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及电视接收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931309阅读:334来源:国知局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及电视接收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及电视接收装置。背光源装置(12),包括:LED(16);导光板(19),该导光板(19)的一端面是光入射面(19b),一方板面是光射出面(19a),另一方板面是相反板面(19c);底架(14),该底架(14)具有底板部(14a),该底板部(14a)具有从相反板面(19c)侧支承导光板(19)的导光板支承部(31)和未从相反板面(19c)侧支承导光板(19)的非导光板支承部(30);以及反射片材(20),该反射片材(20)具有比导光板(19)的光入射面(19b)朝LED(16)侧延伸的延伸反射部(20a),并具有将延伸反射部(20a)中的与非导光板支承部(30)重叠的部分中的至少一部分去除而形成的缺口部(32)。
【专利说明】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及电视接收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及电视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0002]近年来,以电视接收装置为代表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显示元件不断地从现有的显像管转变成液晶面板、等离子显示器面板等薄型的显示面板,从而能将图像显示装置薄型化。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的液晶面板不会自发光,因此,需要另行装备背光源装置以作为照明装置,背光源装置根据其机构被大致划分为正下方型和边侧照明型。为了实现液晶显示装置的进一步薄型化,使用包括导光板的边侧照明型的背光源装置是较为理想的,作为其一例,已知有下述专利文献I记载的装置。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7 — 265882号公报
[0006](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7]上述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边侧照明方式的背光源单元包括:导光板;冷阴极荧光灯,该冷阴极荧光灯配置于导光板的侧面侧;反射片材,该反射片材配置于导光板的背面侧;以及反射器,该反射器从背面侧支承反射片材并覆盖冷阴极荧光灯,以使来自冷阴极荧光灯的光反射至导光板,其中,利用设于反射器的凸形状部强制地使反射片材与导光板的棱线接触,从而抑制了光在导光板的棱线处的漫反射。
[0008]然而,将上述凸形状部设于反射器在设计上可能存在困难,相反地,当从设计的容易性角度出发在反射器上形成孔部、凹部时,导光板及反射片材的局部未被支承。这样的话,反射片材中的与孔部、凹部重叠的部分会远离导光板,来自冷阴极荧光灯的光在反射片材的上述远离的部分处反射而直接射入导光板的背面,并这样从导光板的正面射出,因此,可能会产生局部的明亮部而导致亮度不均。
【实用新型内容】
[0009]本实用新型基于上述情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抑制亮度不均。
[0010]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0011]本实用新型的照明装置包括:光源;导光板,该导光板是呈板状的导光板,至少一端面是供来自上述光源的光射入的光入射面,一方板面是使光射出的光射出面,此外,另一方板面是与上述光射出面相反一侧的相反板面;底架,该底架具有底板部,该底板部具有从上述相反板面侧支承上述导光板的导光板支承部和未从上述相反板面侧支承上述导光板的非导光板支承部;以及反射构件,该反射构件是以夹在上述导光板的上述相反板面与上述底架的上述底板部之间的形式配置、并使来自上述导光板的光朝上述光射出面侧反射的反射构件,该反射构件具有比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光入射面朝上述光源侧延伸的延伸反射部,并具有将上述延伸反射部中的与上述非导光板支承部重叠的部分中的至少一部分去除而形成的缺口部。
[0012]这样,从光源发出的光射入导光板的光入射面,然后,被以夹在光射出面相反一侧的相反板面与底架的底板部之间的形式配置的反射构件反射至光射出面侧等,使该光在导光板内传播,并最终从光射出面射出。反射构件具有比导光板的光入射面朝光源侧延伸的延伸反射部,因此,能利用延伸反射部对来自光源的光进行反射,从而能提高光朝光入射面的入射效率。另一方面,底架的底板部具有从相反板面侧支承导光板的导光板支承部和未从相反板面侧支承导光板的非导光板支承部,因此,在延伸反射部中包含与非导光板支承部重叠的部分,该重叠部分容易远离相反板面,该远离的部分会将来自光源的光反射而直接射入相反板面,从而该射入光直接从光射出面射出而可能产生局部的明亮部、即亮度不均。
[0013]关于这点,在反射构件上形成有将延伸反射部中的与非导光板支承部重叠的部分中的至少一部分去除而形成的缺口部,因此,难以因非导光板支承部而在延伸反射部上产生远离导光板的相反板面的部分,并难以产生来自光源的光被延伸反射部反射而直接射入相反板面的情况。藉此,难以产生射入相反板面的光就这样从光射出面射出的情况,因此,难以在来自光射出面的射出光中产生亮度不均。
[00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照明装置的实施方式,以下结构是较为理想的。
[0015](I)上述反射构件的上述缺口部的缺口缘部被配置成与上述光入射面呈共面状或配置于比上述光入射面靠上述光源侧相反一侧的位置。这样的话,与假设缺口部的缺口缘部形成为比光入射面朝光源侧突出的情况相比,更难以因非导光板支承部而在延伸反射部上产生远离导光板的相反板面的部分,并且进一步难以产生来自光源的光被延伸反射部反射而直接射入相反板面的情况,从而能进一步良好地抑制亮度不均。
[0016](2)上述反射构件的上述缺口部的缺口缘部配置于比上述光入射面靠上述光源侧相反一侧的位置。这样的话,与假设缺口部的缺口缘部与光入射面形成为共面状的情况相比,即便在因尺寸公差、组装公差等的影响而使缺口部的缺口缘部的配置产生位置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可靠地避免缺口缘部从光入射面突出至光源侧的情况,从而能更进一步良好地抑制亮度不均的发生。
[0017](3)上述非导光板支承部的端部配置于比上述光入射面靠上述光源侧相反一侧的位置,上述反射构件的上述缺口部的缺口缘部配置于比上述非导光板支承部的上述端部靠上述光入射面侧的位置。这样的话,与假设缺口部的缺口缘部和非导光板支承部的端部形成为共面状的情况下,因反射构件的反射光量减少而降低光的利用效率的情况相比,能充分地确保反射构件的反射光以抑制光的利用效率的降低。另外,当缺口部的缺口缘部配置于比非导光板支承部的端部靠光入射面侧的位置时,容易因非导光板支承部而在延伸反射部上产生远离导光板的相反板面的部分,但通过将缺口部的缺口缘部配置成与光入射面呈共面状或配置于比光入射面靠光源侧相反一侧的位置,从而难以产生从光入射面朝光源侧延伸的延伸反射部的反射光直接射入导光板的相反板面的情况,因此,亮度不均是非常难以产生的。
[0018](4)上述反射构件的上述缺口部的沿着上述光入射面的方向上的尺寸随着远离上述光源而连续地减小。这样的话,反射构件的面积、即反射构件的反射光量在沿着光入射面的方向上连续地变化,因此,与假设缺口部的沿光入射面的方向上的尺寸为一定的情况或上述尺寸在远离光源时逐级减小的情况相比较,由于形成缺口部而难以视觉确认出在导光板的光射出面上产生的阴暗部,从而对于抑制亮度不均是更为理想的。
[0019 ] (5)上述反射构件的上述缺口部的沿着上述光入射面的方向上的形成范围比上述非导光板支承部的沿着上述光入射面的方向上的形成范围大。这样的话,缺口部在沿着光入射面的方向上扩大至与导光板支承部重叠的范围,因此,反射光量在延伸反射部中的与非导光板支承部重叠的重叠部分和延伸反射部中的与导光板支承部重叠的重叠部分之间连续地发生变化。藉此,由于形成缺口部而进一步难以视觉确认出在光射出面上产生的阴暗部,从而更进一步良好地抑制亮度不均的产生。另外,即便在因尺寸公差、组装公差等的影响而使缺口部的配置产生位置偏差的情况下,缺口部也可被容易地配置成在沿着光入射面的方向上与非导光板支承部合适地重叠,因此,能进一步可靠地获得基于缺口部的亮度不均的抑制效果。
[0020](6)上述反射构件的上述缺口部的沿着上述光入射面的方向上的形成范围比上述缺口部的从上述光源朝向上述光入射面的方向上的形成范围大。这样的话,即便在因尺寸公差、组装公差等的影响而使缺口部的配置在沿着光入射面的方向上产生位置偏差的情况下,缺口部也可被容易地配置成在沿着光入射面的方向上与非导光板支承部合适地重叠,因此,能进一步可靠地获得基于缺口部的亮度不均的抑制效果。此处,在假设对上述缺口部的配置产生的位置偏移进行了上述应对之后,使缺口部的从光源朝向光入射面的方向上的形成范围比缺口部的沿着光入射面的方向上的形成范围大或相等的情况下,缺口部的从光源朝向光入射面的方向上的形成范围容易过大,反射构件的反射光量会减少,因此,可能会降低光的利用效率。与其相比,若缺口部的沿着光入射面的方向上的形成范围比缺口部的从光源朝向光入射面的方向上的形成范围大,则能充分地确保光的利用效率,并能可靠地获得基于缺口部的亮度不均的抑制效果。
[0021](7)上述非导光板支承部由在上述底板部开口的开口部构成。这样的话,与假设使底板部凹陷而形成的凹部构成非导光板支承部的情况相比,容易因非导光板支承部即开口部而在延伸反射部上产生远离导光板的相反板面的部分,且该远离的距离具有变大的倾向,但是通过在反射构件上形成缺口部,难以产生上述问题,能有效地抑制亮度不均。
[0022](8)包括安装有上述电源的光源基板和用于朝上述光源基板的上述光源供电的供电部,上述底板部的上述开口部使上述供电部露出至外部。这样的话,通过使开口部形成为在底板部使供电部露出至外部,能容易地使供电部穿过开口部。这样,允许供电部穿过的开口部配置于底板部中的靠近光源基板及导光板的光入射面的位置,因此,必然容易配置成也与反射构件的延伸反射部重叠。即便这样,通过将缺口部形成于反射构件,难以因非导光板支承部即开口部而在延伸反射部上产生远离导光板的相反板面的部分,并难以产生来自光源的光被延伸反射部反射而直接射入相反板面的情况,从而能有效地抑制亮度不均。
[0023](9)上述光源基板具有:光源安装部,该光源安装部供上述光源安装;以及供电用突出部,该供电用突出部沿着从上述光射出面侧朝向上述相反板面侧的方向从上述光源安装部突出,并供上述供电部配置,上述底板部的上述开口部使上述供电部及上述供电用突出部露出至外部。这样的话,与假设将供电部配置于光源安装部的一部分,在光源安装部上产生光源的非配置部分的情况相比,通过将供供电部配置的供电用突出部设置成沿着从光射出面侧朝相反板面侧的方向由光源安装部突出,能避免在光源安装部上产生上述光源的非配置部分,因此,难以在导光板的光入射面上产生来自光源的照射光量局部减少的部分。藉此,即便该照明装置的画框不断变窄、光源与光入射面的位置关系进一步靠近的情况下,也难以在来自光射出面的射出光中产生阴暗部,从而能抑制随着画框变窄而产生的亮度不均。而且,沿着从光射出面侧朝向相反板面侧的方向由光源安装部突出的供电用突出部、以及配置于该供电用突出部的供电部从形成于底板部的开口部露出至外部,因此,使供电部穿过开口部时的作业性也是足够高的。
[0024](10)上述底板部的上述开口部的开口缘部配置于比上述光入射面靠上述光源侧相反一侧的位置。这样的话,即便供电用突出部从光源安装部突出的突出尺寸较小,通过以开口缘部配置于比光入射面靠光源侧相反一侧的位置的方式将开口部的形成范围确保得足够大,也能使供电部穿过开口部的作业的作业性变得良好。此外,供电用突出部从光源安装部突出的突出尺寸较小,因此,能实现该照明装置的薄型化。
[0025](11)上述非导光板支承部由凹状部和变形部构成,其中,上述凹状部是通过使上述底板部朝与上述导光板侧的相反一侧凹陷而形成的,上述变形部与上述底板部中的上述凹状部相邻,并且上述变形部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相反板面之间的距离相对地比上述导光板支承部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相反板面之间的距离大。当在底板部上形成朝与导光板侧的相反一侧凹陷的凹状部时,由此可能会在底板部上形成因歪曲、挠曲产生的变形部,上述变形部配置于底板部中的与凹状部相邻的位置。因此,即便在例如凹状部形成于与反射构件的延伸反射部不重叠的位置的情况下,也可能在底板部中的与反射构件的延伸反射部重叠的位置形成变形部。变形部与导光板的相反板面之间的距离相对地比上述导光板支承部与导光板的相反板面之间的距离大,但通过在反射构件上形成缺口部,难以因非导光板支承部即变形部而在延伸反射部上产生远离导光板的相反板面的部分,并且难以产生来自光源的光由延伸反射部反射而直接射入相反板面的情况,从而能有效地抑制亮度不均。
[0026](12)包括基板,该基板配置于上述底板部的与上述导光板侧相反一侧的位置,并安装于上述凹状部。这样的话,能利用凹状部对配置于底板部的与导光板侧相反一侧的位置的基板进行安装。换言之,即便为了安装基板而在底板部上形成凹状部从而在底板部上形成变形部,也能通过将缺口部形成于反射构件而有效地抑制因变形部而产生的亮度不均。
[0027]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照明装置;以及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利用来自上述照明装置的光显示图像。根据上述显示装置,照明装置是亮度不均被抑制了的构件,因此,液晶面板中显示出的图像的显示品质良好,并且对于大画面化是优选的。
[0028]本实用新型的电视接收装置包括上述显示装置。根据上述电视接收装置,设于显示装置的照明装置是亮度不均被抑制了的构件,因此,显示面板中显示出的电视图像的显示品质良好,并且对于大画面化是优选的。
[0029](实用新型的效果)
[0030]根据本实用新型,能抑制亮度不均。
【附图说明】
[0031]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一的电视接收装置的示意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0032]图2是表示液晶显示装置的示意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0033]图3是表示将液晶显示装置沿短边方向剖开的截面结构的剖视图。
[0034]图4是设于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源装置的俯视图。
[0035]图5是设于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源装置的仰视图。
[0036]图6是图4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视图。
[0037]图7是图6的vii — vii线剖视图。
[0038]图8是图7的viii — viii线剖视图。
[0039]图9是包括未形成有缺口部的反射片材的比较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0040]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二的背光源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视图。
[0041 ] 图11是图10的xi— xi线剖视图。
[0042]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三的背光源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视图。
[0043]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四的背光源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视图。
[0044]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五的背光源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视图。
[0045]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六的背光源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视图。
[0046]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七的背光源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视图。
[0047]图17是图16的xvii — xvii线剖视图。
[0048]图1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八的背光源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视图。
[0049]图19是图18的xix — xix线剖视图。
[0050]图2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九的背光源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视图。
[0051 ] 图21是图20的xxi — xxi线剖视图。
[0052]图22是表示将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十的液晶显示装置在穿过缺口部的位置处沿短边方向剖开的截面结构的剖视图。
[0053]图23是表示将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十一的液晶显示装置沿短边方向剖开的截面结构的剖视图。
[0054]图24是表示将液晶显示装置在穿过缺口部的位置处沿短边方向剖开的截面结构的剖视图。
[0055]图25是表示将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十二的液晶显示装置在穿过缺口部的位置处沿短边方向剖开的截面结构的剖视图。
[0056]图26是表示将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十三的液晶显示装置在穿过缺口部的位置处沿短边方向剖开的截面结构的剖视图。
[0057]图27是表示将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十四的液晶显示装置在穿过缺口部的位置处沿短边方向剖开的截面结构的剖视图。
[0058]图28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方式(I)的背光源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视图。
[0059]图29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方式(2)的背光源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60]<实施方式一 >
[0061]由图1至图9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一。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出液晶显示装置10。另外,在各附图的一部分示出了 X轴、Y轴及Z轴,以各轴方向为各附图中示出的方向的方式加以描绘。另外,将图3、图7及图8所示的上侧设为正面侧,将上述图的下侧设为背面侧。
[0062]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TV包括:液晶显示装置10 ;将该液晶显示装置10夹在中间地予以收容的正面外壳Ca和背面外壳Cb;电源P;调谐器T;以及支架S。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HO在整体上呈横向较长的方形,如图2所示,至少包括:液晶面板11,该液晶面板11是显示面板;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2,该背光源装置12是朝液晶面板11供给照明光的照明装置;以及第一框架13,该第一框架13由正面侧对液晶面板11进行支承,并在其与背光源装置12之间夹住液晶面板11以进行保持。其中,液晶面板11在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朝向正面侧的姿势下安装于液晶显示装置10。第一框架13被设为金属制(例如铝制),并在整体上形成为沿着液晶面板11的外周端部延伸的框状(画框状)。第一框架13具有:第一框架主体(框状部)13a,该第一框架主体13a以贴着液晶面板11的外周端部的形式延伸,并在俯视观察时呈长方形的框状;以及第一框架环状部(筒状部)13b,该第一框架环状部13b与第一框架主体13a的外周端部相连,并从外周侧围住背光源装置12。
[0063]首先,对液晶面板11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液晶面板11在俯视观察时呈横向较长的方形,并采用以下结构:透光性优异的一对玻璃制的基板在隔着规定间隔的状态下贴合在一起,并且在两基板间封入有液晶。在一方的基板(阵列基板)上设有与彼此正交的源极配线和栅极配线连接的开关元件(例如TFT)、与该开关元件连接的图像电极、配向膜等,在另一方的基板(CF基板)上,设有R(红色)、G(绿色)、B(蓝色)等各着色部以规定排列配置的彩色滤波片、对向电极、配向膜等。该液晶面板11被划分为位于画面中央侧并能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有源区)和位于图像外周端侧并呈围住显示区域的周围的框状(画框状)的非显示区域(无源区)。另外,在一对基板的外表面侧分别粘贴有正反一对的偏光板。
[0064]接着,对背光源装置12进行说明。如图2及图3所示,背光源装置12至少包括:底架14,该底架14具有底板部14a; LED单元(光源单元)LU,该LED单元LU包括光源即LED(LightEmitting D1de:发光二极管)16等;导光板19,该导光板19载置于底架14的底板部14a上并对来自LED单元LU的光进行导光;反射片材(反射构件)20,该反射片材20被配置成存在于导光板19与底板部14a之间;第二框架21,该第二框架21从正面侧支承导光板19,并在其与底架14之间夹住导光板19及反射片材20以进行保持;以及光学片材(光学构件)15,该光学片材15被配置成存在于液晶面板11与导光板19之间。LED单元LU由LED16、安装有LED16的LED基板(光源基板)17以及供LED基板17安装的散热构件18构成。在该背光源装置12的长边侧的两端部中的一方(图2所示的里侧、图3所示的右侧)的端部配置有一对LED单元LU,分别设于上述LED单元LU的多个LED16不均匀地靠液晶面板11的长边侧的一端部。这样,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12被设为仅从一侧朝导光板19射入光的一侧射入类型的边缘照明型(边侧照明型)。一对LED单元LU被配置成沿着导光板19的长边方向彼此相邻。以下,对背光源装置12的各结构零件进行详细说明。
[0065]底架14被设为例如铝等金属制的,与假设为合成树脂制的情况相比,热传导性较高。如图2及图3所示,底架14具有能从背面侧在大致全部区域中覆盖导光板19及反射片材20的底板部14a。底板部14a呈沿着导光板19的板面延伸的大致平板状,并与导光板19及反射片材20相同地形成为横向较长的方形,底板部14a的俯视观察到的大小(长边尺寸及短边尺寸)比导光板19及反射片材20的俯视观察到的大小大。底板部14a被设为长边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板厚方向与Z轴方向一致的姿势。从底板部14a的一对长边侧的外端部中的LED单元LU侧(图2所示的里侧、图3所示的右侧)的外端部,以沿着Z轴方向朝背面侧突出的形式设有第一侧板部14b,与此相对,从与LED单元LU侧的相反一侧(图2所示的前侧、图3所示的左侧)的外端部,以沿着Z轴方向朝正面侧(与第一侧板部14b的相反一侧)立起的形式设有第二侧板部14c。上述第一侧板部14b及第二侧板部14c分别从底板部14a的各长边侧的外端部大致直角地弯曲,其板面与底板部14a的板面正交且与底板部14a的长边方形(X轴方向)平行。此外,第一侧板部14b及第二侧板部14c被配置成在底板部14a中沿着底板部14a的长边方向在大致全长的范围中(关于第一侧板部14b,除了后述的底架侧开口部28之外)延伸,因此,能实现底板部14a的机械强度的增强,尤其难以在底板部14a上产生沿着短边方向的挠曲、翘曲等变形。
[0066]如图2及图3所示,光学片材15与液晶面板11相同地在俯视观察时呈横向较长的方形状,其俯视观察时的大小(短边尺寸及长边尺寸)比液晶面板11小一圈。光学片材15被配置成位于液晶面板11与导光板19之间,能供来自导光板19的射出光透过,并一边对该透过光施加规定的光学作用,一边使该透过光朝液晶面板11射出。光学片材15呈厚度比导光板19薄的片材状,并通过多片(本实施方式中为两片)彼此大致无间隙地层叠而构成光学片材15组,该光学片材15组被夹设在液晶面板11的背面侧的板面与导光板19的正面侧的板面(光射出面19a)之间,且与液晶面板11的背面侧的板面及导光板19的正面侧的板面分别空开规定间隙。作为具体的光学片材15的种类,例如存在扩散片材、透镜片材、反射型偏光片材等,能从上述片材中恰当地进行选择并加以使用。
[0067]接着,依次说明构成LED单元LU的LED16、LED基板17及散热构件18的结构。如图2及图3所示,LED16采用在固接于LED基板17的基板部上用树脂件封闭LED芯片的结构。安装于基板部的LED芯片的主发光波长为一种,具体而言,使用了对蓝色进行单色发光的LED芯片。另一方面,在封闭LED芯片的树脂件中,分散配合有被从LED芯片发出的蓝色的光激励而发出规定颜色的荧光体,在整体上发出大致白色光。另外,作为荧光体,能从例如发出黄色光的黄色荧光体、发出绿色光的绿色荧光体以及发出红色光的红色荧光体中恰当地组合使用或单独使用其中一种。该LED16是与LED基板17的安装面相反一侧的面为主发光面16a的所谓顶面发光型。LED16的主发光面16a从正面观察时呈横向较长(沿着X轴方向细长)的大致方形状(参照图8),其短边尺寸与导光板19的板厚尺寸相同或比导光板19的板厚尺寸小。
[0068]如图2及图3所示,LED基板17在一对LED单元LU上各安装有一个。LED基板17整体呈沿着底架14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导光板19的光入射面19b的长边方向)延伸的细长的板状,并在其板面与X轴方向及Z轴方向平行的姿势、即与液晶面板11及导光板19(光学片材15)的板面正交的姿势下安装于散热构件18,且收容于背光源装置12内。LED基板17以供LED16安装的安装面相反一侧的板面与散热构件18接触的形式进行安装,其与导光板19的长边侧的端部(光入射面19b)空开规定的配置间隔地排列配置于图3所示的右侧。因此,LED16及LED基板17与导光板19的排列方向与Y轴方向大致一致,各LED16的光轴、即发光强度最高的光的行进方向与Y轴方向(与液晶面板11的板面平行的方向)大致一致。
[0069]详细而言,如图2及图3所示,LED基板17具有:LED安装部(光源安装部)17a,该LED安装部17a沿着X轴方向延伸,并供多个LED16安装;以及供电用突出部17b,该供电用突出部17b从LED安装部17a沿着Z轴方向朝背面侧突出,并安装有用于对LED16进行供电的基板侧连接器(供电部)22。LED安装部17a被设为其长边方向(长度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短边方向(宽度方向)与Z轴方向一致、和板面正交的板厚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的姿势,其长度尺寸被设为导光板19的长边尺寸的大约一半左右,与此相对,宽度尺寸被设为比导光板19的板厚尺寸稍大的程度。LED安装部17a的内侧、即朝向导光板19 一侧的板面(与导光板19的相对面)被设为表面安装有LED16的安装面。多个LED16在LED安装部17a的安装面上沿着其长度方向(X轴方向)空开规定的配置间隔,并(直线状地)排列配置成一列。即,可以认为多个LED16沿着长边方向间歇性地排列配置于背光源装置12的长边侧的一方端部。因此,LED16的排列方向与LED基板17及导光板19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一致。在LED16的排列方向即X轴方向上相邻的LED16间的间隔、S卩LED16的排列间隔(排列间距)大致相等。在LED安装部17a的安装面上形成有配线图案(未图示),该配线图案由金属膜(铜箔等)构成,并通过沿着X轴方向延伸而与各LED16的端子连接。
[0070]如图7及图8所示,供电用突出部17b被设成与LED安装部17a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相连,并沿着从LED安装部17a朝向后述散热构件18的底壁部18a2的方向(从导光板19的光射出面19a朝向相反板面19c的方向)突出。即,LED基板17从正面观察时呈大致T字型。供电用突出部17b从正面观察时呈横向较长的方形,并被设为其长边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从LED安装部17a的突出方向)与Z轴方向一致、与板面正交的板厚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的姿势,供电用突出部17b的长度方向比LED安装部17a是足够小的。供电用突出部17b的朝向内侧的板面、即与LED安装部17a的安装面相同一侧的板面被设为表面安装有基板侧连接器22的安装面。在该供电用突出部17b的安装面上继续形成有形成于LED安装部17a的安装面的配线图案,并以位于该配线图案的端部的方式安装有基板侧连接器22。基板侧连接器22由沿着X轴方向朝一方(图8所示的右侧)开口且呈大致筒状的合成树脂制的基板侧外壳22a和收容于基板侧外壳22内且与上述配线图案的端部连接的基板侧端子配件(未图示)构成。设于与未图示的LED驱动电路基板连接的配线构件24的末端的配线侧连接器(供电部)23能和该基板侧连接器22嵌合连接,该嵌合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具体而言,配线侧连接器23在连接时沿着X轴方向从图8所示的右侧朝左侧与基板侧连接器22嵌合,并在拆下时相反地沿着X轴方向从图8所示的左侧朝右侧脱离。这样,配线侧连接器23与基板侧连接器22嵌合连接,能将来自LED驱动电路基板的电力供给至各LED16。与该基板侧连接器22嵌合连接的配线侧连接器23由合成树脂制的配线侧外壳23a和配线侧端子配件(未图示)构成,其中,上述配线侧外壳23a呈以X轴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大致块状,上述配线侧端子配件收容于配线侧外壳23a内并与配线构件24的末端连接。另外,该LED基板17的基材被设为例如铝等金属制的,并在该LED基板17的表面隔着绝缘层形成有上述配线图案。另外,作为在LED基板17的基材中使用的材料,也能使用合成树脂、陶瓷等绝缘材料。
[0071]此处,对LED基板17的配线图案进行详细说明。即,安装于本实施方式的LED基板17的LED安装部17a的LED16组在其排列方向(X轴方向)上被划分为图8所示的左右两个组,并与根据各组配线形成的两系统的配线图案连接。藉此,与假设将系统数量设为一个的情况相比,能降低为了驱动属于各组的LED16组所需的电压值。关于配线图案的具体的配线路径,两系统的各配线图案以与基板侧连接器22连接的端部作为始点,并由此开始从LED安装部17a中的与供电用突出部17b相连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别朝LED安装部17a的长度方向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分开地配线,以将各组中包含的LED16并联连接。这样,采用了在LED安装部17a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与供电用突出部17b相连的结构,并将两系统的配线图案以从LED安装部17a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的中央侧朝两侧分开的方式进行配线,从而能避免在LED安装部17a上各配线图案沿着其宽度方向(Z轴方向)排列,因此,能减小LED安装部17a的宽度尺寸。藉此,也有助于背光源装置12以及液晶显示装置10的薄型化。
[0072]散热构件18为例如铝等热传导性优异的金属制的,如图3及图4所示,在一对LED单元LU上各设有一个。散热构件18在整体上沿着导光板19的长边方向延伸,其长度尺寸与LED基板17的长度尺寸大致相同,并被设为导光板19的长边尺寸的大致一半左右。该散热构件18安装于底架14的一方长边侧的端部,并以露出至背光源装置12的外部的形式配置,因此,能使从LED16经由LED基板17传递来的热量传递至底架14的底板部14a或传递至背光源装置12的外部的外部气体,能促进LED16的散热。
[0073]如图3所示,散热构件18由基板收容部18a和底架侧散热部18b构成,其中,上述基板收容部18a收容LED基板17,上述底架侧散热部18b从基板收容部18a朝底架14的底板部14a侧延伸并与底板部14a接触。其中,基板收容部18a由基板安装部18al、底壁部18a2及侧壁部18a3构成,其中,上述基板安装部18al供LED基板17安装,上述底壁部18a2从基板安装部18al的背面侧的端部朝底架14侧突出,上述侧壁部18a3从底壁部18a2中的基板安装部ISal的突出端部朝正面侧立起,并在其与基板安装部ISal之间空开规定的间隔而呈相对状。LED基板17收容于构成基板收容部18a的基板安装部18al与侧壁部18a3之间的空间内,并安装于基板安装部18al。基板安装部ISal的板面呈与LED基板17的板面平行的板状,基板安装部18al的长度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宽度方向与Z轴方向一致,板厚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底壁部18a2相对于基板安装部ISal呈大致直角地弯曲,并且其板面呈与底架14的底板部14a的板面平行的板状。侧壁部18a3相对于底壁部18a2呈大致直角地弯曲,并且其板面呈与基板安装部18al及LED基板17的各板面平行的板状。侧壁部18a3的宽度尺寸(从底壁部18a2立起的立起尺寸)比基板安装部18al的宽度尺寸小。在该侧壁部18a3与LED基板17之间的空间中收容有底架14的第一侧板部14b,该第一侧板部14b的与LED基板17侧相反一侧的板面和侧壁部18a3抵接或靠近侧壁部18a3。
[0074]如图3所示,底架侧散热部18b的板面呈与底架14的底板部14a以及底壁部18a2的板面平行的板状,底架侧散热部18b的长度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宽度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板厚方向与Z轴方向一致。底架侧散热部18b的宽度尺寸(从侧壁部18a3突出的突出尺寸)比底壁部18a2及侧壁部18a3的各宽度尺寸大。此外,底架侧散热部18b从背面侧覆盖底架14的底板部14a中的长边侧的一端部,并且其正面侧的板面在大致全部区域的范围中与底板部14a的背面侧的板面面接触,因此,能高效地使从LED16经由LED基板17及基板收容部18a传递来的热量传递至底板部14a,从而能促进LED16的散热。而且,底架侧散热部18b的全部区域露出至背光源装置12的背面侧外部,并且基板收容部18a的大部分(除了基板安装部ISal的一部分之外的部分)露出至背光源装置12的背面侧外部,因此,上述构件被外部气体空冷,进而能进一步促进LED16的散热。
[0075]导光板19由折射率比空气足够高且大致透明(透光性优异)的合成树脂材料(例如PMMA等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等)构成。如图2及图3所示,导光板19与液晶面板11及光学片材15相同地俯视观察时呈横向较长的方形状,导光板19的板面的长边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且与板面正交的板厚方向与Z轴方向一致。导光板19空开规定的间隔呈相对状地配置于光学片材15的背面侧。导光板19在底架14内配置于液晶面板11及光学片材15的正下方位置,导光板19的外周端面中的长边侧的一端面与LED单元LU所具有的LED16呈相对状。因此,LED16(LED基板17)和导光板19的排列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与此相对,光学片材15(液晶面板11)和导光板19的排列方向与Z轴方向一致,两排列方向彼此正交。此外,导光板19从长边侧的端面导入由LED16沿Y轴方向发出的光,并具有一边在内部传播该光、一边将该光以朝向光学片材15侧(正面侧、光射出侧)的方式立起以从板面射出的功能。
[0076]如图3所示,导光板19的正反一对的板面中的朝向正面侧的板面(与光学片材15相对的相对面)是朝光学片材15及液晶面板11射出内部的光的光射出面19a。导光板19的与板面相邻的外周端面中的、沿着X轴方向(LED16的排列方向、LED基板17的长边方向)呈长边状的一对长边侧的端面中的一方(图2所示的里侧、图3所示的右侧)的端面与LED16(LED基板17)空开规定的空间而呈相对状,该一方的端面是供从LED16发出的光射入的光入射面1%。通过这样在光入射面19b与LED16之间空开间隔,在导光板19因来自LED16等的热量而发生热膨胀的情况下,能避免光入射面19b与LED16干涉的情况。另外,光入射面19b与相对的各LED16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该光入射面19b与LED16呈相对状,因此,也能认为构成“LED相对端面(光源相对端面)”。与此相对,导光板19中的与板面相邻的外周端面中的除了上述光入射面19b之外的其它三个端面(与光入射面19b相反一侧的长边侧的端面以及一对短边侧的两端面)分别是不与LED16相对的非LED相对端面(光源非相对端面)。另外,光入射面19b是沿着X轴方向(LED16的排列方向)以及Z轴方向、S卩LED基板17的板面平行的面,并是与光射出面19a大致正交的面。另外,LED16与光入射面19b的排列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并与光射出面19a平行。
[0077]如图3所示,反射片材20被配置成将导光板19的背面侧、即与光射出面19a相反一侧的相反板面(与底架14的底板部14a相对的相对面)19c覆盖,能反射从相反板面19c射出至背面侧外部的光,使其朝正面侧立起。换言之,反射片材20被配置成夹在底架14的底板部14a与导光板19之间。反射片材20在俯视观察时大小比导光板19稍大,能在大致全部区域(详细而言是除了与后述非导光板支承部30重叠的部分中的一部分之外的大部分)中覆盖导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该反射片材20在俯视观察时大小(长边尺寸及短边尺寸)比导光板19大。特别地,反射片材20中的靠导光板19的光入射面19b侧的端部(一方的长边侧的端部)是比光入射面19b靠外侧、即朝LED16侧延伸出的延伸反射部20a。该延伸反射部20a被设成在反射片材20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的大致全长范围中延伸,换言之,被配置成在LED16的排列方向上横跨配置有LED16的LED配置区域和未配置有LED16的LED非配置区域。该延伸反射部20a通过将LED基板17与光入射面19b之间的空间中的光朝正面侧反射,从而能提高光朝光入射面19b的入射效率。由延伸反射部20a反射而射入光入射面19b的光即便就这样射向光射出面19a,其相对于光射出面19a的入射角也超过临界角,因此,该光会被光射出面19a全反射并在导光板19内朝远离LED16的方向传播(参照图3中的点划线所示的光路)。另夕卜,在导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上形成有由光反射部构成的光反射图案(未图不),该光反射部用于使导光板19内的光朝向光射出面19a反射而将其从光射出面19a射出。形成该光反射图案的光反射部是由通过朝导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印刷光反射性材料(例如含有二氧化钛等金属氧化物且呈白色的油墨)而形成的许多点构成的,并以该点的分布密度(相反板面19c中的单位面积的面积比率)在Y轴方向上越是从导光板19的光入射面19b侧的端部靠近其相反一侧的端部、则越是变大这样的分布而形成。
[0078]第二框架21为合成金属制的,并如图2及图3所示整体形成为沿着液晶面板11的外周端部延伸的框状(画框状)。第二框架21具有:第二框架主体(框状部)21a,该第二框架主体21a以贴着导光板19的外周端部的形式延伸,并在俯视观察时呈长方形的框状;以及第二框架环状部(筒状部)21b,该第二框架环状部21b与第二框架主体21a的外周端部相连,并从外周侧围住底架14及安装于该底架14的散热构件18。第二框架主体21a被配置成从正面侧与导光板19的外周端部呈相对状,并且能从正面侧在大致全周范围中对导光板19的外周端部进行支承。在第二框架主体21a的背面侧、即与导光板19相对的一侧的面上,以夹在该面与导光板19的外周端部之间的形式设有导光板用缓冲件25,能利用该导光板用缓冲件25实现导光板19的缓冲。第二框架主体21a中的与LED单元LU呈相对状的一长边部被配置成能在大致全部区域的范围中从正面侧覆盖LED单元LU与导光板19之间的空间,并在上述第二框架主体21a的一长边部与导光板19的光入射面19b的一长边部之间设有导光板用缓冲件25,因此,能切断从LED16发出并朝向正面侧的光,能防止该光不通过导光板19而直接射入光学片材15、液晶面板11的光泄漏。
[0079]如图3所示,第二框架主体21a的截面形状呈三阶梯的大致台阶状,最高的第一台阶部21al从背面侧支承第一框架13的第一框架主体13a,中间高度的第二台阶部21a2从背面侧支承液晶面板11的外周端部,最低的第三台阶部21a3从背面侧支承光学片材15的外周端部。其中,在第二台阶部21a2的正面侧、即与液晶面板11相对的一侧的面上,以夹在该第二台阶部21a2的正面侧与液晶面板11的外周端部之间的形式设有液晶面板用缓冲件26,藉此,能实现液晶面板11的缓冲。在第三台阶部21a3的正面侧、即与光学片材15相对的一侧的面上,以夹在该第三台阶部21a3的正面侧与光学片材15的外周端部之间的形式设有光学片材用缓冲件27,藉此,能实现光学片材15的缓冲。
[0080]在上述结构的背光源装置12中,如图5、图7及图8所示,将与LED基板17的基板侧连接器22嵌合连接的配线侧连接器23从外部穿过底架14及散热构件18,因此,底架侧开口部28及散热构件侧开口部29彼此连通,并且以朝背面侧开口的形式形成。上述底架侧开口部28及散热构件侧开口部29能使在背光源装置12内嵌合连接的基板侧连接器22及配线侧连接器23露出至背面侧外部。底架侧开口部28及散热构件侧开口部29配置于在俯视观察时与基板侧连接器22及配线侧连接器23重叠的位置。对此,基板侧连接器22及配线侧连接器23以按各LED单元LU各一组的方式合计设有两组。因此,底架侧开口部28及散热构件侧开口部29在X轴方向上在底架14的中央位置与两端位置的大致中间位置各配置一组。另外,底架侧开口部28及散热构件侧开口部29在Y轴方向上配置于底架14的LED单元LU侧的端部。
[0081]其中,如图5、图7及图8所示,底架侧开口部28是通过将底架14的底板部14a及第一侧板部14b中的、俯视观察时(从底板部14a的板面的法线方向观察时)与散热构件18及各连接器22、23重叠的部分的一部分去除而形成的,俯视观察时呈方形状。详细而言,如图7所示,底架侧开口部28在Y轴方向上形成于横跨底板部14a的LED单元LU侧的长边部和第一侧板部14b的范围并沿着Z轴方向朝正反面开口,并且也沿着Y轴方向朝LED单元LU侧开口。底架侧开口部28被配置成Y轴方向上的开口缘部比导光板19的光入射面19b还朝LED16侧的相反一侧凹入。如图8所示,底架侧开口部28在X轴方向上形成于比LED基板17的供电用突出部17b大的范围,详细而言,相对于供电用突出部17b及基板侧连接器22从正面观察时(从LED基板17的板面的法线方向观察时)底架侧开口部28在X轴方向上的全部区域与供电用突出部17b及基板侧连接器22重叠,并且供电用突出部17b及基板侧连接器22偏向图8所示的左侦叭偏向与基板侧连接器22的开口方向相反一侧的端部)。换言之,底架侧开口部28的X轴方向上的图8所示的右侧的开口缘部配置于与供电用突出部17b及基板侧连接器22之间空开一定间隔(允许配置后述配线侧连接器23程度的间隔)的位置。可以认为:在底架14的底板部14a上形成有底架侧开口部28的部分构成不能从背面侧支承导光板19及反射片材20的非导光板支承部30。换言之,在底架14的底板部14a上未形成有底架侧开口部28的非开口形成部分(除了底架侧开口部28之外的大致全部区域)构成能从背面侧支承导光板19及反射片材20的导光板支承部31。
[0082 ]如图5、图7、图8所示,散热构件侧开口部29形成供散热构件18的底壁部18a2、侧壁部18a3及底架侧散热部18b中的、俯视观察时与底架14及各连接器22、23重叠的部分的一部分贯穿的孔状,俯视观察时呈方形状。详细而言,如图7所示,散热构件侧开口部29在Y轴方向上形成于从散热构件18的底壁部18a2到底架侧散热部18b的范围,散热构件侧开口部29的外侧的开口缘部与LED基板17的安装面大致共面,与此相对,内侧的开口缘部被配置成比导光板19的光入射面19b还朝LED16侧的相反一侧凹入,并与底架侧开口部28的上述开口缘部大致共面。散热构件侧开口部29在X轴方向上形成于比LED基板17的供电用突出部17b大的范围,散热构件侧开口部29的开口缘部与底架侧开口部28的上述开口缘部大致共面。因此,相对于供电用突出部17b及基板侧连接器22从正面观察时,散热构件侧开口部29在X轴方向上的全部区域与供电用突出部17b及基板侧连接器22重叠,并且供电用突出部17b及基板侧连接器22偏向图8所示的左侧。换言之,底架侧开口部28的X轴方向上的图8所示的右侧的开口缘部配置于与供电用突出部17b及基板侧连接器22之间空开一定间隔的位置。另外,散热构件侧开口部29如上所述形成为孔状,因此,散热构件侧开口部29的开口缘部呈连续环状。
[0083]通过如上所述设置底架侧开口部28及散热构件侧开口部29的俯视观察到的形成范围(X轴方向及Y轴方向上的形成范围),如图8所示,能在X轴方向上确保供与基板侧连接器22嵌合之前的配线侧连接器23配置的配置空间(嵌合作业空间),并且如图7所示,能在将配线侧连接器23沿Y轴方向穿过底架侧开口部28及散热构件侧开口部29时,使作业者的手指能伸入底架侧开口部28及散热构件侧开口部29。此处,假设LED基板的供电用突出部突出到散热构件18的背面侧外部,则能减小底架侧开口部28及散热构件侧开口部29的形成范围。然而,会产生以下问题:供电用突出部突出至散热构件18的背面侧外部,相应地导致背光源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的厚度(Z轴方向上的尺寸)变大。因此,通过使底架侧开口部28及散热构件侧开口部29的俯视观察到的形成范围比处于嵌合状态的基板侧连接器22及配线侧连接器23的上述配置范围大,对于实现背光源装置12及液晶显示装置10的薄型化是有用的。
[0084]然而,在底架14的底板部14a上形成上述底架侧开口部28时,该形成部分是不能支承导光板19的非导光板支承部30,因此,以夹在导光板19与底板部14a之间的形式配置的反射片材20中的与非导光板支承部30重叠的重叠部分可能会以远离导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的方式变形。特别地,非导光板支承部30即底架侧开口部28使LED基板17的基板侧连接器22及配线侧连接器23露出至外部,且允许配线侧连接器23的嵌合作业,因此,在Y轴方向上形成于从LED基板17的LED16的安装面到比光入射面19b还靠LED16侧相反一侧的位置的范围,其结果是,底架侧开口部28被配置成在俯视观察时除了反射片材20的主体部分(除了延伸反射部20a之外的部分)的一部分以外,还与延伸反射部20a的一部分重叠。因此,如图9的比较例所示,当反射片材20中的与非导光板支承部30即底架侧开口部28重叠的部分(包括延伸反射部20a在内)以远离导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的方式变形时,能利用该远离的部分中的尤其是延伸反射部20c反射来自LED16的光,该反射光容易进入导光板19的背面侧(导光板19与反射片材20中的上述远离的部分之间的间隙)而射入相反板面19c(参照图9中由点划线所示的光路)。这样,不通过光入射面19b就直接从导光板19的背面侧射入相反板面19c的光在导光板19内朝向光射出面19a入射时,相对于光射出面19a的入射角不会超过临界角,因此,就这样从光射出面19a射出(参照图9中由点划线所示的光路),在光射出面19a会产生局部明亮部,可能会被背光源装置12及液晶显示装置10的使用者(观察者)视觉确认为亮度不均。另外,图9是包括未形成有以下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特征结构即“缺口部32”的反射片材20的比较例的液晶显示装置10的剖视图,为了便于说明,在图9中标注与本实施方式的其它附图(图1至图8)相同的符号。
[0085]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及图7所示,在反射片材20上,通过将延伸反射部20a中的俯视观察时(从光射出面19a的法线方向观察时)与非导光板支承部30即底架侧开口部28重叠的部分中的至少一部分切除而形成缺口部32。通过将上述缺口部32形成于反射片材20,难以在延伸反射部20a上产生因非导光板支承部30即底架侧开口部28而远离导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的部分,并且难以产生来自LED16的光被延伸反射部20a反射而直接射入至导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的情况。藉此,难以产生射入至导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的光直接从光射出面19a射出的情况,因此,难以在光射出面19a上产生局部的明亮部,并且难以在来自光射出面19a的射出光中产生亮度不均。
[0086]详细而言,如图6所示,反射片材20在缺□部32处的沿X轴方向的尺寸根据在Y轴方向上的位置发生变动,随着远离LED16而连续地变小,相反地随着靠近LED16而连续地变大。换言之,缺口部32从其缺口缘部到LED16为止的Y轴方向上的距离随着在X轴方向上靠近缺口部32的中央侧而连续地变大,相反地,随着在X轴方向上靠近缺口部32的两端侧而连续地变小。即,缺口部32在整体上俯视观察时呈三角形,并且具有一对呈倾斜状的缺口缘部,各缺口缘部是分别相对于X轴方向及Y轴方向这两个方向倾斜的一对倾斜状部33。一对倾斜状部33彼此呈对称形状,并呈大致V字型,因此,缺口部32的平面形状呈等腰三角形。此处,当缺口部32形成于反射片材20时,反射光量在缺口部32会局部减少,因此,来自导光板19的光射出面19a的射出光量局部减少而产生局部的阴暗部,可能在阴暗部与明亮部之间会产生较大的亮度差而被视觉确认为亮度不均。对此,通过如上所述由倾斜状部33构成缺口部32的缺口缘部,基于反射片材20的面积、即反射片材20的反射光量在X轴方向上连续地变化,因此,与假设缺口部的X轴方向上的尺寸为一定的情况或上述尺寸随着远离LED16而逐级减小的情况相比较,伴随着形成缺口部32而难以视觉确认出在导光板19的光射出面19a上产生的阴暗部,对于抑制亮度不均是更为理想的。另外,缺口部32的缺口缘部即各倾斜状部33的中途的部分在俯视观察时与导光板19的光入射面19b交叉,该交叉部位在X轴方向上配置于底架侧开口部28(非导光板支承部30)的外侧而成为非重叠的配置。
[0087]如图6所示,在缺口部32的X轴方向上的两端部处,两倾斜状部33的X轴方向上的一方端部与延伸反射部20a的Y轴方向上的外侧的端部形成钝角地相连,与此相对,在X轴方向上的中央部处,两倾斜状部33中的X轴方向上的另一方端部彼此形成钝角地相连。此外,如图6及图7所示,缺口部32在X轴方向上的中央部(两倾斜状部33的X轴方向上的另一方端部)、即与LED16之间的距离最大的缺口缘部形成为,在Y轴方向上比导光板19的光入射面19b还朝LED16侧相反一侧凹入地配置。即,缺口部32在Y轴方向上不仅形成于延伸反射部20a,还形成到反射片材20的主体部分的范围。根据上述结构,与假设缺口部的缺口缘部形成为比光入射面19b朝LED16侧突出的情况相比,更难以因非导光板支承部30即底架侧开口部28而在延伸反射部20a上产生远离导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的部分,并且更难以产生来自LED16的光被延伸反射部20a反射而直接射入相反板面19c的情况,从而能进一步良好地抑制亮度不均。除此之外,与假设缺口部的缺口缘部与光入射面19b形成为共面状的情况相比,即便在因例如尺寸公差、组装公差等的影响而使缺口部32的缺口缘部即倾斜状部33的配置产生位置偏差的情况下,也能更可靠地避免缺口缘部即倾斜状部33从光入射面19b朝LED16侧突出的情况,从而能更进一步良好地抑制亮度不均的发生。此外,缺口部32的两倾斜状部33的X轴方向上的另一方端部配置于比非导光板支承部30即底架侧开口部28在Y轴方向上的端部靠LED16侧的位置,因此,与假设缺口部的缺口缘部与非导光板支承部30即底架侧开口部28的端部形成为共面状的情况下、因反射片材20的反射光量减少而导致光的利用效率降低相比,能充分地确保反射片材20的反射光以抑制光的利用效率降低。另外,当缺口部32的缺口缘部配置于比非导光板支承部30即底架侧开口部28的端部靠光入射面19b侧的位置时,容易因非导光板支承部30即底架侧开口部28而在延伸反射部20a上产生远离导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的部分,但是,通过将缺口部32的缺口缘部配置成与光入射面19b呈共面状或配置于与比光入射面19b靠LED16侧相反一侧的位置,难以产生从光入射面19b朝LED16侧延伸的延伸反射部20a的反射光直接射入导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的情况,因此,非常难以产生亮度不均。
[0088]此外,在反射片材20上,缺口部32的X轴方向(沿着光入射面19b的方向)上的形成范围形成为比非导光板支承部30即底架侧开口部28的X轴方向(沿着光入射面19b的方向)上的形成范围大,缺口部32在X轴方向上扩张至与导光板支承部31重叠的范围。因此,反射光量在延伸反射部20a中的与非导光板支承部30即底架侧开口部28重叠的重叠部分和延伸反射部20a中的与导光板支承部31重叠的重叠部分之间连续地发生变化。藉此,随着形成缺口部32而进一步难以视觉确认出在导光板19的光射出面19a上产生的阴暗部,从而更进一步良好地抑制亮度不均的产生。另外,即便在因例如尺寸公差、组装公差等的影响而使缺口部32的配置产生位置偏差的情况下,缺口部32也可容易地配置成在X轴方向上与非导光板支承部30即底架侧开口部28恰当地重叠,因此,能进一步可靠地获得基于缺口部32的亮度不均的抑制效果。另外,缺口部32的缺口缘部在延伸反射部20a中的与导光板支承部31重叠的重叠部分中,在和延伸反射部20a中的与非导光板支承部30即底架侧开口部28重叠的重叠部分相邻的部分处,比光入射面19b还朝LED16侧相反一侧凹入,并且缺口缘部的残余的部分突出至比光入射面19b靠LED16侧的位置。此外,反射片材20的缺口部32的X轴方向上的形成范围(最大尺寸)比缺口部32的Y轴方向(从LEDl6朝向光入射面19b的方向)上的形成范围(最大尺寸)大,因此,即便在因例如尺寸公差、组装公差等的影响而使缺口部32的配置在X轴方向上产生位置偏差的情况下,缺口部32也可容易地配置成在X轴方向上与非导光板支承部30即底架侧开口部28恰当地重叠,因此,能进一步可靠地获得缺口部32的亮度不均的抑制效果。此处,假设在对上述缺口部的配置可能产生的位置偏移进行了上述应对之后,使缺口部的Y轴方向上的形成范围比缺口部的X轴方向上的形成范围大或相同,则缺口部的从LED16起在Y轴方向上的形成范围容易过大,反射片材20的反射光量减少,因此,可能会降低光的利用效率。与其相比,若使缺口部32的X轴方向上的形成范围比缺口部32的Y轴方向上的形成范围大,则能充分地确保光的利用效率,并能可靠地获得缺口部32的亮度不均的抑制效果。
[0089]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采用了以上结构,接着对其作用进行说明。当组装液晶显示装置10时,通过将预先安装有LED16及基板侧连接器22的LED基板17安装于散热构件18,从而组装出LED单元LU。在底架14内收容反射片材20及导光板19,并将各LED单元LU安装于底架14的包括第一侧板部14b的长边侧的端部。然后,将预先安装有各缓冲件25?27的第二框架21组装于底架14,以在第二框架主体21a与导光板19的外周端部之间夹设导光板用缓冲件25,并利用第二框架21隔着导光板用缓冲件25从正面侧支承导光板19。然后,将光学片材15隔着光学片材用缓冲件27载置于第二框架主体21a的第三台阶部21a3上,接着,将液晶面板11隔着液晶面板用缓冲件26载置于第二台阶部21a2上,此外,将第一框架13载置于第一台阶部21al上。该第一框架13安装于第二框架21,从而完成了液晶显示装置10的主要结构零件的组装。
[0090]在如上所述组装好的液晶显示装置10中,进行用于朝背光源装置12的LED单元LU供电的配线构件24的连接作业。进行连接作业的作业者一边用手指尖夹住设于配线构件24末端的配线侧连接器23以进行把持,一边使其穿过底架侧开口部28及散热构件侧开口部29而收容于背光源装置12的内部,上述底架侧开口部28及散热构件侧开口部29以朝背面侧外部开口的形式分别形成于构成背光源装置12的底架14及散热构件18。此时,如图7所示,底架侧开口部28及散热构件侧开口部29在Y轴方向上的外侧的开口缘部与LED基板17的安装面大致呈共面状,与此相对,内侧的开口缘部配置成比导光板19的光入射面19b还朝LED16侧的相反一侧凹入,并且如图8所示,在底架侧开口部28及散热构件侧开口部29的X轴方向上的右侧的开口缘部与供电用突出部17b及基板侧连接器22之间空开允许配置配线侧连接器23程度的间隔,因此,能将抓住配线侧连接器23的作业者的手指放入底架侧开口部28及散热构件侧开口部29,并能进行使配线侧连接器23从图8所示的右侧朝左侧与基板侧连接器22嵌合的作业,从而作业性优异。
[0091]当接通如上所述制造出的液晶显示装置10的电源时,图像的信号被从用于驱动液晶面板11的面板驱动电路基板供给至液晶面板11,并且从LED驱动电路基板,经由配线构件24、配线侧连接器23及基板侧连接器22朝LED基板17上的各LED16供给电力,从而使各LED16亮起。如图3所示,从各LED16发出的光被导光板19导光,然后透过光学片材15,从而在转换为均匀的面状的光之后照射到液晶面板11,进而在液晶面板11的显示区域中显示出规定的图像。
[0092]对背光源装置12的作用进行详细说明,当使各LED16亮起时,如图3所示,从各LED16射出的光在射入导光板19的光入射面19b之后,在导光板19的与外部的空气层的界面被全反射、或被反射片材20反射等而在导光板19内传播的过程中,利用光反射图案促进从光射出面19a的射出。此处,反射片材20具有比光入射面19b朝LED16侧延伸的延伸反射部20a,因此,能利用该延伸反射部20a反射存在于LED16与光入射面19b之间的空间中的光,能有效地使该反射光射入光入射面1%,藉此,能提高光朝光入射面19b的入射效率。藉此,能实现亮度提高以及降低消耗电力。
[0093]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在底架14的底板部14a上,为了朝LED基板17供电而形成有底架侧开口部28,该形成部分是不支承导光板19的非导光板支承部30。因此,反射片材20中的与非导光板支承部30即底架侧开口部28重叠的部分未被从背面侧支承,因此,容易以远离导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的方式发生变形,特别地,当在反射片材20中的与底架侧开口部28重叠的重叠部分中包含有延伸反射部20a时,由以远离相反板面19c的方式变形的延伸反射部20a反射出的光可能会进入导光板19的背面侧(导光板19与反射片材20中的上述远离的部分之间的间隙)而直接射入相反板面19c,然后,就这样从光射出面19a射出,从而可能会产生局部的明亮部、即亮度不均(参照图9)。关于这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反射片材20上,将延伸反射部20a中的与非导光板支承部30即底架侧开口部28重叠的部分中的至少一部分去除而形成缺口部32,因此,难以因底架侧开口部28而在延伸反射部20a上产生远离导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的部分,并且难以产生来自LED16的光被延伸反射部20a反射而直接射入导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的情况。藉此,难以在光射出面19a上产生局部的明亮部,因此,难以产生液晶显示装置10的使用者(观察者)视觉观察出亮度不均的情况。另外,如图7的双点划线所示,即便在反射片材20中的与非导光板支承部30即底架侧开口部28重叠的部分以远离导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的方式变形的情况下,由于在该变形的部分中未含有延伸反射部20a,因此,来自LED16的光也几乎不会不通过导光板19就直接照射至该变形部分。因此,几乎不会产生上述变形部分反射来自LED16的光而直接射入至导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这样的情况,即便假设存在这样的情况,也是极其少的,因此,几乎不会产生局部的明亮部。
[0094]而且,如图7所示,缺口部32的缺口缘部配置成比导光板19的光入射面19b还朝LED16侧的相反一侧凹入,因此,更难以因底架侧开口部28而在延伸反射部20a上产生远离导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的部分,能更良好地抑制亮度不均,除此之外,还难以产生因反射片材20的尺寸公差、反射片材20与底架14的组装公差等的影响而导致缺口部32的缺口缘部从光入射面19b朝LED16侧突出配置的情况,从而能更良好地抑制亮度不均。此外,如图6所示,缺口部32的X轴方向上的尺寸随着远离LED16而连续地变小,因此,随着形成缺口部32而难以由液晶显示装置10的使用者视觉确认出在光射出面19a上产生的阴暗部,从而能更良好地抑制亮度不均。此外,缺口部32的X轴方向上的形成范围比非导光板支承部30即底架侧开口部28的形成范围大,因此,反射光量在延伸反射部20a中的与底架侧开口部28重叠的重叠部分和延伸反射部20a中的与导光板支承部31重叠的重叠部分之间连续地发生变化,藉此,随着形成缺口部32而进一步难以由液晶显示装置10的使用者视觉确认出在光射出面19a上产生的阴暗部,从而能更良好地抑制亮度不均。另外,缺口部32的X轴方向上的形成范围比缺口部32的Y轴方向上的形成范围大,因此,即便在因反射片材20的尺寸公差、反射片材20与底架14的组装公差等的影响而使缺口部32的配置产生X轴方向上的位置偏差的情况下,也难以产生缺口部32在X轴方向上不与非导光板支承部30即底架侧开口部28重叠这样的情况,从而能进一步可靠地获得基于缺口部32的亮度不均的抑制效果。
[0095]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2包括:LED(光源)16;导光板19,该导光板19是呈板状的导光板19,至少一端面是供来自LED 16的光射入的光入射面19b,一方板面是使光射出的光射出面19a,此外,另一方板面是与光射出面19a相反一侧的相反板面19c;底架14,该底架14具有底板部14a,该底板部14a具有从相反板面19c侧支承导光板19的导光板支承部31和未从相反板面19c侧支承导光板19的非导光板支承部30;以及反射片材20,该反射片材20是以夹在导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与底架14的底板部14a之间的形式配置、并使来自导光板19的光朝光射出面19a侧反射的反射片材(反射构件)20,该反射片材20具有比导光板19的光入射面19b朝LED16侧延伸的延伸反射部20a,并具有将延伸反射部20a中的与非导光板支承部30重叠的部分中的至少一部分去除而形成的缺口部32。
[0096]这样的话,从LED16发出的光射入导光板19的光入射面19b,然后,由配置在与光射出面19a相反一侧的相反板面19c和底架14的底板部14a之间的反射片材20反射至光射出面19a侧等,从而在导光板19内传播,并最终从光射出面19a射出。反射片材20具有比导光板19的光入射面19b朝LED16侧延伸的延伸反射部20a,因此,能利用延伸反射部20a反射来自LED16的光,从而能提高光朝光入射面19b的入射效率。另一方面,底架14的底板部14a具有从相反板面19c侧支承导光板19的导光板支承部31和未从相反板面19c侧支承导光板19的非导光板支承部30,因此,当在延伸反射部20a中包含有与非导光板支承部30重叠的部分时,该重叠部分容易远离相反板面19c,该远离的部分将来自LED16的光反射而直接射入相反板面19c,该射入光会直接从光射出面19a射出,可能产生局部的明亮部、即亮度不均。
[0097]关于这点,由于在反射片材20上,通过将延伸反射部20a中的与非导光板支承部30重叠的部分中的至少一部分去除而形成缺口部32,因此,难以因非导光板支承部30而在延伸反射部20a上产生远离导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的部分,并且难以产生来自LED16的光被延伸反射部20a反射而直接射入相反板面19c的情况。藉此,难以产生射入相反板面19c的光直接从光射出面19a射出的情况,因此,难以在来自光射出面19a的射出光中产生亮度不均。
[0098]另外,反射片材20的缺口部32的缺口缘部配置于比光入射面19b还靠LED16侧的相反一侧。这样的话,与假设缺口部的缺口缘部形成为比光入射面19b朝LED16侧突出的情况相比,更难以因非导光板支承部30而在延伸反射部20a上产生远离导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的部分,并且进一步难以产生来自LED16的光被延伸反射部20a反射而直接射入相反板面19c的情况,从而能更良好地抑制亮度不均。除此之外,与假设缺口部的缺口缘部和光入射面19b形成为共面状的情况相比,即便在因尺寸公差、组装公差等的影响而使缺口部32的缺口缘部的配置产生位置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可靠地避免缺口缘部从光入射面19b突出至LED16侧的情况,从而能更进一步良好地抑制亮度不均的发生。
[0099]另外,非导光板支承部30的端部配置于比光入射面19b靠LED16侧相反一侧的位置,反射片材20的缺口部32的缺口缘部配置于比非导光板支承部30的端部靠光入射面19b侧的位置。这样的话,与假设缺口部的缺口缘部和非导光板支承部30的端部形成为共面状的情况下、因反射片材20的反射光量减少而使光的利用效率降低的情况相比,能充分地确保反射片材20的反射光以抑制光的利用效率降低。另外,当缺口部32的缺口缘部配置于比非导光板支承部30的端部靠光入射面19b侧的位置时,容易因非导光板支承部30而在延伸反射部20a上产生远离导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的部分,但是,通过将缺口部32的缺口缘部配置成与光入射面19b呈共面状或配置于比光入射面19b靠LED16侧相反一侧的位置,难以产生从光入射面19b朝LED16侧延伸的延伸反射部20a的反射光直接射入导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的情况,因此,非常难以产生亮度不均。
[0100]另外,反射片材20的缺口部32的沿着光入射面19b的方向上的尺寸随着远离LED16而连续地减小。这样的话,反射片材20的面积、即反射片材20的反射光量在沿着光入射面19b的方向上连续地变化,因此,与假设缺口部的沿光入射面19b的方向上的尺寸为一定的情况或上述尺寸随着远离LED16而逐级减小的情况相比较,随着形成缺口部32而难以视觉确认出在光射出面19a上产生的阴暗部,从而对于抑制亮度不均是更为理想的。
[0101]另外,反射片材20的缺口部32的沿着光入射面19b的方向上的形成范围比非导光板支承部30的沿着光入射面19b的方向上的形成范围大。这样的话,缺口部32在沿着光入射面19b的方向上能扩大至与导光板支承部31重叠的范围,因此,反射光量在延伸反射部20a中的与非导光板支承部30重叠的重叠部分和延伸反射部20a中的与导光板支承部31重叠的重叠部分之间连续地发生变化。藉此,随着形成缺口部32而进一步难以视觉确认出在光射出面19a上产生的阴暗部,从而对于抑制亮度不均的产生是更进一步优选的。另外,即便在因尺寸公差、组装公差等的影响而使缺口部3 2的配置产生位置偏差的情况下,缺口部3 2也可被容易地配置成在沿着光入射面19b的方向上与非导光板支承部30恰当地重叠,因此,能进一步可靠地获得基于缺口部32的亮度不均的抑制效果。
[0102]另外,反射片材20的缺口部32的沿着光入射面19b的方向上的形成范围比缺口部32的从LED16朝向光入射面19b的方向上的形成范围大。这样的话,即便在因尺寸公差、组装公差等的影响而使缺口部32的配置在沿着光入射面19b的方向上产生位置偏差的情况下,缺口部32也可被容易地配置成在沿着光入射面19b的方向上与非导光板支承部30恰当地重叠,因此,能进一步可靠地获得基于缺口部32的亮度不均的抑制效果。此处,假设对上述缺口部的配置产生的位置偏移进行了上述应对之后,使缺口部的从LED16朝向光入射面19b的方向上的形成范围比缺口部的沿着光入射面19b的方向上的形成范围大或相等的情况下,缺口部的从LED16朝向光入射面19b的方向上的形成范围容易过大,反射片材20的反射光量可能会减少,因此,可能会降低光的利用效率。与其相比,若缺口部32的沿着光入射面19b的方向上的形成范围比缺口部32的从LED16朝向光入射面19b的方向上的形成范围大,则能充分地确保光的利用效率,并能获得基于缺口部32的亮度不均的抑制效果。
[0103]另外,非导光板支承部30由朝底板部14a开口的底架侧开口部(开口部)28构成。这样的话,与假设使底板部14a凹陷而形成的凹部构成非导光板支承部的情况相比,容易因非导光板支承部30即底架侧开口部28而在延伸反射部20a上产生远离导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的部分,且该远离的距离具有变大的倾向,但是,通过在反射片材20上形成缺口部32,难以产生上述问题,能有效地抑制亮度不均。
[0104]另外,包括安装有LED16的LED基板(光源基板)17和用于朝LED基板17的LED16供电的基板侧连接器22及配线侧连接器23(供电部),底板部14a的底架侧开口部28使基板侧连接器22及配线侧连接器23露出至外部。这样的话,底架侧开口部28形成为在底板部14a中使基板侧连接器22及配线侧连接器23露出至外部,从而能容易地使配线侧连接器23穿过底架侧开口部28。这样,允许配线侧连接器23穿过的底架侧开口部28配置于底板部14a中的靠近LED基板17及导光板19的光入射面19b的位置,因此,必然容易被配置成也与反射片材20的延伸反射部20a重叠。即便这样,通过将缺口部32形成于反射片材20,也难以因非导光板支承部30即底架侧开口部28而在延伸反射部20a上产生远离导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的部分,并且难以产生来自LED16的光被延伸反射部20a反射而直接射入相反板面19c的情况,从而能有效地抑制亮度不均。
[0105]另外,LED基板17具有:LED安装部(光源安装部)17a,该LED安装部17a供LED16安装;以及供电用突出部17b,该供电用突出部17b沿着从光射出面17a侧朝向相反板面19c侧的方向从LED安装面17a突出,并供基板侧连接器22及配线侧连接器23配置,底板部14a的底架侧开口部28使基板侧连接器22、配线侧连接器23及供电用突出部17b朝外部突出。这样的话,与假设将基板侧连接器及配线侧连接器配置于LED安装部17a的一部分、在LED安装部17a上产生LED16的非配置部分的情况相比,通过将供基板侧连接器22及配线侧连接器23配置的供电用突出部17b设成沿着从光射出面19a侧朝向相反板面19c侧的方向从LED安装部17a突出,能避免在LED安装部17a上产生上述LED16的非配置部分,因此,难以在导光板19的光入射面19b上产生来自LEDl 6的照射光量局部减少的部分。藉此,即便在该背光源装置12的画框不断变窄、LED16与光入射面19b的位置关系进一步靠近的情况下,也难以在来自光射出面19a的射出光中产生阴暗部,从而能抑制伴随画框不断变窄而产生的亮度不均。而且,沿着从光射出面19a侧朝向相反板面19 c侧的方向从LED安装部17a突出的供电用突出部17b、以及配置于该供电用突出部17b的基板侧连接器22及配线侧连接器23通过形成于底板部14a的底架侧开口部28露出至外部,因此,配线侧连接器23穿过底架侧开口部28时的作业性也是足够高的。
[0106]另外,底板部14a的底架侧开口部28的开口缘部配置于比光入射面19b靠LED16侧相反一侧的位置。这样的话,即便供电用突出部17b从LED安装部17a突出的突出尺寸较小,通过以开口缘部配置于比光入射面19b靠LED16侧相反一侧的位置的方式将底架侧开口部28的形成范围形成得充分大,能使配线侧连接器23穿过底架侧开口部28的作业的作业性良好。此外,供电用突出部17b从LED安装部17a突出的突出尺寸较小,从而能实现该背光源装置12的薄型化。
[0107]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包括上述背光源装置12和利用来自背光源装置12的光来显示图像的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根据上述液晶显示装置10,背光源装置12是亮度不均被抑制了的构件,因此,液晶面板11中显示出的图像的显示品质良好,并且对于大画面化是优选的。
[0108]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TV包括上述液晶显示装置10。根据上述电视接收装置TV,设于液晶显示装置10的背光源装置12是亮度不均被抑制了的构件,因此,液晶面板11中显示出的电视图像的显示品质良好,并且对于大画面化是优选的。
[0109]<实施方式二 >
[0110]根据图10或图11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二。在该实施方式二中,示出了改变缺口部132在Y轴方向上的形成范围的例子。另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一相同的结构、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0111]如图10及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反射片材120形成为缺口部132的X轴方向上的中央部、即与LED116之间的距离最大的缺口缘部与导光板119的光入射面119b在Y轴方向上呈共面状的配置。即,缺口部132在Y轴方向上仅选择性地配置于延伸反射部120a,并未形成于反射片材120的主体部分(除了延伸反射部120a之外的部分)。即便是上述结构,与假设缺口部的缺口缘部形成为比光入射面119b朝LED116侧突出的情况相比,更难以因非导光板支承部130即底架侧开口部128而在延伸反射部120a上产生远离导光板119的相反板面119c的部分,并且进一步难以产生来自LED116的光被延伸反射部120a反射而直接射入相反板面119c的情况,从而能进一步良好地抑制亮度不均。
[0112]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反射片材120的缺口部132的缺口缘部被配置成与光入射面119b呈共面状。这样的话,与假设缺口部的缺口缘部形成为比光入射面119b朝LEDl 16侧突出的情况相比,更难以因非导光板支承部130而在延伸反射部120a上产生远离导光板119的相反板面119c的部分,并且进一步难以产生来自LEDl 16的光被延伸反射部120a反射而直接射入相反板面119c的情况,从而能进一步良好地抑制亮度不均。
[0113]<实施方式三>
[0114]根据图12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三。在该实施方式三中,示出了由上述实施方式一改变了缺口部232的平面形状的例子。另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一相同的结构、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0115]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反射片材220的缺口部232的平面形状形成为大致梯形(详细而言为等腰梯形)。因此,缺口部232的缺口缘部由一对倾斜状部233和笔直状部34构成,该笔直状部34将一对倾斜状部233中的缺口部232的中央侧的端部彼此连接,并沿着X轴方向大致笔直。缺口部232在各倾斜状部233的形成范围中从缺口缘部到LED216为止的Y轴方向上的距离随着在X轴方向上靠近笔直状部34而连续地变大,相反地,随着在X轴方向上远离笔直状部34而连续地变小。与此相对,缺口部232在笔直状部34的形成范围中从缺口缘部到LED216为止的Y轴方向上的距离在全部区域中被设为一定,并比从光入射面219b到LED216为止的Y轴方向上的距离大。根据上述结构,形成于延伸反射部220a的缺口部232的面积相对地比上述实施方式一中记载的缺口部大,因此,更难以因非导光板支承部230即底架侧开口部228而在延伸反射部220a上产生远离导光板219的相反板面的部分,从而对于实现亮度不均的抑制是进一步优选的。
[0116]<实施方式四〉
[0117]根据图13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四。在该实施方式四中,示出了由上述实施方式一改变了缺口部332的平面形状的例子。另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一相同的结构、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0118]如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反射片材320的缺口部332的平面形状为大致弓形状,缺口部332的缺口缘部是圆弧状部35。缺口部332的缺口缘部即圆弧状部35朝与LED316侧的相反一侧凹陷,其切线均相对于X轴方向及Y轴方向呈倾斜状(但是,除了圆弧状部35的X轴方向上的中央部的切线)。即,包括构成缺口部332的缺口缘部的圆弧状部35在内的圆的中心在Y轴方向上相对于缺口缘部位于LED316侧。在上述结构中,也与上述实施方式一相同,缺口部332在X轴方向上的尺寸随着远离LED316而连续地变小,因此,能获得与实施方式一相同的亮度不均抑制效果。
[0119]<实施方式五>
[0120]根据图14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五。在该实施方式五中,示出了由上述实施方式四进一步改变了缺口部432的平面形状的例子。另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四相同的结构、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0121]如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反射片材420的缺口部432的平面形状为大致V字型,且其缺口缘部由一对圆弧状部435构成。缺口部432的缺口缘部即一对圆弧状部435分别朝LED416侧鼓出,一对圆弧状部435的切线均相对于X轴方向及Y轴方向呈倾斜状。即,缺口部432形成为,包括构成其缺口缘部的各圆弧状部435在内的圆的中心在Y轴方向上相对于缺口缘部位于LED416侧的相反一侧的位置。
[0122]<实施方式六>
[0123]根据图15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六。在该实施方式六中,示出了由上述实施方式一改变了缺口部532的平面形状的例子。另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一相同的结构、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0124]如图1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反射片材520采用以下结构:构成缺口部532的缺口缘部的倾斜状部533在中途弯曲,从而使相对于X轴方向及Y轴方向的倾斜角度在中途发生变化。倾斜状部533由第一倾斜状部36和第二倾斜状部37构成,相对于X轴方向及Y轴方向的倾斜角度分两个阶段发生变化,其中,上述第一倾斜状部36配置于缺口部532的X轴方向上的中央侧,上述第二倾斜状部37配置于缺口部532的X轴方向上的端侧。第一倾斜状部36相对于Y轴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比第二倾斜状部37相对于Y轴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小,并且第一倾斜状部36相对于X轴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比第二倾斜状部37相对于X轴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大。在上述结构中,也与上述实施方式一相同,缺口部532在X轴方向上的尺寸随着远离LED516而连续地变小,因此,能获得与实施方式一相同的亮度不均抑制效果。
[0125]<实施方式七>
[0126]根据图16或图17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七。在该实施方式七中,示出了由上述实施方式二进一步改变了缺口部632的Y轴方向上的形成范围的例子。另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二相同的结构、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0127]如图16及图1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反射片材620形成为,缺口部632的X轴方向上的中央部、即与LED616之间的距离最大的缺口缘部在Y轴方向上比导光板619的光入射面619b朝LED616侧突出。即便上述结构,由于延伸反射部620中的最靠近LED616的部分也由缺口部632去除,因此,与假设未形成有缺口部的情况相比,更难以因非导光板支承部630即底架侧开口部628而在延伸反射部620a上产生远离导光板619的相反板面619c的部分,并且进一步难以产生来自LED616的光被延伸反射部620a反射而直接射入相反板面619c的情况,从而能进一步良好地抑制亮度不均。
[0128]<实施方式八>
[0129]根据图18或图19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八。在该实施方式八中,示出了由上述实施方式一在底架714的底板部714a上设置有加强肋38的例子。另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一相同的结构、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0130]如图18及图1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构成底架714的底板部714a上,以局部朝背面侧凹陷的形式设有加强肋(凹状部)38。加强肋38是通过对底板部714a施加拉伸加工(日文:絞D加工)而一体形成的,该加强肋38的截面形状呈底部配置于比底板部714a靠背面侧的位置的大致梯形。加强肋38配置于底板部714a中的与底架侧开口部728相邻的位置,并且加强肋38在X轴方向上的形成范围比底架侧开口部728在X轴方向上的形成范围大。详细而言,加强肋38在俯视观察时围住底架侧开口部728,并由第一加强部38a、一对第二加强部38b、一对第三加强部38c构成,其中,上述第一加强部38a沿着X轴方向延伸,并且其长度尺寸比底架侧开口部728的X轴方向上的尺寸大,上述一对第二加强部38b从第一加强部38a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朝LED716侧延伸,上述一对第三加强部38c以从各第二加强部38b的延伸端部沿着X轴方向彼此远离的方式延伸。其中,第一加强部38a被配置成在X轴方向与底架侧开口部728的全部区域重叠,与此相对,第二加强部38b及第三加强部38c被配置成在Y轴方向上与底架侧开口部728的一部分重叠。通过将上述加强肋38形成于底板部714a,能对随着形成底架侧开口部728而在底板部714a上产生的强度降低进行弥补。
[0131 ]然而,当将上述加强肋38形成于底板部714a时,可能会随着该加工而在底板部714a中的与加强肋38相邻的部分形成因歪曲、挠曲产生的变形部39,特别地,容易在相对于加强肋38靠底板部714a的外端的位置形成变形部39。在相对于加强肋38靠底板部714a的外端的位置形成变形部39时,该变形部39容易被配置成在俯视观察时与反射片材720的延伸反射部720a重叠。该变形部39与导光板719的相反板面719c之间的距离相对地比导光板支承部731与导光板719的相反板面719c之间的距离大,因此,该变形部39与上述加强肋38—起构成不支承导光板719的第二非导光板支承部40。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于反射片材720的缺口部732形成于在俯视观察时与延伸反射部720a中的非导光板支承部730即底架侧开口部728和构成第二非导光板支承部40的变形部39均重叠的范围。藉此,难以因构成第二非导光板支承部40的变形部39而在延伸反射部720a上产生远离导光板719的相反板面719c的部分,并且难以产生来自LED716的光由延伸反射部720a反射而直接射入相反板面719c的情况。藉此,难以在光射出面719a上产生局部的明亮部,从而难以产生亮度不均。
[0132]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非导光板支承部730由加强肋(凹状部)38和变形部39构成,其中,上述加强肋38是通过使底板部714a朝与导光板719侧的相反一侧凹陷而形成的,上述变形部39与底板部714a中的加强肋38相邻,并且该变形部39与导光板719的相反板面719c之间的距离相对地比导光板支承部731与导光板719的相反板面719c之间的距离大。在底板部714a上形成有朝与导光板719侧的相反一侧凹陷的加强肋38时,由此可能在底板部714a上形成因歪曲、挠曲产生的变形部39,上述变形部39配置于底板部714a中与加强肋38相邻的位置。因此,即便在例如加强肋38形成于与反射片材720的延伸反射部720a非重叠的位置的情况下,变形部39也可能形成于底板部714a中与反射片材720的延伸反射部720a重叠的位置。变形部39与导光板719的相反板面719c之间的距离相对地比导光板支承部731与导光板719的相反板面719c的距离大,但是,通过将缺口部732形成于反射片材720,难以因非导光板支承部730即变形部39而在延伸反射部720a上形成远离导光板719的相反板面719c的部分,并且难以产生来自LED716的光由延伸反射部720a反射而直接射入至相反板面719c的情况,从而能有效地抑制亮度不均。
[0133]<实施方式九>
[0134]根据图20或图21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九。在该实施方式九中,示出了由上述实施方式一在底架814的底板部814a上设置基板安装部41的例子。另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一相同的结构、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0135]如图20及图2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构成底架814的底板部814a上,以局部朝背面侧凹陷的形式设有基板安装部(凹状部)41。基板安装部41通过对底板部814a施加拉伸加工而一体形成,基板安装部41的截面形状呈底部配置于比底板部814a靠背面侧的位置、并且底部比上述实施方式八中记载的加强肋38大的大致梯形状。配置于底板部814a的背面侧的基板42能利用螺钉构件SM安装于基板安装部41。在该基板42上含有用于驱动液晶面板811的面板驱动电路基板、用于朝LED816供给电力的LED驱动电路基板等。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实施方式一中记载的底架侧开口部28未形成于底架814。
[0136]当将上述基板安装部41形成于底板部814a时,可能会随着该加工而在底板部814a中与基板安装部41相邻的部分形成因歪曲、挠曲产生的变形部839,特别地,容易在相对于基板安装部41靠底板部814a的外端的位置形成变形部839。在相对于基板安装部41靠底板部814a的外端的位置形成变形部839时,该变形部839容易被配置成在俯视观察时与反射片材820的延伸反射部820a重叠。该变形部839与导光板819的相反板面819c之间的距离相对地比导光板支承部831与导光板819的相反板面819c之间的距离大,因此,该变形部839与上述基板安装部41 一起构成不支承导光板819的第非导光板支承部830。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于反射片材820的缺口部832形成于延伸反射部820a中的在俯视观察时与构成非导光板支承部830的变形部839重叠的范围。藉此,难以因构成非导光板支承部830的变形部839而在延伸反射部820a上产生远离导光板819的相反板面819c的部分,并且难以产生来自LED816的光由延伸反射部820a反射而直接射入相反板面819c的情况。藉此,难以在光射出面819a上产生局部的明亮部,从而难以产生亮度不均。
[0137]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包括基板42,该基板42配置于底板部814a的与导光板819侧相反一侧的位置,并安装于基板安装部(凹状部)41。这样的话,能利用基板安装部41对配置于底板部814a的与导光板819侧相反一侧的位置的基板42进行安装。换言之,即便为了安装基板42而在底板部814a上形成基板安装部41使得在底板部814a上形成变形部839,也能通过将缺口部832形成于反射片材820而有效地抑制因变形部839而产生的亮度不均。
[0138]<实施方式十>
[0139]根据图22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十。在该实施方式十中,示出了由上述实施方式一改变为两侧入光类型的背光源装置912的例子。另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一相同的结构、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0140]如图2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912中,LED单元LU以从导光板919的短边方向(Y轴方向)的两侧夹住该导光板919的形式配置有两组,藉此,导光板919的长边侧的两端面均是光入射面919b。因此,仅导光板919的短边侧的两端面构成不与LED916相对的非LED相对端面。各LED单元LU分别安装于底架914的长边侧的两端部,由此,底架侧开口部928也被配置成从底板部914a的长边侧的一方端部跨过第一侧板部914b、从底板部914a的长边侧的另一方端部跨过第二侧板部914c。该第二侧板部914c与第一侧板部914b相同地形成为从底板部914a朝背面侧突出。此外,反射片材920的长边侧的两端部分别是延伸反射部920a,并且在俯视观察时与底架侧开口部928重叠的部分(包括延伸反射部920a)分别形成有缺口部932。
[0141]<实施方式^ >
[0142]根据图23或图24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十一。在该实施方式十一中,示出了由上述实施方式一省略散热构件18并改变了底架1014的结构的例子。另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一相同的结构、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0143]如图2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底架1014的底板部1014a的一方长边侧的端部设有收容LED基板1017的LED基板收容部431ED基板收容部43由第一侧部43a、底部43b、第二侧部43c构成,其中,上述第一侧部43a从底板部1014a的长边侧的端部朝背面侧突出,上述底部43b从第一侧部43a的突出端部沿着Y轴方向朝与底板部1014a侧的相反一侧延伸,上述第二侧部43c从底部43b的延伸端部朝正面侧立起。此外,在LED基板收容部43的内部空间中收容有LED基板1017,该LED基板1017安装有LEDlOiet3LED基板1017被安装成与构成LED基板收容部43的第二侧部43c接触。
[0144]此外,如图24所示,在底板部1014a及LED基板收容部43上形成有用于使基板侧连接器1022及配线侧连接器1023露出至背面侧外部的底架侧开口部1028。底架侧开口部1028在Y轴方向上形成于横跨LED基板收容部43的第一侧部43a及底部43b的全部区域和底板部1014a的与LED基板收容部43相邻的长边侧的端部的范围。在上述结构中,非导光板支承部1030即底架侧开口部1028被配置成与反射片材1020的延伸反射部1020a的一部分重叠。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于反射片材1020的缺口部1032形成于延伸反射部1020a中的在俯视观察时与构成非导光板支承部1030的底架侧开口部1028重叠的范围。藉此,难以因构成非导光板支承部1030的变形部1028而在延伸反射部1020a上产生远离导光板1019的相反板面1019c的部分,并且难以产生来自LED1016的光由延伸反射部1020a反射而直接射入相反板面1019c的情况。藉此,难以在光射出面1019a上产生局部的明亮部,从而难以产生亮度不均。
[0145]<实施方式十二 >
[0146]根据图25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十二。在该实施方式十二中,示出了在上述实施方式十一中记载的底板部1114a上形成有上述实施方式八中记载的加强肋1138的例子。另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八、十一相同的结构、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0147]如图2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构成底架1114的底板部1114a上形成有用于加强底板部1114a的加强肋1138。随着形成该加强肋1138而在底板部1114a上形成变形部1139,该变形部1139与加强肋1138—起构成不对导光板1119进行支承的第二非导光板支承部1140。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于反射片材1120的缺口部1132形成于延伸反射部1120a中的在俯视观察时与构成第二非导光板支承部1140的变形部1139重叠的范围。藉此,难以因构成第二非导光板支承部1140的变形部1139而在延伸反射部1120a上产生远离导光板1119的相反板面1119c的部分,并且难以产生来自LED1116的光由延伸反射部1120a反射而直接射入相反板面1119c的情况。藉此,难以在光射出面1119a上产生局部的明亮部,从而难以产生亮度不均。
[0148]<实施方式十三>
[0149]根据图26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十三。在该实施方式十三中,示出了在上述实施方式十一中记载的底板部1214a上形成有上述实施方式九中记载的基板安装部1241的例子。另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九、十一相同的结构、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0150]如图2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构成底架1214的底板部1214a上形成有用于对配置于底板部1214a的背面侧的基板1242进行安装的基板安装部1241。随着形成该基板安装部1241而在底板部1214a上形成变形部1239,该变形部1239与基板安装部1241—起构成不对导光板1219进行支承的非导光板支承部1230。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于反射片材1220的缺口部1232形成于延伸反射部1220a中的在俯视观察时与构成非导光板支承部1230的变形部1239重叠的范围。藉此,难以因构成非导光板支承部1230的变形部1239而在延伸反射部1220a上产生远离导光板1219的相反板面1219c的部分,并且难以产生来自LED1216的光由延伸反射部1220a反射而直接射入至相反板面1219c的情况。藉此,难以在光射出面1219a上产生局部的明亮部,从而难以产生亮度不均。
[0151]<实施方式十四>
[0152]根据图27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十四。在该实施方式十四中,示出了由上述实施方式^ 进一步改变了底架1314的结构的例子。另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 相同的结构、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0153]如图2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底架1314上,以从底板部1314a中的LED基板1317侧的端部朝正面侧立起的形式形成有第一侧板部1314b,并以与该第一侧板部1314b接触的形式安装有LED基板1317。形成于底板部1314a的底架侧开口部1328的外侧的开口缘部与第一侧板部1314b中的LED基板1317的粘合面呈共面状,藉此,能供LED基板1317的供电用突出部1317b及基板侧连接器1322穿过。供电用突出部1317b及基板侧连接器1322被配置成穿过底架侧开口部1328而突出至底板部1314a的背面侧外部,能将配线侧连接器1323与基板侧连接器1322嵌合连接。
[0154]<其它实施方式>
[0155]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记载及附图所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以下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中。
[0156](I)作为上述实施方式三的变形例,如图28所示,也能采用以下结构:构成缺口部1432的缺口缘部的笔直状部1434与导光板1419的光入射面1419b呈共面状。
[0157](2)作为上述实施方式四的变形例,如图29所示,也能采用以下结构:构成缺口部1532的缺口缘部的圆弧状部1535中的在Y轴方向上距LED1516的距离最大的部分与导光板1519的光入射面1519b呈共面状。
[0158](3)当然也能将上述实施方式五、六、八?十四中记载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二、七中记载的结构恰当地加以组合。
[0159](4)当然也能将上述实施方式三、四中记载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七中记载的结构恰当地加以组合。
[0160](5)在上述实施方式八中,示出了随着形成加强肋而在底板部的端部形成有变形部的情况,但即便不形成上述加强肋也可能在底板部的端部通过产生挠曲、翘曲而形成变形部,在形成有上述变形部的情况下,也能通过形成反射片材的缺口部来抑制由变形部引起的亮度不均。
[0161](6)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之外,也能恰当地改变缺口部及其缺口缘部的平面形状。具体而言,能将缺口部的平面形状设为正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不等腰梯形、椭圆形等。
[0162](7)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之外,还能恰当地改变反射片材中的缺口部在X轴方向上的配置及设置数量等。另外,也能恰当地改变缺口部在X轴方向上的形成范围、在Y轴方向上的形成范围。具体而言,也能采用例如缺口部中的和LED之间的距离最大的缺口缘部与非导光板支承部的端部呈共面状的结构。此外,也能采用缺口部与非导光板支承部的全部区域重叠这样的形成范围。另外,在采用缺口部的缺口缘部与导光板的光入射面在俯视观察时交叉的结构的情况下,也能使该交叉部位在非导光板支承部内重叠地配置,此外,还能使该交叉部位与非导光板支承部的缘部交叉地配置。
[0163](8)在上述实施方式八、十二中,示出了在形成有底架侧开口部的底架上设有加强肋的情况,但在如上述实施方式九、十三那样未形成有底架侧开口部的底架上设置加强肋的结构也适用于本实用新型。
[0164](9)在上述实施方式八、九、十二、十三中,示出了凹状部即加强肋或基板安装部配置成在俯视观察时与反射片材的延伸反射部不重叠的情况,但凹状部即加强肋或基板安装部配置成在俯视观察时与反射片材的延伸反射部重叠的结构也包含于本实用新型。
[0165](10)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配线侧连接器沿着X轴方向与基板侧连接器嵌合的情况,但也能使配线侧连接器和基板侧连接器的嵌合方向与Z轴方向一致或与Y轴方向一 Sc ο
[0166](1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出了基板侧连接器配置于LED基板的结构,但也能采用以下结构:省略该基板侧连接器,并在例如LED基板的供电用突出部设置供电用的端子部,将配线侧连接器安装于供电用突出部,来使配线侧连接器与供电用的端子部电连接。
[0167](1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形成于LED基板的各配线图案与属于各组的LED组并联连接的情况,但也能采用各配线图案与属于各组的LED组串联连接的结构。
[0168](1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LED基板上形成有两个系统的配线图案的情况,但也能在LED基板上形成三个系统以上的配线图案或仅形成一个系统的配线图案。
[0169](1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LED安装部的长度方向的中央位置设置供电用突出部的结构,但能恰当地改变供电用突出部设置于LED安装部的位置,例如能采用将供电用突出部设置于LED安装部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只要随着供电用突出部的配置改变也改变底架侧开口部、散热构件侧开口部及反射片材的缺口部的配置即可。
[0170](1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LED安装部上仅连接一个供电用突出部的结构,但也能采用多个供电用突出部与LED安装部连接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只要随着供电用突出部的设置数量的改变也改变底架侧开口部、散热构件侧开口部及反射片材的缺口部的配置数量即可。
[0171](1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底架侧开口部及散热构件侧开口部形成于俯视观察时与基板侧连接器及配线侧连接器的全部区域重叠的范围的情况,但本实用新型也包括底架侧开口部及散热构件侧开口部形成于俯视观察时仅与基板侧连接器及配线侧连接器的一部分重叠的范围的情况。另外,本实用新型也包括底架侧开口部及散热构件侧开口部形成于俯视观察时与基板侧连接器及配线侧连接器不重叠的范围的情况。
[0172](1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出了包括LED基板(LED、LED单元)与导光板的长边侧的端面呈相对状地配置的单侧射入类型或两侧射入的背光源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但本实用新型也适用于包括LED基板与导光板的短边侧的端面呈相对状地配置的单侧射入类型或两侧射入的背光源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也能适用于LED基板与导光板的任意三个相对面呈相对状地配置的构件、LED基板与导光板的所有端面呈相对状地配置的构件。
[0173](1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第一框架设为金属制的情况,但也能将第一框架设为合成树脂制。同样地,也能将第二框架设为金属制。
[0174](19)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出了将两块LED基板(LED单元)与导光板的一个端面呈相对状地配置的情况,但也能将一块LED基板或三块以上的LED基板与导光板的一个端面呈相对状地配置。
[0175](20)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LED作为光源,但也能使用有机EL、冷阴极管、热阴极管等其它光源。
[0176](2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出了将液晶面板所具有的彩色滤波片的着色部设为R、G、B这三种颜色的情况,但也能将着色部设为四种以上的颜色。
[0177](2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使用了TFT以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开关元件,但也能适用于使用TFT以外的开关元件(例如薄膜二极管(TH)))的液晶显示装置,除了彩色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之外,也能适用于黑白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
[0178](2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出了使用液晶面板以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但本实用新型也能适用于使用其它种类的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
[0179](2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出了包括调谐器的电视接收装置,但本实用新型也能适用于未包括调谐器的显示装置。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也能适用于被用作电子广告牌(数字标牌)、电子黑板的液晶显示装置。
[0180](符号说明)
[0181]10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
[0182]11液晶面板(显示面板)
[0183]12,912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
[0184]14、714、814、914、1014、1114、1214、1314 底架
[0185]14a、714a、814a、914a、1014a、1114a、1214a、1314a 底板部
[0186]16、116、216、316、416、516、616、716、816、916、1016、1116、1216、1316、1516 LED(光源)
[0187]17,1017,1317 LED基板(光源基板)
[0188]17a LED安装部(光源安装部)
[0189]17b、1317b供电用突出部
[0190]19、119、219、619、719、819、919、1019、1119、1219、1419、1519 导光板
[0191]19a、719a、819a、1019a、1119a、1219a 光射出面
[0192]19b、119b、219b、619b、919b、1419b、1519b 光入射面
[0193]19c、119c、619c、719c、819c、1019c、1119c、1219c 相反板面
[0194]20、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0、1020、1120、1220 反射片材(反射构件)
[0195]20a、120a、220a、620a、720a、820a、920a、1020a、1120a、1220a 延伸反射部
[0196]22,1022,1322基板侧连接器(供电部)
[0197]23,1023,1323配线侧连接器(供电部)
[0198]28、128、228、628、928、1028、1328 底架侧开口部(开口部)
[0199]30、130、230、630、730、830、1030 非导光板支承部
[0200]31、731、831导光板支承部
[0201]32、132、232、332、432、532、632、732、832、1032、1132、1232、1432、1532 缺口部
[0202]38,1138加强肋(凹状部)
[0203]39、839、1139、1239 变形部
[0204]40,1140第二非导光板支承部(非导光板支承部)
[0205]41,1241基板安装部(凹状部)
[0206]42、1242 基板
[0207]TV电视接收装置
【主权项】
1.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光源; 导光板,该导光板是呈板状的导光板,至少一端面是供来自所述光源的光射入的光入射面,一方板面是使光射出的光射出面,此外,另一方板面是与所述光射出面相反一侧的相反板面; 底架,该底架具有底板部,该底板部具有从所述相反板面侧支承所述导光板的导光板支承部和未从所述相反板面侧支承所述导光板的非导光板支承部;以及 反射构件,该反射构件是以夹在所述导光板的所述相反板面与所述底架的所述底板部之间的形式配置、并使来自所述导光板的光朝所述光射出面侧反射的反射构件,该反射构件具有比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光入射面朝所述光源侧延伸的延伸反射部,并具有将所述延伸反射部中的与所述非导光板支承部重叠的部分中的至少一部分去除而形成的缺口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构件的所述缺口部的缺口缘部配置成与所述光入射面呈共面状,或配置于比所述光入射面靠所述光源侧相反一侧的位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构件的所述缺口部的缺口缘部配置于比所述光入射面靠所述光源侧相反一侧的位置。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导光板支承部的端部配置于比所述光入射面靠所述光源侧相反一侧的位置, 所述反射构件的所述缺口部的缺口缘部配置于比所述非导光板支承部的所述端部靠所述光入射面侧的位置。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构件的所述缺口部的沿着所述光入射面的方向上的尺寸随着远离所述光源而连续地减小。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构件的所述缺口部的沿着所述光入射面的方向上的形成范围比所述非导光板支承部的沿着所述光入射面的方向上的形成范围大。7.如权利要求1、2、3、6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构件的所述缺口部的沿着所述光入射面的方向上的形成范围比所述缺口部的从所述光源朝向所述光入射面的方向上的形成范围大。8.如权利要求1、2、3、6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导光板支承部由在所述底板部开口的开口部构成。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安装有所述光源的光源基板和用于朝所述光源基板的所述光源供电的供电部, 所述底板部的所述开口部使所述供电部露出至外部。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基板具有: 光源安装部,该光源安装部供所述光源安装;以及 供电用突出部,该供电用突出部沿着从所述光射出面侧朝向所述相反板面侧的方向从所述光源安装部突出,并供所述供电部配置, 所述底板部的所述开口部使所述供电部及所述供电用突出部露出至外部。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板部的所述开口部的开口缘部配置于比所述光入射面靠所述光源侧相反一侧的位置。12.如权利要求1、2、3、6、9、10、11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导光板支承部由凹状部和变形部构成,其中,所述凹状部是通过使所述底板部朝与所述导光板侧的相反一侧凹陷而形成的,所述变形部与所述底板部中的所述凹状部相邻,并且所述变形部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相反板面之间的距离相对地比所述导光板支承部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相反板面之间的距离大。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基板,该基板配置于所述底板部的与所述导光板侧相反一侧的位置,并安装于所述凹状部。14.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以及 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利用来自所述照明装置的光显示图像。15.—种电视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
【文档编号】F21V7/00GK205619047SQ201490000847
【公开日】2016年10月5日
【申请日】2014年6月27日
【发明人】清水敬治
【申请人】夏普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