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等的保护装置及其气囊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3825194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行人等的保护装置及其气囊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当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与行人、自行车、小型摩托车等发生碰撞时,防止行人或自行车、小型摩托车等的乘员(以下称作乘员)直接与车身的车柱部等刚性较高的部分接触,从而保护行人等的保护装置以及所采用的气囊。
背景技术
当自行车在行驶过程中与行人或自行车、小型摩托车等发生碰撞时,被碰撞的行人等,有时下半身被该汽车的车身前部横扫,在覆盖车身前部上表面的发动机罩上弹起,而与车柱部等刚性较高的部分等发生二次碰撞。
在特开2000-264146号公报中记载了下述行人等的保护装置当汽车与行人等发生碰撞时,使气囊沿着汽车的前围上盖板以及左右A柱膨胀,以防止该行人等与前围上盖板附近以及A柱直接接触,从而保护行人等。
专利文件1特开2000-264146号公报在上述特开2000-262146号公报中,为了使气囊在预定展开区域迅速展开,有时必须采用高输出的充气机。因而有可能导致展开的气囊的内压过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不采用高输出的充气机也可以在预定展开区域迅速展开的气囊和具有该气囊的行人等的保护装置。
技术方案1的气囊是一种通过来自充气机的气体沿着车身外表面展开的、用于保护行人等的气囊,其特征在于具有最先导入来自充气机的气体,并沿着车身外表面的气囊预定展开区域展开的第1室;和与该第1室内连通,并通过从该第1室流出的气体展开的第2室。
技术方案2的气囊,在技术方案1中,其特征在于该气囊具有沿着前围上盖板展开的基部和与该基部的左右两端相连并沿着左右各A柱展开的一对侧部。
技术方案3的气囊,在技术方案1或2中,其特征在于该第2室围绕在第1室的周围。
技术方案4的气囊,在技术方案1或2中,其特征在于该第1室围绕在第2室的周围。
技术方案5的气囊,在技术方案2中,其特征在于该第1室从所述基部一直连续地设置到侧部;第2室设置在侧部的第1室的至少侧外方。
技术方案6的气囊,在技术方案5中,其特征在于分别在该侧部的第1室的侧外方和侧内方设置第2室。
技术方案7的气囊,在技术方案5中,其特征在于该第2室从侧部的第1室的侧外方一直连续地延伸到所述基部的侧外方;在该基部侧设置用于连通该第1室和第2室的连通部。
技术方案8的气囊,在技术方案2中,其特征在于沿着该侧部和基部的挡风玻璃侧设置第2室,沿着该侧部以及基部的与挡风玻璃相反的一侧设置第1室。
技术方案9的气囊,在技术方案8中,其特征在于该侧部的第2室和基部的第2室被划分开并分离。
技术方案10的气囊,在技术方案8中,其特征在于该侧部的第2室与基部的第2室直接连通。
技术方案11的气囊,在技术方案1~10的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该气囊具有包围该第1室的第1气袋和包围该第2室的第2气袋;该第1气袋设置在该第2气袋的内部。
技术方案12的气囊,在技术方案1~10的任一项中,其特征在于该气囊具有包围该第1室的第1气袋和包围该第2室的第2气袋;该第1气袋设置在该第2气袋的外部,该第1气袋与第2气袋相连。
技术方案13的行人等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技术方案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和用于向该第1室内供给气体的充气机。
发明效果在本发明的气囊以及乘员保护装置中,第1室首先通过来自充气机的气体沿着气囊的预定展开区域展开,接着,第2室通过从该第1室流出的气体展开。
因此,第1室通过来自充气机的气体以较高的内压迅速展开,将气囊配备在预定展开区域。
之后,气体从第1室流入到第2室内,从而使第2室也展开。由此,第1室内的内压降低,并且,第2室内的最终内压与第1室的最终内压大致相等,整个气囊的内压不会过大。因此,施加给行人等的冲击被气囊充分吸收。此外,可以将从通气孔等的气体流出装置流出的气体量设定得较小,并可以将气囊内压长时间保持在规定值以上。
在本发明中,第2室可以围绕在第1室的周围。这样一来,在气囊膨胀展开时,第1室首先膨胀,第2室继该第1室之后膨胀,并达到最终展开形状。
在本发明中,相反,第1室也可以围绕在第2室的周围。这样一来,在气囊膨胀展开时,第2室首先膨胀并决定了气囊的外形,第1室继该第2室之后膨胀,并达到最终展开形状。
本发明,在气囊具有以覆盖前围上盖板的方式膨胀展开的基部和以覆盖左右A柱的方式膨胀展开的一对侧部并大致呈U字形的情况下,尤为适用。
在这种情况下,从基部到侧部地连续设置第1室,并在侧部的至少侧外方(与挡风玻璃相反的一侧)设置第2室,由此增大侧部的宽度。
也可以同时在侧部的侧外方和侧内方(挡风玻璃一侧)设置第2室,从而进一步增大侧部的宽度。
可以使侧部的侧外方的第2室延伸到基部的侧外方。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基部侧设置用于从第1室向第2室引导气体的连通部。这样一来,可以使来自配置在基部侧的充气机的气体从第1室迅速地流入第2室,从而使第2室膨胀提前。
可以沿着侧部以及基部的挡风玻璃一侧配置第2室,沿着侧部和基部的与挡风玻璃相反的一侧设置第1室。这样一来,气囊的外周侧(与挡风玻璃相反的一侧)首先膨胀展开,其内周侧(挡风玻璃一侧)随后膨胀展开。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侧部的第2室和基部的第2室划分开,也可以相互直接(即不经由第1室)连通。
如前者所述,如果用侧部和基部侧划分第2室,则当行人等碰到第1室时,伴随着第2室的容积减小,气压上升较大。
如后者所述,在基部的第2室和侧部的第2室直接连通的情况下,膨胀时的各个第2室的内压大致均等。
在本发明中,可以将第1气袋配置在第2气袋内,这样一来,可以将整个气囊迅速配置在预定展开区域。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将第1气袋配置在第2气袋的外部,这样一来,例如可以使第1室沿着车身外表面中比较平坦的区域展开,从而顺利地展开。


图1是表示具有实施方式中的行人等的保护装置的汽车的透视图;图2是实施方式中的气囊的说明图;图3是实施方式中的气囊的内压的时效变化说明图;图4是另一实施方式中的气囊的俯视图;图5是另一实施方式中的气囊的俯视图;图6是另一实施方式中的气囊的剖视图;图7是另一实施方式中的气囊的结构图;图8是另一实施方式中的气囊的结构图;图9是另一实施方式中的气囊的结构图;图10是另一实施方式中的气囊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文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具有实施方式中的行人等的保护装置的汽车的透视图。图2(a)沿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图2(b)是气囊的俯视图。图3是气囊的内压的时效变化图。
如图1(a)所示,虽然汽车1是四门轿车,但是本发明不限于特定的车辆形式。在发动机罩3的后部或前围上盖板2上,设置有在与行人等发生碰撞时打开而使气囊10膨胀的气囊装置。
该气囊装置包括气囊10,由第1气袋11和内部配置该第1气袋11的第2气袋12构成;设置在该第1气袋11上的开口13;用于向第1气袋11内供给气体的充气机14;用于收容折叠后的气袋11、12以及该充气机14的外壳15以及平常覆盖在容器上并在气囊10膨胀时敞开的盖体(省略图示)。该盖体可以构成车身外表面。气囊装置,配置在发动机罩3的后部的下侧,当气囊10膨胀时挤开发动机罩3的后部。
利用该第1气袋11和第2气袋12,将气囊10的内部划分成第1室以及第2室(在本实施方式中标号都省略)。另外,该第1气袋11的内部空间为第1室,该第1气袋11与第2气袋12之间的空间为第2空间。
气囊10具有沿着前围上盖板2展开的基部10a和具有沿着挡风玻璃5左右的A柱展开的一对侧部10b,大致呈U字形。
在第2气袋12上设置通气孔(省略图示)。
这样构成的行人等的保护装置的动作如下。
当检测或预测到与行人等接触时,充气机14动作,气囊如图1(b)和图2(a)所示地展开。这时,来自充气机14的气体首先被供给到第1气袋11内,第1气袋11以较高内压膨胀,沿着前围上盖板2和A柱6展开。之后,气体通过将第1气袋11内和第2气袋12内连通的开口13,从第1气袋1流入到第2气袋12内,第2气袋12也展开。这时,如图3所示,第1气袋11的内压降低,并且第2气袋12的内压上升,最终两个气袋11、12的内压大致相同。
当行人等碰撞到由这样展开的气袋11、12构成的气囊10时,则气囊10的内压整体稍低,可以柔软地挡住行人等,并吸收冲击。另外,由于气体从通气孔流出,因而可以进一步吸收冲击。
在这种行人等的保护装置中,由于首先使第1气袋11膨胀展开,所以即使不采用高输出的充气机作为充气机14,也可以使第1气袋11在预定展开区域十分迅速地展开。之后,虽然通过从该第1气袋流出的气体使第2气袋12展开,但是该第2气袋已被第1气袋11拉动并设置在预定展开区域上,仅单单是周围几乎不会收到摩擦等阻力地容积增大,即使气压较低也可以十分迅速地展开。
由于展开的第2气袋12的内压并不那么高,所以因气袋内压从通气孔流出的气体量少,所以可以长时间地充分维持气囊10的内压。因此,作为充气机14不必采用长时间持续产生气体的充气机,而且,可以使多个充气机以不同的动作时间进行动作。
虽然上述气囊10将第1气袋11配置在第2气袋12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附近,但是如图4、图5的气囊10A、10B所示,也可以将第1气袋11配置在第2气袋内的内周侧和外周侧。而且,还可以如图6的气囊10C所示,将第1气袋11配置在第2气袋12的外部。
在图7~图10中表示气囊的其他结构示例。
图7(a)是其他结构示例中的气囊20的俯视图,图7(b)、(c)分别是沿着图7(a)的B-B线和C-C线的剖视图。
如图7(a)所示,该气囊20也具有沿着车辆的前围上盖板2展开的基部20a和沿着挡风玻璃5左右的A柱6展开的一对侧部20b,且大致呈U字形。在该实施方式中,气囊20的内部内划分成从该基部20a一直连续到达左右侧部20b的前端附近的第2室22和沿着气囊20的外周围绕在该第2室22周围的第1室。该第1室21和第2室22通过开口23连通。另外,该第1室21在全周上连续地包围第2室22。
在该实施方式中,该第1室21中、在基部20a的车身宽度方向中央附近位于气囊外周侧(与挡风玻璃5相反的一侧)的部分,作为充气口设置部24。如图7(b)、(c)所示,该第1室21,其充气机设置部24的直径大于其他部分。在该充气机设置部24内设置充气机(省略图示)。如图所示,上述开口23将该充气机设置部24与第2室22连通。
在这种结构的气囊20中,在膨胀展开时,第1室21首先膨胀而确定该气囊20的外形,第2室22随后膨胀,并形成最终膨胀形状。由此可以使气囊20比较提早地大范围覆盖预定展开区域。
图8(a)是表示另一结构示例中的气囊30的水平剖视图,图8(b)、(c)分别是沿着图8(a)的B-B线和C-C线的剖面图。
如图8(a)所示,该气囊30也具有沿着车辆的前围上盖板2展开的基部30a和沿着挡风玻璃5左右的A柱6展开的一对侧部30b,且大致澄U字形。
在该实施方式中,从该基部30a一直到左右侧部30b的前端,连续地形成第1室31,在各侧部30b的侧外方(与挡风玻璃5相反的一侧)和侧内方(挡风玻璃5一侧)形成第2室32、33。(另外,在以下说明中,有时将配置在各侧部30b的侧外方的第2室32称作外侧第2室32,将配置在各侧部30b的侧内方的第2室33称作内侧第2室33。)第1室31和第2室32、33分别通过开口34、35连通。开口34、35都设置在各侧部30b的延伸方向中间部分。
如图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第2室32的左右宽度大于内侧第2室33。在该外侧第2室32的左右宽度方向中央附近,气囊30的上表面侧片和下表面侧片,通过由缝合等形成的线状结合部36局部地结合。该线状结合部36沿上下方向延伸,从而将该外侧第2室32内划分成左半侧和右半侧。另外,该线状结合部36的两端与外侧第2室32的上端和下端分离,该外侧第2室32的左半侧和右半侧分别在上端侧和下端侧相互连通。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室31中构成基部30a的部分的内侧,在左右方向上留出间隔地设置两个充气机G。
在该气囊30中,由于分别在左右的侧部30b的侧外方和侧内方设有第2室32、33,所以可以增大气囊膨胀展开时的各侧部30b的宽度,从而提高左右A柱6附近的保护性能。
图9(a)是另一结构示例中的气囊40的水平俯视图,图9(b)、(c)分别是沿图9(a)的B-B线和C-C线的剖视图。
如图9(a)所示,该气囊40也具有沿着车辆的前围上盖板2展开的基部40a和沿着挡风玻璃5的左右A柱6展开的一对侧部40b,且大致呈U字形,从该基部40a到左右侧部40b的前端连续地形成第1室41,在各侧部40b的侧外方形成第2室42。
如图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室42从各侧部40b的前端侧一直连续地延伸到基部40a的左右方向两端侧,在该基部40a的左右方向两端侧,分别设有连通第1室41和各个第2室42的开口43。
在本实施方式中,同样地,在第1室41中构成基部40a的部分的内侧,在左右方向上留出间隔地设置有两个充气机G。
在该气囊40中,同样地,由于在左右侧部40b的侧外方设置有第2室42,所以可以增大气囊膨胀展开时的各侧部40b的宽度,从而可以提高左右A柱6附近的保护性能。
而且,在该气囊40中,由于分别在基部40a的左右方向两端侧设置连通第1室41和第2室42的开口43,所以在该气囊40膨胀展开时,可以使气体从配置在该基部40a内的充气机G迅速地流入到第2室42内,从而可以使第2室42提早膨胀。
图10(a)是另一构成例中的气囊50的水平剖视图,图10(b)、(c)、(d)、(e)分别是沿图10(a)的B-B线、C-C线、D-D线和E-E线的剖视图。
如图10(a)所示,该气囊50也具有沿着车辆的前围上盖板2展开的基部50a和沿着挡风玻璃5左右的A柱6展开的一对侧部,且大致呈U字形。
在该实施方式中,分别在该基部50a以及左右的侧部50b的外周侧(与挡风玻璃5相反的一侧)形成第1室51,在该基部50a以及左右侧部50b的内周侧(挡风玻璃5一侧)形成第2室52、53。另外,虽然该第1室51从基部50a到左右侧部50b连续地形成,但是第2室实际上仅沿着基部50a延伸,各个第2室53实际上分别仅沿着左右侧部50b延伸。这些第2室52、53分别被内部片56分隔。
沿着基部50a的第2室52和第1室51。在该基部50a的左右方向中央附近通过开口54相互连通,沿着左右侧部50b的各个第2室53和第1室51,在各个侧部50b的前端侧通过开口55相互连通。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内部片56上设有开口57,基部50a一侧的第2室52和各侧部50b一侧的第2室53,通过该开口57直接连通。
在本实施方式中,同样地,在第1室51中构成基部50a的部分的内侧,在左右方向上留有间隔地设有两个充气机G。
在该气囊50中,沿着基部50a和各个侧部50b的内周侧(挡风玻璃5一侧)配置第2室52、53,沿着该基部50a以及各个侧部50b的外周侧(与挡风玻璃5相反的一侧)配置第1室51,所以气囊50的外周侧先膨胀展开,内周侧随后膨胀展开。在该实施方式中,第2室52、53彼此通过开口57直接连通,所以气囊膨胀时的各个第2室52、53的内压基本均等。
另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省略该开口57,而使第2室52、53彼此分离。这样,如果通过基部50a一侧和侧部50b一侧划分第2室52、53,则当行人等碰到第2室52、53时,随着第2室52、53的容积减小,气压上升较大。
上述各个实施方式都是本发明的一个例子,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各个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中,第1室以及第2室的个数以及配置并无特别限定,气囊可以采用图示以外的各种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种,虽然气囊以覆盖前围上盖板和A柱的方式展开,但是也可以覆盖其他部位地展开。
在本发明中,通过分体的第1气袋以及第2气袋在气囊内设置第1室和第2室,但是也可以在一个袋体内部划分多个腔室来设置第1室和第2室。
权利要求
1.一种通过来自充气机的气体沿着车身外表面展开的、用于保护行人等的气囊,其特征在于具有最先导入来自充气机的气体,并沿着车身外表面的气囊预定展开区域展开的第1室;和与该第1室内连通,并通过从该第1室流出的气体展开的第2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该气囊具有沿着前围上盖板展开的基部和与该基部的左右两端相连并沿着左右各A柱展开的一对侧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该第2室围绕在第1室的周围。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该第1室围绕在第2室的周围。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该第1室从所述基部一直连续地设置到侧部;第2室设置在侧部的第1室的至少侧外方。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分别在该侧部的第1室的侧外方和侧内方设置第2室。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该第2室从侧部的第1室的侧外方一直连续地延伸到所述基部的侧外方;在该基部侧设置用于连通该第1室和第2室的连通部。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沿着该侧部和基部的挡风玻璃侧设置第2室,沿着该侧部以及基部的与挡风玻璃相反的一侧设置第1室。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该侧部的第2室和基部的第2室被划分开并分离。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该侧部的第2室与基部的第2室直接连通。
11.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该气囊具有包围该第1室的第1气袋和包围该第2室的第2气袋;该第1气袋设置在该第2气袋的内部。
12.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该气囊具有包围该第1室的第1气袋和包围该第2室的第2气袋;该第1气袋设置在该第2气袋的外部,该第1气袋与第2气袋相连。
13.一种行人等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和用于向该第1室内供给气体的充气机。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气囊和具有该气囊的行人等的保护装置,其中所述气囊即使不采用高输出的充气机也可以在预定展开区域迅速地展开。当检测或预测到与行人等发生接触时,充气机(14)工作,气囊(10)展开。来自充气机(14)的气体首先被供给到第1气袋(11)内,第1气袋(11)以较高内压进行膨胀,沿着前围上盖板(2)以及A柱(6)展开。之后,气体通过连通第1气袋(11)内和连通第2气袋(12)内的开口(13),从第1气袋(11)流入到第2气袋(12)内,第2气袋(12)也展开。为了使第1气袋(11)膨胀展开,即使不采用高输出的充气机(14)也可以使第1气袋(11)在预定展开区域十分迅速地展开。
文档编号B60R21/34GK1803496SQ200610005500
公开日2006年7月19日 申请日期2006年1月13日 优先权日2005年1月13日
发明者中村敦 申请人:高田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