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用于车辆的座垫框架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座垫框架,其中在被设置在两侧的纵向框架本体之间的前侧和后侧每个均被横向框架本体联接,以形成座垫的构架,并且其中面板被固定到两个纵向框架本体,使得从上方覆盖包括前侧横向框架本体的在纵向框架本体的前端之间的空间。
背景技术:
在车辆碰撞时,存在以下现象的可能性,即,坐在座椅上的乘客的身体在受到座椅安全带限制的同时在座椅的表面上滑动并且向前跌落,这是所谓的下潜现象。此时,必要的是,根据保护乘客的观点,过度的冲击负荷并不施加到乘客。因此,座椅的周边部分传统上已经被以各种方式设计。在下面描述的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0.2001-145538(JP2001-145538A)公开了一项发明,其中座椅靠背框架的一部分可易于修改以在车辆碰撞时防止过度负荷施加到乘客的下背。另外,一些车辆具有如下座垫:该座垫在前部中变形以抵抗从座垫的前上部施加的负荷并且还吸收通过在车辆碰撞时的下潜现象在座椅下面由向前移动的乘客产生的能量。
发明内容
一些车辆座椅不能变形到足以吸收由下潜现象引起的能量。这是因为,构成座椅构架的前侧横向框架本体被设置在构成座椅的前部的面板下面,并且即使当面板由于冲击负荷变形时,面板的变形也被前侧横向框架本体阻挡,这最终导致在吸收由面板变形引起的能量方面的不足。鉴于这种问题,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预先使前侧横向框架本体变形以确保在横向框架本体和面板之间的空间,从而面板由于与下潜现象相关联的冲击负荷而变形并且冲击负荷能够被座椅的前部吸收。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中,被设置在座垫构架的两侧上的纵向框架本体被横向框架本体在前侧和后侧相互联接。面板被固定到两个纵向框架本体,以从上方覆盖包括前侧横向框架本体的在纵向框架本体的前端之间的空间。车辆座垫框架包括凹形部分,使得前侧横向框架本体的面板侧增大距面板的距离。在本发明的方面的用于车辆的座垫框架中,因为前侧横向框架本体的面板侧包括凹形部分以增大距面板的距离,所以当接收下潜现象伴随的冲击负荷时,面板能够充分地变形,并且因此增加在座椅的前侧中的能量吸收量是可能的。在以上方面中,前侧横向框架本体可以包括凹形部分,使得位于两个纵向框架本体的联接部之间的部分的外部横截面面积小于联接部的外部横截面面积。根据该方面,前侧横向框架本体的位于与两个纵向框 架本体联接的联接部之间的部分具有小的外部横截面面积,以增大距面板的距离,并且因此具有低的强度。然而,因为联接部的外部横截面面积保持不被减小,所以其初始强度也得以维持,并且因此维持作为座垫框架的强度是可能的。
在以上方面中,该面板包括弯曲形成部,该弯曲形成部邻近于与两个纵向框架本体固定的固定部,并且可以被形成为具有与固定部相比在固定部之间的更低的高度。前侧横向框架本体的凹形部分可以接收面板的弯曲形状,并且变形开始部可以在面板的弯曲形成部下面相对设置,使得在前侧横向框架本体的纵向方向上在前侧横向框架本体和面板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整体上是均等的。根据该方面,在前侧横向框架本体的纵向方向上均匀地设定在前侧横向框架本体和面板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因此,即使当面板由于车辆碰撞而在纵向框架本体之间的任何位置处变形时,也能够保持能量吸收量是均匀的,并且能够在碰撞期间确保稳定的安全性。在以上方面中,该面板可以被形成为是倾斜的,使得面板的在固定部之间的部分从前侧到后侧高度逐渐降低,并且前侧横向框架本体的凹形部分可以被形成为是倾斜的,使得面板侧表面沿着面板的形状从前侧到后侧高度逐渐降低。根据该方面,利用面板的倾斜形状限制由下潜现象引起的乘客的身体向前和向下滑动是可能的,并且因为前侧横向框架本体的面板侧表面沿着面板的形状倾斜,所以能够进一步确保面板的变形量。因此,维持能量吸收性能是可能的。
将在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其中类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类似的元件,并且其中: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透视图;图2是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图3是实施例的平面视图 ;图4是实施例的侧视图;图5是用于解释在实施例的前侧横向框架本体和纵向框架本体之间的联接状态的视图;图6是用于解释在实施例的前侧横向框架本体和面板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视图;图7是沿着图3的线VI1-VII截取的截面视图;图8A是根据该实施例的横向框架本体的第一变型实例的截面视图;图SB是根据该实施例的横向框架本体的第二变型实例的截面视图;并且图SC是根据该实施例的横向框架本体的第三变型实例的截面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在图1到图4中所示,车辆座垫I的构架被形成为使得纵向框架本体11、12在沿着车辆的行进方向F的两侧上被相互平行地设置,并且在纵向框架本体11、12之间的前侧和后侧分别地被横向框架本体13、14联接。面板15被固定到两个纵向框架本体11、12的前端,从而从上方覆盖包括前侧横向框架本体13的在纵向框架本体11、12之间的空间。前侧横向框架本体13形成有平坦部131,该平坦部131通过平坦化在圆筒形管道的一侧上的中央制成并且被以凹形形状形成以增大距面板15的距离。在该圆筒形管道的该侧上的中央靠近在圆筒的侧表面上的在圆筒的纵向方向上的中央。图7示出横向框架本体13的截面视图,并且平坦部131在纵向方向上的长度比构成横向框架本体13的圆筒形管道的直径长。凹形形状形成在前侧横向框架本体13中,使得相比于与两个纵向框架本体11、12联接的联接部132,位于联接部132之间的部分具有较小的外部横截面面积。这里,外部横截面面积是管道部分的截面面积与管道的中空部分的开口面积相加的面积。当横向框架本体13由实心体形成时,外部横截面面积是实心体自身的横截面面积。面板15具有弯曲形成部152,该弯曲形成部152邻近于与两个纵向框架本体11、12固定的固定部153。面板15被形成为使得在固定部153之间的平坦部151的高度低于两个固定部153的高度。同时,前侧横向框架本体13如上所述被以接收面板15的弯曲形状的凹形形状形成。另外,在前侧横向框架本体13中,变形开始部133被设置在面板15的弯曲形成部152下面使得在横向框架本体13的纵向方向上在横向框架本体13和面板15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整体上是均等的。图6示出这个状态。然而,如从图3明显地,在面板15的弯曲形成部152被形成为在关于车辆的行进方向F的横向方向上倾斜时,横向框架本体13的变形开始部133被与车辆的行进方向F平行地形成。相应地,在弯曲形成部152和变形开始部133之间的位置关系根据在纵向方向上的位置而在宽度方向上稍微地从图6所示位置改变。在图6中,变形开始部133比弯曲形成部152更靠近横向框架本体13的两端定位。换言之,变形开始部133比弯曲形成部152更靠近横向框架本体13的端部定位。当在图3中看时,在横向框架本体13的最后部分的附近建立了该位置关系;然而,当在图3中看时,在横向框架本体13的前部附近,变形开始部133比弯曲形成部152更加靠近横向框架本体13的中央定位。如在图6中所示,前侧横向框架本体13与两个纵向框架本体11、12联接的联接部132具有尺寸为L的未变形部分,该未变形部分被设定为当横向框架本体13经历变形加工时通过加工机器保持横向框架本体13。另外,面板15被形成为使得在固定部153之间的平坦部151是倾斜的,以从前侧到后侧高度逐渐降低。进而,平坦部131被形成为是倾斜的,使得该平坦部131的高度沿着面板15的形状从前侧到后侧逐渐降低(见图2、图4和图7)。在每一幅图中,没有参考不与本发明直接相关的部分。根据以上实 施例,因为前侧横向框架本体13的面板15侧被以凹形形状形成以增大距面板15的距离,所以当与下潜现象相关联的冲击负荷被施加到前侧横向框架本体13的面板15侧时,面板15能够充分地变形并且因此增加在座椅的前侧中的能量吸收量是可能的。另外,位于前侧横向框架本体13的与两个纵向框架本体11、12联接的联接部132之间的部分具有小的外部横截面面积以增大距面板15的距离并且该部分的强度是低的;然而,因为两个联接部132的小的外部横截面面积在不被减小的情况下被维持,所以初始强度也被维持以保持作为座垫I的强度。进而,在前侧横向框架本体13的纵向方向上均匀地设定在横向框架本体13和面板15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因此,即使当面板15由于车辆碰撞而在纵向框架本体11、12之间的任何部分处变形时,也能够保持能量吸收量是均匀的,并且能够在碰撞期间确保稳定的安全性。而且,利用面板15的倾斜形状限制由下潜现象引起的乘客的身体向前和向下滑动是可能的,并且因为前侧横向框架本体13的平坦部(面板侧表面)131沿着面板15的形状倾斜,所以能够进一步确保面板15的变形量以维持能量吸收性能。如在图3中以虚线示出地,增强面板18被牢固地焊接到面板15的平坦部151的下表面。如上所述,通过将增强面板18添加到面板15而调节面板15的强度,并且在车辆碰撞时通过面板15的变形获得的能量吸收量被适当地设定。另外,前后滑动机构16、17是用于向前和向后滑动座垫的机构,并且控制杆19是用于控制前后滑动机构16、17的杆。如在图1和图2中所示,控制杆19整体上被以在车辆的行进方向F上呈凸形的U形形状形成,并且被构造成使得,当控制杆19的前侧被向上拉动以执行已知的操作时,该控制杆19以在控制杆的纵向方向之间的支撑点作为其中心摆动以在成对的后端处将前后滑动机构16、17解锁。在图4中,由实线示意的控制杆19的位置示出其中控制杆19未被操作的位置,而由双点划线示意的控制杆19a的位置示出其中控制杆19被向上拉动以进行将前后滑动机构16、17解锁的操作的位置,并且由双点划线示意的控制杆19b的位置示出其中控制杆19被操作到超过前后滑动机构16、17被解锁的位置的最大上限位置的位置。如上所述,控制杆19位于横向框架本体13下面,并且被设计成即使当控制杆19被操作到最大上限位置时也不干涉横向框架本体13。当横向框架本体13整体上被形成为向下呈凸形以制成具有凹形部分的横向框架本体13时,在横向框架本体13和控制杆19之间并不存在足够的空间。然而,当如在以上实施例中仅横向框架本体13的面板15侧变形从而形成凹形部分时,对于在横向框架本体13和控制杆19之间的空间无任何影响。在图7中,弹簧本体2在面板15和后侧横向框架本体14之间拉伸,并且该弹簧本体2围绕弹簧材料涂覆有树脂从而成为减震材料。图5示出在两个纵向框架本体11、12和前侧横向框架本体13之间的联接状态,并且如从图5明显地,通孔111、121分别地在纵向框架本体11、12的侧面上钻出以与横向框架本体13的两个联接部132对应。在横向框架本体13的两个联接部132插入通过这些通孔111、121的状态下,纵向框架本体11、12的形成通孔111、121的边缘部被牢固地焊接到横向框架本体13的联接部132。图8示出前侧横向框架本体13的变型实例,并且在图8A至图8C中以截面示出的横向框架本体13a、13b、13c中的每个对应于在图7中以截面示出的横向框架本体13。图8A是第一变型实例,即其长轴被设置在与面板15的平坦部151平行·的线上的椭圆。图SB是第二修变型例,其中以面对面板15的平坦部151的方式沿着横向框架本体13的纵向方向形成凹陷134。图8C是第三变型实例,即被以其长边被设置在与面板15的平坦部151平行的线上的矩形形状形成。横向框架本体13a、13b和13c中的每个均确保距面板15的距离并且还通过以必要的水平维持外部横截面面积而确保强度。在图8C的情形中,如在以上实施例中在横向框架本体13的平坦部131中(见图7),在面板15侧上的表面被形成为是平坦的。相应地,当面板15在车辆碰撞时变形并且抵靠横向框架本体13c时,横向框架本体13c利用平坦表面接收面板15并且因此能够部分地防止乘客从面板15经历的反作用力的增加。这些变型实例的横向框架本体13a、13b、13c可以被形成为中空管道或者实心杆。本发明不限于在以上实施例中描述的外观或者构造,并且能够在本发明的主旨内作出各种变型实例、添加和删除。例如,1.横向框架本体不限于圆筒形形状而是可以具有矩形管子或者板的形状。例如,2.横向框架本体可以不仅在面板侧上的表面上是凹形的,而且可以整体上包括与面板侧相对的表面。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车辆的座垫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纵向框架本体(11、12 ),所述纵向框架本体(11、12 )被设置在座垫构架的两侧; 横向框架本体(13、14),所述横向框架本体(13、14)联接所述纵向框架本体的前部,并且联接所述纵向框架本体的后部;和 面板(15),所述面板(15)被固定到两个所述纵向框架本体以从上方覆盖如下空间,所述空间位于所述纵向框架本体的前端之间并且包括前侧横向框架本体(13),其中 所述前侧横向框架本体的面板侧包括凹形部分,以增大距所述面板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座垫框架,其中 所述凹形部分形成在所述前侧横向框架本体中,使得相比于与两个所述纵向框架本体联接的联接部(132),所述前侧横向框架本体的位于所述联接部之间的部分具有较小的外部横截面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座垫框架,其中 所述前侧横向框架本体的位于所述联接部之间的所述部分在强度方面比与两个所述纵向框架本体联接的所述联接部(132 )低。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座垫框架,其中 所述面板包括在与两个所述纵向框架本体固定的固定部(153)附近的弯曲形成部(152),并且所述面板被形成为使得所述面板的位于所述固定部之间的部分的高度低于每个所述固定部的高度,所述前侧横向框架的所述凹形部分接收所述面板的所述弯曲形成部,并且,变形开始部(133)在所述面板的所述弯曲形成部下面相对设置,使得在所述前侧横向框架本体的纵向 方向上在所述前侧横向框架本体和所述面板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整体上是均等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座垫框架,其中 当与所述弯曲形成部相比时,所述变形开始部位于所述横向框架本体的端部上。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座垫框架,其中 所述面板被形成为是倾斜的,使得所述面板的在所述固定部之间的部分从前侧到后侧高度逐渐降低,并且 所述前侧横向框架本体的所述凹形部分被形成为是倾斜的,使得面板侧表面沿着所述面板的形状从前侧到后侧高度逐渐降低。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用于车辆的座垫框架。在两侧上设置的纵向框架本体(11、12)在前侧和后侧处被横向框架本体(13、14)相互联接以形成座垫构架,并且面板(15)被固定到两个纵向框架本体(11、12),以从上方覆盖包括前侧横向框架本体(13)的在纵向框架本体(11、12)的前端之间的空间。前侧横向框架本体(13)的面板(15)侧包括凹形部分,以增大距面板(15)的距离。
文档编号B60N2/42GK103241156SQ20131004214
公开日2013年8月14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1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1日
发明者森本刚史 申请人:丰田纺织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