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机动车车顶用的导流器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车车顶用的导流器,具有一个可借助可移动的盖封闭的天窗,包括一个沿天窗前边缘安置的导流器,该导流器可在一个拉回到车顶外部轮廓内的非工作位置与一个向上张开的工作位置之间调节,其中,导流器的被行车气流从旁边流过的作用面设置有可透过空气的网。
所述类型导流器的作用是,使流过导流器旁边的气流至少部分地向上转向,由此一方面防止直吹乘客,另一方面降低通过流过的气流引起噪声。
DE 42 39 428 A1公开了一种导流器,它由一个绷紧在框架上的弹性网形成。通过使用弹性网使机动车车内定量产生低压并将干扰风噪和通风现象降到最低限度。然而情况表明,网在导流器的整个宽度上相同构成的情况下并未达到所希望的效果,因为绕流条件和需要时网后面所要求的排流条件通过网宽度有所不同,但并不存在与这些不同条件的配合。
EP 0 490 213 A1公开了一种导流器,在其表面的分区域上具有一个通风网。与此相关的实施例具有一个本身通过刚性表面形成的导流器,具有多个通过其宽度分布设置的孔,这些孔从它们那方面分别由网覆盖。通过导流器的宽度分布的孔和所分配的网各自相同,从而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存在与通过导流器宽度不同绕流和排流条件的配合。
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所述类型的导流器,它可以结构简单并因此成本低廉地适配于在导流器的宽度方向上不同的入流和出流条件。
该任务依据本发明通过权利要求1所述类型的导流器解决。
依据本发明规定,作用面作为网或者类似物构成,它由多个在宽度方向上并排设置的、具有不同织物密度的区段组成。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概念“网”应理解为所有可想象的网状的结构,也就是例如编织的网、织物、穿孔的薄膜或者类似物。
导流器依据本发明构成使得可将其最佳适配于在宽度方向上不同的入流条件或所希望的出流条件,这些条件随机动车的类型而不同。
试验表明,仅采用两种不同的织物密度就可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其中,具有第一织物密度的区段和具有第二织物密度的区段分别交替设置;在此,通过选择区段的数量和宽度可实现多种构造变型。在一种特别简单的变型中设置一个具有第一织物密度的中间区段,在其两侧分别连接一个具有第二织物密度的区段。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构造中,在具有第一织物密度的一个中间区段上分别在两侧连接多个区段,它们交替地具有第二织物密度和在中间区段上所使用的第一织物密度;也就是说,在具有第一织物密度的中间区段上分别连接一个具有第二织物密度的区段,在该区段上再连接一个具有第一织物密度的区段等等;在此得到关于机动车的垂直的纵向中间平面对称的区段布置。区段的数量和各自的宽度是可变的并可例如通过尝试适配于对应的要求并因此最佳化。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织物密度大于第二织物密度,也就是说,在一个具有较大织物密度的中间区段上在侧面连接具有较小织物密度的区段,在该区段上又分别连接一个具有较大织物密度的区段等等。
依据第二实施方式,第一织物密度小于第二织物密度,也就是说,区段的顺序与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相反。
又通过试验表明,如果在中间区段上分别在两侧连接三个区段,则足够了;按照这种方式取得在所希望的效果方面令人满意的并且在制造费用方面可接受的布置。
利用一种导流器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在这种导流器中,织物密度较大的区段很大程度上是不透气的并且织物密度较小的区段构造为具有相对较大网眼宽度的网。在织物密度较大的区段上出现的空气仅一小部分透过织物,而较大部分则被向上和向侧面导出。相反,在织物密度较小的区段上出现的空气较大部分在形成涡流的情况下透过织物,而仅少部分或根据网眼宽度消失地仅小部分被导走。按照这种方式取得柔和的涡流,既不会对乘客产生令人难受的直吹,也不会引起干扰的噪声形成。
依据本发明的一种在制造技术上优选的构造规定,该网是具有织物密度不同的区段的整体的织物。各个区段无缝地相互连接,其中,这些区段的各自宽度和这些区段中所选择的织物密度已经在制造该网时确定并通过相应的织造技术实现。
该网最好夹紧在一个可移动地设置在天窗前边缘区域内的框架结构中,该结构如公知的那样可通过操作装置在工作位置与非工作位置之间调整。
附图中示出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并在下面详细说明。附图中
图1以立体视图示出机动车车顶,具有打开的天窗和张开的导流器;图2以立体的放大视图示出大致依据图1的导流器;
图3-5示意示出用于依据图1和2的导流器的不同的网方案。
图1以倾斜向上看的立体视图示出一个具有天窗4的机动车车顶2,该天窗可借助一个可移动的盖6可选择地封闭或者释放。图1示出盖6处于天窗4打开的位置上。
在天窗4的参考行驶方向8看的前边缘上设置一个导流器10,它通过未示出的执行机构可以在一个在天窗4关闭情况下回拉到车顶外部轮廓内的非工作位置与在天窗4打开情况下的在图1中示出的、向上张开的工作位置之间调节。导流器10的真正的导流面包括一个网12,它由多个具有不同织物密度的区段组成。
如特别是从图2所看到的那样,网12在一个固定设置在机动车车顶上的下框架撑杆14与一个通过导杆16可在箭头18方向上摆动的上框架撑杆20之间夹紧。对于非工作位置,上框架撑杆20向下摆动到回拉到车顶外部轮廓内的位置中,其中网12形成折叠。对于工作位置,上框架撑杆20向上摆转,由此网12进入一个被行驶气流从旁边流过的位置内并张紧。
图3示出一个导流器22,带有一个在下框架撑杆24与上框架撑杆26之间张紧的网28。网28具有一个织物密度大的中间区段30,在该区段上在两侧各连接一个织物密度小的区段32或34。如更前面已经指出的那样,中间区段30的织物密度这样大,以致从旁边流过的空气仅少部分透过,而较大部分空气被向上或者还向侧面导出。
图4示出一种类似于图3的设置,具有一个高织物密度的中间区段40;在该中间区段40上在两侧分别连接一个低织物密度的区段42或44、一个另外的高织物密度的区段46或48以及以一个另外的低织物密度的区段50或52。
图5示出一种设置,具有低织物密度的中间区段54,在它上面在侧面分别连接一个高织物密度的区段56或58、一个另外的低织物密度的区段60或62以及一个高织物密度的区段64或66。依据图5的设置因此基本上与依据图4的设置相反。
正如在更前面同样已经描述的那样,图3至5中所示的网最好借助适当的织造技术或制造技术作为整体的织物制造,在各个区段之间无接缝或者其它连接部位。
附图标记2机动车车顶34侧面区段4天窗 40中间区段6盖42第一侧面区段8行驶方向 44第一侧面区段10 导流器46第二侧面区段12 网48第二侧面区段14 下框架撑杆50第三侧面区段16 导杆 52第三侧面区段18 箭头 54中间区段20 上框架撑杆56第一侧面区段22 导流器58第一侧面区段24 下框架撑杆60第二侧面区段26 上框架撑杆62第二侧面区段28 网64第三侧面区段30 中间区段 66第三侧面区段32 侧面区段
权利要求
1.机动车车顶用的导流器,具有一个可借助可移动的盖关闭的天窗,包括一个沿该天窗的前边缘设置的导流元件,该导流元件可在一个回拉到车顶外部轮廓内的非工作位置与一个向上张开的工作位置之间调节,其中,导流器的被行车气流从旁边流过的作用面设置有可透过空气的网,其特征在于,形成该作用面的所述网(12)由多个并排设置的、具有不同织物密度的区段组成。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流器,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织物密度的区段(40,46,48)和具有第二织物密度的区段(42,44,50,52)分别相互交替。
3.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流器,其特征在于,在一个具有第一织物密度的中间区段(40)上分别在两侧连接交替地具有第二织物密度和与第一区段相应的织物密度的区段(42,46,50;44,48,52)。
4.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流器,其特征在于,这些区段(40,42,44,46,48,50,52)的布置相对于机动车的垂直的纵向中间平面对称。
5.按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导流器,其特征在于,第一织物密度(区段40,46,48)大于第二织物密度(区段42,44,50,52)。
6.按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导流器,其特征在于,第一织物密度(区段54,60,62)小于第二织物密度(区段56,58,64,66)。
7.按权利要求3至6之一所述的导流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间区段(40)上在两侧各连接三个区段(42,46,50;44,48,52)。
8.按权利要求2至7之一所述的导流器,其特征在于,织物密度较大的区段(40,46,48)很大程度上不透气地构成。
9.按权利要求2至8之一所述的导流器,其特征在于,织物密度较小的区段(42,44,50,52)构造为具有大网眼宽度的网。
10.按权利要求1至9之一所述的导流器,其特征在于,该网(12)是具有织物密度不同的区段的整体的织物。
11.按权利要求1至10之一所述的导流器,其特征在于,该网(12)夹紧在一个框架结构(框架撑杆14,20)或类似物中。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车车顶(2)用的导流器(10),具有一个可借助可移动的盖(6)关闭的天窗(4),包括一个沿天窗(4)的前边缘设置的导流器(10),该导流器可在一个回拉到车顶外部轮廓内的非工作位置与一个向上张开的工作位置之间调节,其中,被行车气流从旁边流过的作用面由一个可透过空气的网(12)形成。根据本发明,形成该作用面的所述网(12)由多个并排设置的、具有不同织物密度的区段组成。该网(12)是整体的织物,具有多个借助相应织造技术制造的、具有不同织物密度的区段,使得该网(12)在各区段之间无接缝或其它连接部位。
文档编号B60J7/04GK101090836SQ200580033453
公开日2007年12月19日 申请日期2005年7月27日 优先权日2004年8月2日
发明者V·S·波基奥拉 申请人:韦巴斯托股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