钯-膦化合物在催化Suzuki反应中的应用

文档序号:8391437阅读:658来源:国知局
钯-膦化合物在催化Suzuki反应中的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钯-膦化合物的应用,具体涉及一种钯-膦化合物在催化Suzuki反应 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0002] Suzuki反应具体为在催化剂催化下,硼酸化合物与卤代烃化合物发生交叉偶联。 该反应由铃木章在1979年首先报道,在有机合成中的用途很广,具强的底物适应性及官能 团容忍性,常用于合成多烯烃、苯乙烯和联苯的衍生物,从而应用于众多天然产物、有机材 料的合成中。
[0003] 近年来,钯催化的C-C偶联反应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已经有很多文献报道过 各种各样的催化体系,其中,钯催化的Suzuki交叉偶联反应提供了一种高效形成C-C键的 方法。在研宄Suzuki反应的报道中,设计与合成新型配体一直是该领域研宄的热点,例如: 含膦配体、含氮配体、N-卡宾配体以及其他配体。在这些配体中,含膦配体由于具有经济且 易合成的特点而被广泛使用。
[0004] 但是,在Suzuki反应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需要使用大量的钯催化剂或者催化剂 难以重复使用的问题。很多课题组都致力于减少催化剂的使用量(参见Hierso,J.C.;Fihri,A. ;Amardeil,R. ;Meunier,P. ;Doucet,H. ;Santelli,M.Tetrahedron 2005, 61,9759;Yuan,D. ;Huynh,H.V.0rganometallics2Q\Q, 29,6020; Schaarschmidt,D. ;Lang,H. 2011,7,411.),但这些配体一般结构复杂且 较难合成。
[0005] 并且,含膦配体对钯磷催化剂的催化效果影响很大:有些含磷钯催化剂无法催化 Suzuki反应,或者仅可以得到几乎可以忽略的收率;即使可以催化Suzuki反应的含磷钯催 化剂,一种催化剂也只能催化一些特定反应物的反应,底物适用范围窄。
[0006] 另一方面,在Suzuki反应中常用的有机溶剂(例如THF、DMF、甲苯等)通常是昂贵、 有毒而且难以分离的。众所周知,相对于这些有机溶剂来讲,水是一种无毒、经济又环保的 溶剂。然而,水相中的Suzuki反应往往会由于底物或者催化剂的溶解度而受到限制,通常 需要加大催化剂的使用量。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的目的是公开一种钯-膦化合物在催化Suzuki反应中的应用。该钯-膦 化合物作为催化剂在乙醇中可以高效催化Suzuki反应,这既克服了水相反应的缺点,又可 以在极低催化剂量的条件下进行,同时对底物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性;从而可以在环境友 好且催化剂用量较低的条件下进行Suzuki反应。
[0008] 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钯-膦化合物在催化Suzuki反应中的应用,所述钯-膦化合物的结构式为:
【主权项】
1. 钯-膦化合物在催化Suzuki反应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钯-膦化合物的结构 式为: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钯-膦化合物在催化Suzuki反应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 Suzuki反应在乙醇中进行。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钯-膦化合物在催化Suzuki反应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以钯 计算,钯-膦化合物的用量为〇?OOl~〇?Olmol%〇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钯-膦化合物在催化Suzuki反应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以钯 计算,钯-膦化合物的用量为〇? 002mol%〇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钯-膦化合物在催化Suzuki反应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 Suzuki反应的反应时间为1. 5~2h。
6. -种Suzuki反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氮气条件下,将钯-膦化合物 加入到装有溴代芳烃、芳基硼酸、碱和溶剂的反应管中;在回流温度下搅拌反应1. 5~2h; 所述钯_膦化合物的结构式为: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Suzuki反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为乙醇。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Suzuki反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钮计算,钮-膦化合物的 用量为 〇? 001 ~〇? 01m〇l〇/0。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Suzuki反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钮计算,钮-膦化合物的 用量为 0.002mol%。
10.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Suzuki反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碱为磷酸钾。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钯-膦化合物在催化Suzuki反应中的应用。该钯-膦化合物作为催化剂在乙醇中可以高效催化Suzuki反应,这既克服了水相反应的缺点,又可以在极低催化剂量的条件下进行,同时对底物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性;从而可以在环境友好且催化剂用量较低的条件下进行Suzuki反应。
【IPC分类】C07B37-04, C07D333-56, C07D213-30, C07C49-84, C07C255-54, C07C43-205, C07C43-225, C07C201-12, C07C253-30, C07C205-35, B01J31-24, C07C47-575, C07F15-00, C07D307-80, C07C41-30, C07C49-813, C07C49-784, C07C45-68, C07D333-22
【公开号】CN104710255
【申请号】CN201510121881
【发明人】郎建平, 宁晋姣, 任志刚
【申请人】苏州大学
【公开日】2015年6月17日
【申请日】2015年3月1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