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支柱结构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3860096阅读:431来源:国知局
车辆的支柱结构的利记博彩app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在侧面碰撞时能够使希望优先折弯的部分可靠地折弯的车辆的支柱结构。在将下侧铰链(4)固定的中柱(2)的支柱加强件(3)上形成有配置在下侧铰链安装部分(6)的上方的上侧脆弱部(7)和配置在下侧铰链安装部分(6)的下方的下侧脆弱部(8),并利用铰链加强件(9)对下侧脆弱部(8)进行加强。而且,安装在后车门上的车门防撞梁安装构件(11)的安装位置设为在车辆的侧视图中以不与下侧铰链(4)及上侧脆弱部(7)重叠的方式跨下侧脆弱部(8)的位置。而且,使下侧脆弱部(8)的强度比上侧脆弱部(7)的强度低。由此,能促进下侧脆弱部(8)的变形,并抑制上侧脆弱部(7)的变形,因此在受到碰撞载荷(F)时,能够优先使下侧脆弱部(8)可靠地折弯。
【专利说明】车辆的支柱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有车门的铰链的车辆的支柱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在专利文献I中,记载了安装有车门的铰链的车辆的支柱结构。专利文献I记载的车辆的支柱结构在铰链的上下形成有脆弱部,在下侧的脆弱部配置前车门梁的后端部,在上侧的脆弱部配置后车门梁的前端部。由此,在车辆发生了侧面碰撞的初期的阶段,载荷集中于铰链部。然后,通过前车门梁的后端部促进对于下侧的脆弱部的局部的载荷的输入,并通过后车门梁的前端部促进对于上侧的脆弱部的局部的载荷的输入。
[0003]在先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018254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7]然而,作为支柱的折弯模式,存在将铰链的上部折弯的第一模式、将铰链的上部及下部折弯的第二模式、将铰链的下部折弯的第三模式。上述的模式优选根据目的而适当设定。
[0008]然而,若为专利文献I记载的车辆的支柱结构,则根据载荷的输入形态,存在无法使希望优先折弯的部分可靠地折弯的可能性。此外,在专利文献I中记载有下侧的脆弱部的强度比上侧的脆弱部的强度低的情况。然而,仅仅是这样的结构的话,难以可靠地实现上述的各模式。
[0009]因此,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发生了侧面碰撞时能够使希望优先折弯的部分可靠地折弯的车辆的支柱结构。
[0010]解决方案
[0011]本发明的车辆的支柱结构,安装有车门的铰链,其中,在铰链的安装位置的上下形成脆弱部,在脆弱部中的一方的脆弱部配置有跨该一方的脆弱部而将外部载荷向脆弱部传递的着力构件,在脆弱部中的另一方的脆弱部配置有抑制该另一方的脆弱部的变形的加强构件。
[0012]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的支柱结构,在从着力构件向支柱传递外部载荷时,促进一方的脆弱部的变形,并抑制另一方的脆弱部的变形,因此能够稳定地控制支柱的折弯模式。因此,在接受到外部载荷时,能够使希望优先折弯的一方的脆弱部可靠地折弯。由此,通过最优地配置一方的脆弱部及另一方的脆弱部,能够提高对于侧面碰撞的鲁棒性(robustness)。
[0013]另外,本发明可以是,一方的脆弱部相比另一方的脆弱部配置在下方。通过如此配置一方的脆弱部和另一方的脆弱部,在乘员所处的高度,能够稳定地减小支柱的变形量。由此,能够提高对于侧面碰撞的鲁棒性。
[0014]另外,本发明可以是,一方的脆弱部的强度比另一方的脆弱部的强度低。通过如此构成,在从着力构件向支柱传递外部载荷时,能够进一步促进一方的脆弱部的变形。
[0015]另外,本发明可以是,着力构件是向车门安装车门防撞梁的车门防撞梁安装构件。通过如此构成,经由车门防撞梁,能够使向车辆的车门输入的碰撞载荷有效地向支柱放掉。
[0016]另外,本发明可以是,加强构件是以相对于支柱与铰链对置的方式配置的铰链加强件。通过如此构成,不用新安装加强构件,就能够抑制另一方的脆弱部的变形。
[0017]发明效果
[0018]根据本发明,在侧面碰撞时,能够使希望优先折弯的部分可靠地折弯。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中柱结构的侧视图。
[0020]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中柱结构的主视图。
[0021]图3是图1所示的中柱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0022]图4是图3所示的IV-1V线的局部端面。
[0023]图5是表示从车门防撞梁向下支柱加强件输入了碰撞载荷的状态的局部端面图。
[0024]图6是概念性地表示支柱加强件的折弯模式的图,Ca)是概念性地表示第一模式的图,(b)是概念性地表示第二模式的图,(c)是概念性地表示第三模式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车辆的支柱结构的方式。本实施方式是将本发明的车辆的支柱结构适用于中心支柱结构的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内侧及外侧的方向表示车辆的内外方向。而且,前后的方向表不车辆的前后方向,上下的方向表不车辆的上下方向。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图中,对于同一或相当的要素,标注同一标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0026]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中柱结构的侧视图。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中柱结构的主视图。图3是图1所示的中柱结构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图3所示的IV-1V线的局部端面图。
[0027]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中柱结构I以中柱2为主要构成要素。中柱2是对车辆的后车门(未图示)进行支承的支柱。中柱2在车辆的中央部具备从摇臂(未图示)向上边梁(未图示)延伸的支柱加强件3。在中柱2上,作为外装材料,在支柱加强件3的内侧安装有内板(未图示),在支柱加强件3的外侧安装有外板(未图示)。
[0028]支柱加强件3通过将高张力钢板弯曲形成,而使横截面形成为大致帽状。S卩,支柱加强件3主要具备:面向车辆外侧的外表面部3a ;从外表面部3a的两端缘朝向车辆内侧延伸的一对侧面部3b ;从各侧面部3b的端缘向车辆前后方向且相互分离的方向延伸的一对凸缘部3c。
[0029]支柱加强件3中,与摇臂连接的下侧的下支柱加强件3A和与上边梁连接的上侧的上支柱加强件3B经由激光焊接分割线L而连接。下支柱加强件3A相比乘员的身体的位置配置在下侧,上支柱加强件3B配置在乘员的身体的位置。下支柱加强件3A的强度比上支柱加强件3B的强度低。[0030]在下支柱加强件3A上,在外表面部3a的外侧固定有将后车门支承为能够开闭的下侧铰链4。在上支柱加强件3B上,在外表面部3a的外侧固定有将后车门支承为能够开闭的上侧铰链5。在下支柱加强件3A中,将安装下侧铰链4的部分称为下侧铰链安装部分6。
[0031]并且,在下支柱加强件3A上,在下侧铰链安装部分6的上下形成有上侧脆弱部7及下侧脆弱部8。
[0032]上侧脆弱部7配置在下侧铰链安装部分6的上方。上侧脆弱部7在下支柱加强件3A的外表面部3a形成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凹状的凹道。但是,上侧脆弱部7只要向下侧铰链安装部分6的上侧赋予脆弱性即可,可以是任意的结构。例如,上侧脆弱部7可以是将下支柱加强件3A的壁厚局部减薄的结构,也可以是在下支柱加强件3A形成有切口或凹陷的结构,还可以是使下支柱加强件3A弯曲的结构。
[0033]下侧脆弱部8配置在下侧铰链安装部分6的下方。下侧脆弱部8在下支柱加强件3A的外表面部3a形成有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凹状的凹道。但是,下侧脆弱部8只要是向下侧铰链安装部分6的下侧赋予脆弱性的结构即可,可以是任意的结构。例如,下侧脆弱部8可以是将下支柱加强件3A的壁厚减薄的结构,也可以是在下支柱加强件3A形成有切口或凹陷的结构,还可以是使下支柱加强件3A弯曲的结构。
[0034]并且,下侧脆弱部8的强度比上侧脆弱部7的强度低,具有比上侧脆弱部7容易优先折弯的特性。这样的特性例如通过将下侧脆弱部8的凹道形成得比上侧脆弱部7的凹道深,并将下侧脆弱部8的壁厚形成得比上侧脆弱部7的壁厚薄,而能够实现。
[0035]在下支柱加强件3A的内侧安装有与下侧铰链4对置配置的铰链加强件9。
[0036]铰链加强件9是对经由下侧铰链4而支承后车门的下支柱加强件3A进行加强的加强构件。铰链加强件9将下侧铰链安装部分6的内侧覆盖。铰链加强件9的下端配置在比下侧脆弱部8靠上的位置,铰链加强件9的上端配置在比上侧脆弱部7靠上的位置。因此,上侧脆弱部7由铰链加强件9加强而不易折弯,但是下侧脆弱部8未由铰链加强件9加强。需要说明的是,铰链加强件9以与下支柱加强件3A紧贴的方式沿着下支柱加强件3A的内面形状弯曲。
[0037]另一方面,在固定于支柱加强件3的下侧铰链4及支承于上侧铰链5的后车门上,安装有在侧面碰撞时减小后车门的变形量的车门防撞梁10。
[0038]车门防撞梁10形成为细长的圆柱状。在车门防撞梁10的前端部安装有用于将车门防撞梁10与后车门连接的车门防撞梁安装构件11。需要说明的是,在车门防撞梁10的后端部也安装有用于将车门防撞梁10与后车门连接的车门防撞梁安装构件11,但没有对于中柱结构I的直接的影响,因此省略该车门防撞梁安装构件的说明。
[0039]车门防撞梁安装构件11主要具备:对车门防撞梁10进行保持的圆弧状截面的保持部Ila ;从保持部Ila的两端缘延伸而与后车门连接的L字状截面的一对连接部lib。一对连接部Ilb延伸至比保持部Ila靠内侧的位置,其前端部折弯成大致直角而向相互分离的方向延伸。因此,一对连接部Ilb相比保持部Ila及车门防撞梁10配置在内侧,保持部Ila及车门防撞梁10成为相对于一对连接部Ilb而向外侧浮起的状态。
[0040]车门防撞梁安装构件11相对于后车门的安装位置在车辆的侧视图中成为与下侧铰链4不重叠的位置。
[0041]当其他车与本车的后车门发生侧面碰撞时,车门防撞梁10被由于该侧面碰撞产生的碰撞载荷向内侧推压。此时,若车门防撞梁安装构件11在车辆的侧视图中安装于与下侧铰链4重叠的位置,则从车门防撞梁10向车门防撞梁安装构件11传递的碰撞载荷F比下支柱加强件3A先向下侧铰链4传递。由此,该碰撞载荷F集中于下侧铰链4,因此无法控制碰撞载荷F对于下支柱加强件3A的传递方式。
[0042]相对于此,若车门防撞梁安装构件11在车辆的侧视图中安装于与下侧铰链4不重叠的位置,则从车门防撞梁10向车门防撞梁安装构件11传递的碰撞载荷F不经由下侧铰链4而向下支柱加强件3A传递。由此,能够控制碰撞载荷F相对于下支柱加强件3A的传递方式。
[0043]另外,车门防撞梁安装构件11相对于后车门的安装位置在车辆的侧视图中成为跨下侧脆弱部8的位置。
[0044]如上述那样,车门防撞梁安装构件11的一对连接部Ilb相比保持部IIa配置在内侦U。因此,车门防撞梁安装构件11中的将碰撞载荷F向下支柱加强件3A传递的部位成为一对连接部lib。因此,下支柱加强件3A中的碰撞载荷F的着力点f成为一对连接部Ilb被推压的位置。此时,若能够以跨下侧脆弱部8的方式配置碰撞载荷F的着力点f,则能够使碰撞载荷F集中于下侧脆弱部8。
[0045]在此,在车辆的侧视图中,作为车门防撞梁安装构件11跨下侧脆弱部8的形态,存在如下的3个形态。即,第一形态是一对连接部IIb跨下侧脆弱部8的形态,第二形态是上侧的连接部Ilb将下侧脆弱部8覆盖的形态,第三形态是下侧的连接部Ilb将下侧脆弱部
8覆盖的第二形态。
[0046]在第一形态的情况下,通过碰撞载荷F将上侧的连接部Ilb向下侧脆弱部8的上侧推压,并将下侧的连接部Ilb向下侧脆弱部8的上侧推压。因此,在第一形态中,以跨下侧脆弱部8的方式配置碰撞载荷F的着力点f。
[0047]在第二形态的情况下,通过碰撞载荷F将上侧的连接部Ilb向下侧脆弱部8的上侧和下侧这双方推压。因此,在第二形态中,以跨下侧脆弱部8的方式配置碰撞载荷F的着力点f。
[0048]在第三形态的情况下,通过碰撞载荷F将下侧的连接部Ilb向下侧脆弱部8的上侧和下侧这双方推压。因此,在第三形态中,以跨下侧脆弱部8的方式配置碰撞载荷F的着力点f。
[0049]如此,无论是何种形态,都能够以跨下侧脆弱部8的方式配置碰撞载荷F的着力点f。因此,通过在车辆的侧视图中在跨下侧脆弱部8的位置安装车门防撞梁安装构件11,能够使碰撞载荷F集中于下侧脆弱部8。
[0050]此时,若形成为第二或第三形态,则能够使着力点f接近下侧脆弱部8,因此能够使碰撞载荷F更集中于下侧脆弱部8。
[0051]另外,车门防撞梁安装构件11相对于后车门的安装位置在车辆的侧视图中成为与上侧脆弱部7不重叠的位置。
[0052]如此,通过在车辆的侧视图中使车门防撞梁安装构件11与上侧脆弱部7不重叠,能够防止碰撞载荷F的着力点f跨上侧脆弱部7的情况。由此,能够减小向上侧脆弱部7传递的碰撞载荷F。
[0053]此时,若将车门防撞梁安装构件11的安装位置形成为上述的第二形态,则能够使着力点f从上侧脆弱部7较大地分离。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向上侧脆弱部7传递的碰撞载荷F。
[0054]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车门防撞梁安装构件11的安装位置是后车门关闭的状态下的位置。因此,当然若后车门打开,则车门防撞梁安装构件11与支柱加强件3的位置关系改变。
[0055]接下来,参照图4及图5,说明其他车与本车的后车门发生了侧面碰撞时的中柱结构I的动作。图5是表不从车门防撞梁向下支柱加强件输入了碰撞载荷F的状态的局部端面图。
[0056]如图4所示,在其他车与本车的后车门发生侧面碰撞之前,车门防撞梁安装构件11保持在相对于下支柱加强件3A分离的位置。
[0057]如图5所示,当其他车与本车的后车门发生侧面碰撞时,通过该碰撞载荷F将车门防撞梁10及车门防撞梁安装构件11向内侧压入。由此,车门防撞梁安装构件11的一对连接部Ilb不经由下侧铰链4而被向下支柱加强件3A推压。
[0058]于是,碰撞载荷F的着力点f跨下侧脆弱部8,因此该碰撞载荷F集中于下侧脆弱部8。此时,碰撞载荷F的着力点f没有跨上侧脆弱部7,因此向上侧脆弱部7传递的碰撞载荷F减小。而且,上侧脆弱部7由铰链加强件9加强而不易折弯。而且,下侧脆弱部8的强度比上侧脆弱部7的强度低。
[0059]如此,下侧脆弱部8比上侧脆弱部7容易优先折弯,因此下支柱加强件3A通过碰撞载荷F仅将下侧脆弱部8折弯。需要说明的是,碰撞载荷F是仅通过下侧脆弱部8无法吸收的大小时,在将下侧脆弱部8折弯之后,将上侧脆弱部7折弯。
[0060]并且,通过仅`将下侧脆弱部8折弯,或者优先将下侧脆弱部8折弯,虽然下支柱加强件3A的下部的变形量较大,但是下支柱加强件3A的上部及上支柱加强件3B的变形量能抑制得较小。
[0061]在此,参照表1及图6,说明支柱加强件3的折弯模式。表1是表示支柱加强件的折弯模式的表。图6是概念性地表示支柱加强件的折弯模式的图。并且,图6 (a)是概念性地表示第一模式的图,图6 (b)是概念性地表示第二模式的图,图6 (c)是概念性地表示第三模式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 (a)~(C)中,右侧表示车辆的外侧,左侧表示车辆的内侧(车室)。而且,在图6 (a)~(c)中,HP (Hip Point:臀点)表示乘员所处的高度,详细而言,表示就座乘员的腰部附近所处的高度。
[0062][表 I]
模式铰链之上有无|折弯铰链之下I乘员高度的变形量
[0063]_I__W__^__%_
2有—有中—
3无I有I小
[0064]如表1及图6所示,支柱加强件的折弯模式具有以下的3个模式。即,第一模式是仅下侧铰链4的上方折弯的模式。第二模式是下侧铰链4的上方及下方这双方折弯的模式。第三模式是仅下侧铰链4的下方折弯的模式。
[0065]在第一模式中,仅下侧铰链4的上方折弯,由此乘员高度HP处的支柱加强件3的变形量增大。
[0066]在第三模式中,仅下侧铰链4的下方折弯,由此乘员高度HP处的支柱加强件3的
变形量减小。 [0067]在第二模式中,下侧铰链4的上方及下方这双方折弯,由此乘员高度HP处的支柱加强件3的变形量成为第一模式与第三模式的中间。
[0068]本实施方式的中柱结构I能够将支柱加强件3的折弯模式稳定地形成为第三模式,因此能够稳定地减小乘员高度HP处的支柱加强件3的变形量。
[0069]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中柱结构1,在从车门防撞梁安装构件11将碰撞载荷F向支柱加强件3传递的情况下,促进下侧脆弱部8的变形,并抑制上侧脆弱部7的变形,因此能够稳定地控制支柱加强件3的折弯模式。因此,在受到碰撞载荷F时,能够优先地将下侧脆弱部8可靠地折弯,能够稳定地减小乘员高度HP处的支柱加强件3的变形量。由此,能够提高对于侧面碰撞的鲁棒性。
[0070]另外,使下侧脆弱部8的强度比上侧脆弱部7的强度低,通过铰链加强件9仅对上侧脆弱部7进行加强,由此,在从车门防撞梁安装构件11将碰撞载荷F向支柱加强件3传递时,能够进一步促进下侧脆弱部8的变形。
[0071]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未限定为上述实施方式。
[0072]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支柱加强件3的折弯模式设定为第三模式的情况,但是根据车辆的设计思想等,也可以设定为第一模式或第二模式。在设定为第一模式时,将车门防撞梁安装构件11的安装位置设为在车辆的侧视图中跨上侧脆弱部7的位置,对下侧脆弱部8由铰链加强件9进行加强,使上侧脆弱部7的强度比下侧脆弱部8的强度低。在设定为第二模式时,将车门防撞梁安装构件11的安装位置设为在车辆的侧视图中跨下侧脆弱部8及上侧脆弱部7的位置,将铰链加强件9对下侧脆弱部8及上侧脆弱部7的加强解除,使下侧脆弱部8与上侧脆弱部7的强度相同。
[0073]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使下侧脆弱部8的强度比上侧脆弱部7的强度高的情况,但下侧脆弱部8与上侧脆弱部7的强度也可以相同。
[0074]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对上侧脆弱部7进行加强的加强构件,说明了沿用铰链加强件9的情况,但也可以沿用其他的构件,还可以使用新的加强构件。
[0075]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中柱的支柱结构,但也可以是其他的支柱的支柱结构。
[0076]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0077]本发明可以利用作为安装有车门的铰链的车辆的支柱结构。
[0078]标号说明
[0079]I…中柱结构(支柱结构),2...中柱,3…支柱加强件,3A…下支柱加强件,3B…上支柱加强件,3a…外表面部,3b…侧面部,3c…凸缘部,4…下侧铰链(铰链),5...上侧铰链,6...下侧铰链安装部分,7…上侧脆弱部(另一方的脆弱部),8...下侧脆弱部(一方的脆弱部),9…铰链加强件(加强构件),10…车门防撞梁,11...车门防撞梁安装构件,I Ia…保持部,I lb...连接部,F…碰撞载荷(外部载荷),f…着力点,L...激光焊接分割线。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的支柱结构,安装有车门的铰链,其中, 在所述铰链的安装位置的上下形成脆弱部, 在所述脆弱部中的一方的脆弱部配置有跨该一方的脆弱部而将外部载荷向所述脆弱部传递的着力构件, 在所述脆弱部中的另一方的脆弱部配置有抑制该另一方的脆弱部的变形的加强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支柱结构,其中, 所述一方的脆弱部相比所述另一方的脆弱部配置在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支柱结构,其中, 所述一方的脆弱部的强度比所述另一方的脆弱部的强度低。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支柱结构,其中, 所述着力构件是向所述车门安装车门防撞梁的车门防撞梁安装构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支柱结构,其中, 所述加强构件是以相对于所述支柱与所述铰链对置的方式配置的铰链加强件。
【文档编号】B60J5/00GK103796906SQ201180073411
【公开日】2014年5月14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13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13日
【发明者】鸟居信志 申请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