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旋转式修光机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修光机,特别是涉及到一种用于加 工钢圆所使用的旋转式修光机。
背景技术:
从钢厂热轧出来的钢圆, 一般的规格和尺寸都不能满足 生产的需要,特别是在金属表面会存在大量的飞边和毛刺,需要进一步的 加工,而在进一步加工的方法上, 一般均采用人工的方法进行。因此,劳 动强度高,生产率低,不能进行标准化生产。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旋转式修光机,它能有
效地克服以上加工方法所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旋转式修光机是由皮带轮、左支架、左端盖、抛光轴、右支架、右端盖、 轴承部件所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抛光轴左顶端设置有皮带轮并由键 联接,抛光轴的左、右端分别设置有左支架、右支架,在左支架和右支架 上设置有轴承并在轴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左端盖和右端盖;在M光轴的中 部设置有空腔,在空腔内设置有若干组抛光轮所组成的抛光装置;所述的 抛光装置是由抛光轮、抛光砂轮、压板、调整螺栓、固定螺钉所组成,压
板分别设置在抛光轴的中部空腔的两端,并用固定螺钉固定在抛光轴上;
在两块压板的中央,分别设置有左、右两个调整螺栓,所述的调整螺栓的
顶端分别抵压在抛光轮的外圆上;抛光砂轮内嵌在抛光轮内。本实用新型 结构简单、安装使用方便、生产率高,且生产的产品能够满足工业化标准
3生产的需要。
图l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C-C向剖视图; 1.皮带轮,2.左端盖,3.左支架,4.抛光轴,5.抛光
轮,6.右支架,7.轴承,8.右端盖,9.调整螺栓,10.压 板,11.固定螺钉,12.抛光砂轮,13.钢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在图中,旋转式修光机是由皮带轮1、左支架3、左端盖2、抛光轴4、 右支架6、右端盖8、轴承7部件所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抛光轴4 的左顶端设置有皮带轮1并由键联接,抛光轴4的左、右端分别设置有左 支架3、右支架6,在左支架3和右支架6上设置有轴承7并在轴承7的 两侧分别设置有左端盖2和右端盖8;在抛光轴4的中部设置有空腔,在 空腔内设置有若干组抛光轮5所组成的抛光装置;所述的抛光装置是由抛 光轮5、抛光砂轮12、压板IO、调整螺栓9、固定螺钉ll所组成,压板 10分别设置在抛光轴4的中部空腔的两端,并用固定螺钉11固定在抛光 轴4上;在两块压板10的中央,分别设置有左、右两个调整螺栓9,所 述的调整螺栓9的顶端分别抵压在抛光轮5的外圆上;抛光砂轮12内嵌 在抛光轮5内。具体实施时,皮带轮在电机的带动下,高速旋转,带动抛 光轴也一起高速旋转,所需加工的钢圆穿过抛光轴,进入抛光装置内,抛光装置是由若干组抛光轮所组成,在抛光轮上内嵌有抛光砂轮,在抛光砂
轮的中央开有按标准要求所需要的磨圆口,所述的钢圆从中穿过;在抛光 轴中部设置的两块压板通过调整螺栓可以调整抛光轮在空腔内所在的位 置,以及时调整修光钢圆所产生的偏差。高速旋转的抛光轴带动抛光装置 也一起旋转。此时,内设的抛光装置中的抛光砂轮就会围绕所需加工的钢 圆进行磨削、修光,以达到加工该产品的目的。
权利要求1.旋转式修光机是由皮带轮(1)、左支架(3)、左端盖(2)、抛光轴(4)、右支架(6)、右端盖(8)、轴承(7)部件所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抛光轴(4)的左顶端设置有皮带轮(1)并由键联接,抛光轴(4)的左、右端分别设置有左支架(3)、右支架(6),在左支架(3)和右支架(6)上设置有轴承(7)并在轴承(7)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左端盖(2)和右端盖(8);在抛光轴(4)的中部设置有空腔,在空腔内设置有若干组抛光轮(5)所组成的抛光装置;所述的抛光装置是由抛光轮(5)、抛光砂轮(12)、压板(10)、调整螺栓(9)、固定螺钉(11)所组成,压板(10)分别设置在抛光轴(4)的中部空腔的两端,并用固定螺钉(11)固定在抛光轴(4)上;在两块压板(10)的中央,分别设置有左、右两个调整螺栓(9),所述的调整螺栓(9)的顶端分别抵压在抛光轮(5)的外圆上;抛光砂轮(12)内嵌在抛光轮(5)内。
专利摘要旋转式修光机是由皮带轮、抛光轴、轴承部件等所组成。抛光轴左顶端设置有皮带轮,抛光轴的左、右端分别设置有左、右支架,左、右支架上设置有轴承;抛光轴的中部设置有空腔,在空腔内设置有若干组抛光轮所组成的抛光装置;所述的抛光装置是由抛光轮、抛光砂轮、压板、调整螺栓、固定螺钉所组成;压板分别设置在抛光轴的中部空腔的两端,在两块压板的中央,分别设置有左、右两个调整螺栓,调整螺栓的顶端分别抵压在抛光轮的外圆上;抛光砂轮内嵌在抛光轮内。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安装使用方便、生产率高,且生产的产品能够满足工业化标准生产的需要。
文档编号B24B5/38GK201329541SQ20092003829
公开日2009年10月21日 申请日期2009年1月12日 优先权日2009年1月12日
发明者徐灿国 申请人:徐灿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