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轧钢保温罩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轧钢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ー种用于钢材运输过程中的轧钢保温罩。
背景技术:
温度是轧钢エ业的重要控制因素,轧制温度的控制,直接影响到轧制质量、轧制废品及轧制成本。对于某些对温度敏感的钢种,例如奥氏体不锈钢或双相钢,若轧制温度过低,会出现轧裂、轧制负荷増加、设备损耗增大、轧制成材率下降,并且有可能达不到最初设备的轧制成品尺寸,造成批量废品。传统上国内大多数厂家采用再加热炉或增加感应加热的方式提高终轧温度,但是这两种方式占地面积大,要求具有足够的设备空间,这对于已经定型的厂房难以实现;投入大、造价高;能耗高,需要较多的燃气消耗或电耗;浪费人力,且需要人工操作。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ー种制作简单、成本低、使用方便、可提高钢材终轧温度、提高产品质量的轧钢保温罩。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轧钢保温罩,包括罩体,罩体包括外层、内层,内、外层之间设置保温层,罩体为空心圆柱形,罩体的下部间隔设置多个通槽。本实用新型轧钢保温罩,其中还包括烧嘴,罩体的顶部的ー侧设有通孔,烧嘴的出ロ端插入通孔内,烧嘴上设有挡环,挡环卡在通孔周围,烧嘴的另一端设有燃气进ロ,烧嘴中部还设有空气进ロ。本实用新型轧钢保温罩,其中所述外层采用钢材制成。本实用新型轧钢保温罩,其中所述内层采用钢材制成。本实用新型轧钢保温罩,其中所述保温层采用石棉或陶瓷纤维作为保温填充料。本实用新型轧钢保温罩,其中所述烧嘴的数量为1-2个,烧嘴倾斜插入通孔内。本实用新型轧钢保温罩增加在钢材运输辊道上,可以提高钢材的终轧温度,提高了产品质量,其制作简单,成本低,使用时支撑在辊道附近的托架上,对于不需要保温的钢材,可将保温罩取下,使用方便。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轧钢保温罩作进ー步说明。
图I为本实用新型轧钢保温罩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轧钢保温罩使用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轧钢保温罩包括罩体I、烧嘴2,罩体I包括外层11、内层12,外层11采用钢材制成,内层12采用钢材或其他反射热源较好的金属制成,内、外层之间设置保温层13,保温层13采用石棉或陶瓷纤维等作为保温填充料。罩体I为空心圆柱形,罩体I的下部间隔设置多个通槽14,通槽14的数量与罩体I长度方向上的辊道3数量相等,图中仅示出ー个辊道。罩体I的顶部的ー侧设有通孔,烧嘴4的出ロ端倾斜插入通孔15内,烧嘴4上设有挡环41,挡环41卡在通孔周围,防止烧嘴4掉落。烧嘴4的另一端设有燃气进ロ 42,烧嘴4中部还设有空气进ロ 43。本实用新型轧钢保温罩增加在棒材、板材或钢管运输辊道上,使用时由托架5支撑,放置时辊道3位于通槽14内,钢管6位于保温罩内,由多个辊道输送,通过本实用新型的保温罩,可以提高钢材的终轧温度,对于不需要保温的钢材,可将保温罩取下,步骤简単,可操作性強。该保温罩减少了生产エ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減少了由温降带来的轧制缺陷。本实用新型轧钢保温罩长度约3米,根据运输辊道长度,可放置多个轧钢保温罩。本实用新型轧钢保温罩顶部设置烧嘴,每个保温罩上可设置1-2个烧嘴,使用过程中可通过在燃气进ロ点燃火焰,为保温罩内增加热量。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轧钢保温罩,其特征在于包括罩体,罩体包括外层、内层,内、外层之间设置保温层,罩体为空心圆柱形,罩体的下部间隔设置多个通槽。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轧钢保温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烧嘴,罩体的顶部的ー侧设有通孔,烧嘴的出口端插入通孔内,烧嘴上设有挡环,挡环卡在通孔周围,烧嘴的另一端设有燃气进ロ,烧嘴中部还设有空气进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轧钢保温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采用钢材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轧钢保温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采用钢材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轧钢保温罩,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层采用石棉或陶瓷纤维作为保温填充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轧钢保温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烧嘴的数量为1-2个,烧嘴倾斜插入通孔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轧钢保温罩,包括罩体,罩体包括外层、内层,内、外层之间设置保温层,罩体为空心圆柱形,罩体的下部间隔设置多个通槽。本实用新型轧钢保温罩增加在钢材运输辊道上,可以提高钢材的终轧温度,提高了产品质量,其制作简单,成本低,使用时支撑在辊道附近的托架上,对于不需要保温的钢材,可将保温罩取下,使用方便。
文档编号B21B37/74GK202479223SQ20122009212
公开日2012年10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12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12日
发明者杨乃占, 杨永亮 申请人: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