧道状部侧 盖32之间形成了凹部。该凹部朝车身的前后方向开放,从前方侧取入 行驶风W,导引该行驶风W流向车身后方。
内盖31具有与下切斜面44的后部相连并朝后方侧延伸的左右 一对的内盖上部45、和设在其下方且信号装置41的后方并且下侧与 隧道状部侧盖32连续的内盖下部46。内盖下部46的背面成为隧道状 部7的上面地朝后方伸出,在其一部分上设有开闭自如的供油用盖47, 以前部侧的铰链为中心将其后方侧朝上方转动打开时,可以往收容在 隧道状部7内的燃料箱21的注入口 22供油。
隧道状部侧盖32的详细结构在后面说明。该隧道状部侧盖32, 是用树脂将立壁状的本体部50和前侧盖51 —体成形而形成的,立壁 状的本体部50作为隧道状部的侧壁,前侧盖51朝护腿罩8的搁脚部 (后述)前方弯入沿上下方向形成,覆盖车身的前端部侧面。本体部 50和前侧盖51的连接部52的上缘部前端到达信号装置41的前侧下 端部,前侧盖51的前缘部作为整个车身盖的前缘部的一部分。
这样,将前侧盖51和本体部50 —体化,可看出本体部50的前端 连续地延伸到车身前端,所以,可以实施把隧道状部7延伸到车身前 方的特色设计,可以实现车辆的独特化。
地板面板33的详细结构也在后面说明。该地板面板33具有沿 隧道状部侧盖32的下缘形成隧道状部的侧壁的侧面立壁部60、和作为护腿罩8的一部分的侧面看大致三角形状的前側立壁部61。
由内盖31、中心盖35及隧道状部侧盖32的本体部50、还有地板
面板33的侧面立壁部60及前侧立壁部61,形成隧道状部7。
前侧立壁部61,被隧道状部侧盖32的本体部50和前侧盖51包围着。
地板裙板34,其前端上部绕入护腿罩8的下部前方,与前侧盖51 的下端部连接,位于该前端上部的后方侧的部分,其上端部与脚踏地 板3的外缘部连接。
后侧盖36的前端与本体部50的后端连接,在后侧盖36的下端部 重叠着后侧下盖37。后侧盖36和后侧下盖37是分体的,使后盖的材 料、颜色等不同,可以提高设计自由度。关于车身盖的配色将在后面 说明。后侧上盖38安装成覆盖着后侧盖36和后侧下盖37的各后端。
在由侧面立壁部60的后端部、后侧盖36的前部下端缘、后侧下 盖37的前端缘以及地板裙板34的后端缘包围的空间内,配置着脚踏 支架11。
脚踏支架11是金属板,安装在前下架19的后部朝着后架20往斜 上方延伸的部分上,在这里设有倒伏自如的后座脚踏12。
下面,说明各罩部件的配色。由于地板面板33作为脚踏部,所以, 最好是基本上是黑色系。与地板面板33呈横向并排状的脚踏支架11 以及后侧下盖37也〗故成同色系,可以具有统一感。
另 一方面,隧道状部侧盖32做成为与地板面板33不同的色系(例 如白色、红色等的非黑色)来构成车辆的外观颜色,可体现设计上的 变化。这时,后侧盖36及前盖30与地板裙板34是同色系,这样,上 下可用双色表现车身盖侧部的侧面。另外,内盖31可以是与隧道状部 侧盖32同色系或不同色系。
这样,将隧道状部侧盖32、本体部50和前侧盖51形成为一体, 可以提高设计自由度。尤其是,在像已往那样将前侧盖51作为与隧道 状部側盖32的本体部50分开的另外部件时,虽然为了减少零部件数 目而希望与其它的盖部件形成为一体,但是,例如与护腿罩8形成为
8一体时,颜色基本上受制约为黑色,所以,没有配色的自由度。
但是,把前盖30、地板裙板34等原本就是大型的罩部件一体化 时,则导致更加大型化,其中,只把前侧盖51单独做成自由的设计形 状等是很困难的。而且,由于金属模具也大型化,所以,很难实现与 这些盖部件的一体化。
对此,本发明中,是把比较小型的前侧盖51与隧道状部侧盖32 的本体部50—体成形来实现一体化,这样, 一体化后的罩并不太大型 化,能够实现既可以减少零部件数目(抑制增加)又能提高设计自由 度这样的相反的两个要求。
另外,隧道状部侧盖32和后侧盖36,从车辆的前部到后部一体 地相连,所以,可提高车辆的设计整体感。
图3是图2的3-3线剖视图。本体部50作为朝内盖31的上方伸 出的鼓出部53。这样,由于鼓出部53的存在,使后方的驾驶者看不 见护腿罩8、尤其是看不见其一部分、即面对驾驶者侧的作为平坦面 的搁脚部(后述),可以使驾驶者能看到的脚踏地板3部分的设计呈现 出高级感。
另外,鼓出部53的上方侧,形成在前盖30的下切斜面44 (图2) 与内盖31之间,成为供行驶风穿过的凹槽,借助鼓出部53,穿过该 凹槽的行驶风不会进入脚下。
另外,内盖31和本体部50所包围的空间,成为隧道状部7。
图4是表示隧道状部侧盖32的详细结构的图,A是俯视图,B是 侧视图。本体部50是弯曲的,其前后方向中间部最为进入车身内方, 将后述的脚踏地板3的脚踏部的宽度扩大,使脚踏性良好,同时,其 上缘50a从该进入内侧的部分朝前方渐渐地向车身外方伸出地弯曲, 成为鼓出部53,如前所述,从驾驶者的视野看,不容易看见护腿罩8, 并且,到达了前侧盖51的上部时,再朝车身内方弯曲。
这样,由于形成了鼓出部53,形成本体部50的周围的边缘部之 中的、上缘50a和下缘50c从平面上看在前后方向中间部的点P交叉。 在点P的前方,前缘50b和下缘50c的连接部,比上缘50a位于车身
9内侧,从点P的后方起,下缘50c比上缘50a朝外侧伸出,用比上缘 50a大的曲率朝后方延伸。即,本体部50的形状是,隔着点P,前后 部分朝内外相反侧扭曲。
本体部50的前缘50b,朝前斜上方倾斜,在与前侧盖51的后缘 51b之间形成侧面看大致V字形的空间54。该前缘50b,从前方朝着 后方进入上缘50a的内侧地弯曲,在最下部与下缘50c的前端部连接。
上缘50a与内盖31的下端缘连接,前缘50b和下缘50c,与地板 面板33的平面看内侧的线连接。前侧盖51的前缘51a和后缘51b大 致平行,下缘51c与地板裙板34的前端上部连接。
在上缘50a上,在前后方向以适当间隔突出形成了与内盖31安装 用的卡合突部55a、 55b、 55c,这些卡合突部55a、 55b、 55c与内盖 31的下端部卡合。在后部侧,设有朝车身内方大致水平突出的撑条55d (图4的A),与内盖31螺紋固定。在后端部,突出形成了进入车座 4下方的凸-彖55e。
在前缘50b上,在上部朝车身内方突出形成了凸部56a,与前侧 立壁部61的上端部螺紋固定。在前缘50b的上下方向中间部,也形成 了同样的凸部56b。
另外,沿着下缘50c,在前方向也朝车身内方突出形成了凸部58a、 58b、 58c,与侧面立壁部60螺紋固定。
前侧盖51的面临空间54的后缘51b,呈向外侧弯曲的凸缘状, 将该部分重叠在前側立壁部61的前缘部,上部侧用安装部57a与前侧 立壁部61卡合。另外,在后缘51b的下端部,形成了结合部57b,与 前侧立壁部61的前缘下部螺紋固定。
关于这些结合结构将在后面说明。
图5是地板面板33的侧视图,图6是其俯视图。如这些图5、图 6所示,地板面板33,将脚踏地板3和护腿罩8形成为一体,脚踏地 板3具有平坦的脚踏部62和侧面立壁部60,护腿罩8从侧面看是朝 前上方倾斜的斜面状,从平面看一体地具有平坦的搁脚部64和前侧立 壁部61,这些部分全部形成为一体,作为地板面板33。另外,脚P务部
1062和搁脚部64形成为连续面,用图未示的地板罩覆盖着。
这样,驾驶者5把脚6放在搁脚部64上时,沿着前侧立壁部30 将脚尖朝外侧地放置脚6,所以,可用更加自然的姿势驾车,提高地 板的舒适性。
在侧面立壁部60的上缘60a上,在前后方向突出地形成了安装突 部65a、 65b、 65c。
在前侧立壁部61的上缘61a上,在前端部形成了安装突部66a, 在其后方中间部形成了安装突部66b。
在前侧立壁部61的下缘61b上,在上方侧设有卡合突部67a,在 下方侧设有凸部67b。
沿着脚踏部62的外缘62a,在下面侧,用卡合方式连接着地板裙 板34的上缘部。另外,在外缘62a的后方延长部,朝下方突出形成了 撑条68,与地板裙板34螺紋固定。
图7是将隧道状部侧盖32和地板面板33连接起来的状态的侧视 图,图8是其俯视图。如这些图7、图8所示,隧道状部侧盖32和地 板面板33,其下缘50c和上缘60a连接(图8),用凸部58a、 58b、 58c与安装突部65a、 65b、 65c结合。
上缘61a与前缘50b连接,分别用凸部56a和安装突部66a、凸 部56b和安装突部66b结合(图7 )。
另外,下缘61b与后缘51b连接,用安装部57a和卡合突部67a 以及安装部57b和凸部67b结合(图7)。
另外,将隧道状部侧盖32的本体部50前端和前侧盖51的上端连 接,成为倒V字形状,并且,使作为脚踏地板3的延长部也是其前端 的搁脚部64以及前侧立壁部61,与该倒V字形吻合地形成,将各盖 连接成一体,所以,该倒V字形状部作为设计重点,给人以深刻印象。
另外,将脚踏地板3的一部分与搁脚部64相连,作为立壁夹设在 搁脚部64与隧道状部侧盖32之间,这样,驾驶者的脚不容易碰到隧 道状部侧盖32,可以防止隧道状部侧盖32被弄脏。
图9是图7的9-9线剖^L图,将安装突部66a重叠在凸部56a的车身内侧,用自攻螺钉70螺紋固定。凸部56b和66b的安装结构也 同样。
图IO表示图7中A部的结合结构,图10的A是对图5的凸部 67b的Z向视图,B是该凸部67b的10-10线剖视图。如该图所示, 把地板裙板34的上端部重叠在凸部67b的前方,再在其前方重叠前侧 盖51的安装部57b,从车身前方用自攻螺钉70将三个部件紧固,螺 紋固定成一体。
图11是图7的11-11线剖视图,把安装突部65a重叠在凸部56a 的车身内侧,用自攻螺钉70螺紋固定。其他的凸部56b和安装突部 65b、凸部56c和安装突部65c的安装也同样。
另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在发明原理内可作各种变形、 应用。例如,隧道状部侧盖32不一定只形成在隧道状部7的左右,也 可以一体化至隧道状部7的上面。
1权利要求
1. 一种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地板结构,上述小型摩托车型车辆备有供乘坐在车座上的驾驶者搁脚用的左右一对脚踏地板、在该左右脚踏地板之间向上方鼓出的隧道状部、和覆盖乘坐着的驾驶者的脚的前方的护腿罩;其特征在于,设有覆盖上述隧道状部的至少侧面的隧道状部侧盖;并且,上述护腿罩备有从上述脚踏地板朝前方延伸的搁脚部、和设在该搁脚部的前侧并覆盖车身前端部侧面的前侧盖;上述隧道状部侧盖与上述前侧盖成形为一体。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地板结构,其特征在 于,将上述隧道状部侧盖的前端与上述前侧盖的上端连接而形成为倒 V字形状,并且,使上述脚踏地板的前端与该倒V字形状吻合地将各 盖连接成一体。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地板结构,其特征在 于,在上述隧道状部侧盖的上述搁脚部上方部位,设有朝车辆侧方伸 出的鼓出部。
4. 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地板结 构,其特征在于,与脚踏地板的搁脚部相连的前侧立壁部(61)朝车 身前侧向外侧光滑地弯曲。
5. 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地板结 构,其特征在于,隧道状部侧盖的后端部与配置在车座下方的后侧盖 的前端相连,连接成一体。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高隧道状部侧面的设计自由度,同时又不增加零部件数目。在前轮(1)与后轮(2)之间设有低地板式的脚踏地板(3)和其前方的护腿罩(8),在左右的脚踏地板(3)之间设有隧道状部(7),在脚踏地板(3)的后方配置着车座(4)。隧道状部(7)的侧面由隧道状部侧盖(32)和地板面板(33)形成。其中,隧道状部侧盖(32)将本体部(50)和成为护腿罩(8)前方的前侧盖(51)形成为一体,沿着一体地具有侧面立壁部(60)、前侧立壁部(61)以及脚踏地板(3)和护腿罩(8)的地板面板(33)的外缘连接,在形成于本体部(50)与前侧盖(51)之间的大致V字形空间内收容着护腿罩(8)。
文档编号B62J23/00GK101497359SQ20081017812
公开日2009年8月5日 申请日期2008年11月19日 优先权日2008年1月31日
发明者冈田直树, 北山京介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