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齿轮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齿轮铣削机。
背景技术:
齿轮即是轮缘上有齿能连续啮合传递运动和动力的机械元件。齿轮是能互相啮合的有齿的机械零件,齿轮在传动中的应用很早就出现了。19世纪末,展成切齿法的原理及利用此原理切齿的专用机床与刀具的相继出现,随着生产的发展,齿轮运转的平稳性受到重视,齿轮铣齿机是采用数控技术,用于加工模数≤15mm,直径≤800mm的高精度弧齿锥齿轮及准双曲面齿轮的精加工设备。本机床的设计是万能性的,适合大批量生产粗、精加工中、重型卡车、矿山机械、工程机械、船舶齿轮。机床的使用范围为生产机械制造工业中各种中等直径的高精度弧齿锥齿轮及准双曲面齿轮。
但是一些小型圆柱齿轮铣削机中,大部分采用的不是数控机床,是老式手动推进的铣削机,在这些铣削机中,齿轮坯的夹紧常常出现微小移动的现象发生,导致生产出来的齿轮无法达到生产要求,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影响了生产效率,甚至有可能导致设备损坏,造成经济上的严重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新型齿轮铣削机,方便生活中的使用,增加使用的安全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新型齿轮铣削机,包括底座、尾部支架、推进机构、尾架顶尖、圆柱心轴、螺母、填充铁环、齿轮坯、齿轮铣刀、分度头、头部支架和旋转把手,所述底座为厚度均匀并且水平的金属钢板,所述底座一侧通过焊接设有尾部支架,所述尾部支架上通过内螺纹连接设有推进机构,所述推进机构一端设有圆锥形尾架顶尖,所述尾架顶尖一侧设有圆柱心轴,所述圆柱心轴靠近尾架顶尖的一侧设有螺母,所述螺母通过螺纹连接圆柱心轴,所述螺母后侧设有填充铁环,所述填充铁环上设有齿轮坯,所述齿轮坯上侧设有齿轮铣刀,所述圆柱心轴后侧设有圆锥形分度头,所述分度头下侧设有头部支架,所述头部支架上设有旋转把手。
优选的,所述尾架顶尖和分度头上设有十字凸槽。
优选的,所述圆柱心轴两端面上设有十字凹槽。
优选的,所述填充铁环为t型结构,并且填充铁环有不同的型号大小。
优选的,所述旋转把手通过螺栓连接头部支架。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该新型齿轮铣削机通过设有的填充铁环和尾架顶尖能够将齿轮坯紧固在圆柱心轴上,避免发生齿轮坯移动的情况,而且通过填充铁环能够对不同大小的齿轮坯进行加工,不在局限于一种型号的齿轮加工,节省了时间和设备,提高加工效率。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一种新型齿轮铣削机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尾部支架;3、推进机构;4、尾架顶尖;5、圆柱心轴;6、螺母;7、填充铁环;8、齿轮坯;9、齿轮铣刀;10、分度头;11、头部支架;12、旋转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新型齿轮铣削机,包括底座1、尾部支架2、推进机构3、尾架顶尖4、圆柱心轴5、螺母6、填充铁环7、齿轮坯8、齿轮铣刀9、分度头10、头部支架11和旋转把手12,所述底座1为厚度均匀并且水平的金属钢板,所述底座1一侧通过焊接设有尾部支架2,所述尾部支架2上通过内螺纹连接设有推进机构3,所述推进机构3一端设有圆锥形尾架顶尖4,所述尾架顶尖4一侧设有圆柱心轴5,所述圆柱心轴5靠近尾架顶尖4的一侧设有螺母6,所述螺母6通过螺纹连接圆柱心轴5,所述螺母6后侧设有填充铁环7,所述填充铁环7上设有齿轮坯8,所述齿轮坯8上侧设有齿轮铣刀9,所述圆柱心轴5后侧设有圆锥形分度头10,所述分度头10下侧设有头部支架11,所述头部支架11上设有旋转把手12。
所述尾架顶尖4和分度头10上设有十字凸槽,与圆柱心轴5相连,便于紧固齿轮坯8,防止齿轮坯8移动,造成损坏,所述圆柱心轴5两端面上设有十字凹槽,与尾架顶尖4和分度头10相连接,便于紧固齿轮坯8,防止齿轮坯8移动,造成损坏,所述填充铁环7为t型结构,并且填充铁环7有不同的型号大小,便于紧固不同大小的齿轮坯8,能够加工不同型号的齿轮,所述旋转把手12通过螺栓连接头部支架11,防止机器震动,引起齿轮加工失败。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一种新型齿轮洗削机,在使用时,先将齿轮坯8与填充铁环7相连接在一起,寻找合适的填充铁环7,然后将填充铁环7与齿轮坯8通过螺栓固定在圆柱心轴5,通过尾架顶尖4和分度头10紧固圆柱心轴5,在将齿轮铣刀9上的电机打开,通过手动摇动旋转把手12,推进齿轮坯8的进给运动,完成齿轮坯8的加工。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