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锁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3989121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轮锁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止未经许可使用或车辆防窃用的车辆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
车轮锁。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汽车逐渐走入普通家庭,汽车防盗 已成为实现的问题,车轮胎可以很好解决汽车被盗窃问题。同时车轮胎也可以作为交警或 其他管理部门对违章停放汽车进行锁定,从而方便对汽车管理。 现有的车轮锁包括左夹臂和与该左夹臂转动连接的右夹臂,在所述左夹臂或右夹 臂设有锁头锁止装置,并可根据需要在所述左夹臂或右夹臂一端设有活动夹臂。在所述左 夹臂和右夹臂上转动连接位置附近分别设有手柄,方便操作。所述车轮锁在锁汽车轮胎时, 需要先将所述车轮锁提起后与轮胎固定,因此在操作时很不方便。为了方便操作车轮锁,出 现了在所述车轮锁的左夹臂或右夹臂上设有固定支架,在锁汽车轮胎时,可以通过支架支 撑所述车轮锁,方便将所述车轮锁送至轮胎位置。由于所述轮胎与车身之间的空间有限,当 轮胎与车身之间空间较小时,所述车轮锁无法对轮胎进行锁定,因此该车轮锁只适合车身 与轮胎之间空间较大的类型汽车。同时所述支架不能收起,因此其体积较大,不方便携带。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轮锁,所述车轮锁可以对车身与轮 胎之间距离大小不同的汽车轮胎进行锁止,其结构简单,方便操作,同时体积较小,方便携带。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轮锁,所述车轮锁包括左夹臂和与该 左夹臂转动连接的右夹臂,在所述左夹臂和右夹臂上分别设有手柄,所述左夹臂或右夹臂 上设有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可转动的支架和与所述支架配合的限位固定结构。 优选地,所述限位固定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左夹臂或右夹臂上的固定块,该固定 块设有转轴孔,所述支架设置在所述转轴孔内,并可绕所述转轴孔转动,所述支架上的突 起,所述支架打开时,所述突起与所述左夹臂或右夹臂接触。 优选地,所述支架转动角度为0至90度。 优选地,所述限位固定结构包括螺栓,所述螺栓通过所述突起上的通孔与设置在
所述左夹臂或右夹臂上的螺纹孔配合固定。 优选地,所述支架呈梯形。 优选地,所述限位固定结构包括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和第 二固定件与所述左夹臂或右夹臂固定,所述第一固定件设有槽,所述第二固定件内设有弹 簧,所述支架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转动连接,该支架收起时,所述弹簧 处于被压縮状态。 优选地,所述支架与槽配合固定时,所述支架与左夹臂或右夹臂垂直。
3[0012] 优选地,所述支架呈U形,该U形两端分别沿水平方向向外延伸。 本实用新型车轮锁,通过在所述左夹臂或右夹臂上设有可活动的支架与所述支架
配合的限位固定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该车轮锁可以对车身与轮胎之间距离大小不同的
汽车轮胎进行锁止,其结构简单,方便操作。当车身与轮胎之间空间较小时,可以将所述支
架收起,再将所述车轮锁与所述轮胎配合锁止;当所述车身与轮胎之间空间较大时,可以将
所述支架打开,将所述支架作为撑点,从而方便将所述车轮锁与所述轮胎配合锁止。同时由
于所述支架可以收起或打开,因此其体积较小,携带方便。

图1是本实用新型车轮锁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是支架另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4是支架又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车轮锁另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限位固定结构沿B-B'方向剖视示意图; 图7是图5中C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 下面结合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作进一 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轮锁的实施例。 所述车轮锁包括左夹臂1和与该左夹臂1转动连接的右夹臂2,在所述左夹臂1 和右夹臂2上分别设有手柄3,所述左夹臂1或右夹臂2上设有支撑结构,该支撑结构包括 可转动的支架4和与所述支架4配合的限位固定结构。 当轮胎与车身之间空间较大的类型汽车时,将所述车轮锁锁上的支架4打开,使 所述支架4转动一定的角度,使所述支架4与左夹臂1或右夹臂2形成一定角度固定。所 述支架4的转动角度为0至90度,优选地,所述转动角度为90度,即所述支架4与左夹臂 1或右夹臂2垂直。由于所述支架4可以对车轮锁一端起到支撑作用,可以方便操作。 当轮胎与车身之间空间较小的类型汽车时,将所述车轮锁锁上的支架4收起,使 所述支架4与所述左夹臂1或右夹臂2平行,由于车轮锁的高度减小,也可以锁止轮胎与车 身之间空间较小的类型汽车轮胎。同时所述车轮锁在所述支架4收起后体积较小,携带方 便。 如图2所示,所述限位固定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左夹臂1或右夹臂2上的固定块 6,该所述固定块6设有转轴孔(附图未标示),所述支架4设置在所述转轴孔内,并可绕所 述转轴孔转动,所述支架4上的突起5,所述支架5打开时,所述突起5与所述左夹臂1或右 夹臂2接触。所述限位固定结构包括螺栓7,该螺栓7与所述突起5上设置的通孔(附图未 标示)和所述左夹臂1或右夹臂2上的螺纹孔(附图未标示)配合。 当所述突起5与所述左夹臂1或右夹臂2接触,通过所述螺栓7将所述突起5与 所述左夹臂1或右夹臂2固定,即所述螺栓7通过所述突起5上的通孔与设置在所述左夹臂1或右夹臂2上的螺纹孔配合,实现将所述突起5与所述左夹臂1或右夹臂2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架4呈梯形,由于所述支架4为梯形,当所述支架4支撑所 述车轮锁时不容易产生晃动。所述支架4也可以根据需要设为其他正方形、长方形等形状, 如图3和图4所示。 如图5、图6和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另一种车轮锁的实施例。 所述支撑结构包括支架4,所述支架4两端分别设有与所述左夹臂1或右夹臂2固
定的第一固定件41和第二固定件42转动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固定件41设有槽44,所述第
二固定件42内设有弹簧43,所述支架4收起时,所述弹簧43处于被压縮状态。其他结构和
连接配置关系与上述实施例相同。 当轮胎与车身之间空间较大的类型汽车时,将所述支架4打开,使所述支架4转动 一定的角度。在所述支架4转动使其与左夹臂1或右夹臂2形成一定角度。当所述支架4 移动至所述槽44的位置时,由于所述支架4处于所述弹簧43的弹力作用下,所述支架4向 槽44内移动,使得所述支架4限位固定在所述槽44内。优选地,所述支架4与槽44配合 固定时,所述支架4与左夹臂1或右夹臂2垂直。由于所述支架4可以对车轮锁一端起到 支撑作用,可以方便操作。 当轮胎与车身之间空间较小的类型汽车时,用力将所述支架4向第二固定件42方 向推动,使所述弹簧43处于被压縮状态,并使其向所述左夹臂1或右夹臂2靠近方向移动, 直至所述支架4与所述左夹臂1或右夹臂2平行,由于车轮锁的高度减小,因此可以锁止轮 胎与车身之间空间较小的类型汽车。同时所述车轮锁在所述支架4收起后体积较小,携带 方便。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架4呈U形,该U形两端分别沿水平方向向外延伸。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
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
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车轮锁,包括左夹臂(1)和与该左夹臂(1)转动连接的右夹臂(2),在所述左夹臂(1)和右夹臂(2)上分别设有手柄(3),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夹臂(1)或右夹臂(2)上设有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可转动的支架(4)和与所述支架(4)配合的限位固定结构。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固定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左夹臂(1)或右夹臂(2)上的固定块(6),该固定块 (6)设有转轴孔,所述支架(4)设置在所述转轴孔内,并可绕所述转轴孔转动,所述支架(4) 上的突起(5),所述支架(5)打开时,所述突起(5)与所述左夹臂(1)或右夹臂(2)接触。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轮锁,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4)转动角度为0至90度。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轮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固定结构包括螺栓(7),所述螺栓(7)通过所述突起(5)上的通孔与设置在所 述左夹臂(1)或右夹臂(2)上的螺纹孔配合固定。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轮锁,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4)呈梯形。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固定结构包括第一固定件(41)和第二固定件(42),所述第一固定件(41)和 第二固定件(42)与所述左夹臂(1)或右夹臂(2)固定,所述第一固定件(41)设有槽(44), 所述第二固定件(42)内设有弹簧(43),所述支架(4)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件(41)和 第二固定件(42)转动连接,该支架(4)收起时,所述弹簧(43)处于被压縮状态。
7. 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车轮锁,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4)与槽(44)配合固定时,所述支架(4)与左夹臂(1)或右夹臂(2)垂直。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轮锁,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4)呈U形,该U形两端分别沿水平方向向外延伸。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车轮锁,该车轮锁包括左夹臂和与该左夹臂转动连接的右夹臂,在所述左夹臂和右夹臂上分别设有手柄,所述左夹臂或右夹臂上设有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可转动的支架和与所述支架配合的限位固定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其结构简单,方便操作。当车身与轮胎之间空间较小时,可以将所述支架收起,再将所述车轮锁与所述轮胎配合锁止;当所述车身与轮胎之间空间较大时,可以将所述支架打开,将所述支架作为撑点,从而方便将所述车轮锁与所述轮胎配合锁止。同时由于所述支架可以收起或打开,因此其体积较小,携带方便。
文档编号B60R25/00GK201507175SQ20092020603
公开日2010年6月16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16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16日
发明者吴刚 申请人:吴刚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