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动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致动器具备:缸体;活塞,其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到缸体内;活塞杆,其插入到缸体内且连结于活塞;活塞杆侧室以及活塞侧室,其在缸体内利用活塞划分形成;箱体;第一泵,其能够向活塞杆侧室供给液体;第二泵,其能够向活塞侧室供给液体;第一控制通路,其使活塞杆侧室与箱体连通;第二控制通路,其使活塞侧室与箱体连通;第一可调溢流阀,其设置于第一控制通路的中途,当活塞杆侧室的压力达到开阀压力时该第一可调溢流阀开阀,允许液体从活塞杆侧室向箱体流动,且能够改变开阀压力;第二可调溢流阀,其设置于第二控制通路的中途,当活塞侧室的压力达到开阀压力时该第二可调溢流阀开阀,允许液体从活塞侧室向箱体流动,能够改变开阀压力;以及中心通路,其使箱体与缸体内连通。
【专利说明】致动器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一种致动器。
【背景技术】
[0002]众所周知,例如为了抑制铁道车辆相对于车身的行进方向的左右方向的振动,在车身与台车之间安装致动器。
[0003]上述致动器例如构成为具备缸体、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到缸体内的活塞、插入到缸体内且连结于活塞的活塞杆、在缸体内利用活塞划分出的活塞杆侧室以及活塞侧室、箱体、设置于将活塞杆侧室与活塞侧室连通的第一通路的中途的第一开闭阀、设置于将活塞侧室与箱体连通的第二通路的中途的第二开闭阀、向活塞杆侧室供给液体的泵、用于驱动泵的马达、将活塞杆侧室与箱体连接的排出通路以及设置于排出通路的中途的可调溢流阀。
[0004]例如,根据日本JP2010 - 65797A所记载的致动器,能够通过适当地使第一开闭阀与第二开闭阀开闭来确定所输出的推力的方向。而且,通过利用马达使泵以恒定速度旋转而向缸体内供给恒定流量,并且调节可调溢流阀的溢流压来控制缸体内的压力,由此能够向所希望的方向输出所希望的大小的推力。
[0005]考虑利用上述致动器抑制铁道车辆的车身的横向振动的情况,若利用加速度传感器检测车身的横方向的加速度,利用致动器输出对抗检测到的加速度的推力,则能够抑制车身的振动。然而,例如,在铁道车辆在曲线区间行驶的情况下,稳定的加速度作用于车身,因此在输入至加速度传感器的干扰、偏差的影响下,致动器所输出的推力非常大。
[0006]另外,车身借助空气弹簧等支承于台车,特别是在无枕木(bolsterless)台车中,当车身相对于台车向横方向摆动时,空气弹簧产生使车身向中心返回的反作用力。
[0007]因此,在铁道车辆在曲线区间行驶从而车身相对于台车摆动的情况下,可能发生如下情况:若因上述干扰、偏差的影响导致致动器沿使车身向中立位置返回的方向输出较大推力,则空气弹簧也向相同的方向产生反作用力,因此使车身向中立位置返回的力过大,车身越过中立位置向相反侧位移,车身的振动难以收敛。
【发明内容】
[0008]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稳定地抑制被减振对象的振动的致动器。
[0009]根据本发明的某方式,致动器具备:缸体;活塞,其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到上述缸体内;活塞杆,其插入到上述缸体内且连结于上述活塞;活塞杆侧室以及活塞侧室,该活塞杆侧室和该活塞侧室在上述缸体内利用上述活塞划分形成;箱体;第一泵,其能够向上述活塞杆侧室供给液体;第二泵,其能够向上述活塞侧室供给液体;第一控制通路,其将上述活塞杆侧室与上述箱体连通;第二控制通路,其将上述活塞侧室与上述箱体连通;第一可调溢流阀,其设置于上述第一控制通路的中途,当上述活塞杆侧室的压力达到开阀压力时该第一可调溢流阀开阀,允许液体从上述活塞杆侧室向上述箱体流动,且能够改变上述开阀压力;第二可调溢流阀,其设置于上述第二控制通路的中途,当上述活塞侧室的压力达到开阀压力时该第二可调溢流阀开阀,允许液体从上述活塞侧室向上述箱体流动,且能够改变上述开阀压力;以及中心通路,其将上述箱体与上述缸体内连通。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致动器的简要图。
[0011]图2是示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致动器安装在被减振对象与振动输入侧部之间的状态的图。
[0012]图3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致动器发挥推力的状态与不发挥的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0013]图4是示出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致动器的被减振对象与振动输入侧部之间的、相对位移与相对速度之间的轨迹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15]如图1所示,致动器I构成为具备:缸体2 ;活塞3,其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到缸体2内;活塞杆4,其插入到缸体2内且连结于活塞3 ;活塞杆侧室5以及活塞侧室6,其在缸体2内利用活塞3划分形成;箱体7 ;第一泵8,其能够向活塞杆侧室5供给液体;第二泵9,其能够向活塞侧室6供给液体;第一控制通路10,其将活塞杆侧室5与箱体7连通;第二控制通路11,其将活塞侧室6与箱体7连通;第一可调溢流阀12,其设置于第一控制通路10的中途,当活塞杆侧室5的压力达到开阀压力时该第一可调溢流阀12开阀,允许液体从活塞杆侧室5向箱体7流动,且能够改变开阀压力;第二可调溢流阀14,其设置于第二控制通路11的中途,当活塞侧室6的压力达到开阀压力时该第二可调溢流阀14开阀,允许流体从活塞侧室6向箱体7流动,且能够改变开阀压力;以及中心通路16,其将箱体7与缸体2内连通。在活塞杆侧室5与活塞侧室6中填充有工作油等液体,并且在箱体7除填充有液体之外还填充有气体。此外,虽不必通过压缩气体并将气体填充到箱体7内而形成加压状态,但也可以进行加压。
[0016]并且,驱动第一泵8以及第二泵9,并且调节第一可调溢流阀12的开阀压力与第二可调溢流阀14的开阀压力,使活塞侧室6的压力与活塞3的面对活塞侧室6的面积(活塞侧受压面积)相乘的力大于活塞杆侧室5的压力与活塞3的面对活塞杆侧室5的面积(活塞杆侧受压面积)相乘的力和活塞杆4的截面积与致动器I外的压力相乘的力的合力,由此能够使致动器I发挥与活塞杆侧室5和活塞侧室6之间的压力差相应的伸长方向的推力。相反,驱动第一泵8以及第二泵9,并且调节第一可调溢流阀12的开阀压力与第二可调溢流阀14的开阀压力,通过使活塞杆侧室5的压力与活塞杆侧受压面积相乘的力和活塞杆4的截面积与致动器I外的压力相乘的力的合力大于活塞侧室6的压力与活塞侧受压面积相乘的力,由此能够使致动器I发挥与活塞杆侧室5和活塞侧室6之间的压力差相应的收缩方向的推力。
[0017]以下,对各部分详细情况进行说明。缸体2呈筒状,一个端部被盖17封闭,在另一个端部安装有环状的活塞杆引导件18。另外,活塞杆4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到活塞杆引导件18。活塞杆4与活塞3连结,该活塞3的一个端部向缸体2外突出,另一个端部同样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到缸体2内。
[0018]此外,活塞杆4的外周与活塞杆引导件8之间由未图示的密封部件密封,由此,缸体2内形成封闭状态。并且,在缸体2内利用活塞3划分出的活塞杆侧室5以及活塞侧室6填充有液体工作油。
[0019]活塞杆4的向缸体2外突出的一侧的端部和封闭缸体2的一个端部的盖17具备未图示的安装部,能够将致动器I安装在减振对象、例如铁道车辆的车身与台车之间等。
[0020]活塞杆侧室5与活塞侧室6经由设置于活塞3的伸长侧溢流通路19与压缩侧溢流通路20相连通。在伸长侧溢流通路19的中途设置有伸长侧溢流阀21,当活塞杆侧室5的压力超过活塞侧室6的压力预定量时,该伸长侧溢流阀21开阀,开放伸长侧溢流通路19,使活塞杆侧室5内的压力向活塞侧室6放出。另外,在压缩侧溢流通路20的中途设置有压缩侧溢流阀22,当活塞侧室6的压力超过活塞杆侧室5的压力预定量时,该压缩侧溢流阀22开阀,开放压缩侧溢流通路20,使活塞侧室6内的压力向活塞杆侧室5放出。伸长侧溢流阀21以及压缩侧溢流阀22任意设置,通过设置伸长侧溢流阀21以及压缩侧溢流阀22,能够阻止缸体2内的压力过剩,能够保护致动器I。
[0021]在将活塞杆侧室5与箱体7连通的第一控制通路10的中途并列设置有第一可调溢流阀12与第一单向阀13。第一控制通路10具备主通路10a、以及从主通路1a分支并再次与主通路1a合并的旁支通路10b。此外,第一控制通路10虽利用主通路1a和从主通路1a分支的旁支通路1b构成,但也可以利用彼此独立的两条通路构成第一控制通路10。
[0022]第一可调溢流阀12构成为具备设置于第一控制通路10的主通路1a的中途的阀体12a、对阀体12a施力以阻断主通路1a的弹簧12b、以及在通电时产生克服弹簧12b的作用力的推力的比例电磁元件12c,通过调节向比例电磁元件12c流动的电流量能够调节开阀压力。
[0023]当活塞杆侧室5的压力升高,从而向开放第一控制通路10的方向推动阀体12a的、上述压力所带来的推力与比例电磁元件12c所带来的推力的合力克服向阻断第一控制通路10的方向推动阀体12a的弹簧12b的作用力时,第一可调溢流阀12使阀体12a后退,开放第一控制通路10,允许液体从活塞杆侧室5向箱体7移动。相反,对于液体从箱体7向活塞杆侧室5的流动,第一可调溢流阀12不开阀,阻止上述液体的流动。
[0024]此外,在第一可调溢流阀12中,若使供给至比例电磁元件12c的电流量增大,则能够使比例电磁元件12c所产生的推力增大。因此,若使供给至比例电磁元件12c的电流量达到最大,则第一可调溢流阀12的开阀压力最小,相反,若完全不向比例电磁元件12C供给电流,则开阀压力达到最大。
[0025]第一单向阀13设置于第一控制通路10的旁支通路1b的中途。第一单向阀13仅允许液体从箱体7向活塞杆侧室5流动,阻止液体向相反方向的流动。
[0026]在将活塞侧室6与箱体7连通的第二控制通路11的中途并列设置有第二可调溢流阀14与第二单向阀15。第二控制通路11具备主通路Ila和从主通路Ila分支并再次与主通路Ila合并的旁支通路lib。此外,第二控制通路11虽利用主通路Ila与从主通路11&分支的旁支通路1化构成,但也可以利用彼此独立的两条通路构成第二控制通路11。
[0027]第二可调溢流阀14构成为具备设置于第二控制通路11的主通路11&的中途的阀体1?、对阀体1?施力以阻断主通路1匕的弹簧1仙、以及在通电时产生克服弹簧1仙的作用力的推力的比例电磁元件14(3,能够通过调节向比例电磁元件14。流动的电流量来调节开阀压力。
[0028]当活塞侧室6的压力升高,从而向开放第二控制通路11的方向推阀体1?的、上述压力所带来的推力与比例电磁元件所带来的推力的合力克服向阻断第二控制通路11的方向对阀体1如施力的弹簧1仙的作用力时,第二可调溢流阀14使阀体1?后退,开放第二控制通路11,允许液体从活塞侧室6向箱体7移动。相反,对于液体从箱体7朝向活塞侧室6的流动,不打开第二可调溢流阀14,阻止上述液体的流动。
[0029]此外,在第二可调溢流阀14中,若使供给至比例电磁元件1?的电流量增大,则能够使比例电磁元件1如所产生的推力增大。因此,当供给至比例电磁元件14。的电流量达到最大时,第二可调溢流阀14的开阀压力最小,相反,若完全不向比例电磁元件1?供给电流,则开阀压力达到最大。
[0030]第二单向阀15设置于第二控制通路11的旁支通路116的中途。第二单向阀15仅允许液体从箱体7向活塞侧室6流动,阻止液体朝向相反方向的流动。
[0031]第一泵8以及第二泵9是从箱体7汲取液体并排出的泵,在本实施方式中,被马达
23驱动。当排出口通过供给通路24而与活塞杆侧室5连通且第一泵8被马达23驱动时,第一泵8从箱体7吸入液体,向活塞杆侧室5供给液体。当排出口通过供给通路25与活塞侦惶6连通且第二泵9被马达23驱动时,第二泵9从箱体7吸入液体,向活塞侧室6供给液体。
[0032]如上所述,由于第一泵8以及第二泵9仅向一个方向排出液体且不进行旋转方向的切换动作,因此完全没有在旋转切换时排出量变化之类的问题,能够使用低价的齿轮泵等。并且,由于第一泵8以及第二泵9的旋转方向始终是同一方向,因此能够将第一泵8以及第二泵9设为串联式泵。因而,能够将对第一泵8以及第二泵9进行驱动的驱动源设成一个马达23,另外,由于马达23也只要单向旋转即可,因此不要求针对旋转切换的高响应性,相应地,能够使用低价的马达。
[0033]此外,在供给通路24、25的中途设置有单向阀26、27,该单向阀26、27阻止液体从活塞杆侧室5以及活塞侧室6向第一泵8以及第二泵9逆流。
[0034]另外,在活塞3相对于缸体2位于中立位置时,在缸体2的与活塞3相对的位置、该情况下是缸体2的中央,设置有将缸体2的内外连通的透孔透孔%经由中心通路16与箱体7相通,由此,缸体2内与箱体7连通。活塞3的中立位置不一定限于缸体2的中央,也能够任意设定。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缸体2穿设透孔23的位置与活塞3的行程中心一致。因而,除了透孔23与活塞3相对而封闭的情况之外,缸体2内通过中心通路16而与箱体7连通。
[0035]另外,在中心通路16的中途设置有能够切换为中心通路16被开放的状态与被阻断的状态的开闭阀28。开闭阀28是电磁式开闭阀,且具备:阀主体29,其具有开放中心通路16的连通位置2如与阻断中心通路16的阻断位置2% ;弹簧30,其对阀主体29施力并使阀主体29定位于阻断位置2% ;以及电磁元件31,其在通电时克服弹簧30的作用力而将阀主体29切换到连通位置2如。此外,开闭阀28也可以不是电磁式,而是利用手动操作进行开闭的开闭阀。
[0036]接着,对致动器1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对开闭阀28阻断中心通路16的情况进行说明。
[0037]在中心通路16被阻断的情况下,即便致动器1伸缩从而活塞3相对于缸体2位于任一位置,压力也不会从中心通路16向箱体7释放。并且,在致动器1中,从第一泵8与第二泵9分别向活塞杆侧室5与活塞侧室6供给液体,能够利用第一可调溢流阀12调节活塞杆侧室5的压力,能够利用第二可调溢流阀14调节活塞侧室6的压力。因而,调节第一可调溢流阀12的开阀压力与第二可调溢流阀14的开阀压力,从而调节活塞杆侧室5与活塞侦惶6之间的压力的压力差,由此能够控制致动器1的推力的方向与大小。
[0038]例如,在使致动器1输出伸长方向的推力的情况下,从第一泵8与第二泵9分别向活塞杆侧室5与活塞侧室6供给液体,并且调节第一可调溢流阀12的开阀压力与第二可调溢流阀14的开阀压力。
[0039]在此,由于活塞3利用面对活塞杆侧室5的环状面承受活塞杆侧室5的压力,因此活塞杆侧室5的压力和上述环状面的面积亦即活塞杆侧受压面积相乘的力与活塞杆4的截面积和致动器1外的压力相乘的力的合力(活塞杆侧力)向使致动器1收缩的方向作用。另外,由于活塞3利用面对活塞侧室6的面承受活塞侧室6的压力,活塞侧室6的压力和上述面的面积亦即活塞侧受压面积相乘的力(活塞侧力)向使致动器1伸长的方向作用。并且,由于当第一可调溢流阀12达到开阀压力时开阀,使活塞杆侧室5的压力向箱体7排出,因此能够使活塞杆侧室5内的压力与第一可调溢流阀12的开阀压力相等,由于当第二可调溢流阀14达到开阀压力时开阀,使活塞侧室6的压力向箱体7排出,因此能够使活塞侧室6内的压力与第二可调溢流阀14的开阀压力相等。由此,活塞侧力超过活塞杆侧力,并且调节活塞杆侧室5以及活塞侧室6的压力,以使得从活塞侧力减去活塞杆侧力后的力为所希望的大小,因此能够使致动器1发挥所希望的伸长方向的推力。
[0040]相反,在使致动器1发挥所希望的收缩方向的推力的情况下,驱动第一泵8以及第二泵9,并且调节第一可调溢流阀12的开阀压力与第二可调溢流阀14的开阀压力,活塞杆侧力超过活塞侧力,并且只要调节活塞杆侧室5以及活塞侧室6的压力以使得活塞杆侧力减去活塞侧力后的力为所希望的大小即可。
[0041]如上所述,若要进行致动器1的推力的控制,只要掌握向第一可调溢流阀12以及第二可调溢流阀14的、各比例电磁元件120、140通电的电流量与开阀压力之间的关系即可,能够进行开环控制。另外,也可以预先传感检测向比例电磁元件12(^1?通电的通电量,使用电流环路进行反馈控制,并且,也可以传感检测活塞杆侧室5与活塞侧室6的压力并进行反馈控制。此外,若在使致动器1伸长的情况下,使第一可调溢流阀12的开阀压力最小,在使致动器1收缩的情况下,使第二可调溢流阀14的开阀压力最小,则作为使第一泵8与第二泵9的一方卸载的状态,能够使马达23的能量消耗最小。
[0042]另外,即便在致动器1承受外力并收缩的过程中,想要获得克服该外力的伸长方向的所希望的推力,与在致动器1伸长的过程中获得伸长方向的推力相同,也能够利用第一可调溢流阀12的开阀压力与第二可调溢流阀14的开阀压力的调节来获得所希望的推力。在致动器1承受外力并伸长的过程中,想要获得克服该外力的收缩方向的所希望的推力的情况也相同。
[0043]此外,如此,由于在承受外力而伸长或收缩的情况下,致动器1处于不发挥外力以上的推力的状态,因此使致动器1作为阻尼器发挥功能即可。由于致动器1具备第一单向阀13与第二单向阀15,因此活塞杆侧室5与活塞侧室6中的、在外力的作用下进行伸缩时扩大的一者能够接受来自箱体7的液体供给。因而,即使阻断来自第一泵8以及第二泵9的液体供给,控制第一可调溢流阀12的开阀压力与第二可调溢流阀14的开阀压力,也能够获得所希望的推力。
[0044]并且,由于致动器1具备设置于供给通路24、25的中途的单向阀26、27,因此阻止液体从缸体2向第一泵8以及第二泵9逆流。因而,在致动器1在外力的作用下进行伸缩的情况下,即使出现因马达23的扭矩导致推力不足的情况,通过调节第一可调溢流阀12的开阀压力与第二可调溢流阀14的开阀压力而使致动器1作为阻尼器发挥功能,也能够获得马达23的扭矩所带来的推力以上的推力。
[0045]接下来,对开闭阀28连通中心通路16的情况进行说明。
[0046]在第一泵8与第二泵9进行驱动,活塞3位于比连通于中心通路16的透孔靠活塞杆引导件18侧的位置的情况下,活塞杆侧室5的压力被调节为第一可调溢流阀12的开阀压力,活塞侧室6除了通过第二可调溢流阀14与箱体7连通以外也通过中心通路16与箱体7连通,因此压力被维持为箱体压力。
[0047]在该情况下,致动器1能够发挥利用活塞杆侧室5的压力向盖17侧推活塞3的方向的推力、即收缩方向的推力,但由于活塞侧室6的压力为箱体压力,因此无法向活塞杆引导件18侧推活塞3,无法发挥伸长方向的推力。
[0048]该状态被维持至活塞3以与透孔23相对的方式封堵中心通路16。因而,在活塞3从位于比透孔如靠活塞杆引导件18侧的位置的状态向压缩活塞侧室6的方向行进而封堵中心通路16为止,致动器1不发挥伸长方向的推力。
[0049]在第一泵8与第二泵9进行驱动,活塞3位于比连通于中心通路16的透孔23靠盖17侧的位置的情况下,活塞侧室6的压力被调节为第二可调溢流阀14的开阀压力,活塞杆侧室5除了通过第一可调溢流阀12与箱体7连通以外也通过中心通路16与箱体7连通,因此压力被维持为箱体压。
[0050]在该情况下,致动器1能够发挥利用活塞侧室6的压力向活塞杆引导件18推活塞3的方向的推力、即伸长方向的推力,但由于活塞杆侧室5的压力为箱体压力,因此无法向盖17侧推活塞3,无法发挥收缩方向的推力。
[0051]该状态被维持至活塞3以与透孔23相对的方式封堵中心通路16。因此,在活塞3从位于比透孔23靠盖17侧的位置的状态向压缩活塞杆侧室5的方向行进而封堵中心通路16为止,致动器1不发挥收缩方向的推力。
[0052]此外,在开闭阀28使中心通路16连通、第一泵8与第二泵9不进行驱动而使致动器1作为阻尼器发挥功能的状况下,亦即活塞3位于比连通于中心通路16的透孔23靠活塞杆引导件18侧的情况下,在致动器1进行伸长动作时,能够将活塞杆侧室5的压力调节为第一可调溢流阀12的开阀压力。此时,由于活塞侧室6通过中心通路16被维持为箱体压力,因此致动器1能够发挥克服伸长动作的收缩方向的推力。相反,在致动器1进行收缩动作时,第一单向阀13开阀,活塞杆侧室5的压力也变为箱体压力,因此致动器1不向伸长方向发挥推力。
[0053]该状态被维持至活塞3以与透孔23相对的方式封堵中心通路16。因此,在活塞3从位于比透孔如靠活塞杆引导件18侧的位置的状态向压缩活塞侧室6的方向行进并封堵中心通路16之前,致动器1不发挥伸长方向的推力。
[0054]另外,在活塞3位于比连通于中心通路16的透孔靠盖17侧的位置的情况下,当致动器1进行收缩动作时,能够将活塞侧室6的压力调节为第二可调溢流阀14的开阀压力。此时,由于活塞杆侧室5通过中心通路16被维持为箱体压,因此致动器1能够发挥克服收缩动作的伸长方向的推力。相反,由于在致动器1进行伸长动作时,第二单向阀15开阀,活塞侧室6的压力也变为箱体压力,因此致动器1不在收缩方向上发挥推力。
[0055]该状态被维持至活塞3以与透孔23相对的方式封堵中心通路16。因此,在活塞3从位于比透孔23靠盖17侧的位置的状态向压缩活塞杆侧室5的方向行进而封堵中心通路16为止,致动器1不发挥收缩方向的推力。
[0056]换句话说,在开闭阀28使中心通路16连通,致动器1作为致动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能够仅向使活塞3朝缸体2的中央返回的方向发挥推力,在致动器1作为阻尼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仅在活塞3向离开缸体2的中央的方向行进的情况下发挥克服该情况的推力。换句话说,无论致动器1作为致动器发挥功能还是作为阻尼器发挥功能,无论活塞3从中立位置位于活塞杆引导件18侧还是位于盖17侧,都仅向使活塞3朝中立位置侧返回的方向发挥推力。
[0057]在此,如图2所示,考虑在被减振对象0与振动输入侧部I之间安装致动器1的模型。将图2中的被减振对象0的左右方向的位移设为XI,将振动输入侧部I的左右方向的位移设为X〗,将被减振对象0与振动输入侧部I的相对速度设为(101 —若将图2中的右方向的位移作为正,将纵轴设为位移XI,将横轴设为相对速度(101 — 则致动器1发挥阻尼力是图3中斜线所示的第一象限的状态与第三象限的状态。
[0058]致动器1发挥推力的情况相当于致动器1的表观上的刚性增高,致动器1不发挥推力的情况相当于表观上的刚性降低。因此,若将振动输入侧部I与被减振对象0之间的相对位移设为X,将相对速度设为狀/也,使被减振对象0相对于振动输入侧部I位移,则如图4所示,相对位移X与相对速度狀/也的相位平面上的轨迹收敛于原点。即,逐渐稳定且不会发散。
[0059]如以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致动器1设置有中心通路16,因此致动器1不会发挥辅助活塞3离开中立位置的推力,振动容易收敛。因此,能够稳定地抑制被减振对象0的振动。例如,若在铁道车辆的车身与台车之间使用致动器1,则当铁道车辆在曲线区间行驶时,稳定的加速度作用于车身,即使在输入至加速度传感器的干扰、偏差的影响下致动器所输出的推力非常大,若活塞3超过中立位置,致动器1也不会发挥辅助活塞3离开中立位置的推力。换句话说,由于车身不会超过中立位置并被施加振动,因此振动容易收敛,铁道车辆的乘坐舒适感提高。
[0060]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实现上述动作时,不必与致动器1的行程连动地控制第一可调溢流阀12与第二可调溢流阀14。因而,不需要行程传感器,由于能够以不依赖于含有误差的传感器输出为前提抑制振动,因此能够抑制稳定性较高的振动。
[0061]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致动器1的中心通路16设置有开闭阀28,因此能够切换到中心通路16被开放的状态与被阻断的状态。因此,若阻断中心通路16,则能够使致动器1作为在行程整体中向双方向发挥推力的一般的致动器发挥功能,通用性提高。另外,能够通过在必要时开放中心通路16来实现稳定的振动抑制。例如,也可以在以低频输入波高较高的振动的低频振动的情况下,开放中心通路16来抑制振动,不必伴随着中心通路16的开闭切换用于抑制振动的控制模式。换句话说,在利用天钩控制、II⑴控制等某控制模式抑制被减振对象0的振动的过程中,不必伴随着中心通路16的开闭改变控制模式,因此也不必进行繁琐的控制。
[0062]另外,由于开闭阀28在不通电时位于连通位置2如,因此能够在故障时开放中心通路16,能够进行稳定的振动抑制。此外,开闭阀28也能够设定为在无法供给电力的情况下位于阻断位置2%。另外,在开闭阀28位于连通位置2如时,也能够对通过的液体的流动施加阻力。
[0063]并且,在致动器1中,中心通路16的开口位置位于缸体2的中央,且是活塞3的与行程中心相对的位置,因此,在活塞3向行程中心返回的情况下的、不发挥阻尼力的行程范围内,在双方向不存在偏重,能够有效地利用致动器1的全部行程长度。
[0064]以上,虽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上述实施方式仅示出本发明的应用例的一部分,其主旨不在于将本发明的技术范围限定为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
[006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被减振对象0与振动输入侧部I作为铁道车辆的车身与台车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铁道车辆,例如在建筑物与地基之间等,大体上能够在使用于抑制振动的用途中应用致动器1。
[0066]本申请基于2012年9月3日向日本国专利厅提出申请的特愿2012 — 192754主张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作为参照被编入本说明书。
【权利要求】
1.一种致动器,其中, 该致动器具备: 缸体; 活塞,其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到上述缸体内; 活塞杆,其插入到上述缸体内且连结于上述活塞; 活塞杆侧室与活塞侧室,该活塞杆侧室与该活塞侧室在上述缸体内利用上述活塞划分形成; 箱体; 第一泵,其能够向上述活塞杆侧室供给液体; 第二泵,其能够向上述活塞侧室供给液体; 第一控制通路,其将上述活塞杆侧室与上述箱体连通; 第二控制通路,其将上述活塞侧室与上述箱体连通; 第一可调溢流阀,其设置于上述第一控制通路的中途,当上述活塞杆侧室的压力达到开阀压力时该第一可调溢流阀开阀,允许液体从上述活塞杆侧室向上述箱体流动,且能够改变该第一可调溢流阀的上述开阀压力; 第二可调溢流阀,其设置于上述第二控制通路的中途,当上述活塞侧室的压力达到开阀压力时该第二可调溢流阀开阀,允许液体从上述活塞侧室向上述箱体流动,且能够改变该第二可调溢流阀的上述开阀压力;以及 中心通路,其将上述箱体与上述缸体内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其中, 该致动器还具备: 第一单向阀,其与上述第一可调溢流阀并列设置在上述第一控制通路的中途,仅允许液体从上述箱体向上述活塞杆侧室通过;以及 第二单向阀,其与上述第二可调溢流阀并列设置在上述第二控制通路的中途,仅允许液体从上述箱体向上述活塞侧室通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其中, 上述中心通路位于上述缸体的中央,且位于上述活塞的与行程中心相对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其中, 在上述中心通路的中途设置有使上述中心通路开闭的开闭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其中, 上述第一泵以及上述第二泵这两者是由单一的马达驱动的串联式泵。
【文档编号】B61F5/24GK104379944SQ201380031771
【公开日】2015年2月25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22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3日
【发明者】小川贵之 申请人:萱场工业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