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铝合金压铸件侧面多点局部挤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挤压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铝合金压铸件侧面多点局部挤压方 法。
背景技术:
目前,压铸件类产品的内在质量,随着国内外轿车整车厂用户要求的不断提高,正 朝着需高耐压、高强度、高防泄要求方向发展,尤其是在铸件的“热节”处(厚壁处)要求实 现5%以内的孔隙率,这是一项难度很高的质量技术指标。现国内压铸行业中,其“热节”处 的孔隙率,多是通过高增压补缩和优化浇道填充系统等方法来实现,但孔隙率往往只能达 到10 % 20 %之间,无法从现有技术上实现5 %以内的孔隙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铝合金压铸件侧面多点局部挤压方法,其 能实现5%以内的孔隙率。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铝合金压铸件侧面多 点局部挤压方法,其特征在于,其采用滑块挤压型芯、油缸压板、密封圈、油缸轴、活塞与滑 块座本体,在动模滑块座本体中装入油缸轴、密封圈和活塞,油缸轴、密封圈和活塞与油缸 压板固定,滑块挤压型芯与油缸轴固定,该方法动作时,液压油通过挤压进油口后分两路进 入油缸推动活塞,带动滑块挤压型芯向前挤压,完成多点挤压动作,当开模时液压油通过出 油口后分两路进入油缸,推动活塞向后运动,带动滑块挤压型芯复位,再等动模和定模开模 后,在外置油缸的作用下整个动模滑块完成抽芯动作以实现对铸件侧面的多点挤压。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发明可实现铸件各侧面的多点局部挤压,实现 5%以内的孔隙率,使产品质量提高。
图1为本发明铝合金压铸件侧面多点局部挤压方法采用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图1所示,本发明铝合金压铸件侧面多点局部挤压方法采用滑块挤压型芯1、滑 块2、油缸接头3、轴杆铜套4、油缸压板5、密封圈6、第一出油孔71与第二出油孔72、油封 8、油缸轴9、活塞10、弹簧垫片11、点冷却孔12、滑块座本体13、第一油路接头141与第二油 路接头142。在动模滑块座本体13中装入油缸轴9、密封圈6和活塞10,油缸轴9、密封圈6和 活塞10与油缸压板5固定。滑块挤压型芯1与油缸轴9固定。为防止滑块座受热膨胀后 油缸咬死,特在缸径旁边设置了四道点冷却孔12,以平衡滑块温度。动作时,液压油通过挤压进油口后分两路进入油缸推动活塞10,带动滑块挤压型芯1向前挤压,完成多点挤压动 作。当开模时液压油通过出油口后分两路进入油缸,推动活塞10向后运动,带动滑块挤压 型芯1复位,再等动模和定模开模后,在外置油缸的作用下整个动模滑块完成抽芯动作,周 而复始实现对铸件侧面的多点挤压。在压铸高速快压射完成时,实现第一次增压后的0. 5-2秒瞬间,通过安装在模具 型腔滑块内(铸件侧面)的多点挤压装置,在压铸动作控制程序指令和通过计算的系统压 力保证下,以多点挤压装置的挤压棒,在挤压缸活塞传动下,作用在铸件侧面的热节上,进 行一定压力一定距离的向前挤压运动,使厚壁处尚未凝固的铝液及时被挤压,得到二次增 压,填补厚壁处内的空穴,并挤出气体,使其致密性有效提高,实现5%以内的孔隙率。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些 仅是举例说明,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 更或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
权利要求
1. 一种铝合金压铸件侧面多点局部挤压方法,其特征在于,其采用滑块挤压型芯、油 缸压板、密封圈、油缸轴、活塞与滑块座本体,在动模滑块座本体中装入油缸轴、密封圈和活 塞,油缸轴、密封圈和活塞与油缸压板固定,滑块挤压型芯与油缸轴固定,该方法动作时,液 压油通过挤压进油口后分两路进入油缸推动活塞,带动滑块挤压型芯向前挤压,完成多点 挤压动作,当开模时液压油通过出油口后分两路进入油缸,推动活塞向后运动,带动滑块挤 压型芯复位,再等动模和定模开模后,在外置油缸的作用下整个动模滑块完成抽芯动作以 实现对铸件侧面的多点挤压。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铝合金压铸件侧面多点局部挤压方法,其采用滑块挤压型芯、油缸压板、密封圈、油缸轴、活塞与滑块座本体,在动模滑块座本体中装入油缸轴、密封圈和活塞,油缸轴、密封圈和活塞与油缸压板固定,滑块挤压型芯与油缸轴固定,该方法动作时,液压油通过挤压进油口后分两路进入油缸推动活塞,带动滑块挤压型芯向前挤压,完成多点挤压动作,当开模时液压油通过出油口后分两路进入油缸,推动活塞向后运动,带动滑块挤压型芯复位,再等动模和定模开模后,在外置油缸的作用下整个动模滑块完成抽芯动作以实现对铸件侧面的多点挤压。本发明可实现铸件各侧面的多点局部挤压,实现5%以内的孔隙率,使产品质量提高。
文档编号B21C23/00GK102085570SQ20091020009
公开日2011年6月8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8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8日
发明者黄家庆 申请人:上海乾通汽车附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