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切削液循环使用系统的利记博彩app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机床切削液循环使用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排屑槽、排屑机、集液箱;集液箱通过输液总管连接过滤装置;过滤装置连接回液总管;所述排屑槽包括:平置长条形底板,位于底板宽度方向一侧的竖置侧壁,以及位于底板宽度方向另一侧、用于接收机床所输出含屑切削液的斜置侧壁;所述斜置侧壁与底板的夹角为钝角;所述排屑槽设有将其内金属屑推送至排屑口的排屑机构;所述回液总管与输液总管还通过输液支管连通。本实用新型机床切削液循环使用系统,其能有效回用机床切削液。
【专利说明】
机床切削液循环使用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床切削液循环使用系统。
【背景技术】
[0002]机床切削液使用后一般都需要回收再利用,但切削液使用后一般都混杂有金属肩,需要将切削液去除金属肩等杂质后回用。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床切削液循环使用系统,其能有效回用机床切削液。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机床切削液循环使用系统,包括:
[0005]用于接收多个机床所输出含肩切削液、且一端设置排肩口的直条形排肩槽,
[0006]用于对排肩槽排肩口输出的含肩切削液进行固液分离、输出去肩切削液的排肩机,
[0007]用于接收排肩机所输出去肩切削液的集液箱,
[0008]用于将集液箱中切削液向外输出的输液总管,
[0009]通过输液总管与集液箱连接、用于接收集液箱所输出切削液的过滤装置,
[0010]用于将过滤装置所输出切削液向外输出的回液总管,
[0011 ]各机床分别配置的、且与回液总管连接的回液支管;
[0012]所述排肩槽包括:平置长条形底板,位于底板宽度方向一侧的竖置侧壁,以及位于底板宽度方向另一侧、用于接收机床出液口所输出含肩切削液的斜置侧壁;所述斜置侧壁与底板的夹角为钝角;
[0013]所述排肩槽设有将其内金属肩推送至排肩口的排肩机构;
[0014]所述集液箱配有与输液总管连接、用于将集液箱中切削液沿输液总管向外输出的第一回液栗;
[0015]所述回液总管配有用于将过滤装置中切削液沿回液总管向外输出的第二回液栗;
[0016]所述回液总管与输液总管还通过输液支管连通;
[0017]所述输液支管上设有第一电磁阀和第一流量阀;
[0018]所述输液总管上设有沿由过滤装置至集液箱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二流量阀,第二电磁阀,用于连接输液支管的第一三通管,以及浊度传感器;
[0019]所述回液总管上设有用于连接输液支管的第二三通管,所述第二三通管位于第二回液栗与各回液支管之间。
[0020]优选的,所述过滤装置包括除油模块。
[0021]优选的,所述斜置侧壁上设有若干沿底板长度方向设置的凸条;所述凸条在斜置侧壁上均布。
[0022]优选的,所述竖置侧壁的顶部设有用于与外部支承结构挂接的折边;所述斜置侧壁的顶部也设有用于与外部支承结构挂接的折边。
[0023]优选的,所述斜置侧壁与底板的夹角为135?150度。
[0024]优选的,所述凸条凸出于斜置侧壁的高度为2?5_。
[0025]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种机床切削液循环使用系统,其能有效回用机床切削液。
[0026]多个机床所输出的含肩切削液落入排肩槽,并通过排肩槽输入排肩机,排肩机将对含肩切削液进行固液分离、输出去肩切削液,去肩切削液存储在集液箱中,集液箱中去肩切削液通过输液总管向外输出;输液总管上的浊度传感器可以对输液总管内的去肩切削液的浊度进行检测;当输液总管内的切削液浊度超过预设最高值时,第一电磁阀截止,第二电磁阀开启,输液总管内的切削液全部输入过滤装置,经过过滤装置过滤后的切削液通过回液总管、回液支管输入各机床回用;当输液总管内的切削液浊度低于预设最低值时,第一电磁阀开启,第二电磁阀截止,输液总管内的切削液全部通过输液支管直接输送至回液总管,进而通过回液支管输入各机床回用;当输液总管内的切削液浊度位于预设最高值与预设最低值之间时,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都开启,输液总管内的切削液部分输入过滤装置,部分通过输液支管直接输送至回液总管,输入过滤装置的切削液通过过滤装置过滤后也进入回液总管,合流后的切削液通过回液支管输入各机床回用;可以通过第一流量阀调整输液支管内切削液的流量,通过第二流量阀调整输入过滤装置的切削液的流量。
[0027]若机床出液口所输出的含肩切削液直接落入排肩槽的液面上,没有缓冲,溶液溅出而污染环境,也容易冲刷到排肩机构上,损伤排肩机构。本实用新型排肩槽设有用于接收机床出液口所输出含肩切削液的斜置侧壁,能对金属碎肩、切削液起到缓冲作用,金属碎肩、切削液可以沿斜置侧壁较缓和地流入排肩槽,防止机床出液口所输出的含肩切削液溅出或冲刷到排肩机构上而损伤推肩机构。凸条的设置,可以进一步起到缓冲作用。
【附图说明】
[002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不意图;
[0029]图2是排肩槽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31 ]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的技术方案是:
[0032]如图1、图2所示,一种机床切削液循环使用系统,包括:
[0033]用于接收多个机床100所输出含肩切削液、且一端设置排肩口的直条形排肩槽I,
[0034]用于对排肩槽I排肩口输出的含肩切削液进行固液分离、输出去肩切削液的排肩机2,
[0035]用于接收排肩机2所输出去肩切削液的集液箱3,
[0036]用于将集液箱3中切削液向外输出的输液总管4,
[0037]通过输液总管4与集液箱3连接、用于接收集液箱3所输出切削液的过滤装置5,
[0038]用于将过滤装置5所输出切削液向外输出的回液总管6,
[0039]各机床100分别配置的、且与回液总管6连接的回液支管7;
[0040]所述排肩槽I包括:平置长条形底板71,位于底板71宽度方向一侧的竖置侧壁72,以及位于底板71宽度方向另一侧、用于接收机床100出液口 110所输出含肩切削液的斜置侧壁73;所述斜置侧壁73与底板71的夹角为钝角;
[0041 ]所述排肩槽I设有将其内金属肩推送至排肩口的排肩机构;
[0042]所述集液箱3配有与输液总管4连接、用于将集液箱3中切削液沿输液总管4向外输出的第一回液栗31;
[0043]所述回液总管6配有用于将过滤装置5中切削液沿回液总管6向外输出的第二回液栗61 ;
[0044]所述回液总管6与输液总管4还通过输液支管10连通;
[0045]所述输液支管10上设有第一电磁阀11和第一流量阀12;
[0046]所述输液总管4上设有沿由过滤装置5至集液箱3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二流量阀41,第二电磁阀42,用于连接输液支管1的第一三通管43,以及浊度传感器44;
[0047]所述回液总管6上设有用于连接输液支管10的第二三通管62,所述第二三通管62位于第二回液栗61与各回液支管7之间。
[0048]所述过滤装置5包括除油模块。
[0049]所述斜置侧壁73上设有若干沿底板71长度方向设置的凸条74;所述凸条74在斜置侧壁73上均布。
[0050]所述竖置侧壁72的顶部设有用于与外部支承结构挂接的折边75;所述斜置侧壁73的顶部也设有用于与外部支承结构挂接的折边75。
[0051 ]所述斜置侧壁73与底板71的夹角为135?150度。
[0052]所述凸条74凸出于斜置侧壁73的高度为2?5mm。
[0053]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机床切削液循环使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接收多个机床所输出含肩切削液、且一端设置排肩口的直条形排肩槽, 用于对排肩槽排肩口输出的含肩切削液进行固液分离、输出去肩切削液的排肩机, 用于接收排肩机所输出去肩切削液的集液箱, 用于将集液箱中切削液向外输出的输液总管, 通过输液总管与集液箱连接、用于接收集液箱所输出切削液的过滤装置, 用于将过滤装置所输出切削液向外输出的回液总管, 各机床分别配置的、且与回液总管连接的回液支管; 所述排肩槽包括:平置长条形底板,位于底板宽度方向一侧的竖置侧壁,以及位于底板宽度方向另一侧、用于接收机床所输出含肩切削液的斜置侧壁;所述斜置侧壁与底板的夹角为钝角; 所述排肩槽设有将其内金属肩推送至排肩口的排肩机构; 所述集液箱配有与输液总管连接、用于将集液箱中切削液沿输液总管向外输出的第一回液栗; 所述回液总管配有用于将过滤装置中切削液沿回液总管向外输出的第二回液栗; 所述回液总管与输液总管还通过输液支管连通; 所述输液支管上设有第一电磁阀和第一流量阀; 所述输液总管上设有沿由过滤装置至集液箱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二流量阀,第二电磁阀,用于连接输液支管的第一三通管,以及浊度传感器; 所述回液总管上设有用于连接输液支管的第二三通管,所述第二三通管位于第二回液栗与各回液支管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床切削液循环使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装置包括除油丰吴块。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床切削液循环使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斜置侧壁上设有若干沿底板长度方向设置的凸条;所述凸条在斜置侧壁上均布。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床切削液循环使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置侧壁的顶部设有用于与外部支承结构挂接的折边;所述斜置侧壁的顶部也设有用于与外部支承结构挂接的折边。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床切削液循环使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斜置侧壁与底板的夹角为135?150度。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床切削液循环使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条凸出于斜置侧壁的高度为2?5mm。
【文档编号】B23Q11/10GK205520729SQ201620092613
【公开日】2016年8月31日
【申请日】2016年1月31日
【发明人】顾明华, 马志远, 张雪华, 高鹏
【申请人】苏州帝瀚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