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行走支架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车行走支架。
【背景技术】
[0002]电动车已经步入到千家万户,已经逐渐取代了自行车,电动车跟自行车一样都是普通充气轮胎。
[0003]但是由于电动车车体重,因此电动车车胎损坏时,推行变得极其困难,加上在高重量下,会出现轮毂一直碾压内外轮胎的情况,进一步恶化轮胎受损情况。
[0004]如果要降低二次伤害,需要人工一直拎着电动车,因为电动车很重很难坚持很长时间。
【发明内容】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车行走支架,本行走支架能够将电动车托起,在轮胎破损的时候可以轻松行走。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7]—种电动车行走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每一侧的支架单元,所述的支架单元包括开口向上的U型承载口,U型承载口的下端铰接有两个支撑架,每个支撑架的下端设有一个行走轮,两个支撑架的中下部铰接分别铰接设有一个横向支撑杆,两个横向支撑杆的末端相互铰接。
[0008]优选的,设有与电动车车轴螺母相配合的内六方孔,本内六方孔的外壁固定在U型承载口上;还包括有与车轴对应的将内六方孔背紧的两个背紧螺母。
[0009]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以及有益效果表现在:
[0010]本实用新型主要包括支架单元,每个支架单元支撑车轴的一侧,从而将车轴抬起,起到防止二次伤害的目的。
[0011 ] U型承载口可以承载车轴端部,支撑架通过横向支撑杆进行打开支撑,在不用时折叠收放即可。
[0012]内六方孔可以将车轴螺母套入到本孔内,一方面固定形式更好,二是防止颠簸时,两者非常容易脱离。通过背紧螺母将本支架单元紧固上,进一步防止脱落。
【附图说明】
[00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未述及的相关技术内容均可采用或借鉴现有技术。
[0016]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17]如图1示,一种电动车行走支架,包括位于每一侧的支架单元,所述的支架单元包括开口向上的U型承载口 1,本U型承载口 I可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其他结构,本实施例在固定有U型承载口固定有一个内六方孔2,内六方孔2与电动车车轴螺母相配合,即车轴螺母的外壁可以套入到内六方孔内壁上,然后在在内六方孔的外侧与车轴螺纹旋紧一个背紧螺母,将支架单元进行固定。
[0018]在U型承载口 I的下端铰接有两个支撑架3,每个支撑架3的下端设有一个行走轮4,两个支撑架3的中下部铰接分别铰接设有一个横向支撑杆5,两个横向支撑杆5的末端相互铰接。
[0019]使用时,将两个支架单元取出,然后将两个横向支撑杆撑开,使两个横向支撑杆位于同一直线上,然后将内六方孔套在车轴螺母上,紧固上背紧螺母;将电动车推到维修后,维修完毕后,收纳起来即可。
[0020]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电动车行走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每一侧的支架单元,所述的支架单元包括开口向上的U型承载口,U型承载口的下端铰接有两个支撑架,每个支撑架的下端设有一个行走轮,两个支撑架的中下部铰接分别铰接设有一个横向支撑杆,两个横向支撑杆的末端相互铰接。2.根据权利I所述的电动车行走支架,其特征在于:设有与电动车车轴螺母相配合的内六方孔,本内六方孔的外壁固定在U型承载口上;还包括有与车轴对应的将内六方孔背紧的两个背紧螺母。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动车行走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每一侧的支架单元,所述的支架单元包括开口向上的U型承载口,U型承载口的下端铰接有两个支撑架,每个支撑架的下端设有一个行走轮,两个支撑架的中下部铰接分别铰接设有一个横向支撑杆,两个横向支撑杆的末端相互铰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行走支架能够将电动车托起,在轮胎破损的时候可以轻松行走。
【IPC分类】B60S13/02
【公开号】CN204870958
【申请号】CN201520648995
【发明人】董寅婷
【申请人】董寅婷
【公开日】2015年12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