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客车车厢的双层组合座椅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厢的座椅,尤其是它的组合结构,很适合长途客运火车和 汽车使用。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客运火车车厢有直立硬座、软座、卧铺三种,其中载客量最大的是直立 硬座,但是长时间乘坐会产生肌肉酸痛和疲劳;卧铺和软座乘坐舒适,载客量比较少,由于 我国流动人口多达几亿,已经大大地超过了客运交通的承载能力;而客运汽车多数为一层, 少数为两层卧铺,卧铺虽然乘坐舒服,但是现有卧铺车厢由于方向相同,上层的乘客在上下 时不方便,又不能直坐,长时间躺卧产生疲劳,而一层座椅的车厢载客量少。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在硬座车厢座椅的基础上,在车厢内的上面增加了一层座椅,既要乘 客进出和上下方便,而且使上层座椅结构坚固,上下两层之间互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在客车车厢内的过道两侧边有两纵行均勻排列的直立 立柱。立柱的上下端分别固定在车厢顶和车厢底板上,每横排的两根立柱的中上端横向固 定一根金属横柱,横柱的两端分别固定在车厢两侧壁上,每纵行中每间隔的一根立柱为椅 背支柱,另一根立柱为椅脚支柱,这样使上层座椅在火车转弯时不会横向和纵向摆动,由于 支柱的上下端固定,中间部位比较薄弱,所以将横柱横向固定在中上端,而且在过道上行走 的人不会碰到头部;将两张背对背反向的同种骨架的椅背上端固定在一起,构成四种不同 的骨架组,这样使每张座椅的上端能相互支撑;每组座椅组金属骨架的椅背与上端形成的 内夹角为上层30° -180°,下层0° -150°。上层内夹角大于下层内夹角30°左右,这样可 以制成多种不同坐卧形状的上层和下层座椅;在内夹角为0°时,座椅为直座,在内夹角为 90°时,座椅为斜座,内夹角为90° -180°时,座椅为斜卧或平卧,而且上层内夹角要大于 下层内夹角30°左右,这样使下层座椅之间前面的距离变宽,便于靠车窗一侧的乘客进出, 使上层座椅的椅坐不会正对下层乘客的头顶;将下层座椅组的上端固定在椅背支柱的中下 端,下层座椅组的下端固定在车厢底板上,使每组座椅的椅背与支柱成为三角形,由于三角 形具有稳固性,对支柱的中下端起了稳固的作用;上层座椅组的上端固定在支柱的中上端, 下端的椅脚底相向连接固定,形成一块椅脚底板并与椅脚支柱固定,这样的椅脚底板可供 上层乘客行走或进出,又将每组上层座椅全部连接成整体的一层;在上层座椅的上表面全 部铺一层垫板,在下表面的下部分固定多块隔音板,这样使上层座椅与下层之间完全隔开, 互不影响;上层座椅组上端的内夹角大于下层内夹角,这样使上层椅脚就有倾斜度,而下层 椅脚为直立固定,使下层座椅的前面可以容纳一个人直立行走,方便下层乘客进出;在每根 椅脚支柱的下部分固定有多个脚蹬,中部固定有挡板。两侧的椅坐上面固定有护栏,这样 可以使上层乘客手扶支柱和横柱自由上下,挡板可以遮挡上层乘客的脚和防止其它东西下 掉,护栏可以防止侧边乘客掉下来;在上层椅脚的上端用一根短侧柱相向连接固定,在每张上层座椅组椅背的下端和每组下层座椅组的上端分别与一块金属行李架的上下端连接固 定,这样使结构坚固,上下层座椅连接固定在一起,防止车厢在加速或急刹车时对座椅的影 响;在上下两层座椅的上端之间的距离不低于lm,使下层座椅上面有足够的空间,下层座 椅的椅背上端固定有行李架,这样将下层乘客的头顶与上层完全隔开,又方便乘客存放和 保管行李。由于采用了上述各种技术方案,使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坚固,不易变形的特点,达 到了增大车厢的载客量的目的,同时使乘客乘坐舒适,乘客在上下和进出时相对比较方便, 上下层之间互不影响。
图1是本实用新型在过道一侧的侧面构造图,图2是下层座椅的骨架立体示意图, 图3是上层座椅的骨架立体示意图,图4是车厢横切面上下层座椅的分布示意图。在图中1.车厢顶,2.车厢底板,3.立柱,4.横柱,5.上层座椅骨架的椅背,6.上层 座椅骨架的椅坐,7.上层座椅骨架的椅脚,8.上层座椅骨架的椅脚底,9.短侧柱,10.护栏, 11.行李架,12.下层座椅骨架的椅背,13.下层座椅骨架的椅坐,14.下层座椅骨架的椅脚, 15.垫板,16.软垫,17.挡板,18.隔音板,19.脚蹬,20.过道,21.车厢侧壁,22.下层两人 座,23.上层两人座,24.上层三人座,25.下层三人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在图4中,在火车车厢中间有一条过道20,在过道20的两侧各有两纵行均勻排列 的钢管3,每根钢管3的上下端分别用螺栓固定在车厢顶1和车厢底板2上。在每横排的两 根钢管3的中上端用螺栓横向固定一根钢管4,钢管4的两端分别用螺栓固定在车厢侧壁 21上;用钢管弯曲后再焊接成多张如图3所示上层两人座或三人座钢管骨架,和如图2所 示下层两人座和三人座钢管骨架;在图1中,将两张上层骨架的椅背5的上端焊接在一起, 再将上端连接处用螺栓固定在钢管3的中上端,每张上层骨架的椅脚底8相向连接并焊接 在一起,椅脚7上端的一侧分别焊接在一根短钢管9的两端,椅脚底8的一侧和短钢管9的 中间分别用螺栓固定或焊接在相邻一根钢管3的中部,在椅背5的一侧与短钢管9的一端 焊接在一根弯曲的细钢管10的两端,依次连接固定每张上层骨架,将每张上层骨架的另一 侧用螺栓固定在车厢侧壁21上,在每张上层骨架的椅脚7和钢管3的中部之间插一块塑料 挡板17,在每张上层骨架的上表面焊接一层薄钢板15,或用铁线连接一块胶合板15,在胶 合板15的上部分连接一层软垫16,在每张上层骨架的下表面的下部分固定多块隔音板18, 构成火车车厢的上层三人座和上层两人座座椅。将两张下层骨架的椅背12的上端焊接在 一起并用螺栓固定在钢管3的中下端,下层骨架的椅脚14的下端用螺栓固定在车厢底板2 上,依次连接固定每张下层骨架,在每张下层骨架的椅背12和椅坐13的上表面铺一层薄 钢板15或其它板并固定,在薄钢板15的上面连接一层软垫16,构成火车车厢的下层两人座 和下层三人座座椅,在每间隔的钢管3的下半部分用螺栓连接固定多个脚蹬19,将上层骨 架的椅背5的下端和下层骨架的椅背12的上端分别与一块钢管焊成的行李架11的上下端 焊接,构成图4中的一纵行上层双人座23和下层双人座22的组合座椅,一纵行上层三人座 24和下层三人座25的组合座椅。在客运汽车车厢内有一条过道20,在过道的两侧均为两人座上层骨架和下层骨架,其它的结构和连接固定方法完全相同。 立柱3、横柱4、短侧柱9、护栏10可以用槽钢或角钢或合金或不锈钢制作,也可以 用这些金属焊接成上层骨架、下层骨架、行李架,根据各种需要决定。
权利要求1.一种客车车厢的双层组合座椅,在硬座火车车厢内,中间有一条过道,过道的一侧边 为两人座,另一侧边为三人座,每排座椅背对背反向连接固定,其特征为在过道的两侧有 两纵行均勻排列的直立金属立柱,每根立柱的上下端分别固定在车厢顶和车厢底板上,每 横排的两根立柱的中上端横向固定一根金属横柱,横柱的两端分别固定在车厢两侧壁上; 每纵行中每间隔的一根金属立柱为椅背支柱,另一根金属立柱为椅脚支柱;用金属焊接 或螺栓连接固定成多张上层两人座和上层三人座金属骨架-简称上层两种骨架、下层两人 座和下层三人座金属骨架-简称下层骨架,将两张背对背反向的同种骨架的椅背上端固定 在一起,构成四种不同的骨架组;在每横排的两根椅背支柱中下端分别与下层两种骨架组 上端的一侧固定,中上端分别与上层两种骨架组上端的一侧固定,每组骨架组上端的另一 侧与车厢侧壁固定,每组下层骨架组的椅脚下端固定在车厢底板上,每组上层骨架组的椅 脚底相向连接固定,形成一块椅脚底板并与椅脚支柱固定,过道侧边的椅脚上端与一根短 金属侧柱的两端固定,每根短金属侧柱的中间与椅脚支柱固定,每根椅脚支柱的下半部分 固定有多个脚蹬,在椅脚支柱上部的两侧有两根金属护栏,护栏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椅背中 下端和短金属侧柱的一端,在金属侧柱与椅脚底板之间固定一块挡板,在每组上层两种骨 架的上表面全部铺一层垫板并固定,在上部分垫板上面铺一层软垫,构成上层两人座和上 层三人座座椅;在每张上层骨架的下部分的下表面固定多块隔音板,在每张下层骨架的椅 背和椅坐上表面铺一层垫板并固定,在垫板上面铺一层软垫,构成下层两人座和下层三人 座座椅;在每张上层骨架的椅背下端和每组下层骨架组椅背的上端分别与一块金属行李架 的上下端连接固定,构成客运火车车厢的双层组合座椅;在客运汽车车厢内,中间有一条过 道,过道两侧边均为上层两人座和下层两人座两种座椅,其余的结构与火车车厢的连接构 造相同,构成客运汽车的双层组合座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客车车厢的双层组合座椅,其特征为所述金属为钢材或合金 或不锈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客车车厢的双层组合座椅,其特征为每种骨架组的两张椅背 与椅背上端固定点形成的内夹角上层30° -180°,下层为0° -150°,且上层内夹角大于 下层内夹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客车车厢的双层组合座椅,其特征为上层座椅组的上端和下 层座椅组上端之间的距离不低于lm。
专利摘要客车车厢的双层组合座椅,适合客车的车厢使用,由上层两人座和上层三人座骨架、下层两人座和三人座骨架、立柱、横柱、短侧柱、行李架、护栏、挡板、隔音板、脚蹬、垫板、软垫构成,在客车车厢的过道两侧直立固定两纵行立柱,每横排的两根立柱中上端固定一根横柱,将每张下层骨架固定在车厢底板上和椅背支柱中下端,每横排上层骨架的椅背上端反向固定在椅背支柱的中上端,椅脚下端相向连接并固定在椅脚支柱上,并在其过道一侧固定护栏、挡板、短侧柱,每张骨架上表面固定垫板和软垫构成上下层座椅,在每横排的上下层座椅之间连接固定行李架,构成客车车厢的双层组合座椅,可以使乘客乘坐舒适,又能增大车厢的载客量。
文档编号B61D1/06GK201777250SQ20102013152
公开日2011年3月30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16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16日
发明者赵仕洪 申请人:赵仕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