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用于食品膨松剂的磷酸二氢钙的生产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提供一种类似于液化石油气那样的新型民用燃料。
由于城市煤气与液化石油气的供不应求,使得人们不断寻求新的民用燃料,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要,甲醇灶、甲醇燃料就应运而生。由于甲醇在常温下是液体,且自身蒸气压低,使得甲醇灶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要加压(打气),事先预热气化,操作复杂,使用不便。为了解决燃料从罐到灶具的输送问题,有在甲醇燃料中添加液化石油气的,有加C4~C5馏份的,再打入空气。由于空气与这些添加物的蒸汽形成可爆炸体,视外界条件成熟,可引起爆炸,非常不安全。要解决事先予热,有的采用电预热,也有用其它可燃物外预热的,使用非常不方便,如使用不当,也可能引起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本发明可克服上述缺点。本发明所提供的新型民用燃料由二甲醚或二甲醚、醇、水以及一些添加物的混合物所组成。其混合物组成为二甲醚5~100%(重量百分比)、醇(可以是甲醇、乙醇)30~75%(重量百分比)、水0~40%(重量百分比),添加物(可以是乙醚、丙酮、CO、CH4等)0~10%。
本燃料优先推荐的组成为,二甲醚25~40%(重量百分比)、醇(甲醇)30~60%(重量百分比)、水10~30%(重量百分比)。
二甲醚在常温下(20℃)饱和蒸汽压为0.53MPa(绝压),沸点为-24.9℃。该新型燃料中含一定量的二甲醚后,罐内有一定压力,从而解决了燃料的输送问题;点火时,二甲醚从带压到常压,变为气体直接点火,灶具不需用其它介质预热,因而从根本上解决了现有甲醇灶及其燃料存在的问题。由于二甲醚在罐内与醇水完全互溶,因而也不存在分层的问题。另一方面,二甲醚属低毒性物质,在空气的允许浓度日本规定为400ppm。
醇、水为主燃料,加入水的目的主要是使燃烧更完全;添加剂的目的是助燃。
由于本发明具有以上特征,因此只要对现行的液化气罐与液化气灶、甲醇灶稍加改动,便可使用该种燃料,从而部分缓解了民用燃料的紧张局面。
本燃料可以由合成气直接合成,也可分别配制。
实例如下所述实施例(1)将该种燃料(二甲醚∶甲醇∶水=40∶40∶20)(重量比)置于罐内,罐内压力0.1MPa左右。将出料管插到罐内底部,以确保出来的燃料为其混和物。灶具使用甲醇灶,该灶配有气化管、电子点火等装备。开启伐门后,用电子点火点燃灶具,在1分到2分钟时间内,甲醇以及水开始气化燃烧,火势加大。
实施例(2)用实施例(1)的燃料,将罐的出口改为两根,即一根插到罐内底部,以确保出来的液体为其混合物;另一根插到罐内顶部,以确保出来的是气相二甲醚。先开顶部管道伐门,让二甲醚出来的灶具点火,同时预热了盘管,在1~3分钟左右,再开启底部管道伐门,让醇醚水混合物出来,经气化管气化后,作为主燃料燃烧;再关掉顶部伐门。
实施例(3)用实施例(1)的燃料与燃料贮罐、灶具使用万家乐电脉冲点火单头液化气灶(型号JZYIZ-A),该灶无气化管,其操作步骤同实施例(1)。由于无气化管,火焰微显抖动。
实施例(4)将该种燃料(二甲醚∶甲醇∶水=25∶60∶15)(重量比)置于罐内,罐内压力0.03~0.05MPa,其余过程同实施例(1)。
实施例(5)将该种燃料(二甲醚∶乙醇(或丙醇)∶水=35∶45∶20)(重量比)分别置于罐内,罐内压力0.08MPa左右,其余同实施例(1)。
实施例(6)将混和燃料(二甲醚∶甲醇∶水=99∶0.5∶0.5)(重量比)分别置于罐内,罐内压力0.40MPa左右,直接从顶部接出料管,其余同实施例(2),只是不从底部管取醇与水,燃烧过程中,火焰为兰色,很稳定,灶具为甲醇灶。
实施例(7)用实施例(6)的混和燃料,使用实施例(3)的灶具,其结果同实施例(6)。
权利要求
1.一种供民用的燃料,其特征是该燃料由二甲醚或二甲醚、醇、水以及一些添加物所组成。
2.按权利要求1的燃料,其特征是二甲醚含量为5~100%(重量百分比)。
3.按权利要求1的燃料,其特征是醇可以是甲醇、乙醇等,其含量为30~75%(重量百分比)。
4.按权利要求1的燃料,其特征是水的含量为0~40%(重量百分比)。
5.按权利要求1的燃料,其特征是添加物可以是乙醚、丙酮、CO、CH4等,其含量为0~10%。
6.按权利要求1的燃料,其特征是燃料的最佳组成为二甲醚25~40%(重量),甲醇30~60%(重量),水10~30%(重量)。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食品膨松剂的磷酸二氢钙的生产方法。其特征是以酒精体系代替现有技术的水液反应体系,即将碳酸钙和磷酸在酒精溶液中反应,便可得到产品。本发明的工艺过程非常简单,而且产率高,产品纯度高、质量好、粉粒非常柔细疏松,易于在面团中均匀分散和乳化,十分适宜用于配制食品膨松剂。
文档编号C01B25/32GK1066430SQ9110314
公开日1992年11月25日 申请日期1991年5月9日 优先权日1991年5月9日
发明者马蕃 申请人: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