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座椅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3871342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座椅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座椅装置,其被安装在例如汽车等的车辆上,并
能够以动力来切换乘坐姿态和收纳姿态。
背景技术
—种将向车身侧方折叠收纳的座椅的收纳、升降动作进行自动化的多路
遥控动力调节座椅己经为公众所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l)。此外, 一种具 有能够将前端有钩扣的安全带巻入/放出的巻起装置,通过将钩扣钩接在辅助 扶手上并使巻起装置工作,从而将座椅折叠并收纳的横向折叠座椅也已经为 公众所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l)。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17002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24992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的第一种技术中,其结构为,处于收纳位置上的座椅通过
折叠机构等在车身宽度方向一端侧支承于车身,对于在收纳位置上的座椅支 承方面还有改善的余地。此外,在上述的第二种技术中,在收纳座椅时需要 将钩扣钩接在辅助扶手上的手动动作,从操作性的观点出发还有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是考虑到上述事实而进行的发明,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简
单可靠地将座椅保持在收纳姿态的车辆用座椅装置。
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具有坐垫,其在车身宽度方向
外侧的端部,以能够围绕具有沿车身前后方向轴线的转动轴转动的方式被支
3承,并且,通过所述围绕转动轴的转动,其能够在可供乘员乘坐的乘坐姿态 和沿车身内侧面立起的收纳姿态之间进行切换;驱动单元,其启动而切换所
述坐垫的所述乘坐姿态和收纳姿态;收纳保持单元,所述坐垫从所述乘坐姿 态切换至收纳姿态,则将该坐垫相对于车身进行保持,而所述坐垫从所述收 纳姿态切换至乘坐姿态,则解除该坐垫对车身的保持状态。 根据上述方式,例如在将坐垫从可供乘员乘坐的乘坐姿态向收纳姿态切
换时,启动驱动单元。于是,通过驱动单元的动力,坐垫围绕转动轴转动, 从而切换至沿车身内侧面立起的收纳姿态。此外,例如在将坐垫从收纳姿态 向乘坐姿态切换时,使驱动单元的驱动源工作u于是,通过驱动申-元的动力, 坐垫围绕转动轴转动,从而切换至沿车身底面的乘坐姿态。 在车辆用座椅装置中,当通过驱动单元的动力使坐垫达到收纳位置时,
通过收纳保持单元使坐垫自动地相对于车身被保持。由此,由于座椅至少在 驱动单元和收纳保持单元两点处被车身支承,因此,使相对于车身的位置变
化以及朝向驱动单元的过大负载传递被抑制。另一方面,在向乘坐姿态进行 切换时,由于收纳保持单元将解除上述保持状态,因此通过驱动单元向乘坐 状态的切换将被容许。 如此,在上述方式的车辆用座椅装置中,能够简单并可靠地将座椅保持
在收纳姿态下。特別是驱动单元向坐垫上的转动轴一侧施加驱动力的结构中, 在收纳姿态下驱动单元的支承负载容易变大,但是通过设置收纳保持单元, 能够降低驱动单元的支承负载。此外,收纳保持单元也可以采用,例如其自 身自动工作的结构,还可以采用,随着由驱动单元的动力所导致的坐垫移动 而将该坐垫机械性地锁止(包括使解锁自动化的结构)的结构。 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在所述坐垫宽度方向上的与
所述转动轴一侧的相反侧上,所述收纳保持单元对所述坐垫施加朝向车身的 保持力。 根据上述方式,由于收纳保持单元在从转动轴分离的位置上将坐垫相对
于车身进行保持,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坐垫围绕转动轴的位移。特别是,在 如上文所述的驱动单元使驱动力作用于坐垫中转动轴一侧的结构中,通过设 置本收纳保持装置,能够大幅降低驱动单元的支承负载。 在上述各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所述收纳保持单元将所述
坐垫向午身一侧推压,同时使其保持在所述收纳姿态下。
根据上述方式,由于处于收纳姿态的坐垫直接或间接地被推向车身,因
此能有效地抑制其对于车身的振动。 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采用下述构造,即,具有可折叠地连接在所述坐
垫,且在所述收纳姿态下位于所述坐垫与车身内侧面之间的座椅靠背,所述 收纳保持单元被构成为,包括被卡合部,其被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的背面 一侧;弹性体,其被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或车身内侧面上;保持机构,其被 设置在所述车身上,并使卡合部以防止所述坐垫向所述乘坐姿态切换的方式 卡合于所述被卡合部,同时使所述弹性体以弹性变形状态被夹在所述座椅靠 背和车身内侧面之间的方式将所述被卡合部牵拉至车身一侧并进行保持。 根据上述方式,在乘坐姿态下座椅靠背位于坐垫的后部,构成靠背。通
过将该座椅靠背折叠至坐垫之上,且由驱动单元使坐垫与座椅靠背一同立起 在车身内侧面一侧,从而切换至收纳姿态。此时,保持机构工作,使卡合部 卡合于设置在座椅靠背上的被卡合部处,并且将被卡合部向车身一侧牵拉。 于是,被配置在座椅靠背和车身内侧面之间的弹性体弹性变形并被夹在上述 二者之间,该弹性体的恢复力作为朝向车身的推压力进行作用。由此,座椅 靠背以及坐垫相对于车身可靠地被保持。此外,由于弹性体介于车身与座椅 (座椅靠背)之间,因此抑制朝向座椅的震动传递,且座椅相对T车身的姿 势变化也被吸收。 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采用下述结构,即,还具有被卡合部支承机构,
其通过将所述座椅靠背相对于坐垫进行折叠,使所述被卡合部从所述座椅靠 背突出,以供所述保持机构进行卡合。 根据上述方式,当将座椅靠背相对于坐垫折叠时,被卡合部从座椅靠背
的与车身内侧面相反侧,即与后支架相反的背面侧突出。由此,使被卡合部 与保持单元的卡合部的卡合保持成为可能。并且,在乘坐姿态下,由于被卡 合部不会从座椅靠背突出,因此外观较为良好。 发明的效果 如以上所述,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具有能够简单并可靠地将座椅
保持在收纳姿态的优异效果。


图1为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座椅的收纳姿态的立体图。
图2为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座椅的乘坐姿态的立体图。 图3为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折叠状态的立体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座椅的后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座椅的从车身宽度方向外侧观察时的 侧视图。
图6为表示构成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座椅的撞板相对于座椅的进 退构造的剖视图。
图7为表示构成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牵拉装置的俯视图。
图8为表示构成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牵拉装置周围的 构造的后视剖视图。
图9A至图9H分别为构成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牵拉装 置的动作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9,对应用/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座椅装置的
构造的车辆用座椅10进行说明。各图中标记的箭头FR、箭头UP分别表示应 用了车用座椅10的汽车的前方(行驶方向)和上方,箭头OUT表示与座椅宽 度方向一致的车身宽度方向的外侧。 在图1中,以立体示了午辆用座椅IO在收纳姿态下的整体结构概要,
在图2中,以立体示了车辆用座椅10在乘坐姿态下的整体结构概要,如 这些附图所示,车辆用座椅10具有坐垫12,用于汽车乘客乘坐;座椅靠 背14,其与坐垫12的后端相连接,用于从背后支撑乘坐该座椅的乘客的上 身。该车辆用座椅IO,被设定为第三排座椅(third seat)。 该车辆用座椅10的构造为,能够在乘坐姿态和收纳姿态之间切换,其中,
该乘坐姿态为,通过使坐垫12的乘坐面12A朝向车身上下方向上的上侧,从 而可供乘员乘坐的姿态,该收纳姿态为,向车身侧方折叠,并沿形成车身内 侧面的后侧装饰板13立起的姿态(参照图l)。以下进行具体的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座椅靠背14,其下端部14A通过倾斜装置16而以
可倾斜移动的方式连接在坐垫12的后端部12B。倾斜装置16被设置为,能 够使座椅靠背14前倾并可达到使该座椅靠背14相对于坐垫12重叠地折叠的 状态(以下称为折叠状态),以使座椅靠背14的后支架14B与坐垫12的乘坐 曲12A重合。该倾斜机构16具有未图示的施力单元(发条弹簧),用于对 座椅靠背14向相对于坐垫12前倾的方向施力;锁止机构,用于将座椅靠背 14保持在相对于坐垫12的任意的倾斜移动位置(倾斜角度)上。 由此,在车辆用座椅10中,其构成为,当在锁止机构的解锁状态下未对
座椅靠背14施加负载时,由于施力单元的施力,座椅靠背14将相对于坐垫 12前倾,并到达上述折叠状态。另一方面,当在解锁状态下向座椅靠背14 施加超过上述施力的后向负载时,座椅靠背14将相对于坐垫12后倾。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如图4所示的电动倾斜锁止解除装置15,
通过后述的切换开关44的操作而使倾斜装置16的锁止状态被自动地解除。 由此能够实现下述构造,即,在车辆用座椅10的非乘坐状态下操作切换开关 44时,座椅靠背14成为被重叠地折叠至坐垫12上的折叠状态。电动倾斜锁 止解除装置15可以采用例如下述的构造,即,通过用电机将一端结合在倾斜 装置16的倾斜解除杆上的缆索巻起,从而解除该倾斜装置16的锁止状态。 如图5及图4所示,坐垫12的构成为,在其坐垫架18上设置有缓冲材
料20。如图5所示,坐垫架18通过设置在其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端部的前铰 接部22以及后铰接部24,可相对于车身在沿车身前后方向的轴线周围转动 的方式被支承。前铰接部22被构成为,包括从动轴26,其以车身前后方 向为长度方向,且被固定在坐垫架18上;前铰接部托架28,以可围绕其轴 线转动的方式支承从动轴26。前铰接部托架28的下端部被固定在车身地板 FL上。 后铰接部24被构成为,包括驱动轴30,其以车身前后方向为长度方
向,且被固定在坐垫架18上;后铰接部托架32,以可围绕其轴线转动的方 式支承驱动轴30。后铰接部托架32的卜端通过被固定在车身地板FL上的作 为支承构件的基部支架34而被车身支承。驱动轴30与从动轴26同轴配置, 坐垫架18 (坐垫12)被构成为,通过围绕从动轴26、驱动轴30轴线转动, 从而可在乘坐姿态和收纳姿态之间切换。
7
此外,在坐垫架18中比车身宽度方向中间部更靠车身宽度方向内侧处,
设有支承脚36。支承脚36具有前后一对的地板锁止部38,各地板锁止部38 具有,可与固定在车身地板FL上的座椅支承部40结合/脱离的未图示的锁止 构件。并且,各地板锁止部38的构造为,在车辆用座椅10的乘坐姿态下锁 止构件与座椅支承部40卡止(锁止),通过解除锁止构件的对座椅支承部40 的卡止,从而容许将车辆座椅10从乘坐姿态向收纳姿态切换。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如图4所示的电动座椅解锁装置35,其通过后述
的切换开关44的操作,使各地板锁止部38的对于座椅支承部40的通过锁止 构件的锁止(卡止)被S动解除。该锁止构件被设置为,通过未图示的施力 单元向锁止方向施力,并且通过向座椅支承部40的推压动作而向解锁方向位 移,随着从收纳姿态向乘坐姿态的切换,其机械性地向与座椅支承部40卡止 (锁止)的状态转移。即,电动座椅解锁装置35被构成为,使锁止部件抵抗 施力而向解除位置位移。 此外,各座椅支承部40分别被埋设在,设置于车身地板FL (地板面板)
上的凹部N内。由此,在收纳姿态下,座椅支承部40不突出于车身地板FL 之上。此外,前铰接部托架28的下端部、后铰接部托架32的下端部(结合 部位)也被埋设在凹部N内。并且,支承脚36以相对于坐垫架18围绕沿车 身前后方向的支轴36A (参照图4)可自由转动的方式被支承,并且如图1 所示,在收纳姿态下,其以与坐垫12在车身宽度方向上朝内的面(乘坐姿态 下的下表面)大致在同一平面上的方式,被该坐垫12的脚收容部12C收容。 并且,车辆用座椅10具有驱动电机42,作为用于自动切换坐垫12的乘
坐姿态与收纳姿态的驱动单元、驱动源。驱动电机42被设定为,包括电机部 42A和齿轮部42B的附带减速机的电机(电机作动器)。在本实施方式中,由 被固定在基部支架34上的后铰接部托架32兼做构成齿轮部42B的齿轮箱, 构成齿轮部42B的输出轴则由驱动轴30兼任。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本发明 的转动轴与输出轴被一体化。 根据以上所述,驱动电机42被设定为,通过电机部42A的工作,从而使
齿轮部42B直接对驱动轴30进行转动驱动。此外,电机部42A被配置在,相 对于齿轮部42B在车身上下方向的下侧,且在基部支架34的背面一侧。 此外,驱动电机42被设定为,能够进行正反双向旋转,在正向旋转时使
驱动轴30 (坐垫架18)向箭头A方向(参照图4)转动,逆向旋转使驱动轴
830向与箭头A相反的箭头B方向(参照图4)旋转。由此,通过使驱动电机 42正向旋转从而将坐垫12从乘坐姿态切换至收纳姿态,通过使驱动电机42 逆向旋转从而将坐垫12从收纳姿态切换至乘坐姿态。此外,虽然省略了图示, 但是驱动电机42 (以及基部支架34)被遮盖构件所覆盖。 并且,车辆用座椅10具有收纳保持机构45,其作为用于以收纳姿态保
持在车身上的收纳保持单元。收纳保持机构45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撞板 46,其作为被卡合部被设置在座椅靠背14上;座椅牵拉部48,其作为保持 机构被设置在车身上;止动橡胶50,其作为弹性体在座椅牵拉部48对撞板 46进行卡合保持的状态下,被夹在后侧装饰板13和座椅靠背14之间。 如图1至图4所示,撞板46被配置在,座椅靠背14的背面14C 一侧上
的车身宽度方向内侧附近,且在座椅靠背14的下端部14A附近开口的设置凹 部14D内。在本实施方式中,撞板46的构造被设定为,可处于从座椅靠背 14的背面14C突出的被卡合姿态和被收纳于座椅靠背14内的收纳姿态。 具体而言,撞板46在图1所示的车辆用座椅10的收纳姿态下的被卡合
姿态下,具有被止动部46A,其为以大致车身上下方向为长度方向的棒状; 一对支脚部46B,其从被止动部46A的长度方向两端朝车身宽度方向内側延 伸。此外,在该姿态下,撞板46被形成为,相对于车身上下方向若干倾斜的 形状以使被止动部46A的上端位于比下端更靠近车身宽度方向外侧位置上。 一对支脚部46B中的与被止动部46A相反侧的端部之间,被作为被卡合部支 承机构的支轴52固定地架连,支轴52由被固定在座椅靠背14上的支承架以 可围绕自轴转动的方式支承。通过该转动,使撞板46在上述被卡合姿态和收 纳姿态之间切换。 此外,在支轴53周围设置有受扭螺旋弹簧54,其作为对撞板46向收纳
姿态一侧施力的施力构件,通过该受扭螺旋弹簧54的施力,撞板46被保持 在收纳姿态下。并且,在车辆用座椅10中,撞板46的构成被设定为,在如 图3所示座椅靠背14处于相对于坐垫12的折叠状态下时,其姿态由收纳姿 态切换至被卡合姿态。 具体而言,图6为车辆用座椅10的乘坐姿态与收纳姿态中间的折叠状态
(图3所示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如该图6所示,撞板46具有延设部 46C,其被延伸设置在隔着支轴52与被止动部46A相反的一侧上,在延设部 46C上形成有缆索卡止部46D。在该缆索卡止部46D上,卡止有从构成包层缆索56的缆索56A中的包层56B突出了的一端部。此外,包层56B的一端部, 通过支架58而被固定在座椅靠背14 (构成其的未图示的座椅靠背架)上。 另一方面,包层56B的另一端部,在坐垫12 (下端部14A)的附近处被固定 在座椅靠背架上,缆索56A的另一端部被结合在坐垫架18上。 并且,缆索56A被设定为,随着座椅靠背14相对于坐垫12的折叠动作,
而向图6所示的箭头C方向(张力方向)被牵拉。由此,在座椅的乘坐姿态 下处于收纳姿态的撞板46的构成被设定为,随着座椅靠背14的折叠动作(即 通过电动倾斜解锁装置15的工作)而切换至被卡合姿态,并且在座椅的折叠 状态下,保持被卡合状态。 座椅牵拉部48例如可以用公知的行李箱闭合器或后门闭合器等机构构
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l所示,其具有牵拉机构部60、和用于使牵拉机构 部60工作的牵拉电机62。如图7所示,牵拉机构部60具有固定在车身上的 支承架64,在支承架64上形成有朝车身宽度方向内侧开口的切口部64A。切 口部64A能够使撞板46的被止动部46A沿车身宽度方向前进/后退。 作为锁止构件的止动锁66以可围绕支轴66A自由转动的方式被支承在支
承架64上。在止动锁66上,形成有切口部66B,用于使围绕支轴66A摇动 的同时在切口部64A内位移的被止动部64A的前进/后退成为可能。此外,在 支承架64上,支承有曲轴机构68,其用于将牵拉电机62的旋转变换为止动 锁66的摇动并进行传递。由此,在座椅牵拉部48中,其构成被设定为,通 过牵拉电机62的输出轴62A向一方向(图7所示的箭头D方向)的旋转,止 动锁66将往返转动(摇动),使切口部66B与切口部64A的重叠位置向该切 口部64A的长度方向位移。 以上所说明的座椅牵拉部48的构成被设定为,通过使撞板46的被止动
部46A卡入切口部64A、 66B的双方之内,从而阻止了被止动部46A相对于切 口部64A的拔出,使车辆用座椅10处于保持在车身上的保持状态。具体而言, 座椅牵拉部48为,如图9(A)所示,当撞板46的被止动部46A处于位于可 由止动锁66止动的位置上的状态下,将牵拉电机62的输出轴62A向箭头D 方向旋转时,止动锁66将向箭头E方向转动,并且如图9 (B)所示,将卡 入切口部66B内的被止动部46A牵拉至切口部64A的里侧。 并且其构成被设定为,当止动锁66从如图9 (B)所示的半锁止位置进
一步向箭头E方向转动时,如图9(C)所示,切口部66B将到达与切口部64A
10大致正交的全锁止位置,当止动锁66从该全锁止位置进一步向箭头E方向转
动时,如图9 (D)所示,被止动部46A将到达位于切口部64A最深部附近的 最大牵拉位置处。到达了该最大牵拉位置的止动锁66,将由于牵拉电机62 的箭头D方向的旋转而向与箭头E方向相反的箭头F方向转动,通过朝向该 箭头F方向的止动锁66的细微转动,使被止动部46A从最大牵拉位置向切口 部64A的开口一侧稍微返回了的如图9 (E)所示的位置,被作为牵拉动作结 束位置。 因此,座椅牵拉部48的构成被设定为,在通过切换开关44的操作使车
辆用座椅10向收纳姿态转移时,仅使牵拉电机62 (曲轴机构68的输入部) 向箭头D方向旋转如下的量,g卩,实施如图9 (A)至图9 (E)所示牵拉动作 所需的量。并且,其构成被设定为,牵拉电机62中内置有未图示的减速机构 (例如蜗轮机构),通过该减速机构的自锁,从而止动锁66不会在来自撞板 46 —侧的负载输入下进行转动。 此外,座椅牵拉部48为,通过从止动锁66位于牵拉动作结束位置的状
态下将牵拉马达62的输出轴62A向箭头D方向转动,从而止动锁66将向箭 头F方向转动,通过该止动锁66,如图9 (F)及图9 (G)所示,将被止动 部46A向切口部64A的开口一侧推出(释放)。并且,如图9 (H)所示的, 被止动部46A从止动锁66的切口部66B中解放的位置,被作为到达了应等待 驱动电机42的车辆用座椅10向箭头B方向的转动动作的座椅回位待机位置。 座椅牵拉部48为,当被止动部46A从座椅回位待机位置退避(后述的止动开 关输出关闭(OFF)信号)时,牵拉电机62的输出轴62A将向箭头D方向稍 微转动,从而回位至如图9 (A)所示的,等待被止动部46A向可止动位置的 接近的止动待机位置处。 如图7及图8所示,以上说明的座椅牵拉部48的构成被设定为,其被收
容配置在后侧装饰板13的内侧(车身宽度方向外侧),且不会露出至车厢。 因此,在后侧装饰板13上,形成有开口 13A,用于撞板46的被止动部46A 通向座椅牵拉部48的切口部64A。在后侧装饰板13的内表面上,安装有橡 胶罩70,用以封闭开口 13A。在橡胶罩70的车身前后方向中间部处,形成有 以车身上下方向为长度方向的狭缝70A,被止动部46A从狭缝70A中穿过从 而通向切口部64A。狭缝70A的开口宽度被设定为,比被止动部46A的直径 小(人致一半),被止动部46A使橡胶罩70变形并穿过狭缝70A。即,通过用易于变形的橡胶罩70封闭开口 13A,从而在将狭缝70A的开口宽度设定得 较小且隐藏起座椅牵拉部48的同时,实现了被止动部46A的可靠止动。
如图2及图3所示,止动橡胶50被固定在座椅靠背14的背面14C上的
设置凹部14D附近。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止动橡胶50通过由螺栓 72A和螺母72B构成的连接单元72而被固定在座椅靠背14上,并从该座椅 靠背14的背面14C突出。该止动橡胶50不会因由于驱动电机42的工作而发 生的车辆用座椅10向箭头A方向的转动(如图9 (A)所示的被止动部46A 向可止动位置的移动)而与后侧装饰板13 (车厢内侧面)抵接,而随着座椅 牵拉部48对撞板46被止动部46A的牵拉动作,而被推压至后侧装饰板13 处。 并且,如图8所示,在上述的被止动部46A位于牵拉动作结束位置(参
照图9 (E))的保持状态下,止动橡胶50以相对于虚线所示的自然状态呈压 縮变形了的状态被夹在座椅靠背14的背面14C与后侧装饰板13之间。艮口, 其构成被设定为,通过座椅牵拉部48,车辆用座椅10以与止动橡胶50恢复 力相当的负载被推压(牵拉)至后侧装饰板13处。 为了支承该推压负载,在后侧装饰板13上与止动橡胶50的抵接部位的
里面一侧(车身宽度方向外侧),设定有加强肋74,此外,在构成车身后部 的车身面板(内板)76上设定有支承肋78,用于从车身宽度方向外侧支承加 强肋74。由此,后侧装饰板13的因止动橡胶50推压而引起的变形被抑制, 并支承基于该止动橡胶50的压縮变形的座椅保持负载(传递至车身面板76)。 并且,在车辆用座椅10中,驱动电机42、座椅牵拉部48(牵拉电机62)、
电动倾斜解锁装置15、电动座椅解锁装置35以及切换开关44分别与作为控 制装置的座椅切换ECU80形成电性连接。座椅切换ECU80被构成为,当在车 辆用座椅10处于乘坐姿态的状态下由切换开关44输入操作信号时,使电动 倾斜解锁装置15、电动座椅解锁装置35、驱动电机42、座椅牵拉部48依次 工作,从而将车辆用座椅10切换至收纳位置。另一方面,控制电路被构成为, 当在车辆用座椅10处于收纳姿态的状态下由切换开关44输入操作信号时, 使座椅牵拉部48、驱动电机42依次工作。 并且,控制电路被构成为,例如根据在地板锁止部38的锁止构件与座椅
支承部40卡止的情况下从电动座椅解锁装置输入的锁止信号,或者在地板锁 止部38的锁止构件为自由状态的情况下从座椅解锁装置输入的非锁止信号,来判断车辆用座椅10的姿态是乘坐姿态还是收纳姿态。此外,在座椅牵拉部
48中,内置有未图示的止动开关,用于检测撞板46是否位于可以进行止动 的止动待机位置上。座椅切换ECU80在车辆用座椅10切换至收纳姿态时,以 止动开关输出的开启(0N)信号为条件,使座椅牵拉部48工作。另一方面, 座椅切换ECU80在使车辆用座椅10切换至乘坐姿态时,以止动开关由开启 (0N)信号切换至关闭(OFF)信号为条件,从图9 (H)所示的座椅回位待 机位置驱动至图9 (A)所示的止动待机位置。
如图1至图3所示,切换开关44被配置在车辆用座椅10(座椅靠背14)
的后方,并可从车身的后门(车外)处进行操作。并且,除了该切换开关44 之外、或是代替该切换开关44,还可以在例如驾驶员座位的附近等处也设置 切换开关44。 应用了以上所说明的车辆用座椅10的汽车具有,被构成为相对于车身的
车身宽度方向中心线与车辆用座椅10大致对称的另一车辆用座椅10。车辆 用座椅10与另一车辆用座椅10被构成为,能够独立地切换乘坐姿态及收纳 姿态。 接下来,对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上述结构的车辆用座椅10中,在图2所示的乘坐姿态下,乘员可以乘坐。
在收纳该车辆用座椅10时,对切换开关44进行操作。于是,座椅切换 使电动倾斜解锁装置15工作,使倾斜装置16的锁止状态被解除。由此,通 过施力单元的施力使座椅靠背14被折叠至坐垫12之上。随着该座椅靠背14 的折叠动作,包层缆索52的缆索56A将缆索卡止部46D向箭头C方向牵拉, 使撞板46从收纳姿态切换至被卡合姿态。此外,座椅切换ECU80使电动座椅 解锁装置35工作,使地板锁止部38对座椅支承部40的锁止状态被解除。 接下来,座椅切换ECU80向驱动电机42输出正向旋转指令。于是,被车
身地板FL固定支承的驱动电机42进行正向旋转使驱动轴30相对于车身向箭 头A方向转动。通过该驱动力,坐垫12与处于折叠状态的座椅靠背14一起 相对于车身向箭头A方向转动,并到达如图l所示的收纳位置。随着该收纳 动作,撞板46的被止动部46A从橡胶罩70的狭缝70A中穿过,并到达可通 过座椅牵拉部48的止动锁66而实施锁止的可锁止位置上。 由此,当座椅牵拉部48的锁止开关输出开启(0N)信号时,座椅切换
ECU80驱动牵拉电机62的输出轴62A向箭头D方向转动,并通过止动锁66将被止动部46A牵拉至切口部64A的里侧。当牵拉电机62的输出轴62A向箭 头D方向转动使止动锁66到达牵拉动作结束位置时,座椅切换ECU80将使该 牵拉电机62停止。通过该牵拉动作,使设置在座椅靠背14上的止动橡胶50 以压縮变形状态被夹在座椅靠背14与后侧装饰板13之间。这样,车辆用座 椅10通过收纳保持机构45,以与止动橡胶50的恢复力相当的负载被贴附至 后侧装饰板13 (车身)处的状态,被保持在收纳姿态。 另一方面,在将车辆用座椅10从收纳姿态向乘坐姿态切换时,将对切换
开关44进行操作。于是,座椅切换ECU80使座椅牵拉部48的牵拉电机62 的输出轴62A向箭头D方向旋转,从而将被止动部46A向切口部64A的开口 一侧推出(释放)。当被止动部46 (A)到达图9 (H)所示的座椅回位待机位 置(止动开关输出开启(0N)信号)时,座椅切换ECU80将向驱动电机42 输出逆向旋转指令,于是驱动电机42逆向旋转并使驱动轴30A向箭头A方向 转动。通过该驱动力,坐垫12与处于折叠状态的座椅靠背14 一起相对于车 身向箭头B方向转动,并到达该坐垫12的乘坐姿态。随着该动作,地板锁止 部38被卡止在座椅支承部40上。 此外,由于随着车辆用座椅10的朝向箭头B方向的转动,被止动部46A
将从止动待机位置退避,因此,止动开关将输出关闭(OFF)信号,于是座椅 切换ECU80使牵拉电机62的输出轴62A向箭头D方向旋转,从而使止动锁 66回位至止动待机位置。然后,乘员通过手动使倾斜装置16的锁止解除并 将座椅靠背14拉起,从而乘坐在车辆用座椅10上。 在此,在车辆用座椅10中,由于具有驱动电机42,因此通过切换开关
44的操作能够使车辆用座椅10 (坐垫12)自动地从乘坐姿态切换至收纳姿 态。此外,通过驱动电机42,能够将坐垫12从收纳姿态自动地切换至乘坐 姿态。这样,车辆的乘员能够在不必花费力气的条件下改变座椅的排列状态。 并且,在车辆用座椅10中,由于具有收纳保持机构45,因此在收纳姿
态下撞板46将与座椅牵拉部48卡合从而使其可靠地被保持在车身上。特别 是,在车辆用座椅10中,由于其构造为,包括从动轴26、驱动轴30、驱动 电机42的座椅驱动机构(乘坐/收纳切换机构)仅支承坐垫12的宽度方向端 部(即收纳姿态下的下端部),因此,在仅通过该驱动电机42进行支承时支 承力矩容易出现不足,但是通过设置收纳保持机构45,能够可靠地将车辆用
座椅io保持在收纳姿态下。
而且,在车辆用座椅10中,由于收纳保持机构45使保持力作用在收纳
姿态下的上端侧(从驱动轴30分离了的位置),因此能够抵抗绕驱动轴30 的较大力矩而将车辆用座椅10保持在收纳位置上。这样,在车辆用座椅10 中,收纳姿态被可靠地维持,此外还能够防止例如驱动电机42 (后铰接部托 架32)被输入过大的负载的情况。 此外,在车辆用座椅10中,由于在收纳姿态下向车身的推压(贴附)负
载发挥作用,因此该收纳姿态下的相对于车身的振动被有效地抑制。特别是, 由于座椅牵拉部48实施牵拉撞板46的被止动部46A的牵拉动作,因此能够 使压缩状态下的止动橡胶50介于收纳姿态的车辆用座椅10和后侧装饰板13 之间,从而通过基于该止动橡胶50的压縮的保持负载,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可 靠地将车辆用座椅10保持在收纳姿态下。并且,由于止动橡胶50介于作为 车身侧面构件的后侧装饰板13和座椅靠背14之间,因此传递至车辆用座椅 10的振动被抑制,此外座椅靠背14相对于车身的位置变化也被吸收。 如此,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座椅IO,能够简单且可靠地保持在
收纳姿态下。 并且,在车辆用座椅10中,由于其构造为,构成收纳保持机构45的撞
板46被乘坐姿态下的座椅靠背14的设置凹部14D所收纳,因此,在车辆用 座椅10的使用时,撞板46被收纳在设置凹部14D中,从而获得了良好的外 观。此外,由于从座椅靠背14的突出部减少,因此车辆用座椅10的后方空 间(行李舱)的使用性良好。 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车辆用座椅IO以座椅靠背14被
折叠至坐垫12之上的状态进入收纳姿态的示例,但是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 还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例如,以座椅靠背14展开为与坐垫12大致呈一 平面的状态,将车辆用座椅10沿后侧装饰板13 (车厢内侧面)收纳。但是 在该情况下,需要将撞板设置在坐垫(或座椅靠背)的侧面或背面,且必须 注意下述问题,即做出撞板的被卡合姿态和收纳姿态的机构将变得复杂。因 此,本发明也并不限定于将撞板46设置在座椅靠背14上的结构。 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驱动电机42直接驱动驱动轴30
向箭头A或箭头B方向转动的示例,但是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也可以采用 如下结构,即,例如驱动电机42通过联杆机构等的动力传递(转换)机构来驱动坐垫12。因此,很明显本发明并不局限于驱动电机42的配置等。
符号说明10车辆用座椅(车辆用座椅装置)
12坐垫
13后侧装饰板(车身内侧面)
14座椅靠背
26从动轴(转动轴)
30驱动轴(转动轴)
42驱动电机(驱动单元)
45收纳保持机构(收纳保持单元)
46撞板(被卡合部)
48座椅牵拉部(保持机构)
50止动橡胶(弹性体)
52支轴(被卡合部支承结构)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座椅装置,具有坐垫,其在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以能够围绕具有沿车身前后方向轴线的转动轴转动的方式被支承,并且,通过所述围绕转动轴的转动,其能够在可供乘员乘坐的乘坐姿态和沿车身内侧面立起的收纳姿态之间进行切换;驱动单元,其启动而切换所述坐垫的所述乘坐姿态和收纳姿态;收纳保持单元,所述坐垫从所述乘坐姿态切换至收纳姿态,则将该坐垫相对于车身进行保持,而所述坐垫从所述收纳姿态切换至乘坐姿态,则解除该坐垫对车身的保持状态。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中,在所述坐垫的宽度方向 上与所述转动轴一侧相反的一侧上,所述收纳保持单元对所述坐垫施加朝向 车身的保持力。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其中,所述收纳保持单元 将所述坐垫向车身一侧推压,同时将其保持在所述收纳位置上。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具有可折叠地连接在所述坐垫, 且在所述收纳姿态下位于所述坐垫与车身内侧面之间的座椅靠背,所述收纳保持单元被构成为,包括被卡合部,其被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的背面一侧;弹性体,其被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或车身内侧面上;保持机构,其被设置在所述车身上,并使卡合部以防止所述坐垫向所述 乘坐姿态切换的方式卡合于所述被卡合部,同时使所述弹性体以弹性变形状 态被夹在所述座椅靠背和车身内侧面之间的方式将所述被卡合部牵拉至车身 一侧并进行保持。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装置,还具有被卡合部支承机构,其 通过将所述座椅靠背相对于所述坐垫进行折叠,使所述被卡合部从所述座椅 靠背突出以使所述保持机构能够卡合。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装置,其能够简单且可靠地将座椅保持在收纳位置上。在车辆用座椅(10)中,坐垫(12)的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以能够围绕具有沿车身前后方向轴线的驱动轴(30)转动的方式被支承,坐垫(12)通过由驱动电机(42)驱动其围绕驱动轴(30)转动,从而能够在乘员可乘坐的乘坐姿态和沿车身内侧面(S)立起的收纳姿态间切换。此外,处于收纳姿态下的车辆用座椅(10)中,其撞板(46)与座椅牵拉部(48)卡合从而使该收纳姿态被保持,在向乘坐姿态切换时,撞板(46)从座椅牵拉部(48)上被释放。
文档编号B60N2/30GK101541586SQ20078004410
公开日2009年9月23日 申请日期2007年9月6日 优先权日2007年9月6日
发明者加藤英之, 夏目雅巳, 菅间隆博, 阿部哲也 申请人:丰田车体株式会社;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