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铸钢锭的底吹氩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236661阅读:707来源:国知局
一种模铸钢锭的底吹氩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钢锭装置,特别是一种模铸钢锭的底吹氩装置。
【背景技术】
[0002]虽然连铸技术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铸造技术凭借其产品的特殊性,在电力、冶金、石化、造船、铁路、矿山、航空航天、军工等行业仍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铸锻件产品的经济带动性之强、辐射作用之大、影响之深远不容忽视。
[0003]目前,钢锭传统浇铸过程多采用直接浇注和静置自然冷却凝固的操作方法获得铸锭。但是这种做法弊端良多:首先,浇注前的锭模内空气残余较多;其次,精炼过的钢液在经过中心铸管、汤道砖和水口砖进入锭模后,钢液会被上述耐火材料污染,钢液内的非金属夹杂物含量会升高;再次,钢液中的有害气体在精炼过程中不可能完全脱除,还会有一部分残留,钢液凝固成铸锭后,这些有害气体就会留在铸锭内,进而形成疏松孔洞;同时,在钢锭初期凝固过程中,由于局部区域内溶质富集,使得生产出的铸锭产品内部发生偏析现象等等,这些问题在铸锭后续加工处理过程中不易消除,严重影响了铸锭产品的内部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模铸钢锭的底吹氩装置,提高了对锭模内钢液的搅拌效果,使铸造出的钢锭内部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0005]一种模铸钢锭的底吹氩装置,该装置包括圆形吹氩环、吹氩环缝砖、氩气孔、输气管、气源、汤道尾砖及铸盘凹槽和进气连接管,所述的吹氩环缝砖固定于锭模底孔中,圆形吹氩环内置于吹氩环缝砖的内部中心处,圆形吹氩环内侧分布有直径为1_3_的氩气孔,相邻氩气孔的间距为8-30mm,圆形吹氩环连接进气连接管,进气连接管连接输气管,输气管连接气源,汤道尾砖及铸盘凹槽在锭模底部,输气管嵌入于汤道尾砖及铸盘凹槽内。
[0006]所述的吹氩环采用恒压定流量方式向钢液内吹入氩气,吹气压力为0.4-0.8MPa。
[000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0008]浇注前,将氩气通过锭模底部的吹氩环缝砖缝隙不断吹入锭模内,可以快速排出锭模内空气;15min后钢锭开始进行饶注,氩气进入钢液中形成大量的氩气泡。该过程不仅有助于排出浇注前锭模内空气、钢水精炼过程中未除净的有害气体(如:队、02為等)和夹杂物,还有助于改变钢锭凝固过程、细化晶粒组织和减轻凝固后钢锭的内部偏析程度。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模铸钢锭的底吹氩搅拌装置结构示意图。
[0010]图中编号:1 一圆形吹氣环,2—吹氣环缝砖,3—氣气孔,4一输气管,5—气源,6—汤道尾砖和铸盘凹槽,7—进气连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1]如图1所示,一种28吨模铸钢锭的底吹氩装置,该装置由圆形吹氩环1、吹氩环缝砖2、氩气孔3、输气管4、气源5、汤道尾砖及铸盘凹槽6和进气连接管7构成,所述的吹氩环缝砖2固定于锭模底孔中,圆形吹氩环1内置于吹氩环缝砖2的内部中心处,圆形吹氩环1内侧分布有直径为2mm的氩气孔3,氩气孔3为11个,相邻氩气孔3的间距为8_30mm,圆形吹氩环1连接进气连接管7,进气连接管7连接输气管4,输气管4连接气源5,汤道尾砖及铸盘凹槽6在锭模底部,输气管4嵌入于汤道尾砖及铸盘凹槽6内。所述的环缝砖高度140mm,环缝砖上口直径80mm,下口直径60mm,圆形吹氩环内置于吹氩环缝砖内部中心70mm高度处。
[0012]在钢水注入锭模内的同时,采用0.6MPa定压方式向钢液内吹入氩气,氩气从气源经过输气管4穿过氩气孔3和吹氩环缝砖2缝隙,从底部进入锭模中的钢水内,氩气泡在进入钢水上浮过程中会带走钢水内的气体和夹杂,同时氩气泡上浮会搅动钢水,从而产生减轻钢锭内部产生偏析的倾向,并会起到细化晶粒的效果。
【主权项】
1.一种模铸钢锭的底吹氩装置,其特征是该装置包括圆形吹氩环、吹氩环缝砖、氩气孔、输气管、气源、汤道尾砖及铸盘凹槽和进气连接管,所述的吹氩环缝砖固定于锭模底孔中,圆形吹氩环内置于吹氩环缝砖的内部中心处,圆形吹氩环内侧分布有直径为1-3_的氩气孔,相邻氩气孔的间距为8-30mm,圆形吹氩环连接进气连接管,进气连接管连接输气管,输气管连接气源,汤道尾砖及铸盘凹槽在锭模底部,输气管嵌入于汤道尾砖及铸盘凹槽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模铸钢锭的底吹氩装置,提高了对锭模内钢液的搅拌效果,使铸造出的钢锭内部质量得到明显提高。该装置包括圆形吹氩环、吹氩环缝砖、氩气孔、输气管、气源、汤道尾砖及铸盘凹槽和进气连接管,所述的吹氩环缝砖固定于锭模底孔中,圆形吹氩环内置于吹氩环缝砖的内部中心处,圆形吹氩环内侧分布有直径为1-3mm的氩气孔,相邻氩气孔的间距为12-30mm,圆形吹氩环连接进气连接管,进气连接管连接输气管,输气管连接气源,汤道尾砖及铸盘凹槽在锭模底部,输气管嵌入于汤道尾砖及铸盘凹槽内。本实用新型能够促进夹杂物上浮,有助于减轻凝固后钢锭的内部偏析程度,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细化晶粒的作用。
【IPC分类】B22D11/117
【公开号】CN205147262
【申请号】CN201520828168
【发明人】许长军, 张雪健, 张连望, 童为硕, 胡雄, 刘爽, 金喆, 曾佑鑫, 孙兴龙, 胡林
【申请人】辽宁科技大学
【公开日】2016年4月13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2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