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用送风系统的利记博彩app
【专利摘要】本发明是一种车辆用送风系统,用于向车辆的客室输送冷热风,包括:与空调机组相连的主风道以及与主风道相连通的多个侧墙风道,其中,主风道沿着车辆的车长方向设置在车辆的车顶,且主风道与位于客室顶部的顶板上开设的多个第一出风口相通,第一出风口用于将主风道内的冷热风从客室的顶部送入客室内,所述多个侧墙风道位于所述车辆的两侧,且所述侧墙风道分别与位于所述客室内车窗处的第二出风口以及位于客室内座椅下方的第三出风口相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和所述第三出风口用于将所述侧墙风道内的冷热风从所述车窗处和所述座椅下方送入所述客室内,本发明提供的车辆用送风系统,解决了现有送风系统风道系统复杂且能耗较高的技术问题。
【专利说明】
一种车辆用送风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空调送风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用送风系统。【背景技术】
[0002]送风系统是空调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将经过处理的空气输送和分配到客室并获得合理的气流组织,对于列车送风系统而言,空调送风系统是保证车内舒适性的重要部件,合理设计车内送风系统是保证车内洁净度和舒适度的关键要素。
[0003]目前,列车(动车组)采用两种送风系统,分别为:第一种是采用车顶送风方式,送风道固定在车顶上,风道下面设有出风孔和导流板,气流经过出风孔和导流板从风道下部的多孔顶板扩散至客室,其中夏季冷风和冬季热风均从顶部送入客室;第二种送风系统是采用从车下引到车内的送风方式,送风系统包括车下风道、地板风道以及窗间风道,冷热风均从客室行李架下面和窗口送出。
[0004]然而,采用第一种送风方式时,对于冷空气而言,冷空气密度大,冷气进入车厢内自然下沉,即顶部送风方式在夏季是有利的,但在冬季,因热空气密度小,热气是上升的,车厢下部温度很难满足设计要求,为了满足冬季下部温度流场的舒适性指标,需要车厢下部增加辅助加热装置,而增加辅助加热装置增加了能耗,又增加了成本,对于第二种送风方式可以不用增加辅助加热装置,但是送风系统从车下引到车内,风道系统复杂,系统阻力大, 增加送风机能耗,而且冷热风均从客室行李架下面和窗口送出,冬季热气流不易下沉,为了保证冬季车厢内气流场均匀,需靠设置在座椅下部的回风装置将热气流下吸,整个送风系统较为复杂。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送风系统,解决了现有送风系统风道系统复杂且能耗较高的技术问题。
[0006]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送风系统,用于向车辆的客室输送冷热风,包括:
[0007]与空调机组相连的主风道以及与所述主风道相连通的多个侧墙风道,其中,
[0008]所述主风道沿着所述车辆的车长方向设置在车辆的车顶,且所述主风道与位于客室顶部的顶板上开设的多个第一出风口相通,所述第一出风口用于将所述主风道内的冷热风从所述客室的顶部送入客室内。
[0009]所述多个侧墙风道位于所述车辆的两侧,且所述侧墙风道分别与位于所述客室内车窗处的第二出风口以及位于客室内座椅下方的第三出风口相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和所述第三出风口用于将所述侧墙风道内的冷热风从所述车窗处和所述座椅下方送入所述客室内。
[0010]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主风道包括冷风腔和位于所述冷风腔两侧的热风腔,所述热风腔与所述侧墙风道相连通,所述冷风腔与所述第一出风口相连通。
[0011]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主风道与所述顶板之间围成一个静压腔,所述主风道内的冷热风经过所述静压腔从所述顶板上的所述第一出风口送入所述客室。
[0012]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冷风腔朝向所述静压腔的一面上开设多个第四出风口,所述第四出风口与所述静压腔和所述第一出风口相连通;
[0013]每个所述第四出风口朝向所述静压腔的一端上设置导流板,所述导流板的两端通过弹性件固定在所述主风道上。
[0014]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出风口的四周设有吸音棉,所述吸音棉用于对送风气流进行消音。
[0015]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主风道与所述空调机组之间设置冷热风转换风门,所述冷热风转换风门用于调整向所述冷风腔和所述热风腔输送的冷热风的比例。
[0016]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还包括:
[0017]设置在所述主风道和所述侧墙风道之间的软风道,所述软风道一端与所述热风腔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侧墙风道相连通。
[0018]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还包括:
[0019]设置在车顶的消音风道,其中,所述消音风道的一端与所述空调机组连接的过渡风道相连,所述消音风道的另一端与所述主风道相连通,所述消音风道内设置吸音盒和吸音棉,所述吸音盒和吸音棉用于对送风气流进行消音;
[0020]所述冷热风转换风门设置在所述消音风道靠近所述主风道的一端处,且所述冷热风转换风门上设置的冷风出口与所述冷风腔相连通,所述冷热风转换风门上设置的热风出口与所述热风腔相连通。
[0021]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消音风道的两侧设有支风道,所述支风道与所述主风道靠近所述消音风道一端的热风腔相连通,且所述支风道与位于所述消音风道两侧的软风道相连通,所述支风道用于向所述消音风道之下的客室区域进行送风。
[0022]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主风道、所述支风道和所述软风道的内表面以及所述热风腔和所述冷风腔之间的隔墙上均设有保温棉;[〇〇23]所述过渡风道中设有消音棉。
[0024]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车辆用送风系统,通过包括主风道和与主风道相连通的多个侧墙风道,且主风道与位于客室顶部的顶板上开设的多个第一出风口相连通,侧墙风道与位于客室内车窗处的第二出风口以及位于客室内座椅下方的第三出风口相连通,这样该送风系统在冬天使用时,热风通过第一出风口从客室顶部进入客室,通过第二出风口从车窗处进入客室,通过第三出风口从座椅下方进入客室,热风从客室的上、中、下三个不同方向进入到客室内,确保了冬季客室内热气流的均匀分布,避免了在客室下部增加辅助加热装置以及回风装置的情况,从而节省了能耗,同时简化了送风系统,因此,本发明提供的车辆用送风系统在实现冬季客室内热气流的均匀分布的提前下降低了能耗,简化了送风系统,从而解决了现有送风系统风道系统复杂且能耗较高的技术问题。【附图说明】
[00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6]图1是本发明车辆用送风系统实施一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0027]图2是本发明车辆用送风系统实施例一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28]图3是本发明车辆用送风系统中主风道与导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4是本发明车辆用送风系统中冷热风转换风门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31]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用送风系统可以应用在列车、动车组以及汽车等车辆上,主要用于向列车、动车组及汽车内的客室内输送冷热风,其中,在列车或动车组上使用时,每节车厢上均独立设置一个送风系统。[〇〇32] 实施例一
[0033]图1是本发明车辆用送风系统实施一的断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车辆用送风系统实施例一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车辆用送风系统包括:与空调机组(未示出)相连的主风道10,以及与主风道10相连通的多个侧墙风道20,其中,空调机组用于对主风道10提供经过处理得到的热风或冷风,在列车上,每节车厢上设置一个空调机组,与空调机组相连的主风道10沿着车辆的车长方向设置在车辆的车顶(如图2所示),即主风道10在每节车厢的整个顶部分布着,其中图2中示出的为一节车厢,且主风道10与位于客室40顶部的顶板60上开设的多个第一出风口相通,即客室40顶部设置顶板60,且顶板60上开设多个第一出风口(未示出),主风道10与多个第一出风口相连通,具体的,主风道10的底部开设通孔,主风道10通过通孔与第一出风口相连通,这样主风道10内的冷热风(即冷风或热风)通过第一出风口从客室40的顶部进入客室40内,即第一出风口用于将主风道10内的冷热风从客室40的顶部送入客室40内。[〇〇34]其中,多个侧墙风道20位于车辆的两侧,且侧墙风道20分别与位于客室40内车窗处的第二出风口 702以及位于客室40内座椅50下方的第三出风口 703相连通,由于客室40内设置多个车窗以及靠近车窗设置多排座椅50,所以,每个车窗处均会设置一个或两个侧墙风道20,每个侧墙风道20均与主风道10以及第二出风口 702和第三出风口 703相连通,这样, 冷热风通过第二出风口 702从车窗处进入客室40,通过第三出风口 703从座椅50下方进入客室40,这样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702和第三出风口703保证了冷热风可以从客室40上、 中、下三个不同位置进入客室40 (气流方向如图1中箭头所示),从而使得客室40内的气流分布均匀。
[0035]本实施例提供的送风系统工作原理具体为:在夏天时,从空调机组输出的冷风进入主风道10,并通过第一出风口从客室40的顶部进入客室40,同时主风道10内的冷风会进入两侧的侧墙风道20,进入侧墙风道20内的冷却通过第二出风口 702和第三出风口 703从车窗处和座椅50下方进入客室40内,相应的,在冬季时,从空调机组输出的热风进入主风道 10,热风通过顶部的第一出风口从顶部进入客室40,同时热风还会进入侧墙风道20内,并通过第二出风口702和第三出风口 703从车窗处和座椅50下方进入客室40内,这样热风从客室 40的上、中、下三个不同位置进入客室40内,比较容易在客室40内形成均匀的热气流场,而且从座椅50下方进入的热风保证了客室40下部的温度,避免增加辅助加热装置对客室40的下部进行加热,同时客室40的上、中、下都有热风气流,并不需要在座椅50下面设置回风装置对窗口送出的热风进行下吸来保证冬季车厢内热气流的均匀分布,同时在车窗出设置第二出风口 702时,在冬季热风从第二出风口 702吹出,防止车窗户结露,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送风系统可以保证冬季车厢内热气流的均匀分布,而且不需要额外增加辅助加热装置和回风装置,所以简化了送风系统,同时降低了能耗。
[0036]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用送风系统,通过包括主风道10和与主风道10相连通的多个侧墙风道20,且主风道10与位于客室40顶部的顶板60上开设的多个第一出风口相连通,侧墙风道20与位于客室40内车窗处的第二出风口 702以及位于客室40内座椅50下方的第三出风口 703相连通,这样该送风系统在冬天使用时,热风通过第一出风口从客室40顶部进入客室40,通过第二出风口 702从车窗处进入客室40,通过第三出风口 703从座椅50下方进入客室40,热风从客室40的上、中、下三个不同方向进入到客室40内,确保了冬季客室40 内热气流的均匀分布,避免了在客室40下部增加辅助加热装置以及回风装置的情况,从而节省了能耗,同时简化了送风系统,因此,本发明提供的车辆用送风系统在实现冬季客室40 内热气流的均匀分布的提前下降低了能耗,简化了送风系统,从而解决了现有送风系统风道系统复杂且能耗较高的技术问题。
[0037]进一步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主风道10包括冷风腔 102和位于冷风腔102两侧的热风腔101,即主风道10被分隔为三个腔,中间为冷风腔102,两侧为热风腔101,而且三个腔都是沿着车辆的车长方向排布,两个热风腔101与侧墙风道20 相连通,冷风腔102与第一出风口相连通,即只有冷风腔102中的冷热风可以从客室40的顶部进入客室40中,热风腔101的冷热风会进入侧墙风道20中,经过侧墙风道20从车窗和座椅 50下方进入客室40内。
[0038]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热风腔101并不是只用于输送热风,冷风腔102并不是只用于输送冷送,举例来说,送风系统工作在夏天时,空调机组输出的为冷风,且冷风在空调机组上设置的控制件的控制下会以不同的比例进入冷风腔102和热风腔101,例如,75 %的冷风进入冷风腔1〇2,25%的冷风进入热风腔101中,热风腔101中25%的冷风进入侧墙风道20 中,而侧墙风道20中的25%的冷风由于第二出风口702和第三出风口703的大小及形状的不同又会以不同的比例进入客室40中,最终,可能出现75 %的冷风从客室40的顶部进入客室 40内,17.5 %左右的冷风通过第三出风口 703从座椅50下方进入客室40,7.5%左右的冷风通过第二出风口702从车窗处进入到客室40中,S卩,夏天主要通过冷风上送的方式进行送风,相应的,在冬季时,由于热风不易下沉,因此,冬季采用热风下送方式,具体的,冬季时, 约20 %的热风进入冷风腔102,80 %的热风进入热风腔101,这样约20 %的热风从第一出风口送出,56%和24%左右的热风经第三出风口 703和第二出风口 702从座椅50下方和车窗送入客室40内,这样热风易上升的特征使得不同比例的热风在客室40内均匀分布。需要说明的是,整个送风系统的中热风腔101和冷风腔102的风量分配可根据不同工况、不同季节进行调节,本实施例中不加以限制。同时,位于座椅50下方的第三出风口703为排列均匀的方形风口,同时在第三出风口703处设置塑料翅片,可以根据风量大小以及室内流场的均匀性对塑料翅片进行适当封堵。
[0039]本实施例中,通过将主风道10划分为热风腔101和冷风腔102,实现了不同的出口风处输出不同风量的目的,保证了整个车厢内的温度场、速度场和压力场更加均匀和舒适。
[0040]进一步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主风道10与顶板60之间围成一个静压腔,主风道10内的冷热风经过静压腔从顶板60上的第一出风口送入客室40,具体的,是主风道10中冷风腔102中的冷热风经过静压腔从客室40顶部的第一出风口送入客室40,本实施例中,主风道10与顶板60之间围成静压腔时,主风道10与顶板60的连接处设置密封装置,保证静压腔中除了冷风腔102和顶板60上的出风口外其他位置为密封状态。
[0041]本实施例中,通过在主风道10与顶板60之间形成静压腔,一方面可以用来减少气流的噪音,另一方面可以获得均匀的静压出风,减少动压损失,从而提供送风系统的综合性能。
[0042]图3是本发明车辆用送风系统中主风道10与导流板的结构示意图,进一步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冷风腔102朝向静压腔的一面上开设多个第四出风口 704, 即在冷风腔102的底部开设第四出风口704,第四出风口704与静压腔和第一出风口相连通, 这样冷风腔102中的冷风或热风从第四出风口 704进入静压腔,进过静压腔从第一出风口进入客室40内。[〇〇43]其中,为了使气流更加均匀地进入客室,每个第四出风口704朝向静压腔的一端处设置导流板600,具体的,该导流板600设置在静压腔内且位于第四出风口704的正下方,如图3所示,导流板600的两端通过弹性件603固定在主风道10上,具体固定在主风道10的冷风腔102的底面上,其中,导流板600除了导流作用外,还可以起到控制送风量的大小,具体通过调节弹性件603来调节导流板600与第四出风口704的距离来控制送风量的大小,其中,当导流板600与第四出风口 704之间的距离越小,则冷热风从第四出风口 704处受到的阻力越大,此处送风量较小,相应地,当导流板600与第四出风口 704之间的距离越大,冷热风受到的阻力越小,则此处送风量较大。其中,本实施例中,导流板600根据送风需要分为大导流板 601和小导流板602(如图2所示)。[〇〇44]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冷风腔102的底部开设第四出风口 704,且在第四出风口 704正下方设置导流板600,该导流板600不但有导流作用,同时该导流板600还起到了控制送风量大小的作用。
[0045]进一步的,为了降低冷热风气流的噪音,本实施例中,在第四出风口704的四周设有吸音棉(未示出),吸音棉用于对送风气流进行消音,从而使得从第一出风口处送入客室 40内的风流噪音降低,同时还可防止冷凝水的产生。
[0046]进一步的,图4是本发明车辆用送风系统中冷热风转换风门的结构示意图,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为了控制向热风腔101和冷风腔102内输入的风量比例,主风道10与空调机组之间设置冷热风转换风门901,冷热风转换风门901用于调整向冷风腔102 和热风腔101输送的冷风或热风的比例,冷热风转换风门901的结构如图4所示,具体的,冷热风转换风门901包括风门901 e (热风门和冷风门)、伺服电机901 c、连杆机构901 d、冷风出口901b和热风出口901a,其中,冷风出口901b与冷风腔102相连通,热风出口901a与热风腔 101相连通,使用时,风门901e在DC24V伺服电机901c的驱动下,通过连杆机构901d可以在一定的角度内进行旋转,从而控制冷热风门不同的开闭程度,进而调整冷热风腔101分配的风量比例,图4所示的冷热风转换风门901的状态为:热风门关闭,冷风门打开。
[0047]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冷热风转换风门901,实现了向冷风腔102和热风腔101内输入不同比例的风量,从而使得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702和第三出风口703向客室40内送入不同的风量,确保了客室40内气流的均匀分布。[〇〇48] 实施例二[〇〇49]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2所示,还包括:软风道30,软风道30设置在主风道10和侧墙风道20之间,起到连通主风道10和侧墙风道20的作用,具体的,软风道30—端与热风腔101 相连通,另一端与侧墙风道20相连通,这样热风腔101内的冷热风经过软风道30进入侧墙风道20中,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每个侧墙风道20与主风道10之间均设置一个软风道30。
[0050]本实施例中,通过在主风道10与侧墙风道20之间设置软风道30,使得主风道10与侧墙风道20之间的连接更加方便。[0051 ]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在车顶的消音风道90,其中,由于从空调机组输出的冷风或热风气流及风机的噪音较大,为了减低噪音,在主风道10与空调机组之间设置消音风道 90,具体的,消音风道90的一端与空调机组连接的过渡风道80相连,即空调机组输出端处设置过渡风道80,过渡风道80与消音风道90连接,消音风道90的另一端与主风道10相连通,其中,消音风道90内设置吸音盒和吸音棉,吸音盒和吸音棉用于对空调机组输出的送风气流进行消音,经过消音后的送风气流进入主风道10内,其中由于第四出风口704周围设置了吸音棉,即第四出风口 704处的吸音棉对送风气流进行二次消音。本实施例中,消音风道90内设置的吸音盒和吸音棉为现有的设备,具体的设置方式及结构可以参考现有技术,本实施例中不再赘述。[〇〇52]其中,由于消音风道90内主要用于对输送的送风气流进行消音,因此,在消音风道 90内并没有分冷风腔102和热风腔101,为了实现经过消音风道90后的冷风或热风以不同比例进入热风腔101和冷风腔102中,本实施例中,冷热风转换风门901设置在消音风道90靠近主风道10的一端处(如图4所示),冷热风转换风门901上设置的冷风出口与主风道10内的冷风腔102相连通,冷热风转换风门901上设置的热风出口与主风道10内的热风腔101相连通, 这样经过消音风道90后的热风或冷风在冷热风转换风门901的控制下以不同比例进入冷风腔102和热风腔101,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冬天时,空调机组输出的热风会以不同比例通过热风出口和冷风出口分别进入热风腔101或冷风腔102中,例如,20 %的热风从冷风出口进入冷风腔102内,并从底部的第一出风口进入客室40内,80%的热风从热风出口进入热风腔 101内,并以不同的比例从车窗和座椅50下方进入客室40内。[〇〇53]进一步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由于软风道30和侧墙风道20在客室40的每个车窗处均设置,当消音风道90设置在车顶时,由于消音风道90占有一定的车长, 而且为了保证消音风道90具有较好的消音效果,即为了避免减少消音风道90的降噪效果, 消音风道90未与消音风道90两侧的软风道30’以及顶板60上的第一出风口连通,同时,消音风道90的存在使得位于消音风道90两侧的软风道30’与主风道10之间由于距离较远连接较为困难,为了实现对消音风道90之下的客室40区域进行送风,本实施例中,消音风道90的两侧设有支风道100,支风道100的一端与靠近消音风道90的主风道10—端的热风腔101相连通,同时,支风道100的另一端与位于消音风道90两侧的软风道30’也相通,即通过支风道 100将主风道10以及位于消音风道90两侧的软风道30 ’相连通,而位于消音风道90两侧的软风道30 ’与侧墙风道20相连通,这样主风道10热风腔101内的热风或冷风经过支风道100进入位于消音风道90两侧的软风道30’,经过软风道30’进入消音风道90之下的侧墙风道20, 并从第二出风口 702和第三出风口 703进入消音风道90之下的客室40区域,即通过支风道 100实现了对消音风道90之下的客室40区域进行送风的目的,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热风腔101内输入的热风比例较大,而支风道100与热风腔101相通,因此,通过支风道100主要向消音风道90之下的客室40区域送热风。[〇〇54]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支风道100,实现了对消音风道90之下的客室40区域进行送风的目的。
[0055]进一步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为了防止冷凝水的产生,主风道 10、支风道100和软风道30的内表面以及热风腔101和冷风腔102之间的隔墙上均设有保温棉,其中,过渡风道80、消音风道90中设有消音棉,消音棉同时也具有保温作用。本实施例中,过渡风道80、主风道10、消音风道90、支风道100均采用铝合金板材,侧墙风道20采用玻璃钢材质,软风道30 (30 ’)采用无纺布,里面为钢丝网。
[005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车辆用送风系统,用于向车辆的客室输送冷热风,其特征在于,包括:与空调机组相连的主风道以及与所述主风道相连通的多个侧墙风道,其中,所述主风道沿着所述车辆的车长方向设置在所述车辆的车顶,且所述主风道与位于所 述客室顶部的顶板上开设的多个第一出风口相通,所述第一出风口用于将所述主风道内的 冷热风从所述客室的顶部送入客室内。所述多个侧墙风道位于所述车辆的两侧,且所述侧墙风道分别与位于所述客室内车窗 处的第二出风口以及位于客室内座椅下方的第三出风口相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和所述第 三出风口用于将所述侧墙风道内的冷热风从所述车窗处和所述座椅下方送入所述客室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风道包括冷风腔和位于 所述冷风腔两侧的热风腔,所述热风腔与所述侧墙风道相连通,所述冷风腔与所述第一出 风口相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风道与所述顶板之间围 成一个静压腔,所述主风道内的冷热风经过所述静压腔从所述顶板上的所述第一出风口送 入所述客室。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风腔朝向所述静压腔的 一面上开设多个第四出风口,所述第四出风口与所述静压腔和所述第一出风口相连通;每个所述第四出风口朝向所述静压腔的一端上设置导流板,所述导流板的两端通过弹 性件固定在所述主风道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出风口的四周设有吸 音棉,所述吸音棉用于对送风气流进行消音。6.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所述的车辆用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风道与所述空调 机组之间设置冷热风转换风门,所述冷热风转换风门用于调整向所述冷风腔和所述热风腔 输送的冷热风的比例。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主风道和所述侧墙风道之间的软风道,所述软风道一端与所述热风腔相连 通,另一端与所述侧墙风道相连通。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车顶的消音风道,其中,所述消音风道的一端与所述空调机组连接的过渡 风道相连,所述消音风道的另一端与所述主风道相连通,所述消音风道内设置吸音盒及吸 音棉,所述吸音盒和吸音棉用于对送风气流进行消音;所述冷热风转换风门设置在所述消音风道靠近所述主风道的一端处,且所述冷热风转 换风门上设置的冷风出口与所述冷风腔相连通,所述冷热风转换风门上设置的热风出口与 所述热风腔相连通。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消音风道的两侧设有支风 道,所述支风道与所述主风道靠近所述消音风道一端的热风腔相连通,且所述支风道与位 于所述消音风道两侧的软风道相连通,所述支风道用于向所述消音风道之下的客室区域进 行送风。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用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风道、所述支风道和所 述软风道的内表面以及所述热风腔和所述冷风腔之间的隔墙上均设有保温棉;所述过渡风道中设有消音棉。
【文档编号】B61D27/00GK105946884SQ201610481510
【公开日】2016年9月21日
【申请日】2016年6月27日
【发明人】苏慈, 武双虎, 从玉才, 欧阳立芝, 于菲菲, 管全梅, 胡传捷, 王鹏, 庹霞
【申请人】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