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力车辐条及花毂的改进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对力车(包括摩托车、电动自行车)辐条在使用及拆装、更换、维修上的改进和完善,花毂的改进也服务于这一目的。
背景技术:
自从1790年自行车的雏形发明以来,尤其是1869年英国的雷诺采用钢丝辐条代替木制及锻铁辐条以来,自行车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其技术突飞猛进,大量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使以自行车为代表的力车性能不断地迈上新的台阶,包括辐条材质的变化,同时也出现了大量非辐条非金属的轮圈支撑体。除开道路状况良好的力车竞速场地,金属辐条的轻便、支撑及减震作用在全路况使用中至今仍然无可替代。但是,一百多年来,辐条的设计及安装方式至今仍无太大变化。在力车的使用过程中发生的辐条损坏所涉及的维修更换,往往需要拆卸力车的飞轮、链罩、链条、拔链器及脚撑等部件,甚至拆除内外胎才能更换及维修,费时费力同时增大维修费用。重要的是,由于经常拆卸飞轮等部件,影响了力车的整体协调性,导致使用中的故障率增大。尤其是目前大量的力车采用橡胶、聚氨酯或其他材质的实心轮胎或其他的不可拆卸轮胎的使用,包括轮椅、童车或一些小范围劳动工具等,辐条的损坏往往导致整个车轮的报废。在本申请人申请中的中国发明专利201110462022.6及申请中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201120578218.7的实施中,申请人对于轮胎的改进便遭遇了传统辐条对改进轮胎的限制,这也是出现本专利申请的原因。在过往专利的检索中,也有不少对力车辐条改进的构想,如中国专利02200075.5便公布了一种“Z”形挂钩的自行车辐条,但其存在如下不足:首先在辐条的更换中同样需要拆卸轮胎拧紧条母,其次在有些花毂与刹车盘或电动车电机间歇过于紧密时辐条的弯头无法钩入花毂孔中。而中国专利201120206179.8及中国专利92213764.1除存在以上的不足,同时还有另一缺陷:辐条在被条母拉紧后不仅仅只有收紧的作用,在车轮运动或静止时辐条同时还有支撑的作用。在上述专利辐条弯头没有钢帽的情况下,剧烈行驶、颠簸或负重过大、暴力操控等均有可能使辐条弯头脱离花毂。另外中国专利98233139.8公开了一种“凸”字花毂筒,但其缺陷是在使用时只有收紧花毂及轮圈的作用,当辐条需要一个支撑力时,辐条弯头将向侧后方沿“凸”字的底边滑动,不具可行性。
发明内容为了克服现有的力车辐条和花毂设计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的辐条和花毂的改进型设计,所述设计广泛用于使用辐条类车辆,包括力车、摩托车及电动自行车
坐寸ο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力车辐条及花毂的改进,即是将辐条的直端分离,将近轮圈端通过不同的方式固定或不固定于轮圈上,近花毂端和近轮圈端的辐条通过内螺纹套筒相互连接在一起,同时花毂的辐条弯头插孔以两孔为一组组成“V”形结构,在不必拆卸任何车轮部件的情况下可方便的更换力车辐条,并且上述辐条及花毂的改进可单独或合并使用。为方便表达,下面以自行车辐条及花毂为例详细阐述。众所周知,自行车辐条起固定及支撑作用,其金属辐条的轻便及减震作用至今无可替代,但传统辐条的维修、拆卸、更换及安装异常繁琐,已限制了包括自行车在内的力车轮胎在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的继续发展。本专利中请首先假定在辐条的拆卸更换及安装过程中,不用拆除车轮的外围部件甚至不用拆除轮胎,那么必须在花毂与辐条的结合处加以改进使其不必拆卸车轮部件便可安装与拆卸辐条弯头包括钢帽。本专利申请的解决办法即将花毂的辐条弯头插孔以两孔为一组组成“V”形结构,所述“V”形结构的尖端圆孔大于辐条弯头的钢帽以便于辐条弯头的钢帽进入钩住花毂,同时辐条弯头沿“V”形结构的两侧边分别滑动至所述两侧边的端点,所述一组内两辐条弯头所在的辐条直端相互交叉与所述“V”形结构组成一个透视呈菱形图案并各自沿所述两侧边的端点向所述两侧边内区收紧;同时因其条母不必从轮圈外缘穿入,就应当将条母与辐条直端尽头设计为一个整体同时所述整体与轮圈相连接,并且将辐条直端分离,近花毂端和近轮圈端的辐条通过内螺纹套筒相互连接在一起。为减少所述整体的损坏可能,应将此所述整体的长度尽可能缩短并采用高一级别的不易损坏材质制造。所述近花毂端和近轮圈端的辐条与所述内螺纹套筒连接处的两端辐条外螺纹线的设置应呈相反方向,在转动内螺纹套筒时,所述连接处的两端辐条相对靠近而被拧紧。这样,当需要拆卸更换辐条时,首先反向转动内螺纹套筒而使辐条被分离的两端中的近花毂端松解,近花毂端头的辐条弯头沿所述“V”形结构的两侧边的一边沿斜上方滑动至所述“V”形结构的尖端,因所述尖端圆孔稍大于辐条弯头的钢帽,此时辐条弯头的钢帽从所述尖端圆孔退出;继续反向转动所述内螺纹套筒从而使近花毂端的辐条完全从所述内螺纹套筒退出并取下所述近花毂端的辐条。安装新的近花毂端辐条时,首先将所述新的近花毂端辐条通过所述内螺纹套筒与近轮圈端的辐条连为一体,顺向转动内螺纹套筒将所述新的近花毂端辐条与近轮圈端辐条逐渐靠近,当所述新的近花毂端头的辐条弯头钢帽位于所述“V”形结构的尖端圆孔时,将所述新的近花毂端头的辐条弯头钢帽钩入所述的“V”形结构的尖端圆孔,继续顺向转动内螺纹套筒,在所述新的近花毂端辐条与近轮圈端辐条逐渐被收紧的过程中,所述近花毂端头的辐条弯头沿所述“V”形结构的两侧边的一边沿斜下方滑动至所述“V”形结构的所述两侧边的一边尽端,继续顺向转动内螺纹套筒直至所述新的近花毂端辐条与近轮圈端辐条被彻底收紧并在此过程中调整好轮圈的动平衡。这样,新的辐条便拆卸更换并安装调试完毕可以正常使用了,同时在整个过程中并未拆除车轮的外围部件包括拆除轮胎。在自行车的使用时,辐条弯头位于所述“V”形结构的两侧边的尽端,除具有收紧的作用,辐条弯头顶住所述“V”形结构两侧边某一边尽端的侧边,同时具有了良好的支撑作用。上述对于辐条及花毂的改进,在实际的使用中,可单独或合并使用以达到最佳的经济性及使用效果。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0014]
图1是传统辐条及配件的布局结构示意图。图2是改进后辐条直端分离的辐条及配件的布局结构示意图。图3是另一种改进后辐条直端分离的辐条及配件的布局结构示意图。图4是第三种改进后辐条直端分离的辐条及配件的布局结构示意图。图5是传统辐条及花毂的布局结构示意图。图6是辐条及改进后的花毂的布局结构示意图。在这些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同一部分或者类似部分,其中:1.辐条弯头钢帽;2.辐条直端;3.辐条螺纹;4.辐条条母;5.辐条直端分离处连接螺纹;6.辐条内螺纹套筒;7.辐条近轮圈端套入轮圈辐条孔圆形区域;8.辐条直端钢帽;9.辐条近轮圈端限位器;10.辐条近轮圈尽端的螺纹;11.轮圈辐条孔;12.轮圈局部;13.螺母;14.限位螺母;15.辐条近轮圈端套入轮圈辐条孔多边形区域;16.花毂;17.花毂 “V” 形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几个最佳实施例,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阐述及实施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优点更加清楚。
图1是传统辐条及配件的布局结构示意图,其展示了传统辐条及辐条配件的外形结构及安装布局。传统辐条分为直端(2)及弯端,弯端的尽头设置有钢帽(I),弯头的作用用以钩住花毂上的辐条孔,辐条弯头钢帽(I)防止辐条弯头从花毂上的辐条孔脱落。辐条直端(2)的尽头设置有辐条螺纹(3),与辐条螺纹(3)配套使用的是辐条条母(4)。辐条条母(4)较小的一端从轮圈(12)的外缘插入轮圈辐条孔(11),较大的一端被阻挡在轮圈(12)外缘。插入轮圈辐条孔(11)的辐条条母(4)较小的一端通常被设置为外部为多边形结构,内部为内壁设置有螺纹的圆形贯通结构,辐条直端(2)尽头的螺纹(3)与所述条母
(4)内部的螺纹在条母(4)的转动中相互嵌合并逐渐将辐条(2)在花毂(16)与轮圈(12)之间收紧从而满足使用要求。图2是改进后辐条直端(2)分离的辐条及配件的布局结构示意图,其介绍了一种经改进后的将辐条直端(2)分离的辐条及配件的外形结构及安装布局。在本实施例中,将近轮圈(12)端的辐条直端(2)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靠轮圈(12)端截断,离断的靠轮圈(12)端的较短部分的长度以满足穿过轮圈(12)的厚度(7)加上设置有辐条内螺纹套筒(6)活动的要求即可。辐条(2)离断的靠轮圈(12)端的较短部分远断端尽头设置有一辐条直端钢帽(8),在所述辐条(2)离断区的两端辐条(2)外缘,设置有辐条(2)直端分离处的连接螺纹(5),并且所述辐条(2)直端分离处两端的连接外螺纹线(5)的设置呈相反方向。安装使用时,将辐条(2)离断的靠轮圈(12)端的较短部分的螺纹(5)端从轮圈
(12)的外缘插入轮圈辐条孔(11),辐条的直端钢帽(8)因直径大于轮圈辐条孔(11)的直径而被阻挡在轮圈(12)外缘,将辐条内螺纹套筒(6)稍拧入所述较短部分的螺纹(5)端,同时将辐条(2)离断的靠花毂(16)端的较长部分离断端的螺纹(5)端也拧入辐条内螺纹套筒¢),在顺向转动辐条内螺纹套筒¢)时,因所述辐条(2)断端两侧的外螺纹线(5)的设置呈相反方向,因此所述连接处的两端辐条相对靠近而被拧紧。拆除更换辐条时,反向转动辐条内螺纹套筒¢),将所述连接处的两端辐条松解,使近花毂(16)端的辐条完全从所述内螺纹套筒(6)退出并取下所述近花毂(16)端的辐条。在整个拆卸近花毂(16)端辐条同时更换新的近花毂(16)端辐条的过程中,离断的近轮圈(12)端的较短部分的辐条包括附着其上的辐条内螺纹套筒(6)不必拆下,从而实现了更换辐条不必拆除轮胎的目的。这样一来,为减少离断的近轮圈(12)端的较短部分的辐条损坏的可能,应将此部分的长度尽可能缩短并采用高一级别的不易损坏的材质制造,尽可能使所述较短部分的辐条与轮圈(12)的使用寿命相当。图3是另一种改进后辐条直端(2)分离的辐条及配件的布局结构示意图,其介绍了另一种经改进后的将辐条直端(2)分离的辐条及配件的外形结构及安装布局。在本实施例中,同样将近轮圈(12)端的辐条直端(2)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靠轮圈(12)端截断,离断的靠轮圈(12)端的较短部分的长度以满足穿过轮圈(12)的厚度加上设置有辐条内螺纹套筒(6)活动的要求即可。辐条(2)离断的靠轮圈(12)端的较短部分远断端尽端设置有螺纹(10)及与所述螺纹(10)配套使用的螺母(13),在所述辐条(2)离断区的两端辐条(2)外缘,设置有辐条(2)直端分离处的连接螺纹(5),并且所述辐条(2)直端分离处两端的连接外螺纹 线(5)的设置呈相反方向。在所述辐条近轮圈尽端的螺纹(10)靠所述离断端稍上方,设置有固定的限位器(9)。安装使用时,将所述辐条近轮圈尽端的螺纹
(10)端从轮圈(12)的内缘插入轮圈辐条孔(11),因辐条近轮圈端限位器(9)的直径大于轮圈辐条孔(11)的直径而被阻挡在轮圈(12)内缘,将与辐条近轮圈尽端的螺纹(10)配套使用的螺母(13)与所述螺纹(10)连接并拧紧,将辐条内螺纹套筒(6)稍拧入所述较短部分的螺纹(5)端,同时将辐条(2)离断的靠花毂(16)端的较长部分离断端的螺纹(5)端也拧入辐条内螺纹套筒¢),在顺向转动辐条内螺纹套筒(6)时,因所述辐条(2)断端两侧的外螺纹线(5)的设置呈相反方向,因此所述连接处的两端辐条相对靠近而被拧紧。拆除更换辐条时,反向转动辐条内螺纹套筒¢),将所述连接处的两端辐条松解,使近花毂(16)端的辐条完全从所述内螺纹套筒(6)退出并取下所述近花毂(16)端的辐条。在整个拆卸近花毂(16)端辐条同时更换新的近花毂(16)端辐条的过程中,离断的近轮圈(12)端的较短部分的辐条包括附着其上的辐条内螺纹套筒(6)及与辐条近轮圈尽端的螺纹(10)配套使用的螺母(13)不必拆下,从而实现了更换辐条不必拆除轮胎的目的。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由于所述辐条近轮圈端限位器(9)的设置,使辐条的抗压支撑能力大为增强,因此本实施例的设计可用于加强型的适应复杂路况的诸如山地车或加强负重的载重自行车或载重电动自行车、载重三轮车及重型摩托车等方面。同理,为减少离断的近轮圈(12)端的较短部分的辐条及配件损坏的可能,应将此部分的长度尽可能缩短并采用高一级别的不易损坏的材质制造,尽可能使所述较短部分的辐条与轮圈(12)的使用寿命相当。图4是第三种改进后辐条直端(2)分离的辐条及配件的布局结构示意图,其介绍了第三种经改进后的将辐条直端(2)分离的辐条及配件的外形结构及安装布局。在本实施例中,同样将近轮圈(12)端的辐条直端(2)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靠轮圈(12)端截断,离断的靠轮圈(12)端的较短部分的长度以满足穿过轮圈(12)的厚度(15)加上设置有辐条内螺纹套筒(6)活动 的要求即可。辐条(2)离断的靠轮圈(12)端的较短部分远断端尽头设置有一辐条直端钢帽(8),与辐条直端钢帽(8)相结合的为一多边形金属柱(15),其高度等于或稍小于轮圈(12)的厚度,轮圈的辐条孔(11)也设置为与所述多边形金属柱
(15)相嵌合的多边形轮圈辐条孔(11)。与所述多边形金属柱(15)在辐条(2)离断方向相结合的为一布满外螺纹线(5)的较短的辐条,且所述外螺纹线(5) —直布满近轮圈(12)端的较短的辐条直至断端尽头,在所述辐条(2)离断区的近花毂(16)端辐条(2)外缘,同样设置有辐条(2)直端分离处的连接螺纹(5),并且所述辐条(2)直端分离处两端的连接外螺纹线(5)的设置呈相反方向。安装使用时,将辐条(2)离断的靠轮圈(12)端的较短部分的螺纹(5)端从轮圈(12)的外缘插入轮圈辐条孔(11),与辐条直端钢帽⑶相结合的多边形金属柱(15)相嵌合的多边形轮圈辐条孔(11)在所述多边形金属柱(15)插入后因相互嵌合而不能转动,辐条的直端钢帽(8)因直径大于轮圈辐条孔(11)而被阻挡在轮圈(12)外缘。首先将辐条限位螺母(14)拧入所述离断的靠轮圈(12)端的较短部分的螺纹(5)端并一直向所述多边形金属柱(15)方向拧动直至与轮圈(12)接触并锁紧,同时将辐条内螺纹套筒(6)稍拧入所述较短部分的螺纹(5)端,同时将辐条(2)离断的靠花毂(16)端的较长部分离断端的螺纹(5)端也拧入辐条内螺纹套筒(6),在顺向转动辐条内螺纹套筒(6)时,因所述辐条(2)断端两侧的外螺纹线(5)的设置呈相反方向,因此所述连接处的两端辐条相对靠近而被拧紧。拆除更换辐条时,反向转动辐条内螺纹套筒¢),将所述连接处的两端辐条松解,使近花毂(16)端的辐条完全从所述内螺纹套筒(6)退出并取下所述近花毂(16)端的辐条。在整个拆卸近花毂(16)端辐条同时更换新的近花毂(16)端辐条的过程中,离断的近轮圈(12)端的较短部分的辐条包括附着其上的辐条内螺纹套筒(6)及辐条限位螺母(14)不必拆下,从而实现了更换辐条不必拆除轮胎的目的。同样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所述辐条近轮圈端辐条限位螺母(14)的设置,使辐条的抗压支撑能力大为增强,因此本实施例的设计可用于加强型的适应复杂路况的诸如山地车或加强负重的载重自行车或载重电动自行车、载重三轮车及重型摩托车等方面。图5是传统辐条(2)及花毂(16)的布局结构示意图,其展示了传统辐条(2)及与花毂(16)连接的外形结构及安装布局。在花毂(16)的视侧及对侧,分别间隔反向安装有辐条。安装时,辐条的直端尽头穿入花毂(16)的辐条孔直至到达辐条弯头,弯头的作用用以钩住花毂上的辐条孔,辐条弯头钢帽(I)防止辐条弯头从花毂上的辐条孔脱落。图6是辐条(2)及改进后的花毂(16)的布局结构示意图,其介绍了一种将辐条弯头及弯头钢帽(I)直接钩入经改进后的花毂(16)的外形结构及安装布局。在本实施例中的解决办法即将花毂(16)的辐条孔以两孔为一组组成“V”形结构(17),“V”形结构(17)的尖端圆孔稍大于辐条弯头的钢帽(I)以便于辐条弯头的钢帽(I)进入钩住花毂(16),同时辐条弯头沿花毂“V”形槽(17)的两侧边分别滑动至所述两侧边的端点,所述一组内两辐条弯头所在的辐条直端(2)相互交叉与所述“V”形槽(17)组成一个透视呈类菱形图案并各自沿所述两侧边的端点向所述两侧边内区收紧。当需要拆卸更换辐条时,首先反向转动辐条内螺纹套筒(6)而使辐条直端(2)被分离的两端中的近花毂(16)端松解,近花毂(16)端头的辐条弯头沿所述“V”形槽(17)的两侧边的一边沿斜上方滑动至所述“V”形槽(17)的尖端,因所述尖端圆孔稍大于辐条弯头的钢帽(I),此时辐条弯头的钢帽(I)从所述尖端圆孔退出;继续反向转动所述内螺纹套筒(6)从而使近花毂(16)端的辐条完全从所述内螺纹套筒(6)退出并取下所述近花毂(16)端的辐条。安装新的近花毂(16)端辐条时,首先将所述新的近花毂(16)端辐条通过所述内螺纹套筒(6)与近轮圈(12)端的辐条连为一体,顺向转动内螺纹套筒(6)将所述新的近花毂(16)端辐条与近轮圈(12)端辐条逐渐靠近,当所述新的近花毂(16)端头的辐条弯头钢帽(I)位于所述“V”形槽(17)的尖端圆孔时,将所述新的近花毂(16)端头的辐条弯头钢帽(I)钩入所述的“V”形槽(17)的尖端圆孔,继续顺向转动内螺纹套筒¢),在所述新的近花毂(16)端辐条与近轮圈(12)端辐条逐渐被收紧的过程中,所述近花毂(16)端头的辐条弯头沿所述“V”形槽(17)的两侧边的一边沿斜下方滑动至所述“V”形槽(17)的所述两侧边的一边尽端,继续顺向转动内螺纹套筒
(6)直至所述新的近花毂(16)端辐条与近轮圈(12)端辐条被彻底收紧并在此过程中调整好轮圈(12)的动平衡。这样,新的辐条便拆卸更换并安装调试完毕可以正常使用了,同时在整个过程中并未拆除车轮的外围部件包括拆除轮胎。在力车的使用中,辐条弯头位于所述“V”形槽(17)的两侧边的尽端,除具有收紧的作用,辐条弯头顶 住所述“V”形槽(17)两侧边某一边尽端的侧边,同时具有了良好的支
撑作用。
权利要求1.力车辐条及花毂的改进,其特征是将辐条的直端分离,将近轮圈端通过不同的方式固定或不固定于轮圈上,近花毂端和近轮圈端的辐条通过内螺纹套筒相互连接在一起,同时花毂的辐条弯头插孔以两孔为一组组成“V”形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力车辐条及花毂的改进,其特征是:所述“V”形结构的尖端圆孔大于辐条弯头的钢帽以便于辐条弯头的钢帽进入钩住花毂,同时辐条弯头沿“V”形结构的两侧边分别滑动至所述两侧边的端点,所述一组内两辐条弯头所在的辐条直端相互交叉与所述“V”形结构组成一个透视呈菱形图案并各自沿所述两侧边的端点向所述两侧边内区收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力车辐条及花毂的改进,其特征是:辐条条母与辐条直端尽头设计为一个整体同时所述整体与轮圈相连接,并且将辐条直端分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力车辐条及花毂的改进,其特征是:所述近花毂端和近轮圈端的辐条与所述内螺纹套筒连接处的两端辐条外螺纹线的设置呈相反方向,在转动内螺纹套筒时,所述连接处的两端辐条相对靠近而被拧紧。
专利摘要力车辐条及花毂的改进,其特征是将辐条的直端分离,将近轮圈端通过不同的方式固定或不固定于轮圈上,近花毂端和近轮圈端的辐条通过内螺纹套筒相互连接在一起,同时花毂的辐条弯头插孔以两孔为一组组成“V”形结构,在不必拆卸任何车轮部件的情况下可方便的更换力车辐条。
文档编号B60B1/00GK203032282SQ201220333090
公开日2013年7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1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1日
发明者王冰, 余前孙 申请人:深圳市道尔轮胎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