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段式可调节水量的高炉软水冷却系统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3300115阅读:329来源:国知局
两段式可调节水量的高炉软水冷却系统的利记博彩app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两段式可调节水量的高炉软水冷却系统,它包括主泵站、供水总管、供水环管、总回水环管、回水总管,主泵站的出水口通过供水总管与供水环管相连接,供水环管依次串接炉缸冷却壁、风口带冷却壁、炉腹铜冷却壁、炉腰铜冷却壁、炉身铜冷却壁、炉身铸铁冷却壁上的冷却水管,最后一段炉身铸铁冷却壁上的出水口与总回水环管相连接,在风口带冷却壁与炉腹铜冷却壁之间或炉腹铜冷却壁与炉腰铜冷却壁之间设置分流管路,所述分流管路通过总回水环管与回水总管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不改变现有冷却系统的整体结构,在需要加强炉缸区域的冷却强度的时候,不仅使炉缸冷却壁的冷却强度增加了,而且保证铜冷却壁区域及以上的炉身区域冷却不受影响。
【专利说明】两段式可调节水量的高炉软水冷却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高炉软水密闭循环系统,特别涉及两段式可调节水量的高炉软水冷却系统。
技术背景
[0002]目前,高炉本体冷却采用的联合软水密闭循环系统,大多采用一串到顶的方式,即:从泵房出来的软水进入冷却壁供水环管之后,由供水支管进入第一段冷却壁的各冷却水管,通过冷却壁之间的联接管逐步向上串联,然后从最上面一段冷却壁的冷却管回到总回水环管。这样的冷却系统冷却效果好,节能效果明显。在实际生产中,有些业主要求在炉役中后期加强炉缸冷却壁的冷却,但是由于铜冷却壁的高导热性,冷却强度过大会导致使用铜冷却壁的区域炉墙过度结厚。对高炉的使用寿命有影响。同时,对于炉腹、炉腰、炉身下部使用铜冷却壁段数较多的高炉,炉身区域的冷却强度也是足够的,不需要再加强。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既可以加强炉缸区域的的冷却强度又可以保证铜冷却壁区域及以上的炉身区域冷却不受影响的两段式可调节水量的高炉软水冷却系统。
[0004]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两段式可调节水量的高炉软水冷却系统,它包括主泵站、供水总管、供水环管、总回水环管、回水总管,在高炉的炉壁上从下至上依次安装有炉缸冷却壁、风口带冷却壁、炉腹铜冷却壁、炉腰铜冷却壁、炉身铜冷却壁、炉身铸铁冷却壁,主泵站的出水口通过供水总管与供水环管相连接,供水环管依次串接炉缸冷却壁、风口带冷却壁、炉腹铜冷却壁、炉腰铜冷却壁、炉身铜冷却壁、炉身铸铁冷却壁上的冷却水管,最后一段炉身铸铁冷却壁上的出水口通过总回水环管与回水总管相连接,其特征在于在风口带冷却壁与炉腹铜冷却壁之间或炉腹铜冷却壁与炉腰铜冷却壁之间设置分流管路,所述分流管路与总回水环管相连接。
[0005]按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分流管路包括若干分流单元,每个分流单元包括多组分流水进水支路、分流水集管、第一联管,每组分流水进水支路包括多个相并联的分流水进水支管,每组分流水进水支路与分流水集管相连接,各分流水集管分别通过第一联管与总回水环管相连接。
[0006]按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分流管路还包括分流水环管和第二联管,各分流单元的第一联管与分流水环管相连接,分流水环管通过第二联管与总回水环管相连接。
[0007]按上述技术方案,分流管路包括4个分流单元,每个分流单元包括2组分流水进水支路、2个分流水集管、2个第一联管。
[0008]按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联管上和第二联管上均设置有蝶阀和电磁流量计。
[0009]按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联管上设置有3个蝶阀和I个电磁流量计,在电磁流量计的前后均设置有蝶阀;在第二联管上设置有3个蝶阀和I个电磁流量计,在电磁流量计的前后均设置有蝶阀。
[0010]本实用新型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0011]1、本实用新型不改变现有冷却系统的整体结构,只是局部增加分流管路,在不需要使用水量区域调节的情况下,整个冷却系统的运行不受影响;在需要加强炉缸冷却壁的时候,不仅使炉缸冷却壁的冷却强度增加了,而且保证铜冷却壁区域及以上的炉身区域冷却不受影响;
[0012]2、在第一联管上设置有电磁流量计和蝶阀,既保证各支路的水量一致又能保证分流水量不超设计值,保证炉身水量均匀,不波动;
[0013]3、在第二联管上设置有电磁流量计、蝶阀,用于整个分流水系统的管路调节。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中:1、分流水进水支管,2、球阀,3、分流水集管,4、第一联管,5、蝶阀,6、电磁流量计,7、第二联管,8、主泵站,9、供水总管,10、供水环管,11、炉缸冷却壁,12、风口带冷却壁,13、炉腹铜冷却壁,14、炉腰铜冷却壁,15、炉身铜冷却壁,16、炉身铸铁冷却壁,17、总回水环管,18、回水总管,19、原有冷却系统的其它设备、20、炉底水冷管及蛇形管冷却系统,21、分流水环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7]如图1所示,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两段式可调节水量的高炉软水冷却系统,它包括主泵站8、供水总管9、供水环管10、总回水环管17、回水总管18,在软水高炉的炉壁上从下至上依次安装有炉缸冷却壁11、风口带冷却壁12、炉腹铜冷却壁13、炉腰铜冷却壁14、炉身铜冷却壁15、炉身铸铁冷却壁16,主泵站8的出水口通过供水总管9与供水环管10相连接,供水环管10依次串接炉缸冷却壁11、风口带冷却壁12、炉腹铜冷却壁13、炉腰铜冷却壁14、炉身铜冷却壁15、炉身铸铁冷却壁16的冷却水管,最后一段炉身铸铁冷却壁的出水口通过集管及联管与总回水环管17连接,所有的回水进入回水总管18,经过原有冷却系统的其它设备19,最后回到主泵站8。同时,供水总管9的部分水进入炉底水冷管及蛇形管冷却系统20,炉底水冷管及蛇形管冷却系统20经原有的冷却系统回到总回水环管。
[0018]在风口带冷却壁12与炉腹铜冷却壁13之间设置分流管路。所述分流管路包括若干个分流单元,每个分流单元包括多组分流水进水支路、分流水集管3、第一联管4,每组分流水进水支路包括多个相并联的分流水进水支管2,每组分流水进水支路与分流水集管7相连接,各分流水集管7分别与第一联管4相连接。
[0019]为了便于整个分流管路上的水量调节,在分流管路上还设置有分流水环管21和第二联管7,各第一联管4均与分流水环管21相连接,分流水环管21通过第二联管7与总回水环管17相连接。
[0020]在本实施例中,为保证水量分配均匀,分流管路分为4个分流单元、一个分流水环管21、一个第二联管7 (原有的软水密闭循环系统在圆周上分为4个区域,图1中仅示出了I个区域及该区域对应的I个分流单元示意图),每个单元设置两组分流水进水支路、两个分流水集管3、两个第一联管4。每组分流水进水支路包括2个相并联的分流水进水支管2。
[0021]在每个分流水进水支管I上设置有球阀2,在每个第一联管4上设置有3个蝶阀5和I个电磁流量计6,电磁流量计6的前后分别设置有蝶阀,用于控制该组分流水进水支路的开闭,第三个蝶阀起调节作用,用于调节该分流水进水支路上的水量;在第二联管7上设置有3个蝶阀和I个电磁流量计,其中,电磁流量计前后分别设置一个蝶阀,用于控制整个分流管路的开闭;第三个蝶阀起调节作用,调节分流水的水量。
[0022]当需要满足炉役中后期加强炉缸区域的冷却要求时,打开第一联管4和第二联管7上用于控制管路开闭的蝶阀,分流水进水支管的水按区域进入相应的各个分流水集管3。根据现场实际用水情况,分别调节两个联管上的第三个蝶阀至合适的位置,从而实现将需要调节的水量分流至上述分流管路的目的。当不需要使用水量区域调节时,第二联管7上的用于控制管路开闭的蝶阀处于关闭状态,上述分流管路关闭,不起分流作用。
[0023]当然,分流管路也可以设置在炉腹铜冷却壁13与炉腰铜冷却壁14之间,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设置。
【权利要求】
1.两段式可调节水量的高炉软水冷却系统,它包括主泵站、供水总管、供水环管、总回水环管、回水总管,在高炉的炉壁上从下至上依次安装有炉缸冷却壁、风口带冷却壁、炉腹铜冷却壁、炉腰铜冷却壁、炉身铜冷却壁、炉身铸铁冷却壁,主泵站的出水口通过供水总管与供水环管相连接,供水环管依次串接炉缸冷却壁、风口带冷却壁、炉腹铜冷却壁、炉腰铜冷却壁、炉身铜冷却壁、炉身铸铁冷却壁上的冷却水管,最后一段炉身铸铁冷却壁上的出水口通过总回水环管与回水总管相连接,其特征在于在风口带冷却壁与炉腹铜冷却壁之间或炉腹铜冷却壁与炉腰铜冷却壁之间设置分流管路,所述分流管路与总回水环管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段式可调节水量的高炉软水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管路包括若干分流单元,每个分流单元包括多组分流水进水支路、分流水集管、第一联管,每组分流水进水支路包括多个相并联的分流水进水支管,每组分流水进水支路与分流水集管相连接,各分流水集管分别通过第一联管与总回水环管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两段式可调节水量的高炉软水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管路还包括分流水环管和第二联管,各分流单元的第一联管与分流水环管相连接,分流水环管通过第二联管与总回水环管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两段式可调节水量的高炉软水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分流管路包括4个分流单元,每个分流单元包括2组分流水进水支路、2个分流水集管、2个第一联管。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两段式可调节水量的高炉软水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在第一联管上和第二联管上均设置有蝶阀和电磁流量计。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两段式可调节水量的高炉软水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在第一联管上设置有3个蝶阀和I个电磁流量计,在电磁流量计的前后均设置有蝶阀;在第二联管上设置有3个蝶阀和I个电磁流量计,在电磁流量计的前后均设置有蝶阀。
【文档编号】C21B7/10GK203429188SQ201320281959
【公开日】2014年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5月22日 优先权日:2013年5月22日
【发明者】刘行波, 葛慧超, 周强, 喻道明, 秦涔, 方明新, 李雷, 董训祥, 张二雷, 王昆 申请人: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