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七座汽车座椅布置结构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10943408阅读:847来源:国知局
一种七座汽车座椅布置结构的利记博彩app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七座汽车座椅布置结构,属于汽车座椅布置结构技术领域,包括前排座椅、中排座椅、后排座椅、滑动座椅和滑动轨道;前排座椅、中排座椅和后排座椅分别包括并排固定设置的两个座椅,且中排座椅和后排座椅的两个座椅间分别留有间距,且间距的宽度与滑动座椅的宽度相匹配;滑动轨道沿车身的纵向方向设置,且滑动轨道的两端分别位于中排座椅的两个座椅的间距处和后排座椅的两个座椅的间距处;滑动座椅与滑动轨道滑动连接,且滑动座椅设置有用于固定滑动座椅的固定机构。该七座汽车座椅布置结构通过“2+2+2”固定设置的6个座椅以及一个沿滑动轨道滑动设置的滑动座椅,从而实现了“2+2+3”和“2+3+2”布置方式的随意转换,为出行提供的方便。
【专利说明】
一种七座汽车座椅布置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座椅布置结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七座汽车座椅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0002]现有7座汽车座椅布置方式为“2+2+3”或“2+3+2”两种固定的类型。
[0003]其中,“2+2+3”座椅布置方式存在的缺陷是:当有5人出行时,有个人只能坐到第三排去了,如果行李较多,第三排的人还需和行李挤在一起,影响乘坐者的舒适感。
[0004]而“2+3+2”座椅布置存在的缺陷是:当有超过5人出行时,第三排人员上下车比较繁琐,需要翻折第二排座椅才能实现;遇到安全事故时,第三排人员主动逃生较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七座汽车座椅布置结构,针对于不同乘坐人数以及出行需求,可以将座椅随意变换为“2+2+3”或“2+3+2”的布置方式。
[0006]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7]—种七座汽车座椅布置结构,其包括:前排座椅、中排座椅、后排座椅、滑动座椅以及滑动轨道;所述前排座椅、所述中排座椅和所述后排座椅分别包括并排固定设置的两个座椅,且所述中排座椅和所述后排座椅的两个座椅间分别留有间距,且所述间距的宽度与所述滑动座椅的宽度相匹配;所述滑动轨道沿车身的纵向方向设置,且所述滑动轨道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中排座椅的两个座椅的间距处和所述后排座椅的两个座椅的间距处;所述滑动座椅与所述滑动轨道滑动连接,且所述滑动座椅设置有用于固定滑动座椅位置的固定机构。
[0008]当出行人数为5人时,且行李较多时,可以沿滑动轨道滑动调节滑动座椅的位置,将滑动座椅移动到中排座椅的两个座椅之间,并通过固定机构固定位置,从而形成“2+3+2”的布置方式,这样最后一个人就无需和行李挤在最后一排,提高乘坐者的舒适感。
[0009]当出行人数大于5人时,沿滑动轨道滑动调节滑动座椅的位置,将滑动座椅移动到后排座椅的两个座椅之间,并通过固定机构固定位置,从而形成“2+2+3”的布置方式,从而便于坐在后排的乘坐者上下车。
[0010]进一步,所述固定机构包括用于卡接的卡扣和卡扣滑槽;所述卡扣分别设置于所述滑动座椅的左右两侧;所述卡扣滑槽分别设置于所述中排座椅和后排座椅的两个座椅相互靠近的两个侧面,且所述卡扣滑槽分别与相应的所述卡扣位于同一高度处。
[0011]当滑动座椅移动到相应的中排座椅的两个座椅之间,或者移动到相应的后排座椅的两个座椅之间时,设置有滑动座椅左右两侧的卡扣分别与中排座椅或后排座椅的两个座椅的卡槽卡接,从而实现滑动座椅的固定。
[0012]进一步,所述卡扣分别设置于所述滑动座椅的座椅本体和座椅靠背的左右两侧;所述卡扣滑槽分别设置于所述中排座椅和后排座椅的两个座椅的座椅本体和座椅靠背相靠近的两个侧面。
[0013]为了提高卡接固定的稳定性,优选地,滑动座椅的座椅本体和座椅靠背的左右两侧均分别设置了卡扣;同时,相应的,中排座椅和后排座椅的两个座椅的座椅本体和座椅靠背相靠近的两个侧面分别设置了卡扣滑槽,从而使得滑动座椅的座椅本体和座椅靠背均可以卡接固定,提高了固定的稳定性。
[0014]进一步,所述滑动轨道设置有“T”型槽,所述滑动座椅的底部设置有“T”型键,所述滑动座椅通过所述“T”型键滑动设置于所述“T”型槽内,并沿所述“T”型槽滑动。
[0015]相互匹配的“T”型槽和“T”型键不仅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而且便于滑动座椅沿滑动轨道滑动,有效地防止滑动座椅从滑动轨道滑出。
[0016]进一步,所述卡扣和卡扣滑槽为相互啮合的山脊状凸起。
[0017]上述卡扣和卡扣滑槽通过相互啮合的山脊状凸起达到卡接调节的效果。作为其他实现方式,上述卡扣和卡扣滑槽还可以采用其他现有的卡扣连接方式。
[0018]同时,上述固定机构还可以采用其他现有的机构以实现滑动座椅的调节固定,例如采用现有驾驶座的调节固定机构。
[00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0020]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七座汽车座椅布置结构,通过“2+2+2”固定设置的6个座椅以及一个沿滑动轨道滑动设置的滑动座椅,从而实现了 “2+2+3”和“2+3+2”布置方式的随意转换,为出行提供的方便。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实施例中所述的七座汽车座椅布置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实施例中所述的中排座椅的两个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实施例中所述的滑动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标记为:
[0025]前排座椅101,中排座椅102,后排座椅103,滑动座椅104,滑动轨道105,卡扣滑槽106,卡扣107,座椅靠背121,座椅本体122。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0027]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8]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0029]实施例
[0030]如图1所不,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七座汽车座椅布置结构,其包括:前排座椅、中排座椅、后排座椅、滑动座椅、滑动轨道以及用于固定滑动座椅的固定机构。
[0031 ]前排座椅、中排座椅和后排座椅分别包括并排固定设置的两个座椅,且中排座椅和后排座椅的两个座椅间分别留有间距,且间距的宽度与滑动座椅的宽度相匹配。
[0032]滑动轨道沿车身的纵向方向设置,并设置有“T”型槽,且滑动轨道的两端分别位于中排座椅的两个座椅的间距处和后排座椅的两个座椅的间距处;滑动座椅的底部设置有“T”型键,滑动座椅通过“T”型键滑动设置于“T”型槽内,并沿“T”型槽滑动。
[0033]固定机构包括用于卡接的卡扣和卡扣滑槽。其中,卡扣分别设置于滑动座椅的左右两侧;卡扣滑槽分别设置于中排座椅和后排座椅的两个座椅相互靠近的两个侧面处,且卡扣滑槽分别与相应的卡扣位于同一高度处。
[0034]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案,如图2和图3所示,卡扣滑槽分别设置于中排座椅和后排座椅的两个座椅的座椅本体和座椅靠背相靠近的两个侧面处;卡扣分别设置于滑动座椅的座椅本体和座椅靠背的左右两侧。
[0035]本实施例中的卡扣和卡扣滑槽相对的面设置有相互啮合的山脊状凸起。容易理解的,其还可以采用其他现有的卡扣机构以实现卡接固定。
[0036]其中作为滑动座椅的其他滑动固定机构,其还可以采用现有的驾驶座的调节固定结构,本实施例不做详细介绍。
[003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七座汽车座椅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排座椅、中排座椅、后排座椅、滑动座椅以及滑动轨道;所述前排座椅、所述中排座椅和所述后排座椅分别包括并排固定设置的两个座椅,且所述中排座椅和所述后排座椅的两个座椅间分别留有间距,且所述间距的宽度与所述滑动座椅的宽度相匹配;所述滑动轨道沿车身的纵向方向设置,且所述滑动轨道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中排座椅的两个座椅的间距处和所述后排座椅的两个座椅的间距处;所述滑动座椅与所述滑动轨道滑动连接,且所述滑动座椅设置有用于固定滑动座椅位置的固定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七座汽车座椅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机构包括用于卡接的卡扣和卡扣滑槽;所述卡扣分别设置于所述滑动座椅的左右两侧;所述卡扣滑槽分别设置于所述中排座椅和后排座椅的两个座椅相互靠近的两个侧面,且所述卡扣滑槽分别与相应的所述卡扣位于同一高度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七座汽车座椅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分别设置于所述滑动座椅的座椅本体和座椅靠背的左右两侧;所述卡扣滑槽分别设置于所述中排座椅和后排座椅的两个座椅的座椅本体和座椅靠背相靠近的两个侧面。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七座汽车座椅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轨道设置有“T”型槽,所述滑动座椅的底部设置有“T”型键,所述滑动座椅通过所述“T”型键滑动设置于所述“T”型槽内,并沿所述“T”型槽滑动。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七座汽车座椅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和卡扣滑槽为相互啮合的山脊状凸起。
【文档编号】B60N2/01GK205632173SQ201620440603
【公开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请日】2016年5月13日
【发明人】彭文辉
【申请人】彭文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