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仪表接管组对焊接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仪表接管组对焊接装置,属于焊接工具技术领域。该焊接装置包括开口向上的V形角钢,V形角钢的角部放置有两根仪表接管,两仪表接管的焊接端位于V形角钢长度方向的中部且两焊接端的端口相对,V形角钢的上方覆盖有卡盖,卡盖的顶面水平且垂直于V形角钢的轴线,卡盖的左右两侧向下弯折且分别钩在V形角钢上边沿的外侧;卡盖的顶面上焊接有两个螺母,两螺母中分别旋接有紧定螺杆,紧定螺杆的下端分别穿过卡盖且下端头分别压在仪表接管上;V形角钢上与仪表接管焊接端相应的部位设有角钢漏窗。卡盖的顶面上与仪表接管焊接端相应的部位设有卡盖漏窗。该焊接装置可以保证组对错变量几乎为零,大大提高焊接质量和效率。
【专利说明】
一种仪表接管组对焊接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焊接辅助工具,特别涉及一种仪表接管组对焊接装置,属于焊接工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采油井场需要使用大量的仪表,例如测量压力用的压力表,传统的压力表与仪表接管之间通过螺纹进行旋接,螺纹连接在高压下有渗漏的风险。为杜绝渗漏的发生,在采油井场往往通过焊接来连接表底阀与仪表;在压力高于5MPa时,仪表的表底阀往往需要串联两只,以上结构在安装时,经常需要对仪表接管进行组对焊接。
[0003]由于仪表接管非常短,最短约4厘米,两仪表接管在组对焊接时,比较难操作,往往需要辅助工帮助。即使有辅助工帮助的情况下,由于仪表接管不好握持,两仪表接管的组对焊接仍然不好控制,容易造成错变量较大,组对不直,外观成型不好等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仪表接管组对焊接装置,可以很好地控制仪表接管的组对间隙,确保两仪表接管共轴线。
[0005]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仪表接管组对焊接装置,包括开口向上的V形角钢,所述V形角钢的角部放置有两根仪表接管,两仪表接管的焊接端位于V形角钢长度方向的中部且两焊接端的端口相对,所述V形角钢的上方覆盖有卡盖,所述卡盖的顶面水平且垂直于所述V形角钢的轴线,所述卡盖的左右两侧向下弯折且分别钩在所述V形角钢上边沿的外侧;所述卡盖的顶面上焊接有两个螺母,两所述螺母中分别旋接有紧定螺杆,所述紧定螺杆的下端分别穿过所述卡盖且下端头分别压在所述仪表接管上;所述V形角钢上与仪表接管焊接端相应的部位设有角钢漏窗。
[0006]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取得了以下有益效果:将V形角钢从卡盖的一端插入,两仪表接管的焊接端口相向被放置在开口向上的V形角钢角部,V形角钢角部对两仪表接管形成稳定支撑,且两仪表接管自动实现了共轴线,焊接端口位于V形角钢的中部与角钢漏窗的位置相应,调整好两仪表接管焊接端口之间的间隙后,旋进紧定螺杆,直至紧定螺杆的下端头将仪表接管固定,此时焊枪从角钢漏窗插入,就可以对暴露在角钢漏窗中的焊接端口的半周进行焊接,半周焊接完毕后,松开紧定螺杆,将仪表接管旋转180°,可以对另外半周进行焊接。本实用新型能够稳定的完成组对工作,可以保证错变量几乎为零,提高了施工质量,外观成型更好;仅一人就可以独立完成,降低了劳动力成本;组对迅速,采用旋转仪表接管短接完成焊接工作,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组对焊接装置采用角钢开焊接窗口,紧定螺杆、螺母和角钢的组装十分简单方便,且制造成本很低,体积小,质量轻,便于携带,可以重复利用;使用时插进仪表接管,拧紧紧定螺杆即可,使用方法简单。
[000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卡盖的顶面上与仪表接管焊接端相应的部位设有卡盖漏窗。焊枪从角钢漏窗插入,就可以对焊接端口的下半周进行焊接,焊枪从卡盖漏窗插入,就可以对焊接端口的上半周进行焊接,这样不用松开紧定螺杆旋转仪表接管即可以完成焊接端口全圆周的焊接,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
[000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紧定螺杆的顶部分别连接有垂直于紧定螺杆的横杆。通过横杆可以很方便地旋转紧定螺杆,不必借助于扳手等工具。
[000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横杆为圆管。采用圆管作为横杆,可以缩短横杆的长度,使用时,将圆钢或其它长杆插入圆管中,就可以很轻松地转动紧定螺杆。
[00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角钢漏窗在所述V形角钢的长度方向呈上小下大的倒V形,且以两仪表接管的焊接端面为中心对称设置。角钢漏窗的外侧开口越宽,越便于焊枪的焊接操作。
[00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卡盖漏窗以两仪表接管的焊接端面为中心对称设置。
【附图说明】
[0012]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0013]图1为本实用新型仪表接管组对焊接装置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0014]图2为图1的俯视图。
[0015]图3为图1的左视图。
[0016]图4为图1的立体图。
[0017]图5为本实用新型仪表接管组对焊接装置第二种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0018]图6为图5的俯视图。
[0019]图7为图5的左视图。
[0020]图8为图5的立体图一。
[0021]图9为图5的立体图二。
[0022]图中:1.V形角钢;Ia.角钢漏窗;2.仪表接管;3.卡盖;3a.卡盖漏窗;4.螺母;5.紧定螺杆;6.横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3]图1至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仪表接管组对焊接装置包括开口向上的V形角钢I,V形角钢I的角部放置有两根仪表接管2,两仪表接管2的焊接端位于V形角钢长度方向的中部且两焊接端的端口相对,V形角钢I的上方覆盖有卡盖3,卡盖3的顶面水平且垂直于V形角钢I的轴线,卡盖3的左右两侧向下弯折且分别钩在V形角钢上边沿的外侦h卡盖3的顶面上焊接有两个螺母4,两螺母4中分别旋接有紧定螺杆5,紧定螺杆5的下端分别穿过卡盖3且下端头分别压在仪表接管2上;V形角钢I上与仪表接管2焊接端相应的部位设有角钢漏窗la。
[0024]紧定螺杆5的顶部分别连接有垂直于紧定螺杆5的横杆6。通过横杆6可以很方便地旋转紧定螺杆5,不必借助于扳手等工具。
[0025]横杆6可以采用圆管,以缩短横杆的长度,使用时,将圆钢或其它长杆插入圆管中,就可以很轻松地转动紧定螺杆5。
[0026]角钢漏窗Ia在V形角钢I的长度方向呈上小下大的倒V形,且以两仪表接管2的焊接端面为中心对称设置。角钢漏窗Ia的外侧开口越宽,越便于焊枪的焊接操作。
[0027]操作时,将V形角钢I从卡盖3的一端插入,两仪表接管2的焊接端口相向被放置在开口向上的V形角钢角部,V形角钢I的角部对两仪表接管2形成稳定支撑,且两仪表接管2自动实现了共轴线,焊接端口位于V形角钢I的中部与角钢漏窗Ia的位置相应,调整好两仪表接管焊接端口之间的间隙后,旋进紧定螺杆5,直至紧定螺杆5的下端头将仪表接管2固定,此时焊枪从角钢漏窗Ia插入,就可以对暴露在角钢漏窗Ia中的焊接端口的半周进行焊接,半周焊接完毕后,松开紧定螺杆5,将仪表接管2旋转180°,可以对另外半周进行焊接。该装置能够稳定的完成组对工作,可以保证错变量几乎为零,提高了施工质量,外观成型更好;仅一人就可以独立完成,降低了劳动力成本;组对迅速,采用旋转仪表接管2完成焊接工作,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组对焊接装置采用角钢开焊接窗口,紧定螺杆5、螺母4和角钢的组装十分简单方便,且制造成本很低,体积小,质量轻,便于携带,可以重复利用;使用时插进仪表接管,拧紧紧定螺杆5S卩可,使用方法简单。
[0028]图5至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其余与第一种实施方式相同,卡盖3的顶面上与仪表接管2焊接端相应的部位设有卡盖漏窗3a。卡盖漏窗3a以两仪表接管2的焊接端面为中心对称设置。焊枪从角钢漏窗Ia插入,就可以对焊接端口的下半周进行焊接,焊枪从卡盖漏窗3a插入,就可以对焊接端口的上半周进行焊接,这样不用松开紧定螺杆5旋转仪表接管2即可以完成焊接端口全圆周的焊接,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
[002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可行实施例而已,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也可以应用于其它短节的焊接。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本实用新型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或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
【主权项】
1.一种仪表接管组对焊接装置,包括开口向上的V形角钢,所述V形角钢的角部放置有两根仪表接管,两仪表接管的焊接端位于V形角钢长度方向的中部且两焊接端的端口相对,其特征在于:所述V形角钢的上方覆盖有卡盖,所述卡盖的顶面水平且垂直于所述V形角钢的轴线,所述卡盖的左右两侧向下弯折且分别钩在所述V形角钢上边沿的外侧;所述卡盖的顶面上焊接有两个螺母,两所述螺母中分别旋接有紧定螺杆,所述紧定螺杆的下端分别穿过所述卡盖且下端头分别压在所述仪表接管上;所述V形角钢上与仪表接管焊接端相应的部位设有角钢漏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仪表接管组对焊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盖的顶面上与仪表接管焊接端相应的部位设有卡盖漏窗。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仪表接管组对焊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定螺杆的顶部分别连接有垂直于紧定螺杆的横杆。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仪表接管组对焊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杆为圆管。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仪表接管组对焊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角钢漏窗在所述V形角钢的长度方向呈上小下大的倒V形,且以两仪表接管的焊接端面为中心对称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仪表接管组对焊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盖漏窗以两仪表接管的焊接端面为中心对称设置。
【文档编号】B23K37/04GK205650999SQ201620401260
【公开日】2016年10月19日
【申请日】2016年5月3日 公开号201620401260.4, CN 201620401260, CN 205650999 U, CN 205650999U, CN-U-205650999, CN201620401260, CN201620401260.4, CN205650999 U, CN205650999U
【发明人】章邦伟, 高鹏, 赵闻海, 智洪安, 孙乐新
【申请人】章邦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