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状木材打磨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332324阅读:438来源:国知局
棒状木材打磨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布了棒状木材打磨装置,包括支架,支架上设置有操作平台,在操作平台上设置有导轨、气缸和安装座,安装座上设置有刀具,安装座通过连杆与气缸的输出端连接,导轨为椭圆状,且在导轨两侧的圆弧面的顶点处设有一凹陷,安装座底部开有U型凹槽,在所述U型凹槽两侧内壁上设置多个滚轮,滚轮滚动设置在凹陷内;还包括减震结构,所述滚轮通过减震结构与U型凹槽内壁连接。U型凹槽与导轨配合,沿着U型凹槽轴线水平分布在形凹槽内壁上的多个滚轮与导轨两端的凹陷处接触,直接增加了U型凹槽与导轨的接触面积,同时将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减小安装座与导轨之间的磨损的同时,避免了安装座在移动过程中以及在打磨加工过程中产生晃动。
【专利说明】棒状木材打磨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加工领域,具体是指棒状木材打磨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打磨加工是指用打磨工具(包括刀具、磨具和磨料)把坯料或工件上多余的材料层切去使之成为切屑,使工件获得规定的几何形状、尺寸和表面质量的加工方法。目前,打磨加工多用于机械制造、机电修配和家具制造,虽然毛坯制造精度不断提高,精铸、精锻、挤压,粉末冶金等加工工艺应用日广,但由于打磨加工的适应范围广,且能达到很高的精度和很低的表面粗糙度,仍占有重要地位。打磨加工的工艺特征决定于打磨工具的结构以及打磨工具与工件的相对运动形式。
[0003]按工艺特征,打磨加工一般可分为:车削、铣削、钻削、镗削、铰削、刨削、插削、拉削、锯切、磨削、研磨、珩磨、超精加工、抛光、齿轮加工、蜗轮加工、螺纹加工、超精密加工、钳工和刮削等。传统的家具制造行业中使用到最多的工艺便是刨削、锯切、磨削和抛光,在家具制造的几道工序中打磨为成品组装提供各类部件。一般地打磨结构为固定不动,打磨加工时大多通过人工或是机械将木材送往刀具,此种加工工艺的最大缺陷便是打磨时木材需不停的移动以加工不同的面,当遇到大且重的木料时操作麻烦,费时费力,工作效率低;还有就是夹持装置将木料固定不动,由打磨结构移动对木料进行加工,但是打磨结构的移动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晃动以及内部零部件的相互磨损,会直接导致木料的加工面上出现畸形或是明显的凹陷或是凸起,大大降低了木料加工的精度和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棒状木材打磨装置,来解决打磨不同面位难和打磨结构在移动打磨处理过程中会晃动等问题,减小装置各零部件的磨损达到提高装置使用寿命的目的。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达到:
[0006]本实用新型包括支架,支架上设置有操作平台,在所述操作平台上设置有导轨、气缸和安装座,安装座上设置有刀具,安装座通过连杆与气缸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导轨为椭圆状,且在导轨两侧的圆弧面的顶点处设有一凹陷,安装座底部开有U形凹槽,在所述U形凹槽两侧内壁上设置多个滚轮,滚轮滚动设置在凹陷内;还包括减震结构,所述滚轮通过减震结构与U形凹槽内壁连接。本实用新型工作时,将木料固定在夹持装置上,然后启动气缸,气缸的输出端推动安装座在导轨上自由滑动,由安装座上的刀具对木料进行加工处理;安装座在导轨上自由移动时以及刀具直接作用到木料上时,安装座与导轨之间、刀具与木料之间因为相互作用会产生一定的晃动,进而导致木料的加工精度下降,U形凹槽与导轨配合,沿着U形凹槽轴线水平分布在形凹槽内壁上的多个滚轮与导轨两端的凹陷处接触,直接增加了 U形凹槽与导轨的接触面积,同时将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减小安装座与导轨之间的磨损;安装座移动时,安装座与导轨之间的作用应力直接施加在滚轮上,因此在长时间的打磨加工过程中,滚轮的磨损十分严重,本实用新型将滚轮通过减震结构安装在U形凹槽的两侧内壁上,避免了安装座在移动过程中以及在打磨加工过程中产生晃动的同时,减小了装置内部各零部件的相互磨损,提高了装置的使用寿命。
[0007]所述减震结构包括滚轮架,滚轮转动设置在滚轮架上,在沿U形凹槽轴线水平方向的槽壁上开设有多个盲孔,滚轮架内安装有套管,套管的一端固定在盲孔内,且套管通过弹簧与滚轮架连接。当滚轮与导轨的凹陷处接触时,滚轮会受到一个作用力,滚轮带动滚轮架沿盲孔的底部运动,套管内的弹簧被压缩,弹簧压缩产生的弹力与滚轮所受冲击力的方向相反,使得滚轮最终受力平衡,也使得安装座与导轨二者之间的整体受力平衡,进而减小因间歇性移动而产生的晃动对整个加工过程的影响,提高装置的打磨加工效率。
[0008]所述导轨为单轨式、双轨式或是多轨式轨道。单轨式、双轨式或是多轨式轨道可进一步增加安装座在导轨上移动的平稳性,保证每一次加工的稳定性。
[0009]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以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0010]1、本实用新型的U形凹槽与导轨配合,沿着U形凹槽轴线水平分布在形凹槽内壁上的多个滚轮与导轨两端的凹陷处接触,直接增加了 U形凹槽与导轨的接触面积,同时将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减小安装座与导轨之间的磨损;安装座移动时,安装座与导轨之间的作用应力直接施加在滚轮上,因此在长时间的打磨加工过程中,滚轮的磨损十分严重,本实用新型将滚轮通过减震结构安装在U形凹槽的两侧内壁上,避免了安装座在移动过程中以及在打磨加工过程中产生晃动的同时,减小了装置内部各零部件的相互磨损,提高了装置的使用寿命。
[0011]2、本实用新型的弹簧压缩产生的弹力与滚轮所受冲击力的方向相反,使得滚轮最终受力平衡,也使得安装座与导轨二者之间的整体受力平衡,进而减小因间歇性移动而产生的晃动对整个加工过程的影响,提高装置的打磨加工效率;
[0012]3、本实用新型采用单轨式、双轨式或是多轨式轨道可进一步增加安装座在导轨上移动的平稳性,保证每一次加工的稳定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导轨的截面图;
[0015]其中,附图标记对应的零部件名称如下:
[0016]1-支架、2-操作平台、3-导轨、4-刀具、5-安装座、6_U形凹槽、7_连杆、8_气缸、9-滚轮、10-凹陷、11-滚轮架、12-盲孔、13-弹簧、14-套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7]实施例1
[0018]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包括支架1,支架I上设置有操作平台2,在所述操作平台2上设置有导轨3、气缸8和安装座5,安装座5上设置有刀具4,安装座5通过连杆8与气缸8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导轨3为椭圆状,且在导轨3两侧的圆弧面的顶点处设有一凹陷10,安装座5底部开有U形凹槽6,在所述U形凹槽6两侧内壁上设置多个滚轮9,滚轮9滚动设置在凹陷10内;还包括减震结构,所述滚轮9通过减震结构与U形凹槽6内壁连接。本实用新型工作时,将木料固定在夹持装置上,然后启动气缸8,气缸8的输出端推动安装座5在导轨3上自由滑动,由安装座5上的刀具4对木料进行加工处理;安装座5在导轨3上自由移动时以及刀具4直接作用到木料上时,安装座5与导轨3之间、刀具4与木料之间因为相互作用会产生一定的晃动,进而导致木料的加工精度下降,U形凹槽6与导轨3配合,沿着U形凹槽6轴线水平分布在形凹槽内壁上的多个滚轮9与导轨3两端的凹陷10处接触,直接增加了 U形凹槽6与导轨3的接触面积,同时将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减小安装座5与导轨3之间的磨损;安装座5移动时,安装座5与导轨3之间的作用应力直接施加在滚轮9上,因此在长时间的打磨加工过程中,滚轮9的磨损十分严重,本实用新型将滚轮9通过减震结构安装在U形凹槽6的两侧内壁上,避免了安装座5在移动过程中以及在打磨加工过程中产生晃动的同时,减小了装置内部各零部件的相互磨损,提高了装置的使用寿命。
[0019]实施例2
[0020]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之上,所述减震结构包括滚轮架11,滚轮9转动设置在滚轮架11上,在沿U形凹槽6轴线水平方向的槽壁上开设有多个盲孔12,滚轮架11内安装有套管14,套管14的一端固定在盲孔12内,且套管14通过弹簧13与滚轮架11连接。当滚轮9与导轨3的凹陷10处接触时,滚轮9会受到一个作用力,滚轮9带动滚轮架11沿盲孔12的底部运动,套管14内的弹簧13被压缩,弹簧13压缩产生的弹力与滚轮9所受冲击力的方向相反,使得滚轮9最终受力平衡,也使得安装座5与导轨3 二者之间的整体受力平衡,进而减小因间歇性移动而产生的晃动对整个加工过程的影响,提高装置的打磨加工效率。
[0021]作为优选,所述导轨3为单轨式、双轨式或是多轨式轨道。单轨式、双轨式或是多轨式轨道可进一步增加安装座5在导轨3上移动的平稳性,保证每一次加工的稳定性。
【权利要求】
1.棒状木材打磨装置,包括支架(1),支架(I)上设置有操作平台(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操作平台(2)上设置有导轨(3)、气缸和安装座(5),安装座(5)上设置有刀具(4),安装座(5)通过连杆(7)与气缸(8)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导轨(3)为椭圆状,且在导轨(3)两侧的圆弧面的顶点处设有一凹陷(10),安装座(5)底部开有U形凹槽(6),在所述U形凹槽(6)两侧内壁上设置多个滚轮(9),滚轮(9)滚动设置在凹陷(10)内;还包括减震结构,所述滚轮(9)通过减震结构与U形凹槽(6)内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棒状木材打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结构包括滚轮架(11),滚轮(9)转动设置在滚轮架(11)上,在沿U形凹槽(6)轴线水平方向的槽壁上开设有多个盲孔(12),滚轮架(11)内安装有套管(14),套管(14)的一端固定在盲孔(12)内,且套管(14)通过弹簧(13)与滚轮架(11)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Γ2任意一项所述的棒状木材打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3)为单轨式、双轨式或是多轨式轨道。
【文档编号】B24B41/00GK203918750SQ201420345071
【公开日】2014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26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26日
【发明者】何欢 申请人:何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