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的利记博彩app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包括变速箱固定板总成、选挡软轴固定板、换挡软轴固定板及支撑板;变速箱固定板总成包括变速箱固定板本体、向上的延伸部及向下的连接部;支撑板垂直设置于所述变速箱固定板本体的下侧边;选挡软轴固定板垂直固定于所述支撑板的上端面。本申请通过变速箱固定板总成结构,即延伸部与变速箱固定板本体之间从坐标系的X向和Y向共同与变速箱壳体固定连接,提高了变速箱固定板总成的稳定性,同时,将换挡软轴固定板与变速箱固定板总成设置为一体结构,提高了换挡软轴固定板的强度;通过支撑板的结构设计,提高了选挡软轴固定板的稳定性。
【专利说明】
一种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选换挡软轴安装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
【背景技术】
[0002]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用于安装选挡软轴和换挡软轴,其上具有变速箱固定部、选挡软轴固定部和换挡软轴固定部;三者均通过相对应的安装孔实现相应的固定。
[0003]目前普遍使用的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中,选挡软轴固定部位于变速箱固定部和换挡软轴固定部之间,选挡软轴固定部与换挡软轴固定部之间设置有加强筋,以提高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的整体强度。然而,选挡软轴固定部的设置位置更靠近变速箱固定部,造成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与变速箱之间的安装空间较小,不便于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与变速箱的安装操作。
[0004]此外,为了保证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的整体强度,常采用一体铸造的方式加工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由于加强筋与选挡软轴固定部和换挡软轴固定部的结合处具有棱角,使得铸造模具在铸造过程中容易出现应力集中,导致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的整体强度不够尚O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该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与变速箱的安装比较方便,且能够提高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的强度。
[0006]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7]—种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包括变速箱固定板总成、选挡软轴固定板、换挡软轴固定板及支撑板;
[0008]所述变速箱固定板总成包括变速箱固定板本体,在所述变速箱固定板本体的左侧设置有向上的延伸部及向下的连接部;所述换挡软轴固定板的一端与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连接为一体结构;
[0009]在所述变速箱固定板本体及所述延伸部上均设置有变速箱安装孔;在所述换挡软轴固定板上设置有换挡软轴安装孔;
[0010]所述支撑板垂直设置于所述变速箱固定板本体的下侧边;所述选挡软轴固定板垂直固定于所述支撑板的上端面;在所述选挡软轴固定板上设置有选挡软轴安装孔。
[0011]所述变速箱固定板本体、所述延伸部、所述连接部及所述换挡软轴固定板均位于同一平面内。
[0012]所述延伸部所在平面及所述换挡软轴固定板所在平面均垂直于所述变速箱固定板本体。
[0013]所述变速箱安装孔为腰形孔。
[0014]所述支撑板包括梯形部和方形部;所述梯形部的下底边与所述变速箱固定板本体固定连接;所述方形部的顶边与所述梯形部的上底边相等。
[0015]所述选挡软轴安装孔为两个,分别位于所述支撑板两侧的所述选挡软轴固定板上。
[0016]还包括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分别与所述变速箱固定板本体、所述支撑板及所述选挡软轴固定板固定连接。
[0017]还包括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分别与所述连接部、所述支撑板及所述换挡软轴固定板固定连接。
[001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9]本申请通过变速箱固定板总成结构,即延伸部与变速箱固定板本体之间从坐标系的X向和Y向共同与变速箱壳体固定连接,提高了变速箱固定板总成的稳定性,同时,将换挡软轴固定板与变速箱固定板总成设置为一体结构,提高了换挡软轴固定板的强度;通过支撑板的结构设计,提高了选挡软轴固定板的稳定性。
[0020]另一方面,通过本申请的支撑板结构,使得选挡软轴固定板与变速箱固定板总成之间的距离增加,方便了选挡软轴的装配。
【附图说明】
[0021 ]图1为本实用新型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的正视图;
[0022]图2为本实用新型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的侧视图;
[0023]图3为本实用新型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的俯视图;
[0024]图4为本实用新型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的装配正视图;
[0025]图5为本实用新型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的装配俯视图。
[0026]附图标记说明
[0027]I变速箱固定板总成,2选挡软轴固定板,3换挡软轴固定板,4支撑板,5第二加强板,6第一加强板,7凸焊螺母,8变速箱,9选挡软轴,1换挡软轴,11变速箱固定板本体,12延伸部,13连接部,14变速箱安装孔,21选挡软轴安装孔,31换挡软轴安装孔,41梯形部,42方形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通过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以下的实施例仅是示例性的,仅能用来解释和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解释为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
[0029]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如图1至图5所示,包括变速箱固定板总成1、选挡软轴固定板2、换挡软轴固定板3及支撑板4;在本申请中,包括变速箱固定板总成1、选挡软轴固定板2、换挡软轴固定板3及支撑板4通过焊接连接组成本申请的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
[0030]其中,变速箱固定板总成I用于同变速箱8的壳体固定连接;选挡软轴固定板2用于固定选挡软轴9,换挡软轴固定板3用于固定换挡软轴10。
[0031 ]所述变速箱固定板总成I包括变速箱固定板本体11,在所述变速箱固定板本体11的左侧设置有向上的延伸部12及向下的连接部13;所述换挡软轴固定板3的一端与所述连接部13的一端连接为一体结构;所述变速箱固定板本体11、所述延伸部12、所述连接部13及所述换挡软轴固定板3均位于同一平面内。所述延伸部所在平面及所述换挡软轴固定板所在平面均垂直于所述变速箱固定板本体。本申请中,变速箱固定板总成及换挡软轴固定板是通过冲压或者裁切一体成型,变速箱固定板本体、延伸部及连接部整体呈近似Y型结构。
[0032]在所述变速箱固定板本体11及所述延伸部12上均设置有变速箱安装孔14;在本实施例中,延伸部上设置有一个变速箱安装孔,在变速箱固定板本体上设置有两个变速箱安装孔;在本实施例中,三个变速箱安装孔均为腰形孔,便于在安装时的调整。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中,针对不同型号的变速箱,通过调整变速箱安装孔的位置即能实现本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的通用性。
[0033]在所述换挡软轴固定板3上设置有两上换挡软轴安装孔31。
[0034]所述支撑板4垂直设置于所述变速箱固定板本体11的下侧边;所述选挡软轴固定板2垂直固定于所述支撑板4的上端面;在所述选挡软轴固定板2上设置有选挡软轴安装孔
21ο
[0035]所述支撑板4包括梯形部41和方形部42;所述梯形部41的下底边与所述变速箱固定板本体固定连接;所述方形部的顶边与所述梯形部的上底边相等。在本申请中,支撑板的正视图为倒置漏斗型。
[0036]所述选挡软轴安装孔21为两个,分别位于所述支撑板4两侧的所述选挡软轴固定板2上。在选挡软轴固定板的下表面分别与每个选挡软轴安装孔相对应处各设置有一个凸焊螺母7,用于方便选挡软轴的安装。
[0037]还包括第一加强板6,所述第一加强板6分别与所述变速箱固定板本体11、所述支撑板4及所述选挡软轴固定板2固定连接。
[0038]还包括第二加强板5,所述第二加强板5分别与所述连接部13、所述支撑板4及所述换挡软轴固定板3固定连接。
[0039]第一加强板及第二加强板均起到对支撑板加强作用,即用于提高选挡软轴固定板的稳定性。
[0040]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主权项】
1.一种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变速箱固定板总成、选挡软轴固定板、换挡软轴固定板及支撑板; 所述变速箱固定板总成包括变速箱固定板本体,在所述变速箱固定板本体的左侧设置有向上的延伸部及向下的连接部;所述换挡软轴固定板的一端与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连接为一体结构; 在所述变速箱固定板本体及所述延伸部上均设置有变速箱安装孔;在所述换挡软轴固定板上设置有换挡软轴安装孔; 所述支撑板垂直设置于所述变速箱固定板本体的下侧边;所述选挡软轴固定板垂直固定于所述支撑板的上端面;在所述选挡软轴固定板上设置有选挡软轴安装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箱固定板本体、所述延伸部、所述连接部及所述换挡软轴固定板均位于同一平面内。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所在平面及所述换挡软轴固定板所在平面均垂直于所述变速箱固定板本体。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箱安装孔为腰形孔。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包括梯形部和方形部;所述梯形部的下底边与所述变速箱固定板本体固定连接;所述方形部的顶边与所述梯形部的上底边相等。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选挡软轴安装孔为两个,分别位于所述支撑板两侧的所述选挡软轴固定板上。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分别与所述变速箱固定板本体、所述支撑板及所述选挡软轴固定板固定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选换挡软轴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分别与所述连接部、所述支撑板及所述换挡软轴固定板固定连接。
【文档编号】B60K20/00GK205674859SQ201620653643
【公开日】2016年11月9日
【申请日】2016年6月24日 公开号201620653643.0, CN 201620653643, CN 205674859 U, CN 205674859U, CN-U-205674859, CN201620653643, CN201620653643.0, CN205674859 U, CN205674859U
【发明人】张翔, 高畅, 陈光明, 何山, 李喜鹏, 柯何俊, 梁丽娟
【申请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