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夹持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夹持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存在下述这样的夹持装置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使设置于主体的转动筒转动,通过与该转动筒一同转动的转动螺母的转动,使与该转动螺母螺合的卡爪扩张收缩并进退,从而利用所述卡爪来把持工具。另外,作为这样的夹持装置中的防止转动螺母或主体与转动筒之间的脱落的防脱落结构,公知下述这些结构等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在设置于转动筒的基端侧内周面上的槽内配设C字状的紧固环(防脱环),使转动螺母(使转动螺母保持形状的形状保持环)与该紧固环卡定以防止其脱落的结构;或者如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那样,在设置于使卡爪进退的转动筒(外侧外套部)的末端开口部的内周面上的槽内配设上述同样的紧固环,使主体(夹持体)与该紧固环卡定以防止其脱落的结构。另外,转动螺母为环状,且包覆嵌合于主体,只要能够防止相对于转动螺母或主体中的任一方脱落,就能够防止转动筒的脱落。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特许第4053301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平9-22571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实用的夹持装置,该夹持装置是鉴于上述那样的现状、为了开发出可实现转动螺母(转动体)或主体与转动筒的更加牢固的连接的防止脱落结构、通过各种研究而最终完成的,该夹持装置当然能够更加可靠且稳定地防止转动体或主体与转动筒之间的脱落,且其量产性也很优异。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主旨进行说明。 涉及一种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使设置于主体1的转动筒2转动,通过与该转动筒2 —同转动的环状的转动体3的转动,使与该转动体3螺合的卡爪4扩张收缩并进退,从而利用所述卡爪4来把持工具,所述夹持装置具有防脱卡定体5,该防脱卡定体5与所述转动体3或所述主体1卡定,以防止所述转动筒2从该转动体3或主体1脱落,该防脱卡定体 5在所述转动筒2的基端侧设置成固定状态,此外,在该防脱卡定体5设置有转动传递部,该转动传递部直接或间接地将所述转动筒2的转动传递至所述转动体3,所述转动筒2的转动经由所述防脱卡定体5被传递至所述转动体3,从而使该转动体3与所述转动筒2 —同转动。
此外,涉及一种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使设置于主体1的转动筒2转动,通过与该转动筒2 —同转动的环状的转动体3的转动,使与该转动体3螺合的卡爪4扩张收缩并进退,从而利用所述卡爪4来把持工具,所述夹持装置具有防脱卡定体5,该防脱卡定体5与所述转动体3或所述主体1卡定,以防止所述转动筒2从该转动体3或主体1脱落,该防脱卡定体5在所述转动筒2的基端侧设置成固定状态,在所述转动筒2的内侧设置有与所述转动体3嵌合的中间筒体10,在所述防脱卡定体5设置有转动传递部,所述转动传递部经由所述中间筒体10将所述转动筒2的转动传递至所述转动体3,所述转动筒2的转动经由所述防脱卡定体5和所述中间筒体10被传递至所述转动体3,从而使该转动体3与所述转动筒 2—同转动。此外,涉及一种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夹持装置中,在所述防脱卡定体5设置有作为所述转动传递部的共转用嵌合部7,该共转用嵌合部7与设置于所述中间筒体10的凹部11或凸部嵌合。此外,涉及一种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夹持装置中,所述防脱卡定体5包括筒状固定部8,其固定于所述转动筒2 ;突出部6,其朝向该筒状固定部8 的内侧突出,并与所述转动体3或所述主体1抵接以防止所述转动筒2从该转动体3或主体1脱落;以及所述共转用嵌合部7,其设置于所述筒状固定部8。此外,涉及一种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4所述的夹持装置中,所述突出部6沿着与所述转动筒2的旋转轴交叉的方向延伸设置。此外,涉及一种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5所述的夹持装置中,所述共转用嵌合部7沿着所述转动筒2的旋转轴方向延伸设置。此外,涉及一种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6所述的夹持装置中,所述突出部6与所述共转用嵌合部7以它们的延伸设置方向分别交叉成大致直角的状态进行设置。此外,涉及一种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7所述的夹持装置中,所述筒状固定部8压入嵌合于所述转动筒2的内周面,从而以固定状态设置于所述转动筒2。此外,涉及一种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8所述的夹持装置中,所述防脱卡定体5为金属制,其通过将所述突出部6、所述共转用嵌合部7以及所述筒状固定部8 一体成型而形成。此外,涉及一种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 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夹持装置中,在所述中间筒体10设置有转动传递用卡定部9,该转动传递用卡定部9配设在设置于所述转动体3的多个突部14a、14b、14c、14d之间,并与该突部Ha、14b、He、14d卡定以将所述转动筒2的转动传递至所述转动体3。此外,涉及一种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0所述的夹持装置中,所述转动筒2为金属制,所述中间筒体10为合成树脂制。此外,涉及一种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1所述的夹持装置中,所述转动体3包括将多个分割螺母体连接设置而形成的环状的螺母体12 ;和对该螺母体12进行形状保持的形状保持环13。此外,涉及一种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使设置于主体1的转动筒2转动,通过与该转动筒2 —同转动的环状的转动体3的转动,使与该转动体3螺合的卡爪4扩张收缩并进退,从而利用所述卡爪4来把持工具,所述夹持装置具有防脱卡定体5,该防脱卡定体5与所述转动体3或所述主体1卡定以防止所述转动筒2从该转动体3或主体1脱落,该防脱卡定体5在所述转动筒2的基端侧设置成固定状态,此外,在所述防脱卡定体5设置有转动传递部,该转动传递部将所述转动筒2的转动传递至所述转动体3,所述转动筒2的转动经由所述防脱卡定体5被传递至所述转动体3,从而使该转动体3与所述转动筒2 —同转动。此外,涉及一种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3所述的夹持装置中,在所述防脱卡定体5设置有作为所述转动传递部的共转用嵌合部7,所述共转用嵌合部7与设置于所述转动体3的凹部11或凸部嵌合。此外,涉及一种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4所述的夹持装置中,所述转动体3包括将多个分割螺母体连接设置而形成的环状的螺母体12 ;和对该螺母体12进行形状保持的形状保持环13,在该形状保持环13设置有所述凹部11或凸部。此外,涉及一种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5所述的夹持装置中,凹部11 或凸部设置于凸缘部40,所述凸缘部40设置于所述形状保持环13的上端部。发明效果由于本发明如上述那样构成,因此形成了下述这样的实用的夹持装置当然能够更可靠且稳定地防止转动体或主体与转动筒之间的脱落,且量产性也很优异。
图1是将本实施例的一部分切除后的概要说明主视图。图2是本实施例的包覆嵌合有转动体的主体的概要说明立体图。图3是本实施例的中间筒体和防止脱落体的分解概要说明立体图。图4是本实施例的中间筒体和防止脱落体的概要说明立体图。图5是本实施例的防止脱落体的概要说明仰视图。图6是本实施例的动作说明所涉及的沿图1中的W-W线的剖视图。图7是本实施例的动作说明所涉及的沿图1中的X-X线的剖视图。图8是将另一个例子的一部分切除后的概要说明主视图。
图9是另一个例子的形状保持环和防止脱落体的分解概要说明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基于附图示出本发明的作用,并简单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用于防止转动筒2从转动体3或主体1脱落的防脱卡定体5在转动筒2上设置成固定状态,即使在使用所把持的工具进行加工时作用有冲击或振动,也能够可靠地防止转动筒2从转动体3或主体1脱离。此外,通过在防脱卡定体5设置转动传递部,能够使该防脱卡定体5不但承担防脱卡定作用而且还承担转动传递作用,相应地能够利用简易的结构将转动筒2的转动传递至转动体3。此外,通过例如在防脱卡定体5设置作为转动传递部的共转用嵌合部7,能够设置例如中间筒体10,即使在为了提高外周部的强度而使转动筒2为金属制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该中间筒体10为合成树脂制从而容易地将该中间筒体10的内表面形状等加工成所希望
6的形状,相应地,可加工性和量产性变得优异。实施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是下述这样的夹持装置通过使转动筒2转动来使多个卡爪4扩张收缩并滑动,所述卡爪4插入于在主体1的末端设置的孔20中,通过该卡爪4来把持工具,在所述主体1设置有环状的棘齿21,此外,在转动筒2的内侧,在所述主体1包覆嵌合有环状的转动体3,该转动体3与所述卡爪4螺合并与所述转动筒2 —同转动,此外,在所述棘齿21 的外侧配设有与该棘齿21卡定的可装卸自如的卡定弹簧体,该卡定弹簧体以随着所述转动体3的转动而在棘齿21的周围转动的状态设置,该卡定弹簧体通过凹凸嵌合构件安装于转动体3,并且设置有保持部23,该保持部23用于保持所述棘齿21与所述卡定弹簧体卡定的状态、和所述棘齿21与所述卡定弹簧体的卡定解除的状态,其中,所述夹持装置构成为 具有防脱卡定体5,该防脱卡定体5与所述转动体3或所述主体1卡定以防止所述转动筒2 从该转动体3或主体1脱落,在所述转动筒2上,该防脱卡定体5在所述转动体3的基端侧设置成固定状态,在所述转动筒2与所述主体1之间设置有与所述转动体3嵌合的中间筒体10,在所述防脱卡定体5设置有共转用嵌合部7,所述共转用嵌合部7与设置于所述中间筒体10的凹部11或凸部嵌合,所述转动筒2的转动经由所述防脱卡定体5与所述中间筒体10传递至所述转动体3,从而使得该转动体3与所述转动筒2 —同转动。具体而言,本实施例是将本发明应用于在施加振动或冲击的所谓电锤钻、振动钻 (振動K 'J ^ )以及起子钻(K,〃 〃一 F 'J ^ )等电动转动工具中使用的夹持装置的实施例,在主体1的基端部设置有用于与上述电动转动工具的主轴连结的连结孔36。在主体1中可以采用铁、钢、不锈钢等金属,铝、镁、钛等非铁金属,他们的合金,合成树脂或纤维强化树脂等。此外,本实施例为钢制。如图1所示,在形成于主体1的孔20中,以倾斜状态设置有三根卡爪4,与形成于该卡爪4的外表面的螺纹部15螺合的环状的转动体3以包覆嵌合的状态设置于该卡爪4。该转动体3由分割螺母体12和形状保持环13构成(两者成一体地转动),所述分割螺母体12沿周向分割成多个,所述形状保持环13对该多个分割螺母体12进行形状保持。图中的标号17是钢球,标号18是钢球支承件,标号19是0形环。另外,并不限于分割螺母体,也可以采用预先成一体的螺母体。此外,在主体1上,在转动体3的末端侧包覆嵌合有合成树脂制的中间筒体10。如图3、6、7所示,在该中间筒体10设置有转动传递用卡定部9,该转动传递用卡定部9配设在多个突部14a、14b、14c、14d之间,并与该突部Ha、14b、He、14d卡定以将所述转动筒2的转动传递至所述转动体3,所述突部14a、14b、14c、14d被设置成从转动体3的所述螺母体 12向末端侧突出的状态。在本实施例中,以对置状态设置有一对转动传递用卡定部9。此外,如图3、4所示,在中间筒体10的基端部,沿着周向以预定的间隔排列设置有与防脱卡定部5的共转用嵌合部7嵌合的凹部11。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形成了使转动筒2转动并将转动传递至螺母体12以使转动体3转动的结构,但是,也可以形成为将转动筒2的转动传递至例如形状保持环13以使转动体3转动的结构。此外,在设置于转动体3的螺母体12上的突部14a、14b、14c、14d,以共转状态安装有卡定弹簧体。此外,在转动体3的末端侧,在主体1上形成有与卡定弹簧体的末端卡定部啮合的环状的棘齿21。该棘齿21可以直接形成于主体1,也可以与主体1分开地由高硬度的硬质部件13、例如钢或不锈钢形成。通过该棘齿21与所述末端卡定部的卡合,螺母体 12(转动体)表现出仅能朝一个方向旋转的状态(不能反转的状态)。另外,将在后文中说明卡定弹簧体与棘齿的详细情况。在由转动体3和中间筒体10所包覆嵌合的主体1上包覆嵌合有金属制(钢制) 的转动筒2。另外,转动筒2并不限于金属制,也可以使其为树脂制。在该转动筒2的基端侧压入嵌合有金属制(钢制)的环状的防脱卡定体5。具体而言,防脱卡定体5具有薄板环状的筒状固定部8,该筒状固定部8的直径比转动筒2的具有大致固定直径的基端侧内周面的直径稍大,使中间筒体10包覆嵌合于设置有转动体3的主体1,使转动筒2包覆嵌合于由该中间筒体10所包覆嵌合的主体1,将防脱卡定体5从转动筒2的基端侧插入,通过将筒状固定部8压入嵌合于转动筒2的比转动体3靠基端侧的位置来将其在转动筒2中设置成固定状态。另外,由于转动筒2和防脱卡定体5都是金属制,因此,防脱卡定体5通过压入嵌合而被极其牢固地固定。此外,筒状固定部8并不限于比转动体3靠基端侧的位置,具体而言,并不限于例如比转动体3的螺母体12与卡爪4的螺纹部15螺合的螺合部靠基端侧的位置,也可以构成为将筒状固定部8压入嵌合于比该螺合部靠末端侧的位置(或与该螺合部大致相同的位置)。此外,防脱卡定体5由下述部分构成筒状固定部8,其固定于转动筒2 ;突出部6, 其朝向该筒状固定部8的内侧突出,并与转动体3或主体1抵接以防止所述转动筒2从该转动体3或主体1脱落;以及共转用嵌合部7,其设置于筒状固定部8,用于传递转动筒2的转动。具体而言,突出部6构成为从筒状固定部8的下端部朝向所述转动筒2的内侧突出预定的量,以便与所述转动体3 (的形状保持环1 抵接。另外,突出部6并不限于与转动体3抵接,其也可以构成为与主体1抵接,但是,当防脱卡定体5 (突出部6)与主体1接触时,在防脱卡定体5与主体1之间会产生因摩擦导致的损耗(并非总是与突出部6接触)。此外,防脱卡定体5的所述突出部6是板状,并沿着与所述转动筒2的旋转轴交叉的方向(与转动筒2的旋转轴正交的方向)延伸设置,该突出部6的末端侧表面被设定为与转动体3或主体1抵接的抵接面。此外,防脱卡定体5的所述共转用嵌合部7是板状,并从所述固定部8开始沿着所述转动筒2的旋转轴方向(与转动筒2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向)延伸设置。在与设置于中间筒体10的基端部的凹部11对应的位置,以预定的间隔排列设置有与该凹部11相同数量的共转用嵌合部7,所述突出部6设置于该共转用嵌合部7之间。该共转用嵌合部7经由筒状固定部8和阶梯部而设置成与转动筒2的内周面以及转动体3的形状保持环13不接触。 另外,共转用嵌合部7的宽度被设定成与所述凹部11的宽度大致相同的宽度。如图3 5所示,本实施例的防脱卡定体5构成为相同数量的所述突出部6和所述共转用嵌合部7以其延伸设置方向分别交叉成大致直角的状态沿固定部8的周向交替地排列设置于筒状固定部8,其中,所述突出部6沿着与所述转动筒2的旋转轴交叉的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共转用嵌合部7沿着所述转动筒2的旋转轴方向延伸设置。该防脱卡定体5通过将所述突出部6、所述共转用嵌合部7以及所述筒状固定部8 一体成型而形成。
因此,通过在转动筒2上设置成固定状态的防脱卡定体5的共转用嵌合部7,中间筒体10与转动筒2 —体地转动,使该中间筒体10的转动经由转动传递用卡定部9传递至转动体3 (的螺母体1 ,从而能够通过使转动筒2转动来使卡爪4扩张收缩并进退。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防脱卡定体5构成为经由中间筒体10间接地将转动筒2的转动传递至转动体3,但是,也可以构成为不设置中间筒体10,而是使转动传递部(共转用嵌合部7)与设置在转动体3 (螺母体12或形状保持环13)的基端部上的(与上述中间筒体10相同的)凹部11或凸部直接嵌合来传递转动筒2的转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不需要防止松弛的用途,则不设置棘轮机构能够更加简化结构,从而使组装作业等变得容易。例如,如图8、9所示的其他例子那样,也可以构成为在形状保持环13的上端部设置凸缘部40,在该凸缘部40的末端,以与共转用嵌合部7大致相同的间隔形成与共转用嵌合部7大致相同宽度或比共转用嵌合部7宽度稍大的切口部(凹部11),将共转用嵌合部7 与该切口部嵌合。这种情况下,构成为能够不经由中间筒体10地将转动筒2的转动直接传递至转动体3的结构。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形成了采用上述共转用嵌合部7作为转动传递部来将转动筒2的转动传递至转动体3的结构,但是,也可以构成为例如将防脱卡定体5的一部分压入嵌合于中间筒体10(转动体3的形状保持环13)以使中间筒体10(转动体幻与转动筒 2 —同转动,从而将转动筒2的转动传递至转动体3 (也可以将防脱卡定体5的压入嵌合了的该压入嵌合部作为转动传递部)。下面,参考图6、7对卡定弹簧体和棘齿进行说明。卡定弹簧体是金属制(铁制或钢制),其在棘齿21的周围以被中间筒体10的内表面支承的状态进行配设。另外,转动筒2的旋转力即使经由形状保持环13传递,也是以相同的方式被传递。本实施例的卡定弹簧体由两个卡定弹簧体22、23构成。该一个卡定弹簧体22担负与棘齿21卡定的卡定作用,此外,另一个卡定弹簧体23担负着下述作用通过保持转动筒2的位置来将所述卡定弹簧体22保持在预定的位置。这样,在本实施例中,使与棘齿21 卡定的卡定作用、和对与棘齿21的卡定状态以及卡定解除状态进行保持的卡定状态保持作用以及卡定解除状态保持作用由不同的弹簧来担负,但是,也可以形成为使上述作用由一个卡定弹簧体来担负的结构。在卡定弹簧体22设置有两个突部25 J6和与棘齿21卡定的末端卡定部24。利用该卡定弹簧体22的突部25 J6和所述螺母体12的突部14a、14b (的凹部),卡定弹簧体22 被安装成与螺母体12共转的状态。此外,在卡定弹簧体23设置有三个突部27、28、四。利用该卡定弹簧体23的突部 27,28,29和所述螺母体12的突部14b (的凹部)、14c、14d,卡定弹簧体23被安装成与螺母体12共转的状态。因此,由于卡定弹簧体22、23、转动传递用卡定部9以及突部Ha、14b、He、14d配设在同一圆周上,因此能够相应地实现紧凑的设计。另外,对于卡定弹簧体22、23与螺母体12之间的安装,只要是使两者成为共转的状态的结构即可,并不限于上述结构。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形成了利用凹凸嵌合构件将卡定弹簧体22、23安装于螺母体12的结构,但是也可以形成为利用凹凸嵌合构件将卡定弹簧体22、23安装于形状保持环13的结构。此外,在中间筒体10的内表面设置有介入体35,该介入体35用于可靠地解除卡定弹簧体22的末端卡定部M与棘齿21的卡定,以该介入体35的末端锥面支承末端卡定部 24,从而使该末端卡定部M与棘齿21的卡定(啮合)可靠地解除。此外,在中间筒体10的内表面设置有按压部32,该按压部32压住卡定弹簧体22 的末端卡定部M以维持末端卡定部M与棘齿21的卡定状态。在螺母体12上包覆嵌合有中间筒体10,该中间筒体10的末端被主体1支承,该中间筒体10构成为与螺母体12 —同转动,但是当对螺母体12的转动施加了预定的负载时,该中间筒体10相对于螺母体12转动预定的角度。该中间筒体10相对于螺母体12的预定角度的转动是在凸部1 与凸部14b之间, 具体而言,是图6中的L。因此,中间筒体10与转动筒2 —同转动,当负载作用时,中间筒体 10的突部33、34克服卡定弹簧体23的弹力而越过突部30、31,突部14a、14b之间的转动传递用卡定部9的端面与突部14b的端面M抵接(同样,突部14c、14d之间的转动传递用卡定部9的端面与突部14d的端面N抵接),从而中间筒体10 (转动筒2~)与螺母体12成为一体并且紧固。通过该突部33、34的存在,只要该突部33、34不克服弹力而越过卡定弹簧体23的突部30、31,转动筒2就不会向松弛的方向转动,因此,相应地,可靠地发挥了防止松弛的效果。另外,通过卡定弹簧体22、23的弹力、特别是突部33、34和突部30、31的形状,能够设定防松力。此外,在转动筒2的外表面形成有防滑凸条,此外,转动筒2的末端被主体1支承, 转动筒2的基端被支承部件16支承,该支承部件16设置于主体1。另外,在使用起子钻等电动转动工具的情况下,在夹持装置开闭时或钻孔加工等作业时需要旋转力,但是在使用冲击钻(〃)卜K,〃 〃一)、电锤钻或振动钻等电动转动工具的情况下,不但需要回转力,为了防止脱落,还需要轴向的保持力,因此,对于支承部件16和主体1的结合,设置于主体1的后端的以网纹滚花(τ· \目口一 > 〃卜)形状的结合是较好的。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支承部件16形成为在转动筒2的外部露出的结构,但是也可以形成为收纳于转动筒 2内的结构。因此,当利用卡爪4来把持工具并使转动筒2转动时,至预定的载荷施加于转动筒 2为止,转动筒2与螺母体12 —同转动,因此,卡定弹簧体22、23也在棘齿21的周围转动。当转动筒2转动至预定的位置(卡爪4与工具抵接的位置)时,预定的载荷作用于转动筒2(图6的状态),如果使转动筒2从该状态开始进一步向图6中的箭头的方向克服弹力而转动,则转动筒2相对于螺母体12转动,支承着卡定弹簧体22的末端卡定部M的介入体35移动,并且,中间筒体10的按压部32按压末端卡定部M,从而使该末端卡定部M 与棘齿21卡定,另外,中间筒体10的突部33、34越过卡定弹簧体23的突部30、31,转动传递用卡定部9分别与突部14b的端面M和凸部14d的端面N抵接,从而使中间筒体10 (转动筒2)与螺母体12成为一体,如果进一步使转动筒2转动,则卡定于棘齿21的卡定弹簧体22的末端卡定部M通过板簧作用而一个齿一个齿地越过棘齿21,并卡定于预定的棘齿 21 (该状态通过棘齿21而不会发生反转),从而转动筒2的转动阻力增强,紧固完成(图7 的状态)。
另外,在一个齿一个齿地越过棘齿21的状态下,紧固尚未结束,当紧固结束时,不会发生越过齿这一现象。该紧固状态利用突部33、34和突部30、31进行保持。此外,在解除该紧固状态时,与上述操作相反,当使转动筒2反转时,位于突部33、 34的右侧的突部30、31 (图7的状态)越过突部33、34,如果进一步使转动筒2向图7中的箭头方向转动,则利用按压部32进行的末端卡定部M与棘齿21的卡合(啮合)被解除, 进而,介入体35移动而将卡定弹簧体22的末端卡定部M抬起,通过进一步使转动筒2转动,工具的紧固变得松弛。该状态,即,卡定弹簧体22的末端卡定部M与棘齿21的卡合被解除了的状态也利用突部33、34和突部30、31进行保持。因此,本实施例的夹持装置成为下述这样的优秀的夹持装置能够可靠地防止工具的紧固的松弛,结构简单,且富于耐久性。此外,本实施例的介入体35是用于在意外情况下使卡定弹簧体22的末端卡定部 24与棘齿21不啮合的部件(因此,在没有被介入体35支承的状态、S卩、按压部32与末端卡定部M不抵接的状态下,末端卡定部M因弹簧的弹性而从棘齿21离开),但是也可以构成为不要或去掉按压部32,使末端卡定部M与棘齿21始终啮合,利用介入体35来强制地解除末端卡定部M与棘齿21的啮合。由于本实施例如上述那样构成,因此,即使在使用所把持的工具进行加工时作用有冲击或振动,也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转动筒2从转动体3或主体1脱离。此外,通过设置防脱卡定体5的共转用嵌合部7,能够设置中间筒体10,即使在为了提高外周部的强度以防止由作业时的外周部的摩擦等所造成的损伤而使转动筒2为金属制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该中间筒体10为合成树脂制从而容易地将该中间筒体10的内表面形状(按压部32、突部33、34和介入体3 等加工成所希望的形状,相应地,可加工性和量产性变得优异。此外,通过使中间筒体10与转动筒2分体形成,即使在改变转动筒2的外观设计的情况下也能够沿用中间筒体10,因此,只要仅更换转动筒2即可,相应地,能够容易且低成本地改变转动筒2的外观设计。因此,本实施例是一种实用的夹持装置,该夹持装置当然能够更可靠且稳定地防止转动筒相对于转动体和主体脱落,而且量产性也很优异。
权利要求
1.一种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使设置于主体的转动筒转动,通过与该转动筒一同转动的环状的转动体的转动,使与该转动体螺合的卡爪扩张收缩并进退,从而利用所述卡爪来把持工具,所述夹持装置具有防脱卡定体,该防脱卡定体与所述转动体或所述主体卡定,以防止所述转动筒从该转动体或主体脱落,该防脱卡定体在所述转动筒的基端侧设置成固定状态,此外,在该防脱卡定体设置有转动传递部,该转动传递部直接或间接地将所述转动筒的转动传递至所述转动体,所述转动筒的转动经由所述防脱卡定体被传递至所述转动体, 从而使该转动体与所述转动筒一同转动。
2.一种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使设置于主体的转动筒转动,通过与该转动筒一同转动的环状的转动体的转动,使与该转动体螺合的卡爪扩张收缩并进退,从而利用所述卡爪来把持工具,所述夹持装置具有防脱卡定体,该防脱卡定体与所述转动体或所述主体卡定, 以防止所述转动筒从该转动体或主体脱落,该防脱卡定体在所述转动筒的基端侧设置成固定状态,在所述转动筒的内侧设置有与所述转动体嵌合的中间筒体,在所述防脱卡定体设置有转动传递部,所述转动传递部经由所述中间筒体将所述转动筒的转动传递至所述转动体,所述转动筒的转动经由所述防脱卡定体和所述中间筒体被传递至所述转动体,从而使该转动体与所述转动筒一同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防脱卡定体设置有作为所述转动传递部的共转用嵌合部,该共转用嵌合部与设置于所述中间筒体的凹部或凸部嵌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脱卡定体包括筒状固定部,其固定于所述转动筒;突出部,其朝向该筒状固定部的内侧突出,并与所述转动体或所述主体抵接以防止所述转动筒从该转动体或主体脱落;以及所述共转用嵌合部,其设置于所述筒状固定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沿着与所述转动筒的旋转轴交叉的方向延伸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共转用嵌合部沿着所述转动筒的旋转轴方向延伸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共转用嵌合部以它们的延伸设置方向分别交叉成大致直角的状态进行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状固定部压入嵌合于所述转动筒的内周面,从而以固定状态设置于所述转动筒。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脱卡定体为金属制,其通过将所述突出部、所述共转用嵌合部以及所述筒状固定部一体成型而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3 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间筒体设置有转动传递用卡定部,该转动传递用卡定部配设在设置于所述转动体的多个突部之间,并与该突部卡定以将所述转动筒的转动传递至所述转动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筒为金属制,所述中间筒体为合成树脂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体包括将多个分割螺母体连接设置而形成的环状的螺母体;和对该螺母体进行形状保持的形状保持环。
13.一种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使设置于主体的转动筒转动,通过与该转动筒一同转动的环状的转动体的转动,使与该转动体螺合的卡爪扩张收缩并进退,从而利用所述卡爪来把持工具,所述夹持装置具有防脱卡定体,该防脱卡定体与所述转动体或所述主体卡定, 以防止所述转动筒从该转动体或主体脱落,该防脱卡定体在所述转动筒的基端侧设置成固定状态,此外,在所述防脱卡定体设置有转动传递部,该转动传递部将所述转动筒的转动传递至所述转动体,所述转动筒的转动经由所述防脱卡定体被传递至所述转动体,从而使该转动体与所述转动筒一同转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防脱卡定体设置有作为所述转动传递部的共转用嵌合部,所述共转用嵌合部与设置于所述转动体的凹部或凸部嵌合。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体包括将多个分割螺母体连接设置而形成的环状的螺母体;和对该螺母体进行形状保持的形状保持环,在该形状保持环设置有所述凹部或凸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凹部或凸部设置于凸缘部,所述凸缘部设置于所述形状保持环的上端部。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实用的夹持装置,其当然能够更可靠且稳定地防止转动体或主体与转动筒之间的脱落,且量产性也很优异。该夹持装置使设置于主体(1)的转动筒(2)转动,通过与转动筒(2)一同转动的环状的转动体(3)的转动,使与转动体(3)螺合的卡爪(4)扩张收缩并进退,从而利用卡爪(4)来把持工具,所述夹持装置构成为具备防脱卡定体(5),该防脱卡定体(5)与转动体(3)或主体(1)卡定以防止转动筒(2)从转动体(3)或主体(1)脱落,且该防脱卡定体(5)在转动筒(2)的基端侧设置成固定状态,在该防脱卡定体(5)设置有直接或间接地将转动筒(2)的转动传递至转动体(3)的转动传递部,转动筒(2)的转动经由防脱卡定体(5)被传递至转动体(3),从而使转动体(3)与转动筒(2)一同转动。
文档编号B23B31/12GK102413973SQ20108001895
公开日2012年4月11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30日 优先权日2009年4月30日
发明者谷口正, 酒卷和男, 酒卷章 申请人:优开洼精工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