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黄瓜花叶病毒的红曲素螯合铜剂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治黄瓜花叶病毒的红曲素螯合铜剂,可用在对黄瓜花叶病毒(CMV)引起的十字花科、茄科、豆科、葫芦科的病害进行防治,达到不使用抗生素与杀虫剂农药,避免过度使用抗生素与农药对土壤、水体的污染问题,本发明涉及的功能属于农业病害防治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黄瓜花叶病毒(CMV)引起的病毒病在种植上是一种致命性的植物病,在植株的全生育期均可染病,苗期染病时子叶变黄枯萎,成株染病时开始嫩叶呈黄绿相间状的花叶,病叶小不舒展,后出现皱缩,严重时叶子反卷,顶芽溶解不长新芽,叶片枯萎后造成植株黄化死亡,果实染病时,出现深、浅绿或灰色条状的斑块,果小与表面凹凸不平的症状,黄瓜花叶病毒是种植十字花科、茄科、豆科、葫芦科时一种致命性的病害。病毒主要在多年生宿根植物越冬,由蚜虫为传染途径,当春季蚜虫开始活动或迀飞时,将病原体传播到植株上,引起病毒病的发作,其发病适温在20°C,当气温高于25°C多表现隐症,当侵染后在24°C下的条件在叶肉细胞内出现,48小时后可再侵染,4天后即可显出症状,黄瓜花叶病毒侵染的速度极快,在大田种植上,发现一株染病株后,如不及时处理,可在3天的时间造成全园感染,感染后的植株生长缓慢不结果,甚至造成植株全株死亡造成绝收的后果,目前在黄瓜花叶病毒的防治上,一般采取抗病毒的种子,利用生物工程对种子进行抗病毒的基因改造,然而转基因的品种对食品安全、生物多样性的问题目前在世界上争议很大,而且转基因的种子无法延续下一代,不利于种植户的后续种植,在大田的防治上,现在采用的方法是切断蚜虫、粉虱的主要传染源,对于蚜虫、粉虱的防治在国内的防治方法,通常采用抗芽威、粉虱净等农药进行灭虫,发病后通常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然而在实际使用上效果不佳外,更容易造成传播媒介与病毒的抗药性,到了最后会无药可用,而且这些农药、抗生素容易造成残留与污染土壤、地下水的问题。
[0003]现在消费者对于无公害、绿色的食物渐渐重视,对于农药残留检测标准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国内由于农药、抗生素污染的问题,且农事的操作愈来愈严重,如何提供一种无毒、无公害、不产生抗药性,更可由植物吸收或土壤微生物自动降解的生物型黄瓜花叶病毒的防治方法,不但可以抑制病毒的生长传染,又可提供作物生长期间的微量元素补充,是目前在农业种植上急需要的一种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以一种防治黄瓜花叶病毒的红曲素螯合铜剂,以红曲霉发酵后产出的红曲红玉素与红斑红曲胺为载体络合纳米一价铜离子,针对黄瓜花叶病毒外层的蛋白保护膜进行强氧化破坏,进而阻断病毒的核酸的活性,达到灭活病毒的功能,红曲霉发酵的产物含有多种的活性酶,其中的果糖胶酶,可以促进植物生长时在的叶、茎形成一层植物蜡,发出让蚜虫、粉虱讨厌的气味,用以保护植株本身,阻断传染途径,进而达到预防与治疗的效果,本发明的优点不但不会对环境污染产生污染,使用的成分均为植物生长需求的养分,容易被植物吸收利用,进入土壤中由土壤的微生物自动降解,除了是自然无害的一种黄瓜花叶病毒病的防治剂,且可以灭活病毒与阻断其传染途径的功能夕卜,在使用时不产生药害的问题,更可增加作物的开花与结果率,解决了使用抗生素与杀虫剂在使用时的时间限制、药害与农药残留污染的问题;本发明是不但可以成为经济价值的生物防治剂,还解决了农药残留与病原体抗病性的技术难题,达到无公害种植的目标。
[0005]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治黄瓜花叶病毒的红曲素螯合铜剂,其材料配比与工艺步骤如下:
1、材料:
(1)、材料I红曲霉富集培养基:油菜饼15%、米糠20%、红糖10%、硫酸锌2%、硫酸锰1.5%、硫酸镁2%、硫酸亚铁0.3%,钼酸钠0.1%,水50%,紫红曲霉0.1% ;
(2)、材料II纳米络合一价铜一份;
2、工艺步骤:
(1)、将红曲霉培养基依据比率调整混合后,放入高温灭菌锅,用120°C进行灭菌;
(2)、进一步的将完成步骤I的红曲霉富集培养基放置待冷却到25°C后,放置到玻璃制的发酵釜中,接种紫红曲霉菌,进行光照发酵7d,发酵期间照射光波长为450nm:660nm,比率为8: 2,照度3400流明的灯光,发酵温度维持在25°C -28°C,发酵完成过滤残渣,取得悬液即为红曲霉发酵液;
(3)、将材料II徐徐的投入到完成步骤2的红曲霉发酵液中,直到发酵液变成青绿色,即为一种防治黄瓜花叶病毒的红曲素螯合铜剂;
本发明的优点:
本发明对比现有技术的优点,本发明是一种以油菜籽、大米制取后的残渣为主材料,配合红曲霉产红曲素所需要的微量元素,配合光照催化方式,产生大量红曲红玉素、红斑红曲素与其他的活性酶;由红曲红玉素为载体络合一价铜形成所制成,具有抑制黄瓜花叶病毒的生长、阻断传播媒介的侵染,在作物的果、茎、叶形成一层具有透气性的保护膜,不影响植物光合与呼吸的作用的功能外,更具有工艺流程简单,成本低廉的优点,另外所用的元素均为植物所需的微量元素,不但能增加植株的营养补充外,还可以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不产生药残留与土壤污染的问题,另外本发明对病原体的治理作用是由外部破坏蛋白保护膜,进而灭活病毒的活性,解决病原体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是值得大规模推广应用的一种产品,可以解决目前种植上对农药、杀虫剂依赖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06]图1为一种防治黄瓜花叶病毒的红曲素螯合铜剂的工艺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案例一:江苏省苏州市常熟某农场,利用设施大棚种植苏椒25亩地,在今年7月底时,发现辣椒顶芽出现缢缩、黄化的状况,辣椒果实出现小不展开,外表凹凸不平,有灰色条纹的现象,发现此现象占整园三分之二,经判断为辣椒病毒病,如不及时治疗,此农场今年将会出现绝收的情况;应用本发明的黄瓜花叶病毒的红曲素络合铜治剂1000倍液喷施后,第三天出现新芽冒出,7天后新芽开始开花结果,往后后每隔7天养护喷施2000倍液,到拉秧时未见辣椒病毒病的现象发生,果实比往年种植时的辣度提高2度;
2、案例二:江苏省苏州张家港某农场,应用简易大棚种植黄瓜10个大棚,于今年6月中旬,发现黄瓜叶子出现黄、暗绿相间的,顶芽缢缩、节间距短,雌花少、化瓜的现象,经判断为黄瓜花叶病引起的黄瓜病毒病,应用本发明的黄瓜花叶病毒的红曲素络合铜治剂500倍液喷施于叶面,隔3天继续喷施一次,第4天顶芽冒出新芽,第7天长出新叶,新叶正常,发现黄、暗绿相间的叶片,第10天雌花开始开花,第13天坐果成功,化瓜率降低到5%,往后每隔10天,喷施2000倍液进行防治,到拉秧时未见黄瓜病毒病的现象发生;
3、案例三:江苏省苏州市西山镇某有机农场,应用设施大棚露天种植食用番茄50亩,今年7月份时,发现番茄顶端叶子紧缩、出现针状叶片,叶子黄、暗绿相间、叶脉暗绿,叶缘出现焦黑坏死、节间距短小,开花率少的现象,占整整体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经判断为番茄花叶病毒病,应用本发明的黄瓜花叶病毒的红曲素络合铜治剂500倍液喷施,3天后检查顶芽长出新芽,黄、暗绿相间的叶子开始返青,7天后开始开花,往后每隔15天喷施1000倍液做为养护防治,到目前为止未见复发,所结的果实具有浓厚的番茄味,色度漂亮未见裂果现象,将当地农业检测部门检测农药残留,未检测出农药残留;
由以上实际在大田的应用上,当病毒病期间,应用本发明的一种防治黄瓜花叶病毒的红曲素螯合铜剂依据作物不同,采取不同的比率进行喷施,治疗已经受感染的植物上起到了抑制病菌的活性,并且在固定的时间喷施低溶度的防护液,也可以起到预防的效果外,另可增加果实的色度与本身的风味,增加商品果的质量与价格,是值得推广的一种绿色无毒的病毒病防治的解决方案。
[0007]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修改和完善,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为准。
【主权项】
1.一种防治黄瓜花叶病毒的红曲素螯合铜剂,其特征是由:红曲霉经由光照发酵培养后取得红曲素,其中红曲素中含有红曲红玉素、红斑红曲胺,再与一价铜进行螯合,制取出黄瓜花叶病毒的红曲素螯合铜剂。2.如权利要求1的一种防治黄瓜花叶病毒的红曲素螯合铜剂,其特征是采用以下的材料和工艺步骤制成: . 1)、材料:材料I红曲霉富集培养基,油菜饼15%、米糠20%、红糖10%、硫酸锌2%、硫酸锰.1.5%、硫酸镁2%、硫酸亚铁0.3%、钼酸钠0.1%、水50%、紫红曲霉0.1% ;材料II纳米络合一价铜一份; . 2)、工艺步骤:将红曲霉培养基依据比率调整混合后,放入高温灭菌锅,用120°C进行灭菌;进一步将灭菌完成后的红曲发酵培养基冷却到25°C后,放置到玻璃制的发酵釜中,接种紫红曲霉菌,进行光照发酵7d,发酵期间照射光波长为450nm:660η,比率为8:2,照度.3400流明的灯光,发酵温度维持在25 °C -28 °C,发酵完成过滤残渣,取得悬液即为红曲霉发酵液;进一步的将材料II徐徐的投入到完发酵的红曲霉发酵液中,直到发酵液变成青绿色,即为一种防治黄瓜花叶病毒的红曲素螯合铜剂。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治黄瓜花叶病毒的红曲素螯合铜剂,属于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技术领域;本发明采用红曲霉经发酵培养,制取具有抗菌性的红曲红玉素与红斑红曲胺,与纳米一价铜进行螯合,制得抑制黄瓜花叶病毒活性的红曲素络合铜,该红曲素络合铜除具有提高植物生长的微量元素外,对黄瓜花叶病毒的抑制机理是由外部进行强氧化破坏病毒的蛋白质保护膜,进而灭活病毒的活性,达到防治黄瓜花叶病毒引起的植物病毒病,同时红曲霉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活性酶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植物感染病毒后,提高植物的活性,本发明采用的材料是天然的红曲霉与植物生长需要的微量元素铜,使用被植物吸收后不残留,属于无毒性的植物病毒防治剂。
【IPC分类】A01N43/16, C05G3/00, C07F1/08, A01N43/42, A01N63/04, A01P1/00
【公开号】CN105111226
【申请号】CN201510643406
【发明人】王猛
【申请人】苏州科大微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2月2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