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臂结构及具有该悬臂结构的全地形车辆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10758223阅读:602来源:国知局
悬臂结构及具有该悬臂结构的全地形车辆的利记博彩app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全地形车辆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悬臂结构及具有该悬臂结构的全地形车辆。悬臂结构包括悬臂主体,所述悬臂主体具有连接于车架或车身的内端和连接于车轮内侧的外端,所述悬臂主体的外端相对所述悬臂主体向下折弯设置,所述悬臂主体的外端向下折弯处距离所述悬臂主体内端的距离占所述悬臂主体1总长的70%至90%。全地形车辆具有上述的悬臂结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悬臂结构及具有该悬臂结构的全地形车辆,悬臂结构中的悬臂主体采用了折弯拱形设计,安装于车辆时,在整车车身高度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折弯处靠近于车轮,折弯处至悬臂主体内端的离地间隙相对较大,有效地提高了整车离地间隙,利于提高整车通过性,使车辆的越野性能提高。
【专利说明】
悬臂结构及具有该悬臂结构的全地形车辆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全地形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悬臂结构及具有该悬臂结构的全地形车辆。
【背景技术】
[0002]汽车悬架是车架(或车身)与车桥(或车轮)之间弹性连接的部件。主要由弹性元件、导向机构及减振器三个基本部分组成、此外,还可包括一些特殊功能的部件,如缓冲块和稳定杆等。
[0003]车轮相对于车架和车身跳动时,车轮(特别是转向轮)的运动轨迹应符合一定的要求,否则对汽车某些行驶性能(特别是操纵稳定性)有不利的影响。因此,悬架中某些传力构件同时还承担着使车轮按一定轨迹相对于车架和车身跳动的任务,因而这些传力构件还起导向作用,故称导向机构。
[0004]悬臂是悬架系导向机构的主要部件,一方面,它在车轮与车架(或车身)间传递力和力矩,另一方面,它的布置形式及尺寸决定了悬架系统的运动特性。控制臂又称“摆臂”,在独立悬架中按布置形式主要有纵臂、横臂和斜臂三种。通常控制臂一端通过橡胶衬套与车架、副车架或车身铰接,另一端用球头销与车轮相连。
[0005]现有全地形车上采用横臂形式控制臂,其下控制臂结构的悬臂主体9如附图1至3所示,其最小离地间隙D小,整车通过性欠佳。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悬臂结构及具有该悬臂结构的全地形车辆,其离地间隙大,车辆通过性能佳。
[0007]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悬臂结构,包括悬臂主体,所述悬臂主体具有连接于车架或车身的内端和连接于车轮内侧的外端,所述悬臂主体的外端相对所述悬臂主体向下折弯设置,所述悬臂主体的外端向下折弯处距离所述悬臂主体内端的距离占所述悬臂主体总长的70%至90 %。
[0008]可选地,所述悬臂主体的外端向下折弯处距离所述悬臂主体内端的距离占所述悬臂主体总长的75%至85 %。
[0009]可选地,所述悬臂主体的外端向下折弯处距离所述悬臂主体内端的距离占所述悬臂主体总长的77%至83 %。
[0010]可选地,所述悬臂主体的外端向下折弯处距离所述悬臂主体内端的距离占所述悬臂主体总长的80 %。
[0011]可选地,所述折弯处呈弧形。
[0012]可选地,所述悬臂主体包括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所述第一摆臂、第二摆臂的外端连接,所述折弯处分别位于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
[0013]可选地,所述第一摆臂、第二摆臂之间连接有至少一根加强臂。
[0014]可选地,所述悬臂主体呈“A”字形。
[0015]可选地,至少一根加强臂的两端靠近于所述折弯处。
[0016]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全地形车辆,所述全地形车辆具有上述的悬臂结构。
[001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悬臂结构及具有该悬臂结构的全地形车辆,悬臂结构中的悬臂主体采用了折弯拱形设计,安装于车辆时,在整车车身高度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折弯处靠近于车轮,折弯处至悬臂主体内端的离地间隙相对较大,有效地提高了整车离地间隙,利于提高整车通过性,使车辆的越野性能提高。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是现有技术中提供的悬臂结构中悬臂主体的平面示意图;
[0020]图2是现有技术中提供的悬臂结构中悬臂主体的平面示意图;
[0021]图3是现有技术中提供的悬臂结构应用于全地形车辆的平面示意图;
[0022]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悬臂结构中悬臂主体的平面示意图;
[0023]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悬臂结构中悬臂主体的平面示意图;
[0024]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悬臂结构中悬臂主体的平面示意图;
[0025]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悬臂结构应用于全地形车辆的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7]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0028]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
[0029]如图4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悬臂结构,可以应用于四轮轻型车及全地形车等,包括悬臂主体I,所述悬臂主体I具有连接于车架或车身的内端102和连接于车轮内侧的外端1I,悬臂主体I的内端1 2可通过橡胶衬套与车架、副车架或车身铰接,外端101可通过球头销与车轮的内侧相连。所述悬臂主体I的外端101相对所述悬臂主体I向下折弯设置,且所述悬臂主体I的外端101向下折弯处100距离所述悬臂主体I内端102的距离占所述悬臂主体I总长的70%至90%,这样,悬臂主体I采用了折弯拱形设计,安装于车辆时,在整车车身高度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折弯处100靠近于车轮,折弯处100至悬臂主体I的内端102的离地间隙相对较大,有效地提高了整车离地间隙D,利于提高整车通过性,使车辆的越野性能提尚。
[0030]可选地,所述悬臂主体I的外端101向下折弯处100距离所述悬臂主体I内端102的距离占所述悬臂主体I总长的75%至85%。需要说明的是,悬臂主体I总长指悬臂主体I在正常安装状态下,其投影到水平地面时两端的距离,同理,折弯处100距离所述悬臂主体I内端102的长度与悬臂主体I的长度比例,指悬臂主体I在正常安装状态下,折弯处100投影到水平地面处至悬臂主体I内端102的距离与悬臂主体I长度的比值。
[0031]优选地,所述悬臂主体I的外端101向下折弯处100距离所述悬臂主体I内端102的距离占所述悬臂主体I总长的77%至83%。
[0032]本实施例中,所述悬臂主体I的外端101向下折弯处100距离所述悬臂主体I内端102的距离占所述悬臂主体I总长的80%,通过性能佳,且悬臂主体I结构可靠性佳。
[0033]具体地,所述折弯处100可呈弧形等,即折弯处100呈拱状,避免应力集中,结构强度高。
[0034]具体地,所述悬臂主体I包括第一摆臂11和第二摆臂12,所述第一摆臂11、第二摆臂12的外端101连接,所述折弯处100分别位于第一摆臂11和第二摆臂12,第一摆臂11和第二摆臂12可以通过焊接连接,其易于制造且可靠性佳。
[0035]具体地,所述第一摆臂11、第二摆臂12之间连接有至少一根加强臂13,以进一步加强悬臂主体I的结构强度。
[0036]具体地,所述悬臂主体I可呈“A”字形等。
[0037]具体地,至少一根加强臂13的两端靠近于所述折弯处100,以进一步提高悬臂结构的结构强度和可靠性。加强臂13也可以设置有两根或三根。具体应用中,悬臂主体I也可以采用其它合适的结构形式,只要采用采用了折弯拱形设计,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3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全地形车辆,所述全地形车辆具有上述的悬臂结构,悬臂结构中的悬臂主体I采用了折弯拱形设计,安装于车辆时,在整车车身高度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折弯处100靠近于车轮,折弯处100至悬臂主体I内端102的离地间隙D相对较大,有效地提高了整车离地间隙,利于提高整车通过性,使车辆的越野性能提高。
[003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悬臂结构,包括悬臂主体,所述悬臂主体具有连接于车架或车身的内端和连接于车轮内侧的外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悬臂主体的外端相对所述悬臂主体向下折弯设置,所述悬臂主体的外端向下折弯处距离所述悬臂主体内端的距离占所述悬臂主体总长的70%至 9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悬臂主体的外端向下折弯处距离所述悬臂主体内端的距离占所述悬臂主体总长的75%至85%。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悬臂主体的外端向下折弯处距离所述悬臂主体内端的距离占所述悬臂主体总长的77%至83%。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悬臂主体的外端向下折弯处距离所述悬臂主体内端的距离占所述悬臂主体总长的80%。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弯处呈弧形。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悬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悬臂主体包括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所述第一摆臂、第二摆臂的外端连接,所述折弯处分别位于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悬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摆臂、第二摆臂之间连接有至少一根加强臂。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悬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悬臂主体呈“A”字形。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悬臂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根加强臂的两端靠近于所述折弯处。10.—种全地形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地形车辆具有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悬臂结构。
【文档编号】B60G7/00GK205439862SQ201620013424
【公开日】2016年8月10日
【申请日】2016年1月5日
【发明人】陈建生
【申请人】陈建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