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汽车副仪表板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副仪表板。
背景技术:
在车辆的外观质量中,除了零件本身的外观质量外,零件之间的连接间隙和段差 更是尤为重要的外观评价参数。众所周知,副仪表板和仪表板是整车非常重要的外观零件, 二者间的配合间隙和段差的大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车辆外观质量。 如图1所示,目前汽车所使用的副仪表板100为整体式,汽车仪表板下方具有突出 的连接部101,副仪表板100通过与连接部101的固定、以及与底板的固定来完成其固定安 装。以副仪表板100朝向仪表板的一端称为副仪表板100的前端,以其背向仪表板的一端 称为后端。 其中,副仪表板100的前端伸出两个可夹持连接部101、并固定于连接部101侧面 的侧板。两个侧板靠近下边缘处分别具有一个安装点lll,在该安装点111处,可通过安装 螺钉将副仪表板100的前端与仪表板连接部101连接起来。图1中只示出了副仪表板100 右侧的安装点,由于副仪表板100为对称结构,因此其左侧的安装点位置与右侧相同,以下
相同,不再赘述。 副仪表板100中部通过固定于地板的第一安装支架102而安装于地板上。副仪表 板100中部的上边缘处具有两个向副仪表板100内侧延伸的安装点112,安装点112可搭接 在第一安装支架102上方。在该安装点112处,可通过安装螺钉将副仪表板100的中部与 第一安装支架102连接起来。 副仪表板100的后端通过固定于地板的第二安装支架(未示出)而安装于地板 上。副仪表板100后端的底部具有安装点113,在该安装点113处,可通过安装螺钉将副仪 表板100的后部与第二安装支架连接起来。 从图1中可以看出,目前的这种整体式副仪表板是通过其前端、中部和后端的六 个安装点来与仪表板相连的,而在副仪表板的高度方向上,这六个安装点又分别位于副仪 表板的中部、上边缘处和下边缘处。这种安装点的设置位置使得在副仪表板100的长度方 向上,副仪表板100前端所产生的调整余量无法通过位于副仪表板100中部的安装点112、 而传递至副仪表板100后端,导致在固定副仪表板100以后,副仪表板100的前端容易与仪 表板之间产生离缝现象;而在副仪表板100的高度方向上,安装点112位于副仪表板的上 边缘处,而其前方的安装点lll位于副仪表板的中部,后方的安装点113位于副仪表板的底 部,导致安装点112的结构无法调整副仪表板100前部所产生的调整余量,因此在安装后, 副仪表板100前部、特别是上边缘处,容易与仪表板1之间产生沿副仪表板100的高度方向 上的离缝和段差。 可见,目前的这种整体式副仪表板的安装结构无法保证合乎要求的间隙段差,且 由于其固定的整体式结构,使得对其结构的修改会较大程度地提高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避免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副仪表板,通过简单的分段结构,能 够实现良好的间隙段差,且结构简单,可以较容易地控制装配工艺性。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种汽车副仪表板,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其中, 第一本体朝向仪表板的一端,伸出可夹持仪表板下方连接部、并固定于该连接部 侧面的两侧板; 第二本体的底部固定于地板、且固定位置可调节; 第一本体背向仪表板的一端与第二本体朝向仪表板的一端卡接。 优选地,所述两侧板靠近下边缘处的第一预定位置通过螺栓与所述连接部侧面固定。 优选地,两侧板靠近上边缘处的第二预定位置进一步通过一横梁相连,且所述横 梁固定于所述连接部的上表面。 优选地,所述横梁通过四个螺栓固定于所述连接部的上表面。 优选地,所述两侧板朝向仪表板的边缘具有凸出的导向定位销,所述仪表板具有 可收容该导向定位销的定位槽。 优选地,进一步包括固定于地板的第一安装支架; 且,第一本体背向仪表板一端的底部固定于第一安装支架。 优选地,第一本体背向仪表板的一端的边缘处分布有若干第一卡扣,第二本体朝 向仪表板的一端的边缘处分布有可与第一卡扣一一对应并卡接的第二卡扣。 优选地,第一卡扣和第二卡扣均为三个。 优选地,进一步包括固定于地板的第二安装支架,该第二安装支架具有朝向仪表 板延伸的长螺孔; 且,第二本体背向仪表板一端的底部通过穿过该长螺孔、并可沿该长螺孔延伸方 向任意调节位置的螺栓固定于第二安装支架。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分段式汽车副仪表板,使得分别在两个部分产生的 位置段差能够在中间的连接处被调整或消除,从而使副仪表板与仪表板本体之间不会产生 在副仪表板的长度方向上的过大的缝隙。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副仪表板通过在第一本 体前端的顶部增加与仪表板本体之间的连接固定点,使得副仪表板的前端与仪表板本体之 间不会产生在副仪表板的高度方向上的过大的缝隙,从而实现良好的间隙段差。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汽车副仪表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副仪表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副仪表板的第一本体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副仪表板的仰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副仪表板的第一本体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背门密封条及密封组件,能够实现良好的密 封性和良好的装配性。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 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副仪表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汽 车副仪表板200与汽车仪表板连接。其中,汽车仪表板下方具有突出的连接部201,副仪表 板200通过连接部201与仪表板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副仪表板200包括第一本体211 和第二本体212。以第一本体211和第二本体212朝向仪表板的一端分别作为第一本体211 和第二本体212的前端,以第一本体211和第二本体212背向仪表板的一端分别作为第一 本体211和第二本体212的后端,以下相同,不再赘述。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副仪表板的第一本体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 第一本体211的前端伸出两个侧板301,侧板301可将仪表板的连接部201夹持在两个侧板 301之间、并固定于连接部201的侧面。 两个侧板301靠近上边缘处通过横梁302相连,横梁302通过例如螺栓的固定装 置固定于连接部201的上表面。 优选地,横梁302可具有多个螺孔303,连接部201的上表面在与每个螺孔303对 应的位置也具有与螺孔303连通的螺孔(图中未示出),横梁302和连接部201通过可收容 于螺孔303中的紧固螺钉或螺栓等固定装置连接在一起。螺孔303的位置根据实际的连接 位置来确定。例如,如图3所示,可在横梁的左右两侧均设置两个螺孔303,共计四个螺孔, 以将横梁302固定至仪表板的连接部201。 两个侧板301的靠近下边缘处的位置可通过螺栓等固定装置与连接部201的侧面 固定。例如,侧板301可具有螺孔304,连接部201的侧面在与螺孔304对应的位置也具有 与螺孔304连通的螺孔(图中未示出),侧板301和连接部201通过可收容于螺孔304中的 紧固螺钉或螺栓等固定装置连接在一起。由于螺孔304位于仪表板的可视部分,为了美观, 收容于螺孔304中的固定装置可采用具有塑料饰盖的组合螺钉。 由于横梁302位于第一本体211的顶部,因此在横梁302处将副仪表板的第一本 体211和仪表板连接部201连接在一起,能够保证副仪表板与仪表板之间的上端段差。艮P, 收容于螺孔303中的固定装置能够保证第一本体211的顶部与仪表板之间的距离符合要 求,与仅在副仪表板的中部处加以连接的现有的副仪表板相比,在副仪表板的高度方向上, 本实用新型的副仪表板的第一本体211的顶部与仪表板之间不会出现过大的缝隙。 螺孔304的位置与现有的副仪表板前端的固定装置的位置基本相同,其作用是为 了保证在副仪表板的长度方向上,副仪表板前端与仪表板之间不会出现过大的缝隙。 第一本体211后端的底部可固定于地板,优选地,第一本体211通过第一安装支架 202固定于地板。 例如,第一本体211后端的底部可具有螺孔305,第一安装支架202在与螺孔305 对应的位置也具有与螺孔305连通的螺孔(图中未示出),第一本体211的后端和第一安装 支架202通过可收容于螺孔305中的紧固螺钉或螺栓等固定装置连接在一起。 优选地,螺孔305应可调整自第一本体211的前端传递至后端的段差。例如,螺孔305可为沿副仪表板长度方向上延伸的长条形螺孔,收容于螺孔305中的紧固螺钉可根据 其实际位置调整在螺孔305中的位置。则螺孔305可进一步地消除第一本体211与仪表板 之间的位置间隙,从而保证在副仪表板的长度方向上,第一本体211与仪表板之间不会出 现过大的缝隙。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副仪表板的仰视图。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本体211 后端的边缘处和第二本体212前端的边缘处分别具有一一对应的卡扣306,第二本体212可 通过卡扣306与第一本体211连接在一起。优选地,如图4所示,第一本体211和第二本体 212之间通过三组卡扣连接。 第二本体212的底部固定于地板。优选地,第二本体212后端的底部可通过第二 安装支架203与地板固定。 例如,第二本体212后端的底部可具有螺孔307,第二安装支架203在与螺孔307 对应的位置也具有与螺孔307连通的螺孔(图中未示出),第二本体212后端的底部和第二 安装支架203通过可收容于螺孔307中的紧固螺钉或螺栓等固定装置连接在一起。 优选地,螺孔307应可调整第二本体212与车身之间的距离,从而可以调整自第二 本体212的后端传递至其前端的段差,以保证第二本体212与第一本体211之间的配合、以 及副仪表板与仪表板之间的配合。例如,螺孔307可为沿副仪表板长度方向上、朝向仪表板 延伸的长条形螺孔,收容于螺孔307中的紧固螺钉可根据其实际位置调整在螺孔307中的 位置。 通过调整收容于螺孔307中的紧固螺钉的位置可以调整第二本体212与仪表板之
间的距离,消除自第二本体212后端传递至前端的段差,从而可保证在将第一本体211固定
安装后,第二本体212的安装不会影响第一本体211与仪表板之间的段差。 进一步地,由于卡扣306是一种较为宽松的连接结构,因此,位于第一本体211和
第二本体212之间的卡扣306可以进一步消除自第一本体212后端传递至第二本体211的
段差,从而进一步消除第二本体212的安装对第一本体211的位置的影响。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副仪表板的第一本体的后视图。如图5所示,两个侧板
301的内侧具有凸出的导向定位销308,在仪表板连接部的对应位置处具有与导向定位销
308相对应的定位槽(未示出),导向定位销308可收容在定位槽中,用于限定第一本体211
与仪表板之间的位置。 在将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副仪表板连接至仪表板时,可依照自上至下、自前至后的 顺序安装副仪表板。即,首先将导向定位销308插入仪表板连接部201的定位槽中,然后依 次将横梁302、侧板301与仪表板连接部201连接,将第一本体211的后端底部与第一安装 支架202相连,从而完成第一本体211的安装。然后通过卡扣306将第二本体212与第一 本体211连接在一起,通过将第二本体212后端的底部与第二安装支架302相连,完成第二 本体212的安装。 这种自上至下、自前至后的安装顺序,能够使副仪表板、特别是第一本体211与仪 表板之间的位置段差在各连接点处被调整或被消除,而不会产生由于位置段差累积而造成 的副仪表板、特别是其前端与仪表板之间出现过大的缝隙。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分段式汽车副仪表板,使得分别在两个部分产生的位置段 差能够在中间的连接处被调整或消除,从而使副仪表板与仪表板本体之间不会产生在副仪表板的长度方向上的过大的缝隙。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副仪表板通过在第一本体前端
的顶部增加与仪表板本体之间的连接固定点,使得副仪表板的前端与仪表板本体之间不会
产生在副仪表板的高度方向上的过大的缝隙,从而实现良好的间隙段差。 此外,当需要对副仪表板的结构进行调整时,这种分段式结构可以大大减少结构
修改的复杂程度,从而有效地节约成本。 以上所述,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 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 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 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 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
权利要求一种汽车副仪表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其中,第一本体朝向仪表板的一端,伸出可夹持仪表板下方连接部、并固定于该连接部侧面的两侧板;第二本体的底部固定于地板、且固定位置可调节;第一本体背向仪表板的一端与第二本体朝向仪表板的一端卡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副仪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侧板靠近下边缘处的第 一预定位置通过螺栓与所述连接部侧面固定。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副仪表板,其特征在于,两侧板靠近上边缘处的第二预 定位置进一步通过一横梁相连,且所述横梁固定于所述连接部的上表面。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副仪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通过四个螺栓固定于 所述连接部的上表面。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副仪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侧板朝向仪表板的边缘 具有凸出的导向定位销,所述仪表板具有可收容该导向定位销的定位槽。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副仪表板,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固定于地板的第一 安装支架;且,第一本体背向仪表板一端的底部固定于第一安装支架。
7. 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副仪表板,其特征在于,第一本体背向仪表 板的一端的边缘处分布有若干第一卡扣,第二本体朝向仪表板的一端的边缘处分布有可与 第一卡扣一一对应并卡接的第二卡扣。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副仪表板,其特征在于,第一卡扣和第二卡扣均为三个。
9. 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副仪表板,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固定于地板的第二安装支架,该第二安装支架具有朝向仪表板延伸的长螺孔;且,第二本体背向仪表板一端的底部通过穿过该长螺孔、并可沿该长螺孔延伸方向任意调节位置的螺栓固定于第二安装支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副仪表板,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其中,第一本体朝向仪表板的一端,伸出可夹持仪表板下方连接部、并固定于该连接部侧面的两侧板;第二本体的底部固定于地板、且固定位置可调节;第一本体背向仪表板的一端与第二本体朝向仪表板的一端卡接。本实用新型的这种分段式汽车副仪表板,使得分别在两个部分产生的位置段差能够在中间的连接处被调整或消除,从而使副仪表板与仪表板本体之间不会产生在副仪表板的长度方向上的过大的缝隙。另外,通过在第一本体前端的顶部增加与仪表板本体之间的连接固定点,使得副仪表板的前端与仪表板本体之间不会产生在副仪表板的高度方向上的过大的缝隙,从而实现良好的间隙段差。
文档编号B60K37/00GK201534497SQ200920273589
公开日2010年7月28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30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30日
发明者周安勇, 彭军军, 杨晶 申请人:一汽海马汽车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